导航:首页 > 音乐图片 > 儿时看露天电影的图片

儿时看露天电影的图片

发布时间:2023-02-06 10:02:21

① 你还记得儿时看过的那些露天电影吗

难忘那时看露天电影

文/远方的游子

乡村的夜晚是寂静的,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都早早地洗脚上床睡觉了。夜幕像一块巨大的黑布,把村庄,田野都笼罩的黑乎乎的,淡淡的星光之下,可见一条条如蛇一样弯曲的白色小路在山野里蜿蜒着,这时候,如果从小路上走过来三五个举着手电筒,有的手里牵着蹦蹦跳跳的大一点的孩子,有的肩上扛着小一点的孩子,兴高采烈地,急匆匆地赶路的人,那一定是去看一场露天电影。

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电视机在农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是相对贫乏的,能够看上一场露天电影,对大人小孩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儿。只要听说哪里有电影放,小孩子会兴奋地连饭都顾不上吃,早早地就搬条板凳往电影场里去霸位置,大人们也早早放下农活,吃过饭,,带上小一点的娃,拿上手电筒,从各个乡间小路像赶集一样向着电影场涌去。

那时候看的电影多是《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这些革命战争片,虽然翻来覆去放的都是这些老电影,但是大家依然喜欢看,乐此不疲。看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时候,我们十分敬佩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叔叔们,他们在铁道上抗击日寇的身影在我们的眼里是那么帅,那么神气,那么伟大,那一首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在我们同学之间争相传唱着,看《小兵张嘎》的时候,我们都很佩服张嘎子小小年纪都那么大胆,敢和日本鬼子作斗争,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都在心里暗暗下决心,等长大了,也和张嘎子一样去参加革命队伍,打列强,保家卫国。

一场场的露天电影,让儿时的我们接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思想教育,一场场的露天电影,让儿时的我们知道了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对那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崇拜不已。

我特别着迷于看露天电影,但是那时的露天电影是公社放映队轮流到各个大队放映的,我家就住在大队部后面一里路远的地方。如果哪一天有露天电影放,晚上放学回来路过大队部的时候,总能看见大队部后面的小山包上,用竹竿高高地挂起了四四方方的白色银幕,在微风中晃来晃去,心中就十分欢喜,慌慌地小跑着回到家,把拴在山坡上吃草的羊儿,牛儿早早地牵回家,把院子里乱跑的鸡儿,鹅儿早早地赶进圈,把挂在院子里绳上的衣服收进屋里,然后跑到厨屋把稀饭煮上,单等着母亲放工回来早早吃过晚饭好去看电影。

夏天的晚上天黑的比较晚,趁着天还没有全黑,随便扒拉了两口稀饭,便背上长条凳,带上两个妹妹,急慌慌地往大队部赶,从屋后的竹林出来,穿过一片坟堆,经过天塘埂这一段路平时是少人走的,比较孤僻,为了看电影,我们都忘记了害怕。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的神情是专注的,整个情绪都被电影精彩剧 情感 染着,看到革命胜利会欢呼,看到英雄牺牲会流泪,看到坏人会切齿痛恨,有小伙伴还会激动地向银幕扔石头,嚷嚷着:打死坏人。等待换片的时候是急煞人的,又不敢去厕所小便,生怕错过了下面的故事情节。电影散场了,还沉浸在电影情节里,茫然地跟着散场的人流往外走,走到夜色笼罩下的天塘埂上,看到四周空寂一片,耳畔只有咕哇咕哇的蛙声,和前面一堆黑森森的坟堆,突然就感到了害怕,脚步再也迈不动了,好在这时有爷爷打着手电筒寻过来,接我们回家。

那时我们家住在生产队的尾部,与前面的大庄子隔着两里多路,消息比较闭塞,除了本大队放电影外,别的地方放电影都不知道。即便是知道了,又因为是女娃儿,为了安全,母亲是万万不给我们去的。那时家里的两个哥哥像两匹小野马,整天地往前面的庄子窜,只要看见他们晚上回来像个急猴子似的,三口两口就扒完一碗饭,然后撂下饭碗就往外跑,那一准是哪里有电影放了,我们三姐妹也赶紧放下碗,追在他们屁股后面也要跟着去,他们就哄着我们房前屋后地转,三转两转就跑得没影子了,只剩下我们气急败坏地大哭一场。

有一次,我逮着二哥死活不放,看见他撂下碗,我也急忙撂下碗连饭都没吃完跟着他,看见他去茅厕我就在茅厕门口等,最后他被我缠的没办法,只好带上我去看电影了。那一次是在隔邻的方集大队放电影,天刚下过雨,路上还有些泥泞,我穿着母亲帮我买的,唯一的一双,下雨天穿的胶鞋,到了电影场,地面还很湿,不能坐,刚开始我一直站着看,后来站累了,就脱下一只胶鞋放在地上坐着看,我的脚都弯得麻痹了也不知道,电影散场时,二哥一把拉起我就走,走了好长一段路,我才感觉到脚底板凉凉的,低头一看,原来是掉了一只鞋,再回头去找时已经找不到了,不知被谁捡走了。回到家里,母亲很生气地骂我:你个死妮子,丢了鞋看你以后下雨穿什么,光着脚走好了!

为了看一场露天电影而丢了母亲辛苦赚钱为我买的唯一的一双胶鞋,我好像也并不伤心,我清楚地记得那次看的电影是《英雄儿女》,我也奇迹般地学会了唱那首歌《我的祖国》。每当我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向两岸时,心中总是油然升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

现如今农村都富裕了,电视机几乎家家都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连手机上都可以下载视频了,看一场电影是多么容易的事情,再也不用走几里路,再也不用顶风冒雨去看一场露天电影了。露天电影不但没人放了,即便是有人放也应该是很少有人再去看了吧。但是儿时看过的那些露天电影,却一直温暖着我的记忆,那些革命电影给我们幼小心灵带来的感动和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我们的血液里,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② 70年代的记忆:你童年的记忆里有它们吗70后80后看完后泪奔了

童年是小草的芽儿,充满了生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比快乐的童年,童年的时光快乐无比,童年的天真无邪。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帆船,童年是一本书。

还记得小学的教师吗,在这样的教室里,有欢笑,有我,有你,有泪。还有朗朗的读书声。如今回眸,童年已经消失不见了。只能在照片中寻找。

儿时的记忆中,小零食是我们的最爱,可惜很多童年记忆中的小零食已经消失不见,你最爱的是哪一个呢?口哨糖,你还记得吗?

还有这个橘子瓣糖,我现在看到还流口水,那个时候觉得吃这个糖老甜了,味道特别的正。现在很少见了,买过一回味道也不是以前那味了。

这个猪油糖,你们小时候吃过吗,还有记忆不

当然,到了夏季这个奶油冰棍是我们的最爱,看到图片真的,都流口水了,那时手两毛一根。

当然方便面就是90年代的,那时候能吃上这么一袋是很奢侈的事,在那个年代特别是在我们农村很少见的。据说是5毛钱一包

七八十年代最时兴的的西瓜泡泡糖,那个年代一毛钱能买5颗,装在一个大的塑料瓶子里。各种颜色,非常的好看,但是也很好吃。

搅糖稀,1毛钱一团,用冰棒棍搅上 糖稀,黏黏的拉丝,好吃好玩。

麦乳精在那个年代算得上补品了,一般送礼会送麦乳精。喝着口感挺好,甜甜的

相信很多70后、80后,还记得童年的那个小卖部,总是偷偷地拿家里的零花钱,来买糖吃,进了小卖部就左看右看不愿走,心想如果我家要是能开小卖部该多好!这是我们儿时的心愿。不知道你的愿望实现了吗?

那个年代我们没有玩具,没有手机、电脑、网络,但是爬树也是很有意思的事。花鸟虫鱼皆是玩具,也玩得很开心。

还记得童年,父母在稻谷场打场,你在袋子上玩耍的情景,这一幕仿佛就在昨天。你的记忆还深刻吗?满满的回忆!

抓周,也就是小孩子一周岁的时候,放一下比较有代表的意义的物件,比如笔,钱,书,算盘,然后让小孩子抓,测一下长大以后能做什么。

在农村羊粪蛋也是我们农村小孩子的玩具,我们这称之为 “点羊粪钵”。不知道你们玩过没

七八十年代,我们会玩得摇摇木马,那时候能做上这个就是很不错的玩具了呢

还有就是童年看露天电影,以前农村看的电影都是露天放映的,片子也很少,每次听说要放电影了,早早地就去排队占位子,否则好的位子就没了。

那个年代的跳大绳,不分男女,大家都可以一起玩,快乐总是那么让人难以忘记

我还记得这种折叠剪刀以前我们都会挂在钥匙链上,现在几乎看不到了。

小时候穿的裤子都会用这样的松紧带,现在早已经消失不见了,

滚铁环也是我们70后80后都玩过的 游戏 ,就这样的 游戏 我们都能玩得很开心,陪伴着我们整个童年

70后80后都会用狗尾巴草来编小兔子,我们的童年可以从大自然中挖掘很多好玩的东西,你现在还会编吗?

这个玩具就是用我们农村栽种的红薯的叶子的梗做的“项链”,漂亮吧。满满的回忆。真的是绝了。

儿时的塑料小喇叭玩具,就这样的小玩具都能玩得很开心,拿着到处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它是美好的。它如一条小河,在我们的心中流淌着,永远不会干涸,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

③ 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什么场面

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非常壮观的场面,因为来看电影的人有很多,在这个时候非常容易出现人挤人的情况。而且在这个时候大家也会非常的开心,同时也会让大家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即使被蚊虫叮咬,大家也不会选择回家。是看电影的非常多,所以很多人站在最后面,根本不知道电影里演的是什么。

所以很多年轻人体会不到他们的那种快乐,因为大部分年轻人会跟自己的朋友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个时候大家也体会不到,看露天电影的那种心情。而且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的娱乐活动,还有一些朋友可能会跟朋友一起去游乐园玩耍。然而在他们那个年代,唯一的娱乐活动可能就是看露天电影了。甚至还有一些人坐在了别人家的墙头上去看电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之后,也让很多人觉得如今的生活非常的不容易。

④ 还记得您看过的露天电影吗

小时候看过的露天电影中,至今想起来印象还比较深刻的也有一长串呢!《少林寺》、《小街》、《牧马人》、《戴手铐的旅客》、《朝阳沟》、《姊妹易嫁》……

小时候看过的露天电影,粗略地划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种:儿童片、生活故事片、才子佳人故事片、战争片、武打片、反特片、文艺片。

才子佳人类电影有《姊妹易嫁》、《女驸马》等,故事情节、人物对白、演唱等比较通俗易懂,这类电影母亲辈的喜欢看,女孩子也比较喜欢看。那时我就挺喜欢看的。这类电影看多了也就看出些门道来,比如,大都是大团圆结局,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有一些传奇色彩,还有一点点古典的浪漫。这些才子佳人类电影也有不少算是戏曲电影,豫剧、黄梅戏、越剧,在我的印象中是最多的。

像《牧马人》、《小街》、《人到中年》等电影,应该是当时拍得比较优秀、比较文艺的老电影,只是当时年纪小,理解力差,也就看得稀里糊涂的,没有领会电影所要表达的深刻意蕴。但是,听着电影里的插曲、配乐,似乎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苍凉之美。印象最深的是看《小街》,那是白天上了一天的课,晚上走了几华里的路到邻村看的,不像那些情节生动有趣的电影,《小街》看得有些恍恍惚惚,懵懵懂懂,也看得昏昏欲睡。

⑤ 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放映员是个“肥差”,你知道为什么吗

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电影放映员十分稀缺,而且想要成为电影放映员也没有那么容易。

⑥ @70后、80后、90后:这个夏天,我们一起回到小时候

生命的本质,

就是一本回忆录。

关键是,

谁陪你一起写,

而你又写下什么。

这个夏天,我们一起回到小时候!回忆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

本期老照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们的童年,

儿时的夏天。

●●●

有人说,人不再年轻的标志,就是爱回忆往事。

如今,奔五的70后、奔四的80后和奔三的90后,都朝着“不再年轻”的路上,躲避不及又坚定不移地向前走去。

梦想和现实的反复煎烤中,存款和贷款的巨大落差中,坚持和放弃的间歇发作中,在拥挤孤独的街和对酒当歌的夜,我们都渐渐成了“爱回忆往事”的人。

这也没有什么丢人。

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一本回忆录。关键是,谁陪你一起写,而你又写下什么。

就像,站在这个热浪滚滚、焦虑阵阵的夏天,我们想起的那些凉风习习、快乐无比的童年。

我们都有钻在草丛里,不怕蚊子咬的小时候

01

小时候的夏天,是一群猴孩子。

清晨,叫我们骨碌一下从床上爬起来的,不是公鸡的打鸣声,不是牛铃的叮当声,也不是妈妈做早饭的乒乓声,而是村头巷口的狗剩、钢蛋、大丫和翠花,站在窗户下喊的那句“起来出去玩吧”的呼唤声。

记忆的长河里,我们忘记了当年有没有写完暑假作业,却永远记得撒开脚丫子玩到疯的小细节。

在饱经沧桑也绿伞擎天的大槐树下,我们玩弹珠、跳方格、摔纸面包、玩跳皮筋……

▲跳方格

▲玩弹珠

▲跳皮筋

在这些简单重复的 游戏 里,我们输也输得认命,赢也赢得磊落。

以至于,多年后走出大山走出愚昧,扎根城市混进职场,我们因为不愿在背后搞小动作,在输赢这个问题上还到处碰壁。

在粗糙坚硬也硕大冰凉的碾盘上,我们也玩扑克牌,玩骨牌,用泥巴捏缺胳膊少腿的小人,偷妈妈的洗衣粉,装在塑料瓶里吹泡泡……

▲玩扑克

▲吹泡泡

没有早教,骨牌纸牌上的图形和数字,就是最早的蒙氏数学;没有特长班,我们用泥巴、草叶和树枝拼凑的图案,就藏着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梦幻。

太阳越来越大,天气越来越热后,我们就下河玩。

河水清澈,鱼虾丰满,如果拿个网,摸住了鱼逮住了蟹,就可以带回家让妈妈改善晚餐。

▲摸鱼

▲逮蝌蚪

落后的年代,狭隘的视野,猴孩子们根本不知道啥是花样游泳,却拿自己黑黝黝瘦巴巴的身体,变着花样地摔向河水中,谁动作漂亮谁就是英雄。

▲花样玩水

现在想想,也挺后怕的。

那时候,我们一天到晚在河里玩水,也没有听说谁被河水吞噬。到底是老家的河水太浅,还是河里有神庇护,直到现在这仍是个谜。

最舒适的时光,是夕阳西下,彩霞像一幅绚烂流动的画,挂在村西头的天空。

▲黄昏

牛羊肚子圆圆地从河坡上回来,鸡鸭伸长脖子往圈里钻,炊烟袅袅升起,大树下墙根旁的饭场里,坐满了端着搪瓷大碗的父老乡亲。

▲饭场

妈妈扯着嗓子唤着我们的小名,有时也会生气地把我们从小伙伴家拽出来,狠狠打上一巴掌。

但屡教不改的我们,狼吞虎咽地扒拉几口没有油水的饭菜后,就好了伤疤忘了疼地集结到空场地,在辽阔浩瀚的月色星空下,玩藏猫猫,玩丢手绢。

▲丢手绢

玩累后,一头躺在院门前的竹床上,听着大人们瞎编乱造也津津有味的鬼故事,沉沉进入梦乡。

02

小时候的夏天,是一根老冰棍。

“卖冰棍喽!”

▲卖冰棍的来啦

不管是田间地头,还是街头巷尾,只要响起这句话,小孩子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聚过来,眼巴巴地瞅着卖冰棍的人。

碰到家里收成好,或者父母心情好,就能端着茶缸子多买几根。一根冰棍,大概是5分钱或1毛钱。从卖冰棍的人手里接过来,放进茶缸子里,“咣当咣当”地端着往家跑。

跑得再快,冰棍也会化。家中孩子一人拿个碗吸溜一根,吃完后,再把碗里的冰水,一小口一小口地嘬净。

▲吃着冰棍照张相

比冰棍更高级的,是汽水。

上街赶集时,盯着副食店门口的汽水,馋的直流口水,实在看不下去的爸妈,才施舍皱巴巴的一块钱,让我们买一瓶。

▲汽水曾是人间美味

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冰凉甘甜的汽水,我们暗暗在心底改了志向:

如果当不了教师和解放军,当个卖汽水的售货员,也非常不错,天天守着这么多汽水,想喝哪一瓶就开哪一瓶……

▲卖汽水曾是谁的梦想

当然,最省钱最好吃的“解暑好物”,就是自家瓜园子里产的大西瓜和小香瓜。

把瓜从园子里摘回来,用网兜套住放到村口的石井里,或直接用压井里的水冰。冰到里外透凉后,咔嚓一切,甘甜可口,唇齿生香。

▲记忆中的冰瓜

进城多年后,再也难吃到小时候那么甘甜的西瓜。不知道是现在的瓜不甜了,还是吃腻了的我们,味觉早已退化。

女人勤快的人家,每到夏季,都会给孩子熬绿豆茶或酸梅汤。

绿豆茶里放上冰糖,熬到一颗颗绿豆都开了花;酸梅汤放上甘草、陈皮、冰糖和桂花,那真叫一个开胃啊。

▲搪瓷缸子里的酸梅汤

后来,不再年轻的我们,到那些名字大相径庭、门店大同小异的古镇老街旅行时,在累得走不动时,总要点份绿豆茶或酸梅汤,其实不过是想在重访童年中,补充点走下去的能量。

03

小时候的夏天,是一部电视剧。

▲曾对电视多痴迷,如今只想玩手机

《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每个暑期都要重温一遍,怎么看都不嫌烦。

▲俺老孙来也

讲述善与恶、侠和义《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雪山飞狐》,也是会背台词了,还想再看一遍。

▲翁美玲曾是谁的梦中情人?

那时候,电视是个稀罕物。所以,有电视的人家门前,一到晚上,那家伙,用“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里三层外三层”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那个年代,电视机前的人们

不管看啥电视,不管谁出场,孩子最爱问的一个问题是:

“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多年后,长大的我们,见识了太多江湖之外的人性和凶险,参透了太多武侠之外的是非和曲直,终于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

好与坏之间,存在的大量不好也不坏的人性,才是生命的底色。黑与白之间,绵延的大量不白也不黑的地带,才是生活的实相。

但,那些凑在黑白电视机前,学会的一首首主题歌,却奠基了我们明明五音不全却喜欢哼唱的迷之自信,也为后来KTV的崛起打牢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看露天电影,也是小时候夏天的亮色。

▲露天电影真好看

条件好的人家,孩子考上了大学,老人过了大寿,或者母牛生了牛娃,都会请人来放场电影。

扳着指头数数,电影总共不过那几个:《葫芦娃》《黑猫警长》《小兵张嘎》《上甘岭》《铁道游击队》《太行山上》……

有时候,为了看场电影,要和村上的一群人一起,走五里路,爬三道坡,趟一条河。

多年后,看露天电影时,历经的那一个个或蛙虫鸣唱、或暴雨突降的夜晚,在记忆里不停闪烁,我们终将明白:

是一昼一夜的遇见,累积成我们无法重返的童年;是一片一帧的画面,叠加成我们不可替代的 情感 。

▲当年,看电影的你

还有,如今为人父母的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坏脾气,对不愿写作业只想看漫画书的孩子发脾气时,能否想到小时候,不想写暑假作业的自己,在阵阵蝉鸣的斑驳树影下,抱着掉了皮散了页的连环画,看得忘记了吃午饭;或听着声音刺刺拉拉的收音机,等着单田芳的评书,等着小喇叭的开播……

▲那个年代的连环画,还有看连环画的你

我们都曾是孩子,我们终将为父母。人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当了父母之后,我们就忘记了自己也曾是孩子。

曾是孩子的我们,还特别爱在疯玩到很晚的夏夜,拿着席片睡到露天场地里,或平房房顶。

那时候,夏风是自然的空调,星河是夜空的骄傲,贫困又单纯的我们,挥霍着溢满童年的快乐和欢笑。

▲架子车上的快乐

04

小时候的夏天,是一串牛铃声。

穷人家的孩子,暑假的时候,不会只想着玩。对贫困的认命,对父母的愧疚,会让我们主动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

放牛放羊,割草看瓜,是小时候夏天不变的劳作。

▲脚上的军旅鞋,很眼熟吧

▲当年的放牛娃,如今在哪儿啊

把牛羊赶到河里吃草,我们就能跳进河里洗澡,牛羊吃饱了,我们也玩美了,就在清脆牛铃声中,踩着夕阳跑回家。

躲在狭小闷热的瓜棚里看瓜,我们就能约小伙伴一起玩,渴了摘个瓜,用小拳头捶开,把头埋进鲜红的瓜瓤里,大口大口地啃起来。

那时候没人觉得苦,甚至忙得不亦乐乎。

穷人家的孩子长大后,为什么更能忍,更耐操,更容易满足,更能接受命运?

那不过因为,自小起,他们就不曾被善待过。

05

童年的夏天,是一手红指甲。

再粗粝的生活,也掩盖不住人们对美的渴望。

小时候的凉鞋,是塑料鞋,鞋上还会有一个刷上金粉、明亮亮的铁质装饰扣;

▲我们都穿过的塑料凉鞋

小时候的裙子,是的确良,裙子上也会绣上山河岁月和花果芬芳;

▲麻花辫,的确良,那个年代很漂亮

小时候的交通工具,是二八自行车,爸爸骑着车子,妈妈抱着弟弟坐在后面,大梁上还坐着姐姐和妹妹,一家人驶在林荫道里的欢声笑语,被夏风吹得老远,幸福感绝不亚于今天那些一脸焦虑的人们,穿着名牌开着宝马车……

▲二八车和宝马坐的人一样多

小时候的红指甲,是每家每户院门前栽的那一株株开得拥挤又娇艳的凤仙花。

▲凤仙花,开得艳

太阳落山,吃罢晚饭,妈妈就会用白矾或食盐,和摘来的指甲花一起,放到石臼里捣碎,然后在灯光下,用麻叶和绳子,给我们染指甲。

▲不包指尖,都不好意思说过夏天

一觉醒来,我们的手指甲和脚趾甲,都变得鲜红鲜红的,一起被染红的,还有半截手指和脚趾……

▲我们都曾有过红艳艳的一双手

如今,村口又开满凤仙花,谁还回家染指甲?

06

小时候的夏天,是小伙伴们的呼唤。

长大后,我们在这座城市的这头,小伙伴在那座城市的那头,好多年也难再碰头。

小时候的夏天,是老冰棍里的甘甜。

长大后,我们不再为1毛钱作难,一毛钱也买不到一根冰棍,但再多的钱都买不来记忆的甜。

小时候的夏天,是黑白片里的怀念。

长大后,我们打开手机都能随时随地看电视,却很难再找到看了一遍还想再看一遍的电视剧。

小时候的夏天,是傻笑容里的大汗。

长大后,我们每天都提醒自己把微笑带在脸上,却很难把它放进心里,所以背过人群后,我们才总是偷偷哭泣。

小时候的夏天,是凤仙花里的企盼。

长大后,我们早已不喜欢染又红又土的指甲,而给我们染指甲的妈妈,也已老得赶不上我们下次回家的步伐。

小时候的夏天,是午夜梦回,千回百转。

是故土和乡愁,是父母和老屋,是河水和田地,是往事和理解,是终将老去的我们,在梦中紧紧地拥抱着,再也回不去的自己。

来源 | 闲时花开

⑦ 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一种怎样的场面

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一种非常热闹的场面,因为大家会将这样的活动当做是逢年过节一样来庆祝。在当时的农村想要看一场电影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说平时工作哪怕再累大家也都会非常的兴奋,因为他们会期盼着看电影。很多人做完了农活以后虽然特别的辛苦,但是他们却依旧笑得特别的开心,因为他们都在等待着电影的播放,并且当时的小孩子也特别喜欢在这样的氛围下看电影。

其实当时的小孩子不一定能够看得懂电影里面正在播放的内容,但是他们还是会看得非常的开心,因为这是一种集体的氛围感。每当电影日来临的时候他们就会提前到到达看电影的地方,并且早早的开始等待,虽然说小孩子们平时也会闹闹腾腾的,但是在这个时候他们都会非常用心的看电影。

⑧ 回想起小时候看露天电影,是什么感觉印象最深的是哪部

“看电影了,看电影了”童年的回忆,历历在目。

顾不上吃饭,拿好板凳,占好地方等着放映,天渐渐黑了下来,大人孩子们逐渐在增多,周围的小伙伴们在跑着跳着,大人们在谈论着家长里短。

⑨ 回想起小时候看露天电影,是什么感觉印象最深的是哪部

露天电影,童年的快乐!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文化 娱乐 生活十分单调,村民们每天忙碌在田间地头,那时候,如果晚上可以看一场露天电影,是村民盼望已久解乏最好的乐趣。放学刚回家,一听说今晚有电影,心早已插上了翅膀。我屁颠屁颠地粘着妈妈快做饭,不然抢不到好位置了。好不容易端上饭,我不知品味,狼吞虎咽,如圈中小猪吃食,弄得满脸都是饭粒。妈妈还没有来得及收拾,我抱起小板凳冲出门外,大声疾呼:“看电影去了,看电影去了……”接着其他小伙伴一唱一和,“我不去,我不去,小狗喜欢看电影。”嘴上这么说,没命地抱着板凳疾驰,嘴里还伴奏:“驾、驾、驾……”真有点小马奔腾的场面。离很远就看到有人爬树挂电影屏幕。放电影的地方有讲究,第一需要在宽敞的地方放置放映机,以方便乡亲们观看。其次,最好前方有两棵相距合适的大树,可以挂屏幕。那个时候可没有广场这个概念,更别提广场舞。我们村中央有个大池塘,虽然塘底坑坑洼洼,能装人。只要电影好看,咱不计较。电影放映员一脸严肃,默不作声地在电影箱子上倒片子。我们这些孩子们紧紧围绕在他的周围,都想伸手摸摸,如果能摇摇就更好了。片子倒好以后就开始放电影了,星空之下,放映机投射的光束播放着另一个世界的故事,至今回忆起来那种美好,都似乎只存在于梦中。在我的记忆中,看过的这些电影印象深刻:80年代,在我童年的时候最喜欢看的电影是战斗片,那时还是黑白影片《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大刀记》《鸡毛信》《上甘岭》《地雷战》等,
其中记忆深刻,刻骨铭心的影片是小时候看过的《鸡毛信》剧情内容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作品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日根据地龙门村,有赵姓父子俩,父亲老赵是民兵中队长,十二岁的儿子海娃是儿童团团长。一天,父亲得到鬼子要进山抢粮的消息,便让海娃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 不料途中遭遇鬼子,海娃急中生智,将信藏在了头羊的大尾巴下面。鬼子们抢了海娃的羊,还逼迫他带路去龙门村。 晚上,海娃乘敌人熟睡时,取信逃跑。途中,信一度失而复得,但海娃却再次被敌人抓住。机智勇敢的海娃故意把敌人引入歧途,至此,敌人才知中计,拔枪打伤海娃的手。 千钧一发的时刻,八路军赶来搭救,全歼了敌兵。海娃完成送信任务后晕倒了,八路军根据鸡毛信里提供的情报,炸毁了敌人的炮楼,并活捉了猫眼司令。看完电影回到家已经十点多了,
妈妈催促着:“快去睡觉,明天还上学呢?”我连忙钻进被窝,却怎么也睡不着,明天又会在哪儿放电影呢,露天电影对于我们这辈人来说,是一种不可磨灭的影像,是一种难以忘怀的往事,露天电影带给我快乐和慰藉,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向往。
露天电影是我童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更是一种难以忘怀的乡愁……

“看电影啰!”“今晚在哪个寨子放电影呀?”“今晚的放的是什么电影”……孩童时期呼朋唤友去看电影的话语声,至今仿佛还在耳畔响起!

露天电影,是七八十年代小孩大人男人女人最受欢迎的一种 娱乐 方式,哪个寨子有电影都会去看,走路涉水也不让落下一场;哪个寨子有电影,那寨里就像过年一样热闹,俨然成了欢乐的海洋;电影在本寨子放的话,还要早早的搬个长板凳晒谷场去号位,占据最好佳观影位置,还热情主动帮电影师傅拉影幕和搬一些必要物件,心里想着能快点放影好一睹为快;要是电影是在别的寨子放影,放学回家看到父母做晚饭菜慢了,就草草吃点上顿剩的冷饭菜填饱小肚子,抓紧时间早早的赶去看电影,生怕错过精彩的片段而留下不完整的遗憾!

从儿童时期到少年时代看了不少电影。在儿童时期,我记得最先看的第一部电影是《渡江侦察记》,然后就相继看了《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地雷战》《解放石家庄》《南征北战》《沙家浜》等等,儿童时期所看的电影大部是战争类型的。

到了少年时代,多数是看香港的武功武打影片,比《少林寺》《自古英雄出少年》《万水千山总是情》等等,但印象最深的就是《金光大道》这部电影,记得当时在乡中学放影,从家里步行到中学要20多分钟,看完电影返回家途中遇到大雷电暴雨还伴有大风,当时还因太瘦小还被风吹下路边的小水沟,幸好没伤到自己,爬起继续跑,等到家后整个人也就成了落汤鸡。即使这样,也觉得好快乐的,也许是因为享受到“影后之雨”这个小插曲,才令我记忆深刻,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露天电影确实是一个美好的回忆。

“看电影了,看电影了”童年的回忆,历历在目。顾不上吃饭,拿好板凳,占好地方等着放映,天渐渐黑了下来,大人孩子们逐渐在增多,周围的小伙伴们在跑着跳着,大人们在谈论着家长里短。时间到了,放映开始,说话和嬉闹声瞬间静了下来,特别有时新电影片,两个村庄在同一晚上放映,也就需要跑片,偶尔会晚一点时间,那个等待真是急死人啊!换片时,又急忙跑到放映机跟前观看,跑到幕布后边嬉闹,那时的场景真是人员众多,议论纷纷,一晚上两部电影,真是过瘾的很。

时间的推移,一日并一日地向前航行着,从电视机的普及,到宽带网络的入户,到现在的智能手机,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看到电影,露天电影已经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离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了。现在的时代在城镇和乡村早已不时兴放映露天电影了。

但今晚的电影注定没有几个人看,而如今也能难找回当初那种氛围,回忆是种很奇怪的东西,以前电影里的人物,画面,已深深印在脑海里,在时间的长河里也是挥之不去。即使在影院里看,我们也再难找回以前看露天电影时的那种轻松,单纯,自由,快乐的感觉了。

一阵夜风吹过,拉回思绪,夜以凉,眼看着幕布越离越远,心情起伏,但对儿时看电影那种怀念格外清晰。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社会 在不断的进步, 科技 技术力量在不断的革新,但自己内心深处对儿时露天电影的情怀越发深刻!

说起露天电影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有印象,这种独特的电影播放形式从五十年代开始直到21世纪初逐渐消失,应该说露天电影是几代农村人共有的记忆,曾经带给了人们很多美好的回忆,直到现在回想起来还带有乡愁般的怀念

在那个 娱乐 项目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是农村非常重要的 娱乐 活动,是日常生活里难得的消遣方式。

放露天电影,对环境要求一点也不高,只要有一片宽敞的空地就行,看露天电影是全村人最重要的 娱乐 活动

傍晚的时候,一家几口,成群结队,每人手里拿着椅子,夹着小板凳,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电影。大家都想早点赶到,可以坐在前排离幕布近的位置,生怕去得晚了占不到好位置。那种迫不及待绝对不是现在玩手机、电脑的人所能想象和体会的

夏天天长,看露天电影必须得等天色完全暗下来,于是,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放映场的空地上又成了人们嬉戏打闹的地方。孩子们在四围乱窜,大人们互相问候,聊着家长里短,露天电影场地充满着欢乐喜庆的气氛。

终于,放映机射出一束强烈的光,一会儿,银幕上出现了光芒四射的五角星,电影开始了。全场顿时安静下来,伴着放映机轻微的沙沙声,电影中响亮的人物对白透过空旷的村野飘向远方。

在那个单调的年代,露天电影上放的片子来来回回就那几部,即使看过多遍人们依然乐此不疲,丝毫没有觉得这些反反复复播放的片子觉得单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 娱乐 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歌舞厅、酒吧、KTV等地更是成了都市人活跃的新场所。人们对电影的热情不再有从前看露天电影那种快乐的感觉,也和露天电影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似乎再也难找回。有时候做梦都想回到儿时重温一下那时的美好时光。

“看电影咯”,随着一声吆喝声,家家户户拿着小板凳结伴而行,到达指定的位置,观看一场露天电影。(不知道你们的露天电影在哪里放映,我小时候的记忆就是学校的操场)

电影播放前,绝对是人声鼎沸,“哭闹的婴孩”“瓜子西瓜要吗?”“因设备新奇观摩的孩童”......但是一旦电影播放,那些奇奇怪怪走动的身影和莫名其妙嗦嗦的声音都消失了,大家一同沉浸在了电影的情节中,要不是不约而同的大笑和同仇敌忾的愤恨,都快忘却了置身人海的环境。

那时的一部电影仿若一桌大餐硬菜,人们怀着“敬畏”之心来欣赏一部电影。那时电影行业的从业者也以“文化倡导者”“精神粮食播种者”的形象约束要求自己,打造了一系列高本质的电影题材,例如《地道战》、《地雷战》、《少林寺》、《自古英雄出少年》、《万水千山总是情》等等,给幕布前的观众留下了茶余饭后傲人的谈资。

播放电影《地道战》时,给我儿时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人民用智慧,用地道战来曲线应对敌人的疯狂,就连剧中的小朋友都那样的睿智勇敢。敌人的丑态和无知以及种种拙劣的伎俩都被人民用智慧化解。那时常幻想自己是其中一员,在脑海中与敌人英勇作战。(我估计自己超强的幻想能力就是那个时候被锻炼出来的)

如今的电影市场,内容题材丰富,上到宇宙星辰与外星人叫板,下到探秘深海鱼怪,左去穿越古代统一天下,右去未来留下灿烂色彩。虽然题材丰富了,但是对电影的‘’敬畏感”也慢慢淡去,也造成了良莠不齐的影视市场畸形发展。

现在也有一些老人偶尔坐在街边,看着商铺为吸引流量,在LED上播放的电影,没了儿时的快乐,没了年代的题材,盯着索然无味的题材。偶尔路过的年轻人还会不时露出鄙夷的目光。

其实他们不知道,这些人哪是在看电影,他们是在“忆童年”。

要说看露天电影70后、80后的朋友一定印象最深刻吧?因为那是那个年代人的美好记忆。现在回想起来让我感慨万千,因为那种刻骨铭心的往事再也回不去了!

“全体村民注意了,今晚村部放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吃过晚饭抓紧时间过来观看”。村部的大喇叭里反复传来老村长那熟悉的声音。孩子们听到今晚村部要放电影都高兴的跳了起来,饭都顾不上吃了约上一起玩的小伙伴一起向村部跑去,都想提前去占好位置和看下放映员是如何布置放影设备。

那时候村里放露天电影的场地,都选在村小学的操场上,一块洁白的荧幕布用绳子绑在两棵树上,两个超大号的喇叭也固定在树上这就完成了。最后一步是放映员开启放影机,一道刺眼的白光直射到白色的荧幕上,神奇的是这道光很快就放大、放大再放大直到铺满整个荧幕布。此时有几个调皮的小伙伴站直身子挡住投射的白光,银幕上马上就出现了他们手舞足蹈的影子!搞得大家嬉笑连连…

这时候天已经开始变暗了,操场上也已经坐了不少来看电影的乡亲们,且路上还有不少乡亲还在陆陆续续赶来。此时操场上已经人头攒动,人声鼎沸了,孩子的叫喊声哭声、大人们的交谈声说笑声、大喇叭播放的音乐声、场外小商贩们的叫卖声…汇集成露天电影放映前的交响乐!

让我印象最深的电影名字叫:《地道战》,“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千万…”伴随着这强有力的曲子让我们好像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时代,听着这首歌让我们这些孩子都感觉特别振奋!电影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新地利用地道战的斗争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这部电影有两个地方让我记忆深刻:

1.一群丧尽天良的鬼子在冀中平原上频繁进行大规模的扫荡,狼烟四起。面对鬼子疯狂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下冀中人民没有丝毫畏惧,他们利用智慧、勇气与力量团结一心利用地道一次又一次地击退日寇。

2.条条地道,场场战斗,时而紧张万分,时而让人拍手称快。印象最深刻的是战士们用墙上的小眼左打一枪,右放一炮。让鬼子摸不着头脑,在村子里东奔西跑,抱头鼠窜。神秘的地道埋伏着神出鬼没的游记队战士,他们虽然没有先进的武器,但有最聪明的土办法—地道战,有最强大的后备军—老百姓。他们之所以赢得胜利,靠的是正义的力量,靠的是智慧的头脑,靠的是人民坚定的支持!

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是1982年上映的,我看《少林寺》那会儿,应该是90年前后,这样算下来,这个影片从上映到我看的时候应该差不多有10年了,当时应该是夏天的时候,镇上的 体育 场集中露天放映,邻居一大帮孩子每天晚上去 体育 场玩,我大概跟着看了3、4场,加上后来CCTV-6和别的频道看过的,不下10遍。

这是中国影史上的一个神话!据统计,这部影片以0.1-0.3元/张的票价,取得1.4亿的票房,观影达5亿人次。很多人会质疑这个数据,觉得太假了。老实说,我也觉得假,因为观影人次5亿这绝对少报了。

《少林寺》这部影片的放映,对当时的群众来说,绝对称得上是一个万人空巷的事情。那时的电影院很少,一部分人去影院看,更多的人是单位在大礼堂集中放映或者干脆像我小时候那样集中露天放映,蹭票看的观众们不计其数,更别提有的人岂止是一遍两遍地看,根本是十遍八遍地看!

那会的中国,可能大半的人都看过这部电影,这放在今天完全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

想起我们小时候,我认为印象最深的电影是《三打白骨精》电影,记得是半夜里爬起来去看的,因为一部电影机器一个晚上要演几个村,所以睡醒一觉去看,那时感到无比的幸福,小时候看到打日本鬼子的吓得心里砰砰跳,真是迷迷糊糊的童年,每当上学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听着知聊声声叫着夏天,回忆起来多么遐逸的感觉,可童年只能在记忆里!

村里露天电影

提到电影,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安静的坐在电影院观看,或者是利用电脑、电视机以及其他设备观看

这些习以为常的生活,让很多人觉得除非有什么新电影,引起观众或读者的注意,否则对于看电影这样的文化消费或者 娱乐 消遣,已经不足为奇。

但是,我在这里所要讲的是乡村露天电影。这种电影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那可是个新鲜事。首先,需要找一块空旷的地面,搭起架子或者借着墙体,布置一块帆布做银幕;

其次,各家出力,七拼八凑几排板凳,就是最简单的露天电影院。然后,附近几个村里的男女老幼坐在一起,像庙会一样热闹,他们一边看着电影,一边聊着家常、嗑瓜子、喝茶。小孩子已经早早到了,坐在最前排,满满的挤在一处。

回想这样的场景,即使在现如今的农村也变得不易见到。 前不久,在这个春光明媚,蛙声此起彼伏的季节,我回到老家。到了傍晚的时分,就能隐约听到外面小孩子的欢叫声,估计他们比较兴奋,说是今晚在村前面又要放电影了!小孩子们也都是图个热闹,也算是找到个好机会,聚一聚似的。现如今看电影也不是什么奢侈的事情,但是,能够大家有机会聚在一起,这件事足以让他们变得欢欣鼓舞! 记得我自己小的时候,也看过这样用帆布做银幕的电影,头一次看见便觉得挺新鲜。至于电影的内容早就忘得一干二净。那时候,我还是一名小学生,懵懵懂懂的,什么也都感到好奇。老师说,学校要准备放电影给大家看,于是欢天喜地的去搬桌子和凳子。由于半天功夫不用上课,片刻的偷欢,这内心的快活也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古人说的,“偷得浮生半日闲”。

那时候,乡村小学的设备还是很简陋的,看一场电影,

还需要找来布幔将教室的窗户遮起来,防止阳光进入,从而影响电影的播放效果。于是,我们在高年级的同学指挥下,各自坐在布置好的教室里,等着观看电影。当时,我们可认真了,不仅要求每个人回家准备2元钱,作为上交学校的电影费,而且还需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这让我们简直是如临大敌。一上午的时光,我们都非常认真的坐在那里,试图记住电影里的每一个细节,然后认认真真地写作文……

现在回想起来,时间过得真快,现在的我们早已都不是当年的小学生,进入学校多多少少都有些陌生感以及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而昔日看电影的热情,现在也不知从哪里能找得到!? 在老家的那一场露天电影,本来我是不打算去村前看的,现如今家家都有网络,一般什么电影都能看到,大晚上走到村前看电影,不免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但是,看到村里老人小孩的那股兴奋劲,我也就凑过去,看个热闹了。

一开始,的确很热闹!村里的男女老幼都来了,像是点卯一样,大家聚在一起。尤其是小孩子最认真,带着小板凳像我们小时候一样,不是安安稳稳坐在一起,而偏偏是挤在一起,挤出个一身汗,出点力才高兴。大人们自然闲聊的多,具体也不是十分关心电影的内容,聊聊一会儿,许多人也就各自散了。最后只剩下,一些精力旺盛的小孩,还有一些悠闲的老人安安稳稳地坐在那里。这倒让我有些担心,担心这场电影,还没有结束,人都各自回家休息了,那么放电影的人岂不是很尴尬!?

现在回过头试想那些看电影的老人和小孩,也像今天的乡村一样,不复有昔日的热闹、繁盛,并随着这个时代的步伐在走远、凋零!回首看到那电影的银幕渐渐破烂,对于看电影的心境也不复当年!

小时候,奶奶住的对面有个空场,那是我们老街的露天电影院。在那个精神文明匮乏的年代,电影对于我们小孩子而言简直是一场盛宴,我们对它的期盼不亚于对过年的期盼,曾经带给了我们太多的美好回忆。如果得知要放电影了,我们一天的心都是激动不安的。当夕阳的余辉还挂在后山,我们晚饭也顾不上吃几口,就端一个小板凳一路小跑来到现场,有蹲着的,坐着的,站着的,还有像猴子一般在场院跑来跑去的,没有片刻老实。为了占一个绝佳的看电影角度,调皮的男孩子各显十八般武艺,有的爬上了树,有的甚至爬上了房顶。《地道战》《上甘岭》《智取华山》《归心似箭》《渡江侦察记》等等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电影一开场,屏幕上五角星闪闪发光,尽管当时“八一电影制片厂”几个字我还不认识,但我知道这片是打仗的电影,特兴奋。而引以自豪的是,街上所有的长辈都喜欢我的是,在闲暇时,他们会捉弄我,让我把看过的电影用自己稚嫩的语言演绎出来,讲给他们听,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很认真地,站得笔直,一五一十地、绘声绘色地讲,然后他们笑成一团,不过很好地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

说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我人生第一首会唱的歌竟不是儿歌,不是童谣,而是露天电影《归心似箭》的插曲《雁南飞》(当然只是哼哼旋律而已)那时约五六岁吧,从此旋律伴随一生,是我当时最喜欢的影片。那个年代的人们纯情,歌曲也纯情,一首首旋律流畅,感情优美,曲调婉转,特别抒情,很好地表达整个 社会 的人们被唤醒的美感意识的纯情朦胧期。每每唱起,男女主角依依不舍的场景,天空秋雁南飞的画面跃然脑海,歌曲与电影的浑然整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那时早期歌曲与现今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流行歌曲的创作手法和词曲的相比,其含蓄抒情,语境幽美的诗词,旋律悠扬,千转百回的音韵,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在此,代表那个年代所有看过露天电影的小伙伴,向这些经典致敬!

如今的中国电影表面上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但大量的 社会 精英,特别是知识阶层已经不进电影院了,这和当年经典电影出来之后万人空巷形成鲜明对比。现在的电影丧失了对中年以上观众的吸引力,所以现在去电影院,更多的是寻找逝去的情怀。

⑩ 70后的朋友还记得观看第一部电影是什么片名吗感受如何

虽然我是90后,可是我老爸四叔他们那一辈,也就是叔叔你们70后,在70后眼里想必周润发,这个身影不陌生吧,没错你已经猜到我要说什么了

《上海滩》剧中黑色风衣,礼帽的形象想必不陌生吧,那个年代家里有DVD不对准确的说是VCD,放个电影大家总会扎堆一块,磕瓜子,喝茶,讨论着,这个场面那个场面的,想想想都热闹。

《上海滩》是香港无线电视台出品的民国剧,由招振强、谭锐铭等执导,周润发、赵雅芝、吕良伟等主演。

该剧以民国年间的上海为背景,描述了上海帮会内的人物情仇以及许文强与冯程程之间的爱情故事 。该剧于1980年在香港无线电视首播,1985年被引进中国内地播出 。1990年,香港无线电视举办“八十年代十大电视剧集”评选,《上海滩》名列第一位。

再来说一下观后感吧,当时讨论最多的就是许文强和啊娣。

关于许文强到底爱不爱阿娣。我想应该是爱的。结婚是不是报恩。有,但不完全是。他在香港的生活大概是全剧里恋爱脑唯一上线的时候,那对阿娣一系列的撩妹举动打了观众一身血窟窿。其实我觉得这多少是编剧的锅。也许是因为篇幅所限,上海的笔墨过多地落在各方势力尔虞我诈上,留给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谈情说爱太少了。但是文程之间偶尔的聊天,又能大概推断出他俩相处的小片段。其精彩甜蜜的成分绝不比许文强和阿娣少,甚至因为冯程程本身的性格和她开放的思想,估计会更妙趣横生一些。例如当着前男友面毫不避讳的吻别(心疼陈翰林两秒钟)。只是很可惜,没演。所以,许文强在独自一人回忆上海时光时,会露出那样怀念,甜蜜,而遗憾的表情。有些爱情,可遇而不可求,他终究没有那个幸运。

说到这里是不是脑海里又回忆起来了当时看电影时候的种种回忆。

最近又把这本经典剧作翻出来看。明明已经过去三十年,斑驳的影像,简陋的布景,和当今时代的作品相比过于落后。可是每一帧胶片,却一直闪烁在时光的河流里,从不曾褪色。

第一次完整看全剧是十多年前,虽然很是伤心,却从不曾认真思考过里面所表现出的人性。如今十多年过去,也许是阅历变深,再看全剧,满怀惆怅,久久无法释怀。

人生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无论是许文强还是冯程程,他们都在那个时代的漩涡下不断重复着无可奈何的痛苦。

打铜锣补锅,戴手铐的旅客,红楼梦等等

第一部看的电影是《连体阴》

小学五年级看的,留下的印象可以说是很深刻的了。

和同学看的时候,大夏天的两个单薄的身影抱在一起瑟瑟发抖。

在小区明媚的阳光里头,时不时传来两个女生惊恐的尖叫,引起一大片人好奇的目光。

现在还记得那电影的情节。

最气的是,有一次鬼跳出来的时候,同学她妹嫌弃我两太吵,按下了暂停键。

画面就卡在白衣女鬼血肉模糊的脸上……

嗯,后果是被楼下投诉了。

由于这部恐怖电影,我接下来的两个月不敢一个人睡,连续一年无法面对镜子。

又由于这部电影,我哥看《山村老尸》被吓一惊一乍的时候,我淡定的评论这女鬼的长相一般般。

后来就没去看过恐怖电影了,不敢作死。

回忆是一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不论出身农村还是城市的70后,相信儿时一定看过好多电影、电视剧。

出生农村80的我,回想儿时看电影的场景,现在都是记忆犹新,尤其是看露天电影,全村几百人一起欢聚公社礼堂大院,那是多么热闹的事情。

那时候,农村一个队里只有一两部黑白电视机,有电视的主人当然是全村人羡慕的对象,因为他是村子里条件最好的人家。每天晚上,大家一起准时来到,小孩们都围成扇形坐在电视机底下,大人都站在后排,里三层外三层,屋内没有地方,只好站在门外或者透过窗户看,每晚演两集,有时候为了占个好位置,饭都顾不上吃,早早去抢位置,下面就来介绍这些儿时经典影视剧。

电视剧01、大侠霍元甲

这是83年看的第一部电视剧,也是国家引进的第一部香港电视剧。由黄元申和米雪主演,徐小明导演,该剧描述清末著名武术家霍元甲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纵横大江南北,以自己高超的武艺战胜外国高手,为民争气,为国雪耻,大大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当《万里长城永不倒》片头歌曲响起,一句“昏睡百年”唱醒多少中国人,许多武打场面,都是实打实的真功夫,大家看的是如痴如醉。

电视剧02、射雕英雄传

83版《射雕英雄传》,播出时同样是万人空巷,看完后我们小孩还都编了顺口溜:“射雕英雄传,杨康是坏蛋,黄蓉最美丽,郭靖大笨蛋”。这部电视剧聚集了TVB所有明星出演,大家都是本色出演,他们朔造了善良勇敢,大奸大恶的江湖人物,塑造侠骨柔情的武侠精神,这些角色都深入人心,里面30多位龙套人员,现在都是一线大明星。

电视剧03、上海滩

1985年被大陆引进的《上海滩》,开头一曲“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顿时让人热血澎湃,其中周润发饰演许文强,赵雅芝饰演冯程程,这一对香港金童玉女成就了这部电视剧,使这部电视剧至今都是无法逾越的经典。

你们的记忆是什么呢?

70后80后经典的电视剧:我看的第一部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小时候有点幼稚的时候,看《新白娘子传奇》感受颇多。怪法海多事,怪许仙糊涂,同情媚娘...“千年等一回”那首歌,也算是家喻户晓。从此白娘子似乎也成了贤妻良母的代名词,赵雅芝成为了永恒的古典第一美女。原来前世因缘定,莫怪今生总痴情,百年同修初心在,此生终不负卿卿!!!

《甜蜜蜜》

“甜蜜蜜,你笑的甜蜜蜜,好象花儿开在春风里,开在春风里……

每当这段再熟悉不过的音乐在耳畔响起时,我的眼前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幕画面:两个青年男女共坐一辆自行车下班。男的在前面用力地蹬着车,女的则坐在后座上,一边不经意地前后晃动着双腿,一边小声哼着这首《甜蜜蜜》……这一幕看似平常,但却又令人莫名心动——不错,这正是电影《甜蜜蜜》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而那个男子就是黎小军,女子则是李翘。

他们的故事是从1986年开始。那一年,来自内地的黎小军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单纯的梦想来到了香港。他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而后在麦当劳快餐厅邂逅的那个叫李翘的女服务员,正是之前在来港列车上与他背对而坐、抵头而眠却又素未谋面的同车人;而李翘呢,只怕更不会想到,这个在见面之初令自己一心只想从其身上占点便宜、捞点好处的单纯男子会成为自己一生中的最爱,而且这样一段情缘,竟会牵牵扯扯、兜兜转转长达十年之久。或许,这就是人们长说的缘分。

然而如果暂时先抛开这所谓的“缘分”不谈,只看他二人的感情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相识还是相爱,也无论是分离还是重逢,这一路走来,虽然二人之间分分合合变故不断,但也不见得有多么的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他和她,只是红尘俗世里的一对再普通不过的青年男女,只所以会产生感情,说到底亦不过是因为寂寞。

来到香港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化大都市的人,无论是单纯善良如黎小军,还是精明现实如李翘,对于未来,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与憧憬,然而在香港的生活并非他们来之前想象中那般容易。

现实的残酷、竞争的激烈、人情的淡漠、物质的匮乏……所有的一切的一切,都让他们倍感压力,且缺乏安全感,甚至有时连明天会怎么样都不知道……面对如此复杂的“内忧外患”,人的内心会非常容易感到空虚和寂寞,亦会情不自禁地渴望来自他人的关怀与慰藉。或许正是因为如此,黎小军与李翘在交往之初时,他才会在明知后者经常占他便宜的情况下,依旧选择睁只眼闭只眼,其目的就是不想失去他这个在香港唯一的一个“朋友”;而李翘亦是如此,虽然她表面上精明坚强,但本质亦不过是一柔弱女子。独自一人身处异乡,她甚至比黎小军更渴望依靠与温暖,因此两个孤寂的人在同甘共苦、相濡与沫的过程中越走越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年宵节那天晚上的生意失败多少成为了二人复杂 情感 迸发的导火索,他们最终发生了关系。

——这算是爱情吗?或许此时还不能完全算,但情根已在不知不觉中在两人心里悄然深种。不过这二人却一直不肯、不愿去面对自己真实的感情,而只是以 “好朋友”的名义继续保持交往,且互相依靠。究其原因,是他们不甘心因为这样一段爱情而放弃了自己最初的理想。

“黎小军同志,我来香港的目的不是为了你,你来香港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我。”——李翘的一句话为他们之前种种矛盾的行为作了最好的诠释。黎小军的理想是能接远在家乡的未婚妻小婷来港团聚、完婚,而李翘亦时刻谨记自己来香港是为了发大财返乡乡盖屋,并且做一个真正的香港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因此在他们分别意识到自己已无法再继续自欺欺人下去,而两人的目标又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只能选择黯然分手。

他们也想就此斩断情丝,一切从头来过。于是他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联络,身边也终于有了各自名正言顺的爱人……种种努力都尝试过了,可到头来,心中想着念着的却始终还是对方。

终于明白了自己心中的真爱,终于不想再继续欺骗自己的感情,所以在那夜缠绵过后,他们坦然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并勇敢正视自己内心真实 情感 ,对未来均做出了坚定的抉择。

如果不是因为豹哥突然出事,这个故事或许就该在此圆满地落下帷幕,但好事从来就多磨,于是码头意外一别,咫尺转眼又成天涯。

李翘的选择倒也罢了,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是出于 情感 还是道义,她都无法弃豹哥于不顾;而平时里多少显得有点窝囊的黎小军却在那时却表现出了一个男人少有的坚持与诚信。无论是码头的痴痴等待,还是之后与小婷的毅然离婚,其实都是为了兑现曾在李翘面前许下的诺言。

而后在分离的那些日子里,即使身处陌生的异国他乡,无论日子过得有多么的忙碌,想必黎小军都不曾忘记那个叫作李翘的女子。因为彼此的生命曾经交集,身体里也渗透了对方的熟悉气息,记忆深处那段在香港艰难打拼的如烟往事里,有他们曾共同拥有过的最纯粹热切的爱情回忆。

而李翘呢,虽然最爱的人不在身旁,但那种中国传统女性“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随遇而安的观念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果不是豹哥突遭意外,客死异乡,她应该会心甘情愿地跟着那个同黎小军一样深爱着她的男人相伴终老。然而命运却再次跟她开了一个玩笑……

多年以后,历经沧桑的二人兜兜转转,终于因为那首邓丽君的老调情歌《甜蜜蜜》再次邂逅于异乡的街头。当那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响起时,当那不经意间转身,四目悄然相接时,电光石火之间,时间仿佛凝滞,一切亦真亦幻,恍如隔世——

荧幕下,不知有多少观众曾为这一幕唏嘘不已,感慨万千,然而电影中的有情人虽然终能再度聚首,可现实中的我们呢——要知道,我不是黎小军,你也不是李翘,即使彼此曾经刻骨铭心地爱过,但一旦放开了对方的手,不会有一首轻飘飘暖洋洋的《甜蜜蜜》让我们多年后再度邂逅于街头。

缘,固然妙不可言,但现实中的爱情却往往没那么浪漫。一部《甜蜜蜜》是一场光影交织的甜蜜美梦,梦中不是身是客的我们可以一晌贪欢,但到了梦醒时分时,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本人77年的,印象里看的第一部电影好像是印度的《大篷车》,又好像是国产的《喜盈门》,这个真的记不清了。

这两部影片都是我很小的时候看的,当时我就是那种在影院里哭闹的熊孩子,因为根本看不懂(这是后来我妈跟我说的~)。记得上小学之后,不知什么原因缠着我妈给我买了《大篷车》的小人书(不知道啥是小人书的小盆友可以自行网络),通过这本书我才大概了解了这部电影到底说的是啥。至于《喜盈门》,说实话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它的故事内容~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你能满意。我是英年早肥,不定期更新影视, 娱乐 及 游戏 资讯。有喜欢的朋友,欢迎大家点击关注!

露天电影院[捂脸]一般看得最多的是学校,每年夏天五六月至少有2场露天电影。在学校的操场上,穿着短袖短裤看电影。正值盛夏,蚊子特别多,看场电影,被蚊子叮了一身都是红点点。那时候最喜欢看《少林寺》,那时为了看电影,课后都不休息就为了能做完作业好好看电影。

戴手铐的旅客、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绝对不是少林寺

阅读全文

与儿时看露天电影的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四个主角得到异能 浏览:32
法国电影梦回小镇 浏览:434
印版白蛇传电影完整版 浏览:781
逃学威龙1粤语电影爱奇艺 浏览:219
怎么和电影院相似 浏览:751
小孩大人都可以看的电影英文解 浏览:470
郑君里导演老电影我们夫妇之间 浏览:316
九七电影院资源总站 浏览:102
电影姜子牙到底讲的什么 浏览:172
末代皇帝电影中文字幕百度云资源 浏览:972
印度电影丈夫的家图片 浏览:436
女孩上班途中被囚什么电影 浏览:859
正佳电影院叫什么 浏览:328
经典枪战电影粤语 浏览:690
迦百农电影英文名 浏览:409
巩俐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浏览:556
韩国美食爱情的电影 浏览:713
丛林怪兽类电影大全 浏览:745
魔鬼蜘蛛男电影大全 浏览:195
神偷奶爸二大电影完整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