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42》中星星的结局是被卖掉了。以下是关于星星结局的详细解析:
星星的遭遇:星星是老东家的女儿,在1942年河南大旱引发的逃荒过程中,星星经历了极度的饥饿和困苦。为了生存,她甚至主动请求父亲卖掉自己,这一方面是为了自己不再忍受饥饿,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为家人换取一些食物。
星星的选择:在逃荒路上,星星虽然有机会逃脱,但她最终选择了一个看似能给她更好生活的买家。她端着五升小米与父亲告别,整个过程冷静而决绝,没有过多的言语,但其中的情感却异常复杂。她心如死灰,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舍,但现实的残酷让她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星星的后续生活:星星在宝鸡定居下来,她再也没有回过故乡盐津。虽然她通过向家里邮钱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关心,但她内心深处可能已经对河南、对故乡失去了归属感。她的一生都在宝鸡度过,没有再回到那个让她饱受饥饿和困苦的地方。
电影《1942》通过星星这一角色的命运变迁,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星星的结局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无数苦难民众的缩影。
2. 1942电影里面的王子文最后怎么样了
被卖掉了,后面就没有了,情景是为了五斗米主动求‘出卖’,为了一块饼干主动吻栓柱,饿到最后阶段请求父亲卖掉自己,一方面不用再忍冬挨饿,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家人赚点吃的。本来与之失之交臂但一句‘我上过学’让她引起注意并成功入选。十七岁的年龄稚嫩的面孔却有着一颗历经沧桑不服输的心,最后星星端着五升小米与父亲告别,没有几句话也没有任何飙泪,但一别后恐无再见之日和那句‘就当生了我之后,就把我掐死’的冷静,王子文将星星的心如死灰和对父亲的不舍种种情感融入其中,让人看的压抑不觉间泪眼模糊。
3. 1942电影为什么烂片
《1942》电影烂片是因为《1942》由于脱离观众的现实生活,立意取材过于偏向哲学化,过于表现人在特殊的情境中的人性展露,导致整个影片虽然富有深刻的内涵,但是却无法与没有经历过国灾的新时代的国人的内心产生共鸣。
现在的国人在和平与富强的环境下长大,没有体会过饿到吃树皮、身上流黄水是什么样的感觉,所以不大可能对这样的大苦难有多么深切的感受。
可以说,悲剧不被观众所接受的原因是因为观众的经历,凡是能够与观众经历过的情感产生共鸣的悲剧,也会受到观众的青睐。比如同样是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就因为08年汶川大地震,而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与口碑。
有人说,《1942》是冯小刚拍摄的所有电影中,最了不起的一部作品。但对于该作品的投资人、工作人员等人来说,这部电影其实是相当失败的。
1942年,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战场上正在残忍的厮杀,而古老的中原河南也爆发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旱灾。树皮被吃光了,“人吃人”又出现了,一幅幅残忍的景象在历史上烙上了印记。
本片的主角老东家范殿元(张国立饰)是一个狡猾、市侩的典型封建地主。当大灾降临、大战在即的时候,他也无法对抗这史无前例的灾难,于是带着一家人,用自己的马车拉着粮食,被迫前往陕西逃荒。逃荒的三个月,他的车马没了,自己的亲人也以不同的方式死去。这是当年灾民困境的缩影,绝望无尽的逃生坎途,可见民族多舛命运的苦难一斑。
2012年,电影《1942》正式上映,这部电影集结了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等一众明星的精湛演出,历时一年时间,打造出的一部史诗级大片。
这部影片直观地反应出在大灾难面前,在赤地千里、流离失所的情况下,在那段悲剧的历史时代,在这场死亡超过300万人的大饥荒中,人类所表现出的深层次的人性。影片中很多经典的台词,都或多或少地揭露了人性的本质,让我们这些身处和平与安宁时代的人受到了不小的震撼。
然而,这部良心之作却没有获得民众的认可。该片上映之后反响平平,很多人都是听到名字后有点兴趣,但是却不愿意买票去看,而更多的人则是对这一类的题材不感兴趣。到结束放映的时候,这部电影的票房仅有3.64亿,刚刚超出2亿元的制片成本,再加上发行、宣传等相关费用,华谊兄弟的投资可谓是入不敷出。
《1942》的介绍
《一九四二》是由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和重庆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冯小刚执导,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等人主演的灾难、历史、剧情、电影,于2011年10月19日正式开机,2012年11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分两条线索展开叙述: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另一条是国民,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2013年,该片获得了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等奖项。
《1942》的剧情介绍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饥荒。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逼近,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着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下来,可是到了陕西,自己的亲人全死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东家此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老东家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的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别哭了,小姑娘对老东家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要小姑娘叫自己一声爷。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于是,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4]。
4. 1942电影最终结局是
1. 在躲避战火的过程中,老东家范殿元不慎在混乱中捂死了自己的孙子,这让他感到无比的绝望。他决定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希望至少能死在家乡附近。
2. 在回程中,他遇到了一个哭泣着自己失去母亲的小女孩。老东家让她叫自己一声“爷”,自此,两人结伴同行,相互依靠。这段经历中,老东家意外地发现,这个小女孩就是自己未来孙女的母亲。
3. 经历了艰难的旅程后,老东家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女儿花枝,并且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孙子。这个孙子就是后来讲述这个故事的独白者。
4. 与此同时,记者白修德因为报道了河南灾情的真相,而获得了新闻界的最高荣誉。然而,当他回国后,却因为政治压力和困境而过得并不好。
5. 星星最终在宝鸡定居,他决定再也不回到河南,而是选择寄钱回家支持家人的生活。这表明,尽管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但他依然对生活抱有希望。
6. 老东家与花枝的团聚,以及他对自己家族历史的见证,体现了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坚韧和生命的顽强。尽管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但亲情的力量让他选择继续前行。
(4)1942电影扎着心了图片扩展阅读说明,故事背景是在1942年,河南遭受严重的旱灾和战争的双重打击,老东家范殿元带着家人逃荒到陕西,但一路上损失惨重。三个月后到达潼关,他所有的财产和亲人都不复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老东家的选择和决定,更加凸显了他对家的执着和思念。
5. 冯小刚的电影《1942》怎么样
今天的社会太急功近利,不重视文化。
——《明报月刊》潘耀明
----------
我能力有限,斗胆写下一些字,纯粹属于自我学习和完善。
向《1942》以及下文中涉及的所有影片致敬!
----------
《时代周刊》,创立于1923年。电影《1942》中以一位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在中国的行踪为一条线索,展开了对河南省1942年冬天至1944年春天期间的大旱灾的叙述。这位记者的落脚地中,有一座基督教教堂,逃荒途中的中国传教士在遭遇信仰危机的时候也回到过这里。
当时这位中国传教士问教堂的天父:如果上帝总是不能赢,那为什么我要信仰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