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贾樟柯那么有名
1970年贾樟柯生于中国山西汾阳,1993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为了实现孩童时期的导演梦,他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由此开始了他的电影实践。 1995年拍摄第一部57分钟的短片《小山回家》得了香港映像节的大奖。尽管这不是一个成功的作品,但它为贾樟柯提供了一个机会,开始他的成名作《小武》。在这部影片中,他的独特视角与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与深入的表达。《小武》在国际广受好评,得了8个奖,也成为国内小资青年的追逐对象,贾樟柯一举成名。彼时,法国《电影手册》评论:"《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则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其后,贾樟柯又拍摄了《站台》、《任逍遥》、《世界》等几部长片。2006年在拍摄纪录片《东》时,他决定套拍故事片《三峡好人》,该片在当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狮大奖。贾樟柯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者的地位得以确立。
在中国电影集体向好莱坞投降,沉沦于虚无缥缈的非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贾樟柯对中国现实的强烈人文关注显得尤为可贵。从《小武》发端,到如潮好评的《三峡好人》,贾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为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诠释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
与曾经流行的批判现实主义相比,贾樟柯的叙事更为沉静和不张扬,从不做单纯的道德判断,而是通过个性鲜明的纪实性风格一一拓展;与现代虚无主义相比,贾樟柯更是从不故弄玄虚,倾力专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枝末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着一种温暖的基调。
如何切入现实对很多导演来说困难重重,贾樟柯却举重若轻,这来源于其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心态,总是能找到自己的方式重构历史的记忆:《小武》中冷静的镜头、纪实的风格立即从纷繁复杂的变迁中重塑了一代人的感觉;《世界》在更大规模上表达了中国的变迁;《三峡好人》不但展示出广阔的社会变迁图景,而且虚构性被置于纪实性的叙述之中。他的电影有自己的世界,并且在以自己的方式在思考这个世界变迁的意义。
因此,如果把贾樟柯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坐标中考量,他掀起的最大波澜,甚至已经不是几部电影所能概括。隔了十年回头去看,贾樟柯影像的文本意义恰恰是对正在经历激烈全球化变迁的古老中国的一段惊心动魄的记录,所有的细节已经沉淀到时间的潜流里去,留下的是一个个沉默的动容、一段段不朽的绝唱。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贾樟柯曾经说过一句话,"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在过去的10年当中,他特立独行,用他的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
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首奖:沃尔夫冈 斯道奖
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
第20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热气球奖,最佳女主角奖
第17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奖
第3 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潮流奖
比利时电影资料馆98年度大奖:黄金时代奖
第42届旧金山国际电影节首奖:SKYY奖
1999年意大利亚的里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2000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参赛作品,最佳亚洲电影奖
2000年获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
2001年获瑞士弗里堡国际电影节唐吉可德奖,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2001年获新加坡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奖
2001年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奖
2001年获第30届蒙特利尔国际新电影新媒体节最佳编剧奖
2002年法国《电影手册》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2002年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一九七九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第5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片
第16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特别奖
2004年洛杉矶影评人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2年美国《电影评论》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第6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片
第 6届西班牙巴马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伯爵奖、最佳摄影奖
第11届法国维苏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第 7届法国杜威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金荷花奖
多伦多影评人协会2005年最佳外语片奖
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竞赛片
意大利纪录片协会最佳记录片奖
意大利艺术协会2006开放奖
2006台北国际记录片双年展最佳亚洲纪录片奖
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2007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影展最佳影片奖
第28届南非德班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07年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奖
2007年挪威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2008年,贾樟柯的新作《24城记》入围戛纳电影节,未有斩获,又入选9月-10月的纽约电影节。
⑵ 贾樟柯电影《二十四城记》有什么内涵
天注定莲蓉列车服务片段主要讲述的内容如下:
小小年纪就外出打工的小辉,就工作在第三个故事小玉情人的制衣厂,每天在流水线上面枯燥、机械的工作着。
一天,小辉在工作的时候因为无聊,跑到隔壁工位上一边拿工友的手机玩,一边和工友聊天,导致工友分心,裁剪布料的刀具把手弄伤了。
经过小于情人也就是老板的协调,在工友养伤期间,小辉的工资全部归受伤的工友。小辉想来想去觉得不划算,偷偷跑了出来,投奔东莞的一位老乡去了。
由于小辉不想继续在流水线上面做工,老乡就推荐他去了夜总会当保安。这样一来,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就向小辉敞开了。
东莞的夜总会服务全国闻名,莞式服务曾经是全国服务行业的最高标准,堪比业内的ISO9001认证。所以小辉的这个工作可比枯燥流水线工作有意思多了,况且时不时的还有百元大钞的小费,小辉很是享受这样的生活。
电影里面有两段夜总会内部关于老板挑选“小姐”的镜头,有人说就是因为这两段电影,才导致东莞色情业的全面被封。从这个角度可见贾科长写实的功力。
另外,贾导也是学习区柯克,每部电影都要客串一个小角色。他演了一个土豪--山西煤矿老板,在片中挑选了小玉服侍他。镜头不多,时间虽短但极具功力。
第一段是所有服务员身穿布料很省的苏联红军式的服装,在国际歌的伴奏下,走着整齐的正步,围绕着老板们转圈,每人身上都贴着号码以供选择;第二段的音乐变成了京剧,服务员们的衣服是戏服三点式加京剧凤冠和脸谱,手持团扇,翩翩起舞。
小辉在一次工作间隙偷懒的时候,结识了一位店里的姑娘,莲蓉。都是年轻人,共同话题也有,很快两个人就成了朋友。白天不上班的时候,两个人就结伴在城里东跑西颠的玩儿。
一天两个人一起去拜佛,莲蓉还拿着一个装满水的塑料袋,里面红红的几条金鱼,说是要去放生。
这里还是要表扬贾科长了,两个年轻人拜佛的地方不是寺庙, 而是一个制作佛像的工厂。要知道,佛像这东西,在工厂里面不是佛,只能是一个“活儿”或者叫货,比如老板问:老张,这批活儿干完了吗?人家明天就来提货了!老张答:老板放心,今晚就完事儿,耽误不了!
只有到了庙里或者家里,佛像才是佛,接受跪拜上香。所以片子里面的隐喻就是他们拜的根本就不是真佛,求了也是白求。
⑶ 大家觉得导演贾樟柯导演的作品都有哪些这些电影怎么样
大伙都知道,想在中国内地上映的电影都得经历一番某局的变态严格审查制度。最怕听到的就是引进片上的不是完整版,或者国产片被禁的消息了吧。
在中国电影史上有一位导演,拍的片子多次获奖却经常被禁止在国内上映,也是非常辛酸了。
他就是贾樟柯。
即使这样他却依旧特立独行。拍自己的电影,走自己的路。
1、站台(8.2)
影片提名第6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时代在变迁,有些东西不可以遗忘。
真实的故事,质朴的情怀。还有那些被军工厂封闭的环境、严格的管理、繁重的劳动任务和艰苦单调的工作性质标注了印记的下层人民。
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华。成都,仅你消失的一面,已经足以让我荣耀一生。
⑷ 抛弃结婚10年的前妻朱炯,贾樟柯为何娶了小8岁的赵涛
贾樟柯宣布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平遥国际电影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贾樟柯也直接表示:“我觉得我们早离开,让新的团队接手,让平遥国际电影展摆脱贾樟柯的阴影,这是急需的。”
赵涛是爱情事业双丰收,在国际上,颇有名气,而贾樟柯也不是当年的坏孩子,籍籍无名的小辈,一切那么自然且简单,或许婚姻就是遇见合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