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样认识视与听的关系
影视音乐是伴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当今时代,影视音乐已经成为影视创作活动、音乐创作活动和群众欣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起了它的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广泛关注。电影音乐的审美不同于普通音乐的审美方式,作为音乐的一个分支,电影音乐也是电影表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影音乐的审美,必须在与画面、人声乃至音响等元素的相互融合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艺术审美感受。视听的结合是影视音乐对音乐形式的新发展,影视音乐通过不同的视听结合,塑造出许多经典的艺术的影视审美形象,创造出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影视音乐、传统音乐的发展。
一 影视音乐审美的非独立性创造了视听音乐审美的双重结构
电影音乐的审美方式与普通音乐的审美方式有着诸多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电影音乐的非独立性。电影艺术在时间和空间中同时展开,它的画面和声音两大元素构成了电影的视听母系统,而其自身又分别是两个不同的系统:画面系统和声音系统。声音系统内部又包含着音乐、音响和人声三个不同的声音元素。在电影的艺术表现中,音乐与画面的关系往往结合得更为紧密,更容易让人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关系。极端一点说,音乐可以直接唤起人类的情感或者表现情感。正因为如此,影视音乐的审美在非独立性中形成具有自身风格的审美系统,视与听的结合在某种层次上使人们对音乐的独立思考失去一定的价值,但又从另一方面在画面上增加了情感、直观的表现,形成一种新的音乐风格。
1 音乐与影视画面的直接同步统一于情感表达之中
声音与影视画面的有机结合是影视音乐的最大特点之一。影视音乐与画面既是一种贯穿整部电影又是其中的一部分的关系,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视与听的多维度组合创造了影视音乐的不同审美意境。从传播学角度来考虑,影视音乐表达的内容是影视画面、电影文字、音响和人声交流等其他电影艺术元素所无法表达的东西,或情绪感受、或理性认识。电影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而音乐使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因此,只有在音乐与画面有机结合时,音乐才变得强而有力,才会激活画面,促使画面与观众的情感互动,引起共鸣,使得音乐抽象化的表达与电影具象化的表达浑然一体。而另一方面,影片画面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较强烈的客观性和具体性要求在音乐方面得到补充,使之获得一定的主观性和概括性;而纯音乐本身的那种“无对象性”、“不确定性”则要求从画面方面得到补充,使之获得一定的具体性和明确性,这里正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关系。在矛盾双方得到互补的同时,影视音乐的审美层次和审美架构在不断地被作者和观看者构造,影视音乐中视与听的结合的最大目的是达到情感表露的流动性的艺术化。因此影视画面中的视像和音乐在同时呈现的同时也同时消失,二者基本达到吻合的状态,情绪节奏含义基本相符。音乐使画面形象更为生动和深化,直接丰富和深化画面内容、思想情感的表达。由于音乐和影视画面形象同时作用于观众的视觉与听觉,在他们的心理上引起视听联想的反应,使两种不同感觉审美互相渗透,从而加深了观众对审美对象的感受。
2 影视音乐与影视画面的相互分立促进多元化审美格局的形成
影视音乐与影视画面的相互对立也可说是不同审美对象在同一时空的相互展示,在相互对立之中实现对审美对象思想的影响。这一要领最早是1982年由原苏联导演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力山大洛夫三个人提出的,虽然他们并没有明确提出对位的概念,但对影视音乐的探索具有重大意义。画面中的音乐与形象不同步,互相剥离,音乐以画外音形式出现,既与画面的蒙太奇组接,以实现完美的相互配合,同时又有其自身独立的美学品格,即利用声音参与形象创造。音乐与画面分立也可以说是音乐与画面内容恰恰相反,而这种相反所引起的对比更能挖掘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音乐与画面分别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出不同的表现内容,它们分别并进而殊途同归,从不同方面表出同一涵义。比如电影《东京审判》通过音乐与画面形成的对比,描述了这场侵略战争的多个侧面。影片除去对梅汝、向哲浚、倪征燠等中方审判代表的严谨刻画之外,很巧妙地通过了“庭审”这一贯穿全片始终的元素,充分利用了庭审调查的空间,将整个故事的节奏衔接得张弛有度、扣人心弦,令模式化的历史人物本身更加兼备了戏剧色彩,有着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影片气势宏大,风格冷峻,感情强烈,既包含着反思历史的凝重,也传达着创作者的悲情,题材与风格在影片中达到了很好的统一。从以上这些方面说明,影视音乐试图从画面的视觉效果中增加自身的审美意象,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再结合中实现重新塑造审美形象的效果,从而影视音乐审美的非独立性创造了视听音乐审美的双重结构。影视音乐的审美双重结构也因此在相互作用和反作用中实现了审美的随意性和审美的目的性。
二 影视音乐中音乐性与人文性的综合对审美教育的独特引导
影视音乐具有音乐的一般性质,在与影视画面结合的同时又具有审美教育作用。审美教育对人的价值观念具有引导作用。影视音乐欣赏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即音乐是个人或者社会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影视音乐凭借音乐、画面的结合,视听结合艺术的特点,更能直接表现人们内心细微复杂的情感活动,从而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并随着审美感受能力的深化,审美主体对音乐接受也将从感性转入理性。从对审美个体的作用、影响来看,影视音乐欣赏审美有以下作用:
1 音乐是人精神活动的产物,能够表达人的精神理念,人们通过欣赏影视音乐,能感受音乐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音乐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载体,不可避免地要有“人”的色彩,表达人的思想情感,透露人的审美情趣,显现人的立场或主张等。影视画面在用视觉效果表达电影主题的时候,观众通过影视音乐的抒情,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内心思想,并形成对人物性格、情感、思想的认识。还有一些电影本身就因为音乐的抒情功能而闻名于世,典型如《阿育王》、《音乐之声》、《魂断蓝桥》、《乱世佳人》等,它们因为优美的电影音乐,使得其本身有了更丰富的情感色彩,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得也更为鲜明。如《梅兰芳》电影中,梅兰芳第一次见到孟晓冬的那种惊喜,但又必须掩饰的内心情感,孟晓冬对梅兰芳的爱慕以及适度释放的情感,都通过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阳光灿烂的日子》,每当马小军看到米兰,电影音乐《乡村骑士》序曲就会响起,优美舒缓的旋律再配上慢镜头的恰当运用,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气氛。还有如《泰坦尼克号》,每当男女主人公靠近时,my heart will go on背景音乐刻画了一种非常浪漫的气氛,这种音乐带给观众的印象,甚至远远超过男女主人公关于爱情的对话。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也有一段激情但又悲伤的音乐,描述的是钢七连解散之后连队出去打靶的场景,大雨滂沱,音乐骤然响起,钢七连被解散的悲伤之感油然而生,此时,“不抛弃,不放弃”的思想深入每个观众的内心。总之,画面与音乐的准确结合,不仅使得音乐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更关键的是,它传递了主人公的某种情感,如音乐音高的变化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经历,低沉的音乐刻画气氛沉默的场景等。
影视音乐不仅仅在电影氛围上为电影的情节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人们也通过电影的画面形成对影视音乐的认识。影视音乐的歌词与电影视觉的结合,加上表现主题的曲调,使人们对影视音乐形成一个视觉、听觉、文本的系统审美印象。比如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主题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都吸收了新疆塔吉克族的民间音乐和民间诗歌的因素。歌词中用花儿来象征阿米尔和古兰丹姆之间纯洁的友谊和爱情,用花儿被践踏象征友谊和爱情的破灭。歌曲的旋律采用和声小调式,委婉而凄楚带有悲剧色彩,与歌词完美的结合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比如,又如电影《梁祝》的主题曲即使那些不了解梁祝爱情传说的人也会为乐曲组成的美妙乐章所感动。轻柔优美的音响,波澜起伏的协奏,向人们展示出爱情的美妙乐章,表达着作者的爱憎情感,表达着人与社会的碰撞、人与命运的抗争及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2 音乐既是人精神的产物,也是人类表现美的创造物。从美学角度看,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审美架构是美学的核心思想,音乐欣赏的过程也是寻求思想的高尚、启发人们追求美好和善、批判假恶丑的过程。因为真、善、美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说只要人们聆听真正的音乐,欣赏美好的音乐,就是在感受一种社会塑造的韵律美、思想美,就会形成对假恶丑的对比认识,从而远离假、恶、丑。这种理论上的推断不是主观上想象出来的,而是音乐抽象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客观轨迹。比如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让几乎每个从电影院里走出来的人,手里都攥着哭湿的手帕,该片的主题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极具感染力,让听者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母爱的真与美,如今这首歌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经久不衰,成为歌颂伟大母爱的经典歌曲。又如,电影《带手铐的旅客》的主题歌《驼铃》“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歌声极富阳刚之气,音乐抒情委婉,表达了深深的战友情和崇高的革命友谊。听到这首歌,更让人深切体会到友情的真挚、离别的伤感和对即将远行朋友的牵挂与祝福,给人一种凄美的感觉。从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影视音乐在创造着一种具有真善美的三位一体的审美结构,促进着人们形成对音乐的更高层次的认识。
3 影视音乐的另外一个审美作用就是它具有社会价值范畴的道德教化功能,因此影视音乐欣赏的过程也是提高人们对社会道德、自身道德修养的审美过程。音乐是人们经过大脑加工的意识形态的产物,它能够表达各种人类情感、人生价值取向、思想审美主张,甚至是人生信仰等思想观念,清晰明确地显示了“社会道德教化”的指向。就大多数情况而言,这种教化是平缓的,潜移默化的,但在特定背景下,这种思想教化具有巨大的作用。比如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是在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产生的,它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使人们爆发出一种为正义和自由而战的献身精神。这首历经风雨沧桑、鼓舞亿万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歌曲通过与电影画面主题的融合,无形中构造了具有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起到了思想上的教化作用,正如肖斯塔科维奇说的“它能打开你思想情感世界,并使之更加丰富、纯洁、完美”。当然,音乐对人的教化不是纯理性的、具体的,而是较为感性、较为笼统的,是让人们通过接近音乐之美去接近人性之美、道德之美。
影视音乐的非独立性创造了视听音乐审美的双重结构,影视音乐的审美在非独立性中形成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审美结构系统,视与听的结合在某种层次上使人们对音乐的独立思考失去一定的价值,但又从另一方面增加了情感、直观的表现,形成一种具有以视觉效果影响听觉、以听觉效果改变视觉的音乐风格,并促进着多元化的艺术审美格局的形成。
B.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音乐赏析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音乐赏析
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从2008年上映以来,好评不断,获奖无数,成为各类颁奖典礼上最大的赢家。在第八十一届奥斯卡的颁奖典礼上,该片就摘得了八项大奖,其中在音乐方面的奖项有最佳原创音乐奖、最佳音效合成奖、最佳原创歌曲奖三项大奖和最佳音效剪辑一项提名奖。本文从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音乐出发来对电影进行赏析,试图寻找出电影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对电影深层次的认识。
一、电影情节表现与音乐的关系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是由导演、编剧、演员、后期制作等所有参与工作人员合力完成的巨作,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对电影的完整性、质量和艺术性来说都是致命伤。因此,音乐对于一部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时,电影的情节要靠音乐来维系;有时,音乐对电影情节的发展起抛砖引玉或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在一部电影中好的音乐则可以起到深化主题、渲染背景气氛和抒发人物内心情感的作用。总而言之,好音乐使电影在表现力上锦上添花,不合适的电影音乐则是画蛇添足。
(一)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电影与音乐的关系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密不可分是指离开了音乐,电影毫无价值可言,音乐可谓是构成电影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世界电影的发展史可简略地概括为“默片时期”“诞生和发展初期”“成长期”“黄金时期”“低潮和复兴期”和“转型期”等几个阶段。从有声电影进入公众视野以来,电影在制作过程中越来越加强了对音乐和声音要素的运用,同样,每部电影的主题曲和插曲都成为歌手的必争之地。一方面是因为歌手可以借电影之名给歌曲做宣传,附加歌曲以故事情节,使简单的音符充满人情味,更易于被大众熟知和传唱,提高歌曲的知名度;另一方面,电影中的音乐具有抒发感情、创造节奏、体现环境和参与叙事等作用,是与电影中的其他要素相结合而起作用的。
(二)两者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干预
电影与音乐的矛盾统一体还体现在,电影独立于音乐则成了默片,虽然不是主流,但目前仍然有很多形式的电影,如动画片《猫和老鼠》等。同样,音乐通过借助于电影的故事情节使自身形象得以丰富,如拍摄MV等,但不借助电影形式,歌曲仍可以以MP3等各种形式表现。
(三)音乐对于电影的重要性
在我们对电影进行赏析时,讨论电影中场景与场景、镜头与镜头、故事与故事之间所产生的对比,对观众感官和视觉上、情感上所产生的震撼时,我们可以发现音乐在这些环节中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在影视作品中,电影画面与音乐的组合不同产生不同的音画关系,从而产生一部影片区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的审美效果。一部影片要想有好的张力和强烈的感染力需要影片中音乐、音效、音响和语言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的交替互补。好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主题思想
任何电影作品都有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构成电影的各个要素,如导演、摄影、灯光、化妆、表演等都围绕这一主题思想而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电影音乐则以音乐为手段,用穿插于故事情节或以画外音、同期声等艺术形式达到深化影片中的主题思想。
2.为影片局部或整体创造一种特定的气氛基调
在一部影片中,有时候为了表达某种气氛,仅仅演职员的精湛演技和导演的高超构图和拍摄技巧是不够的,还需要音乐来为大局服务,创造特定的气氛基调。如有时候在特定的场景人物有悲有喜,或轻松或紧张等。在这种要求下,音乐以听觉的角度介入电影形式,参与画面视觉内容的表达,使画面内人物的某种情绪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放大,进一步地渲染了环境气氛,从而达到增强画面艺术感染力、深化视觉效果的目的。如本片中,在描述宗教问题时,激烈的插曲Riots响起。在影片高潮贾马尔赢得“百万富翁”场景时,Millionaire恰当地出现。
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音乐赏析——无歌舞不电影(一)电影情节总体概要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以贾马尔参加选秀节目被指作假,被警察严刑拷打为开篇,揭开了贾马尔的一生故事。它给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充满贫穷、野蛮、暴力却还发展着的孟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开场,就充满了金钱、荣耀和欲望的诱惑,带有印度特色的动感曲调,一个来回切换的镜头,一只来回不停撒着钞票的手,所有元素定格在铺满钞票的浴缸中,在黑暗的笼罩下,白色的浴缸细腻而又洁白,如同一颗未被污染过的赤子之心,但被不停飘落的钞票埋葬时,便成了欲望和贪婪。故事情节和表现方式虽然野蛮,但是,同时也用一种特有的温暖力量鼓舞着所有影迷对算是完美结局的欢呼。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它或许给了大家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而本片中的这种力量来源于通过技术性的手段对丰富饱满、绚丽多姿和富有民族特色的声音的运用, 所以本文也将从电影中声音的角度来分析影片。
(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音乐分析
1.电影中音乐使用的概况
影片大量地运用了印度的民族音乐,无时无刻不在展现着一种民族文化所有的特色,营造出了异域风情十足的氛围。其主要背景音乐有:
01.O…Saya(入围第81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歌曲提名。配合一开场贫民窟的孩子们拼命奔跑躲避追捕时的背景音乐,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02.Riots
03.Mausam & Escape
04.Paper Planes(电影插曲。入围第51届格莱美音乐奖年度制作提名,听这首歌的过程中你会立刻想到响亮的枪声,然后战争的场景浮现脑海,整首歌所营造的氛围是“痛并快乐着”。)
05.Paper Planes (DFA Remix)
06.Ringa Ringa
07.Liquid Dance
08.Latikas Theme (这段背景音乐出现在男主人公贾马尔·马利克在寻找女主人公拉媞卡的时候,低吟的曲调配合唯美的电影叙事手法,让人看了之后难以忘怀,感慨万千。使得这部电影感人而温暖,这首插曲听了让人全身放松。) 09.Aaj Ki Raat (Don)
10.Millionaire
11.Gangsta Blues
12.Dreams On Fire (电影插曲。获2009年金球奖最佳电影原声奖,这首低吟的女声曲子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是歌曲名字还是演唱与电影的配合,都与电影情节相协调,有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13.Jai Ho
电影对音乐的运用,充满着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特色,展现出一幅无歌舞不电影的印象。虽说音乐无国界,但是以印度贫民窟为背景的故事情节,加上导演的有意安排,一部影片终究会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印象中对影片音乐运用最深刻的有两次。一是在电影的开篇,一群贫民窟的孩子在躲避着警察的追逐,从而引出了事情发生的社会大背景。此时的`音乐略显得轻快而又活络,看似是对音乐的误用,其实也是一种乐趣,以轻松的音乐表达着这种常态和孩子们的乐趣。另外一处是贾马尔在寻找失散的爱人拉提卡时响起的背景音乐。沉闷的音乐产生了压抑的情绪,一股神秘的力量似乎使我们感受到了贾马尔当时的心情。这部电影对音乐运用最大的特点是围绕清晰明确的主线,使每个细节都做到完美,节奏急缓得当,条理清晰。轻快的现代音乐和婉转的印度歌曲贯穿故事始终,对于印度民族歌曲的表达在电影中的运用恰到好处,精彩纷呈。游离在“喧宾夺主”和“相差毫厘”之间,如果多一点就会使人产生“宝莱坞”音乐殿堂的感觉而忽略银幕的故事情节,而如果少一点也会让电影失色。正因为这部影片在很多嘈杂场景里的镜头画面都需要有音乐的配合才能不会让人感到影片中焦躁不安的情绪,所以电影一直都很不“安静”,音乐贯穿影片始末,无论是人声或画外音,每个都是量身定做,符合每一个镜头的转换,分秒不差。
2.声音在转场中的运用
本片的导演丹尼·博伊尔其个人对影片作品的表现极具后现代视听风格,这些风格在影片的转场方式上也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使得整个片中的转场设计独具匠心。
(1)以节奏感来转场
一记耳光叠加了鼓声,一股水声配合贾马尔的头被狠狠按进水里,等等。影片中有许多类似的情节通过对声音的艺术加工,创造出了主观夸张的表现,每一种节奏或声音配合影片的叙述经过在转场中的运用,都使情节在理解上合情合理,并且对观众视觉和心理上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2)声音在画面之前的前导转场
声音在画面之前的前导转场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简单介绍环节的同时,为影片某一场景特有的表现力或某种情绪做铺垫,二是起到溯源的作用,运用人的惯性思维,引起观众对于影片的兴趣。该影片中很多地方都运用到了前导转场,如,叮叮铃声响起后,就已经给了观众一种学堂氛围的暗示,贾马尔和哥哥被拖进课堂。铃声的前导使画面镜头移动和拼接十分自热流畅。
(3)动态声音的转场
影片中多次用到了火车驶过这一动态的声音来转场。如在主持人问贾马尔宗教问题时,画面出现了行驶的火车,声音配合着火车开过的音效,然后画面闪回到了贫民窟。在影片中通过呼啸的火车声音营造了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为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做好铺垫。
3.音乐与画面的结合
(1)声画同步,体现完美细节
极具印度风格的男声独唱O…Saya出现在对贾马尔童年时期的描述。密集的鼓声有明快的节奏感,配合画面动感十足。同时,画面中出现的孩童、警察和居民等配合各种混乱声音,印度贫民窟的情景完全展现在眼前。
(2)强点音乐增强表现力
配乐往往以无声息的方式进入影片中,不易被人察觉但使电影情节更丰富,更具表现力。但如果影片中能恰当地运用到强点重音,也会起到很好的渲染效果。例如,本片中童年的贾马尔和哥哥及拉提卡逃离普奴斯时,配乐Mausam&Escape出现在舍利姆向看守泼硫酸,强烈的节奏感配合着激烈的画面,立刻把逃离的紧迫感带到观众的情绪中,使观众感同身受。
4.人物主题音乐
主题音乐是对影片人物形象、性格和内心表现的诠释,它往往会贯穿于影片的始末。Latikas Theme是本片中最具代表的人物主题音乐,它是拉提卡的专属音乐,出现在与拉提卡形象塑造和内心情感表现有关的画面,对剧情的发展和拉提卡与贾马尔的情感线索起到重要的表现作用。Latikas Theme在影片中共出现五次。画面分别为第一次是拉提卡与贾马尔在车厢相遇避雨,第二次是拉提卡未能成功逃离,第三次是贾马尔看到歌剧想起来心中的拉提卡,第四次是贾马尔找到了拉提卡,两人深情拥抱,第五次是影片的结局,在相约的火车站,两人相拥在一起,完美的结局把观众的情绪推到高潮。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成功离不开影片对音乐的完美运用,极富印度民族特色的歌曲在影片中的运用,使画面的转场自然,情节表达流畅,线索自然串联,人物塑造形象生动。同时音乐的运用在对深化主题、营造氛围等方面也有巨大的作用。
;C. 一部美国电影.讲的是女主角劳拉和男主角因为音乐认识,生了一位天才音乐少年
你说的应该是《声梦奇缘》或称八月迷情 、八月狂奔 、把爱找回来,一部美国电影,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直受父亲严厉教导的大提琴手丽拉(凯瑞·拉塞尔饰)偶然间遇到了天资非凡的爱尔兰吉他手路易斯(乔纳森·瑞斯-迈尔斯饰)。他们一见钟情,并在纽约华盛顿广场私定终身。第二天醒来,年轻的丽拉因为害怕父亲责骂,匆匆离去,两人从此天各一方。不久,丽拉发现自己怀孕了,反复思考后,她决定做个未婚妈妈。然而,丽拉的父亲坚信新生婴儿将是女儿事业的绊脚石,瞒着她把孩子送进了孤儿院.......后面就是完美的结局
D. 谈谈你对影视作品中声音艺术属性有哪些认识
您好,我看到您的问题很久没有人来回答,但是问题过期无人回答会被扣分的并且你的悬赏分也会被没收!所以我给你提几条建议:
一,你可以选择在正确的分类下去提问,这样知道你问题答案的人才会多一些,回答的人也会多些。
二,您可以到与您问题相关专业网站论坛里去看看,那里聚集了许多专业人才,一定可以为你解决问题的。
三,你可以向你的网上好友问友打听,他们会更加真诚热心为你寻找答案的,甚至可以到相关网站直接搜索.
四,网上很多专业论坛以及知识平台,上面也有很多资料,我遇到专业性的问题总是上论坛求解决办法的。
五,将你的问题问的细一些,清楚一些!让人更加容易看懂明白是什么意思!
谢谢采纳我的建议! !
E. 电影相关术语大全(2)
1、抒情性。音乐是最长于表现情感的艺术,在电影中能够充分发挥抒发感情的功能,从而深入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2、戏剧性。交响音乐的创作 经验 ,有助于表现影片的戏剧性矛盾冲突,烘托戏剧高潮。
3、气氛性。
在无声电影时期,音乐从头至尾不断,但是只起伴奏的作用。进入有声电影时期,影片中的听觉形象除音乐之外,增加了语言和音响效果,使音乐在电影综合艺术中得到了解放,开始能够更符合音乐艺术规律地、合理地使用音乐。电影音乐的曲式,也改变为分段陈述。
音乐在电影中美学功能的发挥,必须与画面视觉形象相结合。由于影片的题材内容、体裁形式丰富多样,在音画结合上也各有特色,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1、音画统一,包括音画同步和音画平行。音乐形象和画面形象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音画矛盾,包括音画对比。音乐形象和画面形象各自独立发挥作用,推动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展开。
什么是电影语言?
电影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种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统称。即电影用以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传递思想感情的特殊艺术语言。电影语言以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它的演进与电影技术的进步有密切联系。与一般语言不同,电影语言是一种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以直观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传达含义的艺术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银幕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参与画面形象创造的表演、场景、照明、色彩、化装、服装等都在构成特殊的电影语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由摄影机的运动和不同镜头的组接(剪辑)所产生的蒙太奇不仅形成了银幕形象的构成法则,也完善了电影语言的独特语法修辞规律。说白、音响、音乐以其自身并以新的蒙太奇方法——“音响蒙太奇”和“声画蒙太奇”——丰富了电影语言。电影语言的章法,是影片内容的组织和构造的特殊法则,一般由若干场面和段落按照蒙太奇规则相互交织构成,按其时间空间关系安排可分为客观现实结构和主观心理结构两种类型,其结构形式可分为时空顺序、时空交错、单线结构、复线或多线对比结构、多侧面多视角立体网络式结构等。
什么是电影院线?
电影院线简称“院线”。电影放映行业一种具有垄断性的经营体制。
经营者为发展和保护其经营利益,在某些城市或地区,掌握相当数量的电影院,建立放映网络,借以垄断某国或某一电影制片公司新版影片的公映。中国最早出现的电影院线,是本世纪初至20年代中期,由西班牙电影商人雷玛斯在上海建立的,由虹口、夏令配克、维多利亚等七家电影院组成的电影院线;其后中国影戏院公司在平、津、沪等地也建成相当规模的电影院线;20年代初中国电影资本家罗明佑在华北、东北建立电影院线;30年代,天一影片公司企业家邵氏兄弟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组建南洋电影院线。现在港台等地仍有些电影发行放映商采用电影院线体制。
什么是电影作曲?
电影音乐的创作者。作曲家为电影创作乐曲,首先研究电影文学剧本和导演的分镜头剧本,从而了解影片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戏剧冲突和高潮,以及时代特征、地方特征等。经与导演共同研究,确定影片的音乐段落、具体内容和关于音画结合的艺术处理,然后根据样片的画面形象和导演的艺术风格、美学趣味以及演员的表演,处理音乐与画面,音乐与语言、音响的关系。由于电影音乐必须通过录音录制在胶片上,所以作曲家熟悉录音技术、与录音师密切合作,对提高电影音乐的质量十分重要。
什么是定格?
定格是电影镜头运用的技巧手法之一。其表现为银幕上映出的活动影像骤然停止而成为静止画面(呆照)。定格是动作的刹那间“凝结”,显示宛若雕塑的静态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场面、某种神态、某个细节等。具体制作方法是,选取所摄镜头中的某一格画面,通过印片机重复印片,使这一停止画面延伸到所需长度。根据镜头剪辑的需要,定格处理可由动(活动画面)到静(定格画面),也可由静(定格画面)到动(活动画面);也有的在影片结尾时,用定格表明故事结束,或借此点题,以便给观众留有回味。
什么是动画片?
动画片是用图画表现电影艺术形象的一种美术影片。曾沿称“卡通片”。摄制时采用逐格摄影的方法,将人工绘制的许多张有连贯性动作的画面,依次拍摄下来。连续放映时,在银幕上产生活动的影像。这种影片可以展示形体的任意变化,动物、景物、器物的拟人活动,充分发挥真人实物所难以表达的想像、夸张的幻想。
什么是动作衔接?
动作衔接是使影片主体动作具有连贯性的剪接方法。包括人物形体动作、镜头动作和景物动作三个方面。人物形体动作以动作变换瞬间的转折处为剪接点,运用分解法或增减法,使上一个镜头与下一个镜头的转换连接具有连续性而无跳跃感;镜头动作指推、拉、摇、移、跟、升、降等运动性镜头的剪接,一般以动接动,以静接静的方法,使上下镜头动作有机结合,连贯流畅;景物动作指自然界景物在镜头中的动作,诸如行驶中的轮船、火车,日出月落,风云变幻等等,一般都根据影片内容、情节和人物情绪选择最佳的剪接点,以取得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什么是多机拍摄?
多机拍摄是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摄影机,对同一场面同时作多角度、多方位的拍摄。例如某些场景规模宏大,出场群众演员众多,而且场面调度复杂,为使拍摄一次成功,并提高拍摄效率,一般都采取多机拍摄的方法。安排多机拍摄,以其中一、二台摄影机为主,拍摄大远景或表现主角的场面,其余摄影机则作为辅助,拍摄该场面中某些相应部分。多机拍摄有一次完成的优点,但也给现场拍摄工作,诸如布光、同期录音,以及各个摄影小组的隐蔽等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胶片的消耗量也较大。
什么是多银幕电影?
多银幕电影是以特制放映机在多块银幕上同时映出不同画面的电影。观众在观看主要画面的同时,还能在其他银幕上看到有关细节。多银幕电影可以丰富影片内容,加深观众对影片的感受和理解。
什么是分镜头剧本?
分镜头剧本又称“导演剧本”。将影片的文学内容分切成一系列可以摄制的镜头,以供现场拍摄使用的工作剧本。由导演根据文学剧本提供的思想与形象,经过总体构思,将未来影片中准备塑造的声画结合的银幕形象,通过分镜头的方式予以体现。导演以人们的视觉特点为依据划分镜头,将剧本中的生活场景、人物行为及人物关系具体化、形象化,体现剧本的主题思想,并赋予影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分镜头剧本是导演为影片设计的施工蓝图,也是影片摄制组各部门理解导演的具体要求,统一创作思想,制订拍摄日程计划和测定影片摄制成本的依据。分镜头剧本大多采用表格形式,格式不一,有详有略。一般设有镜号、景别、摄法、长度、内容、音响、音乐等栏目。表格中的“摄法”是指镜头的角度和运动;“内容”是指画面中人物的动作和对话,有时也把动作和对话分开,列为两项。在每个段落之前,还注有场景,即剧情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段落之间,标有镜头组接的技巧。有些比较详细的分镜头剧本,还附有画面设计草图和艺术处理说明等。
什么是风景片?
风景片亦称“风光片”、“风景速写片”。专题介绍风景、地理、名胜古迹的一种影片。除以优美画面展示风景外,也有普及历史、地理,以及考古学、气象学等科学知识的作用。早期风景片多为纪录性,近年也有以故事情节加以贯串的。随着世界旅游事业的兴起,风景片也有导游的作用。中国第一部风景片系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1919年摄制的《西湖风景》。
什么是歌舞片?
歌舞片是纪录歌剧演出或根据歌剧改编的影片。多由歌唱演员担任主要角色。主要依靠歌唱刻画人物、展开情节。30年代在西方曾风行一时,中国大陆从50年代开始摄制歌剧片,较著名的有《白毛女》、《刘三姐》和《江姐》等。
F. 分析英雄之城纪录片的电视音乐方面的特色
分析英雄之城纪录片的电视音乐方面的特色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随着人们对电视专题纪录片观赏需求的增加和品味的提高,背景音乐在这一片种内的作用与地位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在大型专题纪录片中,在创作尽可能丰富多彩的视觉世界的同时,也要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产生更大的感染力。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不仅具备了音乐的共性,也具有自身鲜明的“叙述性”特征。因此,合理、准确、优美地编配、制作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背景音乐的特点、功能等方面,论述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作用与地位。
一.电视专题纪录片背景音乐概述
背景音乐也被称为配乐,通常是指用来调节气氛的音乐,映衬于情节和画面之中,以增强情感的渲染力,让观赏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以听觉的感染加深对视觉形象内含的理解。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可以是歌唱或者伴奏,但通常是无音响人声的。背景音乐自欧洲起步后发展迅速,在配合画面以及情节推进的同时,还拥有声、画融合产生的独特风格与魅力。几乎每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纪录片,都能够把其中所含的背景音乐单独提取出来,作为副产品广泛传播。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来源广泛,它可以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取自迄今所有的原创音乐作品的旋律作为音源,也完全可以根据片子的性质、基调,进行针对性的原创、改编、制作、剪辑合成,使其更加符合片子主题以及画面结构的需求,达到“声”和“画”衔接的视听艺术效果。
二.电视专题纪录片中背景音乐的作用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 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提到:“有声电影的任务是为我们展示我们周围的声音环境,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声音世界,除了人的语言以外,一切东西都能说话,并且不断地影响并支配着我们的思想感情,从大海的细雨到大城市的嘈杂。”正如贝拉・ 巴拉兹所说,音乐是优美动人的,它是表达人类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就电视专题纪录片的背景音乐而言可分为两类:有音乐的电视专题纪录片和无音乐的电视专题纪录片。随着电视专题纪录片创作手段的多元化,现今,无音乐的电视专题纪录片正越来越少。因为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创作者也越来越把它当作纪实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进行精心制作。电视专题纪录片工作者越来越不满足把专题纪录片当作单纯的现场纪录,因为这种创作方式过于客观冷静,而是希望调动多种技术、艺术的手法,把影像与声像有机地结合起来。声像中除了拍摄过程采录的自然声响和解说词之外,还可以加入音乐、音效的元素,用两者来渲染情感,阐述画面所展示的内容,立体而动人地使真实的生活得到艺术化的表现,从而加深对电视作品社会性和思想性的挖掘。“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乐者,太古圣人治情之具也。人有血气生知之性,喜怒哀乐之情。情感物而动于中,声成文而应于外。”可见,从古时起人们就深懂声情并茂的重要性。这也可以用来阐述背景音乐的产生发展对于电视纪录片传情达意所起的重要作用。电视专题纪录片的背景音乐,能够让人们感受电视专题纪录片中人和事所要表达的情感、情绪,加强了作品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出电视专题纪录片的精神内涵。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创作者们更多时候会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去探索和纪录现实生活,反应大自然变迁、市井百态。画面与音乐的搭配使得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重要,从而引起与观众之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又能让观众对片子所纪录的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经验与创作意图不谋而合,进而产生共鸣。“音乐丰富了纪录片艺术,纪录片艺术推动了音乐创作。”
1.电视专题纪录片中音乐的特点
音乐的间断性。虽然说背景音乐在专题纪录片中十分重要,但是在一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基本不会出现从头到尾都贯穿着背景音乐,而是要根据画面与故事的内容适时出现。这就是为什么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会出现时间上的不连贯。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合适的节点出现,才能有机和有效地融入到整部片子中。和谐而间断性的背景音乐可以说是悄无声息地随着叙事的脚步缓缓推进的,甚至观众都感觉不到背景音乐的存在,却达到了最佳的制作剪辑效果。
音乐的不完整性。背景音乐是按照电视专题纪录片画面内容的需要而编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背景音乐在其自身结构上的不完整性。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必须紧贴画面,不能够脱离画面而独自存在,缺少了与画面的相互配合,就会丧失其设计的作用。在电视专题纪录片当中,背景音乐的选择往往不会是以一段完完整整的音乐出现。它可以只是其中的一小段,也可能只是某一截的乐曲,其音乐的整体思想可能是不会参与到电视专题纪录片当中,但是却能在结合一定的画面内容后,达到出奇的渲染效果。以2014年获得浙江省新闻奖(社教类)专题纪录片一等奖的作品《书场不了情》为例。片子所讲述的是一个乡镇书场与书场主人的一段情感故事。由于丈夫的离世,一时间书场陷入困境,妻子陈慧娟为了完成丈夫的临终嘱托,在书友们的支持下坚强地把经营书场的担子挑了起来,在悠扬委婉的说书声中演绎着一段难舍的不了情。片子在制作过程中,始终抓住书场特有的音乐元素特点,采用江南丝竹琵琶、评弹的曲调,在故事叙述的环节当中浅唱低吟加以衬托,与画面很好地互动衔接,动静相宜,感人至深。尤其女主人讲述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时,背景音乐选用凄楚的二胡乐曲,使受众的情感也随着声音和画面被一次次打动,为片子的成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音乐的创造性。在电视专题纪录片当中的背景音乐,虽然具有上述间断性和不完整性的特点,这是由此片种叙事特点决定的,更多的是技术处理,而对音乐的艺术质量必须有优美完整的追求。这就必须付出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特别是对片子主旋律的把握与表现要有精心的设计。电视专题纪录片的音乐并不是完全依附于电视专题纪录片而存在,它与电视专题纪录片所要表现的内容相辅相成,是对电视专题纪录片包含的理念、情感的阐发式的再创造,在特定的画面场景中抒发出来,从感性和理性双作用于观赏者。
2.电视专题纪录片中音乐的功能与应用
(1)从结构角度,背景音乐具有衬底、转场的作用
衬底即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使用音乐的时候,背景音乐应该紧紧地抓住电视专题纪录片所要表现的主题,加以烘托、深化、强化、渲染,用艺术感染力去提高纪录内容的观赏效果。如,对于戴安娜王妃一生的电视专题报道中,就戴安娜王妃的葬礼报道这一章节,先以一段哀伤的曲调,将人们很自然地引入了痛悼的环境氛围中。背景音乐主要应该是画面的陪衬和补充,不能凌驾于画面之上。要润物细无声,不“喧宾夺主”。转场,是对于电视专题纪录片的时空进行衔接,此时背景音乐应该体现的是即将发生的场景将要表现的状况、情绪、气氛等。在电视专题纪录片《蒙古高原的记忆・图瓦天籁》中有一段背景音乐,出现在图瓦青年热尼亚向图瓦共和国音乐研究院的专家瓦莲京娜讨教“呼麦”的时候。当画面中解说词讲解到“呼麦是祖先留给他们灵魂的印记”之际,背景音乐应声响起,直到热尼亚的呼麦歌声结束。这段背景音乐为画面组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为其解说词的衔接起到了连贯的作用,更是为后面的画面作了铺垫。
(2)从叙事角度,增强了叙事功能
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不仅发挥了补充视觉叙事和听觉艺术的作用,更是以其音乐语言帮助刻画出电视专题纪录片中人物心理、情感、环境等立体的氛围,作为多元的艺术元素,丰富和强化了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叙事功能。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当藏族女孩卓玛捡的松茸质量差导致卖不出高价钱之际,在人群中的卓玛一脸烦闷。此时舒缓悠然的背景音乐响起。这袅袅的旋律,似乎满载着卓玛的失落,又似乎是在安慰她的愁绪。这段运用到位的背景音乐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神经。
(3)从审美角度,建立新的视听空间
随着背景音乐的不断发展,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运用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多元化的背景音乐使得片子的主题得到升华,观众的眼睛、耳朵得到更强烈的艺术享受和新的心灵体验。在《舌尖上的中国》之《自然的馈赠》一集中,石把头吃饭时,清脆悦耳的背景音乐声响起。这种别致优雅的弦乐声不仅表现出查干湖结冰的自然环境状态,同时也烘托出石把头简单质朴与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再如,《舌尖上的中国》在表现美食烹饪的过程中被夸张的“嗤嗤”的油炸声、“咕噜咕噜”的炖煮声,无不传达出美食的绝佳诱惑力。《舌尖上的中国》中在呈现出令观众垂涎三尺的食物的同时,搭配着精致的背景音乐,完美地结合了声音与画面,鲜明地展示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食物更加丰富和立体的效果。
(4)从内容方面,揭示与深化主题
如果说语言是让观众认识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主题,那背景音乐就是让观众默默地对其产生认同和感动的手段。背景音乐的作用体现在,当镜头语言和文字语言有所不足,对片子的抒情达意有所欠缺时,选用适当的背景音乐来弥补。当虽有较好的镜头语言和文字语言,但仍觉得表现力不够,不足以宣泄情绪和抒发感受,还需要更强的张力。这时候可以用适当的音乐来铺垫,使整体感受和情绪的激动得以强化,获得更加完美的叙事和艺术效果。《舌尖上的中国》中每次表达劳苦农民收获成功的喜悦时,都会响起那首欢快激昂的旋律,暗示着艰辛的劳动人民付出勤苦劳作后得到回报的幸福感。背景音乐的进出非常自然,与画面节奏和谐一致,从而使得观众获得视听的享受、心灵的感悟。
G. 影视音乐赏析论文
影视音乐是音乐和影视的结合,当音乐一旦融入影视之后,就成为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音乐体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影视音乐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影视画面与影视音乐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影视作品的画面更加有活力,而且还能将视觉的东西听觉化,让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更为深刻。比如,我们会在灯光闪耀或者是星光灿烂的时候用钢片琴表达,也可以用双簧管或者是长笛来描述生机勃勃的清晨,还可以在微风吹拂的时候加上一些小提琴的颤弓效果使这种感觉更形象化……这样的情景交融可以让观众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感受听觉上的美,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共同感受作品的情感。以实例来说,钢琴所抒发的感情是非常优越的,因此,在纪录片《冬猎》中,当冰雪覆盖自然的景象出现时,就会响起一阵透彻且明亮的钢琴声,为了突出树挂的特色,钢琴快递下行的琶音就能形象地将枝头挂着冰凌的景象表现出来,通过音乐使整个画面更有激情,刻画的景象更深刻。音乐既能展现画面真实的感觉,同时还能将所要展示给观众的意境传达出来,在形似的同时做到了神似,使画面极富感染力。
画面往往只能表现主人公外在的一面,而往往主人公的内心是无法形象地表现的,这时,影视音乐就能很恰当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通过烘托背景氛围来侧面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1.烘托环境的氛围。影视作品的环境氛围是不能通过视觉观察出来的,而影视音乐则可以通过旋律和乐器的变换来烘托背景氛围。例如,电视剧《红楼梦》,这部作品主要是通过展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情爱情故事,来展现一个封建社会大家族的兴盛和衰败,以此来表达封建社会注定会终结的主题。根据这一作品,作曲家创作出了一系列以悲为美的音乐作品。使整个作品从头至尾都贯穿着悲凉的气氛,细腻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些音乐作品不管是歌词、旋律还是和音响,都将这种悲情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整个作品的背景都展现出一种悲伤的氛围,让剧中主人公的情感以及命运都在悲伤的氛围中得以最自然的流露。
2.烘托时代的氛围。影视作品还能通过影视音乐来烘托时代的氛围。比如,电影《祖国的花朵》,它的一首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被许多的青少年所传唱。因为这部电影是一部有关儿童的电影,所以,这首插曲就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童真童趣。歌词和旋律刻画了一副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在美丽的北海公园划船游玩的景象。展现出孩子们在最纯真年代的幸福生活,将北海公园的美和孩子的欢乐描绘得出神入化,让我们每当看到这部电影或者听到这首歌曲,思想都能很自然地回到那个美好的时代。这正是影视音乐对时代烘托的最好的例子。
3.衬托地域之美。地域的美不仅从影视作品中可以感受得到,影视音乐也可以将其衬托得很完美。例如,电影《黑骏马》,这部影片揽尽了草原辽阔坦荡的风光,同时捕捉到了草原上豁达强韧的生命力,向观众呈现出一种宽阔的胸襟,而由腾格尔作曲的主题曲《天堂》更是完美地将草原的美通过音乐展现出来,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就能让人想到辽阔的草原。
4.烘托民族的特点。音乐常常可以将一个民族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张艺谋导演著名的作品《十面埋伏》,这部电影的插曲《十面埋伏》运用中国的传统乐器琵琶,将十面埋伏的那种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同时也将我们的民族特点得以突出。
音乐对观众的影响往往是经过潜移默化的,它会带着观众走进影视作品中,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观众可以在听到影视音乐的时候自然而然联系到影视剧中的桥段,以此来将影视作品与影视音乐联系起来。例如,曾经红遍中国的香港电影《甜蜜蜜》,其中由邓丽君演唱的主题曲《甜蜜蜜》堪称经典。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在初次相遇时,既浪漫又心动,这首歌曲用甜美的声音唱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甜蜜和幸福。随着故事的发展,由于现实的压力,主人公分分合合,最终在异乡无意间听到《甜蜜蜜》时四目相对,好像经历了好几个世纪,让主人公心中的情感得以表现,因此,这首歌曲贯穿整部作品,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描绘得生动、形象、具体。
自1893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电影”就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的提高,电影制片商发现单纯的影视作品再也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于是影视音乐登场,它在扩展电影内涵、丰富电影美感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时音乐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发展,结合影视剧情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电视”也应运而生,它使音乐和影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音乐更加富有内涵,而影视也更加传神。
(一)连接影视剧情
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太过繁复的剧情有时因为时间关系并不能细细讲述;而多个主线同时发生的时间也不能同时描绘。所以经常会出现多个片段连续剪辑的镜头,这时,单纯的画面已不能圆满地表达清楚细节,就需要利用音乐来衔接剧情,让观众更深刻地领会电影内涵。比如在《无间道2》中,随着剧情的发展,倪家为了巩固自己黑帮的地位,而决定杀害其他四位合作者,而由于倪永孝心思缜密,计划周全,鞍山行动几乎在同时进行,所以导演用了大量剪切镜头分段描述刺杀四位头目的过程,这时背景音乐开始演奏,从行动开始就弥漫着一曲凄凉的口琴演奏,舒缓、哀伤、压抑。使观众沉浸其中,大量镜头的切换也显得自然、流畅,更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男主角倪永孝的心狠手辣,也领悟到黑社会的残酷。设计非常巧妙,背景音乐在此时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衔接的作用。
(二)总结影视内容
在电影剧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因果尘埃落定之时,再多的镜头画面都不能更深入地表达内涵的时候,音乐的另一个作用就体现了出来,那就是总结、评价电影,给观众灵魂上以更深刻的冲击,而且如果使用得当既不会使音乐显得突兀,也不会让画面太过尴尬。比如:在电影《花木兰》中,战争开始,泥土血水漫天,战马旌旗飘扬的战场上,披坚执锐策马奔腾的花木兰出现。此时《木兰情》这首音乐开始演奏,词曲融入大量中国风,能使人产生较强的民族感,而且插曲旋律辽阔而大气,以马头琴为主、古筝为辅的演奏工具更鲜明地表现出战争场面的震撼,与影片整体以及场景非常符合,结合强势的背景音乐让观众看着在血流漂橹的战场上厮杀的花木兰,都会不禁心生感慨,为花木兰的命运多舛而感到同情,同时也为花木兰的坚强而自豪。这时的背景音乐就很完美地起到了一个点题的作用,无需再多的画面描述,花木兰那种在命运面前不轻易低头、勇于直面困境的顽强心态得以完整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而且以音乐的形式烘托出来更让观众有种只可意会的快感,更加强化了电影的效果。
(三)深化影视主题
一般来说成功电影的内涵并不容易让人轻易领会,但台词和音乐都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导演的真实想法,这就需要观众去结合音乐细细品味,比如:在《大话西游》中,初次看这部电影,大多数人都会以为这只是单纯的一部喜剧片,但如果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在影片最后,孙悟空踏着七彩祥云出现,与紫霞仙子在空中纠缠时,背景音乐《天地孤影任我行》开始演奏,最后紫霞仙子为孙悟空挡住了牛魔王的一击之后说“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音乐也达到了高潮,那种凄美的爱情结合苍凉雄厚、豪气悲壮的音乐顿时让人泪流满面,这时全篇主旨才慢慢浮出水面,观众才突然醒悟,这根本不是一部喜剧片,而是讲述凄美爱情的黑色幽默剧,剧情的转折固然有重要作用,但明亮庄严的音乐才让观众有了醍醐灌顶的觉悟。不得不说影视作品中音乐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深化影视的主题。
根据本文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背景音乐是影视艺术中一项重要的表现手法。音乐这种特定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将人的情感超脱出画面,外化成为一种动感意向的形式,以虚幻又充满张力的声音运动帮助观众进行审美思维的塑造,最终成就了影视音乐独特的魅力。
一、影视音乐节奏与其他影视声音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
影视音乐作为声音要素在影视作品中与之伴随的还有人声和自然声,由于同属于声音物质,影视音乐的节奏一定会受到这两种声音要素的直接影响。在某些学者的观念里,整个影视声音就像是具体音乐,也就是其他声音就是音乐的组成部分,从而可以把整个影视声音作为特殊的音乐来认识。这里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同意这样的观点,但音乐与其他声1342013年第4期音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不能忽略。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影视声音设计中,由于其他声音要素的客观性和确定性较强,而影视音乐却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机性。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音要素,它在创作中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技术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其中重要的一个技术性原则就是节奏。下面,我们分别来分析音乐与人声、自然声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的形态特征。
(一)音乐与人声的复合节奏
在有对白的情节中,人声与音乐的的结合主要是纵向结合,它们结合形成的节奏形态可以分成主要三个类型:对应、对比和互补。在这里,我们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像多声部音乐一样去量化分析两个声音层的节奏,但我们可以用它们表现出来的节奏特征进行分析。在某些节奏点上,有时甚至可以用主观与客观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从多声部音乐的节奏特征来看,对应性节奏基本上不改变原来的节奏特征,但可以起到丰富和加强的作用。这在影视音乐与人声的结合中是一样的,比如快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在影视作品中,音乐会加强对白的节奏,同时还会加强语言的情感性。节奏的对比就是一个节奏层为快速,另一个节奏层为慢速。从理论上来说,快慢速节奏的结合就是互相综合。如慢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增强,同时情感性增强。而快速的人声与慢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减弱。这种节奏形态带来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节奏对比打破了视听联觉的习惯,音乐节奏成为前景,视听感官感受削弱,思想情感增强。音乐与人声的互补就是两者的节奏在横向上都是变化的,但在纵向上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复合的规律性节奏。在这里,由于音乐与人声形成的音色节奏的加入使节奏的动力性更强,如人声的节奏在横向上是快慢快的进行,同时音乐的节奏在横向上是慢快慢的节奏进行,那么人声与音乐就会在纵向上形成快慢结合,但在横向上却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声音的复合节奏。音乐与人声形成的复合节奏的节奏形态对于我们在给影片进行声音设计时,特别是为一个有对白的情节配乐时,应该特别关注其他声音在音乐节奏中的参与。比如有时为了声音节奏的表现,我们会重新设计音乐的节奏。又如音乐可以参与复合节奏,但要考虑人声的内容的表现。明显的音乐节奏会影响语言内容的表达,所以特别在语言内容非常重要的地方,我们的声音设计应该是,要么音乐在声场中置于背景,而语言为前景;要么把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
(二)音乐与自然声的复合节奏
自然声与人声一样,许多时候会受到情节内容与画面的影响,所以它的节奏非常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由于规律性节奏对于非规律性节奏的控制作用,当它与音乐结合时,人们会不自觉的让它参与到音乐的节奏中。我们抛开自然声的写实以及表情的功能,从节奏的角度来分析它与音乐结合的复合节奏的形态以及特征。自然声与音乐的复合节奏同样存在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形态。如快步的脚步声与快速的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就是节奏的对应;密集的枪声的快节奏与长音旋律的慢节奏的结合就是对比;格斗中偶尔一记重拳与紧跟的音乐重音形成的一个以自然音为重音开始的音响片段就是节奏的互相补充。这里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人声的表意性大于它的节奏性特征,所以它参与音乐的节奏的倾向性较弱,而自然声的节奏特征却比较明显,所以在与音乐的结合时与人声不一样的是它参与音乐节奏的倾向性大大增强。此时如果自然声与音乐在纵向复合节奏上不能体现节奏的一致性的话,就会形成不协和节奏,如果不协和节奏不是我们此时的表现需要的话,一般在声场上采用音乐成为背景,而让自然声成为前景的声音设计,或者让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突出自然声的节奏和自然声的写实和表情功能。
二、影视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形成的复合的声画节奏
(一)影视画面节奏的理论
从文章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在音乐的节奏理论中,发音点、时值与停顿是节奏构成的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这可以认为是音符的一次运动或一个节奏点,而多次运动或多个节奏点就会产生节奏感。这种神经反射的时间间隔存在于听觉神经系统对声音的反应中以及其他所有的感觉系统中,如视觉对对象活动的反应所具有的时间间隔形成会构成视觉的节奏体验。用音乐的节奏观念,我们就可以来理解影视画面要素中剪辑、镜头、画内信息的节奏。在剪辑节奏的构成要素中,一个镜头的第一帧可以认为是发音点,持续时间可以认为是时值,最后一帧可以认为是停顿;镜头的节奏要素可以理解为镜头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也就是从镜头的起幅到落幅的过程。而画内信息主要是人和物的运动,节奏也就是人和物的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
(二)声画节奏观念
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态,它不仅受其它声音要素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画面节奏的影响。也就是说,影视音乐可以与画面结合形成影视声画节奏。在无声电影时期,音乐被认为是电影的伴奏,它的功能更多是增加娱乐性和满足人们的视听习惯。当然后来人们努力使音乐与电影协调一致,例如在情感和节奏上,但许多时候音乐与画面在节奏上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在有声电影时期,音乐成为画面的附属,画面的运动和节奏许多时候会配上相应节奏的音乐,这种方式被称为按动作配乐,也叫米老鼠式编曲。当今时代,影视音乐成为影视艺术视听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不是单纯的附属要素,而是有机的成分,音乐积极的参与叙事,表情以及运动。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节奏成为重要的载体。电影中声音与画面结合所形成的声画节奏的形态特征的发展变化是一个从单一要素结合到多种要素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偶然、随机到主观、互动的的过程。影视作品中画面的节奏主要由剪辑、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构成。在实际作品中,它们有时也有主次或前景背景之分。如某些画面节奏主要是由剪辑节奏构成,而有的画面节奏主要由镜头运动节奏构成。一般情况下谁的节奏速度快,谁就是主要节奏层次或者说是前景节奏。如剪辑节奏的速度超过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时,剪辑节奏就是主要节奏层次和前景节奏。
(三)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声画复合节奏形态
与音乐、人声和自然声的节奏关系一样,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复合节奏主要有三种形态: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声画节奏形态体现不同的声画节奏表现特征。声画节奏对应就是音乐与相同节奏速度的画面剪辑、运动、信息节奏的结合而形成的声画复合节奏。当影视画面的节奏较快而此时音乐的节奏也属于快速的话,它们就属于对应性节奏。节奏对应时,声画节奏又可能出现两种状态,如以画面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和以音乐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以画面节奏为前景时,画面内容的重要性被突出,内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音乐节奏为前景时,视听感受被突出,外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它们互相都不是前景和背景的关系而是音乐的节奏点与画面的节奏点形成节奏重音。由于节奏要素的增加和节奏的一致性特点,节奏重音的动力性会大大增强。对比性节奏就是音乐的节奏速度与画面节奏的速度形成对比,也就是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快而另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慢。它们之间会形成节奏动力互相影响的情况。如快节奏的画面节奏与慢节奏的音乐节奏结合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画面节奏减弱,内部心理情感节奏感增强。由于视听节奏的不一致而使人们会去主动感受外部画面节奏之外的内部情节节奏。而当画面节奏为慢速节奏而音乐为快速节奏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视听节奏感增强。互补性节奏实际上就是画面节奏与音乐节奏两者的节奏点互相补充。如剪辑节奏为慢速时纵向上音乐节奏为快速,横向上当音乐节奏变为快速时此时纵向上剪辑节奏则变为慢速。互补节奏只是节奏的要素发生变化而节奏的特征保持不变。互补节奏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如由于要素的增加,它的声画节奏动力被加强;还有就是在情节中声音和画面互相加强而互不干扰。如在音乐与人声的互补节奏中,音乐与人声的相继出现可以使人声表达的信息内容不受到其他声音要素的干扰。
三、影视音乐与其他声音和画面形成的复合节奏
H. 如何评价《爱乐之城》中的几首音乐
在这个电影中的音乐都很动听悦耳,令人听后身心放松,感到十分愉悦,这几首歌曲也以抒情为主,备受人们的喜欢。
I. 电影音乐的作用和发展
分类: 娱乐休闲 >> 音乐
解析:
电影已有百年历史,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音乐已成为这门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的彩色化、宽银幕化以及立体声音响的出现,杜比录音系统、数字多轨录音技术的运用等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电影音空轮乐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想,各种新风格、新体裁的电影音乐不断涌现。在电影中,影像与音乐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电影导演如何决定和使用音乐?导演与作曲家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一旦音乐以及音响与画面相结合,那么会给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整体印象呢?纯音乐与电影音乐关系如何?作曲家是怎样着手创作电影音乐的?一部电影音乐又是怎样完成誉行的?电影音乐是如何变迁的?等等,这些都是这门课程所要讨论的问题。通过《电影音乐》这门课程,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电影音乐,并让学生以不同的专业立场来了解和掌握电影音乐,以达到日后独立工作时自身所应具备的"背景"知识。授课方式:结合理论讲授的同时,利用音响资料,尽可能让学生多听电影音 乐作品,在听的过程中,具体讲解和分析音乐本身。另外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再来观看听过的作品,以加强学生对电影音乐功能、作用的印象,求得完整的"电影音乐"知识与概念。授课为一学期。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但更准确地说,它是在导演统领下的一个群体的艺术。导演、编剧、录音、摄影、音乐、美术六大组成部分,少了其中一个电影就不存在。而音乐与电影更是骨肉相连。
“首先,电影是音画艺术,眼睛和耳朵两个器官是在第一时间接收信息的。人们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一大原因,就是想听声音 *** 。电影能从无声发展到有声,这也正是人们对动效和声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摄影美术之外的表达形式。你看那些好莱坞大片,从开始到结束,大量的音乐充实着剧情的不断发展,甚至于当电影出现某种色调时,音乐都能起到增强作用。”
“其次,电影具备多种节奏功能斗虚信,比如主观节奏、客观节奏、导演心理节奏和观众心理节奏等等。只有音乐这种形式和电影在节奏上是非常统一的,其它艺术形式就略差一些。音乐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节奏和音乐语言,来表达这些节奏,迎合故事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场景。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对电影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王黎光曾对他的研究生们做过一个实验,为他们放映《加勒比海盗》的同时,将国际声道的声音频道全部关掉,结果不出20分钟,有人就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