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图片 > 八十年代农村看露天电影图片

八十年代农村看露天电影图片

发布时间:2025-07-09 20:40:50

① 你怀念小时候看过的露天电影吗

怎么不怀念,就是因为有那些不要钱的露天电影,让我了解了解放前的许许多事;知道红军、解放军是怎样打白匪,打鬼子汉奸,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以及农民是怎样斗地主分田地,后来又是怎样热火朝天建设 社会 主义的等等。它培养了我、教育了我,使我长大后成为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很多的正能量都开始从电影故事中学到的,直到今天迟段配,那些放电影、看电影的情景以及不少电影的故事情节仍然还记忆犹新。可现在不那么喜欢了,记得前凣天,社区在坝子上放了一场电影,前去观看的人了了无几。那种人山人海挤着看,事先还抢着占位置的场面再也不会有了。

现在的电影和电视剧拍得非常离谱,有的内容更是瞎编乱造,严重脱离实际,误导人特别是误导了不少的青少年,只有那些革命 历史 故事剧略还好一点。

要说看露天电影,小时候看的真不少。当时也没有电影院,大部分都是露天电影。家属院,小路上都是演电影的场地。只要听说今晚演电影,早早占地方。看的最多,印像最深的像: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李向阳,打击侵略者,白毛女,红灯记等。现在想想记忆犹新,仿佛就在眼前。

每逢周末,操场上就会拉起一张大大的白底黑边的电影幕布。

人们奔走相告着晚上的电影片名。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期待的笑容,真有点像过节的感觉。

有些家庭,早早的就将櫈子占地找好位子,也有的用砖块 代櫈霸位子。更有甚者,为了位子争吵而后发生肢体冲突,不过这都是孩子们之间的事情,电影看完了,也和解了。还津津有味、你一句我一言、义犹未尽的在议论着剧情。

我们一般都会坐在放映员的旁边,视线非常好。放映员还会时不时的给以解说。但我并不喜欢解说,反而有点讨厌!还是自我领会好!

露天电影,一代人的怀念和回忆燃姿!

小时候看的都是露天电影,学校操场上,大队部门前,庄上空场子,村头荒地边,牛屋院等这些都是放电影的最佳场地。那时候除了看电影没有其它误乐节目不象现在电视、手机、电脑看不完使瞎眼,结果是电影现在在农村已绝迹了。

那时农村那个庄上有玩电影的信息全都是靠人传人知道的(戏称肉广播),玩电影的村子在傍晚收了工或喝汤时(晚饭),用大队喇叭播一播在村那那玩电影望老少爷们喝了去看,顺便再发点通知,开个小会,交待个事,布置个啥任务等。为了能在电影场占个好位置,男女老少都是早早吃饭搬椅拿橙去赶场。最喜欢最爱看电影的当然是年轻人了,不过好惹事的也只有年轻人。八十年代左右流行绿军帽、喇叭裤、男留长发、穿高跟鞋、花衬衫(人称流皮、流光蛋、流氓),个别小青年看电影是幌子,实是去找事,打个架(打群架),抓个帽子,招个女的,往电影场里扔个坷垃、搞个砖头,电影场里成圈溜达找目标好下手,打架斗殴大多数是因耍流氓,贱女的引起的。(导致第一次"严打"开始)

步行看电影是常有的事(黑夜里,庄与庄之间的士路上象过部队一样),往往是跑步去或捎地去,为此也没少跑空腿(信息不准确加上好看电影),极少数人骑自行车(车子少,电影场里也不安全)去,一个大二八车上连骑带驮三四个人。有时遇到跑片(一个片子两个地方演上下集轮演)还要赶场去看,一跑大半夜。哪时电力供应紧张,停电要用汽油发电机发电才能看完电影。看过的电影已记不多少了。《第二次握手》《一江春水向东流》《冰上的来客》《带手铐的族客》《花为媒》《少林寺》《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渡江侦察记》《兵临城下》《小兵张嘎》《江姐》《神秘的大佛》《徐九经升官记》《西游记》《大刀记》《红牡丹码指》《草原儿女》《东进序曲》《战上海》……等等等等。有的电影故事能从头背到尾,男女主演姓名全说出来(看谁记的多记的准)。伙伴间经常说就是这电影那电影。

看露天电影,对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是太普遍了,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值得回忆。六十年代,各公社成立了电影放映队,轮流在各村放电影,因为农村平时晚上也没啥事,看电影成了年轻人的主要 娱乐 活动。时间长了,和放映员都熟悉,一场结束了,就打听下一场在那个村,晚上又成群结队的去看。那时,咱们国家拍的电影不是很多,还有苏联进口的几部电影,翻来复去就那几个,看的多了,台词都熟悉了,平时开玩笑都能用台词。后来把几个京剧样板戏也拍成电影了,大家一边看,一边学唱,看着唱着,人人都会来两句。到了八十年代初,电视还比较少,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里,露天电影仍然是很受欢迎的,在一些大的单位工会,每周也放露天电影,后来拍的影片也多了,因为改革开放,内容也不像原来那么固化,比较精彩,同时又涌现出了许多电影明星,好多现在还活跃在屏幕上。

实际上,早期年轻人看露天电影,不光是一种 娱乐 ,也是一种交流。随着电视的普及,露天电影成为过去。年轻人看电影都到影院去了。

我不会怀念露天电影,一起想看露天电影时,就感觉到无比的寒酸和痛苦!
那时看电影要走七八里,有时看电影的中途时就下雨,一身淋得像落水鸡,回家路上没有电筒或火把带上,山区地方全是泥巴小路,不知要摔多少跤,遇上冬天就更惨了,一定是会感冒的!
现在在家里就能看电影、电视了,而且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再不会像看露天电影那样受活罪!

你好题主,很怀念小时候看过的露天电影,因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放电影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

不象现在家里有电视、平板、电脑、手机等想看什么就看什么,随时随地都能看。那时的农村几乎没有什么 娱乐 活动,好几个月来一次的电影成为孩子们最大的企盼。有时想看场电影要跑出十多里地到邻庄去看。

那时放的电影多数是黑白的,记得有《红灯记》、《春苗》、《地道战》、《电雷战》、《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鸡毛信》、《智取威虎山》等等。

露天电影太平常,

影院平生未赏光。

生在农村条件差,

差别自古有城乡。

当然怀念。1958年,我读小学5年级,才11岁,在班级最小,听说街上露天电影场晚上放《猪八戒招亲》,街离我家12里,没人带我父母不给去。大男同学不带我,我央求几个十八九岁二十岁的女同学带我去。不知哪个同学为我打了5分钱的票。进场后,才知电影场地小,售票太多,我挤进去根本看不到影幕。几个女同学也很难挤到前面,但带我来又不能不让我看上一眼电影,于是几个人一商量,硬是在人丛中几人合力把我托起,我就看到"猪八戒躺在大树下"一个秒把钟的镜头,却永刻心中。

至于在乡村放电影,更是难得,无论十里八里必去,有时消息不准跑空腿也不怨。《追鱼》电影连看三晚不嫌够。到十几岁时,农村每一两月,电影队都到大队放次电影,从电影队推着车进村,小孩跟着前呼后拥。从影幕竖起,小孩不吃饭坐等,大人早早搬凳子占位置。发电机一响,一阵欢呼。电影队员了不起,大队要招待晚饭,人人尊重,试片时,千人注目。一旦停了,众人焦虑,队员修不好,盼队长上来。等个半小时一小时常有。当宣布修不好时,恋恋不舍走好远还回头…

② 八十年代,农村露天电影的场景,大家还记得吗

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如今基本进入不惑之年了,回头想想儿提时代的点点滴滴,不免有点潸然泪下,八十年代的农村吃饭仍是很大的问题,记得我那时还必须靠着红薯面、玉米面生活,一年到头吃不了几顿白面馍,整天饿得前胸贴后背,农村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除了我们自己玩耍的滚铁环、跳绳、跳马、沙包等,其它也就指望谁家儿子娶媳妇,晚上能够放一场露天电影,那情景不亚于现在的网红打卡胜地。
记得当时,谁家若有喜事,就会在村里提前几天对村里人说,他准备在什么时间放电影,当这个消息传播出去的时候,四邻八村的人都知道,对于那个夜晚只能关灯睡觉的年代来说,夜晚能够看一场露天电影,那是极其享受的,我们小孩子远远看到挂起的影布,心里像猫挠似的,然后就座在影幕前翘首以盼,由于放映员被主人留着吃饭,所以只有他们吃饱喝足了,电影才会放映,不过那时电影幕布前,已经人山人海,人声鼎沸。
那时有的村庄是没有通电的,电影放映员会用四轮拖拉机头灌机油发电,发电前大家会七嘴八舌地叫嚷着,柴油够不够,赶紧多买点,一直要等到天色完全暗下来,放映员才会叼着烟卷,慢腾腾地来到放映机前,随着四轮拖拉机的“嘣嘣嘣”的发动,放映机上方一个白炽灯亮起来了,大家一阵欢呼,随即夹杂着响亮的口哨声,农村热闹起来了。
随着白炽灯的“”哗”熄灭,一道白光射向影幕,人群顿时寂静下来,双眼直勾勾的望着荧幕,电影放到一半时,主人会上来讲几句客套话,有时村长也会趁着这个机会,传达一下乡里下派的任务,让大家如何如何去做,那时电影第一场一般是战争片,大家看得热血沸腾,恨不得自己就是那个拿枪的人,看到日本鬼子烧杀抢掠,恨不得跑上去用砖头砸死他,看到恶人得势,就义愤填膺,看到可怜的人遭受那样欺负,发誓长大替他报仇,绝不做坏人。
第二场电影一般是功夫片,看着他们身轻似燕,轻轻一跳,十来米高,真是羡慕的不得了,尤其那时播放《燕子李三》、《大刀王五》等,总是幻想长大后,也能够像他们一样武艺高强,惩恶扬善,直到电影结束后,伴着电影尾曲,放映员跟前的那盏白炽灯亮起,大家才依依不舍地回家,这时大人呼喊着各家子女的名字,年轻人拉着口哨,各种吵闹声、争吵声、说笑声,轰然而起,农村寂静的夜晚再次空前沸腾起来。
那个年代,农村很穷,但是电影放映员却非常吃香,他们每月固定领取工资,而且到谁家都会好烟好酒招待,他们的生活比普通人家好很多,他们也很忙,请他放电影都要提前预约,不然有可能档期排满,邀请不到的,所以那时我们好多小伙伴立志长大后,当一名乡村放映员,只是后来黑白电视的发展,农村露天电影逐渐落幕了。
总之,八十年代,农村露天放映电影的情景历历在目,仿佛就是昨天,那也是我童年美好的记忆,大家还记得吗?

③ 农村看电影的场景你还记得吗

记忆中的露天电影

说起农村看电影,那热闹场景没经历过是想象不到的。小时候农村也没有什么 娱乐 ,那时大家也没有打工,年轻人都在家里。看大戏,看电影是非常开心的大事。

一听说哪里放电影,心中早早的期待着,数着日子。电影都是露天的,在一片空旷的场地上,银幕要么挂的墙上,要么挂在埋好的两个树桩上,两个大音箱,一个老式放映机,一台汽油发电机。我们那里除了村里(那时叫大队)每年放两场电影外,其它放映机会就是逢庙会或有人许愿还愿,再就是条件稍好些喜欢热闹的家庭逢儿女结婚,生小孩等大喜事也会放电影。只要说哪里要放电影,附近各湾子甚至附近村的人都会背着椅子凳子早早的赶去,特别夏天一路上从下午天四五点开始,卖货担的,走亲戚的,送礼的,看电影的,陆陆续续都不断人。有时得跑挺远路,记得我看电影最远都跑十几里地。

每场电影通常最少也几百人,人多的时侯附近树上土堆上都是人。银幕早早的挂上,日头还高,就有纷纷到场者去占有利位置,把椅子登子早去占着,卖货者在外圈,摆着各种小摊卖各种食物,小玩具,等等货物。孩子们前串后串跑来跑去,甚是欢乐,年轻男青年三五成群到处寻找哪里有钟意的姑娘。。。。。。叫卖声,打闹声,聊天声,喊人找孩子声,音响放出的歌曲声。。。。。。一片吵杂。

天黑下来,电影才能开始,这时整个场地不知觉中人坐着的站着的挤满了人。随着放映员对片,调试结束,电影也就即将开演,银幕图像声音出现,场地顿时也就安静下来,虽然也有些交流声,但终究会压低分贝,渐渐的淹没在电影声中,大家也都静静地看着电影。远看去,外围的卖货摊的灯笼星点的点缀着电影场上,还别有一番景致。

记得那时电影经常放,《少林寺》,《侠女十三妹》《醉拳》《湘西剿匪记》《神偷》。。。。。。也非常丰富。

看露天电影最不和谐的就是,偶儿会有年轻人打架,那时我还小,听说有人打架就怕。再就是没带凳子的,会抽人草垛的草,挽成草把席地坐。人多了还真把人草垛草拽去不少,碰到脾气不好的,还会骂人的。

散场后大家跟着各路手电筒光亮各回各家,路上大人聊着电影的内容,年轻人讨论别家姑娘,孩子们有人依然嬉闹,有的都在爸妈怀里睡着了,犹由未尽。

太阳还老高,我就和其他小伙伴们搬着小板凳早早地来到我们村部门口了。村里的一遍又一遍地在喊:“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晚大队门口有电影!今晚大队门口有电影!!都快来看啊!高兴的拿上手电筒叫上小伙伴们一起去。

还有那个时候主要放抗日战争的电源有:《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嗄》、还有《少林寺》……大半夜放完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回来走在路上还是有点吓人的哈哈。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还真是童年的那一段回忆好啊!现在也体会不到那种儿时放电影的快了的回忆了!

幼年时,在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精神文明建设极度落后的情况下,电影放映员绝对是神圣受追捧的职业,听母亲说,在八十年代,孩子们一听说哪里有电影,都成群结队,不顾辛苦,走上十几里去看电影。直到我童年时,村里放电影,街上还得坐的满满的,小孩子都爬到树上去,等到电影散场,大家讨论着剧情,拿着马扎,领着孩子,三三两两回家去。这个画面和在家门口躺在凉席上看星星的场景一样,印在我的脑海,至今依旧清晰。那个时代,在长辈眼里是苦难,在孩童眼里却是无忧无虑撒欢奔跑的童年。据说,现在村里一个月放一次电影,据说,看的人寥寥。今天,已经二十五岁的我,和母亲一起,搬着板凳来看电影。第一部,经典的抗战片,第二部,接地气的民间小调。不知为何,这场景让我想到了意大利电影《天堂电影院》,那是个男孩的成长史,而村里的电影,伴随了我的成长。我站在巨大的幕布旁,看着电影里的嬉笑怒骂,听着观影群众的窃窃私语。夜渐深了,天上的云彩还是一块一块的,初秋的夜微微凉,我的思绪飘呀飘,飘到了小时候,去捏一捏那个小女孩红扑扑的脸。夜晚的小精灵们,睡吧。

60年代末70年代初看过的电影

有:南征北战、地道战、红日……不管刮风下雨都在露天放映,一听说有电影,太阳老高就去等着。一点都不夸张的说,十里八乡的都来看,那场面宏大、壮观。

印象最深的那次是演动画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十五六里路步行走去,吃罢午饭我们一帮小伙伴们就走了,可是天黑后我们等了好久好久还不放映,那时没有手表,感觉时间很慢很慢,

后来知道了是从县城向这里导片子,其实是一部片子三个地方同一晚上放映,县城首先开始,放完第一本后有人骑摩托车送往第二场地,第二场地演完再送往第三场地。第二本,第三本依次类推。当然了,中间也免不了等场!

我们看的是最后一站,回到家时天已是微明了,不过,还是很性奋。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滋有味,那个时候每年还能看个三两场电影,

现在已是十多年没看电影了,有时村子里也演电影,可惜以没了那时的性趣,更没了那股热情!

别了我的童年,别了我的天真烂漫!别了我那想学好学而终究也没有机会去读书的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儿时的我看电影是最期盼记忆最深刻的事。能够看上电影是一种享受。家在农村,那时候家里没有电灯,电视,人们的 娱乐 方式就是看电影,看戏。村里大约一个月会放一次电影,如果村里要放电影了,有人知道了就会兴奋的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不大会儿整个村子的人都知道了。我的心情像过年般高兴,盼望着天快点黑,奶奶晚饭也做得比平常早一些。吃完饭我搬着小板凳到放电影的地方找个好位置,先占住,还和小伙伴配合轮流值班看守防止位子给被占。天刚扫黑,父老乡亲都出来了,还有一些邻村的人也来了,集中在一起,场地上的人一个挨着一个,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有时候银幕的后面也坐满了人,在人们喜悦的等待中,电影开始了。有时候村干部还会借换片的空档儿,向村民发通知,讲生产注意事项等。记忆最深刻的电影是《地道战》、《地雷战》、《少林寺》《喜盈门》戏剧电影《朝阳沟》《包青天》等。看电影的场面,热闹,有趣,真的难忘,记忆犹新,如在眼前。

小时候看电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记得最早的一次看电影是坐在父亲的肩膀上,看的。那是在我们村原来的老学校操场的东南角,当时候刚开始都是用投影仪照上银幕上的一个个的画像,画像上的女生,像个新媳妇,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我,心里 好害怕的!

那时候看电影也不知道什么片名,也不知道说了什么。后来看电影就能记得了。有南斯拉夫的《桥》,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地道战》,《地雷战》,《苦菜花》,《卖花姑娘》,《火车司机的儿子》,《海霞》,《战友》,《奇袭白虎团》《小兵张嘎》,《大浪淘沙》,《闪闪的红星》,《沙家浜》,《红灯记》,《艳阳天》,《金光大道》,《磐石湾》,《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智取威虎山》,《草原英雄小姐妹》,《大闹天宫》,《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南征北战》《车轮滚滚》,《龙江颂》,《海港》,《杜鹃山》,《小花》,《知音》,《血战台儿庄》……

那时候农村没有什么 娱乐 ,一年有几次电影到村里。当银幕竖起来了,孩子们都忙着占位置,护地方,电影开放的时候,可以说是家家闭户,露天电影场是人山人海。前面的人坐着,后面的人站着,最后面的人站在板凳上。

那时候,只要听说哪里有电影,村里的小伙伴都会 成群结队的前往,有的十多里路,每当电影快结束的时候,人们都是争先恐后地往回跑。

一路上孩子们学着电影里的台词,有的调皮捣蛋的孩子到了家门口,用脚踢自家的大门,用电影里日本鬼子的话说“他妈的,给老子开门,死啦死啦的”……

儿时的往事,不是随风而去,却是永远的记忆!

说起小时候农村看电影的事情,一下就激起了我怀念儿童时的情景。

我小时候的农村,非常落后与贫穷,没有通电,照明全靠点煤油灯。即使晚上再黑,也只有那么一星点光明。我们家兄妹多,衣服破烂,母亲每天晚上补衣服就成了日常营生。这样一点点光亮,也就成了全家人体面的期盼。那时的煤油,也是实行供应,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有很多晚上只能黑着静坐。这样大人们互相窜窜门,邻居互相诉诉白日发生的事情。那么我们这些孩童,放了学的晚上,就真的反了天了,不是成群玩打仗,就是玩捉迷臧。一直玩到十一点多,也不情愿回家睡觉,我就常被兄长叫回,有时还要挨揍。

那时农村演场电影,是非常稀少的事,能看看电影,真的是一种享受。那时看电影是要买票的,用的电是发电机发的。我们家贫穷,买不起电影票。可我就想看电影,只好要么瞅机会往里蹓,要么等电影快完时把门人不管了进去看看也满足,我们那时叫作解放。后来 社会 逐步发展,农村也送上了电,演电影也就不再卖票,我们那时叫作公演。可演电影的次数很少,电影片子也少,从县电影公司调片,往往一部电影要在各村轮演。我们就天天在盼,一旦说村里要演电影,晚饭也就顾不上吃饱,早早搬上橙子去占空。我最爱看的是打仗的片子,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步行十几里出村去看电影,一部电影只要附近演,百看不厌。我们常常模仿电影中的情景,自导自演,玩个尽兴。那时的电影,简直成了我们快乐的全部。

随着科学的进步,电视逐渐取代了电影,现在农村即使也会来演场电影,有时观看的也只三五人。手机的智能化,又在逐步取代电视。我们这一代的经历,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童话。生活越来越幸福了,可由不得常思念童年的往事,也许怀念过去也是一种幸福。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看电影就是在村子里的村委会场地看的是主要好像是于荣光,抓小孩子那个电影具体名字我还记不起来了,播放电影的师傅还是村长请来的,每天下午5点多就会把放电影的设备架好,拉一块布,小时候还特别爱看放电影设备发出来的光是五颜六色的光,那时候觉得这东西太高级了。小时候村上的人都特别爱看,每天都是晚上7点多播放,我们小孩子都是早早的在家吃完了饭然后一家家互相招呼一起去村委会看电影,大人去的时候都带一个小凳子,有的是坐在院子门口的大石头上,我们小孩子就比较方便了,直接骑到墙头上,村上的孩子也多,每天晚上都能再那墙头上骑一排在那聚精会神的看。有的家离村委会近的直接端着碗出来一边吃一边看。

小时候最高兴的事之一,莫过于看大屏幕电影

④ 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个在露天看电影是我们小时候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影像中太深刻了,那个时候先带上小板凳去占位置,喊上小朋友,一片空地上摆着放映机还搭了一个白布架子。

专用放映机

90年代好朴素啊!

人们坐在一起好温馨啊!

在学校读书每个礼拜五也会看电影。全校一起看。真好,那个时候觉得新鲜人满为患热闹的很,很喜欢那种感觉。

在黑灯瞎火的农村夜晚没有什么 娱乐 项目,免费露天电影这种大众消费很受欢迎,不论是战争片还是喜剧片都是乡亲们的精神大餐。

影片上影还早,大伙就匆匆吃过晚饭赶往空旷场地,一手牵小孩一手拿木凳,不时和熟人打招呼;一个个眼神里充满了精彩故事的期待。

抢占靠前的位置是每个人心里的一件大事,因为坐前排可以看清楚、听真切,还没有人干扰;于是大家想方设法往前坐,笑脸多了,客气话此起彼伏。

电影正片开始之前加一段宣传片,什么沼气修建、蚕桑管理等等,小孩子不感兴趣,在人群里追逐、打闹;一些准备找对象的男青年醉翁之意不在酒,眼神不住也往女青年身上瞟。

正片终于开始,喧闹的广场变得哑雀无声,人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眼睛都不肯多眨,生怕精彩情节一闪而过。

电影剧终,大伙欢呼起来,议论着故事的每一个细节;忘记了寒风的吹拂和坐硬板凳的疼痛,过了一把瘾足够了。

农村看露天电影,最鼎盛时期是文革结束后的七十年代未期及八十年代。那时候经过文革十年中的娱乐单一单调,十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到一下子解放放开,大量的文革前拍摄的故事片,进口译制片复映,加上当时农村文化文娱节目严重缺乏,电视未普及。所以农村每一次放露天电影都好象节目一样,隔村隔乡都来观看,真是人山人海。我有幸曾经当过那个时期的,农村流动电影队中的一名放映员。见证和经厉过那段非凡岁月,终身难忘,现在还很怀念那个时期一些场景。农村流动电影,分为三种机型,一种是35mm的,称为大机队,由两部放映机组成,中间不用停下来停映换片,跟电影院一样机型一样放映形式,画面及声音质量较好。第二种是16mm机型,称为中机队,单机放映,因此换片时要停映,是农村电影的主力军,这种机型的拷贝(放映用的胶片)最多,影片内容最齐全丰富。第三种七十年代未期才出现的8.75mm机型,是35mm拷贝的四份之一,称小机队,是普及型。此机种灵活简单方便,很适宜转移场地,深入到每一个角落。

在我的印象中,农村放露天电影,应该是从1964年农村 社会 主义教育运动(简称四清运动)开始的,那时县电影院组织了农村电影巡回放映。因为农村面积广,县里下农村的放映队才几个,因此,在农村看上一场露天电影,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只要一得到周边有放映电影的消息,就会兴高采烈,奔走相告。

天黑了,大人们在队里出工的散工了,我们这些小朋友也把牛关进牛棚。大人们就开始准备走夜路的照明,用干衫木皮或者干麻杆束成一把,也有用干竹片的,然后用绳子缚紧,点燃后就是很好的照明物了。院子里走夜路也有用手电筒的,这些人家大多是有人在外面参加了工作的。

记得看第一部露天电影好像叫《夺印》,说的是阶级敌人用糖衣炮弹进攻,腐蚀拉拢干部,使他们丧失阶级立场。剧中一句台词,至今仍然念念不忘,一个美女地主婆在喊:“何支书,吃早饭啦!"

我与院子里的一个老光棍,算是影迷了。老光棍辈份大,算起来是我的高叔祖了。只要周边哪个大队有电影,走七八里夜路,我们也会在所不辞。因此,当时流行的一些电影,我们大多数看过。比如《刘三姐》,《打铜锣补锅》,《渡江侦察记》,《上甘岭》,《地道战》,《地雷战》等等。七十年代后,我招工到了到了后来的国企,我们厂里也有放映机,每周都有电影看。

八十年代初,一种更加轻便的,适合于农村放映的8、75拷贝小型放映机问世,农村电影得到了进一步普及,我们县每个乡都成立了电影放映队,群众看电影不再是一种奢望,可以就近在家门口看露天电影了。

要说体验,还真是有一点,感叹我们的 科技 发展得真快。我们过去要跑老远才能看到的电影,现在坐在家里,想看什么影片,点开就有,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在的人,谁还愿意走夜路,去看露天电影呢?

科技 发展快,替代也在加快。这些年电视替代了电影,现在又兴起了手机热,真的要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才能不落伍啊。

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挺有意思的,我小时候就看过很多场这样的电影。

先说说看电影之前,全村人不论男女老少,拖家带口,都搬上自家的小板凳,浩浩荡荡地往大队赶(我们当时是在大队放露天电影的)。

很多人会带上瓜子之类的零食,我小时候常常在春天的时候,跟小伙伴去野地里去挖“羊了冠”,就是一种可以吃根茎的小野菜,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它的学名,我看电影的时候会洗上一大把揣在兜里,待到看电影的时候吃,美滋滋地边吃边看,那味道有点甜丝丝还有一点辣。

再说回放电影这事,一般电影没开始之前,场院上是十分热闹的,简直可以用“人声鼎沸”来形容,孩子哭老婆叫,有吃晚饭早先去占座的,在身边清出来他的“一亩三分地”,那里就不让别人坐了。有拿着手电满场晃大呼小叫喊人的。在电影放映之前,那场景绝对不亚于现在早市的热闹……。

待到电影开始了,虽然安静一些,但还是偶尔有喧闹声从某个方位响起,要想有现在城里电影院里那种绝对的安静,不存在的。当时的感觉跟现在的挤公交有点像,一村子人都来了,有时候还有外村来凑热闹的,闹闹哄哄的。

那时候看的电影,印象深刻的有《红高粱》,当时我好像也看不太明白,只记得一大群光着膀子的汉子抬着酒,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再就是聊斋,我记得那时我10岁左右,有一次忘了什么原因了,家里人都没去看电影,我自己去的。当天晚上大月亮地,一点都不黑,我壮着胆子回家,可是看聊斋的“后遗症”还是落下了,那之后好几天都不过劲,在家看啥都像是颗血淋淋的心脏在那里跳,简直吓个半死。

我那时候小,对男女之事还不太懂,但有些这方面的镜头还是记得,聊斋里有个镜头是有个男人把胳膊割开,挤血滴在一个女人的肚脐里,当时记得那女人肚皮白白嫩嫩的,感觉好羞耻。现在想来有些可笑,怎么一个肚皮就能让个孩子感觉羞耻呢。

其余的电影记不太清,好像看过刘晓庆演的小花,还有一个电影,忘了是什么名字了,只记得他男主角当时蛮帅的,后来才知道那是李连杰,那部电影是他早期的作品。

还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就是我们村有个人在去别村看电影时,遇到了鬼打墙。

那次是在二队放电影,我们村子是三队,去二队要经过我们村头的一个大坑,那大坑雨水充足的时候是蓄满水的,赶上干旱年头的话,就单纯的是个老大的坑了。大坑旁边种着白桦树,晚上刮起风来,树影婆娑的,在加上树叶子哗哗啦啦响,怪瘆人的,我们一帮人一起搭伴走倒也没啥,要是单独一个人肯定会害怕。

当天我看完电影和村里人一起回来,美美地睡下。第二天,却听昨天一起看电影的五婶子说,刘四昨天一晚上都没走回村子,整整围着那个大坑转了一宿,说是遇到了鬼打墙。我听了吓出一身冷汗,还好我没野到自己单独去外村看电影,否则我也会遇到鬼打墙。

五六十年代农村放露天电影.那可是农村大人小孩最高兴热闹的时候.吃过晚饭基本是家家锁门到场.墙上树上爬的都是人.村里领导先讲几句话.然后先放幻灯片”再放记录片.最后放的才是正片..放到最关键处.人人都鸟无声息.全神贯注.只听到电影机的达达声.半路很少有人离开.一直放完影片人们才如梦初醒.恋恋不舍的回家

那是七八十年代的事了。

学校里也组织看露天电影《小兵张嘎》《闪闪红星》等。

村里每隔些日子就请放影队到村里放电影。

得知消息,村民们,尤其是小孩子们都早早地吃过晚饭,拿着凳子,椅子走到屏幕前坐好,等着看电影。

屏幕其实就是一张白色的布,挂得高高的(对于当时我来说)。

等到人们都坐好了,最后面的放映员就用放影机,也就是投影仪把某部电影的内容投放在前面的白色幕布上,人们就开始看电影了。

小时候放学后,听说村里晚上演电影就特兴奋,吃过晚饭就赶紧拿起小凳子跑到演电影的地方,找个好地方,坐下来等着看电影。

放影前,人们三五成群地往那聚集,有说有笑,互相打着招呼。

看电影是小时候最有趣的事。

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怎样一种体验 ?太美了,比过年还高兴,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也就刚记事,隐约还记得村里演电影,动画片 ,红军桥,那时候太小了什么也没记住,就记住白狗子掉下水淹死了,因为太小了,只看了个开头,就呼呼大睡了,电影演晚了才醒,演的什么,真的不知道。后来慢慢长大了 ,才开始记住了电影的名字。小时候什么 娱乐 活动都没有,最美最高兴的事就是看露天电影,也不是常有,一个月就那么几场,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白天大喇叭 广播,贫下中农同志们,社员同志们,今天晚上我大队放映电影,电影的名字是平原游击队,希望大家准时观看,天还没黑,就开始挂幕,地点就是村当中棉站下坎,河边,有两颗树 ,把绳子扔到树杈上,一群孩子帮忙,才把银幕挂起来,一会全村人都拿着凳子来了,叽叽喳喳的可热闹了,放电影的先要对光,一道强光打在银幕上 ,左挪右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正,小孩子把手伸出来,做各种各样的动作,银幕上留下他们的首影,老鹰捉小鸡,太好玩了,放电影的一通骂,小孩子才不敢淘气了,电影就开始了。那时候的电影百分之八十都是黑白的,几乎很少是彩色的,我们管它叫带色的。最开始是加片,一般是新闻简报,相当于新闻联播,就是国家大事 ,接见外宾什么的 ,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红旗渠,消灭小地老虎,农业学大寨。有时候演到一半 或刚演个开头,下雨了,或者停电了,大家这个骂呀,就是不家走,等着来电,演完都后半夜了。更可气的是传的非常广,说晚上演电影,演电影的没来,大伙一个劲的骂娘,编了个顺口溜,叫加片磨鞋底,白跑英雄传。那个时候看过的电影实在太多了,黑白故事片有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回民之队,洪湖赤卫队,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三进三出,家,我这一辈子,夺印,李双双,李二嫂改嫁,小二黑结婚,钢铁战士,战友,奇袭,铁道卫士,雷锋,斗鲨,古刹钟声,野火春风斗古城,四零五谋杀案,保密局的枪声,特高课在行动,五十号兵站,虎胆英雄,智取华山,柳堡的故事,烈火中永生,永不消失的电波,暴风骤雨,满意不满意,李时珍,乔老爷上轿,杨乃武与小白菜,等等,太多了,记不住了,彩色电影不是很多,印象深刻的是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杜鹃山,青松岭,艳阳天,金光大道,激战无名川,火红的年代,海霞,戴手铐的旅客,黑三角,决裂,春苗,红雨,风雨下钟山,拔歌的故事,从奴隶到将军,北斗,霓虹灯下的哨兵,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宝莲灯,归心似箭,骆驼祥子,战上海,珊瑚岛上的死光,甲午风云,红色娘子军,梁山伯与祝英台,追鱼,红楼梦,铁甲零零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野猪林,难忘的战斗,等等,外国故事片也不少,看不见的战线,鲜花盛开的村庄,卖花姑娘,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追捕,佐罗,泥罗河上的惨案,七十九级台阶,宁死不屈,脚印,多瑙河之波,列宁在一九一八,地下游击队,埃及艳后,东方夜谭,乡村女教师,一个护士的故事,摘苹果的时候,火车司机的儿子,沸腾的生活,流浪者,奴里,叶塞尼亚,巴黎圣母院,回故乡之路,伏击战,保尔柯察金,百万英镑,淘金记,大蓬车,战斗的早晨,海岸风雷,东方快车谋杀案。等等数也数不过来。

⑤ 你还记得儿时看过的那些露天电影吗

难忘那时看露天电影

文/远方的游子

乡村的夜晚是寂静的,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都早早地洗脚上床睡觉了。夜幕像一块巨大的黑布,把村庄,田野都笼罩的黑乎乎的,淡淡的星光之下,可见一条条如蛇一样弯曲的白色小路在山野里蜿蜒着,这时候,如果从小路上走过来三五个举着手电筒,有的手里牵着蹦蹦跳跳的大一点的孩子,有的肩上扛着小一点的孩子,兴高采烈地,急匆匆地赶路的人,那一定是去看一场露天电影。

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电视机在农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是相对贫乏的,能够看上一场露天电影,对大人小孩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儿。只要听说哪里有电影放,小孩子会兴奋地连饭都顾不上吃,早早地就搬条板凳往电影场里去霸位置,大人们也早早放下农活,吃过饭,,带上小一点的娃,拿上手电筒,从各个乡间小路像赶集一样向着电影场涌去。

那时候看的电影多是《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这些革命战争片,虽然翻来覆去放的都是这些老电影,但是大家依然喜欢看,乐此不疲。看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时候,我们十分敬佩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叔叔们,他们在铁道上抗击日寇的身影在我们的眼里是那么帅,那么神气,那么伟大,那一首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在我们同学之间争相传唱着,看《小兵张嘎》的时候,我们都很佩服张嘎子小小年纪都那么大胆,敢和日本鬼子作斗争,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都在心里暗暗下决心,等长大了,也和张嘎子一样去参加革命队伍,打列强,保家卫国。

一场场的露天电影,让儿时的我们接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思想教育,一场场的露天电影,让儿时的我们知道了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对那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崇拜不已。

我特别着迷于看露天电影,但是那时的露天电影是公社放映队轮流到各个大队放映的,我家就住在大队部后面一里路远的地方。如果哪一天有露天电影放,晚上放学回来路过大队部的时候,总能看见大队部后面的小山包上,用竹竿高高地挂起了四四方方的白色银幕,在微风中晃来晃去,心中就十分欢喜,慌慌地小跑着回到家,把拴在山坡上吃草的羊儿,牛儿早早地牵回家,把院子里乱跑的鸡儿,鹅儿早早地赶进圈,把挂在院子里绳上的衣服收进屋里,然后跑到厨屋把稀饭煮上,单等着母亲放工回来早早吃过晚饭好去看电影。

夏天的晚上天黑的比较晚,趁着天还没有全黑,随便扒拉了两口稀饭,便背上长条凳,带上两个妹妹,急慌慌地往大队部赶,从屋后的竹林出来,穿过一片坟堆,经过天塘埂这一段路平时是少人走的,比较孤僻,为了看电影,我们都忘记了害怕。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的神情是专注的,整个情绪都被电影精彩剧 情感 染着,看到革命胜利会欢呼,看到英雄牺牲会流泪,看到坏人会切齿痛恨,有小伙伴还会激动地向银幕扔石头,嚷嚷着:打死坏人。等待换片的时候是急煞人的,又不敢去厕所小便,生怕错过了下面的故事情节。电影散场了,还沉浸在电影情节里,茫然地跟着散场的人流往外走,走到夜色笼罩下的天塘埂上,看到四周空寂一片,耳畔只有咕哇咕哇的蛙声,和前面一堆黑森森的坟堆,突然就感到了害怕,脚步再也迈不动了,好在这时有爷爷打着手电筒寻过来,接我们回家。

那时我们家住在生产队的尾部,与前面的大庄子隔着两里多路,消息比较闭塞,除了本大队放电影外,别的地方放电影都不知道。即便是知道了,又因为是女娃儿,为了安全,母亲是万万不给我们去的。那时家里的两个哥哥像两匹小野马,整天地往前面的庄子窜,只要看见他们晚上回来像个急猴子似的,三口两口就扒完一碗饭,然后撂下饭碗就往外跑,那一准是哪里有电影放了,我们三姐妹也赶紧放下碗,追在他们屁股后面也要跟着去,他们就哄着我们房前屋后地转,三转两转就跑得没影子了,只剩下我们气急败坏地大哭一场。

有一次,我逮着二哥死活不放,看见他撂下碗,我也急忙撂下碗连饭都没吃完跟着他,看见他去茅厕我就在茅厕门口等,最后他被我缠的没办法,只好带上我去看电影了。那一次是在隔邻的方集大队放电影,天刚下过雨,路上还有些泥泞,我穿着母亲帮我买的,唯一的一双,下雨天穿的胶鞋,到了电影场,地面还很湿,不能坐,刚开始我一直站着看,后来站累了,就脱下一只胶鞋放在地上坐着看,我的脚都弯得麻痹了也不知道,电影散场时,二哥一把拉起我就走,走了好长一段路,我才感觉到脚底板凉凉的,低头一看,原来是掉了一只鞋,再回头去找时已经找不到了,不知被谁捡走了。回到家里,母亲很生气地骂我:你个死妮子,丢了鞋看你以后下雨穿什么,光着脚走好了!

为了看一场露天电影而丢了母亲辛苦赚钱为我买的唯一的一双胶鞋,我好像也并不伤心,我清楚地记得那次看的电影是《英雄儿女》,我也奇迹般地学会了唱那首歌《我的祖国》。每当我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向两岸时,心中总是油然升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

现如今农村都富裕了,电视机几乎家家都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连手机上都可以下载视频了,看一场电影是多么容易的事情,再也不用走几里路,再也不用顶风冒雨去看一场露天电影了。露天电影不但没人放了,即便是有人放也应该是很少有人再去看了吧。但是儿时看过的那些露天电影,却一直温暖着我的记忆,那些革命电影给我们幼小心灵带来的感动和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我们的血液里,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⑥ 70、80、90年代的露天电影,您还记得多少个电影名字,童年的回忆美不美



小时候看电影没有现在这么方便。首先会有一个用红纸黑字写的电影预告贴在村口。大家兴奋了好几天。电影来了,要走好几里路,同时还要花几毛钱买票,自带小板凳才能进去。那种兴奋就像过年一样。所以那些年看的电影都特别难忘,觉得特别好看。也许很多男孩都有一个功夫梦。


所以当时没办法,只能看你有什么了。印象深刻的是:


《金镖黄天霸》


由执导,王群和陈主演,于1987年上映。感觉黄天霸很不好,不喜欢。


《自古英雄出少年》


由牟敦芾执导,郝勇、小燕子、胡一琳主演。牟敦芾还有很多邪教风格的作品,比如《黑太阳》,很有味道。有兴趣可以搜一下他们,他们前阵子刚去世。


《侠女十三妹》


1986年版的《十三姐妹》由杨启天和村川头执导,丁岚和王伯昭主演,其中有一场令人毛骨悚然的挖心戏。


《新方世玉》


由魏辉峰执导,陈和史主演,于1984年上映。


《南拳王》


该片由肖龙执导,邱建国、和潘主演,于1984年上映。


《无敌鸳鸯腿》


这是一部由李文华导演、王群主演的动作片。


《少林俗家弟子》


1985年上映,导演华山是许将军之女(许将军是少林寺弟子),主演有樊东宇、何晴、等。


《少林童子功》


薛后导演的动作片,张龙(童灯)在里面。


其他像《少林寺》,《南北少林》,《黄河大侠》等。都太经典了,不多说。


前几天还找了一个《自古英雄出少年》和《少林寺》,重温了一下。

⑦ 你记忆中看过的第一部露天电影是什么

记得看的第一部露天电影,是一部“文革”时期出品的国防工业题材的故事片《火红的年代》,是我国老一辈电影艺术家于洋主演的,电影描述的是在中国的国防工业战线上,某国以高价把废钢材抛售给我们制造新舰艇,最后又撕毁协议合同,断绝供应特殊合金钢,妄图破坏中国海军建设。

阅读全文

与八十年代农村看露天电影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个电影叫什么铁皮 浏览:132
一个白色外套姑娘在电影院 浏览:496
电影院装修效果图简约 浏览:784
邓超爆笑电影完整版 浏览:468
飞机大全电影大全 浏览:96
抖音电影剪辑背景音乐粤语 浏览:174
电影院黑石礁 浏览:242
战龙在野免费电影完整版印度 浏览:946
高圆圆与古天乐演的那部爱情电影 浏览:288
上越野车下不去的电影名字 浏览:815
刘烨陈坤周迅电影名字 浏览:489
新电影推荐2021豆瓣高分 浏览:472
四亿电影院爱恋 浏览:70
电影院调查问卷 浏览:742
杨洋新电影女主角 浏览:986
乐高电影全集完整版 浏览:995
纸人电影图片 浏览:269
一部关于胖子的电影 浏览:955
完整版电影免费鬼片 浏览:134
2019年举办的是第几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浏览: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