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电影是1872年发明的。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
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爱德华·麦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
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快门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极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
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所有蹄子都腾空。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
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1)电影入场券图片扩展阅读:
电影的发展历程
1893年,T.A.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了“囚车”的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1896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
1905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5美分镍币)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到1910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万人次。
1897年,爱迪生即为争夺专利进行诉讼,在1908年,成立了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公司拥有16项专利权。到1910年,电影专利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
至1912年已为该公司摄制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渐移向好莱坞,并发现和培养了许多后来的名演员,如M.塞纳特、M.壁克馥和吉许姐妹等。
❷ 陌陌洪小乔怎么不播了
应该是挣够钱了,出去旅游去了休息两天再回来播。
主要经历
2017年4月,参加由移动社交平台陌陌举办的陌陌年度盛典第一季决赛;并夺得比赛冠军。
2017年5月,成为首位受戛纳官方邀请登上电影节红毯的网络红人。
2018年4月,参加由陌陌平台举办的粉丝团大战。
2018年6月,取得了俄罗斯世界杯最终入场券,将为俄罗斯世界杯的32支参赛队伍摇旗助威。
2019年01月,参加2019陌陌直播17惊喜夜,获得陌陌年度人气主播冠军。
2019年1月,参加MOMO直播17惊喜夜,授予“2018陌陌年度公益大使”称号。
MOMO是Hello Group Inc.(NASDAQ:MOMO)于2011年8月推出的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开放式移动视频社交应用,是中国的开放式社交平台。
在MOMO,可以通过视频、文字、语音、图片来展示自己,基于地理位置发现附近的人,建立真实、有效、健康的社交关系。
2020年10月24日,陌陌通过一项人事任命: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王力将接替创始人唐岩担任首席执行官(CEO)一职。
2021年8月2日,陌陌科技宣布,公司的法定名称从“Momo Inc.”更改为“Hello Group Inc.”。公司的使命愿景是“连接人,连接生活”,企业价值观是“善良、坦诚、进取”。
❸ 纸的用途有哪些
1、书写及印刷:奏章、考卷、信纸、信封、书函、传真纸、电报纸、吸水纸、明信片、喜帖、贺年片、名片、春联、蜡纸、纸铅笔
2、本册及单张:书本、画册、记事本、日记本、笔记本、便条本、期刊、说明书、乐谱、地图、气象图、日历、月份牌、报纸、海报、传单、布告、大字报、纸旗帜
3、包装用纸:纸盒,包装盒、纸箱、纸筒、纸板、纸绳、纸袋、纸带、纸套、蜡纸、油纸、包书纸,衬衣纸托、包裹衬垫纸条、鸡蛋合
4、有价证券及票据:纸币、债券、股票、邮票,证券、支票、汇票、地契、欠条、邮票、帐单、发票、学历证书、商业证书、出生证书、结婚证书、户口簿、学生证、宝石鉴定书、
护照、签证、通行证、配给票、粮食票、油票、米票、布票、飞机票、登机票、轮船票、火车票、公共汽车票、电影票、剧院票、彩票、马票、各类门票、入场券
5、家居用品:纸窗、墙纸、裱糊纸、纸席、纸窗帘、纸门帘、纸屏风、纸碗、纸碟、纸尺、纸杯、纸桌布、纸雨伞(油纸伞)、纸扇、纸衣、纸被、纸帐、纸帽子、纸灯笼、纸灯罩、纸手袋、火柴、引火纸、吹火、捕蝇纸、滤尘纸、滤尘袋、纸尿裤
(3)电影入场券图片扩展阅读:
古代的纸有各种材料,真正意义的造纸技术源于中国,当时首创发明以植物纤维无规则交叉排列的复合材料,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够廉价的取得、制作、保存和书写,它的出现与普及让人类的知识得以方便地被保存及迅速地被传播,对于人类文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些制造商已经开始使用一种新的,利用石头做出来的纸,名称为Rich Mineral Paper。利用碳酸钙加树脂制造的合成纸。
❹ 我听过的关于日本电影《望乡》最“惊心动魄”的讲述
1978的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便和日本恢复了邦交正常化。随后引进了三部日本电影,《望乡》就是其中的一部。像这样一部讲述一位妓女悲惨一生的电影不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一场轩然大波绝对是不可能的事,完全可以用“炸了锅”来譬喻。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电影里别说出现“妓院”,就连接吻的镜头都不曾有过。因此当人们通过各种渠道对《望乡》剧情略有所闻以后,那种期望的峰值之高便可想而知了。
学者山谷圭子(栗原小卷饰)为了研究关于五十年前日本妇女被卖到南洋做妓女的心酸 历史 ,走遍了天草的各个角落。偶然遇到当地一个穷老太阿崎婆,由此展开了一段发生在她身上鲜为人知的故事。
阿崎婆从小家庭生活贫困、窘迫,随改嫁的母亲来到南洋,被卖到8号妓院时才刚满十八岁。她苦难的生活从此开始。为早日挣到足够的钱赎身,阿崎婆尽可能多的接客,尝尽了人生屈辱。
在南洋的这段晦暗时光里,阿崎婆第一次爱上了一个年轻人竹山秀夫,后者也努力工作赚钱冀望有一天帮助阿崎婆赎身。但秀夫还是因为不能完全接受阿崎婆的妓女身份,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随着日本经济复苏,日本政府不再倚靠贩卖妓女赚取外汇,妓院生意因此一落千丈。8号妓院几经转手,被同是妓女出身的阿菊妈接手。阿菊妈用一辈子的积蓄在南洋修了一座墓地,嘱咐她手下的妓女们永远也不要再回日本,就在南洋度过余生,死后就葬在这座墓地。
但思乡心切的阿崎婆不听任何人,包括阿菊妈的劝阻执意要走,最后辗转回到家乡。家里唯一的哥哥已经娶妻成家,已无她容身之地。家人和邻居的歧视,让悲痛欲绝的阿崎婆离开日本来到中国东北,嫁给一个皮匠。
日本战败后阿崎婆再次回到了日本家乡。丈夫去世后,留下一个儿子;儿子长大后把阿崎婆送回了老家,自己则在城里结婚成家,从此再也没有露面。
据我一个表叔后来回忆,当时他才20岁,刚进工厂当学徒工,被厂武装部选入民兵队伍。除了遇到厂子有大型活动,民兵们会帮助维持秩序,再就是负责工厂俱乐部的治安。
当时每个大工厂都有自己的俱乐部,规模一点儿也不比市中心的电影院差。俱乐部每月都会上映七八部电影,新片少,外国片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当人们从贴出的电影预告上看到《望乡》,加之在民间已经流传的各种版本的小道消息,使得《望乡》的入场券用一票难求都无法形容,也即想弄到一张票比登天容易不到哪儿去。
当时每部电影放映前几天,俱乐部就会通过售票窗口预售入场券,但是令表叔不解的是从售票处正常流出的《望乡》入场券少之又少,大都是在工厂上班时间零散售出的。那时认识人好办事,近千张电影票大概是被那些与俱乐部有关系的熟人们你十张他二十张地早就倒腾出去了。表叔说,当时的电影票一毛五一张,而《望乡》的,私下里几乎被卖到八毛或一元。
在《望乡》上映前那段不短的时间里,来找表述求票的哥们儿属实不少。请表叔下馆子的、偷偷塞给表叔一包好烟的不计其数。他们一致的愿望是,即便弄不到票,在电影开演前表叔能帮他们顺利地混进俱乐部。
表叔当然也答应了几个。按表叔的话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但实际情况并非表叔想象的那样简单!甚至可以说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望乡》只在表叔的工厂俱乐部下午4点半上映一场。那天是周日。从上午八九点钟,俱乐部门前就有不少人影在晃动。他们希望能花高价从倒票者手里淘到一张,或者能幸运地买到别人的退票,明知道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但还是陆续有人来加入这个群体。
他们互相询问着、打探着。俱乐部能容纳800个座位,也就是说加上站着的,能有小1000人有幸一堵《望乡》其容。等到电影入场前两个小时,俱乐部门外小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提前一小时,表叔和战友们已经站在俱乐部入口:可以持票入场了!
人群开始骚动起来。有票的排着队鱼贯而入,没票的里三层外三层地聚在门外,用羡慕的眼光目送他们推挤着匆忙入场。四点半,俱乐部的大门砰然关闭。可是门外的人群不但未见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嘈杂声也越来越大。
随着时间一点点的过去,门外人群开始变得有些不耐烦,他们感到自己将会失去这唯一的机会,他们深深的感到即将与《望乡》擦肩而过!于是人群渐渐拥堵到俱乐部门前,有人甚至愤怒地喊出“我们要进去”的怒吼。表述至今还清晰的记得,跟他同车间的工友小蔡,拿砖头砸碎了离入口较远的一块窗玻璃,企图拱进去。自然,他被民兵们强行带走,送去了派出所。
俱乐部负责人看到如此场面,一时慌了神,开始指挥表叔他们在里面把大门用木头方子给钉死了!这一举动终于惹恼了外面似乎已经失去理智的人们,他们更加用力地冲撞大门。当俱乐部大门在一片嘈杂声中被撞开,俱乐部果断最初决定:停止放映。结果正在观影的嘘声一片,好容易冲进去的人看到的是雪白的银幕。在一阵高过一阵的抱怨声中,俱乐部落得个里外不是人。还好派出所民警及时赶到,才没让事态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表叔抽了口烟接着说,他至今都没看过一眼《望乡》。不过从那以后他收集了不少栗原小卷的图片。他至今仍然认为栗原小卷是日本影星中最漂亮的。
(栗原小卷)
而我在听他讲述时并没有觉得好笑,相反心里总觉得有些沉重和压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部电影能让人变得如此疯狂?我似乎能理解,但内心深处更多的是一片茫然。也许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能真正有所体会吧!
多年以后,我读巴金的《随想录》,他在开篇即提到了《望乡》这部电影。他说:“ 我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我看过一次影片,是通过电视看到的,我流了眼泪,我感到难过,影片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
~END~
❺ “奥普拉”是什么
奥普拉是美国一个很厉害的脱口秀主持人,并且是一位黑人女性
最后有她图片!!!!!!!!!!!!!!!!!!!!!!!!!!!!!!!!!!!!!!!!!!!1
奥普拉(英文:Oprah1954年1月29日-),生于密西西比州科修斯科,美国企业家和电视节目主持人。毕业于田纳西州立大学公演艺术及语音通讯学双学士学位。2007年获得霍华德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由于母亲不到20岁未婚就怀了她,奥普拉的童年过得相当清寒。她的出生证明上写的是奥帕(Orpah),取自《圣经·旧约全书》里《路得记》一卷里面的其中一位摩阿布族女人的名字,但是邻居们在读写她的名字时把其中的R和P调换了位置。最终奥普拉成了广泛接受的名字。根据2004年的福布斯杂志称,奥普拉·温芙瑞据信身家超过10亿美金。
中文名:奥普拉温弗里
外文名:OprahWinfrey
国籍:美国
出生地:密西西比州科修斯科
出生日期:1954年1月29日
职业:企业家,电视节目主持人
毕业院校:田纳西州立大学
代表作品:《奥普拉·温芙瑞秀》
主要成就:脱口秀
1954年1月29日,小温弗莉出生在密西西比(Mississippi)的小镇科修斯科(Kosciusko),有着不幸的童年。1973年,度过自己狂暴混乱的青春期,温弗莉成了纳什维尔(美国田纳西州首府)WTVF电视台最年轻的主播,此时她的身份是田纳西州州立大学大二学生。有道是天道酬勤,果然,温弗莉改头换面,她参加了学校的戏剧俱乐部并常常在朗诵比赛中获奖,在费城举行的有1万名会员参加的校园俱乐部演讲比赛,温弗莉凭借一篇短小震撼的演讲“黑人·宪法·美国”拔得头筹,赢得1000美元的奖学金。原来光靠嘴巴也可以赚钱,温弗莉的脱口秀在这一刻显出原始积累的本能。她真的变了,告别少年的放荡不羁,洋溢着激情张大嘴巴为自己打拼天下,1971年,她戴上了田纳西州黑人小姐的桂冠,1972年,她进入田纳西州州立大学主修演讲和戏剧。
奥普拉·温弗瑞,作为一名黑人,更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妇女之一,她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通过控股哈普娱乐集团的股份,掌握了超过1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主持的电视谈话节目“奥普拉脱口秀”,平均每周吸引3300万名观众,并连续16年排在同类节目的首位;奥普拉在1996年推出的一个电视读书会节目在美国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她利用业余时间在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紫色》中客串了一个角色,还荣获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提名。喜欢奥普拉的人甚至认为如果她去竞选美国总统,获胜的把握也很大。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更开设了一门课程专门研究奥普拉。
奥普拉简介
大学生活
奥普拉·温弗瑞
她的出现让观众泪流满面
美国
堕落天使
A.M.芝加哥
媒体帝国
奥普拉脱口秀
毁誉参半
她使无数美国妇女找回失去的信心
奥普拉书友会奥普拉简介
大学生活
奥普拉·温弗瑞
她的出现让观众泪流满面
美国
堕落天使
A.M.芝加哥
媒体帝国
奥普拉脱口秀毁誉参半她使无数美国妇女找回失去的信心奥普拉书友会
奥普拉
[编辑本段]奥普拉简介
1954年1月29日,小温弗莉出生在密西西比(Mississippi)的小镇科修斯科(Kosciusko),有着不幸的童年。1973年,度过自己狂暴混乱的青春期,温弗莉成了纳什维尔(美国田纳西州首府)WTVF电视台最年轻的主播,此时她的身份是田纳西州州立大学大二学生。有道是天道酬勤,果然,温弗莉改头换面,她参加了学校的戏剧俱乐部并常常在朗诵比赛中获奖,在费城举行的有1万名会员参加的校园俱乐部演讲比赛,温弗莉凭借一篇短小震撼的演讲“黑人·宪法·美国”拔得头筹,赢得1000美元的奖学金。原来光靠嘴巴也可以赚钱,温弗莉的脱口秀在这一刻显出原始积累的本能。她真的变了,告别少年的放荡不羁,洋溢着激情张大嘴巴为自己打拼天下,1971年,她戴上了田纳西州黑人小姐的桂冠,1972年,她进入田纳西州州立大学主修演讲和戏剧。
[编辑本段]大学生活
在大学里,温弗莉的嘴巴厉害早已名声在外,她积极寻找机会释放自己的“铁嘴”功夫,大一时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纳什维尔分部两次找到她,希望她能去工作,懵懂的温弗莉莫名其妙地拒绝对方,这让其他同学嫉妒不已。温弗莉的演讲老师实在看不下去,他悄悄提醒她“很多像你一样的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CBS占一席之地啊!”老师的点拨让温弗莉醍醐灌顶,她走进CBS的大门,这扇门开了,就没有人能关上。仅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芝加哥早晨”从一个下三流的脱口秀一跃而起,与名嘴菲尔·当纳的脱口秀并驾齐驱,三个月后,该节目超越菲尔·当纳变成收视率第一的金牌栏目,温弗莉俨然成为脱口秀的代言人;1985年9月,“芝加哥早晨”更名为“奥普拉·温弗莉脱口秀”,在全国120个城市同步播出。1985年底,面对同城同侪温弗莉的巨大成功,名嘴菲尔·当纳败走麦城,带着失落搬到纽约。“奥普拉·温弗莉脱口秀”成为温弗莉的个人品牌,直到今天一直占据着美国“脱口秀”节目的头把交椅。
[编辑本段]奥普拉·温弗瑞
奥普拉·温弗瑞,作为一名黑人,更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妇女之一,她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通过控股哈普娱乐集团的股份,掌握了超过1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主持的电视谈话节目“奥普拉脱口秀”,平均每周吸引3300万名观众,并连续16年排在同类节目的首位;奥普拉在1996年推出的一个电视读书会节目在美国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她利用业余时间在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紫色》中客串了一个角色,还荣获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提名。喜欢奥普拉的人甚至认为如果她去竞选美国总统,获胜的把握也很大。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更开设了一门课程专门研究奥普拉。
[编辑本段]她的出现让观众泪流满面
2001年6月,北卡罗来纳州首府罗利市著名的BTI表演艺术中心的大礼堂内,2300多个观众座位上人头济济,人们正在耐心地等待着本次节目的主角、她们心目中的“访谈皇后”奥普拉的出场。这是奥普拉主题为“度过最完美的生命之旅”巡回演讲的第一站,尽管每张门票要花185美元,但2300多张门票在短短两小时内便告售罄。为了亲耳听一回奥普拉激动人心的演讲,一些“奥普拉迷”们甚至宁愿在EBAY拍卖网站上花2025美元,从网络票贩子手上换得一张演讲会的入场券。此次演讲所得的收入将全部捐献给当地的慈善机构。在为时两个半小时带着传教色彩的幽默演讲中,奥普拉向台下的观众讲述了自己的个人奋斗史,当她面对贫穷、肥胖、事业挫折等问题时,是如何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的。在谈到事业问题时,奥普拉说:“生活往往有一种巨大的惯性,让人们在现有工作面前安分守己,不思进取,此时我们应该问一问自己的内心,这是否是你想要的工作,什么工作才是最适合你的呢?然后听从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唤。”奥普拉还举了自己的例子,自从她1984年在芝加哥当上电视节目访谈主持人后,她才“真正找到了工作的激情和感觉”。奥普拉不时劝告她的崇拜者们,当繁重的工作不能为自己带来丰厚的报酬时,就应该将它断然放弃,而去追寻自己梦想的工作。每个人都应听从“内心的呼唤”,只有一个相信自己的人才能成为生活和事业上的强者,“如果你相信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当上总统,也许有一天你就能如愿。”奥普拉如是说。
[编辑本段]美国
奥普拉是个颇有争议的名女人,她主持的访谈节目倾倒了数以百万计的观众,而她自己充满坎坷的奋斗史更给生活中遭遇挫折的美国妇女以巨大的信心和希望。一位35岁的女地产经纪人拉塞尔事后对记者道:“一看到奥普拉出场,我就感到一股电流从头到脚穿越全身。尽管我从电视上看到过她无数次,但却从未想到自己会如此近距离地看到她。”
[编辑本段]堕落天使
作为一名黑人,奥普拉少时的生活与别人一般无二。她1954年出生于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的一个单亲家庭,生活异常困顿,几乎整日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与别的黑人少年一样,奥普拉曾一度自甘堕落。在她日后的金牌节目“奥普拉脱口秀”中,奥普拉曾面对3300万观众坦承了自己那段不光彩的历史:吸毒,堕胎,甚至还生下过一名不久就夭折的女婴。奥普拉的生父曾对女儿说:“有些人让事情发生,有些人看着事情发生,有些人连发生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于是极度空虚的奥普拉想知道自己生命中究竟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奥普拉自幼就有与生俱来的说话技巧和不俗的记忆力,她发现自己的言谈很容易带动别人的情绪,于是17岁的奥普拉先是参加了当地的一次选美比赛,后又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与不错的运气,在19岁那年被当地一家电台聘为业余新闻播音员,从此涉足传媒界。大学毕业后,奥普拉成为巴尔的摩一家电视台的正式播音员。然而她早期的电视生涯并不顺利。由于奥普拉在播报新闻时无法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她的情绪往往随播报的内容忽喜忽忧,因此常常招致观众的批评。好在台里慧眼识珠,给她安排了一个早间的谈话节目,才使她如鱼得水,不久她就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女主持。
[编辑本段]A.M.芝加哥
1983年,奥普拉结识了生命中的伯乐——“A.M.芝加哥”电台的老板丹尼斯·施瓦逊。当时施瓦逊正在物色一名出色的脱口秀主持人,以期提高以前访谈节目的收视率。尽管电视台的多数人对聘用一名黑人来主持节目深表怀疑,但施瓦逊还是力排众议,以23万美元的年薪将奥普拉招至麾下。出人意料的是,仅仅一个月,奥普拉访谈节目的收视率就超过了从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奥普拉直登“美国最当红脱口秀主持人”的宝座。
[编辑本段]媒体帝国
与一般谈话节目不同的是,“奥普拉脱口秀”的邀请嘉宾并非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而是普通大众,谈论的主题也集中在个人生活方面。为启发嘉宾“实话实说”,奥普拉常不惜将自己的一些秘密也告诉对方。当嘉宾的故事令人感动时,她会和嘉宾一起抱头痛哭。相比其他节目,“奥普拉脱口秀”更直接、坦诚,也更具个性化,因此深受那些白天在家无所事事、知识层次不是很高的中年人,尤其是中年女性的极力欢迎,而这些人正是收看电视节目的主流人群。在奥普拉的事业蒸蒸日上时,她又遇到了另一位改变她命运的人——杰夫·杰克伯斯,当时的杰夫不过是芝加哥一位不出名的律师。杰夫提醒奥普拉,仅靠替人打工并不能使她真正成功,她应该组建自己的公司。于是,1986年他们两人合伙创建了“哈普娱乐集团”(Harpo是奥普拉名字Oprah的倒置)。公司由杰夫·杰克伯斯任总裁,拥有10%的股份;奥普拉则出任董事长,拥有90%的股份。公司定期制作“奥普拉脱口秀”,并出售给各家电视台。在杰夫的精心打理下,哈普集团迅速取得了成功。至2001年,仅“奥普拉脱口秀”一项的营业收入就已高达3亿美元。还有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是“奥普拉读书会”,这是自1996年推出的电视读书节目。节目一经推出就大获成功,以致奥普拉选书的那一周,被称为是书市的“奥斯卡周”。而经她推选过的47本书,本本都畅销。此外,集团还涉足电影制作、妇女杂志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佳绩。
[编辑本段]奥普拉脱口秀
奥普拉凡事力求亲力亲为,事无巨细。2000年哈普集团开始发行一本名为《O》的杂志,据杂志的主编讲,“在杂志付印前,奥普拉会仔细阅读每一个字,彻底检查每一张图片。没有节目的时候,她就一直呆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她可以从周一下午3点一直干到周四晚上8点,再搭上周五一整天,就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结果,仅一年时间,杂志的月发行量就达到250万册,而以往最成功的杂志也要5年才能达到这一成绩。哈普集团已成为一个实力不俗的媒体帝国。
[编辑本段]毁誉参半
奥普拉在美国电视台主持的访谈节目“奥普拉脱口秀”,每天都吸引着700万的电视观众,而她与美国著名报刊杂志出版商赫斯特集团共同主办的杂志《奋斗不止》,在全球更拥有2200多万名读者。奥普拉的形象已深入美国观众的内心,她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许只有美国现代宗教导师迪帕克·卓普拉和斯蒂芬·科维堪与匹敌。近些年来,奥普拉不断向观众灌输如何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她在赢来众多崇拜者的同时,也招来了大量的非议。有人甚至给她起了个绰号:“迪帕克·奥普拉”,意思是她不想做一个纯粹的访谈节目主持人,而想改行像迪帕克·奥普拉一样做世人的精神导师。“她大概以为自己是先知弥赛亚了,想引导我们每个人都上天堂。”美国作家芭芭拉·格里祖蒂·哈里森道。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美国问题研究专家肯柯斯·维基·阿布特则认为:“她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矛盾过分简单化,人们刚开始听她的演讲时,也许会受到某种激情的鼓舞,但当她提供的方法并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时,只会使人们加倍地沮丧失望。”
[编辑本段]她使无数美国妇女找回失去的信心
虽然人们对奥普拉的看法颇为不一,但在许多美国人眼中,奥普拉还是名优秀的女性。“在我眼中,她跟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当她与我交流时,我感到她就如我的个好朋友。”36岁的销售代表谢丽尔·皮尔斯对记者道,自从去年她做了子宫切除手术后,整个人都陷入了悲哀绝望,生活仿佛变成了灰色,是奥普拉从前的节目和演讲才使她从沮丧中彻底恢复过来。另一位老“奥普拉迷”——退休教师格罗丽亚·伯鲁克斯则称,是奥普拉的节目使她离婚后的生活走上正,获得了“新生”,“奥普拉的生活是个榜样,她克服了重重困难,获得了事业和生活上的成功。如果她能做到,我相信我们也能做到。”前不久,翁达·拉塞尔还是一个生活堕落的酗酒者,然而自从看了奥普拉的节目后,她便改“邪”归正、面貌一新,不仅戒了酗酒的老毛病,还花24美元为自己订阅了一份奥普拉主办的杂志《奋斗不止》,同时她还另外订阅了几份,作为礼物送给母亲、祖母和三个朋友,希望她们也能从中汲取某种力量。如今温弗莉作为一名黑人,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妇女之一,她的个人净资产达到10亿美元,这个年过50至今仍单身女人会大踏步走向何方,无人知晓。奥普拉的影响力也是空前的,作为一名黑人,她为奥巴马筹集选票,开PARTY,办各种酒会,奥巴马的选票又多了百万;她对汤姆·克鲁斯的采访,以及对迈克尔·杰克逊的专访,所创下的收视神话,至今无人打破。这样一位传奇女子,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编辑本段]奥普拉书友会
“奥普拉书友会”,由奥普拉一手打造,创办于1996年。其做法是每个月选择一本书向电视观众介绍,奥普拉和大家一同研读这些书籍,并请作者来节目中与读者交流。奥普拉奉行的口号是“让美国重新开始读书”。10多年来,她推荐过的书籍无一例外都一夜之间畅销全美。“奥普拉书友会”之所以如此红火,很大程度,和奥普拉的个人魅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