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极权只需要五天——电影《浪潮》
(标题大概是连岳曾经一篇影评的一句精辟的总结,可惜找不到原文了。)
电影:浪潮 Die Welle
制片国家/地区:德国
上映日期:2008-03-13(德国)
影片用比较戏剧性的方式,还原了这样一段真实的事件:
1967年4月的某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所高中的历史课上,课程正在研究纳粹德国。教师Ron Jones的讲授被一个学生的问题打断:“为什么德国人声称,他们对于屠杀犹太人并不知情?为什么无论是市民、铁路列车员、教师还是医生都声称,他们并不清楚有关于集中营和人种灭绝的事实?为什么有些人作为犹太人的邻居甚至是朋友,却称这些事发生的时候他们并不在场?”Ron Jones一时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他若有所思,突然有了一个决定,和同学们一起做一次大胆地实验,并不是文章开头提到的米尔格拉姆实验,而是:重建微型纳粹!
接下来的时间,Ron Jones与学生打成一片,却以“领袖”的姿态,制定严苛的规则——比如要在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固定的座次与坐姿等等。并不停向他的班级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制定统一手势与组织名称“第三浪”,以示与非组织成员的人的区别。重复着“团结铸造力量”这样的口号,不停为学生“步道”,并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仅仅三天时间,成员人数开始不断增加。并且学生们真的开始“行动”了——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检举”他们的朋友或亲人,只是因为后者质疑了“第三浪”。甚至一名叫Robert的同学开始自愿伴随Jones左右,为其当贴身保镖。
“很快,事态的发展就失去了控制”,多年后,一位当时的学生回忆道。
每个参与者,包括Jones本人在内,在角色扮演与行为受控之间左右摇摆,渐渐失衡。第五天,Jones决定终止这项实验。好在,真实故事里的结局,并没有像影片里那样戏谑和血腥。
事情过后,每一个参与者,都不愿承认自己如此轻易就被操控,对整个事件绝口不提。正如,二战后的德国人一样,没有人愿意回顾,以至于这场刻骨的悲剧逐渐被人事不关己的忘却掉了。
当一个人还不那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目标是何处,自我意识尚且淡薄的时候,就容易被Jones这样的人利用。他将自己的个人意图,偷换成集体的利益;利用人的懒惰,让大家放弃思考;用整齐划一,磨灭个人特征……继而用排除异己来巩固势力——如果你和集体不一样,那你就是自私的——于是新的纳粹诞生了。
影片里,学生Marco说:“浪潮对我意义深远。因为归属感。……你也清楚,你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但我没有。”(“浪潮”即电影中的组织名称)
人都希望特立独行,但更渴求同质与归属(于是特立独行成了最流行的同质),因为与别人都不一样总是要吃些苦头的。
什么是归属感?看上去它可以是家,是一个组织,一个目标,一句话,甚至一个个人。因为当你在找寻的时候,归属感可以是任何事。
而归属感的终点在哪,我认为,它是有稳定的核心的自我意识。
在我们成长的、找寻那个真实的自我的漫漫长旅中,请警惕地保护好自己。
因为,“浪潮”随时会回来。
B. 电影浪潮 观后感
浪潮电影观后感
谁能想象,让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和一群自由散漫的小青年转变成一个集权主义者和一群纳粹分子只需要五天时间?德国电影《浪潮》以一周"独裁政治"课为背景,向人们展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整个影片似乎都是围绕集权主义展开的,但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或许集权主义就是一切决策都是独裁者掌控的一种权力集中的 形式 吧。领导者利用他的绝对权威鼓动他的支持者做与道德法律相悖的事,从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进而变得狂热,践踏法律 秩序 ,最终走向独裁。
刚开始,所有学生都是具有自由和叛逆精神的,口头上 也 对纳粹深恶痛绝 ,但 赖讷 老师用集体意识和"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等说辞让大家痴迷和盲从并制造歧视和仇恨,使学生们完全失去判断。影片中有这么一幕:在课堂上的第二天, 赖讷 给大家调了座位,并将调整座位的原因说成是"我想打破平常的小团体。你们都有要好的朋友,这很重要。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团结力量大,所以我让一名差的学生,坐在一名成绩好的学生边上。"歧视是很明显的,但他的理由却是 " 团结 " .而且,当莫纳质疑这种做法是在将所有坏学生拎出来展览时,莱纳抓住她的一个用词,狡辩说:"我从来没有提到过坏学生,只提到过成绩差。"并以她和她的同桌举例,将两个人的缺点明白地指出,借口却是很光鲜的。在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紧接着话锋一转,说:"我们班作为一个集体,表现会更好,起码比楼下的无政府班好!"成功地制造了一个假想敌 , 把大家带 入 一种兴奋的状态,至于这个假想敌对大家起到了多大的刺激作用,从前面的踏步游戏中就可见一斑 了 .另外他还认可了抄袭行为,有同学问他们是否可以抄袭时, 赖讷 老师回答是的,理由是这样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利用集体意识掩盖歧视,支持作假,利用假想敌制造仇恨,一气呵成,几乎没有痕迹, 似乎 一切颠覆人类价值观的事,在加上"团结就是力量,集体高于一切"的说词后,就能得到大众的普遍拥护――你如果反对,就是不服从集体,就是自私。
卡罗也参与了关于制服的讨论,但她并没有在第二天按照规定穿白衬衫去上课,这也可以看成是觉醒的表现,促使她觉醒的 也许 是女孩子爱美天性的伸张。这一天,她穿了一件红色上衣去上课。路上,她男友说她自私,课堂上,她遭遇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指责以及老师的'冷遇,在别的同学都为集体取了很激进的名字之后,她还是试图用"变革者"这个温和的名字,希望集体保持某种温和的状态。不过,整个集体都开始变得疯狂,她的意见显然不会有人响应。
莫娜的睿智和勇气是我们很难做到的,而卡罗似乎更贴近我们,经历了"盲从――觉醒――抗争"的历程,但是大多数人仍相信"浪潮"能够用集体的力量战胜一切敌人,尽管这 样 是在颠覆 国家的 法制,但大家对此不仅毫无警惕,反而随之疯狂。
当我要反对这样集端主义情绪的时候,却是一点底气也没有的。在我们的社会里,普遍的不公正,黑恶势力 的 猖獗,道德 的 堕落 , 不是我们每个人感觉到的事实吗?而我们不是也 常常 看不到这些社会顽疾被有效医治的任何希望吗?我也不禁要提出疑问:即使对集权主义保持着十分警觉的人,在如今的社会土壤下,真的能够抵挡住它那 巨大 的魅力吗?
【读后手记】
抓住电影中文格尔、卡罗和莫娜三个人物的言行,概括他们的思想行动逻辑,既回顾介绍了有关电影情节,又点出问题的实质 ,在此基础上,结尾段表达自己的沉重思考 .这样"观"与"感"有机结合,成为一体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
C. 电影浪潮观后感
《浪潮》一片在六天内讲述了一场名为“浪潮”的微型极权主义运动从游戏般的开场、到野火般迅速蔓延、再到不可名状的狂热、直到最后惨淡收场的全过程。整个《浪潮》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样本,生动的说明了极权主义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任何极权主义运动的形成都有他不可或缺的要素,包括意识形态,一个政党(组织),一套方略等。
意思形态是有阶级性的。如果我们把《浪潮》中的这些中学生看成一个阶级,那么这个“中学生阶级”往往感到与家庭的疏离、对现实生活厌倦,在精神上无所归依。他们的这种相同的感觉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学生的意识形态”。而文格尔老师创造了一种使人人平等的,使生活充满希望的“浪潮的意识形态”。当一个人并没有或者无能力去发掘出自己内在真正的自我价值的时候,他就开始趋同于其他主流人群或者非主流人群。他需要一种归依感,尽管这种归依感是虚无的,但只要他觉得自己是混在人群中的人,他并没有被人群抛弃,那么他就得到了满足。蒂姆无疑就是这种人的典型,他的生活中缺少最基本的关爱,又往往被人欺负。所以他急切地在“浪潮的意识形态”中寻求慰藉。同时,许多像他一样的人继续完善了这种意识形态。
一个极权政党要有一个领袖,一个领袖还要有一批死忠。领袖和他的死忠构成一个政党的核心,是政党的主力军。从影片的内容来看,“浪潮”已然呈现出某些明显的极权政党的特性。如果我们把文格尔老师看作是“浪潮”运动的极权政党领袖,蒂姆、或许还有最后揪着马尔科上台的那几位同学可以算作是领袖的死忠。那绝大多数“浪潮”的参与者其实都只是被其神秘魅力吸引的外围人员。外围的人员就像一堵保护墙,将核心成员和外部的正常世界隔开,使他们觉得自己所在的世界与外部世界完全不一样。他们开始敌视外部世界,凡是不属于自己世界的人都被视为敌人。所以,我们看到片中的锡南半开玩笑的说买来的冰淇淋只给“浪潮”的`成员吃时,其实就暗合了这种组织特性。同时,他们也明确地树立了一个敌人,那就是楼下学习无政府主义课程的班级。与敌人的作对使这个组织更团结,更有活力。
当然一个政党还要有他的标致,仪式。通用的标志和统一的仪式,使组织内部的成员与外界有了鲜明的区分。这种区分使内部成员感受到了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一个政党想壮大起来必须有一套策略。不管什么策略,这些策略必须与人的心理暗合。
社会心理学家斯泰纳曾经提出过一个“沉睡者”的概念,来指代正常情况下蛰伏,但有时却被唤醒的残酷的潜能。基于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文格尔的班级里全是一群“沉睡者”,他们的暴力潜能被“浪潮”所唤醒,导致他们一步步滑入恶的深渊。与家庭的疏离、对现实生活厌倦,在精神上无所归依,使“浪潮意识形态”的侵入有了可乘之机。标新立异,人人平等,又与中学生的内心需要暗暗结合。最终,他们的暴力潜能被唤醒了,浪潮也在校园甚至城市中席卷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