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早期香港电影发展的奠基人
那恐怕就是邵逸夫老先生了,创立的邵氏影业,开启了香港电影的序幕
香港国际电影节于1977年开始举办,每年一次,为期2周。1977~1979在6月举行,1980年起改在4月举行。从1978年起得到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联合会的承认和支持,规模不断扩大。1977~2001年分别由香港市政局和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而2001~2004年则改为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办。由第29届开始,香港国际电影节正式由独立慈善团体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举办。该电影节的宗旨主要是把香港建成世界电影中心之一,通过该项活动密切香港电影工作者和世界各地电影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互相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以了解和跟进世界电影的发展。该电影节参加上映的影片不举行比赛,影片的部数和出品时间不受限制。
Ⅲ 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历届资料
年份 主题 开幕电影 闭幕电影 荣誉大使/形象大使第25届(2000)刘国昌《无人驾驶》陈果《榴莲飘香》
陈以文《想死趁现在》 第25届(2001)杨凡《游园惊梦》
让-雅克·贝纳克斯《死亡转账》 杨德昌《一一》第26届(2002)陈果《香港有个好莱坞》
汤姆·提克威《疾走天使》 蔡明亮《你那边几点?》第27届(2003)杜琪峰《PTU》
山田洋次《黄昏的清兵卫》 路学长《卡拉是条狗》
斯派克·琼斯《改编剧本》 第28届(2004)李少红《恋爱中的宝贝》
许鞍华《玉观音》 蔡明亮《不散》
阿伦·雷乃《严禁嘴对嘴》 黎明第29届(2005)顾长卫《孔雀》
山田洋次《隐剑鬼爪》 贾樟柯《世界》
阿兰·柯诺《无语慰晴天》 第30届(2006)向动作指导致敬杜琪峰《黑社会以和为贵》
彭浩翔《伊莎贝拉》 尼尔-阿姆菲尔德《糖果》
《雪花膏狂奔》 刘德华第31届(2007)朴赞郁《再造人之恋》
游乃海《跟踪》 第32届(2008)山田洋次《母亲》
张作骥《蝴蝶》 马丁斯科塞斯《电光滚石》
舒琪、关文轩《咖啡,或茶》 郑秀文第33届(2009)尔冬升《新宿事件》
许鞍华《天水围的夜与雾》 贾樟柯《二十四城记》莫文蔚第34届(2010)岸西《月满轩尼诗》
罗卓瑶《如梦》 云翔《安非他命》
麦曦茵《前度》 第35届(2011)Let's Meet Here杜琪峰《单身男女》
《香港四重奏II》 无杨千嬅第36届(2012)火凤凰彭浩翔《春娇与志明》王全安《白鹿原》杨千嬅第37届(2013)激活无限想象邱礼涛《叶问终极一战》贾法·帕纳希《闭幕》杨千嬅第38届(2014)世界汇聚香港彭浩翔《香港仔》
陈果《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 林超贤《魔警》古天乐第39届(2015)张艾嘉《念念》翁子光《踏血寻梅》古天乐第40届(2016) 杨庆《火锅英雄》
许学文、黄伟杰、欧文杰《树大招风》 黑泽清《毛骨悚然》古天乐
Ⅳ 香港电影发展史,要从民国开始,越详细越好
1940年代,香港「大观影片公司」美国分厂出品的《华侨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体电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革新运动」,他认为若要改善香港电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质素提高,并主张先从剧本著手,才能产生好电影,更罗致了各方各面的技术人员,,网络名符其实的一级演员及一群文字与电影艺术均有专业修养的青年担任编剧,例如古龙耕、冯凤歌等人。「南洋」在这次革新运动下创作出《千金一笑》,《怪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来》等名作。其后,香港陷入战乱时期,“从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并炸毁了大观电影厂和其他电影设施,1946年年初,香港电影业处於完全停顿的状态。”12其实自1945年末已有「联艺」,「华声」,「联声」等电影公司复员,复业,但由於一些主要电影工作者如关文清,吴楚帆,白燕等还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电影制片场地如「南洋片场」,「大观片场」等受到破坏,已经变成废墟一片;加上一些制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电影业直至1946年才开始正式复苏。
“港土重光后,娱乐事业日趋蓬勃,尤以电影院,观众更形拥挤,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满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粤语影片的盛产期。每年有200部粤语片问世,其中不少是粤剧片。”14但其实自1946年代后除了粤语片外,国语片也同时发展起来,这更是由於在内战期间上海时局动荡,国内的著名电影人如张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员则有周旋,严俊和白光等纷纷南下。在此时张善琨与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华影业公司」(1947-1954)并於1948年拍摄《国魂》及《清宫秘史》两套轰动一时的著名电影。在1940年代末还有「大中华」,「长城」,「国泰」等国语电影厂出现,这些电影厂更出产了不少著名电影,如「长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动一时,成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为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15由於战后香港社会还未完全复原,加上大量难民涌入,造成不少严重社会问题。而此时的粤语片为了迎合普罗大众,为市民提供廉价娱乐,故推出不少粗糙滥造的粤话片,这些作品被称为“七日鲜” ,因为这些影片一个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时亦有不少严肃认真之作,例如「中联」的《家》(根据巴金的小说改编),「中联」创业於1952年,其创办人共有二十一位,他们全都是粤语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吴楚帆,张活游,马师曾,吴回,白燕,黄曼梨等。他们创立「中联」有一个共同目标:“抛开脱离现实,内容空泛的粤剧片,生产既娱乐大众又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意识片。”16而在
“七日鲜”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粤语片变得低俗,为了改善香港电影这种粗制滥糙之风气,一批有志向的电影人如:吴楚帆,吴回,秦剑,高鲁泉,红线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清洁运动」(图右)去提高影片之质素,改善香港电影之发展。
粤语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产量惊人,而且类型众多,有戏曲、武侠、喜剧、文艺、伦理等,可谓百花齐放。可是随著战后出生的一代逐渐成长,社会日趋繁荣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传统粤语片己无法满足他们的口味,故出现了以经纪,白领及工厂女工为题材的都市喜剧、模仿西方间谍片的侦探动作片、全盘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现了陈宝珠,萧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热潮。
而同时“其实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湾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脚,开拓新院线,引进新科技……国语片的制作已非小本滥拍的粤语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欢迎的莫过於国语武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龙门客栈》和《独臂刀》轰动影坛,国语片在60年代中开始大行其道,相反由於市场之转变,国语片之冲击,加上1967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启播,电视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观众,粤语片之产量开始下降。同时当时的导演因粤语片产量下降为了维持发展他拍了许多低成本的粤语色情电影,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导演开始以风月题材作为出发点,拍制了不少情欲电影,色情电影之兴起亦成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电影业的一个特色。
1971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时香港电影仍以国语片为主导,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现一部新的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到了1977年粤语片的产量才超过国语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粤语片才重新兴起。
10月25日,第十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杭州拉开帷幕。《神话》、《千里走单骑》、《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张思德》、《功夫》、《新警察故事》、《霍元甲》等10部风格各异的影片入围本届百花奖。
港片首度同内地影片同台争夺“金鸡”“百花”,这是否会成为下了多届“多黄蛋”的金鸡百花电影节评奖制度的有益促进,暂且难知。不过,这次金鸡百花电影节对香港电影敞开大门,或许意味着香港与内地电影已经实现了从形式上的合作,逐渐迈向真正的融合。
上世纪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开内地电影大门之后,港产片如潮水般涌进内地。虽然不乏武打片,但枪战片很快成为主流,港产片的火爆场面给内地观众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这段鼎盛时期,香港年产影片300余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虽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绝佳票房收入,但是绝大部分影片最终闯进内地,并受到内地观众的广泛热捧却是不争的事实,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脱颖而出。
80年代香港电影在内地的走红,主要得益于内地的文化短缺。这种短缺并非一味指内地影视作品的数量,而是内地影视作品本身质量参差不齐,经不住港片的冲击。但是,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内地电影逐渐站稳了脚跟,一批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电影也慢慢收复了市场。而另一方面,香港电影人因为对内地经济腾飞带来的广阔电影商机“垂涎欲滴”,在影片中开始有意无意地添加些“内地元素”,以博取内地观众的好感。当内地观众对港产片那种打打杀杀开始感到腻烦的时候,香港电影人就不得不认真琢磨内地观众的口味。而这种兼顾内地观众“口感”的制作风格,必然导致香港本土观众的流失。但是,相对于内地数亿观众的广阔市场,谁还在乎过去的那种小打小闹呢?
还有,面对内地影视产业的迅速崛起,香港电影被迫越来越多地起用内地明星。《无间道》里我们看到了陈道明,《宝贝计划》里出现了陈宝国。另一方面,无论是张艺谋还是冯小刚,也努力试图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点,《十面埋伏》和《天下无贼》中就有刘德华、金城武以及刘若英。
这么看来,香港票房收入的减少,应该是两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结果。这同时说明,香港电影已进入“后港片时代”。在“后港片时代”,从表面看香港本土艺人数量断档现象相当突出,目前仍旧为成龙、刘德华等寥寥几棵常青树艰苦把持。但是我们似乎不必为此过分忧心,因为越来越多的香港艺人开始了他们的“北漂”生涯,投身于内地发展。梁家辉就曾出演过《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杰在最近的电视剧《红色记忆》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尽管起先观众质疑声不断,但魏俊杰的出色表演最终还是为观众所接受。
“后港片时代”是香港电影发展史的一个标志,但绝对不是香港电影产业的末日,起码以国内这个广阔的电影大市场来看,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融合是发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经过阵痛之后,总会回归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而这或许应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状态。再说,尽管表面看来香港本土电影似乎少了,但实则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带动了整个内地电影产业的进步,内地电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希望合用!
Ⅳ 香港的所有的电影节及奖项
香港所有电影节及奖项:
1 香港电影金像奖
2 香港电影金紫荆奖
3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
4 亚洲电影节
5 香港国际电影节
6 亚洲电影大奖
Ⅵ 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历史沿革
1979年,一份日后成为香港电影界权威杂志的《电影双周刊》诞生,从事电影界报道、评论的创作。当时香港电影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亚洲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却没有自己的电影节,甚至没有电影人自己的官方组织。《电影双周刊》以其对电影事业的关注和责任感,组织了一群电影人进行年度优秀电影和优秀电影人的评选,并从1982年开始,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正式的颁奖典礼。此后每年一度,目的是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同时检讨过去一年电影的成绩,希望藉此促进香港电影的繁荣,提高电影人的制作水平和观众的欣赏水平。这就是在华语影坛具有极高影响力和权威地位的香港电影金像奖。
1983年,金像奖颁奖典礼开始在电视台转播,影响力不断扩大,并于1993年十二月正式注册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作为一个非牟利团体,靠每年的电视台、电台广播版权费及海外发行收入来维持日常基本开支。从1989年的第8届开始,出现了电影人协会、导演协会、编剧协会等等香港电影人自己的组织,香港电影金像奖也开始和政府有了合作,规模越来越大。虽然随着电影业颓势渐成,金像奖的凝聚力和权威性已经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整个亚洲电影界关注的盛事,它曾经有过的盛极风光更是印证着香港电影发展中不可磨灭的辉煌。 2015年4月1日,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组委会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展示了本届纪念特刊候选人造型合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员等候选人集体亮相,两位影后候选人汤唯和赵薇分立金像奖杯左右,影帝候选人刘青云与另一位影后候选人吴君如则处于前排最中央位置。
Ⅶ 谁能为我介绍下香港电影节
本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海报
■一种关注
于4月6日至21日举办的香港电影节声称:4月,是“影痴”复活的大日
子。
香港电影节名气不大,但以操办者们对电影的痴迷著称。每年,他们
要从前一年的戛纳、柏林等著名电影节搜罗影片,令香港市民在家门口便
看到世界。让人纳闷的是不知道他们一年究竟要看多少电影,才能够找到
这么多犄角旮旯闻所未闻的片子。譬如曾听说芬兰有一支男子“呐喊合唱
团”,从1987年国庆日“喊”出自己的国歌一炮而红,又到世界各地去“
喊”人家的国歌、进行曲、儿歌……未料关于他们的一部纪录片《将冰山
喊开》今年就出现在纪录片单元“真的假不了”里。
去年回顾单元致敬的是小津安二郎,这名字在国内多少还有些人知道
。今年致敬的对象是清水宏,他与小津同年出生,名字远不那么响亮,但
却被沟口健二称为自己和小津都比不上的“天才”。精选的13部电影,据
说“奉劝影痴:一部也不能放过”。另一位“大师中的大师”是德国的刘
别谦,一般的影迷也绝少听到,除了学过电影史的。查理·卓别林的评语
想必勾起大家兴趣:“他以绝不色情的方式,表现了性的优雅与幽默,其
他导演都没有这种功力。”
“小说、戏剧、文艺片”缅怀的是娱乐时代几乎绝种的文艺片。巴金
的《家》、《秋》、《寒夜》和曹禺的《日出》、《原野》、《雷雨》均
在其中,还有根据张恨水、狄更斯、托尔斯泰等等大家作品改拍的五六十
年代文艺片。“款式老土、笨重,一股樟脑气味,却温厚可亲得教人要即
时拥抱”。
“焦点导演”金基德是影痴的爱,普通人是需要时间接受的;“我爱
午夜长”是午夜放映的“CULTFILM”,那更不是谁都可以轻易尝试的饭后
甜点。
自然,还有张国荣与梅艳芳的纪念放映,他们的作品,闪现着20多年
来香港的物事人情,电影,亦令他们不朽。
今年香港电影节的海报,是由麦兜的作者麦家碧设计:四只蜗牛背着
像是花被单拼成的彩壳,歇歇停停地不知是走还是停。麦家碧说,灵感是
来自缓慢的艺术。“蜗牛慢条斯理的动态,像是与世界的步伐脱轨,拥有
自己的独立生命圈。蜗牛是脆弱的生物,它们不爱与人争先恐后,总是躲
在自己的保护壳里蜗居。诚如众影痴的心态,总是默默地躲在黑暗的角落
,看着光影在时间线上流动,释放久经尘封的心灵,让心意随着电影的脉
搏呼吸。”
Ⅷ 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历史
香港国际电影节自举办以来,一直被誉为亚洲电影荟萃之盛会,也是回顾香港电影辉煌历史的舞台。
1970年代,时任香港文化署署长陈达文,向市政局建议创办香港国际电影节,把世界各地优秀的电影带给本地观众,此建议旋即得到议员及政府的支持,于是第一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于1977年正式创立。首届电影节属于试办性质,由市政局举办,选映了三十七套电影,观众人数只有约16,000人次,并只有香港大会堂一个放映场地。
由于第一届的成功,香港国际电影节由1978年起开始稳步发展,由第四届起,每年均于复活节期间举行,为期十六天。复活节是香港的公众假期,最长可达一周时间,痴心的影迷刚好可以放开手边事,留下“一日赶三五场”的难忘记忆。
创办初期的香港国际电影节规模较小,选映电影数量不多,主要向香港输入并推介国际知名电影。当时的国际电影节处在一个引进期,目标很简单——推荐好的电影。从80年代开始,香港国际电影节改变定位,在继续介绍国际优秀电影的同时,积极向国外电影人和观众展示亚洲的电影新作。
2000年,由于市政局不再运作,电影节改由香港特区政府属下,由原来市政局分拆出来的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2001年,第2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与香港艺术发展局首次合办。2002年至2004年,则由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办。由2005年开始,电影节正式由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举办。
Ⅸ 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来历
1979年,一份日后成为香港电影界权威杂志的《电影双周刊》诞生,从事电影界报道、评论的创作。当时香港电影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亚洲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却没有自己的电影节,甚至没有电影人自己的官方组织。《电影双周刊》以其对电影事业的关注和责任感,组织了一群电影人进行年度优秀电影和优秀电影人的评选,并从1982年开始,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正式的颁奖典礼,此后每年一度,目的是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同时检讨过去一年电影的成绩,希望藉此促进香港电影的质[被屏蔽广告]
[被屏蔽广告]
素,提高电影人的制作水平和观众的欣赏水平。这就是目前在华语影坛具有极高影响力和权威地位的香港电影金像奖。
这个电影奖和世界著名的奥斯卡一样取名为“金像奖”而不是通常的“金马奖”、“金鸡奖”、“金牛奖”,从一开始就展示了创办者对这个活动的眼界和雄心,以后的发展道路也证明它确实有实力成为华语影坛自己的奥斯卡。1983年,金像奖颁奖典礼开始在电视台转播,影响力不断扩大,并于当年十二月正式注册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作为一个非牟利团体,靠每年的电视台、电台广播版权费及海外发行收入来维持日常基本开支。从1989年的第8届开始,出现了电影人协会、导演协会、编剧协会等等香港电影人自己的组织,香港电影金像奖也开始和政府有了合作,规模越来越大。虽然近年来,随着电影业颓势渐成,金像奖的凝聚力和权威性已经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整个亚洲电影界关注的盛事,它曾经有过的盛极风光更是印证着香港电影发展中不可磨灭的辉煌。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初只设立了五项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剧本奖、最佳男演员奖和最佳女演员奖,以后又陆续增设了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新演员奖、终身成就奖、十大华语片奖和十大外语片奖等等。所有的奖项中,份量最重的当然是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但是在公众心目中,最受关注的还是具有浓厚明星色彩的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女主角奖,也就是在报道中经常作为头条的“影帝”和“影后”大奖。金像奖举办二十四年来,共产生影帝十四位,影后十六位,基本上代表了这个时代华语影坛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准。
Ⅹ 第2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资料(98年)
第2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于4月3日至18日举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00多部电影、电视纪录片参展。本届电影节的开幕电影是香港导演陈嘉上刚刚完成的电影 《野兽刑警》,由王敏德、黄秋生、周海媚等主演。另一部开幕电影是胡金铨的经典作品《龙门客栈》。闭幕电影是台湾导演林正盛的新作《放浪》。
在“香港电影面面观97-98”单元中,电影节将放映10多部香港97年制作的重要电影作品,包括剧情长片、独立短片及录像等。台湾、大陆的华语片则在“亚洲视野” 单元中放映。台湾电影除闭幕电影《放浪》外,还有获东京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的 《美丽在唱歌》,以及何平的《国道封闭》、王小棣的《我的神经病》。大陆电影在前几年发生“撤片风波”后,已很少参展。这次将放映独立制作《极度寒冷》、 《小武》、《谁见过野生动物的节日》等。
胡金铨
在“香港电影回顾”专题中,电影节以“超前与跨越”为题,向对香港影坛有重要影响的导演胡金铨和作家兼编剧张爱玲致意。胡金铨是位以武侠片闻名的导演大师。他的作品,将现代电影技术与传统戏剧和国画融化在一起,超越了传统的武侠电影,而达到新的艺术境界。他的武打设计,深受京剧表演形式的影响,富有节奏感。而他的美术设计,又处处体现了国画中以虚写实的空灵意境。胡金铨的作品为数不多,但对后来的导演影响极大。胡金铨在未做导演之前,还参加演出过几部电影。这次电影节罗致了他的所有导演作品和部分参演影片。
张爱玲
张爱玲 (1920-1995)的小说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最近的一次改编是许鞍华1997年的 《半生缘》,将会在本届电影节上放映。其实她也曾是一位电影编剧,写过多个剧本,大部分以香港为背景。被认为是以跨文化的视野来写处于新旧交替、华洋杂处中的香港社会和人情。将有5部她的编剧作品在本届电影节上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