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排行 > 北京电影节太空漫游

北京电影节太空漫游

发布时间:2021-07-26 23:42:11

㈠ 如何评价《2001太空漫游》这部电影

这部影片是库布里克花了四年时间制作的充满哲学命题的鸿篇巨制。一块大黑石树立在史前人类的面前,他们刚刚开始认识工具,进入到进化的里程碑。同样的黑石还在宇宙多处出现,它们矗立在月球上,漂浮在太空中,带着某种神秘的寓意。

影片开头五分钟没有画面、没有对白的黑暗,有如宇宙般无声和缥缈。冗长、晦涩、哲学,是电影给人最直观的感觉。

(1)北京电影节太空漫游扩展阅读:

由于影片摄影指导杰弗里·安斯沃思不愿使用复杂的洗印特效,所以片中所有特效画面全部在摄影机前拍摄完成。

因为当时广泛采用的静态背景幕和背投影的动态画面无法打造出库布里克想要的真实效果,所以本片开创了前投影视觉特效技术,片中人猿学用工具场景中的非洲背景和大量太空船场景都是这种特效技术的杰作。

在本片问世后,这项技术开始普遍应用,直到90年代才逐渐被绿屏系统取代。

前投影技术需要使用一部单独的投影机,并在摄影机前方45度放置一面单面镜,与摄影机呈90度角的投影机将背景画面投向单面镜,单面镜再将影像反射给演员和由回射反射材料制成的背景幕,摄影机于是将演员和背景幕上的影像一并纳入镜中。

在这过程中,演员不会受到影响,因为镜面反射的光线很弱,远远暗于现场光线,而与此同时,高反射率背景幕上的画面又能清晰显现在摄影机中。

为拍摄出辽阔的非洲画面,影片剧组需要高达40英尺的背景幕,这种尺寸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如此巨大的背景幕当然需要规格最大的投影机。

可当时现有的大型投影机投放在背景幕上的画面颗粒感过重,于是剧组和米高梅的特效总监汤姆·霍华德(Tom
Howard)联手设计出一款使用8 x10英寸投影片和最大水冷弧光灯的投影机。

㈡ 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被哪些电影致敬过

电影《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莱克斯·卢瑟进入氪星飞船的画面
就是致敬《2001太空漫游》

㈢ 谁能详细说明一下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拍摄背景(时代背景,科技背景)

背景知识,《2001太空漫游》是汉语名称。其英文是《2001:A Space Odyssey》意思是《2001:太空奥德萨》。如果没有一点儿希腊文化的背景知识,中国观众对太空和奥德萨联系在一起,还真有点儿莫名其妙。可是对于西方观众来说片名和影片要展示的内涵是恰如其分的。而汉语片名到像是一部太空观光片了。 我在这里对《2001:太空漫游》拍摄的背景知识以及导演作一介绍,以利于太空爱好者们更好的欣赏本片。 电影本身的发展也是技术的发展,有创新的电影不是技术上出新,就是艺术上有创造。往往技术上的发明推动了艺术手法的实现。美国电影更是一直在技术上寻求创新。本片就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电影技术创新的产物。 进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后,随着电视在家庭的普及,美国电影度过了黄金时代,人们很少进入影院观影了。为了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大电影公司纷纷尝试研制新的电影技术,宽银幕、立体电影、巨幕电影都是在当时研发出来的。本片《2001:太空漫游》就是用65毫米负片拍摄的巨幕电影。不过由于巨幕影院不多,本片真正大范围发行的还是宽银幕电影。DVD影碟出的也是2.20:1的宽银幕电影。 这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太空科幻大片,全部制作预算1050万美元(在20世纪60年代,这可是 天文 数字),其中的650万就花在了特技制作上。 库布吕克 用了四年时间制作本片,其中用了一年半制作影片中的250特技镜头。这是米高梅公司继《宾虚》电影之后,又一巨资打造的大片。其目的是为创造一种奇观世界,为眼睛和耳朵打造的视觉和听觉盛宴。 观赏性: 电影主要是为满足眼睛的观赏欲望的。本片为了达到这一点,下了很大功夫。 一|、巨幕电影:用65mm负片拍摄,然后印制在70毫米胶片,发行到巨幕影院中。由于巨幕影院普及性不高。使得能够在巨幕影院观看此片的观众不是很多。此片是巨幕影院,但不是现在的IMAX。IMAX只是巨幕电影的一种。现在的普及趋势不错。 二、特技人员:本片的特技小组由老库亲自挂帅,组员包括Con Pederson, Wally Veevers,和Douglas Trumbull。这里不得不提电脑制作特技了,现在电脑制作特技非常普及,即使不是科幻片也会被大量应用。但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电脑还是大型机的时代,能够应用到电影中非常不易。Douglas Trumbull特地为本片设计了一种机器“Slit Scan”完成本片中最重要的特技片断,就是那穿过夺目灿烂的奇幻隧道那一场戏。这位视觉效果大师此后仍为《第三类接触》和《银翼杀手》作特技。 三、技术顾问:本片的技术顾问是Frederick Ordway 和Harry Lange,二人均曾在NASA担任宇宙飞行器的设计工作,无与伦比的真实性使得本片成为硬科幻的圣经。举个例子,当Dave架着他的pod(球状飞行器)打开母船“发现号”的舱门时,在他操纵机械手臂旋转舱门把手之前,他首先伸出了第二只机械手臂抓住了另一处把手。为什么?别忘了,外太空没有重力和摩擦---如果不事先固定,那么旋转的将不是舱门把手,而是Dave的pod! 另外,Ordway还说服了一打企业巨头参与影片制作,报答是让他们的公司logo在片中露脸(植入广告),以此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公众形象。这使得IBM,波音,贝尔,希尔顿,通用电气等大型企业的标志得以在21世纪里继续称霸(bill:“where the hell is MS?!” 这说的是微软吗?)。 声音 : 记得吗?本片开头的黑场,长达3分半钟,这时候只有一种怪异的音乐声。如果能够看几遍,你会发现这怪异的声音和影片最后穿越隧道后的声音相同。这个序曲是Ligeti的作品“Atmospheres”,中文象是可以翻译作“大气层”,因为这部影片扬名的现代音乐经典。 这之后是什么,是人类降生前的地球,那么安静祥和的早晨。很安静是吗?其实不是,你仔细听就知道这安静是由天籁声音组成的——蛙鸣、蟋蟀叫、风声、兽吼组成。其实这和中国的古诗鸟鸣山静一个用意。 本片的语言或说是台词并不多,而且你会发现在许多有关太空的影片中,本片是遵守基本的声学原理不多的几部——那就是太空真空环境中没有传导声波的介质。看一看《星球大战》就可知道,在那里真空中的爆炸声随时可以听到。可见本片硬科幻创作理念的贯彻执行的非常彻底。 音乐:《蓝色多瑙河》,一曲世界听众都很熟悉的乐曲。被导演库布吕克直接拿来用在航天飞机降落空间站的段落。其实库布吕克为了本片特地请了《斯巴达克斯》的配乐阿里克斯. 诺斯进行乐曲创作。诺斯当时已经是顶级电影配乐大师,曾为许多好莱坞名片大片配乐。如:如《欲望号街车》、《推销员之死》、《埃及艳后》、《万世千秋》、《风云英杰》。可是在影片拍摄开始的时候,库布里克很坦诚地表示他希望保留一些它已经开始使用的“临时音乐”,诺斯后来回忆,“我有一种预感,不管我写出什么来跟施特劳斯的音乐竞争都不能让库布里克满意。”最后不管是导演还是作曲家都无法忍受用作曲家的个人创作和导演的临时音乐选凑起来的配乐。所以在最后的影片中,他们还是使用了导演开始准备的“临时音乐”。这些“临时音乐”除了上边提到的两首。还有一首音乐是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取材自哲学家尼采的交响诗。最具象的电影画面跟最抽象的音乐如此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撼动着感官和心智。 电影说起来也就是靠画面和声音搭建起来的。有了精致的画面和优美的声音,这部开创新的太空科幻电影里程碑的影片问世了。 影片在1968年4月上映时,业内并不被看好本片。有影评家称之为“里程碑式的缺乏想象力的影片”;阿西莫夫愤然抗议该片违背了他的第一定律,即机器人不会对人带来伤害;当红小生洛克·哈德逊从首映礼上愤然退场:“谁能告诉我这片子究竟讲什么玩意?” 可是一位观影的17岁中学生看完后脱口而出:“这是让你体验的,不是让你理解的。”一语道破观看本片应有的心态。库布吕克之所以要用巨幕电影制作本片,初衷就是让观众融进电影中,能够体验到宇宙飞行的感觉。 《2001太空漫游》宏大、神秘,对一般观众来说甚至乏味、不知所云,它违反了几乎所有商业电影的原理,传统的剧情、人物、台词等要素在这里变得无足轻重,特效、画面和音乐占据主导地位。著名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影片同名小说作者和共同编剧)说得好:“你若看一遍就明白了整部影片,那只能证明我们失败了。” 影片四年的精心制作培养锻炼了一批特效技师,这之后的《星球大战》、《超人》等一批太空科幻影片都从《2001太空漫游》里汲取了营养。仅从这一点二来说《2001太空漫游》也是开创了太空科幻电影的里程碑。

㈣ 太空漫游》影评及解析 送给看得半懂不懂的同学

在图书馆早就看到了《太空漫游四部曲》,分别是《2001:太空漫游》、《2010:太空漫游》、《2061:太空漫游》、《3001:太空漫游》。看着这些雷同的书名,一直以为是有人通过电影仿的伪书,没什么兴趣。前两天终于忍不住全给借出来了——看来我是这套书在本图书馆的第一个读者——才发现差点就错过经典了。

作者克拉克是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被《洛杉矶时报》评价为“太空时代的桂冠诗人”,这四部曲分别出版于1968年,1982年,1987年,1997年。可能有人注意到了,《2001:太空漫游》的出版时间与电影上映在同一年。正是这样,《2001:太空漫游》的故事情节是由克拉克和库布里克共同构思创作的。从第一本可以看出来,或许作者并没有打算写后面三本。书上的情节和电影略有出入,但不影响大局,但《2010:太空漫游》小说回顾2001的情节却与《2001:太空漫游》小说的情节略有出入,与电影内容相同。大概是因为电影太有名了,所以作者就顺着电影续写了,但只是部分细节,与故事大局无关。

现在解释一下大家看完本片普遍的疑点:

1、黑石是什么?

宇宙中一种远早于人类的生命,科技、智慧发展到了极致,他们已经可以将自己的心智从身体中抽离出来,变成一种无形的能量体,这种能量体不断吸收宇宙间的能量,从而达到了永生,并获得主宰宇宙的能力。纯意识形态的能量体可以迅速去任何地方,不受任何限制。宇宙就是他们的庄稼地,他们可以随意地耕作和收获。宇宙更是他们的实验场,他们不断地到处做着生命与文明的实验,而黑石就是用来实现他们目标他们的一种工具。300万年前,他们路过地球时发现了地球上存在着生命,他们希望能够开启地球上的文明时代。于是他们使黑石落到了猿人的洞口,黑石向猿人展现了更高级的文明,启发了猿人的心智,从此开启了人类文明之光。而他们飘向了宇宙的深处继续做下一个实验,地球不过是他们撒下种子的一个地方而已,并没有特别意义。留在月球上的黑石磁场指向木星,这才有了2001太空漫游。

如此一说,黑石背后的主宰者就有些像上帝了,而很多人则会觉得这不再是一部科幻的小说或者电影,更像是神话。其实不然,我们现在的世界就已经有虚拟的组成的,否则你电脑硬盘中那几百部电影从何而来?

2、哈尔为什么发疯?

这是很多人想不通的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小说中解释了这个原因,因为怕被泄密,发现号去木星的目的,飞船上只有三个人和哈尔知道,而这三个人是处在冬眠状态。两位日常驾驶飞船的舰长鲍曼和普尔反而不知道,哈尔已经被输入命令,如果人员全部出现不测,它也要独立完成这个使命。对哈尔来讲,完成任务是大于一切的。而同时呢,根据原有设计,哈尔必须精准地、毫无隐瞒地处理一切信息。这样呢,它既要对它这艘飞船上数月来唯一可以交流的两位同事隐瞒一个天大的秘密,它的本性又是不能隐瞒任何事情的,于是,对于一个设定过程序难以应变的机器来说,哈尔精神分裂了。对哈尔来说,由于那项任务大于一切,所以它要脱离这种心理困境,就必须干掉它的人类同事,从而独自去完成任务。

3、电影前面的弗洛伊德博士,后面怎么消失了?

其实两位舰长鲍曼和普尔就是弗洛伊德博士选上的飞行员,他们在飞行过程中一直听命于弗洛伊德博士。自从博士发现月球上黑色石板的磁场指向木星后,这项探险计划就开始了。弗洛伊德博士是《2010:太空漫游》的主角。2061年他还漫游了一次太空。

4、鲍曼给哈尔断电后,飞船驶入一片光电中,他到了哪里,为什么还有一间地球上的屋子?最后为什么有个孩子坐在宇宙中?

事实上鲍曼给哈尔断电后,地球上指挥中心已经把这项任务的秘密向他公开,并希望他能独自完成这项任务。鲍曼又孤身一人航行了数月。到了目的地时,他发现空中悬浮着一块更大的黑石,长边达到2公里。于是他把飞船驶上了轨道,然后他乘坐分离舱——就是普尔在外面修天线时驾驶的球形飞行器——试图降落到黑石上面。当他抵达黑石上面时,却发现有一股力量把他拉入黑石,黑石里面是一个璀璨的宇宙,鲍曼大喊了一声;“天哪,到处都是星星!”这是地球听到他的最后一句话。鲍曼掉入了一个星际之门,很快他发现自己降落到了一个房间里,家具电器一应具全,甚至还有华盛顿的电话簿,但大多数家具都只是粗劣的仿制品,电话簿里一个字也没有,只仿制了外形,这是主宰者为了向他表达善意,从地球上模仿而来。鲍曼在上床休息后,他的记忆和意识正在被主宰者慢慢剥离,等他完全脱离了肉体,黑石出现了,他永生了,他成为了主宰者的一个下属,或者说一个工具。

变成能量体的鲍曼,他回到了地球上空,他还想看看生他养他的地方,他曾经爱过的人……这在《2010:太空漫游》里有特别描述。

5、哈尔(HAL)是不是影射IBM?

几乎所有的猜测都认为HAL影射了IBM,因为HAL这个单词的每一个字母恰好是IBM每个字母的上一个字母。

但作者极力否认这个猜测,他甚至在《2010:太空漫游》里借HAL的设计者钱德拉的口中否认这个说法。

“钱德拉博士,听说你取HAL这个名字是暗示它比IBM领先一步,是吗?”

“胡说八道!我们有一半是从IBM出来的,多年来我们都极力否认这项谣言。我想今天稍微有点知识的人都知道,H-A-L是从Heuristic ALgorithmic(自学演算者)来的。”

======================================================

《生命的奥德》(节选)

㈤ 电影『太空漫游2011』那块黑色石碑出现的时候那段恐怖的背景音乐是什麼意思!!

黑石黑色的方碑,安静地漂浮在太空里,像极了宇宙的墓碑,然而它的寓意远远超越了死亡。贯穿全片的黑石,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意义。它在影片里总共出现了四次:猿人进化成人类之前一刻,月球之旅的结尾,飞向木星的“发现者号”和它擦身而过,垂死的大卫的床前。每次的出现,似乎都昭示文明的转机。它从何来,到何去?它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若是人工的,那它的创造者是谁?我们,一概莫知。也许,库布里克也不知道。这个神秘的造物在影片里是一个充满宗教色彩的符号。它既能够让人想起圣经里摩西在西奈山顶从耶和华那里领受的刻着“十诫”的石板;又能让人想起供奉在犹太人的耶路撒冷圣殿里的黑色石头。它是伊甸园智慧树的果实,人类触摸它的举动,与亚当摘取智慧树的果实如出一辙。它是文明的载体,智慧的传承者。它是神的天启,上帝的神喻。它神秘,静默,诡异,也许它是真实存在的,是宇宙智慧生命留下的天书;也许它仅仅是幻觉,是人类潜意识里创造的“物的上帝”。不过,唯一能肯定的是,当手指触碰到黑石那一刻,意味着飞跃、进化。黑石是蒙昧、衰老的墓碑,是文明、新生的摇篮。也许它是库布里克表达自己对人类文明历史的一个媒介,也许它象征那些引起历史翻天覆地变化的触机——那些被称做“历史进程的必然”的偶然事件。有谁知道呢?黑石象征寓意的模糊性,往往让我们望而却步,冥思苦想
载有鲍曼的飞艇(精子),进入黑石(阴户),穿过时光隧道(阴道),到达神秘房间(子宫),迅速变老(十月怀胎),再次见到黑石(从产道出去),变成星孩(诞生)。

至于其他细节(多次看到年老的自己,进餐,打碎杯子等),
真的很难理解或者说有很多理解方式,当然也不排除仅仅是毫无意义的故弄玄虚而已。

㈥ 2019北京电影节有什么值得期待的片子

有一部在2019北京电影节展映过的篮球电影《绝杀慕尼黑》值得推荐一下。

最高潮的自然就是奥运会决赛的戏码,这场比赛不仅是两支篮球队的比拼,更成为两个国家的较量。

慕尼黑惨案发生后,苏联官方原本准备让苏联队退出男篮决赛,既是政治姿态,又避免了万一输给美国男篮不好交差,但最后还是奥林匹克精神占了上风。

最后三秒钟那一段,我第一感觉是挺扯的,怎么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来,美国队都庆祝过两次胜利了,又生生被按回板凳,美国队怎么可能就范?

日常体验里三秒钟很短,眨两下眼就没了,但在NBA赛场,我们见识过很多读秒奇迹,3秒可以得5分,8.9秒可以得8分,甚至还有过0.4秒绝杀。可放眼在上世纪70年代的篮球比赛就很罕见了,那时候篮球场地还没有三分线,一场篮球赛得分也就是四十来分就可取胜,不像现在NBA比赛动辄就上百分。

但这慕尼黑三秒绝杀奇迹是真实存在的,影片最后滚字幕时放出了历史影像,苏联就是这么赢下了美国,真是不可思议。

㈦ 关于电影((2001年太空漫游)) , 我看过它的第二部。 不知道电影的名字 !谁知道

《2001太空漫游》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2部,如果说有的话,后来有人根据克拉克的太空漫游的第2部《2010超时空出击》拍了电影,算是续集。
网络:http://ke..com/view/591451.htm

㈧ 2010太空漫游中出现了中国飞船咦难道国内版本把那段剪掉了么咋没看见呢

那是小说中的,中国科学家研制的钱学森号,后来在木心卫星上坠毁了的那个。电影中原版也没有提到。电影2001太空漫游很不错,而2010太空漫游就没什么好看的了

㈨ 电影《2001 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中,黑色方碑到底代表什么

黑色方碑是一个警告牌,可以被看作比人类的某一个更高等文明,放在太阳系中,警戒人类文明突破的报警器。
在剧情中,它第二次出现,是在月球被发现,那是人类从地球开始侵入它的卫星。而,第三方碑,是放在火星,那是人类文明开始星际探险,必踏出的第一步。(也就是太阳系内,行星间的探索)。
当然,片子一开始出现的,是第一方碑,是那一方碑,让猿人,变成智人。(开始使用工具)
克拉克写作太空奥狄赛时,两个创作题旨,就是高等和低等文明的冲突,人类和hal电脑,人类和星际方碑。这只是他一系列写作中的第一部而已,所以,只处理了人类和hal电脑这个命题,至於人类和方碑,那是其後系列作品潜藏的题旨。

阅读全文

与北京电影节太空漫游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乔杉演的电影是音乐人 浏览:747
2021台湾电影上映时间表 浏览:192
薇娅直播间电影票如何兑换 浏览:402
想做电影导演选什么专业好 浏览:779
巧克力工厂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205
正古宅惊魂电影演员 浏览:59
齐步走的灯谜猜一电影名字 浏览:477
千王1991电影完整版梁朝伟 浏览:773
海鲜大餐电影中文版 浏览:531
看动漫电影的app大全 浏览:284
电影院音响系统是什么 浏览:11
沙漠电影十大巅峰之作 浏览:74
有关蟒蛇的电影泰国 浏览:780
平遥电影节什么时候 浏览:611
韩国喜剧电影泰国 浏览:239
电影院英文意思 浏览:945
电影赌王大骗局优酷 浏览:826
花样年华戛纳电影节 浏览:300
抖音南京南京电影中配的音乐 浏览:699
三少爷的剑电影男主角是不是燕十三 浏览: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