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么让单反拍摄的镜头更有电影感
1.设备建议:选择全画幅及大光圈长焦端的镜头,或者直接选用电影镜头+转接环;
2.显示的画面比例尽量选择16:9;
3.后期调色偏向胶片质感。
⑵ 怎么做出电影中大光圈的效果
失焦的结果
⑶ 电影的拍摄是怎么控制光圈,感光度,对焦,曝光等摄影
电影基本都是135胶片拍摄的(目前偶有数码设备拍摄的电影以及IMAX大胶片),135摄影机固定每秒拍24帧画面,因此快门固定的都是1/50秒,胶片的感光度也都是固定的低感胶片,因此只能用人工不光照明和光圈来控制曝光。
在拍摄风景或人物远景时都采用小光圈保证大景深,因此需要加大人工照明的强度,拍摄中景,近景,特写等用大光圈来虚化背景,则减小照明的强度。拍摄前导演,摄影师和灯光师要反复研究光照强度,角度,色温等等。。
至于对焦,中景近景和特写人物都是固定位置的,对焦也就简单些,如果移动的话,可以采用摄影机滑轨,与人物等速移动,保持对焦点固定。
⑷ 用佳能5D3拍电影怎么才能拍出电影感
我喜欢看电影(主要是欧美大片),也是摄影爱好者(有佳能60d),电影感其实就是大场面和突出主体,大场面必须要超广镜头,如16-35,而拍人(男女主角)是要突出主题人物,虚化背景,因此要大光圈定焦,配合适当的光线,最好早晚拍,光线不够要补光。另外要买高速存储卡。
⑸ 用单反拍微电影为什么要选大光圈的镜头尼康用什么镜头对新手比较合适
微电影用大光圈不是必需的,这样只是在为了拍摄人物的特写镜头时虚化掉背景,突出主题。
至于说新人适合适合用什么镜头,倒是没有一定之规,完全取决于你钱包的厚度了(不是玩笑)。银子富裕的很,即便是菜鸟直接大三元和金圈定焦也很正常;没钱的高手可能很多年都在用一支标头;只是玩法不同,乐在其中就好。
⑹ 电影摄影中一般使用多大的光圈,以及不同的焦距和光圈
这个要分环境和情节等需要,功夫片多用中长焦镜头,古代战争的,为了展示恢弘的效果,就用广角或标准焦距的镜头在远处拍,若是上场的人少,就用标准焦距的比如50mm或85mm的镜头或者广角镜头,或者是中长焦的镜头拍。室内景则多用标准焦距的比如85mm的镜头,光圈都比较大,如2.8或4,有些室外景,为了让背景虚化,多用大光圈,比如2.8、2.0或4.0的85mm或135mm或者50-150mm的变焦头。具体的镜头使用,还是以剧情、拍摄环境来定。
⑺ 相机大光圈和小光圈的拍摄效果有什么不同(室内影视灯拍摄)
大光圈会有不错的虚化效果
小光圈则会照的很清晰
最小的光圈则可以有星芒效果
⑻ 普通镜头的f值和电影镜头的t值怎么比比如普通1.4和电影头t1.5那个光圈更大
曝光级数T=F/√透光率。
透光率是根据像平面的照度测得的,它根据镜头的结构、镜片的材料,镜片的镀膜等对光率的影响程度对F值进行了修正,比F值更科学、更精确——不同的镜头,尽管光圈值F一样,其透光率未必一样,有时还会有明显的差异,这就是一些老镜头在数码机上必须进行曝光补偿的缘故之一。由于镜头镀膜技术的发展,目前T值与F值的差异已经很小了,一般摄影F值已经可以满足需要,只有对曝光要求更严格的电影摄影镜头才使用T值。
回到你的问题上,T值和F值相同的镜头,采用T标示的镜头的实际光通量肯定比采用F值的大;但至于F值和T值数字不同但又接近的镜头哪个光通量更大,就不得而知了。
⑼ 摄影镜头:如何使用短焦镜头制作高级电影感
短焦镜头在电影拍摄时一般用的很少,及使用也只是为某个场景固定使用,因为超广角镜头有畸变,摇镜头时能感觉到画面内景物的变形。原先所谓的电影感,就是大光圈浅景深的视频画面,因早期摄像机传感器和镜头的原因很难拍出这种只有电影机才能拍出的效果,现在大底的单反相机很轻易就能实现这种所谓的电影感镜头了。
⑽ 电影镜头的光圈刻度为什么是那样
电影镜头光圈刻度是T值,又称「曝光级数」。
与单反镜头不同,在静态摄影中,两个规格一样的镜头,拍出来的效果一不一样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反正若要达到同样的亮度效果,还能透过增加曝光时间来弥补,不过在电影录影时,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毕竟电影是连续性的拍摄,有时候需要转换使用镜头时,要求两者间拍摄出来的光线效果不能相差太多,不然拍出来的两段影片会有明暗偏差。
于是,针对衡量镜头实际曝光的亮度,出现了另一个参考值,即电影镜头名称上会出现的T值,又称「曝光级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