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排行 > 北京电影节历届

北京电影节历届

发布时间:2021-07-27 10:58:20

1. 中国四大电影节的北京

北京国际电影节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是具有国际性、专业性、创新性、开放性和高端化、市场化的大型电影主题活动,旨在融汇国内国际电影资源,搭建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将成为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重点文化活动,打造东方影视之都的核心活动。
电影季囊括了影片展映、专业论坛、项目洽商、文化演出等多种形态,吸引了700多家中外电影机构、2000多位中外嘉宾和首都各界人士约十万人次的广泛参与。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是国内外电影界的盛会,是展示北京乃至中国风采的重要舞台,是促进中外电影文化交流交易的重要平台,也是首都群众体验电影文化魅力的重要活动,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促进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丰富首都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影响力、打造东方影视之都,与世界电影界深化合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获得了丰硕成果,受到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中外来宾、各界人士和中外媒体的高度评价。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喜过百亿元,北京这一历史名城,作为中国首都,作为占据全国票房份额最大的城市,作为拥有全国80%的制片机构和电影人才,集中全国大部分电影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的文化中心,理应搭建一个可供世界影坛交流合作的平台,理应担当一个连接中外电影人切磋学习的角色。

2.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中国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在中国有很高的重要性。每年6月在中国上海举行。
上海国际电影节由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及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上海文化广影视集团国际大型活动办公室承办。电影节在1993年首次举办,1994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承认,每年6月上旬举行,中国唯一的一个A类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名称为“金爵奖”,下设8个奖项,都由来自各国的国际评委评审产生。
上海国际电影节共分为4个主要部分,包括竞赛部分金爵奖、国际电影展览放映、国际电影交易市场,及金爵国际电影论坛暨亚洲新人奖评选。
电影节举办至今,已经吸引了世界各洲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3823部影片的报名, 959部影片展映,累计票房2770万人民币。这是尚没有完全开放的中国电影市场每年度唯一的一次世界影片集萃,因此,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对上海及周边城市的观众无疑是一次期待已久的电影朝圣,创办至今,已经有150多万人次融入这个中国重要的电影活动中。每年六月期间九天的电影节已然成为上海文化生活一个重要的景观。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视台影视部、中国电影报社、北京市电影公司、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影基金会、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一项大型文化活动。
她创建于1993年,是当今中国每年始于春季的第一个电影节。其权威性受到电影界人士普遍认同,被誉为中国电影界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奖。历届有多部获奖影片后来在国内政府奖、金鸡奖、百花奖和东京、柏林、西班牙等国际电影节获得各种奖项。 大学生电影节以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为宗旨,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视三界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电影前辈凌子风、著名导演谢铁骊、谢晋等曾为大学生电影节题词,希望大学生电影节能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
“大学生电影节”还是中国青年导演初试艺声的舞台,霍建起、张扬、金琛、施润玖等新生代导演曾在这里首次获奖,最佳处女作奖和艺术创新特别奖的设立传达出大学生们对影坛新鲜力量的期待和鼓励。
“大学生电影节”不但赢得电影创作者和大学生观众的青睐,还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认同,在广电部2001年召开的北戴河会议中,赵实部长两次提到大学生电影节对我国电影事业及高校文化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大学生电影节日益成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民间电影活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中文台、《北京晨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80余家媒体对电影节进行系列报道,电影节闭幕暨颁奖晚会在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欢聚一堂》栏目、北京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多次播出,取得较大反响。
“大学生电影节”于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间召开。电影节组委会秘书处办公室设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第九届电影节已在积极进行。她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参赛影片几乎囊括最新优秀国产影片,学生评委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参与人数居国内电影节之最。 本届电影节设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观赏效果、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艺术创新特别奖等奖项,在大学生投票推选的基础上,由大学生和青年评论家组成的评委会评定。电影节主会场设在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此外还将在北京20余所著名大学放映参赛影片,观影人次达20余万人次。
“大学生电影节”还将举办专题影展、专题讨论和专题讲座等众多学术活动,集中学界、业界各路英豪,共同探讨最新热门影视话题。老中青年导演与演员,在新片首映式、参赛片剧组见面会、著名导演专题研讨会等活动中与大学生欢聚一堂。大学生电影节不仅是大学生的电影盛会,也是电影人的青春聚会。
“大学生电影节”还对大学生自己拍摄的录像作品进行评奖。“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是国内唯一面向大学生的影视文化赛事。参赛片规模和评奖规模进一步扩大,参赛对象扩展到香港,关注群体成直线上升。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是国内唯一将内地和港台电影作品同时纳入视野的电影评选活动,由南方都市报发起,创办于2001年,旨在通过两岸三地电影人的交流,电影的多方面对比,创造一个更开放、活泼、新锐的电影评论环境,全面推动中国电影的创造。

3. 中国所有的电视节、电影节名录

上海国际电影节 创办于1993年,每年6月上旬举行,中国惟一的一个A类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名称为“金爵奖”,下设8个奖项,都由来自各国的国际评委评审产生。

中国长春电影节

中国长春电影节创办于1992年,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举办的具有国际性的国家级电影节。每两年举办一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长春市人民政府主办;长春市人民政府、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事业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厅、中国电影发行放映输出输入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和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承办 。本届电影节的宗旨是:友谊、交流、发展。电影节组委会将聘请电影界各方面专家组成评委会。本届电影节设下列奖项:1、最佳华语故事片奖(包括合拍故事片);2、最佳外语故事片奖;3、优秀华语故事片奖;4、优秀外语故事片奖;5、最佳编剧奖;6、最佳导演奖;7、最佳男主角奖;8、最佳女主角奖;9、最佳男配角奖;10、最佳女配角奖;对获奖者,电影节组委会分别颁发金鹿杯、银鹿杯,证书和奖金。

中国珠海电影节

中国珠海电影节创办于1994年,原名“中国珠海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节”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从1996年的第二届起改为现名,电影节本着加强内地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电影界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将跨出两岸四地的范围,逐步接纳评选海内外由华人担任主创人员的影片,朝着“国际华语电影节”的目标发展。

中国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视台影视部、中国电影报社、北京市电影公司、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影基金会、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一项大型文化活动。

她创建于1993年,是当今中国每年始于春季的第一个电影节。其权威性受到电影界人士普遍认同,被誉为中国电影界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奖。历届有多部获奖影片后来在国内政府奖、金鸡奖、百花奖和东京、柏林、西班牙等国际电影节获得各种奖项。 "大学生电影节"以"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为宗旨,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视三界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电影前辈凌子风、著名导演谢铁骊、谢晋等曾为大学生电影节题词,希望大学生电影节能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

"大学生电影节"还是中国青年导演初试艺声的舞台,霍建起、张扬、金琛、施润玖等新生代导演曾在这里首次获奖,最佳处女作奖和艺术创新特别奖的设立传达出大学生们对影坛新鲜力量的期待和鼓励。

"大学生电影节"于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间召开。电影节组委会秘书处办公室设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目前,第九届电影节已在积极进行。她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参赛影片几乎囊括最新优秀国产影片,学生评委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参与人数居国内电影节之最。 本届电影节设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观赏效果、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艺术创新特别奖等奖项,在大学生投票推选的基础上,由大学生和青年评论家组成的评委会评定。电影节主会场设在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此外还将在北京20余所著名大学放映参赛影片,观影人次达20余万人次。

中国台北电影节

由台北市政府主办、台北市文化局承办,台湾电影文化协会、台湾艺术大学执办。始于1998年,每年一届。 是台湾地区重要的电影盛会,从第四届开始把主题定位于“城市、市民、学生”,并由以国际城市为主题的“城市影展”、以“台北电影奖”“台北主题奖”为况赛单元的“市民影展”、以及以国内外学生作品为主的“国际学生电影金狮奖”三部分级成。

中国电影金鸡奖

该奖始创于1981年中国农历鸡年。它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由电影艺术家、电影评论家参与评选的专业性电影奖。奖杯以金鸡啼晓象征百家争鸣,同时亦包含着激励电影工作者闻鸡舞、奋发前进的意义。该奖每年评选一次。

大众电影百花奖

该奖始创于1962年,1964年停办。1980年恢复举办。它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所属《大众电影》杂志社主办的,经由广大观众投票产生的群众性电影奖。它以百花盛开象征影坛繁荣,鼓舞电影工作者为广大群众创作出更好的影片。该奖每年评选一次。

中国电影华表奖

中国电影华表奖是中国电影的最高荣誉奖,其奖杯采用的是北京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造型,每年由广播电影电视部对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种影片进行评选。华表奖的前身是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始评于1957年。中断了22年后,从1979年继续进行评奖活动,一年一届。1985年文化部电影局整建制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后,更名为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除1986年与1987年,1989年与1990年合并评奖外,仍为一年一届,1994年开始启用现名。

中国电影童牛奖

中国电影童牛奖系全国电影四大奖之一,是专为奖励优秀儿童少年影片、表彰取得优秀成绩的儿童少年电影工作者而设立的。1985年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受国家广电部、教育部、文化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委托创办了中国电影童牛奖。其宗旨是团结少年儿童电影工作者,在党的文艺方针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不断提高我国儿童少年电影的创作水平,为广大小观众拍摄出更多更好的儿童少年电影,让健康优秀的精神食粮伴随孩子们成长。

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

香港电影金像奖”於1982年由《电影双周刊》创办。这是从《电影双周刊》每年邀请影评人评选十大电影的扩大和延续。目的是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同时亦检讨过去一年电影的成绩,亦希望藉此促进香港电影的贸素,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1982年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第一届的颁奖礼,当时只有十大华语及外语片奖及五个奖项。其后与星岛报业合办第二届与第三届,以后就由《电影双周刊》独力举办。

中国香港电影金紫荆奖

香港电影金紫荆奖(Golden Bauhina Awards)由香港影评人协会(HKFCA)主办,始于1996年,每年举办一次,本协会共有会员四十多人,其中包括电影教育、电影研究、电影工作者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及学者。目的是推动香港电影文化的发展,鼓励创作更多优秀电影,总结一年香港影坛的成绩。

中国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

由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主办,始于1995年。每年1-2月举行评选,评选范围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开上映的华语电影。

中国台湾电影金马奖

"金马奖"是台湾为促进华语片制作事业,对优良华语片以及优秀电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项竞赛奖励。该奖创办于1962年,由台湾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赞助,每年举办一届(其中1968、1974年停办),主要评选对象为台湾电影,后扩展了香港电影,九十年代后将大陆电影也纳入评选范围。现在是一个世界华语电影年度评选的奖项,至1999年一共举办了36届,奖励了许多优良华语影片及优秀的电影工作者,成为华语影片制作事业最崇高的荣誉指标,也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整体电影事业的发展,对华人电影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和鼓励。

中国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是国内惟一将内地和港台电影作品同时纳入视野的电影评选活动,由南方都市报发起,创办于2001年,旨在通过两岸三地电影人的交流,电影的多方面对比,创造一个更开放、活泼、新锐的电影评论环境,全面推动中国电影的创造。
电视:
上海国际电视节

金鹰节

中国大学生电视节

4. 请问:中国的著名电影节都有哪些啊谢谢。。。

中国电影节及电影相关奖项

中国长春电影节

中国长春电影节创办于1992年,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举办的具有国际性的国家级电影节。每两年举办一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长春市人民政府主办;长春市人民政府、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事业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厅、中国电影发行放映输出输入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和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承办 。本届电影节的宗旨是:友谊、交流、发展。电影节组委会将聘请电影界各方面专家组成评委会。本届电影节设下列奖项:1、最佳华语故事片奖(包括合拍故事片);2、最佳外语故事片奖;3、优秀华语故事片奖;4、优秀外语故事片奖;5、最佳编剧奖;6、最佳导演奖;7、最佳男主角奖;8、最佳女主角奖;9、最佳男配角奖;10、最佳女配角奖;对获奖者,电影节组委会分别颁发金鹿杯、银鹿杯,证书和奖金。

中国珠海电影节

中国珠海电影节创办于1994年,原名“中国珠海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节”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从1996年的第二届起改为现名,电影节本着加强内地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电影界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将跨出两岸四地的范围,逐步接纳评选海内外由华人担任主创人员的影片,朝着“国际华语电影节”的目标发展。

中国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视台影视部、中国电影报社、北京市电影公司、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影基金会、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一项大型文化活动。

她创建于1993年,是当今中国每年始于春季的第一个电影节。其权威性受到电影界人士普遍认同,被誉为中国电影界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奖。历届有多部获奖影片后来在国内政府奖、金鸡奖、百花奖和东京、柏林、西班牙等国际电影节获得各种奖项。 "大学生电影节"以"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为宗旨,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视三界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电影前辈凌子风、著名导演谢铁骊、谢晋等曾为大学生电影节题词,希望大学生电影节能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

"大学生电影节"还是中国青年导演初试艺声的舞台,霍建起、张扬、金琛、施润玖等新生代导演曾在这里首次获奖,最佳处女作奖和艺术创新特别奖的设立传达出大学生们对影坛新鲜力量的期待和鼓励。

"大学生电影节"不但赢得电影创作者和大学生观众的青睐,还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认同,在广电部2001年召开的北戴河会议中,赵实部长两次提到"大学生电影节"对我国电影事业及高校文化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大学生电影节日益成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民间电影活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中文台、《北京晨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80余家媒体对电影节进行系列报道,电影节闭幕暨颁奖晚会在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欢聚一堂》栏目、北京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多次播出,取得较大反响。

"大学生电影节"于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间召开。电影节组委会秘书处办公室设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目前,第九届电影节已在积极进行。她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参赛影片几乎囊括最新优秀国产影片,学生评委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参与人数居国内电影节之最。 本届电影节设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观赏效果、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艺术创新特别奖等奖项,在大学生投票推选的基础上,由大学生和青年评论家组成的评委会评定。电影节主会场设在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此外还将在北京20余所著名大学放映参赛影片,观影人次达20余万人次。

"大学生电影节"还将举办专题影展、专题讨论和专题讲座等众多学术活动,集中学界、业界各路英豪,共同探讨最新热门影视话题。老中青年导演与演员,在新片首映式、参赛片剧组见面会、著名导演专题研讨会等活动中与大学生欢聚一堂。"大学生电影节"不仅是大学生的电影盛会,也是电影人的青春聚会。

"大学生电影节"还对大学生自己拍摄的录像作品进行评奖。"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是国内唯一面向大学生的影视文化赛事。今年的参赛片规模和评奖规模进一步扩大,参赛对象扩展到香港,关注群体成直线上升。

中国台北电影节

由台北市政府主办、台北市文化局承办,台湾电影文化协会、台湾艺术大学执办。始于1998年,每年一届。 是台湾地区重要的电影盛会,从第四届开始把主题定位于“城市、市民、学生”,并由以国际城市为主题的“城市影展”、以“台北电影奖”“台北主题奖”为况赛单元的“市民影展”、以及以国内外学生作品为主的“国际学生电影金狮奖”三部分级成。

中国电影金鸡奖

该奖始创于1981年中国农历鸡年。它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由电影艺术家、电影评论家参与评选的专业性电影奖。奖杯以金鸡啼晓象征百家争鸣,同时亦包含着激励电影工作者闻鸡舞、奋发前进的意义。该奖每年评选一次。

大众电影百花奖

该奖始创于1962年,1964年停办。1980年恢复举办。它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所属《大众电影》杂志社主办的,经由广大观众投票产生的群众性电影奖。它以百花盛开象征影坛繁荣,鼓舞电影工作者为广大群众创作出更好的影片。该奖每年评选一次。

中国电影华表奖

中国电影华表奖是中国电影的最高荣誉奖,其奖杯采用的是北京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造型,每年由广播电影电视部对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种影片进行评选。华表奖的前身是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始评于1957年。中断了22年后,从1979年继续进行评奖活动,一年一届。1985年文化部电影局整建制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后,更名为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除1986年与1987年,1989年与1990年合并评奖外,仍为一年一届,1994年开始启用现名。

中国电影童牛奖

中国电影童牛奖系全国电影四大奖之一,是专为奖励优秀儿童少年影片、表彰取得优秀成绩的儿童少年电影工作者而设立的。1985年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受国家广电部、教育部、文化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委托创办了中国电影童牛奖。其宗旨是团结少年儿童电影工作者,在党的文艺方针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不断提高我国儿童少年电影的创作水平,为广大小观众拍摄出更多更好的儿童少年电影,让健康优秀的精神食粮伴随孩子们成长。

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

香港电影金像奖”於1982年由《电影双周刊》创办。这是从《电影双周刊》每年邀请影评人评选十大电影的扩大和延续。目的是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同时亦检讨过去一年电影的成绩,亦希望藉此促进香港电影的贸素,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1982年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第一届的颁奖礼,当时只有十大华语及外语片奖及五个奖项。其后与星岛报业合办第二届与第三届,以后就由《电影双周刊》独力举办。

中国香港电影金紫荆奖

香港电影金紫荆奖(Golden Bauhina Awards)由香港影评人协会(HKFCA)主办,始于1996年,每年举办一次,本协会共有会员四十多人,其中包括电影教育、电影研究、电影工作者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及学者。目的是推动香港电影文化的发展,鼓励创作更多优秀电影,总结一年香港影坛的成绩。

中国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

由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主办,始于1995年。每年1-2月举行评选,评选范围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开上映的华语电影。

中国台湾电影金马奖

"金马奖"是台湾为促进华语片制作事业,对优良华语片以及优秀电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项竞赛奖励。该奖创办于1962年,由台湾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赞助,每年举办一届(其中1968、1974年停办),主要评选对象为台湾电影,后扩展了香港电影,九十年代后将大陆电影也纳入评选范围。现在是一个世界华语电影年度评选的奖项,至1999年一共举办了36届,奖励了许多优良华语影片及优秀的电影工作者,成为华语影片制作事业最崇高的荣誉指标,也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整体电影事业的发展,对华人电影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和鼓励。

中国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是国内惟一将内地和港台电影作品同时纳入视野的电影评选活动,由南方都市报发起,创办于2001年,旨在通过两岸三地电影人的交流,电影的多方面对比,创造一个更开放、活泼、新锐的电影评论环境,全面推动中国电影的创造。

5. 历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完全获奖名单,哪位知道

历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一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大决战》 最佳纪录片《我们走过的日子》 最佳科教片《低温核供热堆》《企鹅大帝》 最佳美术片(空缺) 最佳儿童片《烛光里的微笑》 最佳编剧 黄亚洲、汪天云《开天辟地》 最佳导演 孙周《心香》 导演创作集体《大决战》 最佳男主角 王铁成《周恩来》 最佳女主角 宋晓英《烛光里的微笑》 最佳男配角 (空缺) 最佳女配角 丁嘉莉《过年》 最佳摄影 姚力《心香》 最佳美术 美术创作集体《大决战》 最佳音乐 金复载《风雨故园》《清凉寺的钟声》 最佳录音 邓清华 冯径生 陆洪《心香》 最佳剪辑 剪辑创作集体《大决战》 最佳化妆 颜碧君 王希钟《周恩来》 最佳道具 道具创作集体《大决战》 最佳烟火 烟火创作集体《大决战》 特别奖 《周恩来》《开天辟地》 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周恩来》《大决战》《过年》 最佳男演员 王铁成《周恩来》 最佳女演员 赵丽蓉《过年》 最佳男配角 葛优《过年》 最佳女配角 吕丽萍《青春无悔》 特别奖 刘晓庆 第二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秋菊打官司》 最佳纪录片《天界》 最佳科教片《昼夜节律》 最佳美术片(空缺) 最佳戏曲片(空缺) 最佳儿童片《三毛从军记》 最佳编剧 王兴东《蒋筑英》 最佳导演 夏钢《大撒把》 最佳导演处女作(空缺) 最佳男主角 葛优《大撒把》 最佳女主角 巩俐《秋菊打官司》 最佳男配角 魏宗万《三毛从军记》 最佳女配角 张力维《人之初》 最佳摄影 李晨声《离婚》 最佳美术 靳喜武《杨贵妃》 最佳音乐 (空缺) 最佳录音 詹新《阙里人家》 最佳剪辑 张晓东《站直啰,别趴下》 最佳化妆 殷丽华、沈东生《三毛从军记》 最佳道具 杨允铭《离婚》 最佳服装 李建群《杨贵妃》 评委会特别奖 漠风(美术片) 第十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杨贵妃》 最佳男演员 古月《毛泽东的故事》 最佳女演员 巩俐《大红灯笼高高挂》 最佳男配角 冯巩《站直了,别趴下》 最佳女配角 陈小艺《离婚》 第三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凤凰琴》 最佳纪录片《水中影》 最佳科教片《第十三片绿叶》 最佳美术片《鹿女》 最佳儿童片(空缺) 最佳戏曲片(空缺) 最佳译制片《国际女郎》 最佳合拍故事片《炮打双灯》 最佳编剧 桔生、刘醒龙、卜炎贵《凤凰琴》 最佳导演 何平《炮打双灯》 最佳导演处女作 杨韬《燃烧的雪花》 最佳男主角 李保田《凤凰琴》 最佳女主角 潘虹《股疯》 最佳男配角 方子哥《无人喝彩》 最佳女配角 (空缺) 最佳摄影 格日图《东归英雄传》 最佳美术 钱运选《炮打双灯》 吕志昌 杨保成《重庆谈判》 最佳音乐 曹·道尔基《东归英雄传》 最佳录音 李伯江《云南故事》 最佳剪辑 钱丽丽、徐栋《都市情话》 最佳化妆 (空缺) 最佳道具 (空缺) 最佳服装 (空缺) 评委会特别奖《东归英雄传》(故事片)《早春一吻》(儿童片) 第十七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凤凰琴》《重庆谈判》《炮兵少校》 最佳合拍片《狮王争霸》 最佳男演员 李保田《凤凰琴》 最佳女演员 潘虹《股疯》 最佳男配角 孙飞虎《重庆谈判》 最佳女配角 丁嘉莉《无人喝彩》 最佳女演员 巩俐《大红灯笼高高挂》 最佳男配角 冯巩《站直了,别趴下》 最佳女配角 陈小艺《离婚》 第四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被告山杠爷》 最佳纪录片《往事歌谣》 最佳科教片《果实蝇》 最佳美术片《白色的蛋》 最佳儿童片(空缺) 最佳戏曲片《木兰传奇》 最佳译制片《亡命天涯》 最佳合拍故事片《背靠背、脸对脸》 最佳编剧 毕必成、范元《被告山杠爷》 最佳导演 黄建新、杨亚洲《背靠背、脸对脸》 最佳导演处女作 范元《被告山杠爷》 宁海强《弹道无痕》 最佳男主角 李仁堂《被告山杠爷》 最佳女主角 艾丽娅《二嫫》 最佳男配角 (空缺) 最佳女配角 剧雪《永失我爱》 最佳摄影 鲍肖然《南中国1994》 最佳美术 杨钢《征服者》 最佳音乐 常宏宇《征服者》 最佳录音 (空缺) 最佳剪辑 孙惠民《绝境逢生》 最佳化妆 (空缺) 最佳道具 (空缺) 最佳服装 (空缺) 评委会特别奖 张建亚《绝境逢生》(导演) 第十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被告山杠爷》《留村查看》《一个独生女的故事》 最佳合拍片《天与地》 最佳男演员 李仁堂《被告山杠爷》 最佳女演员 沈丹萍《留村查看》 最佳男配角 谢园《天生胆小》 最佳女配角 李媛媛《天生胆小》 第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十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红樱桃》 最佳纪录片《长城》 最佳科教片《种子正传》 最佳美术片《自古英雄出少年》 最佳儿童片《孙文少年行》 最佳戏曲片(空缺) 最佳译制片《阿甘正传》 最佳编剧 (空缺) 最佳合拍故事片《变脸》 最佳导演 吴天明《变脸》 最佳导演处女作 霍建起《赢家》 最佳男主角 高明《孔繁森》 最佳女主角 宋春丽《九香》 最佳男配角 赵军《吴二哥请神》 最佳女配角 郑卫莉《吴二哥请神》 最佳摄影 肖风《人约黄昏》 最佳美术 陈绍勉《人约黄昏》 最佳音乐 赵季平《孔繁森》 最佳录音 李岚华《红樱桃》 最佳剪辑 张建华《悲情布鲁克》 最佳化妆 超英《悲情布鲁克》 最佳道具 吕光、程天、施化林《七七事变》 最佳服装 (空缺) 优秀儿童表演奖 任莹《变脸》 集体表演奖 巴音、董娉、契·那日图、涂门、谷子、鄂尔登木图、达烈力汗、巴特尔、沙杰《悲情布鲁克》 特别奖《孔繁森》(故事片)《较量-抗美援朝战争实录》 第十九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红樱桃》《七七事变》《混在北京》 最佳合拍片《大辫子的诱惑》 最佳男演员 张国立《混在北京》 最佳女演员 郭柯宇《红樱桃》 最佳男配角 方子哥《混在北京》 最佳女配角 何赛飞《敌后武工队》 第六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鸦片战争》 最佳纪录片《山梁》 最佳科教片《介入疗法》 最佳美术片《百衣鸟》 最佳儿童片《我也有爸爸》 最佳戏曲片(空缺) 最佳译制片(空缺) 最佳剧本 王东兴《离开雷锋的日子》 最佳导演 韦廉《大转折》 最佳男主角 刘佩琦《离开雷锋的日子》 最佳女主角 于慧《喜莲》 最佳男配角 林连昆《鸦片战争》 孙淳《缉毒英雄》 最佳女配角 马晓晴《我也有爸爸》 最佳摄影 侯咏《鸦片战争》 最佳美术 崔登高、孙永印、张飙《大转折》 最佳音乐 金馥载《红河谷》 最佳录音 来启箴、王学义《鸦片战争》 最佳剪辑 冯四海《红河谷》 最佳道具 张先春《鸦片战争》 最佳烟火 于泽、魏新才、邱必奎、王其军、杨奎《大转折》 最佳导演处女作 芦苇《西夏路迢迢》 周波《捕狼人生》 最佳合拍故事片《宋家三姐妹》 评委会特别奖《埋伏》 第二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红河谷》《大转折》《离开雷锋的日子》 最佳男演员 高明《孔繁森》 最佳女演员 宁静《红河谷》 最佳男配角 牛犇《夫唱妻合》 最佳女配角 宋春丽《离开雷锋的日子》 第七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十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安居》 最佳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 最佳科教片《基因与转基因动物》 最佳美术片《蝶双飞》 最佳儿童片《花季雨季》 最佳戏曲片(空缺) 最佳译制片《泰坦尼克号》 最佳剧本 陆柱国《大进军--席卷大西南》 最佳导演 胡炳榴《安居》 塞夫、麦丽丝《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最佳男主角 冯巩《没事偷看乐》 最佳女主角 陶虹《黑眼睛》 最佳男配角 葛存壮《周恩来-伟大的朋友》 最佳女配角 白雪云《安居》 最佳摄影 穆德远《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最佳美术 陈耀功《长征》 最佳音乐 章绍同《相爱在西双版纳》 最佳录音 章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最佳剪辑 程珑《红色恋人》 最佳道具 (空缺) 最佳化妆 (空缺) 最佳置景 (空缺) 最佳烟火 (空缺) 最佳导演处女作 张扬《爱情麻辣烫》 最佳合拍故事片 《半生缘》 评委会特别奖 《大进军-席卷大西南》(故事片) 潘予 《安居》(演员) 第二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甲方乙方》《鸦片战争》《长征》 最佳男演员 葛优《甲方乙方》 最佳女演员 刘蓓《甲方乙方》 最佳男配角 李保田《有话好好说》 最佳女配角 张路《这女人这辈子》 第八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那山那狗那人》 最佳纪录片《共和国主席刘少奇》 最佳科教片《征服病毒病》 最佳美术片《宝莲灯》 最佳儿童片《草房子》 最佳戏曲片(空缺) 最佳译制片(空缺) 最佳剧本 曹文轩《草房子》 最佳导演 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 最佳男主角 滕汝俊《那山那狗那人》 最佳女主角 宁静《黄河绝恋》 最佳男配角 杜源《草房子》 最佳女配角 袁泉《春天的狂想》 最佳摄影 赵非《荆轲刺秦王》 最佳美术 屠居华、林琦《荆轲刺秦王》 最佳音乐 李戈《黄河绝恋》 最佳录音 陶经《荆轲刺秦王》 最佳剪辑 杜媛、刘小琴《网络时代的爱情》 最佳道具 易振洲、朱明《荆轲刺秦王》 最佳化妆 张邦宠、尹潇潇、夏小玫《国歌》 最佳置景 沈忠培、侯福兴《上海纪事》 最佳烟火 尹星云、白存平、岺大松、靳文年、申起进《铁血大动脉》 最佳特技美术 冯小宁《黄河绝恋》 最佳导演处女作 金琛《网络时代的爱情》 最佳合拍故事片 (空缺) 评委会特别奖 《国歌》(故事片)《春天的狂想》(故事片)《黄河绝恋》(故事片)《挥师三江》(纪录片) 荣誉奖 谢添《红娘》(演员) 第二十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男妇女主任》《红娘》《一个都不能少》 最佳男演员 赵本山《男妇女主任》 最佳女演员 刘欣《红娘》 最佳男配角 牛犇《媳妇你当家》 最佳女配角 李晓红 《银幕恋情》 第九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二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奖名单 最佳故事片奖:《生死抉择》《我的父亲母亲》《横空出世》 最佳导演奖: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陈国星(《横空出世》) 最佳男主角奖:陈道明(《我的一九一九》中饰顾维钧) 最佳女主角奖:巩俐(《漂亮妈妈》中饰孙丽英) 最佳男配角奖:雷明(《生死抉择》中饰郭厂长) 最佳女配角奖:陈瑾(《横空出世》中饰王茹慧) 最佳女主角特别奖:丹增卓嘎(《益西卓玛》中饰老年益西卓玛) 最佳故事片特别奖:《紧急迫降》(上影厂) 最佳导演特别奖:路学长(《非常夏日》) 最佳合拍故事片奖:《西洋镜》 最佳美术奖:曹久平(《我的父亲母亲》)、林潮翔(《横空出世》) 最佳录音奖:郑春雨(《横空出世》) 最佳摄影奖:张黎、池小宁(《横空出世》)、侯咏(《我的父亲母亲》) 最佳剧本奖:贺子壮、宋继高(《生死抉择》) 最佳剧本特别奖:扎西达娃、谢飞(《益西卓玛》) 最佳儿童片奖:空缺 最佳电视电影奖:空缺 最佳科教片奖:《宇宙与人》 第二十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奖:《我的父亲母亲》《黄河绝恋》《国歌》 最佳男演员奖:潘长江《明天我爱你》 最佳女演员奖:章子怡《我的父亲母亲》 最佳男配角奖:尤勇《紧急迫降》 最佳女配角奖:陶虹《说好不分手》 第十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二十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奖:《生死抉择》、《漂亮妈妈》和《芬芳誓言》 最佳男演员奖:《生死抉择》中饰李高成的王庆祥 最佳女演员奖:《漂亮妈妈》中饰孙丽英的巩俐 最佳男配角奖:朱旭凭《刮痧》 最佳女配角奖:《留住心中的月亮》中饰月兰的阎青妤 宁波市民评选出的最受欢迎演员奖:巩俐 第二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奖名单 最佳故事片奖:《毛泽东在1925》 最佳导演奖:霍建起--《蓝色爱情》 最佳男演员奖:戈治均--《押解的故事》 最佳女演员奖:宋春丽--《相伴永远》 导演处女作奖:齐星--《押解的故事》 最佳编剧奖:王晓棠、王宸--《芬芳誓言》 最佳男配角奖:傅彪--《押解的故事》 最佳女配角奖:彭玉--《月圆今宵》 最佳电视电影奖:《王勃之死》、《上车走吧》 最佳美术片奖:空缺 最佳记录片奖:《东方巨响》(八一电影制片厂) 最佳戏曲片奖:《生死泪》(安徽电影制片厂) 最佳摄影奖:《紫日》、《血性山谷》 最佳录音奖:《刘天华》 最佳美术奖:《相伴永远》 最佳音乐奖:《刮痧》 第十一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二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法官妈妈》《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大腕》 最佳男演员:葛优(饰演《大腕》中尤优) 最佳女演员:周迅(饰演《烟雨红颜》中赵宁静) 最佳男配角:英达(饰演《大腕》中路易王) 最佳女配角:袁立(饰演《绝对情感》中安然) 第二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奖名单 最佳故事片奖:《冲出亚马逊》、《美丽的大脚》 最佳导演奖:陈凯歌(《和你在一起》) 杨亚洲(《美丽的大脚》) 最佳男主角奖:宁才(《天上草原》中饰雪日干) 最佳女主角奖:陶红(《生活秀》中饰来双扬) 倪萍(《美丽的大脚》中饰张美丽) 最佳男配角奖:王志文(《和你在一起》中饰江老师) 最佳女配角奖:袁泉(《美丽的大脚》中饰夏雨) 最佳编剧奖:思芜(《生活秀》) 最佳摄影奖:董亚春(《冲出亚马逊》) 最佳录音奖:吕家进(《小城之春》) 最佳美术奖:金荣哲(《冲出亚马逊》) 最佳音乐奖:三宝(《天上草原》) 最佳剪辑奖:周影(《和你在一起》) 最佳科教片奖:《深渊—邪教的本质》 最佳儿童片奖:《六月男孩》 最佳外国影片译制奖:《珍珠港》 最佳电视电影奖:《法官老张轶事》 导演处女作奖:黄宏(《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 评委会特别奖:马恩然(《法官老张轶事》中饰老张) 最佳合拍故事片奖:空缺 第十二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百花奖获奖名单 最佳女演员:徐静蕾 最佳男演员:卢奇 最佳女配角:袁泉 最佳男配角:王志文 最佳故事片奖:《冲出亚马逊》《英雄》 《邓小平》 金鸡奖获奖名单 最佳故事片奖:《惊涛骇浪》、《暖》 最佳故事片特别奖:《邓小平》 最佳纪录片奖:《钢琴梦》 最佳合拍故事片奖:《英雄》 最佳美术片奖:《回想》 最佳电视电影片奖:《马世清离婚》 最佳编剧奖:秋实(《暖》) 最佳导演奖:张艺谋(《英雄》) 导演处女作奖:乌兰塔娜(《暖春》)、徐静蕾(《我和爸爸》) 最佳男主角奖:夏雨(《警察有约》中饰赵六安) 最佳女主角奖:余男(《惊蛰》中饰关二妹) 最佳男配角奖:赵君(《看车人的七月》中饰刘三) 最佳女配角奖:徐静蕾(《我的美丽乡愁》中饰雪儿) 最佳摄影奖:穆德远、董亚春、姜力军、陈远良(《惊涛骇浪》) 最佳录音奖:陶经(《英雄》) 最佳美术奖:霍廷霄、易振洲(《英雄》) 最佳音乐奖:章绍同(《台湾往事》) 最佳特技奖:孟浩(《惊涛骇浪》) 最佳化装奖:徐广端(《邓小平》) 最佳置景奖:姜述义、杨印华(《惊涛骇浪》) 最佳表演新人奖:李敏(《婼玛的十七岁》中饰婼玛) 评委会特别奖:李丁(《家有轿车》中饰老李) 第13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24届金鸡奖获奖名单: 最佳故事片奖:《美丽上海》 最佳导演奖:彭小莲(《美丽上海》) 最佳男主角奖:刘烨(《美人草》中饰刘思蒙) 最佳女主角奖:章子怡(《茉莉花开》中饰茉、莉、花)、郑振瑶(《美丽上海》中饰母亲) 最佳男配角奖:冯远征(《美丽上海》中饰阿荣) 最佳女配角奖:(空缺) 最佳儿童片奖:《上学路上》 最佳科教片奖:《黑脸琵鹭》 最佳美术奖:霍廷霄 终生成就奖:汤晓丹 评委会特别奖:《女生日记》 最佳电视电影片奖:《曾克林出关》 最佳编剧奖:赵冬苓(《上学路上》) 最佳摄影奖:梁明(《两个人的芭蕾》) 最佳音乐奖:赵麟(《电影往事》) 最佳录音奖:张磊、万仲平、黄文祥(《惊心动魄》) 导演处女作奖:方刚亮(《上学路上》) 第27届百花奖获奖名单: 最佳故事片奖:《手机》 优秀故事片奖:《惊心动魄》、《暖春》 最佳男演员奖:葛优(《手机》中饰演严守一) 最佳女演员奖:范冰冰(《手机》中饰演武月) 优秀男演员奖:李幼斌(《惊心动魄》中饰演乘警长) 优秀女演员奖:张妍(《暖春》中饰演小花) 第1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二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完全获奖名单 最佳故事片 《太行山上》、《可可西里》 最佳电视电影片 《我们》 最佳记录片 《走进毛泽东》 最佳美术片 《梁山伯与祝英台》 最佳编剧 刘恒(《张思德》) 最佳导演 马俪文(《我们俩》) 导演处女作奖 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 最佳男主角 成龙(《新警察故事》) 最佳女主角 金雅琴(《我们俩》) 最佳男配角 唐国强(《张思德》) 最佳女配角 黄梅莹(《孔雀》) 最佳摄影 李屏宾(《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最佳录音 张磊 李安磊(《太行山上》) 最佳美术 曹久平(《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最佳音乐 叶小纲(《太行山上》)

6. 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历届回顾

历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回顾
第1届北京国际电影季
第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6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7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8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9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10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7. 北京高校联合电影节的历届情况

获奖名单:
【最佳故事片】《北京梦太奇》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曲荣达
【最佳纪录片】《Je suis Yo soy I am 我是》 (北京电影学院)
【最佳宣传片】《Impossible is Nothing》 (北京体育大学)
【最佳儿童片】《老人与小猪》 (北京电影学院)
【最佳剪辑奖】(专业组)《总不会离开》 朱然 (中国传媒大学)
【最佳剪辑奖】(普通组)《Shutter Love》 天天向上 (北京体育大学)
【最佳摄影奖】(专业组)《Love and City》刘志超 (中国传媒大学)
【最佳摄影奖】(普通组)《美术课》李智君、刘力子、荆小素 (中央美术学院)
【最佳编剧奖】(专业组)《战士》 李荒歌 (北京电影学院)
【最佳编剧奖】(普通组)《鬼话成真》 孙皓翎 (中国政法大学)
【最佳创意奖】(专业组)《北京梦太奇》 曲荣达、张秦 (中央戏剧学院)
【最佳创意奖】(普通组)《考G怪谈》 仇晟 (清华大学)
【最佳导演奖】(专业组)《Love and City》林望 (中国传媒大学)
【最佳导演奖】(普通组)《迷狮》郑孝莹 (中国农业大学)
【最佳男主角】《北京梦太奇》张亦驰 (中央戏剧学院)
【最佳女主角】《归寻》罗欢 (中国传媒大学)
【最受欢迎男演员】《Love and City》张晶 (中国传媒大学)
【最受欢迎女演员】《Shutter Love》吴思凡 (北京体育大学)
获奖名单:
【最佳故事片】《红领巾》(香港浸会大学) 导演:向歌
【最佳纪录片】《胡同》(中国人民大学)导演:徐佳堃、赵采薇、李佳
【最佳动画片】《纪念日快乐》(中国传媒大学)导演:程腾 梁帆
【最佳影片奖】(原创公益短片单元)《暖冰》(中国传媒大学) 导演:林佳艺、张驰
【最佳剪辑奖】(专业组)《红领巾》向歌(香港浸会大学)
【最佳剪辑奖】(普通组)《CD-1》覃政(中国农业大学)
【最佳摄影奖】(专业组)《红领巾》辛理(香港浸会大学)
【最佳摄影奖】(普通组)《CD-1》覃政(中国农业大学)
【最佳编剧奖】(专业组)《红领巾》向歌、胡婷(香港浸会大学)
【最佳编剧奖】(普通组)《亲密朋友》陈韵如(中国政法大学)
【最佳导演奖】(专业组)《游园惊梦》王琳慧(中国传媒大学)
【最佳导演奖】(普通组)《足迹北京》徐佳堃、赵采薇、李佳(北京体育大学)
【最佳男演员】《午后》何天宇(中央戏剧学院)
【最佳女演员】《童》王迎月圆(中央戏剧学院)
【最受欢迎男演员】(爱美丽之星)《殇》佳尼江·阿布拉(中央戏剧学院)
【最受欢迎女演员】(爱美丽之星)《红领巾》祁琪(香港浸会大学)
【分赛区最佳影片奖】《地上之下》丁然(陕西科技大学)
【最爱美丽影片奖】《绽放不一样》周志翔(中国政法大学) 获奖名单:
【最佳故事片】《阿兹海默》 (中央戏剧学院) 导演:周男燊
【最佳纪录片】《Dinner》 ( 中国传媒大学) 导演:郑陆心源头
【最佳动画片】《我姥爷》 (中国传媒大学) 导演:胡郁菡
【最佳影片奖】(原创公益短片单元)《城失》(中国传媒大学) 导演: 田长乐
【最佳编剧奖】(专业组)《一百种童年阴影里的一种可能》(香港浸会大学) 胡婷、李昶茗、李梦迪
【最佳编剧奖】(普通组)《浮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聂竞舟
【最佳摄影奖】(专业组)《荡空山》(中央美术学院) 朱军、彭弋
【最佳摄影奖】(普通组)《不遇》(上海大学) 金晓帆、徐开元
【最佳剪辑奖】(专业组)《空城》(中国传媒大学) 崔睿 童画
【最佳剪辑奖】(普通组)《相守》(中国农业大学) 申明英
【最佳导演奖】(专业组)《再见雨天》(中国传媒大学) 郑雅文
【最佳导演奖】(普通组)《浮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覃政
【最佳男演员】 《导演去死》(中央戏剧学院) 查文浩
【最佳女演员】 《欲女初生》 (中国戏曲学院)万昕
【最受欢迎男演员】(并授予爱美丽之星) 《不遇》(上海大学) 苏冬青
【最受欢迎女演员】(并授予爱美丽之星) 《不遇》 (上海大学) 朱沁
【最受欢迎影片奖】 《rift》(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导演: 张丹 获奖名单:
最佳编剧奖(专业组):《小巷故事》 鲁迅美术学院 冯雁南
最佳编剧奖(普通组):《亲密朋友之此去经年》 中国政法大学 陈韵如
最佳摄影奖(专业组):《闷》 中国传媒大学 赵伟程、傅凯龙
最佳摄影奖(普通组):《偶发伤害》 北京大学 朱海
最佳剪辑奖(专业组):《信任危机》 北京电影学院 范向南
最佳剪辑奖(普通组):《麦田上的交警》 广西师范大学 席世伟
最佳导演奖(专业组):《battle》 北京电影学院 文牧野
最佳导演奖(普通组):《麦田上的交警》 广西师范大学 席世伟
最佳故事片:《坠子崮》 西安美术学院
最佳纪录片:《The Promises of Macau》 澳门科技大学
最佳动画片:《打城隍》 中国美术学院
最佳影片奖(原创公益短片单元):《牛奶盒的旅程》 中国传媒大学
最佳男演员:《灯火阑珊》 北京服装学院 虞俊达
最佳女演员:《寻景》 中国传媒大学 刘佳兰
最受欢迎男演员(并授予爱美丽之星):《纸风车》 孙若宾
最受欢迎女演员(并授予爱美丽之星):《献给耶莲娜》 阿娜
最受欢迎影片奖:《纸风车》北京电影学院

8.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历届之最

历届获奖之最 获奖最多的男演员和女演员 葛优(4次) 第5届《甲方乙方》、第9届《大腕》、第10届《卡拉是条狗》获得最受欢迎男演员奖;第18届《赵氏孤儿》获得最佳男演员奖。 赵薇(4次)第11届《天地英雄》、第14届《夜上海》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第17届《锦衣卫》获得最受欢迎女演员奖;第22届《亲爱的》获得最佳女演员奖。 获影帝/影后最多的男女演员黄渤(2次)第17届《斗牛》、第20届《杀生》先后两次获得最佳男主角奖。倪萍(2次)第10届《美丽的大脚》、第13届《泥鳅也是鱼》先后两次获得最佳女主角奖。陶虹(2次)第6届《美丽新世界》、第22届《忘了去懂你》先后两次获得最佳女主角奖。获最受大学生欢迎女演员奖最多的男/女演员 葛优(3次)第5届《甲方乙方》、第9届《大腕》、第10届《卡拉是条狗》赵薇(3次) 第11届《天地英雄》、第14届《夜上海》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第17届《锦衣卫》 获奖最多的导演 冯小刚 第11届《手机》、第12届《天下无贼》、第18届《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获最受欢迎导演奖
第15届《集结号》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第20届最佳影片《一九四二》 最年长的获奖者 谢晋 第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国电影杰出贡献奖,79岁 获奖三次奖项的男演员 冯巩(3次) 第6届《没事偷着乐》最受欢迎男演员奖
第12届自编、自导、自主演电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获最佳喜剧片奖和最受欢迎男演员奖
第14届《别拿自己不当干部》获最受欢迎导演奖 第一位获奖的外国人让·雅克·阿诺2015年第22届凭《狼图腾》获得最佳导演奖,这是大学生电影节史上第一位获奖的外国人。获得两次奖项的演员及导演 王学圻 第5届最佳男演员奖《红西服》、 第9届电视电影最佳演员奖 《刑警张玉贵的队长生活》 宁静 第4届最佳女演员奖《大辫子的诱惑》、第5届最受欢迎女演员奖《红河谷》 徐帆 第6届《不见不散》、第7届《没完没了》获最受欢迎女演员奖 濮存昕 第7届《洗澡》最受欢迎男演员、第13届《一轮明月》最佳男演员 潘粤明 第7届《非常夏日》获最佳新人奖、第9届《情不自禁》获电视电影最佳男演员奖 徐静蕾 第9届《开往春天的地铁》获最受欢迎女演员奖、第14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受欢迎导演奖 倪萍 第10届《美丽的大脚》、第13届《泥鳅也是鱼》获最佳女演员奖 陈坤 第11届《恋爱中的宝贝》、第14届《云水谣》获最受欢迎男演员奖 夏雨 第12届《独自等待》获最佳男演员奖、第13届《上海伦巴》最受欢迎男演员奖 余男 第11届《惊蛰》获最佳女演员奖、第15届《双食记》获最受欢迎女演员奖 范伟 第11届《看车人的七月》获最佳男演员奖、第16届《即日启程》获最受欢迎男演员奖 张静初 第12届《花腰新娘》获最佳女演员奖、第16届《红河》获最受欢迎女演员奖 叶伟信 第16届《叶问》、第17届《叶问2》获最受欢迎导演奖,也是唯一蝉联该奖项的导演。 文章 第18届《海洋天堂》、第19届《失恋33天》最受欢迎男演员奖,也是唯一蝉联该奖项的男演员。 陈可辛 第13届《如果爱》、第19届《武侠》最受欢迎导演奖 黄渤第17届《斗牛》、第20届《杀生》最佳男主角奖管虎第20届《杀生》最佳导演、第21届《厨子戏子痞子》最受欢迎导演奖陶虹第6届《美丽新世界》、第22届《忘了去懂你》先后两次获得最佳女主角奖。获奖最多的影片 《三毛从军记》:第一届最佳故事片奖,最佳观赏效果奖,艺术创新特别奖 《不见不散》:第六届最佳观赏效果奖,最受大学生欢迎影片奖,最受大学生欢迎女演员奖 《周渔的火车》:第十届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最受大学生欢迎女演员奖 《集结号》:第十五届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

9. 北京电影节是什么时候

SB,冰冰今年有冯小刚的电影【我不是翻进来】,突破性也很大。看看又没有资格去个什么北京电影节。。冰冰是东京电影节影后,国际4A级的电影节。跟戛纳,奥斯卡。排名的好么。。

阅读全文

与北京电影节历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把导演吓死的恐怖电影 浏览:650
有个电影主角是仔仔 浏览:757
他们经常骑自行车去电影院的英文 浏览:470
电影云水谣图片大全 浏览:868
美女变成干尸的粤语电影 浏览:737
香港2002年电影票房 浏览:639
这样制作英语微电影 浏览:909
年轻的母亲电影在线完整版观看中文字幕 浏览:262
关于叫水月的男主角电影 浏览:761
搜武则天电影大全 浏览:95
八十年代惊悚电影大全 浏览:948
十部顶级国产盗墓电影完整版 浏览:404
时尚芭莎2016爱情平面电影 浏览:686
和周星驰搭档的那个电影 浏览:797
这部电影非常震撼人心英语怎么说 浏览:720
北京电影节颁奖2016 浏览:640
音乐电影追梦者的音乐 浏览:360
电影小人物里的背景音乐 浏览:456
新僵尸叔叔电影国语 浏览:140
电影新上任的公安局长电视裾 浏览: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