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排行 > 花鼓戏电影儿大女大

花鼓戏电影儿大女大

发布时间:2022-07-10 06:18:42

⑴ 你知道的经典花鼓戏剧目有哪些

花戏的传统曲目,共计约400多个,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情爱、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花戏传统曲目:《刘海砍樵》《思夫》《补背褡》《芦林记》《双盗花》《双卖酒》《牛郎织女》《刘海戏金蟾》《盘夫》《讨学钱》《山伯访友》《装疯吵嫁》《打鸟扯萝卜菜》《菜园会》《假报喜》《小姑贤》等。

⑵ 湖南花鼓戏的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是歌唱家李谷一。 李谷一,我国著名歌唱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44年11月10日出生于云南,15岁考入湖南艺术专科学校。1961年至1974年,作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主要演员,成功地塑造了二十多个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年轻姑娘形象,李谷一老师精彩的唱腔更是让所有的花鼓戏迷连连称赞,她本人也由唱花鼓戏进入了声乐殿堂,成为当今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没有李谷一,花鼓戏只是湖南的一个小剧种,不会扬名天下。中国人都知道的民歌《浏阳河》,其实并不是民歌,而是花鼓戏的一个唱段,将这个唱段唱成经典歌曲的正是李谷一。1984年春晚的《刘海砍樵》,李谷一更是让花鼓戏名声大噪。同时,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李谷一最早的成名,不是因为唱歌,而是因为她在花鼓戏《补锅》中的优异表现。为此,她还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而这,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事。由一名花鼓戏演员成长为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用她饱满的艺术热情和对音乐的孜孜追求,塑造了辉煌的艺术人生。湖南花鼓戏人才辈出,涌现出了一批歌唱家如、张也、雷佳、王丽达、等。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现有主要艺术家:刘赵黔(一级演员,代表作品《桃花讯》)、李小嘉(一级演员,代表作品《打铜锣》)、凌国康(一级演员,代表作品《打铜锣》)、欧阳觉文(一级作曲,代表作品《喜脉案》、《桃花讯》)、卜再庭(一级作曲,代表作品《天之娇女》、《求诀》)等。叶红、李左(一级演员,代表作有《刘海砍樵》)宋谷(一级演员,《送表妹》)。
张廷玉(1910-1966)艺名雪伢子。衡州花鼓戏演员。衡阳县人。六岁时,父死母嫁,孤苦无依,九里渡巫师汤成足怜而收为义子。九岁从邓金生学唱衡州花鼓戏。以演《安安送米》之安安而名噪乡里,甚得其师喜爱,常背负他辗转演出于各地。稍长,习旦行,因倒嗓,又改学场面(乐师)。民国十九年(1930),廷玉嗓音渐复,得胜班班主王春和劝他从屈荣卿习小生。首次在《金钏会》中饰张金生,以扮相俊美、眼大有神、表演细腻,获得了满堂彩声。从此“雪伢子”声名风靡衡州花鼓艺坛三十余年。张廷玉擅演穷秀才戏,《杨春龙》、《朱买臣》为其代表作。他演杨春龙,在“东阁相会”一场中,一段(四川哭皮),唱得缠绵悱恻,催人泪下。他的唱腔很有特色,喷口有力、字字入耳,腔随字行,婉转动听。杨春龙打渔鼓更精彩,揭露嫌贫爱富的刘洪吉的卑劣行为于嬉笑怒骂中,痛快淋漓,百看不厌。他饰朱买臣,在“吵嫁”一场中,以憨厚反衬崔氏之刁蛮,把朱买臣穷而不俗、憨而非蠢的性格表演得恰到好处。演崔氏的周恩兰说:“和张老师演戏,他能把他拉到戏中去,不会演戏也能演好戏”。他剪步走圆场,腰微弓,左手提衣下摆,右手成斜线摆动水袖,身段非常优美,至今犹为小生行所效法。1955年,张廷玉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在折子戏《水漫蓝桥》中饰魏奎元。这是小生独角戏,唱做并重。他演技精湛,特别是演到水漫桥上时,人物心情、水势层次分明,得到中国戏曲研究院罗合如、郭汉城、胡沙等专家的赞许,获演员一等奖。他戏路广,饰《追鱼》中披发仗剑之张天师、《刘海砍樵》中幽默诙谐之大姐、《生死牌》中老成持重之黄伯希、《柯山红日》中正气凛然之军政委,皆能传神、各臻其妙。所创新腔(西湖二流)、(西湖滚皮)、(三川调数板)已成为衡州花鼓戏的保留腔调。
张廷玉(1910-1966)衡州花鼓戏著名小生演员。衡阳县九里渡张新屋人。六岁父亡母嫁,师公汤成足怜而收为义子。汤有徒邓金生、邓明善兼习花鼓,遂教张。九岁即随师参加得胜班,与同班艺徒演出《磨豆腐》、《过江》等小戏。在《安安送米》中饰安安,演至“庵堂见母”时情真意真,母子难舍难分,催人泪下。稍长,工旦,逢倒嗓失音,受人轻视欺凌,又改习场面(乐师),从师王朝喜。民国十九年(1930),得胜班主王春和(名小生)同情廷玉身世和遭遇,以十爪全薪聘之,并劝改习小生,教以《访友-会文》、《杨春龙写退婚》等小生戏数出。后嗓音恢复,柔和有韵。同年,在衡阳“怡园”演出《金钏会》,饰张金生,因有旦行功底,剧中男扮女装一折,演来驾轻就熟、细腻传神,一时名声大震。他不以为足,再拜荣华班屈荣卿为师,学习《反情》、《蓝桥会》、《大盘洞》、《抢亲失妹》等传统戏中之文武小生,常年演出于衡阳、耒阳、常宁、郴州、衡山等地,功艺日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政府组建衡阳市衡剧工作队,张廷玉担任副队长。1955年,他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在折子戏《蓝桥会》中饰演魏奎元,受到中国戏曲研究院罗汉如、郭汉城等专家的一至赞许,获演员一等奖。1956年参加中央文化部举办的戏曲演员讲习会学习,受到梅兰芳、程砚秋等艺术大师的教益。1950年被选为衡阳市花鼓戏剧团团长,虽行政工作繁重,但仍不断参加演出,无论扮演主角或配角,都很认真、一丝不苟。他先后饰演过《孟丽君》中的元成宗、《刘海戏金蟾》中的狐大姐、《生死牌》中的黄伯希、《金鳞记》中的张天师,生、旦、净、丑,演来性格迥异。戏路之宽,无论内行、外行均表叹服。扮演现代戏中的角色,也很有成就。他在《年青一代》中饰退休干部,《红星高照》中饰老农,《血肉相连》中饰董医生,《柯山红日》中饰军政委,无论工、农、商、学、兵都能创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张廷玉文化不高,但善于吸收,勇于创新。五十年代初期,从长沙学来(西湖调),经与乐师研究改进,发展板式,取代了南、北路,结束了花鼓戏夹用湘戏声腔的历史。排演《生死牌—别女》一折时,有一段长唱词,一时无适用曲牌。他自创(三川调)数板,如泣如诉,很有特色,现已成为衡州花鼓戏保留腔调之一。
张廷玉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衡阳市委员会委员。(1950—1966年)衡阳市花鼓戏剧团团长。1966年因病逝世,留下《蓝桥会》一张唱片。(来源: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三)衡州花鼓戏志)

⑶ 花鼓戏电影

湖南地方戏花鼓戏戏曲片《打铁》全剧 凌国康 李小嘉演唱.flv

⑷ 回头我把少夫人请,你的话儿我不明,我本是人农蛮汉,花鼓戏 叫什么名字啊!

《武林外传》经典台词
敬佩时说:饿服了you,饿输了you,饿简直崇拜you
鼓励时说:我看好你嘞。
见到使人惊奇的事就说:饿的神啊。
要扁某人就说:排山倒海。
“威胁”时说:小心我排你哦。
想某人动弹不得就“葵花点”。
打岔就说:今晚太阳多好啊。
不服谁就说: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 kitty。
对付gf耍赖就说:演技太差都没眼泪。
同事恭维自己,就说:一般一般,xx第三。
朋友恭维gf漂亮就说:太丑太丑,亚姐第九。
要打架拼命前就说:照顾好我七舅姥爷。
跳舞唱歌前说:桑阿米达music。
想让讨厌的人离开就说:哥屋恩。
得罪了老婆就说:您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月落乌啼霜满天,夫妻双双把家还。
给别人讲道理就说:子曾经曰过。
调侃女同事就说:拜托,去高丽整个容先。
给别人帮忙时,略带神秘地说:我上面有人。
想骂人时要这么想:世界如此美好,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
加班的时候要这么想:再累再苦,只当自己是个二百五;再难再险,只当自己是个二皮脸。
兄弟误会,女朋友发飚时要这么想:兄弟如蜈蚣的手足,女人如过冬的衣服。
中午外卖不合口味,要说: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对你说三个字……少放盐!!!
如果你是老板,问同看《武林外传》的员工:
“你的目标是啥?”
“做一个盖世女侠。”
“那么远提它干啥呢,说个近的。”
“涨工钱。”
“这个比前一个还远。”
《武林外传》经典台词,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看还能开心:
“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白驼山壮骨粉,内用外服均有奇效。挨了刀涂一包,还想再挨第二刀,闪了腰吃一包,活到二百不显老。白驼山壮骨粉,青春的粉,友谊的粉,华山论剑指定营养品,本镇各大药铺医馆均有销售,购买时,请认准黑蛤蟆防伪标志,呱,呱……”
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到了山顶才发现,错误的路和正确的路就差那么几步”
“抓贼,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吕秀才:我刺你一剑你说四个字,我刺了你两剑你说了三万六千个字,为什么?
郭芙蓉:……
吕秀才:我刺你第一剑时你说“大侠饶命”,我刺你第二剑时你说“三万六千个字”!
“夹着尾巴做人,才叫侠”
“你的剑在哪儿?”
“剑在心里。你呢?怎么没带刀?”
“手上无刀,心中有刀。”
镜头拉近,特写,两个人互相揪头发、抽耳光、咬人,
同时互相喊着“放手、放手!你先放!你先放!”
“美丽不打折”
姐姐叫美丽,妹妹叫打折。
里面的人听着,交出臭豆腐,释放人质!!!
盗神:有你这么做贼的吗?偷了东西还帮人收拾屋子
盗圣(白):那不收拾能行吗?人家要跟踪脚印追呢?
盗神:东西到手了,你玩几天还给人家送回去?
盗圣:不送回去能行么?你丢东西不着急啊!
“你们说我是那么爱钱的人么?”
“你就是!”
“我羞”
“知道羞就好”
“羞并快乐着”
老板娘对李大嘴绝食疑惑ING:"平时不饿你都吃,现在两天不吃都不饿?"
莫小贝:你就让额去死好了!
老板娘:想死?!等学完了再说!
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对你说三个字:.......少放盐!!!
昨天的小米也很逗啊
小米:你这是什么
路人:一文钱啊
小米:你知道今天什么日子吗?
路人:……
小米:今天是十五,初一十五是丐休日,给你。
转天,小米又遇上路人
小米:还我钱
路人:你不是不要吗
小米:昨天是十五,今天是十六我上班

⑸ 花鼓戏名曲都有哪些

湖南各地的花鼓戏剧目就有400余出,湖北有“大本三十六,小出七十二”的 说法,大多是反映人民劳动、男女爱情和家庭矛盾的,例如《打鸟》、《盘花》、《雪梅教子》、《鞭打芦花》、《绣荷包》、《赶子上路》、《刘海砍樵》、《补锅》、《告经承》、《荞麦记》、《天仙配》、《酒醉花魁》等。还有一些以喻老四、张德和为主角的戏,都以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因此花鼓戏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再加上语言不同,师承不同,流派不同,每个地区的花鼓戏都有各自的风格特色,所以花鼓戏的种类也就五花八门了。
《夫妻观灯》、《刘海砍樵》、《《思夫》、《补背褡》、《芦林记》、《双盗花》、《双卖酒》、《刘海戏金蟾》、《林英观花》、《跳粉墙 》、《拣菌子》、《双下山》

⑹ 你钟爱的经典戏曲作品是哪一部

最钟爱的经典戏曲作品《锁麟囊》是“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的代表作。由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在1937年编剧,内容取自《剧说》中一个小故事,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富家小姐,在富贵无常的人世中,如何因当年的仗义助人而得报恩和救助的感人故事。1940年5月首演于上海黄金戏院,直到今天,该剧常演不衰,可谓是京剧舞台上的一棵常青树。该剧在声腔艺术、唱词安排上的成就在程派剧目中独居魁首,甚至在整个京剧界的地位亦是举足轻重。

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

⑺ 花鼓戏《儿劝娘》剧情介绍

摘要 你好很荣幸帮你解答--

⑻ 香火戏花鼓戏大合并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很久以前,扬州老百姓有在厅堂陈放香柜的习俗,据说香柜是专为烧香敬神王所用。

到了清代初期,由祭祀酬神的摆案烧香火发展到兼有表演娱乐的做香火会,他们的表演发展到以唱、念、做、打等功夫来表演完整故事的时候,就成了戏剧,因为它起源于香火,所以人们就称之为“香火戏”。

其剧目大多数由神书改编,曲调有三四十种之多。古代扬州人很喜欢吹唱香火戏,也爱看香火戏。到清代嘉庆年间,江都就建起了近30个专供演香火戏的万年台。

香火戏分内坛和外坛两种。内坛多演神话故事,如《目连救母》和《秦始皇赶山塞海》等;外坛多演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扬州自古即为花鼓之乡,各乡镇逢年过节都有打花鼓、荡湖船、渔翁捉蚌、老汉推车、舞龙灯、踩高跷、送麒麟等习俗。

有不少精此技艺的民间艺人。花鼓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开始由“打对子”、“踩双”,衍变为“二小”、“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的花鼓小戏。花鼓戏在扬州城乡很流行,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句。

古老的花鼓戏有两个角色,分别为“小面”和“包头”。小面就是小丑,包头就是小旦。演出时先由全体演员下满场,表演一种集体歌舞,然后由小面和包头对歌对舞,称为打对子或踩双。

这种花鼓戏从1736年至1795年就形成了,在民间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徽班和其他剧种的剧目,可以演40多个情节简单的剧目,如《探亲家》、《种大麦》、《借妻》、《僧尼下山》、《荡湖船》和《王樵楼磨豆腐》等。

1919年,扬州花鼓戏第一次由农村到杭州演出,获得成功,并引起京剧界的注目。第二年,又登上上海大世界舞台,轰动了各游艺场。

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演员就把淮扬小曲里的唱本如《王瞎子算命》和《小尼姑下山》等改成剧本上演。音乐方面除了梳妆台曲调外,又加入了淮扬小曲中的一些曲牌。

扬州花鼓的曲调在戏剧性的舞蹈表演中产生,音乐节奏明朗,适宜刻画喜剧人物,具有欢乐、明快和幽默的风格。

其代表性曲牌如《夫妻种麦》中的种麦调、《王小楼磨豆腐》中的磨豆腐调、《瞎子算命》中的算命调等,均为后来形成的扬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时的花鼓戏已发展到盛极一时的地步,演员胡大海首先感到,花鼓戏这个名称已不适应当时的演出。在他的倡议下,改称为“淮扬文戏”,以区别于淮扬大班。

淮扬文戏在上海站住了脚,开始招收女徒学艺,首批优秀女演员有筱兰珍、筱招娣、陈桂珍以及著名坤角小生金运贵。

女演员的增加对扬剧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为花鼓戏的唱腔只用丝弦伴奏,不用锣鼓,所以观众把淮扬文戏叫做“小开口”。

虽然小开口是花鼓戏与清曲结合而成的一种表演形式,但却不同于花鼓对子戏和清曲坐唱曲艺。早期角色只有一小面和一包头,就是一个丑和一个花旦,后来发展为三包四面,就是3个丑和4个花旦,多角同台。

小开口戏的内容大多为生活小戏,如《探亲相骂》、《小上坟》、《小放牛》、《瞎子观灯》、《王道士拿妖》和《打城隍》之类。

剧目从两大两小,就是《种大麦》、《大烟自叹》、《小尼姑下山》和《小寡妇上坟》发展为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分裙记》、《孟姜女》和《柳荫记》。

小开口曲调轻松活泼、委婉悠扬,主要有大锣板、相思调、隔垛垛、青纱扇等。原来唱淮扬大班的演员改唱淮扬文戏的较多,淮扬文戏增添了武场锣鼓,淮扬大班也采用丝弦伴奏。

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两者互相吸引,慢慢融合在一起,并且不断吸收民歌小调和扬州清曲的优秀唱段,内容与形式日臻完美。

1920年左右,也就是扬州花鼓戏到上海演出的时候,香火戏也到了上海。香火戏在新民戏院首次演出时,改名为“淮扬大班”,在民间有不小的影响。

香火戏用锣鼓为伴奏乐器,曲调有七字句、十字句、斗法调、七公调、娘娘腔、水瓶调等,高亢质朴,粗犷雄壮,于是观众就把淮扬大班俗称为“大开口”。

扬州香火不用丝弦乐器,以大锣大鼓伴奏,主要曲调有七字唱、十字唱、风宫摇橹、赶山塞海、刘决子等30多种,均粗犷有力、高亢激昂。

除此之外,扬剧还从民歌和其他戏曲剧种吸收并改造一些曲调,如打牙牌、十杯酒、扬柳青、武城调等,它们都已成为扬剧音乐的组成部分。

当时,专演大开口的戏园相继开张,有闸北新民戏院、虹口庆长戏馆、太平桥同庆茶楼等。此外,安纳金路上的淮扬大舞台也上演大开口,来上海演唱的演员逐渐增多。

上演剧目渐渐以世俗的家庭题材为主,如《琵琶记》、《牙痕记》、《合同记》、《柳荫记》和《三元记》,有“十戏九记”之说;化妆也有了发展,花旦用披纱包头,并改穿戏衣;表演则模仿京戏,并能演武戏。

1935年,淮扬文戏和淮扬大班终于正式合并,称为“淮扬戏”,扬剧从此产生了。同期,苏北香火戏和扬州花鼓戏演员在上海同台合演的《十美图》是这个新剧种破土而出的标志。

早期扬剧虽有阔口、窄口,就是大、小嗓子之分,却同调同腔。自女演员出现后,针对男女音域的差异,乐师江腾蛟等人创造了同调不同弦的路子,解决男女同台合演的问题。同时吸收了京剧和昆剧的锣鼓经和吹奏曲牌,丰富了场景音乐。

扬剧的唱腔曲调十分丰富,有来自扬州清曲、扬州花鼓戏和扬州香火戏等三个方面的100多种曲牌,扬州清曲占主导位置,其中满江红、梳妆台、剪靛花和银钮丝等均为扬剧的主要曲牌。

扬剧音乐对于曲牌的运用,大致有一曲多唱、曲牌组合、摘句连接和旧曲变体4种方式。一曲多唱是指同一曲牌,在节奏和旋律上作适当变化,以表现多种感情。

曲牌组合是采用扬州清曲的套曲格式,根据剧情需要,将调性相近的曲牌有规律地组合,多用于人物的大段叙事和抒情;摘句连接是根据唱词内容的需要,摘取若干曲牌的乐句,组成新的唱段,更好地体现词意,使词、曲结合得更为贴切;旧曲变体是对原曲牌进行翻新。

扬剧伴奏乐器分为文、武场。文场以高音二胡为主,中音二胡或四胡为辅,佐以琵琶、扬琴、三弦、月琴、竹笛、唢呐;武扬有板鼓、大锣、铙钹、堂鼓、堂锣等;扬剧的韵以大鼓、大锣等打击乐为主;锣鼓经和吹奏曲牌不少同京剧锣鼓经、吹奏曲牌相似,另外还吸收利用了扬州清曲的吹奏曲牌。

以上多种来源的音乐曲调,经过长期舞台实践,已逐步形成和谐统一、完整的音乐体系。

⑼ 求知花鼓戏片名

[五子图],[宝莲灯]

⑽ 凤阳花鼓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哪个

凤阳花鼓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凤阳歌》。
清代中叶,长淮卫一带盛行一种在山歌、号子的基础上形成的曲调,常被作为花鼓灯文场中的主要曲调来演唱,后来,艺人们吸收泗州戏与外来剧剧种的营养,根据说唱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表演,逐渐向戏戏曲演变,至光绪年间,形成花鼓戏。
民国初期,凤阳花鼓戏进入全盛期,许多知名艺人如陈广仁、李西、乔成、顾怀功等,活跃于沿淮一带的农村舞台,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吴汉杀妻》、《东回龙》、《西回龙》、《大隔帘》、《小隔帘》等70多出。花鼓戏伴奏只有锣鼓,没有弦乐,其中的三大件(锣、鼓、钹)必不可少,演奏为4至6人,大多由演员兼任,讲究锣跟人,人跟锣,互为帮衬。
凤阳花鼓戏是“以唱为玩”的业余性质。解放前,演员皆为男性(女角由男性反串),唱腔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建国后,凤阳县人民政府曾两次抢救该剧种,先后两次成立凤阳花鼓戏剧团,并吸收女演员参加演出,他们将“凤阳三花”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创作出凤阳花鼓《全家乐》,国家领导人董必武观看后给予很大鼓励。

阅读全文

与花鼓戏电影儿大女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刚狼第一部大电影 浏览:338
国产催泪电影超级虐心爱情 浏览:140
大学生微电影剧本范文大全 浏览:747
电影小武的音乐分析 浏览:133
冀中地道战电影观后感200 浏览:314
大快战电影 浏览:910
高燃电影音乐剪辑 浏览:157
祈望电影的音乐 浏览:977
电影里大吃大喝的场景 浏览:270
表示喜剧的电影图片 浏览:253
解说电影的背景音乐火的 浏览:181
电影深夜食堂观后感 浏览:836
西红柿电影歌曲名字 浏览:557
成龙电影醉拳迅雷下载 浏览:627
罗永浩电影票兑换 浏览:212
漫画威龙电影粤语版迅雷下载 浏览:915
个什么的爱情电影 浏览:98
搜索一下成龙所有的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355
疯狂的小女生法国电影 浏览:362
赵薇导演哥电影解说 浏览: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