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比较一下华语三大电影节奖项的含金量
华语电影三大奖项分别是:中国电影金鸡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
然而含金量最高的奖项是金鸡奖,其次是金马奖,最后是金像奖。
中国电影金鸡奖创立于1981年,两年一届,是华语电影中审核最严格的。由专家组+中国文联+中国影协+大众点评组成的审核团队。金鸡奖审核的时候,如果选不出好的作品或者演员,这个奖项是可以空缺的,而不会说随便找个作品或演员顶上。另外,金鸡奖没有地方保护,只要是华语电影都可以参选。
台湾电影金马奖创立于1962年,一年一届,是三大奖项中历史最长的。金马奖的评选除了评审团以外,还会有外国评审团加入,因此金马奖的评选比较国际化。但近年来台湾地区文化事业逐步落后,最近几年的金马奖都是由中国大陆地区的影片包揽。
香港电影金像奖创立于1982年,一年一届。由于金像奖大部分只颁发给香港电影,甚少有大陆影片和台湾影片,地方保护主义很严重。因此金像奖又被称为“香港人的奖”,缺乏一定的开放性。
❷ 电影奖项含金量排名国际
电影奖项含金量排名国际:金熊奖、金棕榈奖、金狮奖、奥斯卡金像奖、印度电影观众奖、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欧洲电影奖、亚太电影大奖、法国凯撒奖。
1、金熊奖
金熊奖是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高荣誉,从1952年开始颁发。主要授予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金熊像雏形是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于1932年设计而成的,自1951年开始为获奖者颁发的的金银熊像,正是在她的原创基础上制作而成并一直沿用到1959年。
金熊奖与金狮奖、金棕榈奖并称为电影节三大最高荣誉象征。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是中国电影第一次获得该奖项。
❸ 环球华网:电影节催生好电影,还是好电影成全电影节
春暖花开,又到了电影节扎堆来袭的季节。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于4月16日正式拉开序幕,接下来陆续准备摆开电影盛宴的是中美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再往后是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长春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电影节不断争夺眼球的同时,又会给中国电影带来怎样的机遇?
电影节激增的背后是电影市场的高速扩张
随着中国电影票房的极度火爆,近年来国内各类型的电影节纷纷应运而生,官方的、民间的,让人目不暇接,“电影节经济”高烧不止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扩张。
从2010年开始,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发展速度惊人,连续5年票房都保持在40%以上的增速。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57.12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266.63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8.33%。
《建军大业》剧组亮相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电影节最大的受益者要数小成本、小制作的影片。如果说大制作影片依旧可以靠院线收益过活,一些因为不够商业而无缘传统院线的电影可以在一些国际电影节上奋力一搏,收获的业界口碑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影片收回更多的成本。因为电影节而一炮打响的影片和一战成名的电影人不在少数,正是因为有了那些鼓励创新和重视艺术性的电影节,电影艺术才能在商业化盛行的环境中保持多元性,具有才华的电影人才也才有了立身之所。
电影圈里有个玩笑:“票房好的就别指望拿奖,拿奖的就别指望挣钱。”对此杨步亭并不完全认同。在他看来,每个地方的电影节都代表着当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电影节的奖项也必然会颁给与其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的作品,“因为这个评选的标准并非单一的票房数字,所以出现奖项结果和票房数字不一致的情况,是有可能的,这在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上都是常见的。从近年来中国各个电影节的颁奖情况来看,我们中国电影是‘得民心者得奖项’的比例越来越高了”。
没有好电影办不出好电影节
根据一项全球523个电影节提供的调查反馈来看,资金充裕能保证按时举办品质上乘活动的电影节仅占3%。而这种不均衡的资金状况,是导致电影节质量良莠不一的关键因素之一。戛纳、威尼斯、柏林等一些大牌电影节陆续成为其举办地的经济增长引擎,而一些影响力不够的电影节却陷入了连嘉宾路费都难承担的窘境。
到目前为止,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国际电影节只有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北京国际电影节,但其国际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对于各国电影行业对戛纳、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奖项的关注,国内电影节的国际知名度却暗淡了很多。电影节的概念在中国起步较晚,跟国际上知名的电影节相比,中国的电影节无论是经营运作还是影响力上都具有不小的差距。国内不少电影节的评奖因缺乏国际一流电影节严格专业的评奖标准而逐渐沦为电影节的配角。
电影节喧嚣的背后是中国电影市场高度同质化以及有口碑有市场的好电影相对匮乏的现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电影,怎么可能办出好电影节?”有业内人士直言,中国办不出好电影节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缺乏更多优秀的电影。
通过电影节让业内人士和观众欣赏到更多的优秀电影,从而提升中国电影的艺术水准,是很多电影节主办方美好的心愿。尽管2016年全国票房增速放缓引发诸多争议,但在票房之外,中国电影出现的一些可喜现象却有目共睹:影片质量整体提升、类型题材进一步多样化、主旋律题材电影有突破、影院硬件设施不断完善、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启动等;《百鸟朝凤》《我们诞生在中国》这样的影片开始试水小众电影的市场化之路;《湄公河行动》为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成功提供了一种可能;《长城》迈出了中国电影与欧美深度合作、走向全球市场的第一步……
更多的中国电影人已经认识到,电影市场回归到一个冷静、理智的状态来,反而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促使中国的电影制作者、电影艺术家们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电影节的诞生首先被给予的期望就是对各主办地本土电影产业的促进和刺激。电影节对本土电影的肯定和为举办地所带来的关注度和交流的机会都是促进本土电影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如今越来越多国际电影节的出现,表明电影产业对于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间进行交流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
在电影节展映的影片,由于是经过评审团精挑细选的,几乎部部质量上乘。可惜的是,在当下这种商业利益为重的社会,观众却无缘在影院一见。通过电影节近距离、大规模地接触到世界高水准的电影,可以尽快提升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准。
与此同时,电影节自身也在经历着种种考验。就算是已经非常成熟的电影节,如今都面临着各种困境。尽管越来越多传统的电影节在为自己的平台注入更多新媒体和科技的元素,而电影节如何为电影人带来更多的利益,电影节又是否能引领电影产业的革新风潮?这些仍旧是电影节带给人们的思考。
❹ 金熊奖和奥斯卡
不好比较,德国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并称欧洲3大国际电影节,也是世界3大国际电影节,而美国奥斯卡金像奖与前面的3大电影节被视为当今世界影坛最重要的4大电影奖。前面3个国际电影节是并列的,没有谁比其余两个要多么权威,只是他们评比基准的倾向性不同,威尼斯电影节偏重艺术与先锋电影(先锋茶话会),戛纳电影节偏重商业与艺术结合电影(噱头拍卖行),柏林电影节最为关注政治性和社会性(政治教管所),所以比较权威性,只能把他们三个和奥斯卡比较。
3大国际电影节是世界性的评比,也就是说除了他们本国,其他国家的电影也可以参加,所以他们没有太大地域性的限制,而美国金像奖,不是电影节,它只是一个奖,只是评比本国的电影(就一个最佳外语片奖其他国家可以参加,象征性的意思意思),所以就有地域局限性,从这个方面来说,3大国际电影节更权威。
但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是现在世界电影业的最大市场,是当今世界影坛的主流,他们通过电影让他们的思想、观点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他们的电影对世界影响太大了,所以他们的权威性也很高。
较近年来的情形,3大国际电影节的在世界影坛的地位不断下滑,他们并也未向世界传输影响较大、比较深远的价值观点,而美国好莱坞正好相反,影响则越来越大,不管对于好莱坞电影赞扬还是批评,我们的话题总是在他们身上,好莱坞电影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而奥斯卡金像奖是美国电影最重要的奖项,没有之一,那么他们评比出来的电影自然不会差,和世界其他电影比较也不会差。地域性其实并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而且3大国际电影节评比基准倾向性过于严重,评审有强烈的偏向性,权威性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所以综合以上所述,个人认为就现在而言奥斯卡金像奖更具权威性。
纯手打,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