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莱坞八大影业公司的哥伦比亚
电影制片和发行公司。1920年,原来在环球影片公司工作的H.科恩、J.科恩两兄弟和J.布兰特在好莱坞成立了一家摄制喜剧短片的小公司,名叫CBC电影销售公司。1924年改名为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并于30年代发展成为美国电影业的8家大公司之一,这主要是由于H.科恩的精明强干和公司导演F.卡普拉的创作才能起了作用。卡普拉在公司工作10年,拍摄了不少颇受欢迎的喜剧,其中包括《一夜风流》(1934)、《弟斯先生进城》(1936)、《史密斯先生上华盛顿》(1939)等。50年代,哥伦比亚公司开始采用对独立制片人和导演资助的办法拍摄影片。公司先后资助一些颇有名气的导演人拍片,如:S.施皮格尔、D.里恩、O.普雷明格、E.卡善、R.罗森和F.齐纳曼,拍出了不少质量高、影响大的影片,如《生于昨天》(1950)、《永垂不朽》(1953)、《在江边》(1954)、《桂河大桥》(1957)、《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猜猜谁来吃晚餐》(1967)等。50-60年代的美国电影危机年代,哥伦比亚公司通过它的子公司银幕珍品公司向电视台出售公司以前的旧片并为电视台摄制电视片,成为好莱坞最早与电视结合的大公司之一。1968年公司改组,改名为哥伦比亚影片工业公司,下属两个主要分支机构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和银幕珍品公司,继续从事对独立制片的投资、电视片摄制和新兴的录像带工业。80年代该公司附属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
2. 美国八大电影公司老板都是犹太人
美国人上市公司一般不能说是谁的,主要看公司影响力和话语权跟经营者
3. 用英语写出美国的八大电影制片公司
独立电影来源于英文“independentfilm”,又被称为独立制片电影,它是与好莱坞主流电影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众所周知,电影发展成一个成熟的产业基本上是在好莱坞完成的,在大制片厂制度、明星制、类型片模式等逐渐成型以后,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也基本上成熟了;好莱坞成为世界电影工业的中心,其在美国本土的地位更是说一不二,已然成为电影工业的代名词。但是电影的特性决不仅仅只能用商业来衡量,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其作为艺术形式和思想表达工具的一种,就不断的被人们探索着、实践着。当然,从整个电影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好莱坞电影工业对电影在全世界的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矫枉难免过正,电影工业的过度发达,必然会损害到电影艺术的发展,因此,有一批艺术家们开始不考虑商业利益,仅以个人意志为标竿,自筹资金开始了电影创作,这种创作就被冠以了“独立电影”的名头。“独立电影”的概念来源于上个世纪中期的Hollywood。当时的Hollywood由所谓“八大电影公司”所垄断,一部电影拍摄的运作遵循步骤严谨的“制片人制度”。这种“制片人制度”的目标完全瞄准市场,期望获得最大的利润,因此,尽管这种制度为电影事业带来的大量资金,但也限制了电影创作者的发挥空间。于是,一批电影人摆脱“八大电影公司”的控制,自筹资金,甚至自己编写剧本,自己担任导演,拍出了许多与商业电影截然不同的思想性强的电影,被人们称为“独立电影”。 从技术角度上讲,“独立电影”是指某部电影在资金投入和制作上不隶属于任何电影集团、公司(或制片厂),主要依靠制片人或导演本身通过各种渠道融取资金,甚至包括个人出资等形式来制作影片。在国外它是对一部影片经济投入程度的标识(不过独立也可以有大制作),在国内它仅仅意味着一种简便的拍片手段。独立电影在题材、拍摄手法、表达方式上由于受到出资方的影响比较小,所以可以涉及到一些主流影片较少涉及的范围,也更能表现出电影制作者的个人特点。不过同时也是由于资金的原因,往往独立制片的场地、道具、演员、服装等等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4. 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是
华纳兄弟,迪士尼,派拉蒙,环球,索尼哥伦比亚,20世纪福克斯,狮门娱乐,顶峰娱乐。应该是这八个。米高梅前几年就破产了
5. 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的创始人是谁
米高梅电影公司:马尔科斯·洛夫
派拉蒙影业公司:阿道夫·楚科尔和杰西·拉斯基
哥伦比亚影业公司:H.科恩、J.科恩两兄弟和J.布兰特,公司导演F.卡普拉亦功不可没
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哈里·华纳、阿尔伯特·华纳、山姆·华纳和杰克·华纳四兄弟
环球电影公司:卡尔·莱默尔
联美电影公司:1919年由C.卓别林、D.范朋克、M.壁克馥、D.W.格里菲斯出资创建
20世纪福克斯:戴立欧柴纳克
华特迪斯尼:华特·迪士尼与兄长洛伊·迪士尼
6. 美国10大电影公司是哪些
美国十大电影公司排名:<1>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总裁石雷东;<2>美国环球影业公司;<3>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4>美国华纳电影公司;<5>美国米拉麦克斯电影公司,老板(总裁)哈韦·维恩斯坦;<6>美国迪斯尼电影公司,创始人“美国米老鼠动画片之父”华特·迪斯尼;<7>美国梦工厂电影公司,创始人美国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8>美国新线电影公司;<9>美国雷电华电影公司……其他中小电影制片公司、影视经纪公司则多如牛毛。
7. 美国8大制片电影公司是
华纳兄弟电影公司
二十世纪福克斯
迪斯尼公司
米高梅公司
索尼公司
新线公司
米拉麦克斯电影公司
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
8. 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分别是
少了米高梅—联美公司。好莱坞在1990年代之前叫好莱坞7大电影公司,狮门影业1990年代才楸起的。而且顶峰娱乐属于狮门影业的,联美属于米高梅的。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是华纳兄弟,索尼,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迪士尼,环球,米高梅和后起之秀狮门影业。
9. 好莱坞八大影业公司的联美电影
联美是最早采用美国在60年代盛行的制片和发行方式的大公司。这种经营方式及导演具有的相对独立性,使联美公司得以在摄制娱乐片外,还拍摄、发行了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和一定艺术成就的影片。如C.卓别林的《淘金记》(1925)、《摩登时代》(1936)、《大独裁者》(1940)、《舞台生涯》(1952)、D.W.格里菲斯的《被摧残的花朵》(1919)、《走向东方》(1920)以及《疤面人》(1932)、《桃色公寓》(1960)、《西区故事》(1961)等等。联美公司在纽约成立时只是个小公司,20年代到30年代中,逐步发展成为美国电影业的8大公司之一。
50年代,美国电影业进入萧条、衰退时期,卓别林和壁克黎先后把他们的股票出售给金融资本家。之后,联美公司又几度易手,终于在1981年被米高梅公司的老板K.克科里安出资买下,并入米高梅公司,改称米高梅—联美娱乐公司。
10. 好莱坞制片厂有哪些大导演分别属于哪些公司各自创作理念是什么都拥有哪些明星
好莱坞最早的八大影业是指米高梅(MGM)、派拉蒙(Paramount)、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华纳(Warner Bros.)、联美(United Artists)、环球(Universal)、哥伦比亚(Columbia)和雷电华(RKO)八家,这八家电影公司创立组成的美国电影协会(MPAA)为所有在美国上映的影片分级,并为美国电影的利益进行游说。
当时的八大影业全是垄断企业,特别是前5家公司,不但垄断了电影制作、发行各个环节还拥有自己的院线,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迫于美国反垄断法而出售了自己的院线(但目前大电影公司又开始介入影院经营,如索尼已拥有美国最大院线20%的股份)。由于失去院线加上电视普及的冲击,八大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并导致雷电华在50年代破产,但因为迪斯尼(Walt Disney)的崛起,填补了雷电华留下的空位。
之后好莱坞开始进入萧条期,20世纪70年代,原来的第一大公司米高梅逐渐衰落,而被联美收购,但联美的好日子尚未开始,就因为投资了影史上最最亏本的“巨片”《天堂之门》而破产,反而要米高梅来收拾残局,组成了米高梅/联美(MGM/UA),八大影业变为七大。与此同时,一些小公司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并崭露头角,象三星(TriStar)、新线(New Line)、卡洛可(Carolco)、奥利安(Orion)等,但它们始终没有达到七大的规模,三星和新线直到被大公司收购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好莱坞开始复苏——大购并开始了。先是依旧衰弱的米高梅被CNN的母公司特纳广播收购,特纳已经有了新线和城堡岩(Castle Rock——《申肖克的救赎》、《绿色奇迹》等名片的制作公司)两家电影厂,并很快发现米高梅的烂摊子很难消化,于是特纳在留下米高梅唯一值钱的东西——世上最大的影片库来充实自己的电视节目后(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米高梅/联美的老片的DVD是由华纳发行的原因),就把米高梅转手给了一家意大利金融财团,唯一让米高梅感到一丝希望的是特纳没有夺走007的版权。
1985年,即使《星球大战》三部曲的发行也未能使福克斯摆脱破产的阴影,澳洲人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及时出现并收购了它,媒体大亨默多克确实有起死回生的绝招,在新闻集团的运作下,福克斯不但恢复了昔日的辉煌,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美国第四大电视网FOX。
日本的索尼收购了CBS唱片后也在1989年从可口可乐手里收购了哥伦比亚和三星,组成了索尼影业(Sony Pictures/Columbia-TriStar),尽管新公司一开始连续多年的亏损让索尼不堪重负,但索尼并不愿放弃。而索尼的同乡松下在收购环球及其母公司MCA后,发现盈利遥遥无期,也未能给其影音硬件的销售带来多大好处,便将MCA售与了加拿大酒业巨头西格玛。
迪斯尼通过《小美人鱼》也重展雄风,并且为了区别其儿童片的发行,迪斯尼成立了专门发行“大人片”的试金石(Touchstone)和好莱坞影业(Hoolywood Pictures),并将三个发行品牌集合为比威发行公司(Buena Vista——BV)。但进入90年代后,凭借《本能》、《终结者》系列等成功巨片春风得意的卡洛可却开始遇到了大麻烦,它的规模无法承受连续进行的大投资,《割吼岛》的失败让它血本无归、掏空家底,《星门》的上映让卡洛可彻底破了产,它的影片库出售给了米高梅。
时代华纳在90年代收购了特纳广播,新线和城堡岩也就加入了时代华纳。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七大公司全部都成为了跨国传媒集团的一部分:迪斯尼收购了美国最大的独立片商Miramax和ABC电视网;派拉蒙被拥有MTV的维亚康姆(Viacom)收购,并建立了UPN电视网;福克斯重组为福克斯娱乐集团并建立了美国第三大独立片商福斯探射灯(Fox Searchlight);时代华纳与AOL合并;西格玛收购了宝丽金后,由于发生巨额亏损,又被法国媒体巨头维旺迪购并,重组为一家新公司维旺迪-环球(Vividen-Universal);米高梅尽管仍未恢复元气(其市场份额甚至不及Miramax等独立片商,海外发行权也委托给了福克斯),但也建立了自己的有线电视网,并且既收购了卡洛可影片库后,又收购了奥利安、宝丽金影业等破产公司的影片库,重新拥有了世上最大的电影库。当然,新成立不久的梦工厂(DreamWorks)也开始显露实力,但无论从其市场份额还是涉及业务的深度广度来说要成为新的第八大还有距离。因此,现在八大影业已成一种俗语,指的是好莱坞的主流片商,真正称的上“大”的目前只有7家,也就是美国电影协会(MPAA)目前的7个成员:索尼影业(Sony/Columbia),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迪斯尼(Disney/Buena Vista)、华纳(Warner Bros.)、派拉蒙(Paramount)、环球(Universal)、米高梅(MGM/UA)。
关于梦工场的一点意见 (周黎明)
就目前的形势来说,它已完全有资格当第八大。它唯一的不足是缺乏片库,还有产品线不够长,如没有电视剧产品,唱片业也未发展起来等。
八大现在也只是个泛指了.......... (flyerzeng) 原来的八大片厂是从更早前的五大派生而来,而到了90年代,大型公司的并购和分裂时有发生,很多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交易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像MGM这样的公司,一年投拍和上映的A级制作的大片都非常有限,收益也和后起的诸如新线或梦工场这样的公司不能相提并论,甚至连远景旗下的一间公司,如试金石都不如,这样的公司列在八大里,也多数属于象征意义的.......
MGM经过数次的转让和并购,它的电影库也不是完整的,目前的MGM拥有的是U/A,ORION,POLYGRAM及60年代后MGM自行拍摄的影片,基本是这么个范围,那个CAROLCO的电影库根本就不在MGM,而在艺匠公司手里,这个艺匠最近好像和狮门合并了.....而艺匠似乎又是被法国的CANAL+控股的,而环球又和这个CANAL+有些什么瓜葛........总之,CAROLCO的东西并不在MGM手里...........而且特纳在MGM的时候,已经把很多的早期MGM打包出售过,所以像<雨中曲>,<乱世佳人>这样的MGM经典,现在是在华纳手里.........
应该没有各自的创作理念。什么片赚钱就拍什么片喽。演员和导演不属于制片厂,但是属于经济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