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視後期主要做什麼的
影視後期一般指影視後期製作
影視後期製作就是對拍攝完的影片或者軟體製作的動畫,做後期的處理,使其形成完整的影片,包括加特效,加文字,並且為影片製作聲音等。後期軟體具體可以分為平面軟體、合成軟體、非線性編輯軟體、三維軟體。
一般來說,影視的後期製作包括三個大的方面:
一、 組接鏡頭,也就是平時所說的剪輯;
二、特效的製作,比如說鏡頭的特殊轉場效果,淡入淡出,以及圈出圈入等,現在還包括動畫以及3D特殊效果的使用;
三、聲音的出現和立體聲的出現進入到電影以後,我們應該還考慮後期的一個聲音製作的問題,包括後來電影理論中出現的垂直蒙太奇等。這三點是影視後期製作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1)電影後期導演工作內容擴展閱讀:
影視特效特效前景:
中國影視行業迅猛發展,國內不少著名導演的影片紛紛重金謀求好萊塢等國外團隊的技術支持。而一些資金不足的劇組卻只能迴避特效,使其視覺效果大打折扣。無論是關於歷史的《辛亥革命》,還是東方魔幻大片《畫壁》,又或是特效鏡頭超過1500個的《白蛇傳說》,都足以展示影視特效技術在這個視覺時代的潛力。
當特效技術席捲熒幕,為觀眾帶來巨大的視覺享受之時,電影相關人士也進行著思考與探討。
在分析國內外視覺特效製作現狀時,相關專家表示中國其實已具備製作大片的基礎,電影投資在製作預算上已逐年增加,而與好萊塢技術差距則是逐年縮小,「雖然短期達不到好萊塢的量度,但可以接近其精度」。好
萊塢影視覺特效製作經歷了幾十年的技術沉澱與經驗積累,國內的同行們無需操之過急,應抓住發展契機,培養人才。
不少電影製作團隊已經開始使用特效技術,相對較低的資金投入與豐厚的回報。雖然無論從技術還是藝術性和國際一流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但是影視製作行業得到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致使影視特效擁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㈡ 影視後期是做什麼的
影視後期製作是對拍攝完的影片或者軟體製作的動畫,做後期的處理,使其形成完整的影片,包括加特效,加文字,並且為影片製作聲音等。後期製作軟體可以分為平面軟體、合成軟體、非線性編輯軟體、三維軟體。
影視後期製作包括初剪、正式剪輯、作曲選曲、特效錄入、配音合成等一系列工作。
初剪:也稱作粗剪。現在的剪輯工作一般都是在電腦當中完成的,因此拍攝素材在經過轉磁以後,要先輸入到電腦中導演和剪輯師才能開始了初剪。
正式剪輯:在初剪得到認可以後,就進入了正式剪輯階段,這一階段也被成為精剪。精剪部分,首先是要對初剪不滿意的地方進行修改,然後將特技部分的工作合成到廣告片中去,廣告片、畫面部分的工作到此完成。
作曲或選曲:廣告片的音樂可以作曲或選曲。這兩者的區別是:如果作曲,廣告片將擁有獨一無二的音樂,而且音樂能和畫面有完美的結合,但會比較貴;如果選曲,在成本方面會比較經濟,但別的廣告片也可能會用到這個音樂。
特效的錄入:這個階段是關鍵的一個階段,將本身拍攝不到或者拍攝效果不好的地方進行特效製作,這里將運用到十分專業的特效製作軟體,我們所看到的很多具有超強視覺效果的電影正是因為特效錄入這個環節做的十分好。
配音合成:旁白和對白就是在這時候完成的。在旁白和對白完成以後,在音樂完成以後,音效剪輯師會為廣告片配上各種不同的聲音效果,至此,一條廣告片的聲音部分的因素就全部准備完畢了,最後一道工序就是將以上所有元素並的各自音量調整至適合的位置,並合成在一起。
㈢ 影視後期製作都包括什麼工作!
影視後期製作就是對拍攝完的影片或者軟體製作的動畫,做後期的處理,使其形成完整的影片,包括加特效,加文字,並且為影片製作聲音等。影視後期製作基本上是包括初剪-正式剪輯-作曲選曲-特效錄入-配音合成等一系列工作。
(1)初剪:也稱作粗剪。現在的剪輯工作一般都是在電腦當中完成的,因此拍攝素材在經過轉磁以後,要先輸入到電腦中導演和剪輯師才能開始了初剪。初剪階段,導演會將拍攝素材按照腳本的順序拼接起來,剪輯成一個沒有視覺特效、沒有旁白和音樂的版本。
(2)正式剪輯:在初剪得到認可以後,就進入了正式剪輯階段,這一階段也被成為精剪。精剪部分,首先是要對初剪不滿意的地方進行修改,然後將特技部分的工作合成到廣告片中去,廣告片、畫面部分的工作到此完成。
(3)作曲或選曲:廣告片的音樂可以作曲或選曲。這兩者的區別是:如果作曲,廣告片將擁有獨一無二的音樂,而且音樂能和畫面有完美的結合,但會比較貴;如果選曲,在成本方面會比較經濟,但別的廣告片也可能會用到這個音樂。
(4)特效的錄入:這個階段是比較關鍵的一個階段,將本身拍攝不到或者拍攝效果不好的地方進行特效製作,這里將運用到十分專業的特效製作軟體,我們所看到的很多具有超強視覺效果的電影正是因為特效錄入這個環節做的十分好。
(5)配音合成:旁白和對白就是在這時候完成的。在旁白和對白完成以後,在音樂完成以後,音效剪輯師會為廣告片配上各種不同的聲音效果,至此,一條廣告片的聲音部分的因素就全部准備完畢了,最後一道工序就是將以上所有元素並的各自音量調整至適合的位置,並合成在一起。
(3)電影後期導演工作內容擴展閱讀
市場上流行的影視後期製作軟體很多,例如After Effects(簡稱ae)、Vegas、Combustion、VideoStudio、Premiere、EDIUS、DFsion、Shake、AvidXpress等,令人應接不暇。另外,影視技術更新也很快,如何選用合適的軟體確實讓人頭痛。
首先,影視後期製作分為視頻合成和非線性編輯兩部分,兩者缺一不可。視頻合成用於對眾多不同元素的進行藝術性組合和加工,實現特效、剪輯和片頭動畫,而非線性編輯可以實現對數字化的媒體隨機訪問、不按時間順序記錄或重放編輯。AE擅長視頻合成,支持從4*4到30000*30000像素解析度,可以精確定位到一個像素點的千分之六,特效控制等功能非常強大。而Premiere在非線性編輯領域同樣具有突出優勢。由於AE和Premiere來自同一個公司,協調性極好。
其次,必須緊跟市場的發展需求,應盡量選用最流行、潛力最大的軟體。國產的VideoStudio簡單易用,但是功能較弱;Vegas功能不俗,但在易用性、擴展性明顯不如Adobe風格的軟體。眾所周知,Adobe解決方案早已成為數碼成像領域的金科玉律,例如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Acrobat等均為業界標准。作為Adobe旗下的軟體,AE和Premiere同樣具有IT人員所熟知Adobe風格界面,減低了學習難度。同時,它們在導入Photoshop、Illustrator等圖像文件時,具有得天獨厚的兼容性優勢。
因此,綜合考慮,可以採用AE+Premiere模式開展影視後期製作的學習。
㈣ 電影幕後各個職位到底是什麼工作
出品人:一般都是負責影片前期的市場調查,看類似的影片的電影市場是否有前景(比如說票房情況、受歡迎程度、續集的可能性等),通過調查來決定是否值得出品該影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們就找到所屬的電影集團投資製片人及相關人員,開始選導演、劇本、演員、贊助商等。
製片人:任務基本上跟出品人差不多,他負責整個影片的「催化」工作,督促大家快點完片,但也要保證質量。同時還是拍攝影片過程中的「管理人員」,負責監督整個影片的製作過程,確保大家沒有「偷奸耍滑」、沒有浪費投資商的錢等,跟工程監理的角色相似。
顧問:如果是歷史題材或比較其它專業的題材的影片,為使影片更具說服力或可信性,以及提供必要的指導及幫助,製片人會邀請權威人士作影片顧問。
導演:負責將劇本中刻化的各個人物角色,利用各種拍攝資源(道具、場地、演員等)將劇本演繹出來,成片、拷貝等。
副導演:兼具導演及監制的角色,是導演的左右手。
監制:主要是針對劇本,為維護劇本原貌給導演的拍攝工作提意見。
演員:根據導演及劇本的要求演繹劇本內容。
場務(劇務):負責提供拍攝影片所必需的物品及便利措施,如准備道具、選擇場景、維護片場秩序、搞好後勤服務工作等。
布景師:負責按照劇本及導演的要求布置片場的場景。
燈光:為達到電影藝術效果,按照劇本及導演的要求布置片場燈光效果。
造型師:根據劇本及導演要求為影片中的演員定出造型。
化妝師:「濃妝淡抹總相宜」,化妝師亦需按照劇本及導演要求給演員化妝,同時還要考慮到造型的要求。
特技人員:根據劇本內容,為影片增添精彩場面,但又必須使用專業人士表演,特技人員功不可沒。
後期處理:影片整體拍攝完封鏡後,導演和監制看過母片之後感覺有些地方需要用科技手段處理,達到電影藝術效果而作的修改,必要時還可能重拍某些鏡頭。期間有配樂、配音、加字幕、加特效等。對應的就會有作曲、配音演員、特技效果人員等。
作曲:為影片編配合適的曲子。相應的還會有樂隊、指揮、演唱者等人員。
剪輯:因拍攝過程中難免會有很多重復的或者多餘的鏡頭,為使影片整體效果自然和諧流暢,同時兼顧導演及劇本的風格要求,剪輯師需要將整片中不必要的鏡頭剪掉。
影片拷貝:母片處理完成後,製片人會找專業的電影拷貝公司拷貝子片,運往各地電影市場,待上市或上映。
一部影片的製作凝聚了電影工作人員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所有為使影片成功上映而付出艱辛努力的人都是一心一意想為廣大人民群眾奉獻好的作品的人,他們是偉大的、無私的。如果有人蓄意拍攝「圖謀不軌、有違史實」的影片,那他就是社會渣滓、人民的敵人!
監制:
監制(Executive Procer)。監制通常受命於製片人或製片公司法人,由他負責攝制組的支出總預算和編制影片的具體拍攝日程計劃,代表製片人監督導演的藝術創作和經費支出,同時也協助導演安排具體的日常事務。
這里將聚焦「監制」(Executive Procer)這個電影工業中不為人知的核心角色,他負責電影的日常運作與策劃。監制經常與電影工業的其他兩個角色混淆,製片人(Procer)和製片(Proction Manager,可直譯為製作經理),前者是影片的投資人,又稱出品人;後者是電影製作中的中層職位,負責具體的運營事務,向導演和監制負責。
對於監制這個角色,有人這樣描述,「他通常代表製片人或製片公司法人,由他負責攝制組的支出總預算和編制影片的具體拍攝日程計劃,代表製片人監督導演的藝術創作和經費支出,同時也協助導演安排具體的日常事務。在攝制組里,監制和導演往往又是一對矛盾,他們常常是針鋒相對,各執己見,互不相讓,只有到了拍完影片,他們才握手言和。」
電影製片人(Procer),也稱「出品人」,指影片的投資人。影片的商業屬性,決定了製片人是一部片子的主宰,有權決定拍攝影片的一切事務,包括投拍什麼樣的劇本,聘請導演、攝影師、演員和派出影片監制代表它管理攝制資金,審核拍攝經費並控制拍片的全過程。影片完成後,製片人還要進行影片的洗印,向市場進行宣傳和推銷。
場記 定義:http://www.sulushi.com/Article/wd/200506/124.html
現場記錄員,導演部門最低職位,工作量大,報酬少。需要細心認真,還要能熬夜。電影入門最易上手的職位,腳勤手快的話一部戲便可速成副導演。熟悉整個拍攝過程,也是洞悉導演的最佳位置。很多導演都是從場記、副導演出身。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堅持住啊,可別半途而廢.
㈤ 電影導演的工作流程
。。。。。分階段性的
看劇本、選演員、設置場景、做分鏡頭、現場工作(場景調度、演員調度、攝像調度)、後期剪輯控制。
大概是這些吧。
關於影視製作方面的資料,你可以參考我的網路空間。
㈥ 電影的後期製作一般包括哪些工序導演在這時應該是做些什麼工作
後期製作有剪輯,錄對白,錄動效,錄音樂,混錄,印製標准拷貝.
剪輯:導演參與細剪,剪出一個經過結構調整、刪減後的大致跟完成片長度相應的樣片.
錄動效:導演應提出要求,同錄音師一起檢驗其聲音處理效果,這關繫到人物心理與情緒的抒發.
㈦ 導演都主要負責什麼工作
導演的工作包括兩個范疇:藝術和技術。導演知道如果沒有一個好劇本,好的造型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的品味、經驗與藝術的敏感使他們能從甚至是平庸的劇本中發現潛藏的價值。當劇本需要修改和補充的時候,他們會尋找一個能夠找到的最好的編劇。這個編劇會把導演的構思落實到紙上。具有把握劇本結構、分析劇情進展、發現潛在價值、創造具有豐富的性格特點的角色、以及幫助創造辛辣對話的能力等等。所有這些都使我們有理由把導演當成藝術家。在非虛構性的電視和電影節目中也是如此,劇本是一個節目成功的標志。也因為如此,首先引起導演關注的就是劇本。導演的藝術感覺必須結合著實施的可行性。劇本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製作的價值能否實現?節目中是否包含幽默?情節是否符合邏輯?技巧的各個元素能否進一步強化?如果節目是教育性的,那麼它的內容是否通俗易懂?把文字轉化成畫面的形象話能力也將導演規定為藝術家。劇本包含畫面的種子,它將首先在導演的想像中形成,並在攝影棚里開花結果。稱職的導演具有專業攝影師對畫面構圖的理解力。這樣的導演懂得從什麼角度拍攝一場戲更加有利。從高角度還是低角度?是越過前面的樹木還是十水平線傾斜?這樣的導演具有畫家利用色彩、平衡、服裝和影調創造情緒氣氛的意識。在選者演員的時候,導演尋求的是一種高於行為能力的東西。他們注重演技但更欣賞那種富有創造性的悟性;尋求的是那種潛藏在外形之下的內在氣質。蘇聯藝術家查哈瓦說:「導演的創造材料就是演員的創造能力。不是肉體,不是隨叫隨到的體驗情感的能力,而是演員的思念和夢想,他的藝術觀點,他的七情六慾,他的幻想力,他的人生經驗,他的教養,他的趣味,他的脾性,他的幽默感」只有了解這一點,導演所創造出來的才是一種活生生的藝術品。導演的藝術才能也擴展到製作的其他方面。一部早期的美國電視連續劇《馬丁劇場》的製片人要求他的導演自己設計場景。他的理論是:由於場景和導演的構思密不可分,所以這兩種設計必須出自同一人之手。雖然這種意想有一點理由,但毫無疑問美術設計寺對電視和電影場景的貢獻更大。他們設計所有的場景。他們使演出和拍攝有了一個可見的空間。最好的美術設計學會了向導演一樣思考,從而設計出可供拍攝的多視點的場景。導演的藝術功能還包括剪輯、特技、服裝設計、化裝、發型,甚至標題和字幕的書法設計等等。技術專家成功的導演所要求的遠遠超出了影視技術的最低程度的理解。那些想通過個節目就混進影視圈的半瓶醋的導演最宗回發現:(1)由於既不懂技術知識有不想掌握這種知識,他與攝制組里的技術專家的交流是很困難的。(2)由於這種交流受阻,他的節目的質量也回大大受損。懂得技術的精妙之處和當今技術優勢的導演可以同攝制組里的技術專家討論這些精妙的技術問題,進而利用他們進一步加工和美化他們的節目。不管電視還是電影,導演的技術功能首先表現在計劃拍攝和選擇製作的設備上。其中包括選擇攝象機和光學鏡頭,磁帶和膠片、照明設備、影響設備、特技設備、攝制組規模、成員、切換設備和微波線路。這樣的決定提出先由導演和攝制組的成員長時間討,然後在製片會議上最後拍板。電視節目的製作模式是極為不同的。從一個或兩個人一組的現場電子新聞採集(ENC)到演變室的聚集上白人的特別節目。攝制組的規模決定了導演的技術需要、他的攝制計劃的范圍和節目的性質。一旦拍攝開始,導演的技術技巧知識必須貫徹到各個專業部門,從色彩飽和度到麥克風的性能,從電子字幕機到後期剪輯。在任何一種需要虛許多專家緊密配合的組織中都需要一個權威人士從中協調,以保證不至於因為高度緊張而相互沖突。在影視製作中,由於喜怒無常往往是一個藝術家性格中不可或確的組成部分,由於大多數有特殊才能的人常常暴露出極其脆弱的自我意識,這種權威人士必須是一個外交大師。由於技能和個性不同,沖突不可避免。由於問題都是主觀的,它們導致了巨大的分歧,並再次引發沖突,由於有限的拍攝周期的壓力和資金不足引起的不安全感,人們的聲音變得不冷靜,無緣無故大發脾氣,演員退出,主創人員開始考慮改行。成功的導演在一個攝制組控制各方的方法就象父母在家庭里主持家政一樣——使用紀律和愛心。導演首先要嚴於律己,給別人作出表率。導演要當眾宣布規則,建立起一種清晰明確的製作模式,使每個人都能在哪個集體中找到某種程度的安全和舒適感。主創人員和演員都喜歡在一種輕松和愉快的狀態中工作。導演要以自己的行為和品格樹立自己的形象:一種愉快的狀態反映了一個自信和充滿事業心的導演形象:一種易於沖動的狀態2反映的了一個緊張的、陷入困境的導演形象。攝制組里大多數的紀律問題都出現在演員身上,因為演員們常常表現出強烈的以自我為核心的意識。當息怒無償的性情爆發時,往往有一種潛在的原因。演員也許有個人的原因。也許他們需要指導和說明或者需要愛心。在導演解決這些問題後,如果演員繼續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他們就會失去同行們的尊敬。
㈧ 電影和電視劇導演拍戲時每天分別做些什麼工作,要具體的.
導演的職責和工作:
1、籌備階段:參與劇本的構思,寫作或修訂,把劇本琢磨透,查閱相關資料,體驗人物生活、環境、習俗,並選外景;
(1)研究劇本;(2)遴選演員;
(3)寫導演闡述,並向攝制組全體成員講解,並進行討論,達到統一認識。
導演闡述是導演對未來影片或電視劇描繪的藍圖,是導演創作意圖和完整構思的說明,也是導演的綱領性的整體設計。
導演闡述從內容看一般包括以下幾點:
對劇本的立意,主題思想、時代背景等方面的闡述。
對劇中主要人物的分析。
對劇中矛盾沖突的理解和把握。
對未來影片風格樣式的定位。
對節奏的處理。
對表演、攝影(像)、美術、化妝、服裝、道具等創作的構想和造型設計的要求及審定。
對音樂(作曲)、錄音、剪輯等各創作部門的提示及審定。
對劇中需要運用特技處理的部分提出要求,以便與特技部門協商處理。
(4)選景
(5)創作分鏡頭劇本:削弱、淡化、刪減;突出、強化、豐富、增補。
2、實際拍攝期:指揮現場拍攝,耐心啟發、誘導演員的表演,同時協調各部門的關系。
(1)在製作期一定要控制好進度。(在時間和預算間尋找平衡點)
(2)和演員以及所有的劇組成員友好相處。
交代機位、干練(試著讓攝像機跟著演員走位)一定要記住:最值得關注的事是攝像機前發生的事!
積極和演員溝通(站在攝像機旁給演員說戲)
解決好工作人員和劇組之間的利益糾紛。
3、後期製作:指導和依靠剪輯部門,完成鏡頭的組接和聲畫合成等後期製作,直至通過送審
(1)看工作樣片,和剪輯師商量如何(剪輯)操作。(到放映室)
(2)對剪輯後的毛片進行評估,確定剪輯師的剪輯是否與自己的構思一致。
4、發行期:配合製片人和宣傳人對影片進行商業發行運作,直到發行上映。有時還要參加宣傳活動。
㈨ 導演在電影中起著什麼作用,在影片中導演需要做什麼工作
導演的再創作以電影 中國最受歡迎的導演之一 馮小剛
文學劇本為基礎,運用蒙太奇思維進行藝術構思,編寫分鏡頭劇本和「導演闡述」,包括對未來影片主題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寫,場面的調度,以及時空結構、聲畫造型和藝術樣式的確定等。然後物色和確定演員,並根據體構思,對攝影、演員、美術設計、錄音、作曲等創作部門提出要求,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有關資料,分析劇本,集中和統一創作意圖,確定影片總的創作計劃。導演還要按照製片部門安排的攝制計劃,領導現場拍攝和各項後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攝制完成為止。一部影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片的風格,也往往體現了導演的藝術風格。其職責是: 指揮現場拍攝工作
1、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和分析劇本,為劇本找到恰當的表達形式; 2、與製片人和導演組其他成員攜手遴選演員; 3、根據劇本和拍攝要求選擇外景或指導搭建室內景; 4、指導道具組完成道具的准備和布置工作; 5、指揮現場拍攝工作; 6、指導工作團隊完成後期製作,包括剪輯、錄音、主題曲、動畫、字幕、特效等; 7、與出片方商討作品的宣傳計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