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豐子愷與人生 貼吧
豐子愷先生簡略
豐子愷,浙江桐鄉人,生於一八九八年。一九一四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受業於名師李叔同。一九二一年留學日本,學習西畫和音樂。歸國後從事美術和音樂。一九二四年開始發表漫畫,成為進步文學研究會會員。
豐子愷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藝術概論》、《音樂入門》、《西洋名畫巡禮》等著
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達一百八十多部。解放後,曾任上海美協副主席、主席,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上海畫院院長。
十年動亂期間,遭受迫害,積郁成病,於一九七五年不治而逝,終年七十八歲。
豐子愷(1898.11.9-1975.9.15)原名豐潤,又名豐仁,浙江桐鄉石門鎮人,名仁,又名嬰行。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翻譯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解放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被國際友人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 。豐子愷風格獨特的漫畫作品影響很大,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作品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自幼愛好美術,1914年入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從李叔同學習繪畫和音樂。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對他的思想影響甚大。1917年與同學組織桐蔭畫會。1919年師范學校畢業後,與同學數人在上海創辦上海專科師范學校,並任圖畫教師。1921年東渡日本短期考察,學習繪畫、音樂和外語。1922年回國到浙江上虞春輝中學教授圖畫和音樂,與朱自清、朱光潛等人結為好友。回國後從事美術、音樂教學,曾任上海開明書店編輯、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美術教授。同時進行繪畫、文學創作和文學、藝術方面的編譯工作。1924年,與友人創辦立達學園。抗戰期間,輾轉於西南各地,在一些大專院校執教。文藝刊物《我們的七月》4月號首次發表了他的畫作《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其後,他的畫在《文學周報》上陸續發表,並冠以「漫畫」的題頭。自此中國才開始有「漫畫」這一名稱。1925年成立立達學會,參加者有茅盾、陳望道、葉聖陶、鄭振鐸、胡愈之等人。1926年,任教職於上海藝術大學。1929年被開明書店聘為編輯。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由開明書店出版。七七事變後,率全家逃難。1937年編成《漫畫日本侵華史》出版。1939年任浙江大學講師、副教授。1942年任重慶國立藝專教授兼教務主任。1943年起結束教學生涯,專門從事繪畫和寫作。陸續譯著出版《音樂的常識》、《音樂入門》、《近世十大音樂家》、《孩子們的音樂》等面向中小學生和普通音樂愛好者的通俗讀物,為現代音樂知識的普及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1946年返上海。出版畫冊《子愷漫畫選》。1952年後歷任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等。工繪畫、書法,亦擅散文創作及文學翻譯。
豐子愷,是中國現代受人敬仰的漫畫家,散文家。他的繪畫,文章在幾十年滄桑風雨中保持一貫的風格:雍容恬靜,其漫畫更是膾炙人口。豐先生作品流傳極廣,失散也很多,就是結集出版的五十餘種畫冊也大多絕跡於市場,給讀者帶來極大遺憾。在豐子愷先生的作品中,漫畫恐怕是最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個意境,比如《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幾個茶杯,一卷簾櫳,便是十分心情。豐先生的許多漫畫,都是以兒童作為題材的,例如《阿寶赤膊》,《你給我削瓜,我給你打扇》和《會議》。讀豐先生的兒童漫畫,讓我們這些所謂的成人都覺得慚愧。什麼時候,我們這個世界,能少一些欺詐,少一些執著,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豐子愷的散文,在我國新文學史上也有較大的影響。主要作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隨筆二十篇》《甘美的回憶》《藝術趣味》《率真集》等。這些作品除一部分藝術評論以外,大都是敘述他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和日常接觸的人事,表現濃厚的生活情趣。
⑵ 豐子愷的生平以及關於他的作品--竹影的畫(詳細點)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曾用名豐潤、豐仁、嬰行,號子愷,字仁。漢族,浙江崇德(今桐鄉)人。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他的文章風格雍容恬靜,漫畫多以兒童作為題材,幽默風趣,反映社會現象。他的兒子豐華瞻為父親作傳《豐子愷小傳》。豐子愷給孩子們寫了一封信《給我的孩子們》,書籍《我的苦學經驗》深受讀者喜歡。
生平事件
1898年11月9日,豐子愷出生在浙江省崇德縣。由於是同輩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時候便被包圍在脈脈的溫情中,這種溫情後來跟隨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總是以溫柔悲憫的心來看待事物,發散在他的筆下,就變成平易的文字和純仁的畫風。
1914年,豐子愷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這所學校里,豐子愷結識了對他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兩位老師——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僅給予他音樂和美術上的啟蒙,也在為人處世上為他作了榜樣;而後者所提倡使用生動活潑的白話文、如實地表現自己真實的感受的主張,則始終被他奉為圭皋,成為他以後散文創作中的最可親可愛的特點。在這兩位與他情誼深厚的老師那裡,豐子愷找到了伴隨他一生的三樣東西--文學、繪畫和音樂。
1918年,李叔同出家為僧,豐子愷自此與佛教結緣。
1919年學校畢業,組織發起"中華美育會"。創《美育》雜志。創辦了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圖畫、音樂、手工藝各科的藝術師范學校--上海專科師范學校。
1926年,豐子愷參與發起和創辦開明書店。
1927年11月,從弘一法師皈依佛門,法名嬰行。
1933年,故鄉新居"緣緣堂"落成,自此專心譯著。
1975年9月15日逝世。
竹影
豐子愷
幾個小夥伴,借著月光畫竹影,你一筆,我一畫,參參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幾分中國畫的意味。也許,藝術和美就蘊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動中。你是否有過類似的體驗呢?
吃過晚飯後,天氣還是悶熱。窗子完全打開了,房間里還坐不牢。太陽雖已落山,天還沒有黑。一種幽暗的光彌漫在窗際,彷彿電影中的一幕。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後的院子里去乘涼。
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地減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會兒,看見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細,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覺眼梢頭另有一種微光,漸漸地在那裡強起來。回頭一看,原來月亮已在東天的竹葉中間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變成寒色,由長音階(大音階)變成短音階(小音階)了。門口一個黑影出現,好像一隻立起的青蛙,向我們跳將過來。來的是弟弟的同學華明。
「唉,你們愜意得很!這椅子給我坐的?」他不待我們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劇烈地搖他的兩腳。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動作而發抖,上面的竹葉作出蕭蕭的聲音來。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頭來向天空看。月亮已經升得很高,隱在一叢竹葉中。竹葉的搖動把她切成許多不規則的小塊,閃爍地映入我們的眼中。大家贊美了一番之後,我說:「我們今晚幹些什麼呢?」弟弟說:「我們談天吧。我先有一個問題給你們猜:細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頭上出煙氣。這是什麼道理?」我和華明都不相信,於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來看水門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見頭上有一縷一縷的細煙,好像漫畫里所描寫的動怒的人。「是口裡的熱氣吧?」「是頭上的汗水在那裡蒸發吧?」大家蹲在地上爭論了一會兒,沒有解決。華明的注意力卻轉向了別處,他從身邊摸出一枝半寸長的鉛筆來,在水門汀上熱心地描寫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來一看,真像一隻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徘徊之間,我們同時發現了映在水門汀上的竹葉的影子,同聲地叫起來:「啊!好看啊!中國畫!」華明就拿半寸長的鉛筆去描。弟弟手癢起來,連忙跑進屋裡去拿鉛筆。我學他的口頭禪喊他:「對起,對起,給我也帶一枝來!」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來分送我們。華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長的法寶,改用木炭來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門汀上參參差差地描出許多竹葉來。一面談著:「這一枝很像校長先生房間里的橫幅呢!」「這一叢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軸呢!」「這是《芥子園畫譜》里的!」「這是吳昌碩的!」忽然一個大人的聲音在我們頭上慢慢地響出來:「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驚,立起身來,看見爸爸反背著手立在水門汀旁的草地上看我們描竹,他明明是來得很久了。華明難為情似的站了起來,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後,似乎害怕爸爸責備他弄臟了我家的水門汀。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對著他說道:「誰想出來的?這畫法真好玩呢!我也來描幾瓣看。」弟弟連忙揀木炭給他。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葉了,這時候華明方才放心,我們也更加高興,一邊描,一邊拿許多話問爸爸:
「管夫人是誰?」「她是一位善於畫竹的女畫家。她的丈夫名叫趙子昂,是一位善於畫馬的男畫家。他們是元朝人,是中國很有名的兩大夫妻畫家。」
「馬的確難畫,竹有什麼難畫呢?照我們現在這種描法,豈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嗎?」「容易固然容易;但是這么『依樣畫葫蘆』,終究缺乏畫意,不過好玩罷了。畫竹不是照真竹一樣描,須經過選擇和布置。畫家選擇竹的最好看的姿態,巧妙地布置在紙上,然後成為竹的名畫。這選擇和布置很困難,並不比畫馬容易。畫馬的困難在於馬本身上,畫竹的困難在於竹葉的結合上。粗看竹畫,好像只是墨筆的亂撇,其實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都要講究。所以在中國畫法上,竹是一專門部分。平生專門研究畫竹的畫家也有。」
「竹為什麼不用綠顏料來畫,而常用墨筆來畫呢?用綠顏料撇竹葉,不更像嗎?」「中國畫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畫那樣畫得同真物一樣。凡畫一物,只要能表現出像我們閉目回想時所見的一種神氣,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符號只要用墨筆就夠了。原來墨是很好的一種顏料,它是紅黃藍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畫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實包羅三原色,即包羅世界上所有的顏色。故墨畫在中國畫中是很高貴的一種畫法。故用墨來畫竹,是最正當的。倘然用了綠顏料,就因為太像實物,反而失卻神氣。所以中國畫家不喜歡用綠顏料畫竹;反之,卻喜歡用與綠相反的紅色來畫竹。這叫做『朱竹』,是用筆蘸了硃砂來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紅色的竹?但這時候畫家所描的,實在已經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種美的姿勢,一種活的神氣,所以不妨用紅色來描。」爸爸說到這里,丟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來結束說:「中國畫大都如此。我們對中國畫應該都取這樣的看法。」
月亮漸漸升高了,竹影漸漸與地上描著的木炭線相分離,現出參差不齊的樣子來,好像脫了版的印刷。夜漸深了,華明就告辭。「明天白天來看這地上描著的影子,一定更好看。但希望大不要落雨,洗去了我們的『墨竹』,大家明天會!」他說著就出去了。我們送他出門。
我回到堂前,看見中堂掛著的立軸——吳昌碩描的墨竹,似覺更有意味。那些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似乎都有意義,表現著一種美的姿態,一種活的神氣。
⑶ 豐子愷簡介
豐子愷(Zikai·Feng,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緒二十四年生,散文家、畫家、文學家、美術家與音樂教育家,原名潤,又名仁、仍,小名慈玉,號子覬,後改為子愷,筆名T·K,又被稱為「圓通大師」、「 有德行的人」。
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及散文而著名。
1898年11月9日(清德宗光緒24年9月26日)豐子愷在浙江省石門縣石門灣(今桐鄉市)出生。
1919年,豐子愷自浙江第一師范畢業,出國深造學習美術是他的理想。於是他賣祖產,並向姐夫借了四百元錢,並到東京展開他的留學生涯。他在東京做短期進修。4個月後,他拉完了三冊提琴練習本和幾個輕歌劇曲子。美術方面,豐子愷專攻炭筆畫。
1925年,《文學周報》開始連續刊載豐子愷的畫作,鄭振鐸給這些畫定了「子愷漫畫」的標題。
1930年,母親去世後,豐子愷住到了嘉興。1932年秋天,豐子愷用版稅和開明書店的分紅,得以在家鄉石門灣建造真正的緣緣堂。後往返於石門灣和杭州之間。
1937年抗戰爆發,從江西一路逃到桂林,後居重慶,至1946年9月15日才返回上海,輾轉多地,先暫居杭州西湖招賢寺。
1947年3月11日遷入杭州靜江路(今北山路)85號小平房,稱「湖畔小屋」。1948年9月27日訪問台灣,11月23日在廈門住四個月,畫《護生畫集》。1949年4月底回到上海,同年在香港舉辦畫展。
1954年,首屈一指的上海市中國日語學院成立,他擔任首任院長和唯一一位教師。
1960年,上海市中國畫院成立,他擔任首任院長。1961年到1965年,他翻譯日本古典名著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幼女豐一吟協助。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他蒙受屈辱;背著莫須有的罪名,遭批鬥、迫害,摧折他的身心。
1975年8月,癌症病發(9月診斷為右葉尖肺癌);並得知胞姐逝世噩耗令病情惡化,同年9月15日12時8分在上海華山醫院急診觀察室逝世,享年76歲。直到1978年6月5日才平反,書面通知送交長子豐華瞻。
(3)電影豐子愷兒童演員登記表擴展閱讀:
豐子愷家裡開染坊之故,豐子愷從小就對線條和色彩敏感,《千家詩》里的黑白人物,都被他塗成了彩色。豐子愷的藝術才華,盡情顯露。
豐子愷以第三名的好成績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求學師范名校,得力名師指導,正因為導師李叔同的鼓勵:「你是我見過畫的最好、進步最快的學生」。豐子愷從此走向專業繪畫之路。「打定主意,專心學畫,把一生奉獻給藝術,永不變志」。
從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校畢業後,豐子愷創辦了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所藝術學校——上海專科師范學校,組建了「五四」時期最有影響的藝術教育社團之——中華美育會。
豐子愷在讀師范時期,有兩位恩師。一位是藝術家李叔同,一位是教育家夏丏尊。在預科班二年級時,上李叔同教授畫石膏像課,豐子愷沉迷其中,畫藝進步很快。在李叔同的指點與鼓勵下,豐子愷一方面努力寫生,一方面觀摩西洋名畫,並學習繪畫理論。
也向李叔同學習音樂,苦練鋼琴。夏丏尊當時在浙江第一師範本任舍監一職,後改任為國文老師。夏丏尊以教授新文藝寫作聞名,對學生教導甚嚴,寫作文時要求「不準講空話,要老實寫」。
青年豐子愷的抱負,不僅僅只做一個教員,他想繼續深造。1921年春,23歲的豐子愷,在家境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向親朋好友借了2000元經費,赴日本留學。
在日本期間,豐子愷的日語是向兩位曾留日的老師──李叔同、夏丏尊學習的。他在東京做短期進修。4個月後,他拉完了三冊提琴練習本和幾個輕歌劇曲子。美術方面,豐子愷專攻炭筆畫。
學油畫出身的豐子愷,面對國外大師們的作品,意識到自己的差距,產生了深深的挫敗感。他開始懷疑:在油畫這條路上,到底能夠走多遠。苦悶的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遭遇到了一位日本畫家。
但某日,他在舊書攤上看到《夢二畫集·春之卷》。竹久夢二是日本一位自學成功的畫家,專攻簡筆漫畫,在當時可謂自成一家。竹久夢二的畫構圖技巧來自西方,但畫趣卻是東洋味。豐子愷認為,這些畫作簡直就是「無聲的詩」。從竹久夢二的作品中,豐子愷找到了日後美術的途徑。
回國後在浙江上虞春暉中學執教的豐子愷,仿效日本畫家竹久夢二,結合文人情趣、佛家理念,描繪出世相百態,也將古詩句意,化成畫境。
被人忽視的日常生活,在他筆下意趣盎然。發表的第一幅畫作《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讓讀者眼睛一亮。豐子愷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開始了六十餘年的繪畫生涯。前後出版了《護生畫集》共六冊,多年來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豐子愷
⑷ 研究豐子愷的作品
著有:《緣緣堂隨筆》、《豐子愷書法》等。
著作書目:
《子愷漫畫》1926,開明。
《子愷畫集》1927,開明。
《西洋美術史》1928,開明。
《緣緣堂隨筆》(散文集)1931,開明;增訂本,1957,人文。
《子愷小品集》1933,上海開華書局。
《隨筆二十篇》1934,天馬。
《藝術趣味》(散文集)1934,開明。
《繪畫與文學》(論文集)1934,開明。
《近代藝術綱要》(論文)1934,中華。
《車廂社會》(散文集)1935,良友。
《藝術叢話》(論文集)1935,良友。
《豐子愷創作選》(散文集)1936,上海仿古書店。
《藝術漫談》1936,上海人間書屋。
《緣緣堂再筆》(散文集)1937,開明。
《漫畫阿Q正傳》1939,開明。
《子愷近作散文集》1941,成都普益圖書館。
《藝術修養基礎》(論文集)1941,桂林文化供應社。
《畫中有詩》(詩配畫)1943,桂林文光書店。
《教師日記》(日記體散文集)1944,重慶崇德書店。
《藝術與人生》(論文集)1944.1,桂林民友書店。
《古詩新畫》(子愷漫畫全集之一)1945,開明。
《兒童相》(子愷漫畫全集之二)l945,開明。
《學生相》(子愷漫畫全集之三)1945,開明。
《民間相》(子愷漫畫全集之四)1945,開明。
《都市相》(子愷漫畫全集之五)1945,開明。
《戰時相》(於愷漫畫全集之六)1945,開明。
《率真集》(散文集)1946,上海萬葉書店。
《小鈔票歷險記》(童話)1947,上海萬葉書店。
《子愷漫畫選》1955.11,人民美術出版社。
《子愷漫畫全集》1962.11,香港嶺南出版社。
《緣緣堂集外遺文》明川編,1979,香港問學社。
《豐子愷散文選集》1982,上海文藝。
《緣緣堂隨筆集》1983,浙江文藝。
翻譯書目:
《苦悶的象徵》(理論集)日本廚川白村著,1925,商務。
《藝術概論》日本黑田鵬信著,1928,開明。
《初戀》(小說)俄國屠格涅夫著,1931,開明。
《自殺俱樂部》(長篇小說)英國史蒂文生著,1932,開明。
《獵人筆記》俄國屠格涅夫著,1953,文生 。
《源氏物語》(長篇小說)日本紫式部著,1987,人民文學出版社。
《音樂的常識》
《音樂入門》
《近世十大音樂家》
《孩子們的音樂》
竹影
⑸ 求豐子愷的一片代表作散文
豐子愷(1898—1975年)漫畫家、作家、翻譯家、美術教育家。原名豐潤,又名豐仁。浙江崇德(現屬桐鄉)人。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從李叔同學習音樂、繪畫。1921年東渡日本,學西洋畫。回國後在浙江上虞春暉中學和上海立達學園任教。1925開始文學創作並發表漫畫。1928年任開明書店編輯。193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緣緣堂隨筆》。以漫畫著名藝壇。並寫作了以中小學生和一般音樂愛好者為對象的音樂讀物32種。文筆淺顯生動,起了普及西洋音樂知識的啟蒙作用。50年代還從事介紹蘇聯的音樂教育、音樂情況及翻譯歌曲。抗戰爆發後,舉家內遷,在任教的同時積極從事抗日文化活動。抗戰後返滬杭,居家從事創作和翻譯。新中國成立後定居上海,曾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中國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等職。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主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緣緣堂續筆》等。漫畫有《子愷畫全集》。譯著有日本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俄國屠格涅夫的《初戀》和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等。出版有《豐子愷文集》(7卷)。
漫畫作品http://www.artist.org.cn/Photo/8/4/200407/228.html#
散文
豐子愷:《口中剿匪記》
口中剿匪,就是把牙齒拔光。為什麼要這樣說法呢?因為
我口中所剩十七顆牙齒,不但毫無用處,而且常常作祟,使我
受苦不淺,現在索性把它們拔光,猶如把盤踞要害的群匪剿盡,
肅清,從此可以天下太平,安居樂業。這比喻非常確切,所以
我要這樣說。
把我的十七顆牙齒,比方一群匪,再像沒有了。不過這匪
不是普通所謂「匪」,而是官匪,即貪官污吏。何以言之?因
為普通所謂「匪」,是當局明令通緝的,或地方合力嚴防的,
直稱為「匪」。而我的牙齒則不然:它們雖然向我作祟,而我
非但不通緝它們,嚴防它們,反而袒護它們。我天天洗刷它們;
我留心保養它們;吃食物的時候我讓它們先嘗;說話的時候我
委屈地遷就它們;我決心不敢冒犯它們。我如此愛護它們,所
以我口中這群匪,不是普通所謂「匪」。
怎見得像官匪,即貪官污吏呢?官是政府任命的,人民推
戴的。但他們竟不盡責任,而貪贓枉法,作惡為非,以危害國
家,蹂躪人民。我的十七顆牙齒,正同這批人物一樣。它們原
是我親生的,從小在我口中長大起來的。它們是我身體的一部
分,與我痛癢相關的。它們是我吸取營養的第一道關口。它們
替我研磨食物,送到我的胃裡去營養我全身。它們站在我的言
論機關的要路上,幫助我發表意見。它們真是我的忠僕,我的
護衛。詎料它們居心不良,漸漸變壞。起初,有時還替我服務,
為我造福,而有時對我虐害,使我苦痛。到後來它們作惡太多,
個個變壞,歪斜偏側,吊兒郎當,根本沒有替我服務、為我造
福的能力,而一味對我賊害,使我奇癢,使我大痛,使我不能
吸煙,使我不得喝酒,使我不能作畫,使我不能作文,使我不
得說話,使我不得安眠。這種苦頭是誰給我吃的?便是我親生
的,本當替我服務、為我造福的牙齒!因此,我忍氣吞聲,敢
怒而不敢言。在這班貪官污吏的苛政之下,我茹苦含辛;已經
隱忍了近十年了!不但隱忍,還要不斷地買黑人牙膏、消治龍
牙膏來孝敬它們呢!
我以前反對拔牙,一則怕痛,二則我認為此事違背天命,
不近人情。現在回想,我那時真有文王之至德,寧可讓商紂方
命虐民,而不肯加以誅戮,直到最近,我受了易昭雪牙醫師的
一次勸告,文王忽然變了武王,毅然決然地興兵伐紂,代天行
道了。而且這一次革命,順利進行,—迅速成功。武王伐紂要
「血流標杵」,而我的口中剿匪,不見血光,不覺苦痛,比武
王高明得多呢。
飲水思源,我得感謝許欽文先生。秋初有一天,他來看我,
他滿口金牙,欣然地對我說:「我認識一位牙醫生,就是易昭
雪。我勸你也去請教一下。」那時我還有文王之德,不忍誅暴,
便反問他:「裝了究竟有什麼好處呢?」他說:「夫妻從此不
討相罵了。」我不勝贊嘆。並非羨慕夫妻不相罵,卻是佩服許
先生說話的幽默。幽默的功用真偉大,後來有一天,我居然自
動地走進易醫師的診所里去,躺在他的椅子上了。經過他的檢
查和忠告之後,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口中的國土內,養了一大
批官匪,若不把這批人物殺光,國家永遠不得太平,民生永遠
不得幸福。我就下決心,馬上任命易醫師為口中剿匪總司令,
次日立即向口中進攻。攻了十一天,連根拔起,滿門抄斬,全
部貪官,從此肅清。我方不傷一兵一卒,全無苦痛,順利成功。
於是我再托易醫師另行物色一批人才來。要個個方正,個個干
練,個個為國效勞,為民服務。我口中的國土,從此可以天下
太平了。
1947年冬於杭州
⑹ 胡桃雲片豐子愷閱讀答案豐子愷是中國著名畫家,其散文也充滿畫面感,本文是如何
胡桃雲片豐子愷閱讀答案是中國著名畫家畫面感非常的有意義。
⑺ 豐子愷的漫畫特徵是什麼為什麼畫兒童
豐子愷的漫畫,主要是以毛筆繒就的簡朴黑白線條單幅畫作,配以點晴作用的畫題,和如今主流以情節為主導著重電影感的漫畫不同,比較像現在報章看到的時事諷刺漫畫。不過,豐子愷的漫畫常常流露對人世關愛的同情心,非常溫厚,初看貌不驚人,但越看越覺雋永,十分耐人尋味。這與他本人的文化修養之深,恐怕不無關系。難怪當年他的漫畫能迅速普及全國,幾乎無人不知,就算在抗日期間,還有報章為豐子愷有沒有「割須逃難」而爭相報導。
兒童的題材,佔了豐子愷的漫畫一大部份。他公開宣稱自己是「兒童的祟拜者」,他的心「為四事所佔據了: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和兒童」。像【要!】這一幅,就是典型的作品。另外,他也畫了一些關於人生苦難的作品,像【最後的吻】(黑白稿於1934年,彩色稿於1941-1945年),窮婦把孩子送到孤兒院的「接嬰處」,附近卻有兩只小狗在母狗肚下吃奶,對比之強,一刀正切在最戲劇性的交匯處。畫漫畫之難常常在於如何選擇要描繪的時刻,豐子愷對此道簡直舉重若輕。看這幅漫畫的彩色版本,大家可有留意豐子愷設色的心思嗎?他布色可不只為了漂亮,而是同時在傳遞信息——溫馨的狗兒一家用了暖暖的黃,不舍卻要放棄嬰兒的媽媽則是補丁的寒色衣服,而被棄的無知小兒則用喜慶的紅布包裹,彷佛帶著母親最後的冀望……
⑻ 豐子愷曾評價梅蘭芳什麼
梅蘭芳雖然與豐子愷只見過幾次面,但他爐火純青的藝術以及高尚人格都給豐子愷留下永久難忘的印象。1961年中秋,當豐子愷在一份晚報上得悉梅蘭芳因病去世的消息後,心痛不已,當即撰文,盛贊他是「一個才藝超群的大藝術家」,又是「一個光明磊落的愛國志士」。次年,在梅蘭芳去世一周年之際,他又撰文,再一次高度評價了梅蘭芳的「蓄須」。文章寫道:
梅先生以唱戲為職業,靠青衣生活。當年蓄須不唱戲,便是自己摔破飯碗。為什麼呢?為了愛國。茫茫青史,為了愛國而摔破飯碗的「優伶」有幾人歟?假定當時有個未卜先知的仙人,預先通知梅先生,說到了1945年8 月10日,日寇一定投降,於是梅先生蓄須抗戰,忍受暫時困苦,以博愛國榮名。那麼,我今天也不寫這篇文章了。然而當時並無仙人通知,而中原寇焰沖天,回憶當日之域中,竟是倭家的天下,我黃帝子孫似乎永無重見天日之一日了。但梅先生不為所屈,竟把私人利害置之度外,將國家興亡負之仔肩。試問:非有威武不能屈之大無畏精神,曷克臻此?(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作者:李伶伶)
⑼ 豐子愷的《取蘋果》對人們的啟示和表達的意義
這漫畫是豐子愷的早期作品,刊出在1922年的《春暉》校刊上。子愷漫畫的特點是線條簡潔,情態生動,從中可以看出他這種寫意的風格很早就形成了。第一幅《經子淵先生的演講》,寥寥幾筆,但能想像出一位儒雅的男老師在講台前做報告。第二幅《女來賓--寧波女子師范》,簡練但清楚地交代了人物的身份,事件的季節,以及女性的特點。
豐子愷作漫畫常常略去人物的面部描寫,這樣的風格在當時頗受爭議。在《我的漫畫》中,豐子愷這么說:「有的人看了我的畫, 驚駭地叫道:『噫,這人只有一個嘴巴,沒有眼睛鼻頭!』『噫,這人 的四根手指粘成一塊的!』甚至有更細心的人說:『眼鏡玻璃後面怎麼不見眼睛?』」
「恍憶古人之言:『意到筆不到』,真非欺人之談。作畫意在筆先。只要意到,筆不妨不到;非但筆不妨不到,有時筆到了反而累贅。」 也有人戲稱「豐子愷畫畫不要臉」。正因為他描繪的是人的神態而非具體的人物,給讀者留有更大的想像餘地。常常地,畫中的形象令人有似曾相識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