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您所說的這位香港男演員是叫馮敬文 。
望採納,謝謝
⑵ 邵氏電影獨霸市場近30年,為何如今突然沒落
我發現邵氏電影獨霸市場近30年,但是如今卻突然落寞了,我覺得是有幾點原因。
首先邵氏電影屬於邵氏集團,可能內部的斗爭也影響到了電影的發展。而且邵氏電影很多東西都過於套路化,之前香港並沒有出現類似的公司和他競爭。
而且最重要的還是邵逸夫的老去吧,畢竟上市集團是以邵逸夫為主導的,由於邵逸夫年紀越大,可能決斷和以前相比也沒有那麼正確了,可以說這些原因加在一起,導致了邵氏電影的沒落,可以說也是時代的悲劇。
⑶ 誰知道關於邵氏公司旗下的所有演員的恐怖電影
black magic 降頭 1975
black magic2 勾魂降頭 1976
the boxer』s omen 魔 1983
the bride from hell 鬼新娘 1971
corpse mania 屍妖 1981
the enchanting 鬼屋麗人 1970
fangs of the cobra 人蛇鼠 1977
ghost eyes 鬼眼 1974
enchanting shadow 倩女幽魂 1959
the ghost lovers 艷女還魂 1974
haunted tales 碟仙 1980
hex 邪 1980
hell has no boundary 魔界 1982
human lanterns 人皮燈籠 1982
hex VS witchcraft 邪斗邪 1980
hex after hex 邪完再邪 1982
the killer snakes 蛇殺手 1974
油鬼子 1976
風流冤鬼 1984
連體 1984
蛇王子 1976
後面的就不打英文了 太累
⑷ 邵氏電影公司有沒有拍攝過電視劇
看過程,應該沒拍過電視劇
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電影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90年代末期,本身已擁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寶三間電影公司影片永久版權的衛星電視(STAR TV,即如今的「星空傳媒集團」)曾多次出價洽購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以壯大其中文片庫的實力,但邵氏拒絕,最後,邵氏於2000年宣布將該批電影的永久版權以4億港元的價錢售予由馬來西亞收費電視台ASTRO旗下的「天映娛樂」,該公司並花費2億港元作數位復修。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位於將軍澳工業村的「香港電影城」,預期於2006年初開幕。影城設施包括後期製作中心、行政大樓、攝影廠、電影院及展覽廳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後,將再與演員簽約,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
「邵氏兄弟」遵循的則是一條更為純粹的商業製片路線。邵逸夫一整套具有特色的經營理念中,原天一公司的「觀眾至上」論是其中心內容。邵逸夫很了解一般市民觀眾的心理,以及觀賞習慣和興趣,他審閱編導提供的故事劇本,以是否具有票房為取捨,因此「邵氏兄弟」在選材時都切准了市民觀眾的喜愛和情趣,選擇通俗性和娛樂性較強的題材。「邵氏兄弟」的導演與明星是否受重用,也是以票房紀錄為依據。1957年,中國大陸黃梅戲電影《天仙配》在香港公映引起轟動,香港觀眾對黃梅調音樂如痴如醉。這一現象更是引起了對市場高度 敏感的香港影人的重視,邵逸夫於是重用導演李翰祥拍攝了多部古裝題材的黃梅調電影,如江山美人 (1959)和梁山伯與祝英台 (1963)。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影片以古裝武俠片、功夫片、宮闈片居多,有些影片影響較大。它的《江山美人》、《後門》、《萬古流芳》、《藍與黑》和《珊珊》曾先後獲得第6屆、第7屆、第12屆、第13屆和第14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梁山伯與祝英台》(黃梅調)獲得第7屆舊金山國際電影節優秀獎和第2屆台灣金馬獎的最佳影片獎;功夫片《少林三十六房》和《中華丈夫》分別在第24屆、第25屆亞洲影展上獲獎;古裝武俠片《大醉俠》、《獨臂刀》、《萬人斬》和宮闈片《傾國傾城》、《武則天》、《楊貴妃》等都受到觀眾的歡迎。80年代中期起,影片產量減少,但創作上重視現代題材,代表作有《男與女》、《傾城之戀》、《表錯七日情》和《女人心》等。80年代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年產量在20—30部之間。之後,電視節目越來越精彩,搶走了大批電影觀眾。生活節奏越來越匆忙,人們都沒有餘暇和閑情逸致上電影院。以前的邵氏導演,一個一個的離開影城,然後,減產,甚至下來是停頓生產。而邵氏大規模拍片的年代,代表了一個電影王國的美麗的記憶。
⑸ 嘉禾、英皇、邵氏這三家影視公司還存在嗎
嘉禾被收購,英皇一直存在,邵氏出品電影電視更多影響更高。三家都是香港的。
嘉禾電影公司已經被收購,邵氏早在8年代就轉行做電視行業了,就是現在的香港無線電視台。
英皇一直都存在,集合公司的創始人是從邵氏電影公司走出去的,拒絕說是因為和邵逸夫理念不和,那時邵逸夫想轉投電視行業,所以嘉禾創始人鄒文懷就出走自己創辦了嘉禾。
因為連續簽約了李小龍,成龍等明星,出品大量優質電 影,盛極一時,邵氏出品了電影1000多部,嘉禾數量上是趕不上的,要說誰影響更高還真不好說,建議你去看看紀錄片《有一種電影叫香港》。
(5)邵氏電影公司反面演員擴展閱讀
邵氏電影公司收購嘉禾的經過介紹
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電影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
90年代末期,本身已擁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寶三間電影公司影片永久版權的衛星電視(STAR TV,即如今的「星空傳媒集團」)曾多次出價洽購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以壯大其中文片庫的實力,但邵氏拒絕。
最後,邵氏於2000年宣布將該批電影的永久版權以4億港元的價錢售予由馬來西亞收費電視台ASTRO旗下的「天映娛樂」,該公司並花費2億港元作數位復修。
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位於將軍澳工業村的「香港電影城」,預期於2006年初開幕。影城設施包括後期製作中心、行政大樓、攝影廠、電影院及展覽廳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後,將再與演員簽約,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
⑹ 在電視劇後廚里客串失去味覺那個香港演員是誰
徐少強~經常演反面角色~經常都是武打出場~是標志性的反面角色呢
從業經歷
徐少強是香港著名實力派武打演藝明星。他年輕時曾在股票市場任會計,後考入邵氏電影公司擔任演員。七十年代流行武俠片,徐少強在電影經常以大俠的形象出現。1977年客串演出麗的電視連續劇《大丈夫》受到矚目,遂正式加盟麗的電視。他在麗的也是以飾演大俠居多,計有《三少爺的劍》、《天蠶變》等等。其中以《天蠶變》一劇飾演「雲飛揚」使徐少強聲名大噪,該劇集亦令當時在收視方面處於劣勢的麗的電視一度擊敗無線電視,人氣還遍及台灣。後來他受電影公司慫恿鬧不和,1980年被麗的電視解約,成為自由演員,《天蠶變》亦因此被迫中途換角。 盡管如此,徐氏後來仍不時演出亞視劇集,幾乎未曾在無線亮相,而當時不曾在無線亮相的藝人不多,只有董驃、劉志榮等等。他至今已參演逾百部影視作品,早期是以飾
年輕時的徐少強
演大俠為主,後期則改為飾演反派。比較突出的角色乃周星馳電影《武狀元蘇乞兒》飾演大反派「趙無極」。1993年,亞視重拍《天蠶變》,徐氏也在此劇再次飾演「雲飛揚」一角。
隨著九十年代末港產片市道不景,亞視又因虧損連年減少劇集製作,近年徐少強甚少在香港亮相,而多在內地拍劇。
⑺ 邵氏電影真的很不錯 請問這個電影公司一共出了多少電影
具體數字很難有確切的,基本700以上。
⑻ 惠英紅年進入邵氏電影公司當演員
一九七七年
⑼ 邵氏電影公司的四大導演
邵氏的歷史,其實是脈絡清晰的:上世紀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創業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黃梅調影片成為邵氏的主打類型;60年代中期往後,在張徹和胡金銓的極力倡導下,邵氏把武俠片帶入了輝煌期,楚原在70年代和古龍合作拍攝的奇詭刀劍武俠片延續著邵氏的輝煌。
李翰祥:開創黃梅調電影
李翰祥在邵氏的創業階段進入公司,當時他力主拍攝黃梅調電影,選用林黛擔任主演拍攝出影片《貂蟬》,影片於1958年上映,隨即打破了國語片在香港的票房紀錄。李翰祥隨後拍出了《江山美人》,李翰祥的黃梅派電影漸漸成為邵氏出品影片中的一大支。
胡金銓、張徹:確立新派武俠片風格
與李翰祥不同,胡金銓和張徹則以拍攝武俠片聞名,他們的風格被人定義為新派武俠電影,確定這一派的開山之作是胡金銓1966年起用岳華、鄭佩佩主演的《大醉俠》,次年,張徹的《獨臂刀》上映,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元的影片。
楚原:港台第一導演、最古龍的武俠片導演
楚原拍攝的影片多以古龍的小說為藍本,他的《英雄無淚》《流星蝴蝶劍》等都是這類超現實武俠片的代表作。楚原是第一武俠導演,在影壇掀起一股奇情武俠熱潮,有句俚語,沒演過楚原武俠電影的,不算電影演員。
⑽ 邵氏電影中的武打片都有哪些武打演員
1、岳華(1942年-2018年10月20日),出生於中國上海,原籍廣東中山,影視男演員。
馮克安50年代以童星身份入行,成年後在劉家班裡擔任武師,70年代開始活躍於邵氏武俠片里,因為面相邪惡,所以戲中多演反派奸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