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人扮演的日本人,在國產抗戰劇中最成功,能排到前十的有哪些
自從抗日劇出現開始,鬼子專業戶就成為一個新的代名詞,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到如今,陪伴抗戰劇一路走來的。
就是那些深入人心的鬼子專業戶們,要說起最為成功飾演日本的,我看過的作品中,我認為有以下扮演的日本人最成功的:
楊聯春2005年李幼斌版《亮劍》里的筱冢義男還記得不?日軍第1軍司令官,長期駐扎華北,特工隊大佐山本一木的上司。他最先重視起李雲龍,提出給李雲龍畫像。
2014年,在田七導演的公益電影《金甌》中飾演一位畲族便衣刑警雷霆。計春華是個形象突出,表情兇悍,演戲非常認真的人,品性很憨厚,談吐頗率真,是個很隨和的人。
生活中,說說笑笑,很健談,並不像在諸多影片中飾演的反面人物那樣可怕。計春華形象突出,光光的腦袋,兇悍的表情,演好人實在艱難,不過演的壞人卻是深入人心;不少新生代演員受到其指點,做出不少貢獻。
Ⅱ 老電影《平原游擊隊》中的老鬼子「松井」的扮演者是誰
方化,是中國人,也是那時成長起來的老演員
他也演過很多黑白片的正面角色,但他演的日本人深入人心,甚至讓人感覺是日本人
據說他曾經養了猴子,練習陰狠、毒辣的眼神
下面是他的具體情況
方化,中國電影演員。生於遼寧大連。1945年入東北電影製片廠任演員。曾參加話劇《太平天國》、《家》的演出。同時在東北劇社、大黃河歌劇團演出的《洋狀元》、《狂潮》等劇中飾演角色。1946年隨長春電影製片廠遷北平後,參加《松花江上》、《小白龍》、《哈爾濱之夜》的拍攝。1949年後相繼在北京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任演員。1979年起任珠江電影製片廠演員,參加拍攝《與魔鬼打交道的人》等影片。多飾演反派人物。
1994年,姜文盛情邀請方化,請他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出演一個我軍高級將軍,方化對此欣喜若狂。這一角色可是方化演了一輩子戲才終於等到的機會。雖然在這部電影中,方化的許多戲被刪減了,最後僅存了短短幾分鍾,卻為他晚年的演藝生涯畫上了一個最圓滿的句號。
1994年11月7日,離開《陽光燦爛的日子》攝制組不久,方化因病去世,終年69歲。方化的過早離去,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永久不能彌補的遺憾
參與影片:
逢凶化吉 TURN ILL LUCK INTO GOOD(1989)
南嶺傳奇 LEGEND OF THE NANLING MOUNTAIN(1988)
十天 TEN DAYS(1980)
一個美國飛行員 AN AMERICAN PILOT(1980)
與魔鬼打交道的人 THE MAN WHO DEALS WITH DEVILS(1980)
山寨火種 SPARK IN MOUNTAIN VILLAGE(1978)
延河戰火(上集) FIRE OVER THE YAN RIVER(1977)
平原游擊隊 (1974)
三進山城 (1965)
南海的早晨 (1964)
兩家人 (1963)
甲午風雲 (1962)
未完成的喜劇 (1957)
馬 (1956)
平原游擊隊 (1955)
註:咱們看的是1955年這個版本,郭振清演的李向陽。方化在2個版本的《平原游擊隊》中演的都是松井
智取華山 (1953)
哈爾濱之夜 (1948)
小白龍 (1948)
松花江上 (1947)
Ⅲ 中國電影史上有很多表演精彩的反面角色,其中都有哪些
阿蒙葛斯,《辛德勒的名單》
阿蒙葛斯,辛德勒的名單,辛德勒的名單中最成功的角色莫過於阿蒙葛斯,由拉爾夫·費因斯刻畫的這位殺人犯,有氣質,很多影迷都喜愛,是影史上最經典的反派角色之一。
Ⅳ 方化的主要作品
黑白版《平原游擊隊》
1955年長影拍攝的《平原游擊隊》,描寫的是1943年秋天,游擊隊長李向陽接受任務深入敵後,一面牽制日寇部隊進山掃盪,一面保護堅壁在李庄的公糧,與鬼子大隊長松井鬥智斗勇,最終戰勝了敵人的故事。影片公映後產生了轟動效應,廣大觀眾在記住了由郭振清扮演的李向陽英武形象的同時,也記住了方化扮演的狡詐殘忍的日本鬼子松井。這一正一反兩個角色,乃是新中國銀幕上難得一見的典型形象大組合。
在出飾松井之前,方化已經在3部影片中扮演過日本鬼子,積累了較為豐厚的表演經驗。對於這個貫穿全片的主要反派人物,方化又重新起步,下了很大的一番功夫。雖然劇本對松井的性格並沒有深入的描寫,但是,方化卻認為劇本提供的越簡單,演員創造的潛力也就越大。他充分調動往昔經驗,把當了14年亡國奴生活中親眼目睹的日本鬼子的罪惡行徑和兇殘面孔,都畫上像貼在牆上,逐一揣摩,從中尋找他們不同的和共同的特徵,並給松井撰寫了洋洋灑灑一大本的「個人傳記」。特別是在大連商業學堂里那個毆打過他的兇殘教官,更是成為方化重點研究的對象,成為松井的主要原型。日本鬼子那些殘暴的罪行、猙獰的面孔,方化只要一閉上眼睛,就都能夠清晰的浮現在眼簾,所以,他把松井的外形定位在「鐵青色的臉,像餓鷹一樣的眼睛,眼睛裡布滿血絲,總想要有一種吃人的可怕神情。」與此同時,方化還研讀了大量日軍侵華資料以及大和民族的歷史,努力從深層去挖掘松井復雜的心理。他還買來一隻老鷹和一隻老猴子,天天觀察它們的舉止,特別是它們攫取食物時種種變化的眼神,再應用到塑造松井之中。此外,方化還把小時候學的一些日語單詞又重新撿起來,加以組合,力求發出純正的日語,以加強真實感……最後,胸有成竹的方化穿上日本軍裝,手持大洋刀,出現在攝影機前,開始了角色的塑造。這部影片上映之後,立刻在全國掀起了「《平原游擊隊》熱」。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凡是看過這部影片的孩子們,都會學著雙槍李向陽和手持軍刀的松井,分成敵我兩隊,玩起打仗游戲。
「松井」形象雖然取得成功,但在電影圈內並沒有給方化帶來多少榮譽。時隔不久,毛澤東到長影廠視察,特別指定要接見《平原游擊隊》中的演員。而長影有些領導卻對方化扮演的反派另眼相看,認為這樣的角色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於是,廠方提前通知方化,命他在第二天毛主席接見演員時不準露面,「恩賜」放他一天假。方化十分渴望再次見到毛主席,卻被冷冰冰的一句話給打消了念頭。當毛主席和《平原游擊隊》攝制組其他職員親切握手的時候,方化一個人孤零零的躺在宿舍的床上,心裡的滋味難以言表……
彩色版《平原游擊隊》
19年之後,處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長影廠,又奉上級指示,重拍《平原游擊隊》。重拍片按照江青的意圖,維持了原來的故事框架。江青曾經公開揚言:重拍片一定要超過老片。所以,攝制組人員進行了大換血。但是,惟獨日本鬼子「松井」一角,在全國各電影廠和文藝團體挑選了上百個演員,始終沒有令江青感到滿意的人選。她的想法是尋找一個與方化扮演的松井形象氣質都比較接近的新演員。「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攝制組苦等「松井」數月無法開機,最終還是江青自打耳光,被迫讓方化再度出山。
對於再次扮演松井,方化並不樂觀,一來他不願意重復自己,畢竟角色已經取得了成功,很難超越;二來自己已經闊別影壇多年,重新上戲反而有一種生疏之感,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唯恐演砸;三來當年扮演松井時自己剛剛三十歲,對角色的鑽研、領悟和發揮,都很有精力;而此時已經小五十的人,體力難以勝任。但是,當時電影的拍攝是作為政治任務看待的,容不得一個演員去左挑右選,方化只有去攝制組一條路。可是讓他始料不及的是,影片雖然仍由老導演武兆堤執導,然而,在那個極端歲月中,「三突出」的清規戒律,致使攝影組政治空氣異常緊張,根本容不得演員一星半點的「創作自由」。方化再不能像當年那樣按照對角色的理解與導演一起切磋劇情,而是在拍攝與李向陽正面交鋒的每一場戲時,都必須時時刻刻注意鏡頭、光線,甚至連邁步都要避開正面人物一定的尺寸,絕對不能站在正面人物的前面。反之,反面人物不可能有正面的鏡頭,打在臉上和身上的光也只能是灰色和黑色,演員表演則要求極力表現和醜化反面人物的故作姿態、色厲內荏、外強中干。實拍時,有好幾次方化難以適從「三突出」的清規戒律,情緒一來,沉浸到對角色的發揮上,只聽得導演連喊:「停停停!」噢,原來是自己往前跨上的一步太大,幾乎與李向陽打了一個照面。這還得了,搶了正面人物的戲!方化只好打斷剛剛捕捉到的創作靈感,重新按照導演的意圖,去開始那種極端臉譜化、概念化、格式化的表演套路。還有一次,方化剛騎上戰馬就立刻表現出松井咄咄逼人的架勢,躍馬橫沖,導演隨即不停地對著話筒大喝:「注意了,你又搶戲了,又搶戲了!」這場戲最後變成松井遠遠地望著李向陽,臉上打著烏黑的青光,並做出瑟瑟發抖的模樣。對此,方化只能苦笑一聲,他完全理解導演的苦衷!
在這樣嚴峻的創作環境中,在鏡頭前扮演反派角色,必須被迫養成「一心二用」的習慣,時時刻刻注意和提醒自己千萬 「別出格」,可是,像這樣的表演模式,又怎能發揮出一個演員的真正水平?因而,方化第二次扮演的「松井」,雖然也成為街談巷議的一個熱點,但是在角色的創造和發揮上卻沒有任何突破之處,反而在內行人眼裡看來呈現出一種明顯的退步,無非塑造了一個被極力醜化的「跳樑小丑」而已。
1957年正值「反右」運動轟轟烈烈開展之時,方化在歌頌現實生活的《綉江山》里扮演了一個百歲老人,隨後,又在呂班導演的諷刺喜劇《未完成的喜劇》中扮演了一個毛病不少且自作清高的知識分子。對於這兩個角色,方化熱情很高,因為在他踏入影壇的第一天起,就立志要把銀幕上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物全部演個遍,而不僅僅只停留在某一固定的角色之中。此前,他在《馬》中扮演的老常頭,就是在《平原游擊隊》完成後接拍第一個正面人物,在那個地地道道的東北老漢身上,找不到一絲一毫松井的影子,人物造型是那樣的質朴,演員表演是那樣生活化。方化非常自信,他相信憑借著自己扎實的功底和演戲的天賦,任何一個角色他都可以勝任。
參演作品
陽光燦爛的日子(1994)
逢凶化吉(1989)
南嶺傳奇(1988)
十天(1980)
一個美國飛行員(1980)
與魔鬼打交道的人(1980)
山寨火種(1978)
延河戰火(上集)(1977)
平原游擊隊(彩色版,1974)
三進山城(1965)
南海的早晨(1964)
兩家人(1963)
甲午風雲(1962)
劉三姐(1960)
未完成的喜劇 (1957)
馬(1956)
平原游擊隊(黑白版,1955)
智取華山(1953)
哈爾濱之夜(1948)
小白龍(1948)
松花江上(1947)
Ⅳ 陽光燦爛的日子電影院老首長是誰
是中國內地演員 方化,他於1994年出演了劇情片《陽光燦爛的日子》。1994年11月7日因病去世。
Ⅵ 電影《平原游擊隊》中扮演松井的那個人是不是去日本了
《平原游擊隊》中,松井的扮演者方化先生沒有去日本,是去世了。他是中國人,1925年8月30日出生於遼寧大連,1944年進入滿洲映畫株式會社製作部錄音科作勤雜工。
1945年始,先後在東北電影公司,東北劇社,大黃河歌劇團,北京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任演員。
1957年,方化在歌頌現實生活的《綉江山》里扮演了一個百歲老人;隨後,又在呂班執導的諷刺喜劇《未完成的喜劇》中扮演了一個毛病不少且自作清高的知識分子。
1979年起任珠江電影製片廠演員,參加拍攝《與魔鬼打交道的人》等影片。1994年,姜文盛情邀請方化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出演一個我軍高級將軍;11月7日,離開《陽光燦爛的日子》攝制組不久,方化因病去世,終年69歲。
(6)電影演員方化簡歷擴展閱讀
方化先生代表作品
1、《平原游擊隊》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蘇里、武兆堤執導,郭振清、方化、張瑩、杜德夫、梁音、周森冠主演的戰爭片,於1955年1月在中國內地上映。
2、《三進山城》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65年攝制的抗日題材劇情電影,由張鳳翔執導,賽時禮編劇,梁音、張繼強、方化、王建華、石天等人主演。1966年上映,片長87分鍾。
Ⅶ 是什麼讓演「鬼子」最像的中國人方化堅決拒絕看病
其實很多的抗日劇裡面的日本人都是中國人演的,很多不知情的人都會以為那個演員真的就是日本人。看電視的時候總是對裡面的日本人恨得牙癢癢的,可是一查資料才發現,原來很多我們恨得牙癢癢的日本人其實是我們中國人飾演的。這也反映了這些演員對於日本人這種角色演得出神入化了。
這其中讓人覺得最像的演員就是方化了。方化,1925年出生在中國遼寧,1946年進入長春電影製片廠成為一名演員,之後在電影《松花江上》飾演了一個日本鬼子,因為這部電影里方化飾演日本鬼子非常的形象,使得這個角色非常的成功。
其實一名演員並沒有好壞之分,演員是一份職業,拿到這個角色了就要盡力去詮釋這個角色。不得不說方化老師實在是一位好演員,也因為他精湛的演技,給中國演藝界帶來了一抹光輝。
Ⅷ 演員方化多大年齡去世的
演員方化是69歲去世的。
方化:1925年生於遼寧大連。電影表演藝術家。1944年進入滿洲映畫株式會社製作部錄音科作勤雜工。1945年始,先後在東北電影公司,東北劇社,大黃河歌劇團,北京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任演員。是扮演「日本鬼子」的專業戶,人稱「鬼子王」。他塑造的形象成為反派人物的經典。1994年11月7日,方化因病去世,終年69歲。
Ⅸ 方化的人物生平
方化1925年8月30日出生於大連黃泥川村。作為方家的長子,父親對他寄予了厚望,為他起名方德海,希望他長大後經商,給貧窮的家庭帶來財富和榮耀。可是天性好動的方化,從小就頗有表演才能,喜歡看皮影戲和街頭雜耍,平常模仿小貓小狗之類的小動物,都是維妙維肖,令人捧腹。長成少年的方化秉承父願,考入了大連商業學堂。當時,這所學堂全由日本人把持,除了一些必要的商業課程外,日本教官便大張旗鼓地在課堂上對學生拚命進行奴化教育。他們凶惡的嘴臉,指手畫腳的丑態,以及耀武揚威、不可一世的動作,對逐漸明白事理的方化來說,十分的別扭和反感。總算熬到了畢業,方化踏入社會,1944年年底,來到設在長春滿映製作部錄音科,當了一名錄音助理員。
然而,對滿映進行統治的,仍舊是凶神惡煞的日本人。他們對中國雇員制定了非常嚴格的用工紀律,中國雇員稍有不慎,輕者便會被日本主管拳打腳踢,重者被開除出廠,有的甚至被強加罪名關進監牢,生死不明。為此,過早體驗到亡國悲情的方化總是小心翼翼,忍氣吞聲地拚命干著本職工作。盡管如此,他仍然不可避免地遭到日本鬼子的皮鞭抽打,那隨意的漫罵與侮辱更是不計其數。仇恨的種子,深深銘刻在方化的心中。
好在苦難的日子在半年以後,隨著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而結束了。隨即,受黨派遣,金山等人前來接管「滿映」,並在次年開拍了一部由張瑞芳、周凋、王人路、浦克等主演的進步影片《松花江上》。在片場,該片編導金山碰見了干勤雜工的方化,當即選他扮演一個很有戲份的反派配角——日本伍長。在此之前,方化曾經參加了《太平天國》《家》《洋狀元》《狂潮》等話劇的演出,漸漸地從無名角色過渡到主要角色。但是對於首次上銀幕就要去出演一個重要配角,方化心裡確實沒有底。可是金山卻不這樣看,他覺得頗有表演才能的方化,是一個有潛力的新人,能夠完成角色。於是,在金山的鼓勵下,方化第一次扮演了日本鬼子的反面形象,而且從這個日本伍長開始,方化在銀幕上就與日本鬼子結下了不解之緣。
時隔不久,方化在他的第三部影片《哈爾濱之夜》中,重操舊業扮演了日軍特務長松田。該片講述的是東北人民同日寇頑強抗爭的故事,由上海老牌明星魏鶴齡擔任主演,松田則是一個貫穿始終、戲份很重的反派角色。影片完成後,組織上把方化送到了華北大學政治部學習深造。在那裡,方化換上了土布軍裝,他與眾多學員們一起親耳聆聽了毛澤東、朱德、董必武等領導人的講課,感覺到無論從思想上還是情感上,都步入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來到東影
1946年東北影製片廠成立後,方化進入廠演員劇團,隨即在短短六年間年年上戲,相繼拍攝了《內蒙古人民的勝利》《趙一曼》《兒女親事》《新兒女英雄傳》《民主青年進行曲》《智取華山》《無窮的潛力》《平原游擊隊》《馬》等影片,而且所塑形象有正有邪,大大拓寬了戲路。不過,在這些角色中,真正令他自己滿意、廣大觀眾倍感欣喜的,要數他在1955年扮演的日本鬼子松井了! 但是,方化參演的《綉江山》和《未完成的喜劇》,卻在「反右」運動中被說成是有意的影射,遭到了錯誤的批判。影片不但沒有公映,而且等待方化的卻是惡運纏身。當時,廠里著名的導演沙蒙、郭維、呂班等人都被打成了「右派分子」,然而,必須完成上報的「右派」名額還缺兩個。廠里的個別掌權者突發異想地想到了方化,他們竟拿《平原游擊隊》中的松井與方化可笑的「對號入座」,於是,蒙在鼓裡的方化,連同另一個演員陳汝斌一起,被強行補缺湊齊指標,一夜之間變成了反黨、反人民的「右派分子」。
自此,在政治上被宣判死刑的方化,一下子被打入到了無底的深淵。在「反右」運動最火熱的時候,方化每天都要接受無情的批判。他實在想不通,自己沒有任何反黨言行,定他為「右派分子」也沒有公開的罪名。難道僅憑著電影里的反派角色,極其不負責任的與演員本人劃為等號,這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百思不得其解的方化在一次充滿火葯味的批鬥會上,實在忍不住了,斗膽反問批鬥他的人。想不到回答他的竟是一句荒唐、滑稽而幼稚的話:「你演的松井比日本鬼子還像日本鬼子,你沒有反動的思想感情能演得那麼像嗎?」接著,在一片「打倒方化,打倒松井」的口號聲中,方化真是欲哭無淚、百口難辯。雖然在一年之後,被強加的「右派」罪名實在是沒有任何一點事實,方化被摘掉了「右派帽子」,又可以重新上戲了,但是廠方對他當面交代「政策」,仍是再三強調:「只許老老實實,不許亂說亂動。」 在隨後的幾年間,方化的身影又繼續出現在銀幕上,《鴻雁》中的老郵遞員千家漢,《鐵道衛士》中的暗藏特務羅際春、《再生記》中的民間老藝人、《萬木春》中思想落後分子步青雲,《冬梅》中的地方鄉坤代表……方化又重新燃燒起旺盛的創作熱情,把這幾部影片中的不同性格的角色塑造得活靈活現,特別是在1962年拍攝的《甲午風雲》中,方化成功塑造了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佑亨,再次讓廣大觀眾從銀幕上看到了他繼《平原游擊隊》的松井之後,又一個入木三分的日本鬼子形象。一時間,熱情的觀眾都以「吉野」相稱。1965年,方化又在另一部風靡一時的《三進山城》里扮演了日本小隊長小野,這已經是他第五次在銀幕上扮演日本鬼子了。通過這些影片,方化的日本鬼子形象得到了廣大觀眾的普遍認可,在民間被封為中國銀幕上獨一無二的「鬼子王」,這令方化既感到欣慰又有難言的無奈。
縱觀方化這五個日本鬼子形象,特別是對於他廣為人知的松井、伊東和小野,他都是盡最大的努力去加以區別。松井、伊東和小野都是武官,但其性格特徵卻各不相同。方化特意安排了松井經常叉腰和手握大洋刀的動作,以強化其氣焰囂張的神態;伊東在兵艦上的幾次出現,方化則有意安排他總是雙眉緊鎖,來表現這個人物的貪婪;小野則處理成一個頗有心計、帶有文氣的武官,比如在劇中他有練慣用毛筆字來書寫「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然後用雙手習慣性插在腰裡的動作,同樣表現出這一人物的侵略本性。演員的用心創作,使一個個鮮活的銀幕形象立體的呈現在廣大觀眾的面前。盡快方化又能夠重返銀幕,但是作為被管制的「摘帽右派」,仍然受到一些人的無端歧視和偏見。當他在拍攝《甲午風雲》的時候,曾積極向導演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設想,但個別主創人員卻當面指著方化用冰冷的語言說道:「你只能按照導演的意圖去演好戲,在藝術創作上沒有你說話的權利。」一句令人心寒的話,讓方化痛心不已! 「四人幫」垮台後,固有的套路,使方化對反派角色的表演失去了興趣,直到1994年,姜文盛情邀請方化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出演一個我軍高級將軍,方化對這個角色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欣然接受。雖然在這部電影中,方化的許多戲被刪減了,最後僅存了短短幾分鍾,卻為他晚年的演藝生涯畫上了一個最圓滿的句號!
當時的方化因年邁關系,長期在廣州休養,知道姜文找他拍戲,亦十分興奮,二話不說,就直飛北京。由於片長關系,方化還有另一場戲被剪掉。老人家終於辭世,知道這消息後不禁黯然。在北京姜文的辦公室內,還掛著一張當日拍片現場姜文與方化的合照,姜文說他必須珍而重之!
1994年11月7日,離開《陽光燦爛的日子》攝制組不久,方化因病去世,終年69歲。方化的過早離去,是永久不能彌補的遺憾。
Ⅹ 與歷史有關系的優秀影片.
中文名稱:薩巴達傳
英文名稱:Viva Zapata!
發行時間:1952年02月07日
電影導演:伊萊亞·凱贊 Elia Kazan
電影演員: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
安東尼·奎恩 Anthony Quinn
Florenz Ames
Ross Bagdasarian
Salvador Baguez
Abner Biberman
John F. Bray
Ric Roman
劇情介紹:
伊萊亞.卡贊導演的傳記電影傑作,由文學名家約翰.史坦培克執筆編寫劇本。馬龍.白蘭度扮演主人翁——墨西哥革命領袖埃米利.亞諾薩巴塔。薩巴塔原是貧窮的農夫,因為受不了暴君迪亞斯對他們的剝削,因此跟他的兄弟歐費米奧(安東尼.奎因飾)領導農民起來抗爭,漸從警方追捕的不法之徒變成反抗暴政的英雄。本片以有力的寫實筆重塑墨西哥革命的歷史,同時也拍出了主人翁猶富爭議性的一生,主要演員均演出精彩,令觀眾看得相當亢奮。
第二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中文名稱:末代皇帝
英文名稱:Last Emperor
專輯介紹:
本片是歷史上第一部獲准進入北京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影,導演伯納多.伯圖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採用了溥儀的家庭教師庄士敦所寫的《紫禁城的黃昏》為原始架構,再參考了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及其它相關著作,創造了這部反映出個人獨特觀點的傳記電影。
影片講述溥儀由三歲入宮繼位,成為拉線木偶般的兒皇帝。未幾,清室崩潰,民國建立,溥儀被迫離開紫禁城,結束了他有名無實的帝王生涯。
後來他投奔日本人,並被日本扶持在東北成立滿洲國,意圖復興大清帝國昔日光華。日本戰敗,溥儀也成了俘虜,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改造十年後,被特赦釋放。
他以遊客身份重遊紫禁城,不免感慨萬千。
本片在第6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創下提名9項,獲獎9項的百分之百得獎紀錄。
其中在配樂一項,更被不少人推崇為近20年來最佳的電影配樂之一。
中文名稱:亞瑟王
英文名稱:King Arthur
電影導演:安東尼·福庫 Antoine Fuqua
電影演員:克利夫·歐文 Clive Owen
凱拉·奈特利 Keira Knightley
影片簡介:
亞瑟王的傳奇已經幾乎和歷史融為一體,但是本片為不再著重與表現那些傳說中的亞瑟王故事,比如拔出石頭中的神劍,比如與圓桌武士的故事等等。對於亞瑟王,片中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寫實刻畫,講述了羅馬帝國崩潰時期,社會黑暗動亂四起,而亞瑟王在這個事情趁機崛起,並最終統率全局的故事。
中文名稱:太行山上
英文名稱:Tai Hang Shan Shang
電影導演:韋廉
電影演員:王伍福
盧奇
李幼斌
劉德凱(台)
工藤俊作(日)
梁家輝(港)
《太行山上》主要講述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率領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開闢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程。演員陣容除了匯集以往革命歷史題材影片中熟悉的臉孔--扮演朱德的王伍福、扮演鄧小平的盧奇等特型演員,片方還斥巨資邀請多位日本、法國演員加盟。
看點
特殊意義:除為今年的重大紀念之外,本片也是眾多革命歷史電影中首部以朱德同志為主角的作品,因此在中國電影故事片人物長廊中具有補白的作用。
動感視覺:本片大量運用運動鏡頭表現場面的動盪,數碼科技呈現出千軍萬馬、泥石流等宏大場面,更有肩扛攝影機增強戰火紛飛的真實感。足具動感的戰爭影象為觀眾打造出一流的視覺享受。
全新角度:本片以濃墨重彩的筆觸刻畫了林彪、閻錫山、郝夢麟、阿部規秀、板垣征四郎等眾多歷史人物鮮明的形象,客觀地描寫了喜烽口、平型關等眾多著名戰役。
中文名稱:甲午風雲
英文名稱:THE NAVAL BATTLE OF 1894
別名:甲午海戰
電影導演:林農
電影演員:浦克
周文彬
龐學勤
方化
李頡
王秋穎
宋雪娟
劇情簡介:
甲午海戰這一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英雄們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朽,暴露了慈禧,李鴻章,等民族敗類賣國求榮的丑惡嘴臉.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製造事端。
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但鄧兩次請戰均遭李拒絕。並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致使北洋艦隊出師失利,旗艦被日擊沉。鄧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最後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
該片以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中豐島、黃海兩次海戰為主線,將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予以淋漓盡致地表現。
影片曾於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獲評委獎。
《勇敢的心》
導演:
梅爾·吉布森 Gibson, Mel
主演:
梅爾·吉布森 Gibson, Mel
索菲·瑪索 Marceau, Sophie
派特里克·麥克哥漢 Mcgodhan, Patrick
劇情簡介:
在威廉·華萊士還是孩子的時候,他的父親,蘇格蘭的英雄馬索·華萊士在與英軍的斗爭中犧牲了。幼小的他在父親的好友的指導下學習文化和武術。光陰似箭,英王愛德華為鞏固在蘇格蘭的統治,頒布法令允許英國貴族在蘇格蘭享有結婚少女的初夜權,以便讓貴族效忠皇室。王子妃伊莎貝拉是個決斷的才女,她知道這道法令會讓英國貴族有意於蘇格蘭,但更會激起蘇格蘭人民的反抗。年輕的華萊士學成回到故鄉,向美麗的少女梅倫求婚,願意做一個安分守已的人。然而梅倫卻被英軍無理搶去,並遭殺害,華萊士終於爆發了。在廣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後」的呼喊聲中,他們揭竿而起,殺英兵宣布起義。
蘇格蘭貴族羅伯想成為蘇格蘭領主,在其父布斯的教唆下,假意與華萊士聯盟。華萊士殺敗了前來進攻的英軍,蘇格蘭貴族議會封他為爵士,任命他為蘇格蘭護國公。華萊士卻發現這些蘇格蘭貴族考慮的只是自己的利益,絲毫不為人民和國家前途擔心。愛德華為了緩和局勢,派伊莎貝拉前去和談。但由於英王根本不考慮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只想以收買華萊士為條件,和談失敗了。伊莎貝拉回去後才發覺和談根本就是幌子,英王匯合了愛爾蘭軍和法軍共同包圍華萊士的蘇格蘭軍隊,她趕緊送信給華萊士。大軍壓境之下,貴族們慌作一團,華萊士領兵出戰,混戰一場,短兵相接中,他意外發現了羅伯竟與英王勾結,不禁倍受打擊。伊莎貝拉為華萊士的豪情傾倒,來到駐地向他傾吐了自己的真情,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英王再次提出和談。華萊士明知是圈套,但為了和平著想,他依舊答應前去。在愛丁堡布斯設計了陰謀抓住華萊士,並把他送交英王。羅伯對父親的詭計感到怒不可遏,華萊士終於被判死刑。伊莎貝拉求情不成,在英王臨死前,她告訴英王她懷的不是王子的血脈,而這個孩子不久將成為新的英王。
華萊士刑前高呼「自由」震憾所有人。幾星期後,在受封時,羅伯高呼前為華萊士報仇的口號,英勇地繼承華萊士的遺志對抗英軍。
第6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最佳化裝五項大獎。
中文名稱:戰爭與和平
英文名稱:War and Peace
導演: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 Sergei Bondarchuk
演員:柳德米拉·薩維里耶娃 ... Lyudmila Savelyeva
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 Sergei Bondarchuk
劇情簡介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805年至1820年之間,以1812年的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生動描寫了在戰爭中俄國社會的重大事件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等。通過對四大貴族家庭——包爾康斯基、別素霍夫、羅斯托夫、庫拉金以及主人公安德烈、彼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以及個人在戰爭中自我人格的完善過程。影片是一部傑出的世紀史詩,氣勢非凡。
中文名稱:甘地傳
英文名稱:Gandhi
電影導演:理查德·阿滕伯勒 Richard Attenborough
電影演員:約翰·吉爾古德 John Gielgud
坎迪絲·伯根 Candice Bergen
丹尼爾·戴-劉易斯 Daniel Day-Lewis
馬丁·西恩 Martin Sheen
Ian Bannen
奈傑爾·霍華霍內 Nigel Hawthorne
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約翰·雷森博格 John Ratzenberger
本片獲第55屆奧斯卡:
最佳影片
最佳男主角:本.金斯力
最佳導演:理查德.安頓巴勒
最佳創作劇本:約翰.布里
最佳攝影:羅賓.泰勒
最佳剪輯:約翰.布羅姆
最佳服裝設計:約翰.莫羅
最佳美工
講述印度國父——甘地的一生
影片英文名: LAWRENCE OF ARABIA
影片中文名: 阿拉伯的勞倫斯
導演 大衛·里恩
主演 安東尼·奎恩
彼得.奧圖爾
亞歷克.金納司
奧馬.薩里夫
劇 情 簡 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德國的盟友土耳其趁機侵入阿拉伯半島,而該地區的各個部族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無力抵抗土耳其侵略軍。英國軍方派了一個"阿拉伯通"、陸軍情報軍官勞倫斯到那裡進行活動。
勞倫斯在去麥地那會見部族首領費薩爾王子的途中,遇見了哈里蘇部族的首領阿里,此人年輕剽悍,後來給了勞倫斯很大的幫助。勞倫斯到費薩爾處,只見他的大本營遭到土爾其飛機的轟炸,傷亡慘重。費薩爾採納了勞倫斯的意見,從陸路攻打亞喀巴,為佔領大馬士革鋪平道路。勞倫斯則與阿里率領突擊隊穿過沙漠,冒著炎熱與風沙。日夜兼程,很快攻下該城。
英國在阿拉伯半島的意圖是給阿拉伯人有限的槍枝彈葯,叫他們牽制士耳其的兵力,同時將阿拉伯各部族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勞倫斯基本上是按照這一戰略採取行動的,但做法上比較講究策賂。他換上阿拉倫人的服裝,盡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於突擊隊屢建戰功,威震中東,勞倫斯被譽稱為"阿拉伯的勞倫斯"。
在對大馬士革發動的總攻勢中,勞倫斯與阿里率領的阿拉伯軍隊驍勇善戰,長驅直入,比英軍提前一天攻入。但戰後,英阿雙方在管轄大馬士革這個問題上發主嚴重分歧,勞倫斯困於復雜的政治外交斗爭之中,仕途失意,不得已退役。他回到英國後,憂郁不得志。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身亡。
影視節獎名稱 年 屆 獎 項 影 人
奧斯卡 第35屆(1963年) 最佳影片
奧斯卡 第35屆(1963年) 最佳導演 大衛·里恩
奧斯卡 第35屆(1963年) 最佳攝影 弗雷迪·揚
奧斯卡 第35屆(1963年) 最佳藝術指導
奧斯卡 第35屆(1963年) 最佳影片剪輯 安妮·科茨
奧斯卡 第35屆(1963年) 最佳音響 約翰·科克斯
奧斯卡 第35屆(1963年) 最佳音樂 莫里斯·賈萊
中文名稱:火燒圓明園
英文名稱:Burning Of The Imperial Palace
電影導演:李翰祥Han Hsiang Li
電影演員:
梁家輝 Tony Leung Ka Fai .... Emperor Xian Feng
劉曉慶 Xiaoqing Liu .... Yulan
Jie Zhou .... Concubine Li
Ye Chen .... Cian
Lei Xiang .... Shu Shun
Tielin Zhang .... Yi Qing
★內容簡介:
1852年,出身宦門,頗具姿色的玉蘭被選入宮,冊封為貴人。但因玉蘭所屬的葉赫那拉家族與愛新覺羅家族有宿怨,而未能得到咸豐帝的注目。玉蘭苦思進身之計,終以一曲纏綿哀怨的小調吸引咸豐,進而博取寵幸。以後,聰明伶俐的玉蘭,經常伴隨在皇帝身旁。一年後,玉蘭因生子載淳, 被咸豐封為懿貴妃,在宮內的地位已與皇後相仿。此時,清王朝內憂外患,危機四起。英、法等八國聯軍進攻 廣州、天津,後直達北京,朝廷上下一片混亂。咸豐採納懿貴妃主張,命僧格林沁親王率兵御敵。八里橋一戰,清兵敗北,參戰將士全部陣亡。咸豐即率嬪妃及大臣肅順等逃往熱河行宮,留弟弟恭親王--奕在京與洋人談判。熱河行宮里,咸豐不理朝政 ,猶自整日尋歡作樂,奏章由懿貴妃代為批閱。驕橫不可一世的英、法聯軍欺其昏庸,仗著洋槍洋炮,攻入北京城。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將舉世聞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搶劫一空,並付之一炬。
原 片 名】Cleopatra
【中 文 名】埃及艷後
【導 演】約瑟夫·L·曼凱維奇
【主 演】伊麗莎白·泰勒
雷克斯·哈里森
理查德·波頓
內容簡介】
影片再現了古羅馬時期,尼羅河皇後克萊奧帕特拉與兩個情人之間的愛情故事,在上部中,野心勃勃的埃及女王為了政治目的,與羅馬帝國的裘利斯,凱撤聯姻,從而建立起橫跨歐亞三洲的強大帝國。影片下部中,克萊奧帕特拉又與馬克安東尼間發生了暴風雨般的愛情。
奧斯卡 第36屆(1964年) 最佳攝影
奧斯卡 第36屆(1964年) 最佳藝術指導
奧斯卡 第36屆(1964年) 最佳服裝
奧斯卡 第36屆(1964年) 最佳視覺效果
中文名稱:光榮戰役
英文名稱:Glory
別名:光榮
電影導演:愛德華 茲維克 (Edward Zwick)
電影演員:
馬修 布羅德里克 (Matthew Broderick) ...... Col. Robert Gould Shaw
丹澤爾 華盛頓 (Denzel Washington) ...... Pvt. Trip
卡里 埃爾威斯 (Cary Elwes) ...... Maj. Cabot Forbes
摩根 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 Sgt. Maj. John Rawlins
Jihmi Kennedy ...... Pvt. Jupiter Sharts
安德烈 布勞格 (Andre Braugher) ...... Cpl. Thomas Searles
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美國南北戰爭中,有一支由白人率領的黑人兵團「麻州第五十四兵團」,在南方的查爾斯坦戰役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根據這個兵團中一些年輕將領遺留下來的家書,加上編劇賦予故事角色的生命力,造就出了這么一部優秀的電影。全片氣氛相當壯麗及感人,屍橫遍野的作戰場面讓人心有餘悸,而黑人慘遭虐待的情景則令人不忍落淚。資深攝影師Freddie Francis的運鏡,以及眾多實力派演員們精湛的演出,都讓本片成為了一部最經典的戰爭歷史片之一。其時尚未成名的丹澤爾-華盛頓憑藉此片中的精彩演出,獲得了第47屆金球獎最佳男配角及第62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同時,影片也獲得了第62屆奧斯卡最佳攝影與最佳錄音兩項大獎。
轉自電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