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電影《紅高粱》為例,分析該影片的主題,音樂,色彩,景別,運動鏡頭的內涵及意蘊
賞析《紅高粱》
選自《影響中國學生的80部書》
<紅高粱>顯然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2002年它又十分醒目地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侯選名單上,不單是僅有的中文創作名目,更是80年代以降二十年中唯一入榜書.在<紅高粱>中設有兩條平行的線索,」過去式」寫爺爺和奶奶的愛情故事;」現在式」寫爺爺背著父親正在進行著的一場伏擊戰.這兩條線時隔幾十年,交叉進行,且均屬於過去,與現在無關.但令人無不驚詫的是,莫言何以能把他尚未經歷過的抗日戰爭寫的那樣波瀾壯闊,有聲有色;他何以具有如此豐富瑰麗的想像力;他的文字何能如此無拘無束舒捲自如;他怎麼就能把那驚心動魄的場面寫的飽滿暢酣淋漓盡致震撼人心.顯然,莫言在小說中的歷史描述別具一格.
莫言曾被歸為」尋根」一派,那麼莫言在自己的故鄉山東高密尋到了自己的根.對於莫言來說,高密是一個悖論,簡單說來它無疑是地球上最美麗又最醜陋,最超脫又最世俗,最聖潔又最齷齪,最英雄好漢又最王八蛋,最能喝酒又最能愛的地方.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莫言豎立起了一個復雜的形象-----爺爺(我們甚至可以忘掉他的名字),他是一個勞動者,一個殺人犯通姦犯,一個土匪,而他又是個抗日英雄.如此這樣一個形象,完全不同於文革文學當中平板的格式化的英雄形象,而集美醜善惡於一身,為當代讀者提供了全新的閱讀體驗.作品中的奶奶也是極端反傳統的.作為一個主宰自己命運的女性,奶奶反叛了傳統的價值道德觀念.當她被父母為換取一頭騾子而許配給麻風病人單扁郎時,她勇敢的選擇了與爺爺通姦,以此來進行反抗.而奶奶臨死的獨白正是對她一生最好的概括:
「天,你認為我有罪嗎?你認為我跟一個麻風病人同枕交頸,生出一窩癩皮爛肉的魔鬼,使這個美麗的世界污穢不堪是對還是錯.什麼叫貞潔?什麼叫正道?什麼叫善良?什麼是邪惡?你一直沒有告訴我,我只有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辦,我愛幸福,我愛力量,我愛美,我的身體是我的,我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罰,我不怕進你十八層地獄.我該做的都做了,該乾的都幹了,我什麼都不怕.」
可見,莫言的歷史小說推翻了傳統抗戰小說創作中的二元對立模式,重構了歷史,模糊了過去和歷史,死亡和生存,以及善與惡,好與壞的界限.正因為如此,他的筆下才有如此豐滿而復雜的人物形象.
不僅如此,<紅高粱>里還在濃濃的鄉愁里洋溢著對父輩們的深深的崇拜:
「一隊隊暗紅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網,幾十年如一日.他們殺人越貨,精忠報國,他們演出過一幕幕英勇悲壯的舞劇,使我們這些活著的不肖子孫相形見拙,在進步的同時,我真切的感到種的退化」
在莫言的心裡,爺爺(父輩)充滿了讓人著迷的男性的力與美.爺爺是一個橋夫,但卻膽敢為了奶奶,為了一段」姦情」去殺人;他本是個農民,卻為反抗日寇而成為」余司令」.奶奶本是一女子,卻也感愛感恨,深明大義,具有男子漢的氣魄.就連當時年僅十多歲的父親,也是一個敢拿起勃郎寧就射的小英雄.這就是神秘的高粱地生活過的人們,他們代表著一種健康的精神-----而那片」高密輝煌」」凄涼可人」」愛情激盪」的紅高粱,就是莫言要尋找的故鄉,要尋找的精神家園吧.
2. 如何評價張藝謀的電影《紅高粱》
大家好,我是傾情,很高興在這里回答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張藝謀的作品風格善於使用誇張的色彩風格,容易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而《紅高粱》正是其作品風格的最好體現。影片中,一片片紅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紅色的嫁衣,紅色的高粱酒,紅色的高粱以及紅色的大太陽,無一不透說著生命力的頑強和人們對於生命的熱愛。但在謳歌生命的同時,影片背後同樣充斥了時代下沉重的涵容,是一部極具人文關懷的影片。 創作者採用了大量的紅色,謳歌了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人們對於生命的追求與熱愛,刻畫了生命之美與頑強,在原有的基礎上,烘託了氣氛,表達了創作者本身對於生命的高度贊揚。文章以紅色為線索,紅色的高粱酒正是人們生命活力的體現,其釀酒時的粗狂以及張揚的音樂,集中地反映了生命的活力。
《紅高粱》這部影片改自莫言的小說,而電影使得人物更加有血有肉,豐富起來,而影片大量使用的紅色,不僅象徵著生命與愛情,更是象徵著血腥與殘酷。影片訴說得感情真摯而又熱烈,難以用語言去表達清楚。《紅高粱》中所刻畫的情感既是喜也是悲。更可以說是一種縱橫古今的歷史感與責任感,同樣是一種希望和信念。 很高興今天在網路知道給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幫助到大家,也歡迎大家在這里和我一起討論。
3. 影片紅高粱在色彩造型和表意上有什麼動人之處
在出嫁的路上,新娘被趕跑劫匪的轎夫余占熬所吸引。三天後新娘回門,與余占熬在紅高粱地里激情相愛。新婚丈夫被人殺死,新娘勇敢的主持了釀酒廠,再趕走其他土匪之後,余占熬在酒缸里撒了一泡尿,竟成了噴香的好酒。9年後,日軍強迫村人砍倒高粱修建公路,並將羅漢大爺剝皮示眾。余占熬帶領鄉人報復日軍,鄉人們全死了。痴呆的余占熬,站在女店主的屍體旁,放聲高歌……
4. 紅高粱色彩方面影評
在色彩方面,影片選用了紅、橙為主色的背景,這也與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不謀而合。我特別喜歡片中對於夕陽的描繪,層次感極強。從某種意義上講,影片所要反映的主旨來源於生活,具有現實意義。
5. 《紅高粱》影片主題及視聽語言分析
似紅似火的精神抗爭
——淺析《紅高粱》的視聽風格
電影《紅高粱》是由張藝謀改編莫言同名小說而來,影片延續了張藝謀導演重色彩、 重時代刻畫等藝術風格。紅色色調是這部影片的靈魂,起起伏伏,揮揮灑灑的紅高粱,有著寄寓當地人民乃至全中國人民的抗爭精神。導演借九兒、余占鰲等人物謳歌了三十年代西北淳樸卻擁有抗爭精神的勞動人民,延伸出現當代人們對此熾熱的感慨。這是他對故事繪聲繪色的彰顯,亦是對於小到封建禮教束縛,大到對民族侵略的偉大抗爭精神的贊頌。
紅色調的熾熱,貫穿至影片靈魂深處。導演從開頭便緊扣抗爭的主題,從畫面的最開始,九兒便是在濃艷的紅色下出場。此刻的紅色不僅僅是婚嫁的基本襯托,從九兒沮喪不甘的面部特寫便可看出,這更是對此刻九兒抗拒的內心心境的襯托。「坐轎不能哭, 哭轎吐轎沒有好報。蓋頭不能掀,蓋頭一掀必生事端。」,然而九兒卻掀了蓋頭,哭了轎,這是她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抗爭,而紅色正是她此刻內心最好的詮釋。直到影片的末尾,紅色的表現力則更加鮮明亮眼。九兒、余占鰲以及幾個弟兄夜晚在酒庄以高粱 酒祭拜英勇獻身的羅漢大哥時,周圍熊熊的焰火將整個屋子充斥著紅色的熱烈,映襯的是他們此時此地心中燃燒著的對日本人抗爭的熊熊烈焰。
紅高粱的內涵,詮釋著人物真實獨白。紅高粱作為片名,不僅僅是因為故事中的人民生活總是圍繞著紅高粱,更是因為高粱代表了當時朴實的勞動人民;一個「紅」字, 也不僅僅是因為高粱的顏色是紅色,更是因為它代表了朴實的勞動人民也擁有著紅色所 傳遞出來的抗爭精神。從小的方面看,余占鰲等抬轎工人在送九兒的途中,在高粱地遇到了劫匪,面對劫匪的蠻橫威脅,他們為保全大局作了小小的妥協便給了錢財,可當劫匪打了九兒的主意,余占鰲為首的弟兄便奮起反抗打倒了劫匪。這一小插曲為接下來大的方面作了呼應。同是在這片高粱地,結尾的高潮部分,面對日本人對當地人民的壓迫, 以及九兒的英勇獻身,一場熱血的戰爭在這片高粱地一觸即發,過程中導演有大量對高粱地的鏡頭特寫,一場血紅而壯烈的斗爭在火紅的高粱間相得益彰地展現,將紅高粱的內涵相得益彰地寄予在了抗爭的人群當中。
意境的濃墨渲染,給予了畫面想像空間。影片中有著不少重寫意的片段,往往以遠景的方式呈現,並且沒有人物對話......(此處省略500字)
此篇影評文章出自湃樂思教育編導專業高分學員,完整文章收錄在《影評高分範文集》一書中。
6. 紅高粱電影影評分析
電影《紅高粱》講述了在原始力十足的東北高密鄉,「我爺爺」解救了受困於包辦婚姻的「我奶奶」,誤制出令酒坊致富的十八里紅,最後在自發組織的抗日運動中目睹「夕陽紅」的故事。
這是由莫言的《紅高粱》和《高粱酒》改編而來,當時莫言還不是什麼諾貝得主,不過只是想用自己的文字來描述這個活色生香,翻滾著血與肉,燃燒著靈與性的高密東北鄉罷了,30年前,各個導演作家演員尚處於起步階段,但卻能由此走向世界,可見,不僅是眾人成就了它,《紅高粱》也成就了眾人。
全片令人印象深刻的無疑是那眾多的「紅」:高粱的紅,夕陽的紅,鮮血的紅,酒色的紅以及服裝的紅,紅這個色彩貫穿了全片,或作為性慾的象徵,或寓意著勞動人民的血性,或代表了中國百姓的民族存亡掙扎,而用色彩講故事,表現人物與情感一直都是國師擅長的手段,還有最後日食時那徹底變成紅色的世界。
中國人似乎對紅色更加的崇拜,因為那是血液的顏色,是流淌在數十億人口身體中共同的血脈。這份鮮艷的色彩的出現,更能表達出陝北人的熱情與豪爽,呈現了中國農民向上的精神狀態。
張藝謀在運用色彩上的技巧和靈感尤其值得研讀。長久以來國師的作品往往都帶有強烈的中國鄉土氣息,逼真的細節隱藏著動人的浪漫,用人類相通的感情不分種族國界地打動著每一個人。
片中的人物是豐滿生動的,「我爺爺」性格中有北方人所特有的大氣豪爽,怕老婆受欺負,一人冒死單挑禿三炮,喝了酒當眾指著「我奶奶」宣示主權。
「我奶奶」溫柔賢惠,勤勞肯吃苦,一手把酒坊打理起來,但同時她又是堅強剛毅的,在花轎中受折磨卻一句話也不說,與父親爭論無用後獨自拍馬疾行,羅漢大叔被日本鬼子殺害之後,她果斷決定要為羅漢大叔報仇,眼中看不到一絲恐懼。她具有中國傳統女性與新型女性的典型氣質,是一位理想化的農村婦女。
《紅高粱》中對性,酒,死亡都表達了近乎原始的崇拜,愛情為主題卻沒有出現一句情話更是展示了中國人內斂的愛情觀,個人對國家生死存亡的責任感更是為全片主題做了升華,紅高粱在那時儼然成為中華名族屹立世界之林的精神圖騰。
7. 紅高粱前期和後期的紅色在情感體現上有什麼區別
摘要 整部影片的色彩基調是紅色,這部影片和張藝謀其他的影片比如說《我的父親母親》、《大紅燈籠高高掛》等還是不一樣的。其色彩的意味、對於主題的烘托的能力,在《紅高粱》這部影片中都有大大的得到增強,整部影片中「紅色」這種意義的轉化也是非常巧妙地。從最開始迎親時新娘的紅色衣服、紅紅的轎子時的這種反諷,再到火紅的高粱地的野合,整整愛情開始出現,直至最後影片結尾處所有人員一起抗日,在血紅的夕陽的照射下,鮮血淋漓,穿著紅色肚兜的男孩在高聲大喊著:娘,娘,上西牆。
8. 紅高粱中的色彩運用
視覺
完全可以這么說,當張藝謀遭遇了顧長衛,《紅高粱》就具有了西部漫天黃塵里酒一樣熊熊燃燒的生命質感,中國第一攝影和同樣對影像如痴如狂的老謀子,兩個曠世才子激情碰撞,大自然的蒼涼,東方文化的神秘,就通過他們獨特的造型攝影,呈現在世界面前。九兒穿在身上中間寬上下窄的紅襖紅褲;伙計們閃耀著古銅色彩的上身和他們桀驁不馴的光頭;在震天的嗩吶聲里,把陽光切割成無數碎片的撲楞楞抖動的高粱騍子,日食的時候鋪天蓋地的紅,高粱地里滿眼透不過氣的綠……在[紅高粱]里,攝影出身的張藝謀大開大闔,把視覺和造型藝術玩得酣暢淋漓,幾乎每一個鏡頭都可以看作是一幅飽滿濃烈的剪影,大量運用的造型藝術以電影的語言再一次橫空出世,在此之前,還沒有人敢把電影玩到這樣的極致,也沒人敢把那樣濃重的色彩,就那麼潑墨一般地肆意揮灑,所以[紅高粱]作為張藝謀一部頗具實驗意義的作品,其對自己乃至中國影壇的震撼不言自明,以至於在後來的[英雄]中,他還對對此念念不忘,但可惜的是,和所有的平常人一樣,此時的張藝謀已經珠圓玉潤銳氣全無了。應該說[紅高粱]的成功,造型攝影和色彩的大膽運用應該算作第一功。
音樂
在《紅高粱》之前,對趙季平一無所知。當我知道他就是長安畫派創始人趙望雲之子的時候,他已經用更為古樸悠遠的音樂讓我五迷三道了。從本質上來說,《紅高粱》的音樂不但讓趙季平完成了自己平民音樂的創作願望,也和張藝謀進行了一次讓人熱淚盈眶的尋根之旅。顛轎一段音樂勁拙熱烈,充滿了生命的激情而又滿含了黃土高原秦人的火辣酣暢,他和張藝謀都有過上山下鄉的經歷,都有對中國古老文化不可思議的痴迷,《紅高粱》無疑是一次可以趁機發泄的好機會。恭喜,這次發泄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它使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心中那種隱隱約約的反哺歸巢情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滿足!九月初九敬酒神時候單單由嗩吶營造的豪放野性的《酒神曲》;第一次和「我爺爺」在高粱地里野合之後,黃土地男人用自己毫不修飾的粗獷嗓音送自己女人時的情歌;九兒血灑高粱地時候兒子豆官完全念白方式的指路冥文,穿雲的金石之音,在空曠的黃土地上一路奔騰,攪起的滾滾煙塵在天邊浩浩湯湯。
趙季平的音樂和這部電影相輔相成天人和一,同樣熱烈飽滿的情緒,同樣嶙峋蒼涼的情懷,在銀幕上大寫意地完成了一次雕鏤山河鐫刻生命的揮灑,大善若水的趙季平詭異橫放的張藝謀雙手一握,西部的高粱葉子,森林一樣的霍霍有聲。
圖騰
我不知道張藝謀在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腦海中閃沒閃現過圖騰這兩個字,可是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從思想意義上,他都又把那個遠古時代被人膜拜倒了的圖騰重新樹立起來,民族中最古老的最有象徵意義的東西,被他看似隨意地穿插其中。嗩吶、花轎、土坯房、剪紙、年畫、門神、酒簍子,肥棉褲、高粱地,石頭小橋,肚兜,粗瓷碗以及黃土地盡處的血一樣的紅太陽、黃土高原上望不到頭的蛇一樣的羊腸小路……它們被最大程度地賦予了生命、生殖、情緒、夢想等等的一切,對生命的美好以及繁衍生息的追求,從來沒有這樣凝重張揚過。
同樣野心勃勃的張藝謀決不會只停留在這些表面形式上,他有效地利用特殊歷史時期的特定環境,完成了他重鑄了民族心靈圖騰的願望。如果說,「我爺爺」的血性和狂放,都是有目共睹的滯留於表面的話,那麼劉羅漢和屠三炮的民族情愫家國情懷,就隱藏在內心深處,而一旦破土就勢不可擋。蔫聲蔫氣對「我奶奶」俯首帖耳的劉羅漢,因反抗日本鬼子被活活剝皮,破口大罵至最後一滴血;土匪屠三炮平日里打家劫舍,在日本鬼子到來時卻挺身而出,於是,當「我爺爺」和伙計們,用血一樣的高粱酒伏擊日本兵的時候,耳畔響著中國人象徵新生命的娶親的嗩吶調,高粱葉子就那麼簌簌地顫抖,黃土地就那麼安靜如海。
有人說[紅高粱]滿是維多利亞時期地下文學的意味,可是我一直堅持認為只有深深地植根於這塊土地的人,才能蘊含這樣噴薄欲出的情感,才能最終完成這樣一幅黃土風情畫、民族繁衍史,與此相比,所謂才華和技巧就顯得蒼白了,最多隻能算作風雷之外的漫天雲彩
9. 電影紅高粱中紅色元素的應用
影片的基本色調是紅色,紅色象徵著不屈的生命力。在所有色彩中,刺激幅度最強的是紅色,它能喚起人的情緒,在視覺上給人以感染力。紅高粱、紅燈籠、紅染坊、紅棉襖、紅辣椒、紅肚兜、紅衣女等無不立即移情於觀眾。色彩作為電影藝術的一種不可或缺的表現形式,往往通過對人物場景空間的色彩布局和構成、視覺氣氛的渲染、畫面構圖的經營、色彩運用的變化使觀眾感受某種超出故事情節之外的內容。張藝謀用自己與眾不同的色彩語言,尤其是用紅色贊美女性,用紅色謳歌生命,用紅色表現人性。一句話,用紅色構築電影。紅色與人物命運、人性善惡相聯系,共同參與情節,構成了作者整體的熒幕視聽的邏輯結構。
10. 不能被忽視的色彩敘事,電影《紅高粱》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懷
月亮是如此,太陽又會是怎樣的景象?除了那個過渡性質的夕陽西下外,全片意蘊最深刻的關於太陽的描繪有兩處。先來說結尾的這一個,這是九兒倒入血泊之中後,在目光凝滯的余占鰲和兒子豆兒身後出現的。從畫面構圖上說,比之人物的頭部,這太陽顯得很小,並且在熊熊燃燒著的鬼子汽車上空,色澤和質感的區分度都很低。那麼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如何讓這太陽跳出來說自己的話呢?作者匠心獨運,不單在大面積逆光攝影下,通過明暗影調的對比變化,有效表達出人物、汽車、高粱乃至煙塵的體積感,清晰勾勒出它們的輪廓,並在空間中形成多個動靜結合的層次;更通過「日食」的巧妙設計,讓原本的紅或說橙黃瞬間變成了黑,這個黑,可以是鮮血氧化後的顏色,可以是人物內心的絕望,可以是民族史詩的哀歌,可以是地土對蒼天的詰問,可以是遮蔽神智的障眼,可以是實在,可以是虛無,可以是任何的東西。盡管它與全片的光影照耀相比十分短暫,日食過後,一切仍舊恢復為被紅色籠罩的世界。但它卻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它的出現,完全轉變了紅色在這部影片中的內在涵義,以致在基調上呈現出巨大的轉折。黑色之前,紅是對原始生命力的張揚;黑色之後,紅是對萬有時空中人類生存的渺小與困頓的觀照。一如豆兒那張一片紅色彌漫看不清的面龐,奮力張著大口使勁喊著:「娘,娘,上西南,寬寬的大路,長長的寶船……」與其說這是歌謠,不如說這是童話,因為它不過是美好而童稚的願景,無以在殘酷的世界中真實再現。
這黑太陽讓人想起蕭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太陽升到斜岸的上空來了。太陽的光芒照得葛利高里的沒戴帽子的上的密密的白發閃著銀光,從蒼白色的,因為一動不動而顯得很可怕的臉上滑過。他好像是從一場惡夢中醒了過來,抬起腦袋,看見自己頭頂上是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輪耀眼的黑太陽。」太陽原不黑的,天空也不是,但作者從「異常感受」出發,反而深度刻畫了目睹家破人亡後人物內心活動的真實。因此我們可以說,黑太陽的象徵傾向無論單從文學史還是整個藝術史上看都是相對明晰的。電影作者對這一意象的借鑒,雖說有些投機取巧,卻也達到了預期效果。
另外一處,也是之前的一處,是由「我」的旁白提示才奪人眼目的,「我」敘述道:「我爹跟我說過,自打看見那天的太陽,他的眼睛就落下了病,無論看什麼都是紅的。」這幾乎是對影片色彩構成的直接解釋,同時也是對「我」這一主觀視點的悄然挪移,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說,「我爹」才是那張著有色差的眼看世界的人,而不是「我」。並且,從攝影的角度上說,攝影機鏡頭也代言了作者的眼、觀眾的眼,它所拍攝出的色彩既是片中人物乃至創作者的主觀表達,同時也是一種無法更改和逆轉的客觀呈現,是情緒本身、是生活本身。
看到最後,大概人們早都忘了,這地方原是叫作「青紗口」,那些紅色終究褪去,就像故事的講述人「我」所說,「橋還在,只是沒了高粱」。這一刻,我們有若恍然大悟,其實這個「青」字,遠要比「紅」更符合影片的內在機理,因為它透著那種塵埃落定後的蕭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