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背景
影片名:《偉大的凱瑟琳》 (瑟琳皇後,凱瑟琳大帝,葉卡捷琳娜,葉卡捷琳娜女皇)
英文名:Catherine the Great
導演:Marvin J. Chomsky馬文.J.喬姆斯基
主演: 凱瑟琳.澤塔瓊斯,保羅.邁克甘,伊恩.理查森,布萊恩.布賴斯德
地區: 歐美影視
類型:劇情片
級別:普通
內容簡介:
在俄國歷史上,凱瑟琳大帝與彼得大帝齊名,她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橫跨歐亞美三海的龐大帝國。她的政績卓越,但後人最關注的還是她那一段段令人目不暇接的情史。她在一場政治婚姻中嫁給了俄國女皇伊麗莎白的侄子彼得,但彼得因為生理上的原因成了性無能。於是,凱瑟琳耐心等待著時機,一邊放縱情慾,一邊暗中尋覓著奪取政權的良機……
❷ 牛年央視開始准備,歷屆的導演都有何背景
歷屆的導演都是非常有名的,執導過很多大型的晚會,或者有很多優秀的電影作品,非常受觀眾們喜歡。
❸ 誰有和國際導演拍北京之五《信念的力量》中背景獨白像的聽力材料
[伊朗導演馬基德·馬吉迪作品《飛揚的五環》]
[義大利導演吉賽貝·托納多雷作品:《重聚》]
[香港導演劉偉強拍攝北京作品:《品味北京》]
[法國導演特利斯·勒孔特作品:《北京印象》]
[英國導演達瑞恩·古德里奇:《信念的力量》]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B9%FA%BC%CA%B5%BC%D1%DD%C5%C4%B1%B1%BE%A9
❹ 那個國外電影涉及到了中國!!或以中國為素材來拍攝的!反正就是要有「中國」好的追分!!!
末代皇帝
功夫熊貓
動畫片 花木蘭
喜馬拉雅是法國人拍的
斯皮爾伯格 太陽帝國 故事背景是中國
木乃伊3
日本NHK的紀錄片《側目中國》
<中國鞋子>,導演是德國人
《神奇四俠2》
《解放軍佔領巴黎》
黃石的孩子
面紗
一個新的美國片《乒乓特派員》,是一部和中國國球有關的喜劇片
BBC紀錄片《美麗中國》
功夫熊貓
····················還有好多
謝謝採納
❺ 永恆與一日的導演背景
我們曾經如此熟悉阿爾巴尼亞,出生在這里的瑪納吉斯兄弟是整個巴爾干半島的電影先驅,而我們還記得《第八個是銅像》,那曾經是令我們感動的英雄頌歌,在安哲羅普洛斯拍攝這部電影的1998年,那裡卻是另外一幅樣子,在之前,霍查大叔徹底摧毀了這個國家的傳統文化,在之後,游擊隊把這個國家推向了深淵,在南巴爾干,一群少年逃出家園,他們蹲下,投擲石塊,再蹲下,投擲石塊,以這種幼稚的方法穿過雷區,他們來到還算富裕的鄰國希臘,靠擦車窗更確切地說是乞討維生,像在其他任何一個國家一樣,少年流浪兒永遠都是不法分子的獵物,面對慘淡的生活,導演顯得無能為力,他既反對警察的粗暴做法,又無法給出更好的建議。在這部電影里,阿爾巴尼亞少年與冬日的愁雲慘霧一道,構成了這個世界荒謬的風景,是主人公決定離開的背景,而這個少年,如同他穿著的杏黃衣衫,在灰暗的世間凸現,從他第一次對著亞歷山大羞澀的微笑,到後來祖孫倆相擁而泣,帶給這個世界的,卻是希望和夢想,他脫口而出的詩句,既是他母語的乳汁,又是未來的營養。
安哲羅普洛斯在這部電影中再次顯示了他的詩歌才華,如果說有人用詩的概念拍攝電影,那是安氏無疑,就像《尤利西斯之旅》是向瑪納吉斯兄弟致敬一樣,這是一部向希臘詩人索洛莫斯致敬的電影,所以在電影中使用諸多詩歌元素,不僅僅是語言方面的,而是從根本上具備了詩的特質,行雲流水的節奏,舒緩如牧歌一般,移步換景而非簡單的蒙太奇,達到了一唱三嘆的效果,推開一道門,門外是三十年前美麗的妻子,沿著一條河,岸邊站著回到希臘的索洛莫斯,只有詩人才是這樣的,跳躍到你的意外並剛好能達到的遠處,另外,電影中使用的意象也表明,巴爾干山歌海謠已經深入安氏的骨髓,公交車上的乘客,跟隨公交車的消防隊員,焚燒衣服的烈焰,以及邊境上的鐵絲網,都成了信手拈來的意象,配上如泣如訴的音樂,使人身心迷醉。
❻ 電影中的作文素材 如周星馳電影 導演等作文素材謝謝啊
1馮小剛是當今中國影壇一位值得關注的導演。贏得關注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馮小剛電影尤其是賀歲片驕人的市場業績,在中國電影市場持續低迷的情況下,特別是在國產電影市場一片蕭條的境遇中,馮小剛影片自1997年以來部部都可以拿到3000萬以上,穩定的票房收入和優勢性的市場佔有紀錄甚至超過了同期進口分賬發行的「大片」。這無論如何,都是中國電影的一個「奇跡」。
他的每部電影都能夠保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雖然並非傳世佳作,而且有著明顯的缺陷——幾年來萬變不離其宗,在藝術上少有新意,各種商業訴求在影片中過分外露,娛樂元素的組合也顯得相當拼貼,但是這一切顯而易見的弊端並沒有改變其票房成績。馮小剛以他鮮明的個性,或者甚至可以說以他顯而易見的成績和缺點成為中國電影屆獨樹一幟的人物。在所謂「意義的通貨膨脹」時代里,馮小剛影片的熱映顯得順理成章,在這樣一個彰顯個性的時代里,馮小剛的出現更是適得其時。馮小剛電影走入我們視線的是以賀歲劇的形式出現,在此之前的他編劇的作品《大撒把》、《遭遇激情》卻少有問津。直到1997年《甲方乙方》正是公映,大獲成功,馮小剛才被人們熟知。此後的幾年1998年《不見不散》、1999年《沒完沒了》、2000年《一聲嘆息》、2001年《大腕》、2003年《手機》、2004年《天下無賊》以及最近2006年的《夜宴》,馮小剛的作品作為賀歲檔期都有不俗的表現,一再打破票房記錄。並且影片也先後獲得了不少獎項:
1998年《甲方乙方》第2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
2002年《大腕》 第2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
2004年《手機》 第2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
2馮氏幽默
馮小剛的作品最初大部分是改變自王朔的小說,「我打過的漂亮仗,無不和王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馮小剛在自傳性著作《我把青春獻給你》這樣說<1>。他的作品其中傳達了五六十代人強烈的個人情懷。乖張、玩世不恭、世俗、抽科打諢、冷嘲熱諷,表達了對於主流意識的不屑和對平民草根的關注。現在習慣上被稱為的「馮氏調侃」,葛優式一本正經的冷幽默,公式化的表演模式都是脫離現實又反詰現實的真實讀解。「將《編輯部的故事》中那種調侃、幽默與傳統的滑稽、戲鬧的『南柯一夢』式的喜劇形態相結合,起用了大量大陸老百姓熟悉的喜劇演員和明星,用小品式的故事編造、小悲大喜的通俗樣式,將當下普通人的夢想和尷尬都作了喜劇化的改造,最終將中國百姓在現實境遇中所感受到的種種無奈、困惑、期盼和憤怒都化作了相逢一笑。<2>
【周星馳電影介紹】
1 周星馳的電影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他的電影被人們稱為「無厘頭」影片,從1988年第一部「無厘頭」電影產生至1998年十年間共47部。票房記錄自1990年開始,除少數幾部影片外,其餘全部突破千萬港元大關。1990年的《賭聖》、1991年的《逃學威龍》、1992年的《審死官》、1993年的《唐伯虎點秋香》、1995年《西遊記》、2005年的《功夫》均打破票房記錄。周星馳本人也獲獎無數:
1988年《霹靂先鋒》獲第25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和最有前途新人提名
1992年《審死官》榮獲亞太影帝稱號
1995年《西遊記》金紫荊獎影帝稱號
2何為「無厘頭」電影
「無厘頭」原為廣東佛山一代的一句俗語,意思是一個人做事、說話都難以理解,無中心,其語言和行為沒有明確目的,粗俗隨意,亂發牢騷,但並非沒有道理。無厘頭電影表現的悲觀厭世、及時行樂、肆意狂歡、破壞秩序、離析正統具有強烈的後現代思潮,充分體現了通俗性、顛覆性、世俗性、多元性、反智性的特點,是香港社會「文化浮萍」的飄零狀態的體現。表達了香港人社會生活模式、心態和行為取向,展示了他們迷茫彷徨的生活狀態<3>。
本文不在探討他們之間的文化內涵以及深刻的社會根源。試圖通過電影的表象分析馮小剛電影和周星馳電影之間在劇作環節上的差異以及製造發笑包袱的動因。下面就拿出他們執導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分析,我們選取了馮小剛1997 年《甲方乙方》和周星馳2005年的《功夫》做對比。
❼ 電影《馬粥街殘酷史》的背景是什麼
78年在韓國是維新時代末期。維新時代是指72年朴正熙通過武力確定其永久執政的政治體系之後的一段朴正熙軍政權統治下的韓國歷史。維新時代也是所謂的「父親」們橫行的時代。國家的元首被稱為「國父」,校長在學校里扮演著「父親」的角色,在家裡父親更是絕對的權威。維新時代也是充滿暴力的時代,從軍政權到學校乃至家庭無不通過暴力維持其權威。《馬粥街殘酷史》可以說是一部對生活在暴力的「父親」們陰影下的維新時代青春們的凄美頌歌。這樣一個時代,暴力無處不在,友情在暴力中形成,愛情也由暴力和權力決定。女主角選擇暴力和權力都在男主角之上的宇植(音譯)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這種愛情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電影里,女主角和宇植最終還是分手了。本片的導演劉荷(音譯)之前是位詩人,在以其學生時代的校園為素材的本片中,描寫了賢洙悲傷而又殘酷的高中校園生活。電影里的校園其實是當時韓國社會的縮影,賢洙在從校長到學生周圍到處充斥著暴力的校園里,想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最終,賢洙所有絕望、痛苦、憤怒等壓抑的情緒在樓頂1對6的決斗中爆發,在其血紅的雙眼中滿含著淚水,高喊「大韓民國學校,滾你X了個蛋」中達到高潮。但是賢洙並沒有從此絕望的走向自我毀滅,或者瘋狂報復黑暗的社會,而是滿懷希望地開始了新的生活。導演並沒有過分渲染韓國70年代殘酷的歷史,而是以其詩人的獨特視角,再現了當年的景象。
❽ 《傲慢與偏見》和《成為簡.奧斯汀》電影的時代背景
是
小說作者介紹
簡·奧斯汀(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國女小說家。生於鄉村小鎮斯蒂文頓,父親是當地教區牧師。奧斯汀沒有上過正規學校,但受到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親的文學藏書。奧斯汀一家愛讀流行小說,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時期的習作就是對這類流行小說的滑稽模仿,這樣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諷的基調。她20歲左右開始寫作,共發表了6部長篇小說。1811年出版的《理智與情感》是她的處女作,隨後又接連發表了《傲慢與偏見》(1813)、《曼斯菲爾德花園》(1814)和《愛瑪》(1815)。《諾桑覺寺》(又名《諾桑覺修道院》)和《勸導》(1818)是在她去世後第二年發表的,並署上了作者真名。
奧斯汀終身未婚,家道小康。由於居住在鄉村小鎮,接觸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師等人物以及他們恬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因此她的作品裡沒有重大的社會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力,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紳士淑女間的婚姻和愛情風波。她的作品格調輕松詼諧,富有喜劇性沖突,深受讀者歡迎。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庸俗無聊的「感傷小說」和「哥特小說」充斥英國文壇,而奧斯汀的小說破舊立新,一反常規地展現了當時尚未受到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沖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和田園風光。她的作品往往通過喜劇性的場面嘲諷人們的愚蠢、自私、勢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點。奧斯汀的小說出現在19世紀初葉,一掃風行一時的假浪漫主義潮流,繼承和發展了英國18世紀優秀的現實主義傳統,為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高潮做了准備。雖然其作品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兩寸牙雕」,從一個小窗口中窺視到整個社會形態和人情世故,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庸俗風氣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被譽為地位「可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
小說概述
《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丁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這部社會風情畫式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
成為簡奧斯汀
劇情介紹
簡·奧斯汀(安妮·海瑟薇飾)用她的文字、聰明與智慧照亮了整個世界。而且她的生活同樣充滿了激情與愛情。1796年,二十歲的簡遇到了湯姆·勒弗羅伊(Tom Lefroy,詹姆斯·麥卡沃伊飾)。他們的感情成為了現實生活中的傳奇,而愛情故事也成為她畢生最偉大的著作。
在當時的英國社會,為了愛情而結婚是一個愚蠢的游戲。金錢決定了整個等級分明世界的運轉。奧斯汀夫婦,在把他們最小的女兒嫁出去的時候,對這一點非常清楚。只是簡心意已決,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和桀驁不遜,再加上年輕人的傲慢與偏見,她決定要為愛而婚。
即使如此,父母還是希望為簡挑選一個富裕且有遠大前程的丈夫。瓦斯萊先生就是最理想的選擇,當地貴族、聲名顯赫而且非常富有的格瑞莎姆夫人(瑪吉·史密斯飾)的侄子。雖然他們千方百計要促成此事,但還是被簡直截了當地拒絕了。
後來,她遇到了年輕的愛爾蘭人湯姆·勒弗羅伊。他是一位律師實習生,和簡的哥哥亨利一起從倫敦來漢普郡遊玩。他長相英俊、聰明過人但也十分拮據。他對簡單純朴的鄉村生活毫無興趣。但是不久就發現了與自己心靈相通的簡·奧斯汀。兩個人彼此找到了無數共同的興趣愛好。他們在小樹林里唇槍舌戰,他們在人群擁擠的舞會上翩翩起舞。她在玩板球上技高一籌,而他則送《湯姆·瓊斯》給她閱讀。兩個人陷入了愛河之中。
但是他們一直被人監視著。格瑞莎姆夫人對此冷眼相看,而瓦斯萊則一直心存希望。父母以及親戚的反對,讓兩人必須做出決定。湯姆提議私奔,導致的後果很顯然將會是災難性的。簡的家庭經濟狀況不好,而她也將面臨貧困和蒙羞。勒弗羅伊在愛爾蘭的家庭也指望他能夠出人頭地。如果他們選擇了逃跑,所有的一切都將毀於一旦:家人、朋友和財富。在他們這個充滿感性和沖動的年紀,他們真的會走上這一步嗎?
幕後製作
著名的單身作家
簡·奧斯汀(Jane Austen)是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用獨特和細膩筆觸創作出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自己卻終身未婚。喜歡看《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艾瑪》的影迷不要錯過了,影片《成為簡·奧斯汀》將解開她的情路歷程,而且這部電影的風格就如同那些根據奧斯汀小說改編的影片一樣。
只不過,《成為簡·奧斯汀》將重點描寫,放在了奧斯汀的生活經歷是如何促使她寫出那些浪漫的小說的。把一位當時信手塗鴉完成的作品現在被公認為經典名著的作家的生活改編成電影,是很冒險的一件事情。在這么多年以來,出現過各種各樣簡·奧斯汀小說的電影版本之後,能夠拍攝一部關於她自己真實世界的電影,這樣看上去是再好不過的一件事情。
《傲慢與偏見》的現實版
傲慢,英俊的達西先生,映射的是湯姆·勒弗羅伊,一個實習律師,只是達西有錢,獨立,擁有權力、地位,不需要依靠別人。美麗,聰慧,略顯偏激的伊麗莎白,映射的正是簡.奧斯丁本人,只是伊麗莎白在感情上,在家庭上沒有更多的羈絆。於是。《傲慢與偏見》中,達西與伊麗莎白最終走在一起。而湯姆·勒弗羅伊與簡.奧斯丁,最終卻只能成為相愛卻不能在一起的「朋友」。
導演朱里安·傑拉德用了很長的時間,聚焦在奧斯汀年輕時代的生活,從中得出結論這位著名的未婚女人一定在保留單身這一問題上再三思考過。慶幸的是,朱里安·傑拉德固執得沒有把這個文學作家的形象演繹成19世紀的布里奇特·瓊斯,但是這個故事確實在某些方面做出大膽的假設,設想出與她有關系的真實生活中的達西先生。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浪漫愛情中的女主角領銜主演安妮·海瑟薇氣質高雅而且美麗動人,人物角色十分相配。
成功的電影改編
至今為止,簡·奧斯汀較為成功的銀幕改編,可以說是從名著《艾瑪》吸取靈感的影片《獨領風騷》Clueless(1995),場景轉換成了美國貝弗利山的一所中學,並且這里是來自於好萊塢十幾歲青少年的世界。這樣安妮·海瑟薇在《成為簡·奧斯汀》中帶著英式口音出演20歲的奧斯汀,一切都自然而然變得順理成章。
簡·奧斯汀的主要傳記作者帕克·霍南(Park Honan)和克萊爾·托馬林(Claire Tomalin)對於這段感情只有六頁篇幅的描述,而《成為簡·奧斯汀》的基本故事架構則是脫胎自一本最近幾年出版的奧斯汀傳記《Becoming Jane Austen》(2003),作者是喬恩·思朋斯(Jon Spence)。電影製作人主張將他們有趣的愛情演變成強烈的激情,而且兩人原本計劃私奔最終結果是促成奧斯汀成為了著名作家。至少你會覺得重新編撰的情節不可避免都是對完美無瑕的原著進展混合與模仿。很高興能夠在這部虛構簡·奧斯汀愛情生活的電影中,看到引用了大量的名言警句,至少這樣不會玷污女作家筆下的文字。此外,電影劇本非常高明地避開了很多傳說中關於他們關系的猜測和結論,而且還足以讓大批奧斯汀的崇拜者用他們的方巾掩著鼻子優雅地為之悲傷抽泣。
強大的演員陣容
一部關於英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簡·奧斯汀的電影,是讓人值得期盼和等待的,特別是由一個強大的演員陣容組成:新人安妮·海瑟薇和詹姆斯·麥卡沃伊,以及老牌實力演員朱麗·沃特斯、瑪吉·史密斯和詹姆斯·克倫威爾。而影片所關注的是她在成為作家之前的生活,這也非常符合觀眾的胃口。
扮演簡·奧斯汀的安妮·海瑟薇,和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的妻子同名,也擁有美麗的外表。1982年出生在美國,已經出演過多部眾人知曉的影片,其中有《公主日記》、《斷背山》和《穿普拉達的女王》等。在出演這部英國影片之前,她還特意學習彈鋼琴和跟隨一位方言老師練習英式口音。除此之外,本片再次匯聚了英國的幾位演技明星,瑪姬·史密斯(奧斯卡影後,英國表演事業的瑰寶,出演過《修女也瘋狂》、《高斯福庄園》等)和朱麗·沃特斯(《舞動人生》)這樣的名字早就家喻戶曉,還有出演了《女王》的詹姆斯·克倫威爾以及在《納尼亞傳奇》中扮演半人半羊的「圖姆納斯」的英國新星詹姆斯·麥卡沃伊。
❾ 倫理電影解說素材去哪裡找
電影解說文案大全。
文藝型的文案寫作水平要求比較高,不過可以抄。向電影的故事背景、演員的經歷、導演的哪些優秀作品,都可以以這種方式來介紹影片的開始,這種寫作方式適合找一些電影寓意比較深刻的電影,如當幸福來敲門、阿甘正傳等,這些電影里存在很多正能量信息,傳達給用戶生活中很多勵志激勵人們積極向上的情節,比較容易抓住用戶的心理感同身受,這種高分電影網上有大量的資料素材可查,可以模仿也可以稍作修改做成自己的文案即可。
❿ 急急急急急急!!! 需要香港藝術電影的歷史背景,發展以及一切資料,包括著名導演什麼的,謝謝!好的話
[2]香港電影史的發展應該從電影傳入香港開始。 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在法國巴黎公映了《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這一天,被世界各國電影界公認為「電影時代的開始」。 1896年初,路易·盧米埃爾的助手來了香港放映這些影片,而電影就是這樣傳入香港。自他離開後,香港電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動。當年,美國湯默斯·愛迪生公司派出一位電影攝影師到香港拍了一批紀錄片:名為《香港街景》、《香港總督府》、《香港碼頭》、《香港商團》和《鍚克炮兵團》。 這幾部有新聞紀錄的電影雖然不是香港電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們是在香港拍攝的,內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們稱為「香港電影」。 盧米埃爾兄弟
從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過一些很短的紀錄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關報導是這樣的:「現在中環街市對面,即同記辦館面前,准十五晚開演『成套戲本』(即整部電影)。」這部電影是法國導演下·齊卡當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難》。 1907年,香港有不少電影院紛紛開辦,而且公映的次數和數量都較以往為多,因此被視為香港電影事業的第一個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燒鴨》,是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在香港拍攝的一部默片諧劇。該片的導演梁少坡同為該片的主角,故事講述一個小偷(由梁少坡飾演)想偷燒鴨,卻被警察捉住了。劇情十分簡單,但不乏詼諧動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燒鴨》雖在香港攝制,卻並非香港電影公司的作品。該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後來結束了他在上海的電影事業,回美國路經香港時,和黎民偉合作製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並因而催生了香港電影事業,而黎民偉更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這部電影的出現,象徵香港電影史啟蒙期的終結,萌芽期正式開始。
萌芽時代
[2]據《中國電影發展史》記載,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在1913年出產,編導是黎民偉、攝影師是羅永祥,主要演員是黎民偉和嚴珊珊。 黎民偉原為劇社的主持人,又怎樣開始拍起電影來?原來他對電影一向很有興趣,於是透過羅永祥的介紹,認識了路經香港的布拉斯基,他們商談合作拍片成功,便由布拉斯基提供拍片所需的設備和基金,利用劇社的布景和演員,以「華美影片公司」的名義製片和發行,拍成了《莊子試妻》一片。 《莊子試妻》改編自當時的粵劇《莊周蝴蝶夢》,取材於其中「扇墳」一段。劇情大意是:莊子之妻,夫骨未寒,便有了新情人。為了討好新歡,她不惜擾及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墳墓。而這個新歡實則是莊子扮的,他只是詐死來考驗他的妻子對他是否忠貞。 《莊子試妻》片的主角是莊子之妻,由黎民偉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偉的妻子嚴珊珊飾演。嚴不僅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個電影女演員,還是中國第一個電影女演員。 《莊子試妻》片利用陽光露天拍攝,香港實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裝。本片更使用攝影特技,把莊子的鬼魂拍得忽隱忽現,加強戲劇效果。 這部電影創下不少香港電影紀錄: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國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電影女演員參演的香港電影; (四) 也同時是第一部有特技攝影的香港電影。 黎民偉及其兄長海山、北海於1923年創辦了香港第一間全由香港人投資創辦的電影製片公司「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他們並非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動香港,以至全中國的電影工業。 民新的成立為香港電影業帶來很大的推動作用,它不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聞紀錄片《中國競技員赴日本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又在1924年在廣州成立了香港第一個演員培訓所民新演員養成所,發掘有演戲潛質的人。 此外,民新還攝制了香港出產的第一部故事長片《胭脂》。於1924年,珍貴的新聞紀錄片《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大會》、《孫大元帥檢閱軍團警會操》以及1925年出產的《孫大總統東較場閱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 事實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電影事業已漸漸成長,可是由於黎民偉具有同盟會的背景,港英政府禁止民新於香港開設攝影場,香港電影發展被迫中止了。
崢嶸時代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無理殘殺中國人民,中國各地紛紛罷工、罷課,以示抗議。同年6月,內地的罷工熱潮擴展到香港。香港大罷工期間,每天都有商店倒閉,百業凋零,所有娛樂活動,包括電影放映一律停止。這個現象令剛萌芽的香港電影事業夭折。 1926年10月罷工結束,但香港電影事業仍然未能 復甦起來,因為有實力的電影工作者都去了廣州或上海發展。雖然期間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員,但這都是有名無實,直至1929年末,仍沒有一部香港電影生產過。 1930年初,黎北海等創辦了香港影片公司,製作出創業作《左慈戲曹》,然後香港才陸陸續續再有電影製片公司的成立,香港電影事業才見起色,得以復甦。 1930年,香港的電影業隨著黎北海(黎民偉兄長)創建香港影片公司而開始復甦。不過,真正令香港電影業站穩住腳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偉的上海民新與其他幾間電影公司合並而成的「聯華影業公司」。「聯華」可以說是為香港電影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力,是戰前中國最大的電影廠之一。 為了培養人才,聯華在1931年4月開辦演員養成所,教授的課程包括編劇、導演、表演、攝影等,堪稱一間電影全科學校。它培訓了一批傑出的粵語片導演,如李鐵、黃岱等,對香港電影貢獻良多。 「聯華」香港分廠一向都是拍默片,雖然當時有聲電影興起,創辦人卻不敢冒險。於是,第一部粵語有聲片就由上海天一電影廠的湯曉丹執導拍成,就是《白金龍》。 有聲電影問世後,香港的電影公司紛紛拍攝有聲片。1934年「聯華」香港分廠解體,黎北海另創了香港第一家有聲電影製片廠「中華」,並導演了一部局部有聲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聲片《傻仔洞房》(1934)。 進入1935年,香港電影正式步進有聲時代。 從1935年開始,香港的粵語片產量每年遞增,從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過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熱潮的影響,香港生產了多部愛國電影,其中包括大觀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線》。 1936年,社會教育片成了香港電影的主流。除了社教片之外,愛國片在同年增多了產量。當然,故事片在香港電影史上從來也並未受過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編導的《兒女債》。 1937年到1938年,由於「七七事變」的發生,香港抗日氣氛高昂,因此電影工作者也紛紛開拍抗日愛國片,頓時間,愛國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產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為愛國片。 1939年秋,受到歐洲國家的戰爭所影響,1940年的港產片產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電影業陷入低潮。大觀電影廠及其他電影設施被炸,大量的香港電影拷貝和底片也被燒毀或遺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殘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狀態,在這期間,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幾部由日本電影公司拍攝的紀錄片問世。 戰後初期,電影製片廠的數目較戰前為少,大中華是其中一個較有規模的,因為它擁有李麗華、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導演朱石麟和吳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華生產了34部國語片和8部粵語片,可惜到了1949年,產量卻愈來愈少,被迫關門。 總括來說,日本入侵對香港電影業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香港電影經歷了四年的停產,才在1946年上映了戰後首部港產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電影界很多左派人士為了逃避國民黨的政治壓力,或中國內地通貨膨脹的影響,紛紛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國語電影業便愈來愈蓬勃,到了70代初更達至高峰。
成熟時代
香港電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復興,而在1949年以後漸趨蓬勃,不無原因。1949年後大批中國內地的電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經濟理由紛紛南下,在香港設電影廠,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攝電影,使香港成為南中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電影中心。再加上20世紀50年代中期,新加坡、馬來西亞電影勢力過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歐電影文化所帶來的沖擊,遂令香港電影邁向成熟的雛型。 20世紀50-60年代是國、粵語片起飛的時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粵語片的盛產期。這段黃金時期粵語片有以下幾個主流: 粵語片 1:粵劇戲曲片 據估計,在20世紀50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粵劇戲曲片問世,差不多每三部粵語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粵劇片,而在1958年更達到了高峰,這一年的160部電影中,粵劇佔了一半。 舞台式的粵劇片基本上製作費不高,電影技巧也不特別考究,因為大部份都沿用粵劇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節,其餘的排場做手都不嚴格。因此,這類戲曲大多被揶揄為「五日鮮」、「七日鮮」。當然其中也不乏製作認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不朽經典,如《帝女花》(1959)、《紫釵記》(1959)、《李後主》(1968)等。而戲曲片的演員亦有不少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劍輝、白雪仙、新馬師曾、薛覺先和林家聲等等。 至於粵劇戲曲片為何會在20世紀50年代大受歡迎呢?這是因為戰後粵劇發展蓬勃,進棚看戲成為上流社會的消費享受。至於一般市民只好聽電台話劇或聽粵曲,有見及此,電影公司便把大量經典粵劇拍成電影,讓戲迷可以以低廉的戲票欣賞傳統的粵劇戲曲。 2:文藝片 這時期的文藝片背景多為民國或當代,講求戲劇結構,又或改編自中外文學、流行小說,或襲取好萊塢通俗劇的故事模式。而提到這類環繞家庭倫理、男女之愛的文藝片,就不得不提粵語片電影公司中的佼佼者 : 聯合電影有限公司「中聯」。 中聯創建於1952年,共生產了44部電影,出品了不少粵語片中的經典,如李鐵的《危樓春曉》(1953)、《天長地久》(1955)、楚原的《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傳戶曉的作品。 中聯的21位精英,有見於影藝界充斥著粗製濫造之歪風,遂以認真的拍攝態度、主題健康的電影信念為大前提,創辦中聯以抗衡媚俗投機而質素低劣的七日鮮貨色。這批電影界精英包括導演李鐵、吳回和十三位著名演員:吳楚帆、張鍈、張活游、白燕、黃曼梨、紫羅蓮等等。 中聯電影每每針對香港社會種種問題,批判上流大亨的偽善丑惡,帶有濃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國電影的美學層次。大概是因為過分執著於傳統道德使命,中聯漸漸跟時代脫節。到1967年,它也隨著粵語片的息微而關閉,但其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是絕不容忽視的。 3:古裝武俠片 20世紀50年代的古裝武俠片大多以民間熟悉的俠義神怪故事為骨幹,但武打場面並不講求真實感,發展至後期(20世紀60年代初、中期)日漸注重動作場面設計,大量加進了特技花款(如怪獸、怪人裝扮和模型特技)、曹達華和於素秋就演了不少這類古裝武俠片,如《如來神掌》系列。 嘉禾公司創始人:鄒文懷
4:喜鬧劇 這類電影大多以詼諧搞笑的喜劇演員掛帥,橋段不外乎「大鄉里出城」、「癩蛤蟆想食天鵝肉」之類的故事,如新馬師曾、鄧寄塵主演的「兩傻系列」。 以上各類型的粵語片雖然在電影美學角度上來說,藝術感略嫌粗糙,但論到能否帶給觀眾共鳴,則可謂綽綽有餘,難怪這段時期,粵語片的產量可觀,令粵劇片達至高峰期。 5。國語片 事實上,從1967至1969年,粵語片的產量仍高於國語片,只是到了1969至1970年,情況才開始扭轉。 國語片由低沉轉盛的轉折點,是五十年代中期國際發行公司」與邵氏父子改組,分別成為電影懋業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電懋資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組後銳意在香港電影業大展拳腳。它們不但全力推動國語片,還建立完善的發行網來開拓海市場。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製作大量高質電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執導的《江山美人》、《不了情》,達到前所未有的以十萬為單位的票房成績。邵氏電影製作豪華瑰麗,粵語片中的爛衫戲可謂相形見絀,加上製作重質不重量,鮮有七日鮮的電影出現。 國語片的熱潮不獨使國內興起的黃梅調電影帶到香港並使之流行起來,更創作了新派武俠片,包括改編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俠作品:胡鵬導演的《射鵰英雄傳》(1959)。單在1963年,武俠片的產量已高達61部,而武俠片之中的代表作則是胡金銓的《龍門客棧》(1966)及張徹的《獨臂刀》(1967)。 邵逸夫、方逸華夫婦
狄龍和姜大衛、王羽這些武打明星的出現,亦可視為70年代李小龍冒起的前奏。 事實上,從20世紀50年代起,國、粵語片的確並存,雖然兩者存在競爭,但本質上是相容的。可是,隨著國語片從1970年迅速發展,加上粵語片青黃不接,於1970-1971年間,國語片的產量多達116部,而粵語片只有22部;於71-72年間,國語片數量依然上升,反觀粵語片卻只剩一部,那是由鄧麗君主演的《歌迷小姐》。之後的數年,國語片一直領導著香港電影市場。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粵語片面對著國語片雄霸市場的威脅,但仍力求在戲種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順勢興起,並造就了兩位當時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蕭芳芳和陳寶珠,電影界追捧偶像的熱潮可說是由她們而起。
黃金時代
七十年代 20世紀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折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以致70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厲氣勢,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電影業占著領導的地位,擁有東南亞電影王國的美譽,出品了大量國語武打片,大導演包括李翰祥、張徹及劉家良等等。他們都以熟悉的刀劍拳腳功夫片作依歸,電影世界裡都是強烈的陽剛味,其中張徹的電影更造就了偶像級武打明星,如王 李小龍
羽、狄龍、傅聲等。1970年的《龍虎門》就是當年邵氏最賣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1971年,此類古裝刀劍片的鋒芒其實以較在60年代遜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龍的出現。 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時。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後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運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1973年李小龍驟然暴瘁,令功夫片熱潮未能延續。而隨著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觀眾對遠離現實的功夫片漸漸失去興趣,反而對反映當時社會狀況,諷刺現實的電影加以青睞,這就解釋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為最賣座電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員,如鄭少秋、沈殿霞都是當時的電視藝員,而由於電視已成為當時的重要媒體,因此他們對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而這部電影的成功,不但為以後的新電影類型作了開端,更令粵語片得到重新振興。 自此,很多電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風格,演員的演繹亦帶有嘻笑怒罵的味道。從電視跳到電影的許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為70年代、以至80年代香港電影的中流砥柱。 由於從70年代中期開始,大家的主導閱讀方式是電視模式,很多粵語片的題材或靈感都是來自電視內容,如《阿福正傳》(1974)、《大鄉里》(1974)、《新啼笑姻緣》(1975)。許冠文、許冠傑兩兄弟也跳出了電視趣劇的框框,走上大銀幕,以其獨有的笑話公式拍攝了一系列非常賣座的喜劇 :《鬼馬雙星》(1974)、《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等等。這些電影不但令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更促使了後來功夫喜劇的誕生。 1978年袁和平執導《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劇的地位,使其成為70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類型。功夫喜劇離開電視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設計及諧趣的雜耍風格吸引觀眾;可以說是揉合了傳統功夫片及許氏兄弟式的喜劇精粹。演員方面,成龍,洪金寶等也擺脫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 許冠傑
以反叛貪玩的形象來親近觀眾。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種,提到70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可不提的是大導演李翰祥從台灣返回香港東山再起,大拍風月綽頭及騙術奇觀電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騙術奇譚》,不但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新的一頁,也象徵著70年代香港電影意識的轉變-金錢至上、綽頭化的風格抬頭,這個影響一直延續到80年代。不過,1979年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卻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采而短暫的變奏。 1979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大批電視幕後工作者轉投電影圈,他們包括徐克、許鞍華、章國明、譚家明、嚴浩、余允抗等等,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輕人特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色彩的電影作品,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一頁。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瘋劫》(許鞍華執導)、《蝶變》(徐克執導)、《點指兵兵》(章國明執導)。其後這批或在外國學習電影,或在電視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輕導演繼續拍攝了一部又一部風格化的電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邊人》(1982)、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1980)、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數十部作品,都很能表達這些導演對當時社會氣象的感覺及情懷。 雖然這些新導演全被以「新浪潮導演」之名,但事實上,他們每一位的作品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朴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盪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警匪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新浪潮」標志著香港電影與上一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而「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於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很有關系。 此外,這時期的電影都棄用大明星,製作成本亦減至最低,跟後來的港產片標榜卡士明星,動輒千萬製作的營運模式可謂截然不同。 八十年代 香港的電影界從來都是以商業掛帥,新浪潮電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難免被淘汰的厄運。20世紀80年代初,新藝城影業公司異軍突起,吸納大批當時嶄露頭角的導演:吳宇森、徐克、林嶺東、高志森等,炮製一部一部商業掛帥的電影,其中以喜劇為主。這些電影的共通點是以電視台集體創作的模式來度橋創作,充滿密集的笑料及動作,一切以迎合觀眾口味為依歸,代表作品有許氏兄弟的《最佳拍檔》系列及周潤發擔綱的《英雄本色》、《龍虎風雲》等。除新藝城之外,80年代叱吒一時的電影公司還有德寶電影公司。德寶成立於1984年,一方面拍喜劇(《雙龍》系列、《富貴逼人》、一方面也拍動作片《皇家師姐》系列、或者都市優皮小品路線 (《三人世界》、《單身貴族》),務求達到片種多元化的要求。 至於嘉禾電影公司則繼續以成龍作頭牌,讓他從《師弟出馬》、《龍少爺》的功夫小子形像 《英雄本色》小馬哥深入人心
,漸漸成為《A計劃》中穩打穩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跡》,更是成龍的顛峰之作。 同樣是武師出身的德寶明星洪金寶卻憑《鬼打鬼》(1987) 開創了靈幻片的潮流,之後的《僵屍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風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謀妙計五福星》以至《運財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 據統計,80年代的十大賣座香港電影之中,新藝城佔了四部,嘉禾佔了五部,再加上多產量的德寶(1984至1989的五年間,拍制了47部電影)整個八十年代可稱為三雄各據的時期。 跟20世紀70年代末興起的新浪潮相比,我們會發現到80年代的香港電影由於太過側重劇情堆砌,明星包裝,因此電影類型單向化,更遑論什麼作者論了。有人認為這時期的電影造就明星、扼殺導演、編劇的創作,使香港電影走上窮途沒落,加上1989年經濟、影帶市道不發達等種種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 成龍洪金寶
電影市道滑落。盡管如此,若不以電影質素或創意來衡量,單看票房成績及投資者的態度,說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飛黃騰達的時期實在不為過。
如今歲月(危機時代)
綜觀20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基本上仍可稱之為百花齊放,我們不但有從80年代順利跨向90年代的新一代導演:張婉婷(《秋天的童話》)、王家衛(《旺角卡門》)、關錦鵬(《胭脂扣》)、陳嘉上(《小男人周記》)等等,還有90年代的奇跡周星馳、劉德華、張國榮、梁朝偉以及幾個國際知名的名字:張曼玉、周潤發、李連傑、成龍等等。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相對於20世紀80年代電影公司大灑金錢,演員一天九組戲的好景日子來說,90年代的香港電影的確危機重重,陰霾滿布。 首先是90年代初盛行武俠動作片,《黃飛鴻》和《東方不敗》相繼掀起打風熱潮,一時間李連傑、林青霞成為賣埠保證。可是,依照香港電影的傳統,賣座的片種總有跟風者,而當跟風者眾、水準參差的時候,亦即該電影類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俠動作片熱潮如是,賭片熱潮及後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沒有例外。同年,周星馳以《賭聖》崛起,整個90年代前期基本是周星馳的天下(雖然94年周潤發以賭神2佔領冠軍) 到了90年代中期,港產片票房連續下挫,西片逐步抬頭。《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創下六千萬元票房佳績,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Titanic)更以一億一千萬元攀上頂峰,這部映了195天的好萊塢A級大製作還佔了「本世紀百部賣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壓倒了在80年代威風一時的新藝城作品《最佳拍擋》系列。 周星馳
另一個令90年代香港電影褪色的原因是盜版問題。80年代錄影帶市場興起已經令電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後期,盜版VCD更為香港電影市道帶來了重擊。不少電影在午夜場或首映過後便出現盜版,海關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責任,後來香港政府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海關逐漸加強掃盪,才使盜版VCD活動略為收斂。 香港電影界曾多次組團訪京,與港澳辦及電影局商討創作自由、版權問題等,亦促請中央政府開放市場。1997年回歸後,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董建華先生首次在《施政報告》中提到香港電影,並撥出一億港元開發電影科技及接受資助申請,令香港電影人略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搞得有聲有色。 可喜的是,香港電影人揚威國際,張曼玉、蕭芳芳、王家衛先後在柏林、戛納等國際影展中獲獎,香港電影漸受國際影壇重視。可惜的是,這也導致影圈人才外流,吳宇森、唐季禮、袁和平、林嶺東等著名導演紛紛前往好萊塢發展,周潤發、成龍、李連傑及楊紫瓊等巨星級演員亦被好萊塢羅致。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電影人在亞洲區尋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績最突出的是在台灣一脫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轉型,由脫星變性格演技派,成績斐然。還有90年代中期之後,香港掀起日本電視劇熱潮,連帶電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員參與港產片,其中又以女星為主,包括《星月童話》、《東京攻略》和《阿虎》,當然亦少不得成龍電影里插科打諢的一眾日本美女。 20世紀90年代的賣座保證是「雙周一成」(周潤發、周星馳及成龍),周星馳獨有的「無厘頭」喜劇深得民心,有人認為他的「無厘頭」文化和"XX"後港人逃避現實的心態相通,他的作品如《逃學威龍》、《唐伯虎點秋香》、《食神》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劇經典。近年,周星馳明顯減產,一邊休養生息,一邊走上幕後之路。 周潤發在80年代中後期憑《英雄本色》肯定他在香港影壇至尊無上的地位,之後拍了一連串英雄片、動作片,雖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觀眾緣。近年進軍好萊塢,除拍一貫的動作片(如《血仍未冷》) ,還嘗試拍如《安娜與國王》這類文藝片,似乎仍未有打算回歸拍港產片之意。 至於成龍則大致維持一年一部大製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對於80年代的成績,近年成龍作品已不算大賣),惜在電影風格上難求突破。 導演方面,「雙王」王晶和王家衛可謂雙映成趣,一個擅拍商業味道極重的電影,更被揶揄為「屎尿屁」導演;一個專挑大明星合並,產量少、藝術味濃,往往得到國際影展的垂青,兩人電影風格回異,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創將之一杜琪峰近年頗受矚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來愈有個人風格。還有憑《香港製造》打出名堂的陳果亦成功地從獨立電影導演變為香港主流電影導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