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的特點有哪些
1、用直觀形象展現生活過程。其展現的優點是:模擬,全方位,鮮活感;
同時訴諸生理與心理層面,激發「通感」,全面調動人的興奮與亢奮;最完整,最宏觀,最主觀;講究原生感,質感,親近感,亦即現場性與人間性。
2、直觀形象強似實際生活表象。由直觀性而來,但其能量獨一無二。
要在:實感,質感;無所不至,無所不能;既現實又超現實;以一個假定性的宏觀前提,實現自己迄今為止唯一的在這方面的巨大的效應。旨在紀錄式地再現生活情景,使觀眾如臨其境,感同身受。
3、以運動的方式表現運動的事物。作為效仿最佳的造型藝術,直達生活的真相與本質,揭示事物的動態性質。
含:鏡頭的運動;鏡內事物的運動;人的行為、性格、心理(事件、情節、情景)的運動。展現生活本身生動、活潑、豐富的現象形態和生命、生活、生存的人文底蘊。
4、用綜合的方式實施藝術創造與傳達。含:內容上的綜合展示;形式上的綜合手段;創作上的綜合表達;接受上的綜合美感。其效應是豐富性,無所不包。
一切其他藝術的審美優點均為所用,但不是機械拼合,而是有機融合,服從自身目標,從而成為其實體的有機組成部分。
(1)特點的電影的演員擴展閱讀: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但它又具有獨自的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
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網路——電影
2. 外國電影觸不可及里概括幾位女演員的人物特點
叛逆性騷擾
導演:
巴瑞·萊文森
主演:
邁克爾·道格拉斯黛咪·摩爾唐納德·薩瑟蘭
看點:
商業michaeldouglasdemimoore
地區:
歐美
3. 好的電影都有什麼特徵
電影風格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紀實風格
紀實風格的影片要求逼真性而摒棄假定性,少用人為強化的沖突和情節,最好按照生活原型「紀實」。電影藝術家多用這種風格來處理重大歷史題材和人物傳記,使史詩題材富於紀實性,讓觀眾信服。這種風格的影片,常常採取在扮演鏡頭中穿插紀錄片鏡頭,並以彩色和黑白相區別的方法,或是使彩色鏡頭「老化」,以引起「歷史回憶」的方法拍攝。重要鏡頭常在歷史現場拍實景,對歷史人物避免神化與醜化,甚至用特型演員扮演近現代歷史人物。非歷史題材的紀實風格片,尊重生活的原始形態,並按照這種形態去構建作品,使作品的敘述方式盡量顯示生活的本來痕跡,結構一般多層而分散。情節方面力求非戲劇化,對人物和矛盾的復雜關系,不做人為的雕飾,彷彿沒有經過藝術的鋪排,如同生活一樣的自然。它所追求的是反映生活本身就存在的「戲劇性」,重視生活細節的真實描寫。技術上採取拼帖法、長鏡頭、無技巧剪編等等。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作品《羅馬十一時》《偷自行車的人》和我國的《見習律師》《開國大典》等都是這類風格的影片。
溶合風格
溶合風格即把幾種不同的風格溶合為一種風格。在傳統的戲劇分類中,正劇、喜劇、悲劇的風格樣式歷來是涇渭分明的,而實際生活卻是復雜多樣的。藝術家為了反映真實生活,有的在嚴肅的正劇中滲入喜劇的幽默和諷刺;有的又在喜劇中滲入悲劇的痛苦與哀傷;還有的甚至把悲劇、喜劇、鬧劇、打鬥等雜糅在一起,產生特殊的藝術效果。卓別林的影片就是悲喜交集的嚴肅作品。
共現風格
過去電影拍攝風格分「戲劇式電影」如《於無聲處》《陳毅市長》《茶館》等,「詩的電影」如美國片《黑馬》、法國片《紅汽球》等,「散文電影」如《苦惱人的笑》《巴山夜雨》《鄉情》等,「史詩性電影」如《列寧在一九一八》《從奴隸到將軍》《南昌起義》等,以及繪畫式電影、小說式電影等。共現風格是六七十年代前,前蘇聯電影文學的一種新風格。提出這種風格的電影理論家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本身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它的反映形式也必然跟著變化。電影作為一種綜合藝術,已經從初級的綜合走向高級綜合,因此應在綜合各種風格的基礎上,形成一種「共現風格」,以便更全面、更真實地反映生活。這種風格的特點是採用多線索、多層次、多角度的結構,藝術概括復雜、廣闊,形象的發展也是多側面的,容量比過去擴大了。這種風格的代表作品有《戀人曲》《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等。
繪畫風格
繪畫風格是本世紀60年代出現的一種電影風格,強調挖掘鏡頭內的豐富表現力,注重鏡頭結構、場面調度、影調、照明、色彩變化,以及各種新的攝影方法,而且愛用長鏡頭。這種風格講究純觀賞性、造型的圖解性,力求以純畫面的、風格化的靜態形象來表達影片的內容,並以此與戲劇化的電影相對立。瑞典影片《夢幻世界》、捷克影片《非凡的埃瑪》、前蘇聯影片《畫家蘇里柯夫》等都是具有繪畫風格的影片。
電視風格
主要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要求極高的逼真性,甚至採取「隱藏攝影法」;多用采訪片、報導片形式,或近似活的新聞特寫;強調及時性,多拍最新題材,播送、放映力求迅速;提倡多集片形式,每集不宜過長,以便與電視的多節目性相協調。如日本片《鐵臂阿童木》、英國片《大衛·科波菲爾》、朝鮮片《無名英雄》等,都是這類風格的影片。
4. 電影的特點
電影藝術近年來熱度非常高,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離不開一些好的電影,電影的題材也多種多樣,能揭露社會現象、能刻畫人性光輝、更多展現戰爭的殘酷,所以現代生活,電影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元素,今天妙戲教育就為大家分享關於電影的特徵。
首先,從藝術的角度來理解電影的特徵。根據藝術的存在方式和感知方式可以將其劃分為靜態藝術、動態藝術;時間藝術(如音樂)、空間藝術(如繪畫);造型藝術(如建築)、語言藝術(如文學)、舞台藝術(如戲劇);視覺藝術、聽覺藝術等。電影藝術是一種時空綜合藝術,一種感官(視聽)綜合藝術,同時還是一種動靜結合的藝術,具有運動中的造型的特點。
其次,從電影的思維特性來理解電影。電影藝術不同於其他文藝形式的形象思維,因為電影藝術的形式規范的特殊性,不僅制約了形式本身,而且還簡介的影響了思維的活動。電影思維基本的方面表現在它的視聽特性、蒙太奇性和造型特性。
1.視聽特性
在電影思維中,視覺論和聽覺既是感知的方式,組合某個形象和畫面,而且還成為思維操作的工的視聽信息在人腦海中不僅僅用來具對影片的欣賞除了形象和形象的活動之之外,還從畫面中線條的排列、面積的對比、位置的經營、光和色的處理、、聲音的使用,以及運動和運動的組合中運用視聽來思 維和理解。
2.蒙太奇特性
其一,敘事的蒙太奇思維。鏡頭的切換主要服從於敘事的邏輯。影片的表情達意主要是通過人物的活動和沖突通過故事情節來實現的。蒙太奇思維的方式表現在尋找和揭示鏡頭之間的敘事聯系。無論是條或多條敘事線索,敘事的蒙太奇思維通常按時間線性貫穿在鏡頭之間。前後的鏡頭服從事件的延續或情節的因果律。面對銀幕上鏡頭的頻繁切換,敘事的蒙太奇思維主要被用來對鏡頭按照一定 的邏輯來整理和節重新排列。其主要有: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復蒙太奇、連續蒙太奇。
其二,表現的蒙大奇思維。鏡頭之間的頻繁交切不是時間線性的延續,而是空間關系的並列所造成的影像疊加,直接在切換的鏡頭之間尋找和揭示用來表情達意的聯系。其主要有:對比蒙太毒隱喻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心理蒙太奇等。
3.造型特性
如果說電影思堆的蒙大奇特性更代表著電影藝術傳統的話,那麼它的造避性何電影的當代進展的一個顯著標志。傳統電影思維主要以形象的再現和情節的延續為核心。造型並不是指如何把刷本中的人物和故事轉化為銀幕形象,而且 節的時間延續運用電影藝術表現的方法,手段和技巧,使形象的特徵得到強化。主要包括:攝影造型、美工造型、演員形體動作,以及由鏡頭組接而產生的蒙太奇含義的造型效果等方面。
5. 電影里什麼樣的角色特點吸引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N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6. 戰爭電影是何時出現的,這類電影背景,發展歷史,不同的國別特點,這類電影有名的導演、演員,劇情規律。
對於戰爭,有人痛恨憎惡,有人狂熱痴迷,但誰都不會否認這樣一個事實:人類文明前進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部你征我伐的戰爭史。戰鼓擂擂的廝殺、運籌帷幄的將領、火光沖天的戰場、斷壁殘垣的廢墟,共同孕育了王朝的興衰、暴政的倒台以及人民的覺醒。戰爭會改變世界的格局,也能影響人類社會前進的腳步。
五光十色的電影世界中,戰爭片能使我們在不同的時空穿越自如,或在《天國王朝》來一場轟轟烈烈的中世紀聖城保衛戰,或跟隨《十二金剛》以身犯險大戰德軍老巢,或與英美戰俘一起展開越獄《大逃亡》,或體會《亂世佳人》在動盪時局下的身不由己,或深入柏林地下掩體觀看《帝國的陷落》,或踏上《光榮之路》,感受軍隊中人性的卑劣和閃光。
戰爭泯滅人性,也激發人性;戰爭摧殘人的意志,也鼓舞人鬥志昂揚。電影人從未停止對戰爭的思索和批判,戰爭電影謳歌英雄,頌揚正義,《鐵血軍營》中戰無不勝的小分隊,軍事成就輝煌的《戰神亨利五世》,無不令人景仰;同時戰爭電影也深刻反戰,控訴罪惡,《野戰排》《現代啟示錄》中如地獄般恐怖的越南戰場,《螢火蟲之墓》中純真孩童令人落淚的遭遇,都以影像控訴著戰爭的殘酷。
戰爭電影以嚴肅的筆調描摹戰爭的真實形態,《黑鷹墜落》中長達15小時的圍困,《拆彈部隊》中小心翼翼剪斷炸彈導線的剪刀,電影人對待戰爭的態度是一本正經不苟言笑的。戰爭電影也懂得戲謔和調侃,《奪金三王》中一心為財的士兵轉變為保護平民的正義勇士,《無恥混蛋》中一群雜牌兵胡打一通將希特勒送上西天,叫人在捧腹大笑中,感受到別樣的趣味和意義。
一向熱衷於評選各類榜單的英國電影媒體Total Film最近再度出擊,選出了影史上最偉大的50部戰爭電影佳作,為我們賞析這一片種提供了絕好的片單。當我們坐看戰場風雲變幻,陶醉於槍林彈雨之時,內心有個共同的希望:無論這些畫面的娛樂性和沖擊力有多麼強大,但願它們就此停留在銀幕上,永遠莫再發生在現實中。
7. 老電影演員程之的主要特徵
中文名
程之
別名
會春、春蓀
出生地
湖北武昌
出生日期
1926.2.3
逝世日期
1995.2.14
職業
京劇票友
代表作品
《北京人》、《名優之死》、《文天祥》、《林沖》、
程之,影視演員,著名表演藝術家。出生於書香門第,1928年隨祖父舉家遷至上海定居。少時受家庭影響,酷愛京劇,能拉會唱。從中學起,又迷上話劇,故在復旦大學經濟系讀完一年後,毅然輟學,投身舞台。從1944年起,先後在新聯誼劇社、苦幹劇團、中國演劇社、群力劇社等表演團體,參加了《北京人》、《名優之死》、《文天祥》、《林沖》、《俄羅斯問題》等劇的演出。1947年進文華影片公司,在《假鳳虛凰》中飾演5號理發員,後又參加了《夜店》、《艷陽天》、《哀樂中年》、《腐蝕》、《我這一輩子》等影片的拍攝。
參考網頁:http://ke..com/link?url=pzxsB10SHNme3eexp1A6vR_jbpnJ_dTl-HE3q
8. 八佰電影演員有哪些
八佰電影演員有:
1、黃志忠:
在電影《八佰》中張譯飾演的老算盤原本是某地保安團的賬房,「算計」成了他性格中最顯著的特點。作為一名失去組織的散兵,他在路上被收羅,帶進了四行倉庫。但他並沒有殺敵報國的覺悟和勇氣,逃離保命,才是他心裡的首要念頭。
9. 電影表演有什麼特點
(1)反程序表演。演員不能像舞台劇的演員那樣,從拉幕起,就從頭到尾、程序井然地表演下來。拍攝電影往往在一日之內,先演一段老年的戲,再演一段人物的青年時代,接著又要拍一段這個人物在臨終前的表演。對一個角色從生到死的全過程不但分割得很零碎,而且次序上亦安排得雜亂顛倒。這就要求演員能根據拍攝條件隨時「進入情況」。
(2)間斷表演。在電影攝制工作中,角色的生活被分割為很短很短的小動作,一般長度也就10~20秒左右。現代電影偏長了些,那也不過1分鍾一個小段落的樣子。演員不但要及時「進入情況」表演起來,而且要非常凝練。電影表演沒有時間讓你通過「感覺到,意識到,判斷,行動」這些動作的四個環節的普遍規律,而是常常要演員將這四個「環節」在一瞬間同時噴射出來。這一點,對長期習慣在舞台上演出的演員說來,是要難以適應一些。當然也有例外,不少我國第一流的演員不但能迅速地適應這種創作的特點,而且能表演得光彩照人。
(3)要進行無對象交流。在戲劇中訓練演員,最忌演員和空氣交流。而在電影中,卻常常要求演員和空氣交流,其交流對象可能是遠方的一株樹,也可能是攝影機的某一個部件。人物的近景特寫常常如此。還可能要你假定鏡頭作為你的交流對手,有時鏡頭就推在你的鼻子前面,只拍你的一對眼睛,而要求在這一對眼睛中看到你和對手交流的「電光」。
(4)要在紛亂的環境中表演。電影演員的表演場地和舞台演員是完全不同的,以環境來說,有時在重巒疊嶂的崇山峻嶺之中,使你感到自己非常渺小與孤單;有時在很狹小的監獄與斗室之中,使你動彈不得。一般說,在表演時不像舞台或排練廳中有那種「神聖」的嚴肅氣氛,而是亂糟糟、鬧紛紛的。有時各個工作部門還同時發出不同的噪音,即使下達了開拍令之後,也還有攝影機馬達的轉動聲。
(5)這是一個最難克服的困難,即電影中的人物形象的完整性是由數以百計的反程序、間斷拍攝下來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才能體觀出來。面對人物的完整形象和短小鏡頭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確是很難掌握的,要看到人物形象的「完整性」意味著這個人物在影片中的發展變化都是合乎性格邏輯的。所有已拍攝下來組接好了的鏡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10. 馮小剛的電影風格與其電影中最大的特色
電影中的特色:
特點一:醜陋. 馮小剛的電影基本講述的都是男人的故事。可能由於他自己長得有點寒磣,輪到他挑選男演員,給人的觀感都有點 ...
特點二:善良. 如果說丑和貧嘴都是馮小剛電影中的男演員給人的表面形象,那看過電影後,就會發覺那些人物心地都很善良。
特點三:黑色幽默。馮小剛生活的年代正是在文革影響深遠的年代,自嘲式的台詞,映射社會的情節,以其獨特的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相互來,既俗又有點高雅,觀眾看了覺得好玩,又從中獲得啟發。
電影風格:
馮小剛屬於中國第一代導演,既有共性又有我以上說的個性。
第一代導演活動的時間大體上是在世紀初到20年代末。這段時間涌現的導演總計約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為代表,活動的時間大體是在本世紀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導演」是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拍攝條件非常簡陋、艱苦,又缺乏經驗的條件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從藝術技巧而言,「第一代導演」還不了解什麼是電影,他們往往用傳統的戲劇觀念來處理電影,拍攝時沿用戲劇舞台的一套辦法,攝影機基本固定。「第一代導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張石川(1889—1953)、鄭正秋(1888—1935)。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以及早期最有影響的《孤兒救祖記》等都出自他們兩人之手。但兩人相比,鄭正秋比張石川更有藝術主見與追求,張石川的製片方針是「處處惟興趣是尚」,鄭正秋則提出影片不僅要迎合觀眾,而且要引導觀眾的欣賞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強,結構嚴謹,戲劇沖突較強。特別是後期的《姐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賞,表演的樸素細膩,導演手法的自然流暢,使得該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創下連映60天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