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俄羅斯將軍庫圖佐夫一生全部的歷史,從出生到去世全部的歷史
米哈伊爾·伊拉里奧諾維奇·戈列尼謝夫-庫圖佐夫(Mikhail Illarionovich Golenishchev-Kutuzov,俄語:Михаи́л Илларио́нович Голени́щев-Куту́зов,1745年9月16日-1813年4月28日),
庫圖佐夫
俄國陸軍統帥和軍事藝術的奠基者之一。1745年 9月27日生於彼得堡一個軍人家庭。1759年畢業於炮兵工程學校,同年入伍。1774年在阿盧什塔同土耳其軍隊作戰時,頭負重傷,失去右眼,故有「獨目將軍」之稱。1790年,在攻取土耳其的伊茲密爾要塞時,戰功卓著。1794年起任士官學校校長、駐芬蘭俄軍司令和立陶宛、彼得堡省長。1805年,在俄奧英同盟對拿破崙一世戰爭中,任駐奧地利俄軍總司令,先後在阿姆斯特丹和德累斯頓挫敗法軍。1811~1812年率軍擊潰土耳其軍隊,迫使土耳其簽訂《布加勒斯特合約》。在1812年拿破崙一世發動對俄戰爭時被任命為總司令。在博羅季諾戰役中重創法軍之後,主動放棄莫斯科,經過充分准備,進行反攻,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同年12月獲斯摩棱斯克公爵銜。1813年 4月28日,庫圖佐夫在追擊拿破崙一世途中病死於德國的博萊斯瓦維茨城。庫圖佐夫吸取了俄國優秀的軍事思想和藝術,考察過歐洲一些國家的軍隊,逐步形成了一套先進的軍事思想體系,如: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集中優勢兵力於主攻方向;積極組建和使用預備隊;注意鼓勵和調動士兵的積極性,尤其重要的是創造了戰略防禦思想。[1]
2戰火中成長編輯
庫圖佐夫雕像
庫圖佐夫1745年生於聖彼得堡的中將軍事工程師家庭。1759年炮兵工程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1761年晉為准尉,並根據本人請求調往阿斯特拉罕步兵團任連長。任職不到1年,工作很有成績。1762年起任雷瓦爾總督的副官,同年晉為大尉。1764—1765年在部隊服役,庫圖佐夫在魯緬采夫和 蘇沃洛夫兩位統帥指揮下,在十八世紀後半期的俄土戰爭中所積累的作戰經驗,對他成長為軍事長官具有重要意義。1768—1774年俄土戰爭期間,庫圖佐夫任隊列軍官和參謀,曾參加在坑凹墓地、拉爾加河及卡古爾河等地的決戰,表現英勇剛毅、積極主動。因作戰有功晉為少校。任軍作戰部長(參謀長)時,是軍長的得力助手。1771年因在波佩什蒂作戰有功晉為中校。
1772年調到克里木第2團。1774年7月在阿盧什塔以北舒馬村(今庫圖佐夫卡)附近的戰斗中,當時任營長的庫圖佐夫鬢角和右眼受重傷,遂赴國外治療,先後到過普魯士、奧地利、英國和荷蘭。回國後,1776年起於克里木在蘇沃洛夫屬下工作近6年,蘇沃洛夫委之以組織保衛克里木沿岸這一重任。1777年晉為上校,任盧甘斯克長槍團團長,後任馬里烏波爾輕騎兵團團長。1782年晉為准將,1784年晉為少將。1785年起任由他組建的布格獵騎兵軍軍長。他在任該軍長和訓練獵騎兵期間,為這支部隊制定了新的戰術方法,並寫成專門的指南。
1787—1791年俄土戰爭初期,庫圖佐夫受命保衛沿布格河的俄國西南邊境。1788年夏率領獵騎兵軍參加了奧恰科夫作戰,再次負傷。後指揮不同的兵團在阿克爾曼、考沙內、賓傑里等地作過戰。1790年12月指揮第6縱隊強攻並佔領伊茲梅爾,戰功卓著。蘇沃洛夫對庫圖佐夫部隊的戰斗行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庫圖佐夫在攻佔伊茲梅爾(參見伊茲梅爾之戰)後升為中將,並任該要塞司令。在多次擊退企圖奪取伊茲梅爾的土軍後,於1791年6月15日發起出敵不意的突擊,在巴巴達格附近擊潰2、3萬土軍。在默欽交戰(1791)中,庫圖佐夫極其巧妙地運用靈活機動的戰術,給土軍以毀滅性打擊(他根據戰場地形和土耳其軍防禦情況,把部隊列為五個方陣。將騎兵置於左翼,猛烈的向土軍右翼高地進攻。當土軍反沖擊時,庫圖佐夫又將五個方陣列為一直線,置於他的左翼,擊退了土軍的反沖擊。戰斗將近結束之際,庫圖佐夫又以騎兵迂迴到土軍陣營之後,發動突然襲擊打得土軍大敗而逃)。
庫圖佐夫由於積累了豐富的戰斗經驗和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到十八世紀末已成為最有名望的俄國軍事長官之一。他和蘇沃洛夫一樣,堅決摒棄那些絲毫不能發揮下級積極性的過時而死板的線式戰術方法。非常重視在戰斗中堅決、靈活、主動、廣泛地利用機動等戰術原則。他在軍事學術方面素來敢於大膽創新。
庫圖佐夫是天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1792年被派往土耳其任特命大使。解決了一系列有利於俄國的重要問題,並使兩國關系有了很大改善。1794年任陸軍貴族武備學校校長,努力改善軍官的訓練工作:增設戰術、軍事歷史等課程,重視培養未來軍官的軍人責任感、無畏精神和主動性。1795年起任駐芬蘭部隊司令和監察員。1798年晉為步兵上將。他還勝利完成了在普魯士的外交使命。在柏林僅逗留兩個月,就把普魯士爭取到俄國一邊反對法國。曾任立陶宛督軍(1799—1801)和彼得堡督軍(1801—1802)。1802年失寵,被免去軍職,在自己的庄園閑居。
米哈伊爾·庫圖佐夫(20張)
31806年的失敗編輯
1804年俄國參加了反對拿破崙一世侵略的同盟(參見拿破崙戰爭),1805年俄國政府向奧地利派出了兩支軍隊,庫圖佐夫任其中一支軍隊的總司令。1805年8月他指揮的5萬俄軍向奧地利開進,但奧軍尚未來得及同俄軍會師就在烏爾姆被拿破崙擊潰(參見烏爾姆戰役)。
庫圖佐夫
因而形成庫圖佐夫軍隊單獨面對具有極大優勢兵力敵人的局面。庫圖佐夫為了保存軍隊,於1805年10月進行了從布勞瑙到奧爾米茨的著名的退卻機動行軍,並在阿姆施泰滕戰敗繆拉,在迪恩施泰因戰敗莫爾季耶,使俄軍脫離了被合圍的危險。這次行軍作為戰略機動的出色典範載入俄國軍事學術史冊。庫圖佐夫原擬將軍隊從奧爾米茨(今奧洛穆茨)撤至俄國邊界,以便在俄國援軍和來自北義大利的奧軍到達後,轉入堅決反攻。但盟軍不顧庫圖佐夫的意見,在亞歷山大一世和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二世催促下,尚未集結完畢,就轉入了進攻。12月2日開始了著名的奧斯特里茨戰役。尼古拉·蘇爾特突擊布拉贊高地的時候他在中部指揮1.7萬俄軍進行防禦。雖然法軍有奇襲的優勢,但人數並不比他多,在2個小時庫圖佐夫就被打的潰不成軍。而蘇爾特這一戰後被稱為歐洲第一戰術家。戰後亞歷山大一世認為他是失敗的主因。1806年9月降任基輔督軍。1808年3月被派往摩爾達維亞軍隊任軍長。因和總司令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普羅佐羅夫斯基元帥在有關繼續作戰的問題上發生分歧,1809年6月調任立陶宛督軍。
4穩定南方戰線編輯
第七次俄土戰爭期間,從1806年到1811年,俄軍先後調換了幾個總司令都未能取得勝利。此時,拿破崙正在加緊准備侵犯俄國,形勢對俄國十分不利,亞歷山大一世不得不任命庫圖佐夫對土作戰的總司令官。庫圖佐夫到
庫圖佐夫雕像
任後,俄軍又抽調五個師到西部邊境防禦拿破崙,他手裡實際上只有46000人的兵力。當時,俄軍戰線長達1000公里,因此,庫圖佐夫認為:「欲使這樣一個廣大的地區,在每點上都有充分的實力防守,那是不可能的」,決定放棄一條直線全面防守的警備隈形,把俄軍集中一地,准備在一點上以優勢兵力打擊敵人。此時,土軍占據著堅固的舒姆拉要塞。庫圖佐夫了解到要攻克這個要塞「既不可能,亦屬無效」,即命令他的部隊撤到魯什丘克地區,背臨多瑙河,誘敵出巢。土軍見俄軍撤退,便離開舒姆拉要塞進行追擊。俄軍在魯什丘克以逸待勞,把土軍6萬之眾打敗。此時,庫圖佐夫不但沒有讓俄軍追擊,反而將這里的炮台和工事炸毀,繼續後退,由多瑙河南岸撤到北岸。這種作法使一些軍官不能理解,他解釋說:「我們如果追擊土軍,也許一直追到舒姆拉,但是我們接著又將怎麼辦呢?我們必須回軍,和去年的情形相同......,比這樣好得多的是鼓舞一個我的朋友阿哈買拜(土耳其首相),那麼,他便要再落入我們的手中了」果然不出其所料,土耳其首相阿哈買拜在拿破崙錄鼓動下,將兵力增加到7萬,以5萬人渡過多瑙河進攻俄軍,還有2萬人留在南岸。此時,庫圖佐夫認為整個局勢徹底改變了。他的策略將獲得成功,立即組成一支7000人的輕裝部隊迅速迂迴到多瑙河南岸,突襲土軍軍營,然後從多瑙河南、北兩岸包圍土軍,大獲全勝。接著和土耳其簽訂了有利於俄國的布加勒斯特和約(1812)。這項條約保證了俄國西南邊界的安全,並使土耳其不能參加拿破崙對俄國的遠征。這是軍事和外交上的一個重大勝利,它改善了俄國在1812年衛國戰爭開始前的戰略形勢。雖然俄軍在對土戰爭中戰績輝煌,但由於亞歷山大一世對庫圖佐夫懷有惡感,再次撤銷了他在軍隊的領導職務。
米哈伊爾·庫圖佐夫(20張)
51812年戰爭編輯
庫圖佐夫在博羅迪諾戰役
1812年衛國戰爭初期,庫圖佐夫於7月先後當選為彼得堡義勇軍和莫斯科義勇軍司令。俄軍放棄斯摩棱斯克後,由於軍事局勢緊張以及軍隊和人民的堅決要求,亞歷山大一世被迫於8月20日任命庫圖佐夫為俄軍總司令。8月29日庫圖佐夫重返軍隊。他的使命就是和拿破崙決戰,博羅迪諾戰役於9月7日開始。距離亞回部隊不到10天。拿破崙企圖在這次交戰中消滅俄軍,打開去莫斯科的通路,迫使俄國投降並接受和約條件,但他未能達到目的。庫圖佐夫為保存俄軍的戰鬥力,決定放棄博羅季諾陣地,隨後又放棄了莫斯科。
放棄莫斯科後,庫圖佐夫隱蔽地實施了翼側塔魯季諾機動(1812年),使軍隊避開法軍突擊,集中在塔魯季諾村地區,切斷了拿破崙向俄國南部地區前進的通路,為組織和准備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他在短期內順利地解決了一個重要問題:在數量上形成了對拿破崙軍隊的優勢。俄軍得到後備軍和義勇軍的加強後,便積極行動,在所有的敵占區廣泛展開游擊活動。拿破崙軍隊不斷被俄軍和游擊隊的小規模戰斗所削弱,精疲力竭,離開了基地,缺乏糧食和冬裝,士氣大為低落。
庫圖佐夫視察軍隊
庫圖佐夫在塔魯季諾的活動是大量而又多方面的:他指揮部隊,管理宣布為戰時狀態的各省,組織後備軍補充軍隊,開展游擊運動和統一游擊隊活動,用正規部隊加強游擊隊。
拿破崙與俄國訂立和約的企圖失敗後,於10月19日開始從莫斯科撤退。他原擬揮師南下,取道有糧秣儲備的卡盧加地區。但在10月18日的切爾尼什尼亞河戰斗和10月24日小雅羅斯拉韋茨的激戰中失利,被迫從已被法軍毀壞殆盡的斯摩棱斯克大道撤退。庫圖佐夫組織俄軍轉入反攻,使拿破崙軍隊不斷遭受正規軍和游擊隊的打擊。法軍潰不成軍,殘部在別列津納河被擊潰,向邊界逃竄。庫圖佐夫以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消滅了被認為不可戰勝的拿破崙大軍。庫圖佐夫由於1812年對俄軍指揮有方,被封為斯摩棱斯克公爵並榮獲最高戰功勛章——一級喬治勛章(1812.12.12)。
俄軍於1813年1月越過邊界進入西歐。庫圖佐夫由於健康受到嚴重損害,這次遠征未能參加到底。1813年4月28日在西里西亞的一個小城本茨勞(今波蘭博萊斯瓦維茨)去世,他的遺體作防腐處理後運回彼得堡,葬於喀山大教堂。
❷ 介紹庫圖佐夫奧斯特里茨戰役
奧斯特里茨戰役(1805年12月2日)是拿破崙戰爭中的一場著名戰役。73000人的法國軍隊在拿破崙的指揮下,在奧斯特里茨村(位於今捷克境內)取得了對86000俄羅斯-奧地利聯軍的決定性勝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隨之瓦解,奧地利皇帝也被迫取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封號。
背景
1804年的歐洲,戰爭烏雲密布。自1802年亞眠和約以來,英國和法國在西印度群島,地中海和巴爾干沖突不斷;俄羅斯和法國的關系也在惡化。1804年3月21日,波旁王室的安茹公爵被法國政府以叛國罪處決,導致英國和俄羅斯對法國的不滿最終爆發。1805年4月,英國首相威廉·庇特和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簽訂聖彼得堡協議,英國和俄羅斯結成新的反法同盟。在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中遭受重大損失的奧地利帝國起初持觀望態度。但1805年3月,已經加冕為法蘭西皇帝的拿破崙·波拿巴進一步加冕自己為義大利國王。這一舉動激怒了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二世。1805年7月,奧地利也加入了反法同盟。第三次反法同盟形成。
反法同盟的主攻方向是巴伐利亞。1805年8月底,馬克將軍和庫圖佐夫將軍分率奧地利和俄羅斯大軍,向巴伐利亞的烏爾姆進逼。拿破崙迅速調遣部隊,在烏爾姆包圍了奧軍,並在庫圖佐夫趕來增援之前,於10月20日迫使馬克將軍投降。庫圖佐夫聞訊倉皇撤退,繆拉親王指揮法軍乘勝追擊,兵不血刃佔領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開戰至此,法軍取得了一連串勝利,戰果輝煌。但整個戰局得形勢對於法國來說依然十分嚴峻。烏爾姆大捷的第二天,英國皇家海軍就在特拉法加海戰中打敗法國和西班牙的聯合艦隊,確保了英國的海上霸權,引起了巴黎的恐慌。庫圖佐夫擺脫了追擊,和巴克斯霍頓將軍的增援俄軍以及俄皇奧皇的直屬部隊會合後,兵力超過法軍,隨時可能反撲。法國人此時遠離後方,後勤供應緊張。情報部門還帶來了更壞的消息:普魯士也即將加入反法同盟,一旦普魯士參戰,法軍將腹背受敵。拿破崙需要迅速殲滅俄奧聯軍,一舉確立勝勢。
參戰部隊序列和指揮官
法軍
總司令:拿破崙
近衛軍:指揮貝西埃
第一軍:軍長波拿道特
第三軍:軍長達武
第四軍:軍長蘇爾特
第五軍:軍長拉納
騎兵預備軍:軍長繆拉親王
俄奧聯軍
總指揮:庫圖佐夫(實際指揮權在亞歷山大一世手上),左翼總指揮:巴克斯霍頓
俄羅斯近衛軍:指揮康斯坦丁大公
右翼前鋒部隊:指揮巴格拉季昂
左翼前鋒部隊:指揮基恩米亞
第一縱隊:指揮多克托洛夫
第二縱隊:指揮倫格朗
第三縱隊:指揮普雷斯比斯維斯基
第四縱隊:指揮克羅拉瑟
第五縱隊:指揮利希頓斯坦因
戰役進程
部署
1805年11月21日,拿破崙率領繆拉、拉納和蘇爾特三個軍進駐奧斯特里茨,他要把俄奧聯軍引進他親自選定的這個戰場,以一個漂亮的殲滅戰徹底打破目前所面臨的困境。此時法軍在奧斯特里茨只有53000人,對面的奧母茲聚集了85000俄奧聯軍,他相信聯軍會憑優勢兵力發動進攻。為了確保對手上鉤,拿破崙採取了一系列迷惑手段。先是在談判中故意示弱,接著讓部隊做出准備撤退的假象。最後又走出大膽的一步:主動放棄位於戰場中央的戰略要地普拉欽高地,將自己的右翼徹底暴露在聯軍面前。與此同時,波拿道特和達武的兩個軍正在火速趕來增援。他們一旦到達,法軍總兵力將達到73000人,足以和聯軍匹敵。對此重要消息,聯軍卻一無所知。
12月1日,拿破崙令做出了最後的部署。左翼由拉納的第五軍(13000人)鎮守北面的桑頓山,繆拉親王的5600名騎兵預備軍在後支援。波拿道特的第一軍也將在這一線發起攻擊。南方的塔爾尼茲村和索科爾尼茲村是拿破崙故意暴露出來的右翼,吸引聯軍進攻。這一側僅由蘇爾特軍的一個師12000人把守,師長列格朗。達武的第三軍將在第二天凌晨抵達增援。蘇爾特軍餘下的兩個師(范達姆師和聖海拉爾師)則潛伏在戰場中央,一旦聯軍主力都被吸引到南方,就一舉攻下普拉欽高地,切斷聯軍兩翼的聯系。
與此同時,聯軍總部也制定了自己的計劃。老謀深算的庫圖佐夫主張繼續撤退以拖垮勞師遠征的法軍,但雄心勃勃的亞歷山大和急於復仇的奧地利將軍們被拿破崙的誘敵之計所迷惑,認為這是打敗拿破崙的天賜良機。盡管名義上庫圖佐夫是全軍總指揮,但實際的決定權在亞歷山大手中。最後,由奧地利的洛維特將軍制定的聯軍作戰計劃正中拿破崙下懷:巴格拉季昂指揮右翼前鋒部隊進攻桑頓山,牽製法軍。利希頓斯坦因的第五縱隊則負責保障他和中央接合部的安全。聯軍主攻方向在南線,左翼前鋒部隊和第一二三四縱隊在巴克斯霍頓的指揮下,將攻佔塔爾尼茲村和索科爾尼茲村,打垮法軍的右翼,然後向北全麵包抄。
南線和北線
12月2日凌晨6點,聯軍在彌漫的大霧中開始移動。激戰首先在南線爆發,基恩米亞率領5000奧軍組成的左翼前鋒部隊進攻塔爾尼茲村,被法軍擊退。8點,多克托洛夫第一縱隊的14000俄軍趕到,以優勢兵力攻下了塔爾尼茲村。聯軍在塔爾尼茲村還未及站穩腳跟,達武已經率軍趕到並立即發起反擊,奪回塔爾尼茲村。隨後,聯軍乘混亂又發動了一次反擊,再次攻下塔爾尼茲村。
對塔爾尼茲村的進攻開始後不久,倫格朗指揮的第二縱隊(俄軍12000人)和普雷斯比斯維斯基指揮的第三縱隊(俄軍10000人)也先後投入了對索科爾尼茲村的進攻。索科爾尼茲村戰況激烈,俄軍首先攻下索科爾尼茲村後不久,敗退下來的法軍立即重整部隊,發動反擊奪回索科爾尼茲村。俄軍再次攻下索科爾尼茲村後,達武軍的費利埃師趕到,又將俄國人趕出索科爾尼茲村。此後索科爾尼茲村反復易手,但聯軍始終無法將其徹底占據。
在北線,巴格拉季昂指揮的右翼前鋒部隊由13000名俄軍組成,利希頓斯坦因的4600名奧地利騎兵在他的側翼。他們負責進攻拉納把守的桑頓山。聯軍發動了數次猛烈的攻勢,但在法國步兵,騎兵和炮兵的協同防守下,都被打退,上午10點30分,拉納和繆拉發動反擊,一舉將聯軍趕出北方戰場。
普拉欽高地
在南線和北線展開激戰的同時,蘇爾特軍的范達姆師和聖海拉爾師(共16000人)乘著濃霧的掩護,推進到普拉欽高地腳下靜靜潛伏,等待著進攻的信號。上午8點半,由24000名俄奧聯軍組成的第四縱隊在克羅拉瑟的指揮下,也開始離開普拉欽高地,加入對南線的攻擊。至此,南線已吸引了超過5萬人的聯軍主力。中央的普拉欽高地正如拿破崙的設想一樣,變得兵力空虛,法軍將輕而易舉的從此突破。
上午9點,拿破崙對蘇爾特下達了進攻的命令。也就在這時,紅日終於透出雲層,驅散了濃霧。蟄伏已久的法軍范達姆師和聖海拉爾師的精銳士兵敲著鼓點,挺著刺刀,一舉沖上普拉欽高地。
面對法軍猝不及防的中路突破,普拉欽高地原上本洋溢著樂觀氣氛的聯軍總部頓時亂作一團。克羅拉瑟的部隊已經離開,利希頓斯坦因的部隊也在激戰當中。法軍輕易的就粉碎了駐守俄軍的抵抗,佔領了高地。倫格朗率第二縱隊反攻,也被蘇爾特軍擊退。11點30分,法軍已完全控制了普拉欽高地。隨後,拿破崙將大本營移到了普拉欽高地上,同時命令波拿道特從北線趕來增援。
為了避免被徹底分割的命運,康斯坦丁大公親自率領作為預備隊的俄羅斯近衛軍做孤注一擲的反攻。拿破崙也將貝西埃指揮的近衛軍投入戰斗。戰局一時呈膠著狀態,但拿破崙手下還有完整的波拿道特第一軍,而聯軍已經沒有一隻預備隊可以投入戰鬥了。隨著波拿道特大軍源源不斷開上普拉欽高地,俄羅斯近衛軍終於支持不住,全軍潰退。到了下午2點,普拉欽高地上屍橫遍野,拿破崙完成了他分割聯軍的計劃,聯軍的中路徹底被擊潰。自此大局已定,聯軍的潰敗已成不可逆轉之勢。
聯軍的潰敗
下午2點,重整後的聖海拉爾師兵分兩路,從普拉欽高地南面開下。一路前往索科爾尼茲村,會同達武發起反擊;一路切斷南線聯軍的歸路。南線聯軍很快就被這最後的一擊打垮,各支部隊紛紛奪路而逃。混亂中,亞歷山大甚至丟掉了他的參謀部。孤身一人逃出的亞歷山大最後被俄軍在一個小村落中找到。擋在聯軍撤退線路上的是冰封的扎錢湖。奧地利和俄羅斯的士兵試圖從結冰的湖面逃離。但此時普拉欽高地上的大炮已經架好。炮彈呼嘯而下,落在湖面。湖冰碎裂,數千人葬身湖底。更多的聯軍士兵則只能在湖邊等待被俘。
下午4點30分,天降小雪。拿破崙策馬巡視戰場,奧斯特里茨戰役以法軍的輝煌勝利告終。
結果
奧斯特里茨戰役中,聯軍損失超過26000人,其中15000人戰死,超過10000人被俘。此外還損失了186門大炮,45面團旗。法軍傷亡8500人,損失1面團旗。
1805年12月4日,弗蘭西斯二世和拿破崙會談,達成停火協議。12月27日,奧地利和法國簽訂普雷斯堡和約。奧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蘭西斯二世取消自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封號。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也告終結。拿破崙成為歐洲的霸主。
❸ 戰爭與和平 主人公形象
娜塔莎·羅斯托娃
娜塔莎·羅斯托娃是《戰爭與和平》中最動人的女性形象。在托爾斯泰的心目中,她是生命和幸福的化身。在小說的提要中,她被形容成一個「可愛而富於詩意的淘氣鬼。」父親提起她來時常說她是「火葯」,母親親切的稱她為「我的哥薩克」。彼爾說她簡直令人消魂。但托爾斯泰筆下,她「一點也算不上漂亮」。她的面孔的全部特點是不吸引人的,眼睛小,額頭窄,鼻子不壞,但臉的下部、下巴和嘴都是太大,嘴唇又是不成比例的顯得厚了一點。你把她端詳後,就簡直鬧不明白,她為什麼討人喜歡。」但娜塔莎一說話:「小姑娘的聲音是這樣柔軟和富於變化,就象她的全部外貌一樣,她所做的一切,都好象應該那麼做,只有那麼做才恰如其分的。」這段話是把握娜塔沙的外貌,同時也是揭示她的內心世界的一把鑰匙。在這種基調——罕見的活潑、性格的多變加上天性的優雅——之上形成了這個「迷人精」的動人形象。
❹ 赫本版的戰爭與和平是黑白片嗎
電影1956版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戰爭與和平
外文片名:War and Peace
更多外文名:Guerra e pace .....(Italy)
年代:1956年
國家:義大利/美國
對白:英語/義大利語
類型:愛情/劇情/戰爭
片長:208 min
色彩:彩色
混音:單聲道
級別:Australia:G USA:PG Canada:PG Spain:18 Italy:VM18 Chile:18 Argentina:16 Finland:K-14
攝制格式:35 mm (horizontal)
洗印格式:35 mm
導演 Director:金·維多 King Vidor
上映日期:美國USA 1956年8月21日
發行公司: 派拉蒙影業公司
劇情簡介:
本片描述了在拿破崙指揮軍隊進攻俄國時大動盪年代中的一段經典愛情故事,是一部史詩般的戰爭巨片。安德烈不顧懷孕的妻子和年邁的父親,堅持到軍隊服役。戰役失敗,他頹喪回家,恰逢妻子難產而死,彼埃爾則在父親臨終前被立為財產繼承人,並承襲了其父的伯爵稱號,和貴族庫拉金的女兒艾倫結婚。婚後不久,因兩人性格不合而分居。彼埃爾與羅斯托夫伯爵一家在去打獵的路上,把沉浸在喪妻之痛的安德烈也拉去打獵,伯爵的女兒娜塔莎·羅斯托娃對安德烈產生了好感。不久,娜塔莎接受了安德烈的求婚,訂立了婚約。過了一段時間,安德烈重返軍隊。艾倫的弟弟阿納托里騙得娜塔莎的愛,唆使其與他私奔。俄法戰爭開始,擔任總司令的庫圖佐夫將軍決定暫時放棄莫斯科。在撤退途中,娜塔莎遇到受重傷的安德烈,安德烈諒解了娜塔莎,但他卻因傷勢過重而離開了人世。戰爭勝利結束後,彼埃爾回到了莫斯科,娜塔莎把自己的命運永遠的與彼埃爾結合在了一起。
幕後製作:
根據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名著改編拍攝的美國版,論藝術成就雖不及蘇聯版,但燦燦巨星和好萊塢式敘事手法則更能讓本地觀眾接受這部通俗版本。氣質高雅的奧黛麗·赫本飾演娜塔莎和文質彬彬的亨利·方達飾演皮埃爾都是不錯的選擇,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成為劇情的焦點。但其他有如八國聯軍的演員組合卻難以忠實地重現拿破崙揮軍進攻俄國時的大時代動盪,導演金·維多顯然大幅度簡化了原著的情節和內涵,但戰爭大場面還是拍得相當認真可觀。1967年的蘇聯版更長達403分鍾,據稱當時耗資一億美元。
❺ 評戰爭與和平中各個主人公的形象
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 (Война и мир, 1863) by Leo Tolstoy
引言:托爾斯泰卷秩浩繁的長篇小說。場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成就非凡。《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 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近千個人物,無數的場景,國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領域,歷史,戰爭,人間一切慘劇,各種情慾,人生各個階段,從嬰兒降臨人間的啼聲到氣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後迸發,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歡樂和痛苦,各種可能的內心思緒,從竊取自己同伴的錢幣的小偷的感覺,到英雄主義的最崇高的沖動和領悟透徹的沉思— —在這幅畫里都應有盡有。」(斯特拉霍夫語)作家對生活的大面積涵蓋和整體把握,對個別現象與事物整體、個人命運與周圍世界的內在聯系的充分揭示,使這部小說具有極大的思想和藝術容量。 這是托爾斯泰創作的第一部卷秩浩繁的長篇小說。 作者把戰爭與和平,前線與後方、國內與國外、軍隊與社會、上層與下層連結起來,既全面反映了時代風貌,又為各式各樣的典型人物創造了極廣闊的典型環境。作者對人物的描寫形象既復雜又豐滿,常用對比的藝術方法來表述,體裁在俄國文學史上是一種創新,也超越了歐洲長篇小說的傳統規范。
作者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Л.Н.Толстой,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Leo Tolstoy,1828—1910),19世紀俄羅斯文學寫實主義的代表作家,公認的最偉大的俄羅斯文學家,《西方正典》作者、美國著名文學教授兼批評家哈洛·卜倫甚至稱之為「從文藝復興以來,惟一能挑戰荷馬、但丁與莎士比亞的偉大作家」。對文學擁有「狂戀式愛情」的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文學史上創作時間最長、作品數量最多、影響最深遠、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節、重典型、重寫實、重批判的文學時代,在他筆下達到巔峰。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是托爾斯泰文學藝術上的三個里程碑。百年來,他的作品被譯為各國文字,銷售量累積超過5億冊,是大師中的大師。
《戰爭與和平》恢弘的構思和卓越的藝術描寫震驚世界文壇,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文學名著和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英國作家毛姆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稱贊它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史詩,是近代的伊利亞特」。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宏偉巨著,它以戰爭問題為中心,以庫拉金、包爾康斯基、勞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為線索,展示了19世紀最初15年的俄國歷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是一部再現當時社會風貌的恢弘史詩。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畫精準細膩,景物如臨眼前,雖是19世紀的小說作品,但流傳至今,卻沒有任何隔閡感,其中流露出來對人性的悲憫情懷,穿越時空背景,仍舊撼動人心。《戰爭與和平》恢弘的構思和卓越的藝術描寫震驚世界文壇,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文學名著和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英國作家毛姆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稱贊它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史詩,是近代的伊利亞特」。
內容簡要
一八零五年,在拿破崙率兵征服歐洲後,法國與俄國之間也發生戰爭。青年公爵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把懷孕的妻子交給退隱於領地「禿山」的父親及妹妹瑪莉亞後,就擔任庫圖佐夫將軍的副官,向前線出發去了。他期望這次戰爭能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
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剛留學回來的好友彼爾,是別竺豪夫伯爵的私生子,由於繼承了伯爵身後的全部遺產,因此,他搖身一變成為莫斯科數一數二的資本家,當然也成為社交界的寵兒。居心叵測的監護人拉金公爵看上這一點,便計劃將貌美但品行不端的小姐愛倫嫁給他,結果計謀順利達成。
同年十一月,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所屬的俄軍在奧斯特里茨之役戰敗,他帶著軍旗獨自沖入敵陣,不幸受了重傷。但 是,當他突然抬頭看見那永恆的藍天時,不禁為那份庄嚴之美深受感動,霎時覺得過去那些野心,名譽及心目中認為偉大的拿破崙,都變得微不足道了。
另一方面,婚後不久的彼爾因妻子愛倫與好友多勃赫夫之間有曖昧風聲傳出,他為了保護自己的名譽,便與多勃赫夫決斗,而把對方打倒後,他旋即與妻分居。從此以後,他陷於善惡與生死問題的困擾中,直至認識了互助會的領導人後,才進入新的信仰生活里。
一直被認為已戰死沙場的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突然回到禿山的那一晚,其妻莉莎正好產下一名男嬰後去世,這使安德烈·保爾康斯基覺得自己的人生已告結束,便下定決心終老於領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與法言和,和平生活開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因貴族會之事而去拜託羅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滿生命力的年輕小姐娜達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於禿山老公爵強烈反對,只好互相約以一年的緩沖期,而 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即出國去了。但是,年輕的娜達莎無法忍受寂寞,且經不起彼爾之妻愛倫的哥哥阿納托爾的誘惑,而擅自約定私奔,因此,與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婚約即告無效。
一八一二年,俄、法兩國再度交戰,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於多勃琪諾戰役中身受重傷,而俄軍節節敗退,眼見莫斯科即將陷於敵人之手了。羅斯托夫家將原本用來搬運家產的馬車,改派去運送傷兵,娜達莎方能能於傷兵中發現將死的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她向他謝罪並熱誠看護他,但一切都是徒勞了,安德烈·保爾康斯基仍然逃不過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彼爾化裝成農夫,想伺機刺殺拿破 侖,但卻被法軍逮捕而成為俘虜。其妻愛倫於戰火中,仍繼續其放盪行為,最後,因誤服墮胎葯而且死亡。
幾番奮戰後,俄國終於贏得勝利,彼爾於莫斯科巧遇娜達莎,兩人便結為夫 婦,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妹妹瑪莉亞也與娜達莎之兄尼克拉結婚,而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由柳洪平創建。
片名: 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一九五六年派拉蒙電影
導演: King Vidor
主演: 奧黛麗赫本、梅爾法瑞爾 (Mel Ferrer)、亨利方達 (Henry Fonda)、維托瑞歐 (Vittorio Gassman)、梅布莉特 (May Britt)等人。
回答者:高樓居士 - 狀元 十五級 8-28 21:09
【內容簡介】:
《戰爭與和平》人物眾多,場面宏大,事件繁雜,結構嚴重,具有恢弘的氣勢。作家把他的人物放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和各種各樣的生活環境與氛圍中加以描寫,時而是豪華優雅的貴族沙龍,時而又是硝煙彌漫的戰場;既有青年男女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又有慘不忍睹的戰斗場面。托爾斯泰注重描寫人物的復雜性,並從各方面展示人物性格的發展。所以書中幾百個人物個個栩栩如生,獨具神韻,富有感染力。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鴻篇巨制,全書共四冊,近一百二十萬字。現根據原著,並參照同名電影,將原書業華提練出來,濃縮為十萬字,供青少年學生閱讀。相信廣大讀者從這濃縮的少年版《戰爭與和平》中,也能體味到這部偉大作品的些許魅力。
回答者:珍珠奶茶的哥哥 - 童生 一級 8-28 21:09
《戰爭與和平》是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鴻篇巨制,長達130 多萬字,歷經7 年艱辛創作,受到列寧很高稱贊。
小說以1805年開始的爭奪歐洲戰爭和1812年的俄國衛國戰爭為主線,揭露俄國首都彼得堡的宮廷顯貴和官僚貴族伐西里為代表的貪婪與卑劣。作品描寫的年代跨度長達十多年,人物500 多個,歌頌了民族的英雄品質和堅強性格,多方面反映俄國一個重要歷史時期中各階級的生活面貌。
1805年7 月,拿破崙率兵征服了歐洲,法俄之間正醞釀著激烈的戰爭。然而在彼得堡上層的人們依舊過著恬靜悠閑的生活,達官貴人們都匯聚在皇後的女官兼寵臣安娜·巴甫洛夫娜舉辦家宴招待會上。
赴宴的有宮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卻行為不端的女兒美倫,還有個頭高大健壯的年輕人彼爾,他戴著眼鏡,剪短發,穿淺色的流行短褲和褐色燕尾服。彼爾是莫斯科著名貴族別竺豪夫的私生子,從小出國留學,今年20歲,學成回國到首都謀職。他一進宴會廳,對人們議論拿破崙征戰歐洲頗感興趣。在這里,他高興地結識了英俊而剛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羅皇帝的退職老總司令包爾康斯基的長子,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時,安德烈正應庫圖佐夫將軍的召喚,去任他的傳令官,將出國跟征戰歐洲的拿破崙軍隊作戰,任即將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瑪麗再三勸留,也改變不了他的決心,他期望通過這次戰爭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從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親那裡,委託父親加以關照。於是他急奔前線,在波蘭追上了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總司令派他到聯合縱隊去任職,並受到了嘉獎。
彼爾回到莫斯科,他繼承了別竺豪夫伯爵身後所有的遺產,搖身一變成為莫斯科數一數二的資本家,成為社交界的寵兒。他的親戚伐西里早就窺視別竺豪夫家的財產,本想通過篡改遺囑來謀得,失敗後,又處心積慮地要拉攏彼爾,一方面為他在彼得堡謀得一個不小的官職,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讓已是宮廷女官的女兒美倫嫁給彼爾,以圖錢財。結果他的計謀順利達成,可這樁婚事實在不幸之至。彼爾發現了妻子與好友多勃赫夫之間的曖昧關系,他與多勃赫夫進行搏鬥,並幸運的擊倒對方,隨之與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惡和生死的困擾之中,在加入共濟會後,受到寬宏大量的哲學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當安德烈再次回到總司令身邊,俄奧聯軍對法的奧斯特里齊戰斗就要打響了。由於在戰前的軍事會議上,否決了幾位老將軍的意見,採取了馬上出擊的戰略,結果慘敗。安德烈受傷被俘,途中昏迷,被敵人誤以為活不成而丟下,庫圖佐夫也以為安德烈陣亡,給他的父親去信報喪。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復了。愈後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產下一名男嬰,但她卻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獨與絕望之中給妻子最後一個吻,他覺得人生已再無意義,決定終老於領地。
回答者:信歆十足 - 經理 四級 8-28 21:12
戰爭與和平故事梗概(簡介)
這是一部製作精緻、構思嚴謹的巨片。場面壯闊,氣勢磅礴,繼承了前蘇聯在拍攝歷史題材影片方面的傳統,完美地融托爾斯泰原著精神於其中,再現了俄法戰爭時期俄羅斯大地廣闊的歷史畫卷。影片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重大事件,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等。通過對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 。 根據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名著改編拍攝的美國版,論藝術成就雖不及蘇聯版,但燦燦巨星和好萊塢式敘事手法則更能讓本地觀眾接受這部通俗劇化的208分鍾長片。氣質高雅的奧黛麗.赫本飾演娜塔莎和文質彬彬的亨利.方達飾演皮埃爾都是不錯的選擇,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成為劇情的焦點。但其他有如八國聯軍的演員組合卻難以忠實地重現拿破崙揮軍進攻俄國時的大時代動盪故事,導演金.維多顯然大幅度簡化了原著的情節和內涵,但戰爭大場面還是拍得相當認真可觀
❻ 趙雙城的藝術成就
趙雙城在長影工作37年間,先後譯制了30個國家的影片300餘部,《攻克柏林》中的丘吉爾、《偵察員的功勛》中的德國間諜頭目盧邁普、《庫圖佐夫將軍》中的拿破崙、《蝴蝶夢》中的姐夫、《人證》中的美國警察署長和恭平的父親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
他先後擔任譯製片配音演員、譯制導演、科教片編輯等職,也曾參加故事片的攝制,曾在《英雄兒女》中飾赴朝慰問團總領隊,《人到中年》飾內科主任......。
❼ 打敗拿破崙的獨眼俄國將軍是誰相關電影叫什麼
將軍名叫 庫圖佐夫
❽ 哪裡能下載電影庫圖佐夫將軍
電驢搜索一下就有了!
❾ 有關庫圖佐夫的電影到那裡下
http://www.pashen.cn/html/3701.html
http://www.pp265.com/pp/movie/5195.htm
http://vod.qdqi.com/html/168.html
片名<庫圖佐夫將軍>
主要演員: 耶果洛夫
❿ 赫本演繹的電影
電影作品:
■直到永遠 Always (1989)其他譯名:天長地久
■鬨堂大笑 They All Laughed (1981)其他譯名:皆大歡喜
■血統 Bloodline(1978)其他譯名:朱門血痕、血線
【說明】赫本的唯一一部R級電影
■羅賓漢與瑪莉安 Robin and Marian(1976)
■盲女驚魂記 Waut Until Dark (1967)其他譯名:等到天黑
■儷人行 Two for the Road (1967)其他譯名:麗人行、二人同路
■偷龍轉鳳 How to Steal a Million (1966)其他譯名:怎樣偷到一百萬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1964)
■巴黎假期 Paris, When It Sizzles(1964)其他譯名:花都繽紛錄、巴黎燃情記
■謎中迷 Charade(1963)其他譯名:謎中謎、迷中迷、花都奇遇結良緣、兒戲
■雙姝怨 The Children's Hour (1961)其他譯名:孩子們的時刻
■蒂凡尼的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1961)其他譯名:珠光寶氣、第凡內早餐、帝芬尼的早餐、蒂凡內早餐
■恩怨情天 The Unforgiven (1960)其他譯名:恩怨有情天
■修女傳 The Nun's Story (1959)
■翠谷香魂 Green Mansions(1959)其他譯名:綠廈
■黃昏之戀 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其他譯名:午後之愛、下午的愛情
■甜姐兒 Funny Face(1957)其他譯名:滑稽面孔
■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 (1956)
■龍鳳配 Sabrina (1954)其他譯名:薩布麗娜
■羅馬假日 Roman Holiday(1953)其他譯名:羅馬假期、金枝玉葉
■雙姝艷 The Secret People(1952)其他譯名:神秘的人
【說明】飾演Nora Brentano,當時赫本在演員表上排名第四,為第二女主角
■前進蒙特卡羅 Nous irons à Monte Carlo(英譯名:We Will Go to Monte Carlo)(1952)其他譯名:前進蒙地卡羅、我們要去蒙地卡羅
【說明】該版本為《蒙特卡羅寶貝》的法國翻拍版,片中的女孩角色需要說法語,由於赫本說法語非常流利,因此仍飾演同一個角色(但角色名更換為Melissa Walter)
■蒙特卡羅寶貝 Monte Carlo Baby(1951)其他譯名:蒙特卡羅寶寶、蒙地卡羅寶寶
■械劫裝甲車 The Lavender Hill Mob(1951)其他譯名:薰衣草山的暴徒、拉凡德山的暴徒、橫財過眼、機械裝甲車
【說明】原本預計要赫本飾演主要女性角色之一,但赫本因為舞台劇GIGI軋戲無法分身,只好串場龍套演出一幕作罷
■少婦軼事 Young Wives' Tale(1951)其他譯名:少婦故事、年輕妻子們的故事
【說明】飾演角色Eve Lester
■野燕麥 One Wild Oat(1951)
【說明】飾演餐館的招待員
■天堂笑語 Laughter in Paradise(1951)其他譯名:天堂里的笑聲
【說明】飾演賣煙女孩
■荷蘭七課 Nederlands in Zeven lessen(英文片名:Dutch in Seven Lessons)(1948)
【說明】這是一部長39分鍾的荷蘭風光記錄短片。當時,戰後的荷蘭國家航空公司(KLM)正急於推銷自己,同時試圖振興荷蘭旅遊業。於是拍攝了一部短片,主要內容是介紹荷蘭風光。片中有一個KLM空中小姐角色,她用荷蘭語和英語向觀眾講解景物。當時奧黛麗仍在學校學習芭蕾,但為了掙一些學費,奧黛麗在母親的幫助下參加了該片的試鏡。據該片導演林登回憶,他一看到奧黛麗,就連忙叫來助手,「快來!你見過一個會走路的夢嗎?我見到了!」奧黛麗最終贏得了這個角色。這份短工是她第一次出演電影,盡管只是個小角色,《荷蘭七課》就此成為了一切的起點。
戲劇作品:
■美人魚 Ondine (1954)其他譯名:翁蒂娜
■金粉世界 Gigi(1951)其他譯名:金粉世家、琪琪、姬姬、吉吉
■開胃醬 Sauce Piquante(1950)其他譯名:辛辣醬
■韃靼醬 Sauce Tartare(1949)其他譯名:塔塔醬
■高跟鈕扣鞋 High Button Shoes(1949)其他譯名:高跟鞋
電視作品:
■世界花園 Gardens of the World with Audrey Hepburn(1993)其他譯名:世界花園和奧黛麗赫本
【說明】美國公共廣播公司(PBS)電視連續劇,介紹世界各地花園,赫本擔任解說員
■賊間之愛 Love Among Thieves(1987)其他譯名:竊賊之愛
■魂斷梅耶林 Mayerling(1957)其他譯名:梅耶林
■哥倫比亞電視公司節目 CBS Television Workshop(1952)
資料: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