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寫影評
影評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標題,第二部分是正文。標題以雙標題為常見。即主題+副題的形式。主題點名中心,副題點名所評論對象。如一曲深沉的奉獻之歌——評電影《鳳凰琴》之主題。寫標題切忌只寫評《 》。也不能寫成觀後感。正文包括三部分,開頭、主體和結尾。它們都用第三人稱的視角來寫。開頭簡單改過作品的內容梗概,在最後把所要寫的主題寫出來。它要與標題中的主題相對應。主體應圍繞主題來寫,最好是就一點深入挖掘,面面俱到、多點開花不好。在分析論證過程中要用劇情說話,不要脫離開劇情漫無邊際地瞎侃。結尾收束全文,要麼再次點名主題,要麼指出還有哪些地方值得分析。
② 寫鳳凰琴觀後感,急急急!500字!
在上鄧小平理論概論這個課的時候,老師給我們放了一部電影。剛開始由於教室里的器材有點問題,看起來黑呼呼的,連電影叫什麼名字都沒看清楚。後來,慢慢的看下去後,我就被電影的情節給深深的吸引住了。後來一問,才知道,原來這部電影的名字就是電影情節中多次提到的《鳳凰琴》。
這是一部講述山區里的教育狀況,進而引發了一連串的思考的電影。這部電影看起來真的很簡單,整個圍繞的就是一座山區里的小學,主要人物就是小學裡面的三四個民辦教師和那群孩子。
話題就是從張英子的高考失利開始的。張英子連續兩次高考都失敗了,於是她舅舅就把她安排到一個山區裡面的小學去當民辦教師。剛開始的時候,她很不願意。我想,換做是其他人的話也很少有說願意的。因為,那畢竟是個窮山區,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去受那份苦。後來她還是去了,是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去的。因為她舅舅說,以後還是有機會獲得轉機的。
進山的路彎彎曲曲的,感覺總是在爬坡。人在路上,就像是一隻蝸牛在慢慢的挪動。所謂的學校只是幾間小小的破破爛爛的瓦房,外加一個小小的場院。要不是門前那面隨風搖曳的紅旗,簡直就沒有人想到那就是一個學校。讓人感動的是,學校雖小,老師和學生們卻堅持著每天舉行升旗儀式。國歌是老師用口風琴和竹蕭吹出來的,看似滑稽,卻無限的庄嚴,沒有其他的情境能有比這更加讓人感動的國歌了。校長說,升旗是為了在山下的人也能看見。只要看見這面旗子,就知道這里還有個學校。後來,張英子的爸爸就是順著這面旗找到了學校的。我想,這面旗子,更多的是指代一種向心力,是一種持之一恆的信仰。
在這個學校里,孩子們不論大小,都是在同一間教室上課的。一個老師要負責同時給幾個年級的學生講課。山區里的孩子很多都沒能上學,能上了學的孩子也要面臨著輟學的危險。學校里的老師每天都利用課余時間去挖草葯,然後拿去賣,得來的錢都給孩子們買本子的。想想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鋪張浪費的情況是多麼的嚴重,相比之下,我們,是多麼的不明就裡。也許,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把我們拿來浪費的那一份東西留給這些貧困地區的人們,世界就會平均一些。
張英子剛到這個學校的時候,不懂得原來在這樣的一個環境里,人是要努力爭取的,不管是用的什麼辦法。影片中,學校為了拿到一些獎金,就向上級謊報入學率。這件事情被張英子發現了,還告到了上級去。結果,准備好要用來修學校的獎金泡湯了。張英子被舅舅打了一巴掌。不明就裡的她賭氣和大家玩起惡作劇來。後來,經過老師和同學遇到狼群的攻擊,以及陪酒事件後,她才真正明白了這個學校的處境,明白大家的不易。
後來,張英子在省報上發表的關於這個山區里的學校的文章,獲得了省里的關注,並爭取來了一個轉正的名額。張英子在這段時間裡面已經成長了許多,不再是那個一心只想著自己哪天可以走向更好的地方的女孩了。她把這個原本是要給她的轉正機會讓給了這個學校的元老,校長的愛人明老師。明老師等這個機會等了一輩子,為這個機會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甚至是生命。剛開始的時候,明老師是有機會轉正的。只是,張英子的舅舅,也是當時那個學校的老師,為了轉正,就馬上和一個家裡有權勢的女人結了婚,利用她們家的關系得到了那個轉正的名額。也許,那個時候,每個人都急於離開這個小山區吧。而明老師,為了證明憑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得到認可。就是為了這一份認可和不福氣,明老師獻出了自己的一生。張英子的舅舅在離開學校時,留下了一個鳳凰琴,鳳凰琴載著他滿心的內疚。而在我看來,鳳凰琴則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認的真心、良心。每個人都應該有這么一個琴,留住自己的良心。當明老師填了轉正表後,滿足的離去時,大家似乎都明白了許多以前一直想不明白的事情。最後轉正的機會,又轉回給了張英子。學校的老師都說,機會應該留給年輕人。其實,是大家都不願意離開這個學校,大家都不願意丟下自己肩上的責任。人活著,就是為了能給大家帶來一點點的好。
前段時間,表哥突然給我發了一封郵件。打開一看,裡面全都是一些山區里窮苦孩子的照片。這些沒錢讀書的孩子眼中盡是對未來的嚮往,對未來的渴望,天真而不舍,讓人看在眼中,疼在心上。郵件中還有好些個個省份的一些貧困地區的小學校的地址。表哥說,你有不穿的衣服嗎?把它們都寄過去給那些孩子們吧。後來,我跟很多人提起這件事情。大家都問,我們的衣服他們能穿嗎?他們需要的是我們的衣服嗎?這些問題,真的問到了我的心裡。他們需要的真的是我們不穿的衣服嗎?還是別的什麼東西?我想,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我們個人的一點點的幫助。他們需要的是全社會的關注和努力。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共同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但是,我們現在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貧富差距還是很大,暫時還不能實現這個目標。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同時,我們要積極構建和諧社會,讓全社會的人們為貧困山區的每一個孩子伸出自己的雙手,讓社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