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建國大業電影觀後感
《建國大業》觀後感:
《建國大業》是一部深刻描繪中國抗戰勝利到新中國成立期間歷史進程的影片。它以生動的畫面和精煉的敘事,構建了一幅恢弘的歷史畫卷,讓人彷彿置身於那個動盪而又充滿希望的年代。
1. 歷史真實與藝術表現的結合: 影片巧妙地運用了蒙太奇手法和虛實結合的方式,既保證了歷史的真實感,又使得敘事內容更加精煉。例如,通過聞一多的演講和畫面展示李公朴的犧牲,以及戰爭與和平的對比,強化了歷史的艱辛與成就的呈現。
2. 國共實力轉變的展現: 影片的核心在於展現國共兩黨實力的轉變。共產黨憑借民心和人才優勢,逐漸贏得民心,最終確立了歷史的主導地位。這一轉變過程在影片中得到了生動的展現,讓人深刻感受到歷史的選擇和人民的力量。
3.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念: 電影中,「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念貫穿始終。許多人才選擇支持共產黨,推動了政治協商制度的誕生。這一理念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讓人深刻認識到民心向背對於歷史進程的重要性。
4. 對歷史的感慨與對未來的期盼: 觀看《建國大業》,不僅讓人感動於過去的歷史,更感慨於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巨大變遷。從最初的民主協商到今天的和諧社會與科學發展觀,這部影片見證了新中國60年的歷程,激發了人們對國家進步的自豪和對未來的信心。
總之,《建國大業》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歷史影片。它不僅讓人回顧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更讓人深刻認識到民心向背、人才興國的重要性,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② 觀《建國大業》有感1500字
1今天,偶然的機會看到了宣傳已久的建國大業,晚上看新聞才知道今天建國大業提前上映,就今天的觀影談一點自己的感受吧。 我進入電影院是早上九點半,電影院里就我和一位七旬老奶奶,人很少,可能大家都不知道吧。 但應主要講述了從二戰結束,到1949年解放前夕的的這段歷史,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長里,記述了將四年多的歷史事件,本人覺得有點趕,敘事交代的也不是很詳細,還有就是沖著主辦方說的揭示了一些以前鮮為人知的秘密,不過我沒有發現,大部分實事都在以前的學習或看的書籍中了解到過,總之,平淡大過了驚喜! 我認為,這還是一部不錯的教育影片,有很多發人奮進的場面,更加加強了我對於新中國成立的珍視,作為一個八零後,一名共產黨員,多多學習歷史,以史為戒,激發國人的愛國熱情還是很有效果的。 再來談談影片,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名人太多,有點搶了主演的戲份。由於有大量的明星加入,你總是分心去看這位明星演的什麼、哪位明星有多少台詞,分散了對影片想要講述的事件的注意力,而且,由於時長較短,在重要事件上,講述的太簡單。例如,北平的和平解放,只有幾個場景,把事件解釋的太簡單,和央視之前演過的《北平戰與和》相比,太淡了!還有對三大戰役、和談呀等等吧,都說的太少,但是又花了相當的時間敘述前面的《雙十協定》,有點頭重腳輕! 總之,作為一部獻禮影片,能聚集這么多演藝名人來參加,也是一種愛國熱情的體現,但是回歸影片中,這未必是一件好事吧。畢竟觀眾要看的是影片中的事件,而不是大量明星。星光閃耀雖好,但是搶了故事的戲份,也讓人多少留有一些遺憾,最後,還是希望大家能關注國產電影,祖國六十華誕生日快樂! 2 今天的標題很簡單,相信每一個人都寫過觀後感或者讀後感,但是對我來說我確實很愧疚,不是因為我沒有寫過,而是因為我沒有真心寫過,都是基於老師留了類似的作業才寫,今天是第一次有沖動想寫一下看完《建國大業》的感想,確切的說是被感動了,是被震撼了,被深深的觸動了。 我是個歷史的盲人,中學的時候不愛文科喜歡理科,所以上數學物理是我的最愛,尤其是物理大愛,歷史政治就會拋在一邊看都很少看的,能應付考試就可以了,也就沒有興趣去了解去尋找去獲得教材背後的故事。 勝利都是來之不易的。以前學歷史的時候, 經常會把一個戰役作為一個小標題,通常會說某某戰役由誰指揮、在哪裡、對方是誰、兩方的實力如何、最後結果是什麼、意義是什麼,大多數情況是單純的從字面上看到了兩個字--「大捷」,這估計到哪裡都是褒義詞,值得我們驕傲和歡欣鼓舞的詞語,我當時的感受就是我們勝利了,我們又勝利了,從來也沒有想過「大捷」那些背後的事情。那是一次次的戰役並不是我們經歷考一次試,換句話說即便你是全校第一你也沒有把握每次都可以考第一,每次考試的時候還是會有壓力還是會緊張。那是一次戰役,無論是誰都沒有把握肯定會贏,每一次打下來都是艱苦的,困難的,決策者下了巨大的決心,執行者制定了嚴密的計劃,實施者奮勇向前。「大捷」來得異常艱苦,只是我們不在其中不知其味罷了,彷彿現在吃一粒米我們的感受和農民的感受肯定是不同的。 戰爭有贏家就有輸家。贏家就有話語權,說了就算,但在沒有開打之前實力懸殊肯定是有的,力量強的一方就佔主導地位,當然不會坐下來跟弱於自己的一方談話,因為沒有必要,我強我說了算。可是真正開始戰斗之後才發現強者只是外強中干而已,這時候強弱掉了個個。 當淮海戰役失敗後,蔣介石和他的兒子蔣經國坐在門口的是台階上談論著未來的時候,我發現原來蔣介石真的很有遠見,很通透的了解這個時勢,雖然被打敗了但是還是個梟雄啊!當「他說:經兒,你在上海做得很好,我很欣慰」時,他就是一個父親,普普通通的父親而已,看見了自己的兒子很聽話很有能力就很欣慰了,親情到什麼時候都是一樣的,無論是戰時還是和平的時候。這時候不得不提下宋美齡,人如其名真的很美,能一個人遠赴美國尋求援助雖說是迫不得已,但足以體現出她的能力和水平。不敢想像如果是我,丈夫的公司欠了別人很多的錢,資金無法周轉,我是否有勇氣去找別人借些錢來用呢,答案是否定的。 祈求和平,希望和平,是我們每個人的希望。日本佔領中國,有識之士奮起反抗,其實沒有一個人知道未來會怎樣,民族會怎麼樣,國家又會怎麼樣,他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要怎麼樣,要斗爭,不要淪為亡國奴,為了自己的家人,為了自己的民族,為了自己的國家而戰斗,未來很迷茫,心裡很沒底,但是信念卻從來沒有消失過,理想一直存於心中。還是在淮海戰役之後,淮海的勝利讓每個人都為之興奮,大家跳起了舞蹈,扭起了大秧歌,連周恩來、朱德、任弼時都忘情的歌唱,這是最後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大家擁抱在一起,淚水從臉頰流過,這可能是傷心的淚水,也可能是高興的淚水,這是難以控制的,摻雜了太多的情愫的淚水,估計連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為什麼會哭,壓抑了太久了,能夠盡情地釋放,這是快樂的,勝利來得太不容易了,太漫長了,這條路走得很累很苦。毛澤東雖然沒有跟著一起唱,但是我相信他已在心中唱了千百回了,已經微醺的他,靜靜的靠在牆上,品咂著美酒,體會著其中的滋味...... 最後以宿雨涵有演唱的片尾曲《紅》的一句話最為結尾:我祈禱,我努力,沒有戰火的消息。 以上為我的感想,可能有很多的錯誤和偏見,我只是抒發一下自己的感情,別無他意。 以下不是感想的內容,《建國大業》的台詞,我覺得很有意思的兩句。 「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原來看電視劇都是說「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現在體味來原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才是最恐怖的啊,整個個憑空消失了,找不到,這屬於宣告死亡,永遠存在未知性和不確定性,這才是恐怖的事情啊。 「報告團長,前面有個地主大院,院牆太高,爬不上去,手榴彈都炸不開,請炮兵支援吧!」「照明彈。」「照明彈!」「報告司令員,報告司令員,突擊團已到達北平城下!」---至此我們才知道,那個炸不開的地主大院是北平的城門樓啊。這說明了三個方面:一我們的戰士太可愛了,只顧往前沖,不管前面是什麼都要解決掉,為了完成任務為了勝利不分白天黑夜,速度迅猛都到了北平了都不知道。二有時候不要只顧打,還是要抬頭看看的,路燈這個很必要。三 北京城門樓的質量太好了,古代的建築水平非常不得了啊,沒有豆腐渣工程。
③ 為了毛中特求一篇《建國大業》觀後感
看完了《建國大業》這部電影,覺得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是老一輩的革命家用鮮血換來的。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美好的一切。
最讓人難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戰役結束後,毛主席,周恩來,任弼時,朱德等我們敬愛的元首,聽到戰役結束我軍大獲全勝,那一刻,四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男人,四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讓人十分的感動。那一刻,毛主席說,長江以北,再無大戰。那一刻,他們幾十年經歷的苦難,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發。五次圍剿,突破封鎖線,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無數人的生命,換來了這革命轉折的這一刻。讓他們再也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來,喝起來,哭起來,笑起來,跳起來。
我的眼睛也在這一刻濕潤,心中澎湃。
解放上海,我軍戰士,打仗累了,沒有占民宅,集體整齊的睡在馬路上。宋慶齡看到了,看到了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勝利。這就是我們最親愛的人。
更有無數的革命人士,為了政協會議的召開,奉獻了一切,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用鮮血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的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萬眾沸騰。中國人民從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來越美好的明天。
台灣那邊,落寞的是蔣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我們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的生活更應該珍惜。因為這是用鮮血換來的。
祝偉大的祖國60歲生日快樂!!!祖國,我愛你!!!
④ 寫一篇1000字以上的《建國大業》觀後感~ 內容要聯系 毛概 這門課 適合大學生寫的
《建國大業》觀後感
在思修課上,老師組織我們一起觀看了《建國大業》這部影片,影片講述的是從抗戰勝利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段時間中所發生的事情——國共兩黨內戰。
在八年抗戰剛剛結束的這個時間點上,中國舉國上下既有著趕走日本侵略者的喜悅之情,又充斥著新的矛盾激化的氣息。起初國共兩黨共同商議提出了多黨制這一政策,但是由蔣介石帶領的國民黨企圖忽視共產黨的存在,建立起僅有國民黨存在的國家,並對一系列反對者和共產黨員進行暗殺。正是因為蔣介石這一做法激起了各方的反對與不滿,使得更多無黨派人員甚至國民黨內部人員都轉而支持共產黨,促使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在這部影片的教育下,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英明決策與引導,體會到中國共產黨員們的無私奉獻精神,更認識到中國之所以有如今繁榮富強的發展全是因為我們在黨的指引下走得並不迷茫,反而愈走愈堅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中心,貫徹實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決走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建立了如今這個美好的新世界。
我們年輕的90一代更是要學習影片中那些為了國家獻身的黨員們,好好學習,為了中國的發展獻出自己的一份力。不要渾渾噩噩地度過人生,不要只是為了「自己好」這樣的小理想而奮斗,而要是提升我們的理想——為國家的繁榮而奮斗,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努力。盲無目的的人生是虛度無意義的,只知道為了自己的人生是自私而無意義的,只有將理想的寬度拉大到他人,擴寬到國家,這樣活著才是有意義的,才能實現人之所以為人的最高價值。
同樣我們也要從國家內亂這件事上獲得教訓,那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站在維護國家統一和平的高度上來處理,只有這樣,人民才能安定幸福:而人民的安定幸福,正是我們做所有事情的最初出發點。
《建國大業》所教會我們的,絕對不止以上幾點,這需要我們在日後的生活中細細體會,慢慢了解,因為思想的成長成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⑤ 建國大業觀後感1000字以上
《建國大業》整體上將歷史人物庸俗化了,並不是人性化。
建國的大業在編劇和導演的眼中成為一件完全的權謀之術的較量,整個影片在講述的無非是國共兩黨為贏得最終勝利而展開的一系列公關活動,尤其蔣介石所治下的國民黨,下三濫的、齷齪的手段和伎倆無所不用其極(暗殺、監控、密謀、權錢交易、威脅恐嚇),這種卑劣行為完全沒有大將風度,沒有政治家胸襟,決不能稱之為梟雄,而是完完全全的小人、偽君子、地痞和流氓的做派。
在某種意義上,本片確實很「人性」,因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張瀾等是很平平常常的,他們也會意氣用事、會醉酒當歌,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就像今天成功的商人一樣。但這不是我所理解的人性,我們說一部文藝作品表現了人性,應該指的是它體現出了人性中那令人珍視、妙不可言的真、善、美。
沒有領袖和政治家
建國的大業成為了地痞流氓和草寇們的權術之爭,這里沒有涉及到政治,更沒有涉及到政治家。自然也看不出來意識形態。不涉及政治何談愛國和凝聚人心呢?靠什麼?沒有意識形態的電影成為了一步重要的獻禮片,這不是很奇怪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影片沒有宣傳正面的東西,也沒有宣傳哪怕是一點點的主旋律(至少我沒有看出來),且沒有核心價值觀,這就更是十分奇怪了。
在本片中,各黨派似乎都沒有什麼道義上的很吸引人的東西,也就是說缺乏公義。幾個黨派就圍繞著叢林法則行事,誰強誰有實力就跟誰混,連領袖們都沒有自己所堅信的政治信仰(也就是說沒有自己的「主義」),這就讓人感到他們的事業是很可疑的了。你沒有可以讓人信服的主義,你的黨派靠什麼以示人呢?人們為什麼要跟你的黨走呢?於是,黨所建立起來的國家在這里政治上的合法性就被消解了,沒有根基了。民主革命、抗戰保國和民族解放的偉大事業被解構成為各黨派利益博弈和地盤爭奪的私人牟利行為。片中反而是兩個並不重要的人物:馮玉祥、蔣經國表現出了一定的民族大義和民族氣節。
該片反映出來的虛無主義價值觀很好地體現出了今天這個時代人們生活中價值觀念的政治缺位。以前毛主席說「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靈魂」這樣的話,如果這句話是真理,那麼今天的絕大多數人都是沒有靈魂的。同樣的,若以此為據,《建國大業》表現的都是一些沒有靈魂的人。
這部影片沒有「人民」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而這部影片通篇沒有講人民,只講領袖、黨派頭目和將軍、政客。人民在本片中只是花瓶,只知道獻花和鼓掌。試問建國大業難道是僅靠幾個「精明人」的明爭暗鬥實現的嗎?
當然如果把這部影片當成一部純粹的商業片,那就沒有什麼奇怪了。我認為從商業片的角度看,這部影片是比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