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電影卧虎藏龍導演風格

電影卧虎藏龍導演風格

發布時間:2021-07-17 14:25:45

① 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電影《卧虎藏龍》的導演

李安。謝謝。

② 中國導演李安的電影風格

由於對李安的研究尚屬最近之事,圖書館資料完全空白,論文搜索也寥寥幾篇,但由於自己曾有意識自覺地關注過李安的電影諸如《推手》、《喜宴》、《飲食男女》這「父親三部曲」,《理智與情感》、《卧虎藏龍》和《綠巨人》,寫起來便胸有成竹,但系統地寫作還是有許多困難待解決的。

對李安電影及其導演風格的研究系最近之事,大致有以下幾條脈絡:

對李安生平與其電影中所體現的主題關系進行研究,特別是其父親的影響和赴美學習西方電影兩塊著墨不少。

對李安電影主題和風格研究,特別是對「父親三部曲」的研究,將中西碰撞以及家庭戲定位為李安的單一模式,對「父權」影響下的傳統文化探索。

對李安導演技巧的研究,對其電影表現語言的充分研究。

達成共識的、李安電影商業化傾向過重,也有人認為李安是將藝術和商業成功融合的導演。

最近許多人提到的影展導演即迎合西方人好奇而製作電影。

將李安與侯孝賢、楊德昌等導演比較,從中發現李安的特點。

③ 《卧虎藏龍》影片有關畫面、鏡頭、攝影方面的分析

從攝影角度重看卧虎藏龍 從攝影的角度重看《卧虎藏龍》,無非就是再次欣賞一場色彩和空間的對話,這些都和中國畫的創作理念有關,,《卧虎藏龍》的攝影師鮑德熹最能心領神會。 傳統的香港電影畫面講究華麗,講究炫奇,製片所花的每一分錢都要在銀幕上看得到,所以色彩豔麗,對比鮮明,夜晚必定放煙,以突顯氣氛;主角現身必有逆光襯底,手法花俏,極盡雕琢能事。但是,這些技法,李安全都不要,"過去我拍的《白發魔女傳》就像色彩強烈的西方油畫,"鮑德熹說:"李安要的《卧虎藏龍》則是色清淡的中國水墨畫,這種『清淡』的風格,十足就像李安這個人。" 「清淡」是意境,而非公式。 中國水墨畫講究空間經營,留白才有氣韻,留白才有回想空間,從鏢局到貝勒府,美術設計葉錦添幾乎把所有非必要的傢具擺設全都撤了,空盪盪的場景已經拉開了整體的氣韻格局;鮑德熹透過觀景窗所掌握的戲劇空間更是無時不忘以中景、遠景放出空曠的氣韻,讓觀眾看戲如有看畫的心神體會。 空間有了,接下來就是用色。 "電影像長詩,意境超寫實,故事很扎實,一場接一場的好戲,讓人目不暇給" 鮑德熹說:"如果我再運用極其華的色彩來突顯戲劇交果,那就不是幫助,而是干擾了,色彩跑進來搶戲,大家的眼睛就全花了。" 《卧虎藏龍》的用色,配合劇情發展有四套設計,前半段強調暈黃微紫,配合灰薄月色的幾場動作夜戲,冷得可以,然而夜半奪劍的戲感卻十足火熱,冷熱交雜,才不致在刀光劍影中,火上加油,讓人坐立難安。 其次,則是豐紅豔黃的新疆色彩。這段戲是玉嬌龍無時或忘的甜蜜往事,正因為無時或忘,才會記憶鮮明,所以用色要濃,才可以突出她的任性,才可以襯顯羅小虎在她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才可以點出這段戀情的濃烈,也才可以帶出她毅然悔婚叛家,易裝江湖行的矢志決裂。對照前半段的暈黃微紫,這里的豐紅豔黃已然是一種行動宣言了。 第三層顏色則是江南綠。從黃山到竹林,綠意盎然,生機也盎然,不但反映了劇情演戲的地理環境改,也暗示了彼此可能有的轉機,李慕白在碧竹窗前對俞秀蓮說出了難言心事,也在竹葉梢頂窺見了自己不曾面對,也不願去解決的玉嬌龍不肯還劍的少女心事。 最後的洞穴戲,不論是暈厥、迷香、中毒、勾魂、訣別到對泣色彩盡皆灰藍,情難了,人已沓,灰藍一片,恰恰對應了李慕白與俞秀蓮的人間難舍不了情。 《卧虎藏龍》的片名直叩玉嬌龍和羅小虎的名姓,但是李安鎖定的焦點卻在人已中年的李慕白和已見風霜的俞秀蓮:不是李慕白執意還劍,江湖不會再勃溪;不是俞秀蓮人情練達,多方隱忍,姐妹早已翻臉。色彩偏幽暗,輕黃紅的比重分配,其實就已經間接顯現了主配角的主從戲份,但也因為幽暗為重,所以驚鴻一瞥的沙漠黃與江南綠才對照得格外鮮明。 《卧虎藏龍》是李安童年時閱讀武俠小說的夢想實踐,袁和平的武術指導和鮑德熹的鏡位掌控都是功臣。飛檐走壁不難,定點移位也可以靠吊鋼絲來解快,難的是俠客在飛,攝影師也要模擬飛行,凌虛踏肩而上,千里相隨,才能創造立體空間。這種視覺奇觀對於只懂得靠推軌技術來運作的手工業拍片工人而言,當然就像是不可能的任務,但在機械手臂和滑竿輔佐下,人體工學的體能極限不再是問題,鮑德熹拍出了雙重飛行的俯照全景的視覺震撼,恰恰就是李安美學的具體實踐了。 至於江湖傳奇的武術之美,鮑德熹摒棄了傳統武俠電影的近身肉搏,大量使用中長景鏡頭,透過遠觀和俯看,才能讓刀劍奇技重現,才能體會武術律動之美。李慕白夜戲蒙面嬌龍,以及玉嬌龍的茶樓戲群俠,同樣都是用中景來演繹俠客風流;至於俞秀蓮和玉嬌龍的鏢局對決,則是遠景捉舞動,近景炫兵器的交互輪替了。 留白,留出氣韻。 淡彩,淡出神韻。 鏡位,盡得神韻。 鮑德熹的攝影鏡頭讓觀眾的心神得以龍飛鳳舞,讓武俠之夢不再是夢。 詳見: http://tieba..com/f?kz=205739834

④ 《卧虎藏龍》⒈主題思想 ⒉它的影片結構 ⒊這部電影的影調及色彩處理. 哪個懂的朋友能幫幫忙.謝謝了!

主題思想我到是看出來了~~至於其他兩樣我不是學電影專業的所以對不起了~.實際上這部電影為什麼那麼成功,就是因為他的主題思想揭示了中西思想的區別。李慕白與俞秀蓮的戀愛代表著東方思想,而玉嬌龍與羅小虎的戀愛代表著西方思想。

⑤ 李安導演的作品是什麼風格的

我認為我們所熟知李安導演的電影有《飲食男女》、《卧虎藏龍》、《喜宴》、《推手》等這些影片在電影界都取得了很高的成績,那麼喜歡看李安電影的朋友,你們知道他的創作風格是什麼樣的嗎?那麼接下來,跟著一起了解李安導演的創作風格吧!

其次也作為編劇的李安,是其導演工作的基石,他能將自己的思想更好的融入影片,不同於傳統中國的簡易情節編劇,他在吸收西方的情節藝術時也融入了中國獨具的特色在裡面,編劇與導演於一身的他能更好的掌握分寸,表達自己的思想通過影片呈現在我們眼前。

⑥ 電影《卧虎藏龍》及導演李安的介紹及評論

《卧虎藏龍》

一代大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託付紅顏知己俞秀蓮將自己的青冥劍帶到京城,作為禮物送給貝勒爺收藏。這把有四百年歷史的古劍傷人無數,李慕白希望如此重大決斷能夠表明他離開江湖恩怨的決心。誰知當天夜裡寶劍就被人盜走,俞秀蓮上前阻攔與盜劍人交手,但最後盜劍人在同夥的救助下逃走。有人看見一個蒙面人消失在九門提督玉大人府內,俞秀蓮也認為玉大人難逃干係。九門提督主管京城治安,玉大人剛從新疆調來赴任,貝勒爺即不相信玉大人與此有關,也不能輕舉妄動以免影響大局。

俞秀蓮為了不將事情復雜化一直在暗中查訪寶劍下落,也大約猜出是玉府小姐玉蛟龍一時意氣所為。俞秀蓮對前來京城的李慕白隱瞞消息,只想用旁敲側擊的方法迫使玉蛟龍歸還寶劍,免傷和氣。不過俞秀蓮的良苦用心落空,蒙面人真的歸還寶劍時,不可避免地跟李慕白有了一次正面的交鋒。而李慕白又發現了害死師傅的碧眼狐狸的蹤跡,此時李慕白更是欲罷不能。

玉蛟龍自幼被隱匿於玉府的碧眼狐狸暗中收為弟子,並從秘籍中習得武當派上乘武功,早已青出於藍。在新疆之時,玉蛟龍就瞞著父親與當地大盜「半天雲」羅小虎情定終身,如今身在北京,父親又要她嫁人,玉蛟龍一時興起沖出家門浪跡江湖。

任性傲氣的玉蛟龍心中凄苦無處發泄,在江湖上使性任氣,儼然是個小魔星。俞秀蓮和李慕白愛惜玉蛟龍人才難得,苦心引導,總是無效。在最後和碧眼狐狸的交手之中,李慕白為救玉蛟龍身中毒針而死。玉蛟龍在俞秀蓮的指點下來到武當山,卻無法面對羅小虎,在和羅小虎一夕纏綿之後,投身萬丈絕壑.
伴隨著電影《卧虎藏龍》的成功,導演李安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盡管他的成功並非始於此。

人們對李安電影的研究已有深入,本人也只是在他人見解中找出自己的不同見解,亦或從另外的角度進行分析。對李安電影及其導演風格的研究有助於我們了解台灣導演或者說華人導演在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抉擇,亦或說有機融合,進而將思想注入電影中,為中國電影以借鑒。

由於對李安的研究尚屬最近之事,圖書館資料完全空白,論文搜索也寥寥幾篇,但由於自己曾有意識自覺地關注過李安的電影諸如《推手》、《喜宴》、《飲食男女》這「父親三部曲」,《理智與情感》、《卧虎藏龍》和《綠巨人》,寫起來便胸有成竹,但系統地寫作還是有許多困難待解決的。

對李安電影及其導演風格的研究系最近之事,大致有以下幾條脈絡:

對李安生平與其電影中所體現的主題關系進行研究,特別是其父親的影響和赴美學習西方電影兩塊著墨不少。

對李安電影主題和風格研究,特別是對「父親三部曲」的研究,將中西碰撞以及家庭戲定位為李安的單一模式,對「父權」影響下的傳統文化探索。

對李安導演技巧的研究,對其電影表現語言的充分研究。

達成共識的、李安電影商業化傾向過重,也有人認為李安是將藝術和商業成功融合的導演。

最近許多人提到的影展導演即迎合西方人好奇而製作電影。

將李安與侯孝賢、楊德昌等導演比較,從中發現李安的特點。

李安生平及其電影

李安的電影風格選擇與李安的生活經歷是分不開的,我們從二者的聯系中體會導演的良苦用心,也體會生活經歷對他的巨大影響。

李安,1954年10月23日生於台北。父親是中學校長——這個沉默少語的傳統中國人,對李安的性格和生活道路有著深刻的影響。多年後李安數次談到父權當道的中國傳統的理解便是從嚴厲的父親身上開始的。由於李家來台之前在大陸是望族,有著縣長父親的李父一度希望李安按中國傳統生活,刻苦讀書然後重振家威。1973年,李安19歲時考入台灣藝術專科學校。1974年,獲台灣話劇賽大專組最佳演員獎。但之後並未受青睞。1975年,他自已編導,攝制了一部短片《星期六下午的懶散》。藝專畢業後應征入伍。服役期間,又攝制了一部短片《陳媽勸的一天》,紀錄漁民陳媽勸和他的兒子出海打漁一天的生活。退伍後,1978年移民美國,赴美國伊利諾大學戲劇導演組就讀,在這兩年裡奠定對戲劇的了解及戲感的確立,對西方文化的認識也從此而來。藝專的3年和伊利諾大學的2年,成為日後李安電影創作的基礎。1980年,在伊大畢業後,憑著以前的作品《星期六下午的懶散》進入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系研究所,並攝制短片《追打》。1981年攝制音樂短片《我愛中國菜》,是一名女子拚命吃中國菜的MTV式短片。同年攝制配音片《揍藝術家》,講一名畫家為一個漂亮女子畫像而被其男友痛打的故事。1982年,因拍攝紐約街頭失業演員的求生百態的《蔭涼湖畔》而獲紐約大學獎學金和1983年台灣金穗獎最佳劇情短片。畢業作《分界線》是43分鍾的劇情片,獲紐約大學學生展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兩項獎,被美國大經紀人公司看中,請他簽約留下發展。但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終於搞清楚,在美國,學生片拍的再精彩也很難有機會發展,現成的好劇本怎麼也輪不到新人導演。1983年至1989年間,他與台灣女留學生林惠佳結婚,在紐約寫劇本,不斷到好萊塢碰運氣。在他的傳記《十年一覺電影夢》中對這段時間作了詳述。因而從1988年開始尋求台灣電影公司的支持。1990年他的劇本《推手》《喜宴》(與馮光遠合作編劇)雙雙獲獎,為他贏得40萬獎金和初次執導的寶貴機會。影片完成後獲台北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和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1993年,他執導了前幾年創作的劇作《喜宴》,獲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1994年他編導了《飲食男女》(與王蕙玲等合作編劇),不但在台灣獲得好評,而且在美國高踞外語片票房記錄之首。此後一發不可收拾。

李安的生活經歷影響了他的電影創作,與父親的沖突,使他的影片中經常發現父權的影子,生於傳統中國,又留學移民到美國,西方思想又使他對傳統產生懷疑。在兩種文化的沖突中,所編劇本自然要展現這些,並向深處挖掘家庭關系及其人性深處的東西。

適合時代潮流,再者生長在美國商業世界中,追逐票房成績是不可避免的。故在李安的電影中有這個痕跡,通過一些處理來吸引觀眾,具體細節請見第四節中對李安電影的具體分析。

總之,電影源於生活,特別與編劇和導演分不開,李安融二者於一身,自然自己的生活經歷影響了他的電影創作。

作為編劇的李安及其電影

前一節中我們從李安的生平中可以看到,李安的初次執導機會的獲得便是由於他自己編劇的《推手》。之後與人合作的《喜宴》、《飲食男女》,作為編劇的李安,無疑是其導演工作的基石。能將自己的思想更好地融入影片之中;不同於傳統中國的簡易情節編劇,李安在吸收西方的情節藝術的同時把中國獨具的儒雅氣質匯入其中。之後無論是對奧斯丁小說、還是王度廬小說、還是漫畫改編、還是劇本創作都漸趨成熟,編導一身的他更容易掌握分寸,表達自己的深刻生命體驗。

《推手》中將中西文化沖突挖掘到深處,為此類題材開先河。其後的《刮痧》等同類型影片無出其右者。將中國傳統的一種事物拿出來,體現在家庭中,進而引起人們對家庭、對社會的深思。

《喜宴》中表面上是探討同性戀話題,實際上還是中西文化沖突題材的繼續,也是對家庭、社會的繼續探討。

《飲食男女》則是從食、色這兩個人之本性入手,進而體現家庭成員之間在新時代中的不同選擇。

《理智與情感》的改編不可思議,西方的完全故事,由東方導演全權負責,將細膩、含蓄的西方愛情表現的幾近完美。

《冰風暴》是類似《阿甘正傳》但又全然不同於阿甘中的嬉笑中進展,而是較嚴肅的大時代影響下的兩個家庭的故事,更類似《美國麗人》。

《與魔鬼共騎》在美國南北戰征的背景下,講述年輕人的成長歷程,仍抹不去家庭和人這個冷調的底色,李安陷入一種單一的風格和表述中。

《卧虎藏龍》將在台灣曾投拍數次、小說拜讀者亦眾的作品改編,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生命體悟,以中西合壁的方式展現,情節處理亦有獨到之處。

《綠巨人》系漫畫改編的電影,不同於其他科幻電影,仍舊以探討人性深處為主。

總之,作為編劇的李安是成功的,這也有助於他的導演工作順利進行,既提高了效率,又不違心。

作為導演的李安及其電影

作為導演的李安,能夠將所編劇本採取各種合適的技巧將之體現在所拍攝的畫面上,特別是影片情節處理,蒙太奇轉換以及風景、人物相融,以及人物的配置都是獨具匠心。

他電影中的蒙太奇運用讓人眼花繚亂,又不失簡練與實用。《推手》中,朱師父的太極推手後,鏡頭橫搖,中國書法、布鞋……而在另一個房間里,是金發的美國現代女性,電腦,現代化的辦公用具……吃飯中的不同飯菜對比,在這一流暢的段落中,沒做什麼對白處理,沒有戲劇化的故事,但憑這些具有說服力的影像,影片的主題已露出端倪。鏡頭組接頗似中國書法一樣的簡練,順達。《飲食男女》開場介紹朱師傅很獨到。洗、切、炸……一系列嫻熟的動作,用蒙太奇剪輯的手法把朱師傅的手藝展現得淋漓盡致。接著,鏡頭橫搖,牆上的幾幅裝幀精美的照片,將朱師傅的輝煌歷史和不俗身份在不著痕跡地全然表現,將技巧融入故事之中。電影的魅力和神采全在於它的影像,李安很機敏的利用這一特性。《綠巨人》中使用電影界久已不用的畫面分割技巧,產生類似漫畫般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

畫面處理純美化、文化化,《卧虎藏龍》中對中國傳統文化所寄託的物品展露無遺,戲中有丹青書畫,有「江山登臨之美」,有飛檐走壁,有「泉石賞玩之勝」,從茶道到書法,從儒家到庄禪毫發不爽,十八般兵器。通過李慕白的形象展現了「內道外儒」的東方精神。其餘畫面處理亦要求純美化。不同於同類型的武俠片,將江湖與山水融為一體,將詩情畫意中的故事娓娓到來,更加上純美的音樂,純美的境界展現給觀眾。

將東西方的表現習慣融為一體,體現在他導演的所有影片中。

李安電影分析及其電影追求

《推手》分析

作為李安編劇的處女作,也作為他執導的處女作,《推手》一片是凝聚了他的巨大的心血的。

主題:探討居住在異國兒女家中的台灣老人生存狀態。進而對人與人之間家庭關系的深刻思索。

情節設置:展現家庭矛盾——朱爸找到知己——離家出走——餐廳打工——重歸於好或妥協下的家庭。

作者利用眼花繚亂的鏡頭及對比,將家庭生活背景及人物身份悄然植入,日常生活的相處片斷在溫馨中暗含矛盾。未出現孫子之前先是有兒童車等玩具算是暗示,「微波爐」事件說明老人對新事物的困惑,吃飯中飯菜選擇以及餐具選擇對比,鍛煉方式對比,看錄象帶——武打片、京劇。兒媳給朱爸插耳機、做飯,與兒子談話。兩語教學中「人咬狗」體現文化差異,中西方差異在對比中自然流露,使中方觀眾和西方觀眾皆眼前一亮,加之人性化的家庭日常情景的選擇。在文化差異背景下的兒女與老年父母的家庭矛盾,被導演李安巧妙地展現給觀眾。

中國式的含蓄體現在朱爸與陳太太的巧遇,對推手威力的介紹在此初露,相處片斷體現中國人的含蓄與老年人的童趣。

二老識破兒女詭計,朱爸留下書信出走,在餐廳打工,與餐廳老闆產生矛盾,大打出手一人獨戰數打手,以及隨後趕來的眾警察,推手功夫被導演發揮到極致。

兒子去監獄接父親,父親也因此事出名,搬出去住,只在偶爾時回家小住。結尾處二老又相遇,暗示完滿結局

導演追求:導演以純中國化的電影語言,表現他思想深處的父親形象。盡管是在異國他鄉,依然能時刻體會其濃郁的中國口味。娓娓道來的日常生活情景與時而出現的高潮,以推手貫穿整個影片始終,朱爸的為人正如這緩緩之中蘊含力量的太極。

《喜宴》分析

繼續對中西方文化碰撞進行探討,在傳統與前衛之間妥協。

主題:不是表現同性戀人的心理及遭遇,而是深究這種生活方式在傳統(父母)的被認識過程,對於父母來說,這種難言的痛苦和凄涼的無奈,包含著對世界的失望和極大不滿。和《推手》相似,《喜宴》中的中國老人同樣面對的是一個無法理解溝通的「洋媳婦」,前次是對生活方式的不習慣,而這次包含的是對道德(性)行為的評判,無法容忍。這一次家的解構的徹底性,不是幾代人同堂的美夢破滅,而是婚姻對象的質變。

情節設置:影片的男主角——華人留學生偉同在美國工作後與一位美國男子戴維同居了,而在台灣的父母想著讓兒子傳宗接代,為兒子的婚事一直愁眉不展。為了應付父母,偉同和一位初旅美國的上海女畫家假扮情侶,准備結婚,父母專程飛往美國參加兒子的婚禮。假戲中,女畫家有了偉同的骨肉。對此,戴維非常惱怒,事情終於無法掩蓋。震驚的父母幾乎不敢相信這就是事實,但最終無奈地默認,無奈地離開了這個他們根本無法理解的地方。

「在故事的各種組合元素中,影片的認識價值,是在於將中國文化置於異質文化的容器中,產生知性結果:異族文化的不可融性,只有妥協和退讓,沒有文化的相融。」①

導演追求:中西文化差異極端強烈的碰撞,親情氛圍下,以寬容的儒雅風范來作為電影的大結局,也正體現了導演自身的寬容開放的胸懷。在沿襲上一部的基礎上,達到商業與藝術的完美融合。

《飲食男女》分析

李安招牌經典電影,百看不厭的原因在於其情節設置的精巧。愛情與家庭以及人之本性食、色二字的現代思索。

主題:「對於家的重組,並不能簡單化地完全歸結於文化沖突。因為傳統與現代,上代與下代之間的生活觀差異,同樣具有某種摧毀家庭結構的力量。李安的第三部作品《飲食男女》所關注的正是這樣一個問題。孔子說『食、色性也。』這一次李安將人的這兩個本性都拿來細究,故事都圍繞在吃和性上。」②正是這個人人皆會遇到的傳統與現代生活觀差異,致使兩代甚至同代之間的隔膜,以及食、色這個更本性的東西,使這部影片更具感召力,更成功。家庭親情的真切流露、愛情追求的全方位立體展示,以及那一桌桌豐盛的宴席,也有友情的真摯,在平凡的事物中將親情、友情、愛情這一切情感演繹得完美無瑕。

情節設置:本影片的精巧情節設置使得這部影片意味深遠,遠遠超過前兩部。

電影有明暗兩條線索,明線為:朱爸的三個女兒的生活軌跡;暗線為:朱爸與錦榮以及梁伯母的微妙關系發展。兩條線索的交匯點體現在那一周一次的全家聚餐中。

明線中三個女兒各自的生活軌跡,被作者用巧妙的手段展現,有時同時發展,三人狀況交錯出現;有時單線敘述,正如三條平行線,三人的出場就屬前者,先是老大朱家珍在公交車上,然後是老二在航空公司的鏡頭,接下來是老三在快餐店的鏡頭,之後又是交替出現,老大最早回家,老三下公車,老二下了專車。以下還有不少這樣的鏡頭運用,如此將多人的活動自然使觀眾一目瞭然。遇到較長的發展故事,則採用單線,老大的愛情、生活軌跡,老三的愛情軌跡,老二的愛情發展,在平行敘述中,也存在交錯現象。

暗線的發展,更是以一種神不知、鬼不覺的方式發展,有的只是暗示,如故事剛開始的老朱接電話,讓人不由想打電話的是誰,觀眾不注意,錯過了,孰不知此處是導演的暗示;之後女兒們談論錦榮姐和梁伯母時,朱爸的反應也是暗示,觀眾依舊未注意到;朱爸與錦榮對話、給姍姍做便當等明顯的事,觀眾依舊不會注意到這是暗示,只是以為很平常的事;甚至直到老朱開口宣布自己的事情的時候,觀眾還以為梁伯母是對象。這種暗示的運用,以及明線發展給人的迷惑性實在是達到了很高的境界,這樣的出乎意料是請君入瓮式的。絕妙,不得不讓人拍手叫絕。

對老大的同情始於年老未嫁,這樣的心理之下,老大的愛情生活受到關注。老三在於無意間搶了他人的男朋友。老二在於開始事業愛情雙豐收的她,卻最終一敗塗地,做了乖乖女,也是最有蘊涵的人物。

同樣的是一家四口,朱爸和三個女兒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自認為前衛的三個女兒都在最後被傳統的代言人父親吃了一驚,對事實不能接受,作者精巧的構思讓人叫絕。

只有當看完影片之後,你才會慢慢回顧到影片中的許多暗示,諸如朱爸為何堅持跑步,看似正常卻別有用意,去醫院檢查身體被誤解均是導演和編劇的花招,也是有用意的,都是為了保持健康以達成與錦榮接連理之願。給姍姍精心做講究的便當更不必言。

導演追求:這部影片把導演的生命體驗淋漓盡致地體現,使影片更具厚重感,遠遠超過前兩部的造詣。

同時,導演將電影技術手段的運用與故事表現的需要完美結合在一起,奉獻給觀眾一部值得回味的影片。蒙太奇剪輯的運用似一盤精緻的菜餚,把所有佐料融為一體。

《卧虎藏龍》分析

憑借這部影片,李安為大陸觀眾所熟知,也在爭議中影響了大陸導演特別是張藝謀的導演選擇。

主題:李安眼中企圖有別於武打導演的江湖世界,儒雅氣質的一輩含蓄、深沉,年輕一代豁達、開朗,江湖中人的完美人格展現。

情節設置:一把青龍寶劍將中、青兩代人聯系在一起,之後發生的事情更甚於此。中年俠士李慕白、俠女白秀蓮、青年俠女玉蛟龍,兩代人的世界在對比和交戰中損失殆盡,僅存的是那浩然之氣。

正是這中、青兩代的世界構成了這個江湖,兩代人的不同生命體驗促使產生不同的命運,直至故事終結,老者不尊,如年青人般表露情感,少者已然悄然成熟,人生哲理在此體現。

導演追求:這部影片更明顯地體現了李安的商業化追求,他對之前武俠片的創新在於將中西文化一起置於中國的江湖世界中,影片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西方的表現方式,李慕白臨終的話極具西方浪漫主義色彩,愛情故事也是西方的方式。如此一來產生別樣的效果在中西觀眾中產生共鳴。

武俠創新追求:影片既沒有火爆血腥的殺戮場面,也沒有滑稽搞笑的故事情節,李安講述了一個平實的故事,這當中有人們的生活場景和喜怒哀樂,穿插著兩對人的愛情線索,其間甚至還隱藏著一些哲理。影片與以往武打片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武打戲更多發生在女人之間而不是男人身上,這種編排的確令人耳目一新。章子怡和楊紫瓊都不是功夫演員,但她們的武打戲卻是非常好看:激烈中蘊藏著優美,勇武中體現著輕靈,嚴肅中透著頑皮,簡直是美不勝收。而李慕白的劍術設計得也頗為巧妙。周潤發雖然不是李連傑,雖然不會功夫,但以其魁偉的身影,尤其是那種泰山壓頂的氣勢,狠狠地幾劍劈下去,就足夠了。記得李安曾說過,他從小就喜歡閱讀武俠小說,而《卧虎藏龍》中武打設計,正是他想像中的樣子,這部影片里沒有血流成河,也沒有缺胳膊少腿,場面激烈卻不殘忍,甚至打出了一些美感和詩意。

詩意化的江湖,加上中西合璧式的表現方式,一部電影成功了。

結語

通過對李安較系統的分析和研究,讓我從全方位角度對電影導演的工作有了理性和感性的認識。

李安導演給我的啟示是:電影在做好之前首先是必須先生存下去,最好是達到兩者的完美融合;中西方觀眾盡管在文化上有差異,我們可以簡單地利用這一點只是暫時的,關鍵是得抓住他們共同的心理和生存體驗,才能產生更大的共鳴;導演是一部影片的關鍵,在劇本的改編中只有導演的深刻體會才能使影片更具厚重感;一個導演由於有自己固定的、有限的思維,在成為模式之時,要不斷試圖嘗試改變;情節設置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只有最人性化的,有創新的影片才會有市場。

總之,我們要從李安導演那裡不斷學習、發掘新的亮點,給我們大陸電影的出路以借鑒。

注釋:①②蔡虹聲 楊德建《李安新都市電影》《當代電影》1996.02

參考文獻:

網路資料:
《最具東方儒者之風的導演》21cn.com-娛樂休閑-影音-電影世界
《解讀李安》Starmate木然文集
李勞《李安電影Cover》
李祥瑞《李安是貓是虎?》清韻書院-個人專欄-李祥瑞電影評論
葉梵《柔情似水——李安電影里的中國家庭》榕樹下每周精選
蕭揚《李安攜綠巨人綠化美國》人民網-娛樂電影
新浪網友Papa7263《談〈卧虎藏龍〉》
Sanfu《從〈冰風暴〉說西方電影節》電子半月刊《後窗看電影》
戰龍在野《電影中的東方主義》清韻影視論壇
《李安的西方影片》tom 美亞網路
Piter《迷失方向的李安》《南方周末》2001.1.15
朱錦華《透視李安〈綠巨人〉》電影極品欣賞網-電影評論-電影介紹

其餘資料:
蔡洪聲 楊德建《李安的新都市電影》《當代電影》1996.02
蕭矛《淺談李安電影的商業性》《電影創作》2002.04
楊德建《李安名揚世界》《電影評介》1996.04
維華《東海西海,心理攸同》《電影評介》2000.01

書籍參考:
裴亞莉《電影語言現代化再認識》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08
附:李安電影年表
1991年 《推手》
《喜宴》
《飲食男女》
《理智與情感》
《冰風暴》
《與魔鬼共騎》
《卧虎藏龍》
《綠巨人》

英文摘要:
Li』an』s Film and the Style of the Director
The article try to show the created sourcer and the directed pursuit of Director Li』an, though his lifetime , his gift as a film』s story maker and as a director , and the analyse of his film.

⑦ 介紹你所熟知的導演的電影風格

對李安電影主題和風格研究,特別是對「父親三部曲」的研究,將中西碰撞以及家庭戲定位為李安的單一模式,對「父權」影響下的傳統文化探索。 對李安導演技巧的研究,對其電影表現語言的充分研究。 達成共識的、李安電影商業化傾向過重,也有人認為李安是將藝術和商業成功融合的導演。 最近許多人提到的影展導演即迎合西方人好奇而製作電影。 將李安與侯孝賢、楊德昌等導演比較,從中發現李安的特點。 李安的生活經歷影響了他的電影創作,與父親的沖突,使他的影片中經常發現父權的影子,生於傳統中國,又留學移民到美國,西方思想又使他對傳統產生懷疑。在兩種文化的沖突中,所編劇本自然要展現這些,並向深處挖掘家庭關系及其人性深處的東西。 適合時代潮流,再者生長在美國商業世界中,追逐票房成績是不可避免的。故在李安的電影中有這個痕跡,通過一些處理來吸引觀眾,具體細節請見第四節中對李安電影的具體分析。 總之,電影源於生活,特別與編劇和導演分不開,李安融二者於一身,自然自己的生活經歷影響了他的電影創作。 作為編劇的李安及其電影 前一節中我們從李安的生平中可以看到,李安的初次執導機會的獲得便是由於他自己編劇的《推手》。之後與人合作的《喜宴》、《飲食男女》,作為編劇的李安,無疑是其導演工作的基石。能將自己的思想更好地融入影片之中;不同於傳統中國的簡易情節編劇,李安在吸收西方的情節藝術的同時把中國獨具的儒雅氣質匯入其中。之後無論是對奧斯丁小說、還是王度廬小說、還是漫畫改編、還是劇本創作都漸趨成熟,編導一身的他更容易掌握分寸,表達自己的深刻生命體驗。 《推手》中將中西文化沖突挖掘到深處,為此類題材開先河。其後的《刮痧》等同類型影片無出其右者。將中國傳統的一種事物拿出來,體現在家庭中,進而引起人們對家庭、對社會的深思。 《喜宴》中表面上是探討同性戀話題,實際上還是中西文化沖突題材的繼續,也是對家庭、社會的繼續探討。 《飲食男女》則是從食、色這兩個人之本性入手,進而體現家庭成員之間在新時代中的不同選擇。 《理智與情感》的改編不可思議,西方的完全故事,由東方導演全權負責,將細膩、含蓄的西方愛情表現的幾近完美。 《冰風暴》是類似《阿甘正傳》但又全然不同於阿甘中的嬉笑中進展,而是較嚴肅的大時代影響下的兩個家庭的故事,更類似《美國麗人》。 《與魔鬼共騎》在美國南北戰征的背景下,講述年輕人的成長歷程,仍抹不去家庭和人這個冷調的底色,李安陷入一種單一的風格和表述中。 《卧虎藏龍》將在台灣曾投拍數次、小說拜讀者亦眾的作品改編,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生命體悟,以中西合壁的方式展現,情節處理亦有獨到之處。 《綠巨人》系漫畫改編的電影,不同於其他科幻電影,仍舊以探討人性深處為主。 總之,作為編劇的李安是成功的,這也有助於他的導演工作順利進行,既提高了效率,又不違心。

⑧ 卧虎藏龍中導演向我們傳達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卧虎藏龍》整個故事結構在道、愛和生命層次上的表達相當完整精彩。「虎」是講人的七情六慾、五毒五蘊,「龍」是講人的心靈;虎代表陰,龍代表陽;虎代表人的慾望,龍代表人的神識。之所以藏龍是因為人永遠看不到龍,看不到自己的真心。如何看見真我,體會道,是整部電影所要述說的。
卧虎藏龍里幾個主要角色,俞秀蓮、玉嬌龍、李慕白分別代表儒家、禪宗及道家。當中主要人物的關系——李慕白是武當派大師,俞秀蓮是李慕白師弟的妻子,玉嬌龍是李慕白仇家的徒弟。玉嬌龍的師父碧眼狐狸殺了李慕白的師父江南鶴。俞秀蓮的先生,也就是李慕白的師弟,很早就死了,也是被碧眼狐狸殺死的。碧眼狐狸用暗器,李慕白用劍,碧眼狐狸偷了李慕白師父的劍譜,她的徒弟玉嬌龍看得懂秘笈,偷練這劍譜,比師父練得好,但她不敢讓師父知道。
未了情緣
李慕白修道,不想成家,雖已修到很高的水平,但他還是有些未了緣。俞秀蓮有儒家四維八德以及宋明理學時期女子無才便是德、終身守節等精神。俞秀蓮喜歡李慕白,但先生死了,必需守節,不便主動開口,就一直等李慕白開口。李慕白雖然也喜歡俞秀蓮,但礙於名節,他是武當派大師,此事不便張揚,所以也等待適當時機。在沒什麼機會的情況下,兩人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彼此雖想念對方卻沒什麼大動作,頂多是碰一下手,兩人互相喜歡,可是就少了一些機緣來牽動,關系雖然不錯,卻進不到感性的愛和真愛的層次。李慕白、俞秀蓮在個性及待人處世上比較傳統和世故;玉嬌龍就完全相反,她代表一個綻放的新生命,是整部電影的真正主角,她將其他人的情和欲都牽動起來,也讓關系人的生命境界重新開拓,因而證悟原來之不足,在見人真心時卻看見自己的本來面目。於成人之美時卻成就了自己,渡人者最終得能已渡,法性自性任運自若,直是悲智雙運。
故事一開場,李慕白跟俞秀蓮見面,李慕白對俞秀蓮說,他入關打坐時看到一片光明,這是師父以前從沒提過的境界。俞秀蓮說:「你得道了」,李慕白說:「我不覺得我得道,因為沒有喜樂的感覺,只覺得一片寂靜,反而是一種悲哀的感覺」。李慕白原本在閉關,因心裡總覺得有些事沒做完,就提早出關。他掛念的,就是要將他所使用的劍-青冥劍交付給別人,也等於全盤洗手,退出江湖,一心放下,便能還我自由。青冥劍的英文是Green Destiny,有命運之不可預測、掌握不住命運的意思。青冥劍是李慕白成名的武器,李慕白始終都用這把劍,因此這把劍代表他的生命,也代表他的心。如今他要退休了,必須將劍交出去,如真能交出去,他就成道了。所以他提早出關,將劍交給一個守關的大將,也就是玉嬌龍的父親。當這把劍交出去沒多久就被玉嬌龍給偷了,玉嬌龍還拿劍來練武。玉嬌龍的師父碧眼狐狸知道李慕白要交出青冥劍,也想偷這把劍,很早就混進玉嬌龍家裡,當她發現劍不見時,正巧碰上李慕白及俞秀蓮,雙方就打了起來。這時玉嬌龍出現了,她是來救師父的。李慕白發現玉嬌龍的招數與自己派別的招數很像,只不過缺了一些東西,他一方面覺得她的功夫不錯,但也覺得還有其他問題,就放她走。
蛟龍變鳳
玉嬌龍一出現,整個故事完全展開,玉嬌龍的生命開始起了變化,也連帶牽動周圍所有人的命運。玉嬌龍是大官的女兒,到了某個年紀,就得嫁人。但她不想做這樣的人,她有自己的想法,她的個性與眾不同,從小跟著師父學功夫,還希望將來能夠闖湯江湖,當然這對她來說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好比現代人讀完書要工作一樣,但工作有傳統的,有非傳統的,選擇傳統的工作較不吃力,若做的是非傳統的工作就要經過許多奮斗。
玉嬌龍從師父那兒看到生命的不圓滿,她偷學師父偷來的劍譜,慢慢的也看到自己的功夫比師父高,從那時起她發現生命變得很可怕,沒有一個可依循的方向,不知天有多大,地有多厚,究竟邊在那裡?當然這不單是她的問題,也是所有人的問題。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玉嬌龍有很高的悟性和靈性。玉嬌龍曾與家人到過新疆,在途中被搶,還跟搶匪的頭頭-羅小虎打了起來,不打不相識,之後與羅小虎有了一段感情,這時她的物性和感性生命層次被打開來。後來她覺得在新疆找不到所要的東西,就回家了。
李安導演的影片《卧虎藏龍》,覺得影片最引人的是武打設計,最精彩的是對白,而最感人的則是音樂。 影片一開場便是主題音樂《卧虎藏龍》,馬友友用大提琴演奏的憂傷而深沉的旋律自此就貫穿了整部影片。譚盾的音樂創作許多年來始終在發展,在先鋒音樂之外,他獲得了更廣的創作空間。 這張《卧虎藏龍》則對中國人的感情和人生做了一次詮釋。這次依舊是和上海交響樂團合作,馬友友的大提琴演奏則是整部音樂中最重要的組成部份。音樂並不復雜,在影片中出現的總是開篇音樂《卧虎藏龍》這一個主旋律,只是有一些變奏或展開。聽這一張電影原聲專輯,我總是會自然而然地想起影片中的一句台詞,李慕白對俞秀蓮說:「我並沒有得道的喜悅,相反地,卻被一種寂滅的悲哀環繞。這悲哀纏繞了我很久,使我無法再繼續」。整部音樂就和影片一樣呈現出一種「很深的寂靜」。 一部古裝武俠片,李安表現出的是無盡的寂寞和悵然,而譚盾的音樂也是如此。即使在《The Eternal Vow》(永恆的誓言)這首曲子中,開始短暫的歡快而跳躍的風格音樂之後,延續和發展的依然是《卧虎藏龍》的舒緩和憂傷。江湖的恩怨仇殺代代相傳,李慕白曾想遠離這一切去過一種平靜的生活:「交出了青冥劍,以為可以從此退出江湖,沒想到又惹上江湖上許多新愁舊恨。」而江湖人的愛情也因道義、承諾、地位等各種因素只能在矛盾中徘徊不定,難以抉擇。李慕白為了向俞秀蓮表達自己壓抑多年的深愛之情,不惜用盡最後一口真氣;而玉蛟龍則在一系列打擊之後感到人生幻滅無常,投崖而去。這兩個電影部份的音樂分別是《Sorrw》(悲哀)和《Farewell》(永別)。《悲哀》在開始短暫的激烈和緊張之後,大提琴緩緩地進入,與交響樂共同營造出一個黯淡的空間;而《訣別》大提琴從一開始便進入,流露出一種憂傷的情緒。馬友友的演奏讓人欽佩,大提琴如泣如訴,尢其在音樂即將結束的尾音,漸隱的大提琴聲反而更強烈地拉扯住了聽者的心。 李慕白在臨死前對俞秀蓮說他浪費了一生,因為他一直沒有對俞表達出自己的愛,他說:「就算落進最黑暗的地方,我的愛也不會讓我成為永遠的孤魂。」而羅小虎這個強盜對貴族小姐玉蛟龍說:「真心的,就會實現。我問過老人,他們說『是』。心誠則靈。」老江湖、小江湖面對情字有不同態度,但結局卻都是悲哀的。譚盾在音樂中充份體現出了距離中的無奈和傷感。他的音樂讓我想起了一句古老的詩:「溯游從之,道阻且長;溯洄從之,宛在水中央。」 《卧虎藏龍》的電影配樂讓我們感到譚盾的音樂並沒有因為旅美多年而變得西化,相反地,他的作品中透出一股更加深邃的東方音樂文化氣息。「江湖上卧虎藏龍,人心裡何嘗不是?刀劍里藏凶,人心裡何嘗不是?」人即是江湖,人的愛情和人生也如江湖一樣不可把握。譚盾的音樂把人生的困惑和無奈用典型的中國情結表達了出來:舒緩而優美的旋律,惆悵而悲傷的人生。《藏龍卧虎》電影原聲音樂是譚盾對中國人傳統人性的一次剖析和注目,是對中國人人生的理解和感悟,這音樂氣息中透出的傷感就如同是對背負著太多壓力的中國人的人生發出的一聲嘆息。 李慕白說:「我們能觸摸的沒有永遠。」這就是江湖,這就是無法擺脫江湖、無法預知的人生。然而譚盾的音樂卻能超然於江湖之上,給我們一點感悟。電影<卧虎藏龍>--背景音樂 是對中國人的感情和人生做了一次詮釋 把人生的困惑和無奈用典型的中國情結表達了出來 是對中國人傳統人性的一次剖析和注目,是對中國人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這音樂氣息中透出的傷感就如同是對背負著太多壓力的中國人的人生發出的一聲嘆息 溯游從之,道阻且長;溯洄從之,宛在水中央 無盡的寂寞和悵然 .
武俠創新追求:影片既沒有火爆血腥的殺戮場面,也沒有滑稽搞笑的故事情節,李安講述了一個平實的故事,這當中有人們的生活場景和喜怒哀樂,穿插著兩對人的愛情線索,其間甚至還隱藏著一些哲理。影片與以往武打片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武打戲更多發生在女人之間而不是男人身上,這種編排的確令人耳目一新。章子怡和楊紫瓊都不是功夫演員,但她們的武打戲卻是非常好看:激烈中蘊藏著優美,勇武中體現著輕靈,嚴肅中透著頑皮,簡直是美不勝收。而李慕白的劍術設計得也頗為巧妙。周潤發雖然不是李連傑,雖然不會功夫,但以其魁偉的身影,尤其是那種泰山壓頂的氣勢,狠狠地幾劍劈下去,就足夠了。記得李安曾說過,他從小就喜歡閱讀武俠小說,而《卧虎藏龍》中武打設計,正是他想像中的樣子,這部影片里沒有血流成河,也沒有缺胳膊少腿,場面激烈卻不殘忍,甚至打出了一些美感和詩意。

⑨ 《卧虎藏龍》電影反映的主題是什麼

所有的武俠片歸根結底只有一個主題:因果比報。本片另外一個主題是王小虎與章子怡的愛情,不受身份、地域的限制。

閱讀全文

與電影卧虎藏龍導演風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朋友泰國電影 瀏覽:290
電影寶貝兒完整版免費版 瀏覽:227
中文字幕影音先鋒電影網在線電影 瀏覽:187
二戰中國日本空戰視頻大全電影 瀏覽:788
好小子電影三個小孩的名字 瀏覽:106
迪士尼公主真版電影大全 瀏覽:379
雲播投屏成龍電影 瀏覽:38
怎麼在手機上定電影票 瀏覽:169
摯愛梵高電影網站 瀏覽:749
啞女拐賣深山中什麼電影 瀏覽:909
台灣打真軍電影撞夠本在線 瀏覽:703
於家堡電影院今日電影表 瀏覽:919
寡姐所有愛情電影 瀏覽:669
電影下載網站小程序 瀏覽:793
在電影院下車英語怎麼說 瀏覽:415
宇宙天魔電影完整版在線下載 瀏覽:500
女主角李老師電影 瀏覽:13
電影反貪風暴演員表和歌曲 瀏覽:658
電影你好李煥英結局什麼意思 瀏覽:67
豹妹完整國產電影 瀏覽: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