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拍是 Action!拍完喊 Cut!
NG 是 No Good 的簡稱,就是不好,不成功,重來一次。
但即使導演是NG,導演也會先喊 Cut,再重新准備拍一遍。
『貳』 誰有拍電影時,導演喊」action「和」cut「的音效文件啊 要專業一點的,像播報員那種聲音最好了。
自己錄一個就好嘛,實在找不到找配音公司 花點錢可以錄的。
『叄』 拍電影時,導演常用的那個東西,每次用都喊一聲"CUT"的像切刀一樣的東西是什麼
場記板
『肆』 拍電影時如何喊「cut」
拍電影時前面的一塊黑色條紋的板叫做「場記板」
作用有3.
1.是作為每一段膠片的開頭標記,便於剪輯時候識別
2.是利用打板的聲音確定準確的聲像定位,是後期音效編輯的開始點
3.是服裝化妝道具等其他職務人員區分特定鏡頭的依據,避免不同時候拍攝的鏡頭在細節上的瑕疵,從而避免細節上的硬傷
開場喊action...
ng喊卡...
結束喊cut...
這只是讓演員知道進程的一個口號而已
『伍』 在拍電影里cut是什麼
電影術語中一個連續無間斷的畫面稱之為一個CUT,其時間長度不一。一個畫面結束後轉移到下個畫面,即為換了一個CUT,這是剪切膠片的結果。隨著資訊科技之發展,動畫、電影製作中越來越少使用到膠片,不過這個稱呼並未改變。
一個CUT既可以是長鏡頭也可以是短鏡頭,長鏡頭是指用比較長的時間(有的長達10分鍾),對一個場景、一場戲進行連續地拍攝,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顧名思義,長鏡頭就是在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
這樣命名主要是相對短鏡頭來對稱的。攝影機從一次開機到這次關機拍攝的內容為一個鏡頭,一般一個時間超過10秒的鏡頭稱為長鏡頭。
其他電影術語
1、NG
NG就是no good是指演員在拍攝過程中出現失誤或笑場或不能達到最佳效果的鏡頭,現在有些電視劇也用它來做為片尾來吸引觀眾,使大家了解拍攝過程中不為人知的一面(即花絮)。
2、跟鏡頭
又稱「跟拍」。攝影機跟隨運動著的 被攝對象拍攝的畫面。跟鏡頭可連續而詳盡地表現角色在行動中的動作和表情,既能突出運動中的主體,又能交代動體的運動方向、速度、體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使動體的運動保持連貫,有利於展示人物在動態中的精神面貌。
3、合成鏡頭
一般指採用「合成攝影」方法拍攝的鏡頭畫面。有時也指電影鏡頭的聲畫合成。在影片拍攝過程中,畫面與聲音是分別記錄在兩條載體上的,直到印製影片拷貝時,才將畫面與聲帶合印在一條膠片上。因此,聲畫俱備的鏡頭,也稱「合成鏡頭」。
『陸』 為什麼拍電影的時候 結束要喊cut
CUT就是停的意思,一個鏡頭結束了,當然要喊停了。
cut詞彙分析:
cut
英 [kʌt] 美 [kʌt]
v.切;割;割破;劃破;(用刀等從某物上)切下,割下;(用刀等將某物)切成,割成
n.傷口;劃口;(鋒利物留下的)開口,破口;(數量、尺寸、供應等的)削減,減少,縮減
第三人稱單數: cuts
現在分詞: cutting
過去式: cut
過去分詞: cut
(6)拍電影導演cut擴展閱讀:
Cut也指(影視媒體製作中所用膠片之單個鏡頭畫面)
一個連續無間斷的畫面稱之為一個CUT,其時間長度不一。一個畫面結束後轉移到下個畫面,即為換了一個CUT,這是剪切膠片的結果。隨著資訊科技之發展,動畫製作中越來越少使用到膠片,不過這個稱呼並未改變。
『柒』 拍電影時導演喊的那「開始」英文是什麼
action讀音是 /'ækʃən/。
導演叫action的時候就叫場記「打板」,那個黑白相間的板子在圈裡叫做「場記板」,這時攝像機已經開了,錄下了場記板上寫上的:本次鏡頭的機位,景別,場次,拍攝鏡頭號等等內容,以便於後期剪輯師很快的找到需要的素材.當咔的一聲合住後,場記迅速撤離機器後,演員開始表演。
在表演的時候,演員僅僅是在表達導演已經構思好的電影,導演在拍攝的時候會對比演員表演的action是否與自己的構思、感覺是否一致,如果一致的話就繼續下一個鏡頭,如果感覺不對,沒有達到導演要的效果就會再來一遍了。
(7)拍電影導演cut擴展閱讀
場記板
上面以粉筆寫著場次、鏡次、導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資料的小木板,上緣還附有一段拍扳,上塗黑白相間條紋,一端可以開合,可以拍出清楚響聲,以便剪接時聲畫同步作業的進行。
電影是由許許多多鏡頭組成的,每部片子一般都有幾百個甚至上千個鏡頭,片中的場景、內容非常復雜。拍片時是不可能按照劇情的順序進行,而是按場景拍攝,如先拍外景戲,再拍攝影棚里的戲,或者先是夏天的戲,再是冬天的戲,而即便同樣是冬天的戲,有的情節是發生在故事前段,有的情節是發生在後面。
為了保證質量,有些鏡頭還要拍好幾次。辛辛苦苦拍了幾個月,帶回一大堆膠片,如果膠片上沒有明顯的標記,將會給後期的剪輯工作帶來極大麻煩。
電影工作者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一個好辦法,他們用一塊帶有黑白相間條紋的小板,板上簡要地寫著下面將要拍攝這段膠片的有關內容,在拍攝每個鏡頭前先拍這塊「板」,作為這個鏡頭的標記。這個步驟用電影界的行話叫「拍板」或叫「打板」。
這樣,每段膠片的開頭都有場記板的鏡頭,在後期製作時,工作人員只要一看到這個標記,就知道這段膠片是哪部電影、第幾場戲、第幾個鏡頭,很好識別。此外,服裝、化妝、道具等其他工作人員也能以此來避免不同時候拍攝的鏡頭在細節上的瑕疵,從而避免犯錯誤。
『捌』 拍恐怖片時,為何強調導演要大聲喊「CUT」
技術在不斷進步,影片的編制和排練也變得更加多樣,但大家知道中國的鬼片卻一直被詬病從未嚇到過觀眾,甚至有些還將鬼片當喜劇看。不得不說這樣的做法挺人性化。拍攝鬼片本來就是要觸及一些鬼怪封建迷信,有言道藝術來源於生活,鬼片也不能落了俗套。一些讓科學家無法確定的東西,鬼片拍攝的時候,還是要用一種敬畏的心態來拍攝,拍攝期間自然而然也會有很多忌憚和要避忌的地方。導演自然也有自己的准則需要遵守。
拍攝鬼片,現場應該比較陰森,太過吵鬧會讓鬼魂覺得不被尊重,但是片場大家也會通過增加音量大膽說話來壯大自己的膽子。林正英之所以在拍攝的時候要注意那麼多細節,也是為了自己內心的安穩,畢竟如果真的在拍攝現場出現任何意外,都會讓人恐慌。這樣的做法,也是教會大家懂得尊重世間萬物。
『玖』 為什麼導演在一個鏡頭結束時喊「cut」
對導演來說,呼叫「cut」是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因為它告訴演員、cam ops和音效師什麼時候可以停止工作,以及其他工作人員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工作。如果導演沒有要求剪輯,鏡頭就會繼續下去,並可能超出最初的預期。導演之所以這樣做,可能是因為他看到了一些特別的事情,想要停留在當下並捕捉到它。
很多時候,大喊「still rolling(還在滾動)」提醒導演他忘了叫「cut」,於是他就這樣做,這樣其他人就可以開始工作了。但有時導演想讓事情保持滾動,這樣演員就可以停留在那一刻,迅速融入他的音符,然後無需停止工作人員的工作,再次進行滾動。只有導演知道他什麼時候想這樣做,他通過呼叫或不呼叫「停」來傳達這一點。
『拾』 為什麼拍電影的時候結束要喊cut
拍電影時前面的一塊黑色條紋的板叫做「場記板」
作用有3.
1.是作為每一段膠片的開頭標記,便於剪輯時候識別
2.是利用打板的聲音確定準確的聲像定位,是後期音效編輯的開始點
3.是服裝化妝道具等其他職務人員區分特定鏡頭的依據,避免不同時候拍攝的鏡頭在細節上的瑕疵,從而避免細節上的硬傷
開場喊action...NG喊卡...結束喊cut...
這只是讓演員知道進程的一個口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