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看愛國主義電影有感」為題,寫一篇觀後感(小學五年級)。400字以上
電影《董存瑞》觀後感
今天,我觀看了《董存瑞》這部電影。
電影講述的是:1945年,16歲的董存瑞參加了八路軍,他在激烈的戰斗中逐漸鍛煉成為一個機智勇敢的戰士。在這期間,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戰役中,我軍被暗堡所阻,董存瑞抱著火葯從到橋下,一時找不到炸葯支架,便想用槍桿砸出一個洞,可還沒來得及扳開石塊,號角就響了起來,許多戰士倒在敵人的槍口下,傷亡慘重。為了整個戰斗的勝利,為了戰友們的安全,董存瑞決定用手托炸葯包,炸毀敵人的暗堡。董存瑞突然身子向左一靠,左手托起炸葯包,緊緊貼住橋形碉堡,右手猛地一下拉開了導火索。他高喊:「同志們,為了新中國的勝利,沖啊!」忽聽一聲巨響,橋形碉堡被炸毀了,董存瑞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看完,我不由得想起了邱少雲、黃繼光等人,他們都是優秀的中華兒女,我們的國旗、我們的紅領巾,都是他們的鮮血染成的。他們在中華受侵略者侵略時,為了國家的抗戰勝利,為國殉身。我們今天雖然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中,但是,我們還是面對著一種挑戰,這是科技的挑戰,我們應該奮發圖強,努力學習,時時刻刻迎接科技的挑戰,使我們的祖國成為科技大國。
❷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500字左右)
這天,我觀看了電影《地道戰》,它主要是講:1942年到1944年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實施了三大策略:「殺光、搶光、燒光」。冀中人發由於軍力不足,不能對抗敵人,就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地道戰。建立地道戰以後,敵人就往裡面攻擊,想方設法地破壞。但是聰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來防備,敵人沒有得逞,他們既怕又恨,但又對我們沒辦法。在地道里作戰時,民兵隊長高傳寶利用人群來傳播消息,使隊長的意思能傳播給人群。人們有了地道戰,敵人的「掃盪」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勝利。
觀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一向在想,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民如此聰明,而此刻的中國人卻如此地脆弱無能,就拿諾貝樂獎這個事例來說吧,在外國已經有很多人得了諾貝樂獎,但我們中國卻只有幾個人獲得了諾貝樂獎,真是天壤之別啊!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別人笨,為什麼會這樣?告訴你吧,因為我們中國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為自我爭權謀利。我們回想一下《地道戰》吧,如果他們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嗎?如果他們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嗎?所以我呼籲大家不要再爭取權謀利了,你倒不如把爭取謀利的時光來為國家作奉獻,這樣也許對你會更好。
同時,我也期望我們小學生好好學習,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大家對你的期望,長大為國家做奉獻。
❸ 愛國教育片的電影寫一篇觀後感
寫觀後感思路總分總結構。
開頭說原因:因為什麼看電影寫觀後感。然後明白愛國的重要性(理解)。
接著就是片段和真實或者新聞報道的對比。(影片中主人翁寧犧牲自己也不背叛國家對比現在的誰誰誰貪污受賄,鮮明對比)大概三個例子,每個例子都加上自己的結論(無非就愛國,從小事做起等等)。
最後再來一個終結,看了這影片讓我感受到了國家的強大,人民的團結等等。
另外補充一點就是舉例子的時候,最好是相似的。
個人建議,僅供參考、希望請採納。
❹ 關於愛國電影的觀後感怎麼寫(500字左右).
《舉起手來》觀後感
這部電影是一部以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為題材的戰爭喜劇電影,情節很簡單,故事的緣起是由保護國寶——一尊金身菩薩開始的,一位中國農民和一隊鬼子兵展開了鬥智斗勇的周旋戰斗。最後敵人嚴重受挫,八路軍和老百姓取得了圓滿成功。保護國寶的過程中,適時的誇張還有陰錯陽差使日本鬼子丑態百出,讓所有觀看此片的中國人都能大出一口胸中惡氣。
看完這部影片,不由讓我想起了小時侯看過的電影,那個時候經常看的就是打仗的片子,然後好人壞人一目瞭然。對壞蛋是切齒的恨,對英雄是由衷的敬。《舉起手來》這部電影我覺得很有過去那種風格,入木三分的誇張把敵人的愚蠢放大到了極點,放聲大笑的同時更明白了是非美醜,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我們要正視戰爭,回歸和平!
其中有一段令人開懷大笑:日本兵搜不到金佛,企圖將出村的唯一路線——石橋炸毀,然後再在村裡慢慢搜查。當日本並點燃導火線,正在洋洋得意時,村民的驢
在片尾,一位倖存的日本兵蹣跚著走上山頭,看著落日發呆。突然,遠處傳來一句剛勁有力的話:「舉起手來!」被嚇呆了的日本兵緩緩地把手舉了起來……
這一幕,不正表明了日本帝國主義向中國人民舉手投降了嗎?侵華日軍對中國的「三光政策」就此終結;對中國人民殘暴的蹂躪和踐踏就此終結;長達8年的抗日戰爭在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抵制和抗爭中就此結束。中國人民終於可以不當亡國奴了。
看到這一幕,我心裡感覺十分的暢快,也感覺到自己肩上的責任。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紀念,在這樣的日子看這樣的影片對我震動很大。一方面我祈望和平,讓戰爭遠離人類;另一方面我知道只有國家富強才不會再受人欺負。拿破崙一世說過「中國,那是一個沉睡的巨人,讓他睡吧,因為當他醒來時,他將震撼世界。」是啊,現在,21世紀,中國終於向世界發出震耳欲聾的吼聲了!
看完後,我心中感慨萬分,我想:做為新時代的學生,我們擁有很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我們應該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用我們努力的學習、用我們優良的品質、用我們的實際行動來回饋社會,建設好我們的祖國。
❺ 關於愛國電影的觀後感
——觀「南京,南京」有感
2009年5月8日,應系黨支部的號召和響應「改革開放六十周年」的系列愛國活動,我們學生黨支部成員去了番禺電影院看了「南京,南京」這部電影。這是一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電影,有人唾罵也有人贊賞,,有人為此落淚也有人無動於衷。而我看過後第一反應是我必須問問老師,為什麼要帶我們看這樣的電影,為什麼讓我的心一直揪著,眼淚一直流,一直難過……過後冷靜想想,這或許就是老師想要的結果,因為我們覺悟了。
「南京,南京」,反應的是1937年日本進駐中國南京進行大屠殺的真實寫照,慘絕人寰,或許電影對真實還有所保留,但是這已足夠了,足夠讓我們了解歷史,讓我們體驗當時處於戰爭悲慘的生活,戰爭的本質說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種文化在你的廢墟上舞蹈。
當時的南京是我們的首都,我們的戰爭裝備足於讓日本人瞠目結舌!大量的德械裝備,所配屬的坦克在質量上遠遠勝於日本的鐵皮坦克,還有數不清的彈葯軍械!可是影片的開頭出現了這樣的一幕:日軍枕戈待旦,全身凝住,而城裡是到處逃跑的百姓,挹江門下是僅剩不多的戰士們在堵住城門,陸劍雄帶著弟兄們對著沖過來的散兵游勇大聲疾呼:「不準逃跑!不準棄城!」但是得到的回應是:「當官的都跑了!」於是膽小而無知的士兵向英勇正義的戰士撲去,踩踏了他們的脊樑,蹂躪了他們的心臟!南京的街道上一個日軍小隊,5個人左右,小心翼翼的挪動著,路兩旁是被綁縛或是弔死的人,赤裸裸的女性屍體,還有觸目驚心的人頭群。。。在一個破教堂也就是所謂的避難場所,成百上千的中國人面對幾個手持武器的日本兵的反應竟然是選擇投降!想像不到當時人的對戰爭是怎樣的心態!教堂里是越來越多的舉起了雙手,當坐在父親肩頭的小女孩在看到他周圍的同胞,他的親人,他的叔叔阿姨都舉起手來時,她做了人生第一個選擇,慢慢的舉起雙手,高過頭頂!這就是他先輩們教會他的!這就是他學到的第一堂課!沒有抵抗,當敵人來臨時,放棄抵抗,放棄掙扎,舉起雙手!是的,等待著的是,更多的屠殺與嘲笑!與對待牲畜般的行為!或許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十幾個人就能控制幾千人的原因了吧!但是想想我們現在呢?在面對困難和危險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又是什麼呢?冷靜!鎮定!不是!更多的是逃避,放棄……要是我們處於當時的情景又會怎麼樣呢?會不會自殺?
在戰爭時期,人的求生慾望顯得更加的明顯,但是總有那麼一些人為了中華民族,為了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在搏鬥著:
陸劍雄--國民黨軍官,典型的中國軍人本色,視死如歸,面對南京失守後帶著剩餘的士兵與日本鬼子對抗,最後還是英勇犧牲。
姜淑雲--一個勇敢的中國女性形象,和拉貝先生在一起,與日本軍作抗爭,她盡全力去保護難民營的人,當她知道日本人要選一百名女人做慰安婦的時候,她的心比誰都還要痛,為了救更多的人她只有親眼看著小江被拉走。在最後為了多救一個中國人,被日本士兵抓走,她知道她將失去尊嚴--被強奸,她對著角川說:殺了我。士可殺不可辱,寧願犧牲也不能沒有尊嚴。
江香君--小江,本來為了女人的形象,就算是被日本人認出來也無所謂的角色。後來被日軍強奸,知道身為女人之痛,當姜淑雲講出日軍需要一百名慰安婦的時候,她是第一個站出來的,她的恿氣是為了能夠讓所有人換取更多的食物,帶來生命,最後回眸的瞬間有可能知道一去不復返了。她是一個很悲慘的角色,不堪凌辱,最後赤裸裸地死去。
小豆子----很有小紅軍的感覺,從頭到尾,只有他奇跡的生還,從陸劍雄出現,江淑雲帶著,到和老趙一齊,他是被角川放走的。最後笑到燦爛的小豆子讓人感覺那麼美好。
唐天祥--拉貝的秘書,懂一點點日語。成為拉貝秘書後算是替德國做事,可另一方面卻是保護著家人;原來幫助著可憐的人民,可是後來為了生存下來卻背叛了人民。到最後,出賣了人民並沒有換來全家人過新生活,相反女兒死了,小姨子被逼做慰安婦也死了,唯有能保住的就是妻子和妻子肚子里的孩子,結果他放棄了跟拉貝先生走,而是以死來贖罪,是一個血肉鮮明的人物。最後臨死的時候拒絕蒙住眼睛。直視死亡。仍微笑著告訴日本人:我老婆說她又懷孕了。
唐周氏--作為唐先生的太太,多多少少生活與感情有了很大的落差,本來是不愁衣食,最後卻只有她能逃出死亡,人生是多麼的悲哀,不過幸好肚子里還有一個存活的小生命,使她一定要有活下來的勇氣。
角川--過去類似的影片,日本人全都是被人扔雞蛋的角色,可是他卻不一樣,導演通過他來描述南京大屠殺,使我們認為有那樣一個日本人並不十分可恨,這也是人性的表現。他作為日本軍人不能不殺人,而面對自己殺過人,使他內心充滿不安,從他的眼神里有時會看出作為士兵的茫然。他喜歡百合子,明知她是為了滿足日本人需要而來到了中國,可他並沒有嫌棄她,相反,從她那裡還得到了些許的安慰。他看著小江被凌辱最後死去,他的內心可能更加掙扎。明明看到了姜淑雲多救了中國人他卻裝作不知;當姜淑雲被拉走時,望著他的眼神,叫他去殺死她時,他果然一槍殺死了,使她能有尊嚴地死去。最後他放走了小豆子和老趙,並對著同伴說了一句:活著比死更艱難吧!在他心裡,看到的事實,不能承受,作為一個人不能沒有了良知,看著這樣的一切,心裡的沖激比海水還多,比海還大,活著真的比死更難受,所以他一槍斃了自己。
整部影片都圍繞著幾個重要的人物來體現,「南京,南京」,血淋淋的披露了當時舊中國人民悲慘寂寥的生活。生命,人格,尊嚴,親人……連生存的空間都沒有更談不上這些「奢侈」的東西了。一大片一大片的中國人在槍彈雨林中倒下,一群一群的中國人被埋在堆填坑,善良美麗的中國女性被強奸被欺辱致死……在那個年代,活著真的比死更艱難!這樣的場面或許是歷史上最悲慘的局面了,這樣的場面怎麼能叫人不動容,怎麼叫人不傷心,但是傷心的同時我們又在做些什麼……浪費時間,每天上網,抱怨上天的不公平,抱怨生活的困難,自殺,離家出走……好多好多的不滿。或許真的該好好反思一下,好好的給自己的人生定個目標!
看過「南京,南京」都人都會有很大的感慨,也讓我們聯想到現在的生活,想到了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們走向和平繁榮,也給了我們提醒,提醒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為我們的國家民族出一份力!
❻ 求一篇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要寫心得體會(500字以上)
《建黨偉業》的故事從1911年辛
亥革命講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
成立。從袁世凱稱帝,簽署二十
一條,到學生們聽說簽署了不平
等條約,開始爆發了"五四"運動
;那時年青的***正在湖南長沙讀
書,那天他走在街上看見有人招
兵,於是,他沖到人群最前面報
名參加了新軍,從此走上了不平
坦的道路。影片的最後講述了在
船上秘密召開了第一次代表會議
,會議一波三折,中國共產黨的
名字在會議中全票通過,從此,
他們有了自己的名字,當他們唱
起國際歌的時候,讓人感到熱血
沸騰。在影片中還提到了陳獨秀
,李大釗,周恩來,鄧小平,蔡
鍔等歷史人物,有了這些人的努
力,他們最終打敗了侵略者,捍
衛了中國的和平。
看了《建國偉業》,感覺到新中
國的成立不容易。雖然有很多東
西我還沒看懂,但在今後的學習
我會不斷地去學習,了解中國的
歷史。 兩個小時的觀看時間,過的
是那麼的快,不管是影片的內容
,還是影片各種花絮都深深的吸
引了我。這部電影深深吸引我的
並不是龐大的演員整容,而是新
中國成立過程中那波瀾壯觀的輝
煌歷史!
80後出生的我,沒有經歷過軍閥
混戰和民不聊生的舊中國,雖然
也知道一些新中國的創建歷史,
但畢竟沒有切身體會和了解到。
在建黨90周年的今天,《建國偉
業》正好為我們所有中國人再現
了那段建國的歷史,讓我們這些
新中國後出生的人們能更清楚的
看到,新中國建設的不容易,是
千千萬萬的中國人用他們的熱情
,執著,更是用他們的生命換來
的。
90年,已經讓我們從幼年走向成
熟,甚至走向衰老,但對我們中
國來說,這只是一個新的開始。
新中國成立成立至今,我們的國
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
每個人都感到無比的榮幸和驕傲
。老一輩的奮不顧身,換取了今
天新中國的祥和,我們應該銘記
在心。更應該用我們的努力我們
的激情,為新中國真正建成「和
諧,強盛」做出貢獻
❼ 求一篇愛國影片觀後感(400字左右)
當我看完《小兵張嘎》這部愛國主義電影時,我被主人公嘎了哥那熱愛祖國、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
一提起小兵張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倍受人們敬仰。嘎子小時生活很苦,但是為了改變人們艱苦的生活,他少年時就參加了紅軍,他給紅軍戰士帶來了快樂。嘎子多次完成艱巨的任務,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敵人一槍,但他仍不顧傷痛毅然追擊。他聰明的腦袋瓜用一隻假槍就把敵人首領捉了回去,為紅軍立了大功。嘎子的愛國熱情、幽默、滑稽、可愛、堅強不屈,不達到目的絕對不罷休的精神感動了我。
看完電影,我思緒萬千和嘎子對比,我顯得是那麼渺小。嘎子為完成艱巨的任務而奮不顧身,即使失敗也會堅持不懈地去完成而我失敗就放棄。記得那次學校開展一次「科技小發明」的活動,我當時就迫不及待地向老師報了名。正當我滿懷信心地開始製作我自己設計的「動力小船」時,卻發現了一個個讓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的問題。如接上電線了電池卻不通電。等我解決了電池的問題後卻發現螺旋槳轉不了了,當我解決螺旋槳的問題卻發現……這一個個問題把我搞得頭暈眼花,頭上金星亂飛,我一氣之下把「動力小船」摔了個稀巴爛。結果認真製作,能持之以恆的同學獲獎了。望著他們勝利的神情我後悔莫及。是啊,有句古話說得好「天下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為何說無難事呢?因為做了,「難」事則轉為「易」事不做則反之。聯系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我們只有踏踏實實地走下去,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挖根刨底地搞清楚,才能夠為我國的將來出一份力量。
片中嘎子上縣城找一位親戚時,卻發現那位親戚幫鬼子拍照,臉氣得由綠到紅由紅到紫。嘎子剛正不阿而我卻因膽小冤枉他人。記得那是我上四年級時。我剛到家門口,卻發現一個人在開我家的門鎖。我仔細一看,原來他把我家的鎖弄壞了,怎麼也打不開了。他見我回來了,便立即惡狠狠地說:「你要敢把這件事說出去,我便揍死你!」我嚇得連忙點點頭。等我媽回來時卻撒了謊說是樓上小妹妹弄的,為此我還經常為此事感到不安呢。
同學們,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未來的中國屬於我們,我們要發奮學習,像嘎子哥一樣毫無保留地把一切貢獻給我們的祖國!
❽ 寫篇初三關於愛國電影的觀後感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青春之歌》 青春,是一朵嬌艷的花,永不凋謝;青春,是熾熱的驕陽,永掛天邊;青春,是一首壯烈的贊歌,永遠迴旋於心房。《青春之歌》通過青年知識分子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來反映了一場歷史大風暴,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青年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我們作為熱血青年,更加應該把握青春,學會成長。人,總是要一天天長大的,任何人都迴避不了這個事實。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成長起來的,它需要我們的勇氣。現在的青年學生,不少人害怕長大,不想長大。只是一味地玩世不恭,遇到什麼事情都找父母,求朋友,而自己就根本什麼都不去想怕辛苦,怕麻煩,怕失敗,怕承擔,怕勞累,怕責任……他們習慣了讓別人安排好一切,走被別人設計的人生,迷迷糊糊,並自以為順理成章、盲目地一路走下去。林道靜雖然有著悲慘的命運,但他卻一直與命運作斗爭,無論是多大的困難,都沒有將林道靜擊倒。面對後母對她的刻薄;官僚特務一次次的苦苦相逼;余敬唐的欺詐;愛人余永澤的懦弱、自私、迂腐和專制,他並沒有委曲求全,為保生命過安逸、舒適的生活。我真的很佩服她的勇氣,她的剛毅和那一顆勇於面對生活中不幸的心。成長,確實需要勇氣,需要承擔,這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經歷之一,是不可逃避的,就讓我們勇敢地站起來吧!雖然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迷失,迷惘,但是從中會得到教訓、教育,林道靜正是這樣,一點一點成長起來的。所以,我們要在我們青春時期多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用知識武裝頭腦。增長知識的同時多累積生活閱歷。學著去面對,學著在逆境中生存,學著在困境中磨練心志,逐漸成熟。幸福的生活得來不易。那是我們一代代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換取來的,他們用鮮血譜寫新的歷史,他們用鮮血澆灌大地,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依然勇於扛上歷史的重任,把自己的生命與祖國母親的關懷下茁壯地成長起來的精神。林道靜那充滿坎坷、充滿荊棘的,但又豐富多彩的人生隨著她一步步成長,一步步成熟,這也是黨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寫照。我們青年一代要勇於成長,善於成長,牢記革命精神!
❾ 幾篇愛國電影的觀後感
《建國大業》這一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雲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話題人物齊聚,四大天王中的兩位捂婚天王劉德華,黎明,功夫之王成龍,李連傑,華表獎的雙黃蛋得主陳凱歌,馮小剛,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趙薇,實力派男星姜文,陳道明,陳寶國,葛優等演員紛紛出馬,以置於使筆者無法一一列出,這些大腕在影片拍攝和上映的檔期,每個人身上出一條新聞,對影片的宣傳就不可小窺,更何況中影掌門人韓三平十多年後重新掌鏡,眾大腕零片酬出演,國產片拷貝又創新高等新聞本身就有著巨大噱頭,讓人們重新喚起了對主旋律影片的熱情!
其實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對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觀眾做過嘗試,2005年,為了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輝,劉德凱分別飾演國-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獻禮影片《八月一日》同樣選用了呂良偉,李子雄飾演了葉挺和汪精衛,兩部影片在這一類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機制無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關注!
《建國大業》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說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礎上前進了一大步,而且對這一類型片的宣傳,說教的功能大為改觀。國共兩黨人物喜怒哀樂都給予了描寫,凸顯了人性化。然而影片從皓如煙海的史料中選則材料,修改劇本,難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掛一漏萬,下面是筆者看出的幾點,一吐為快。
李宗仁不顧蔣介石的阻撓,硬是選上了副總統。片中有一場蔣,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職的戲一閃而過,未做交待。其實當時蔣對李很是憤恨,想讓李宗仁出醜,於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職時穿軍裝。自己反到穿一身長袍馬褂。當李宗仁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結果就職典禮時李宗仁站在蔣介石旁邊,象極了一個跟班。
片中結尾處斯-大林對中-共的代表慷慨陳詞: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國,就第一個與中國建交,顯得很丈義。但是片中也提到過一幕,起初共-產黨攻陷南京,蘇聯的駐華使節並沒有留下,而是和蔣介石一同退往廣州,事實上蘇聯對國共兩黨的政策一直是曖昧的。對中國是否劃江而治也提出過意見。但是還是毛-主席有遠見,有魄力,一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詩詞就點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國人的事還得中國人自己作主!任何國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並沒有無私的援助!
轉眼間新中國已經迎來了自己六十歲的生日,國家日益富強,然而就象片中對國歌的討論一段所說的,我們永遠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警惕。用我們的血肉,我們的智慧組建成新的萬里長城,永遠前進,再前進,在世界上找到我們應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