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漢娜·阿倫特的其他作品
1、《阿倫特和海德格爾書信集》
2、《阿倫特和雅斯貝爾斯書信集》
3、《阿倫特和布留歇爾書信集》(布留歇爾為阿倫特後來三十年歲月相濡以沫的丈夫)
4、《阿倫特和瑪麗·麥卡錫書信集》
5、《阿倫特和庫爾德·布魯門費爾德書信集》(庫爾德是將猶太人的視角引進阿倫特的視野的人物;三十年代歐洲猶太組織領袖之一。)
6、《我願意理解:有關我的生活和著作的回答》
7、《奧古斯丁愛的觀念》(二十年代在雅斯貝爾斯那裡完成的博士論文)
其餘還有關於猶太復國主義問題的兩三本文集《猶太復國主義的困境:隨筆和評論》、《以色列和反猶主義》等,由他人編輯。
B. 漢娜阿倫特:為什麼革命
呵呵,這個問題沒法說,因為其他人死了俄羅斯不管,主要是因為美國卧底死了才造成了美俄大戰。但是俄羅斯政府有點弱,怎麼既然能查出來卧底的身份,為什麼查不出阿倫是卧底在俄羅斯的黑手黨,這點只能說劇本方面沒有太完善,也有可能只是伏筆。
C. 哪位親能提供女性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 的電影。電影《漢娜阿倫特》就別推薦了,已經看過了。多謝親
《 塞拉菲娜》 \ 花落花開 \Séraphine (2008)-----法國天才女畫家塞拉菲娜
《 時時刻刻》 \ The Hours (2002)------英國女作家伍爾夫
《灰色花園》 Grey Gardens(2009)------傑奎琳肯尼迪的近親大小伊迪
《心之全蝕 》Total Eclipse (1995)--------19世紀法國天才詩人蘭波
《玫瑰人生》 La Môme (2007)--------法國國寶級歌手艾迪特•皮雅芙
《絕代艷後》 \ 瑪麗皇後 \ Marie Antoinette (2006)-------法蘭西瑪麗王後
《希爾維亞》 / 篇篇情意劫 / Sylvia (2003)-------20世紀著名的女詩人、普利策文學獎獲得者希爾維亞
《波特小姐 》Miss Potter--------彼得兔系列作品作者、畫家比阿特麗克斯·波特女士
《弗里達》2002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2003
《工廠女孩》2006
《香奈兒秘密情史》2009
D. 如何理解漢娜·阿倫特的《人的境況》
《人的境況》1958年出版,德文版名為《積極生活》。作為海德格爾的學生,漢娜•阿倫特在這本書中在對海德格爾的思想做比較徹底清算的同時,建立了自己著名的「行動理論」:強調人只有在與他人分享這個世界、共同擁有這個世界並在這個世界中積極行動,才能使人獲得意義。這樣的立場被稱之為翻轉了西方哲學幾千年推崇「沉思」的傳統。
E. 漢娜阿倫特的內容簡介
作為海德格爾的學生和情人,漢娜·阿倫特一直關注著他的作品,但又從他那裡解放出來,成了一位備受爭議又不可不提的政治理論家。我們將看到她如何為海德格爾的「此在」聽診,並用人際關系中「出現」的精湛技巧,取代了海德格爾「被拋」的孤獨感受。「出現」向每個人揭示了屬於他們自己的不可磨滅的獨特性,正如我們在阿倫特身上看到的一樣。
F. 如何理解漢娜·阿倫特《人的境況》
阿倫特有她自己的一個語境,我感興趣的是,這個語境是可以公理化的嗎?它立足的公理性基礎在哪裡?現在看上去,她的一些論點似乎浮在空中。不深究她對詞彙的重新定義(比如勞動和工作),只說「人是被處境限制的存在」這個命題,似乎就有許多不腳踏實地,不能令人完全信服的地方。
或者說,她在訪談中提到的自己並非是哲學家,其實隱含著對公理化游戲規則的拒絕?
另一點,她的兩個重要事件似乎在邏輯上與「我們可以從生活於2500年前的人的經驗中,得到重要的啟示」一脈相承。在我看來,從歷史的角度考察人類心智(psyche)的嘗試本身就是非常危險的嘗試,因為大多對心智的直覺性研究都仰賴大量的觀察、親身的體驗和實驗。
很難說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心智是否因為火箭升空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如果這個變化成立,那麼火的使用,階級的產生,現代心理學的提出(盡管前兩者比較難歸為事件event的行列)是否也帶來了這樣的根本性變化?
如果不能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阿倫特在這一點上的看法將會流於先有立場再選擇性地擷取現象,也即,先有了她的那一套語境,再到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挑出一些事件來作為佐證。
我當然有自己的一套世界觀,所以從相信(belief)的角度說,我並不相信她的觀點,也不相信她的觀點是高於信念的任何東西。我很想知道,你在學習她的理論、與現實相映照的時候,有多相信(believe)裡面的觀點?(我傾向於不說信服be convinced這個詞,因為阿倫特的觀點不存在公理化的推導證明)
無論你的回答如何,我的觀點是,這個選取相信與不相信的心理過程,與阿倫特(以及其他政治哲學家)提出自己理論的心理過程是同質的,同樣是情緒主導而非理智主導的。
G. 求推薦跟《漢娜阿倫特》類似的電影
黎明之前 Vor der Morgenröte(2016)
影片講述了著名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遭納粹驅逐後在紐約、巴西等地的流亡之旅。茨威格出身富裕猶太家庭,在三十歲時就已然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文學大師,作品遠銷海內外。但繼納粹...
H. 電影《漢娜》百度雲資源求!!!
導演說的那樣,他們都是小人物
I. 誰有德國電影《漢娜•阿倫特》下載地址或者種子,求一個!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
漢娜·阿倫特(HannahArendt,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德國猶太人,20世紀思想家、政治理論家之一。著有《極權主義的起源》。早年她在馬堡和弗萊堡大學攻讀哲學、神學和古希臘語,後轉至海德堡大學雅斯貝爾斯的門下,獲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納粹上台後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國。1929年,漢娜·阿倫特出版了自己的博士論文《奧古斯丁愛的概念:一項哲學解釋的嘗試》。甫一問世,該論文就在《哲學年鑒》《康德研究》《日晷》《德意志文學報》等當時德國重要的雜志上收獲書評。評論者們認為阿倫特主要犯了兩方面的失誤:第一,她沒有注意到奧古斯丁是神學家這個事實;第二,她並不顧及同時代的那些神學家對奧古斯丁思想做出的原創性解釋。
J. 求 漢娜·阿倫特 百度網盤免費資源下載鏈接,謝謝
鏈接:
電影講述了在美國居住多年的著名猶太女哲學家漢娜·阿倫特受《紐約人》邀請為阿道夫·艾希曼的審判撰稿而引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