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荊軻刺秦王的觀後感500
我贊賞荊軻的勇。荊軻是戰國末期衛國人從小喜愛讀書練得一身過硬的本領,在燕國被田光推薦給燕太子丹,燕太子丹想刺殺秦王,荊軻很有謀略,他假裝獻給秦王督亢的地圖和樊於期將軍的人頭,卻借機刺殺秦王。他刺殺秦王雖然失敗了,但他的俠義行為名垂千古,被後人稱頌。我認為荊柯有勇有謀,臨危不懼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荊柯為了完成燕子丹的重託,視死如歸,勇往直前,不成功,則成仁的英雄壯舉值得我們贊賞。
我欣賞政治家秦王政。秦王政十三歲即位,二十二歲執政,並且鏟除了嫪毐、呂不韋兩大勢力,牢牢控制了秦國朝政,為仿後平定六國、統一天下的事業奠定了基礎。秦王政雖然殘暴,但他為統一中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我認為,荊柯刺殺秦王幸虧沒有成功,否則中國的歷史就要改寫了。
我不欣賞燕太子丹。因為他多疑,不信任身邊的人,他性子太急,在不成熟的情況下,讓荊柯匆匆忙忙去刺殺秦王,結果失敗了。
我同情田光和樊於期兩人,他們是倆位忠臣志士,為了燕大慶子丹,為荊柯刺秦王,他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荊軻刺秦王雖然沒有成功,但荊軻的英雄壯舉名垂千古。
『貳』 荊軻刺秦王800字影評
我讀了一篇文章名叫《荊軻刺秦王》,裡面講了一個名叫荊軻的人刺殺秦王嬴政的故事。 燕國的太子丹被秦國作為了人質,他看到秦王嬴政要滅燕國,而且又奪了燕國許多土地,他暗地裡逃回了燕國。從此,他便恨死了秦國,太子丹拿出重金請來一名刺客,名叫荊軻,還給他配了一名副手名叫秦舞陽。可是還得想辦法才能接近秦王,秦王嬴政最痛恨樊於期,還最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只要拿這兩樣東西去秦國,秦王一定會喜出望外。到了行刺那一天,荊軻拉著秦舞陽頭也不回地走了。到了秦國大殿上,秦舞陽嚇得瑟瑟發抖,嬴政左右的侍衛吼道:「使者為什麼變了臉色?」荊軻看了看秦舞陽,果然,秦舞陽的臉嚇得又白又青。荊軻說:「粗野人,沒見過大王的尊嚴,免不了有些害怕。」秦王嬴政很懷疑,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自己上來吧!」荊軻把地圖打開,藏在裡面的匕首就露出來了。嬴政一見匕首,嚇得跳起來,荊軻抓起匕首向嬴政的胸口刺去,秦王一轉身,剛想往外跑,荊軻就追來了,兩人就在柱子下走馬燈似的轉悠。有個伺侯嬴政的醫生,用葯袋砸荊軻,荊軻用手一揚,葯袋就飛到一邊去,就在那幾秒鍾時間內,秦王拔出那長劍,一下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奮力把匕首扔向秦王,秦王一閃,匕首便飛到一邊去,台下的武士一齊上來,結果了荊軻。我覺得荊軻很勇敢,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拯救自己的國家,不讓他受到外國的侵略。但是,我也覺得荊軻很可笑,去行刺嬴政,原本是要拯救燕國,結果沒有成功,卻害了燕國。後來嬴政滅六國時,首先就滅了燕國,把他打了個底翻天。明明是要救燕國,卻害了燕國,你說這個荊軻好不好笑?荊軻刺秦王的錯誤並不在荊軻,而在於燕國的太子丹。如果荊軻把秦王刺死了, 秦國新君定會報仇,把燕國滅了。刺不死,嬴政余怒未消,滅六國時,也一定會把燕國先滅掉。一個國家要想不被別人侵佔,就要富國強兵,而不是用個人的魯莽行為去行刺別國國君,這樣不但不能拯救國家,反而會加速國家的滅亡,這就是適得其反!
『叄』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
1
我讀了一篇文章名叫《荊軻刺秦王》,裡面講了一個名叫荊軻的人刺殺秦王嬴政的故事。
燕國的太子丹被秦國作為了人質,他看到秦王嬴政要滅燕國,而且又奪了燕國許多土地,他暗地裡逃回了燕國。從此,他便恨死了秦國,太子丹拿出重金請來一名刺客,名叫荊軻,還給他配了一名副手名叫秦舞陽。可是還得想辦法才能接近秦王,秦王嬴政最痛恨樊於期,還最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只要拿這兩樣東西去秦國,秦王一定會喜出望外。到了行刺那一天,荊軻拉著秦舞陽頭也不回地走了。到了秦國大殿上,秦舞陽嚇得瑟瑟發抖,嬴政左右的侍衛吼道:「使者為什麼變了臉色?」荊軻看了看秦舞陽,果然,秦舞陽的臉嚇得又白又青。荊軻說:「粗野人,沒見過大王的尊嚴,免不了有些害怕。」秦王嬴政很懷疑,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自己上來吧!」
荊軻把地圖打開,藏在裡面的匕首就露出來了。嬴政一見匕首,嚇得跳起來,荊軻抓起匕首向嬴政的胸口刺去,秦王一轉身,剛想往外跑,荊軻就追來了,兩人就在柱子下走馬燈似的轉悠。有個伺侯嬴政的醫生,用葯袋砸荊軻,荊軻用手一揚,葯袋就飛到一邊去,就在那幾秒鍾時間內,秦王拔出那長劍,一下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奮力把匕首扔向秦王,秦王一閃,匕首便飛到一邊去,台下的武士一齊上來,結果了荊軻。
我覺得荊軻很勇敢,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拯救自己的國家,不讓他受到外國的侵略。
但是,我也覺得荊軻很可笑,去行刺嬴政,原本是要拯救燕國,結果沒有成功,卻害了燕國。後來嬴政滅六國時,首先就滅了燕國,把他打了個底翻天。明明是要救燕國,卻害了燕國,你說這個荊軻好不好笑?
荊軻刺秦王的錯誤並不在荊軻,而在於燕國的太子丹。如果荊軻把秦王刺死了, 秦國新君定會報仇,把燕國滅了。刺不死,嬴政余怒未消,滅六國時,也一定會把燕國先滅掉。一個國家要想不被別人侵佔,就要富國強兵,而不是用個人的魯莽行為去行刺別國國君,這樣不但不能拯救國家,反而會加速國家的滅亡,這就是適得其反!
2
最近我讀了文言文《荊軻刺秦王》,它主要講述的是荊軻刺殺秦王的因由及全過程始末,讀完之後我深有感觸,荊軻刺殺秦王的情景至今還在我的腦海里回放,揮之不去。。。。。。
公元前227年荊軻抵達秦國國都咸陽,並通過秦王的寵臣蒙嘉的引見,以謙卑的言辭求見秦王,秦王大喜,特地穿上君臣朝會時穿的禮服迎見荊軻,荊軻手捧地圖敬獻給秦王,在地圖完全打開,圖窮匕現之際,荊軻趁勢抓住秦王的袍袖並舉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
。但是還未等到荊軻近身,秦王已經驚恐的掙斷了袍袖,荊軻隨即追逐秦王,兩個人繞著柱子奔跑,結果後來秦王拔劍砍下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無法再追下去,便將手中的匕首擲向秦王,結果卻擊中了銅柱。。。。。。「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荊軻失敗了,功虧一簣,可悲,可嘆啊!
功虧一簣終究意味著失敗,荊軻和燕國都為這次失敗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身死國滅!縱觀全文,我看到的是一份精心策劃近乎完美的謀略與荊軻他志向意圖明朗的俠義之舉啊!究竟導致他功虧一簣的原因是什麼呢?荊軻本有識人之明,認為秦武陽不是實施計劃的適當人選,而因為太子丹的干預,最終放棄了自己正確的選擇——這也便是荊軻的謀略上的缺點!由此看來,荊軻如果採取正確的決斷,堅持正確的選擇,那麼秦王會必死無疑了吧!然而,歷史是不能容許我來予以假設的,真實的歷史殘酷地說明了荊軻還是犯有嚴重的錯誤。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將荊軻否認,在他身上,我們還是可以看見許多非常崇高的精神。
首先,他十分忠誠,忠於國家,忠於自己的主人太子丹。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都只有一次,但是他卻能在一個國家陷入危難之際,以壯士的身份挺身而出,絲毫不為自己的性命著想,為了國家他可謂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太子丹對他稍微失去了點耐心他就十分過意不去,甚至改變了他等朋友的計劃。這在客觀上也減少了他成功的可能性。荊軻如此忠誠,也完全稱得上是「士為知己者死」了吧。
第二便是他的俠肝義膽,他雖然謀略不行,但是十分有膽識:荊軻明明早在易水河畔慷慨悲歌時就早已知道自己的下場,他「心知去不歸,徒有世後名」可是他依然義無反顧,為了自己的國家慷慨赴死,這樣的俠肝義膽難道不是可歌可泣的嗎?
壯士荊軻有一種像革命先烈一樣的要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雖然他的做法並不可取,不值得我們學習。可是他的精神應該為我們所稱道!我們應該做一個像荊軻一樣能為祖國付出一切的愛國者!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畔的這首悲壯的歌至今傳唱不衰,荊軻作為一名勇士而被世人頌揚。 荊軻刺秦未遂的歷史事件,千百年來都為文人們深感遺憾,無數的詩詞文賦,都是以暴君來形容秦王,而肯定荊軻的英雄行為和俠義精神。然而從戰國歷史中政治成敗的角度去審視這個歷史事件時,我們可以發現更多的值得思考的東西。「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前人誤入失敗的陷阱,可作為我們今天行事的前車之鑒;而前人獲得的成功經驗,可作為我們繼續前進的路標。
『肆』 我看荊軻刺秦王 作文800字 急!!!
荊軻刺秦王之我見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已經在中華文明中流傳了幾千年,經過了無數代人依然以其獨特的魅力和代表的精神影響著華夏兒女。
荊軻刺秦憑的是一種超人的膽識,正是這種膽識令我們對這個故事、也是史實記憶猶新。
荊軻所處的時期多國戰亂,正是弱肉強食的時代。燕國太子因恐懼而欲使人刺殺秦王,荊軻便挺身而出,義無反顧。
毫無疑問,荊軻的行為是愛國的體現。每個人都能說自己愛國,每個人也都會愛國,但能夠愛國並在危難之時為之挺身而出的人卻並不多,荊軻便是這之一。荊軻正是為了國家的獨立存在而奉獻,即使獻上生命也心甘情願,這正是我們所宣揚的精神。
然而僅僅有愛國是不夠的,魯莽的行事會造成出乎意料的後果。荊軻具有自己的謀略,正所謂有勇有謀者方能成大事,荊軻為了得到刺殺機會,用盡辦法,使自己順利的見到秦王。
殿堂之上,荊軻以其處亂不驚遮掩了秦武陽的膽怯,為自己又添了一分豪氣,使自己的勇氣為後世欽佩。
然而,即使是所有人承認的勇氣下,也有不能掩蓋的缺陷。
荊軻有他的愛國,有他的奉獻,有他的謀劃和處亂不驚。但他的愛國和奉獻卻又體現了他的考慮不足。
在當時的形勢下,刺殺是很難實現的,雖抱必死決心,效果卻不明顯。而即使得到盟約,信用卻也早已成為春秋的隨葬品了。准確說,不論是荊軻還是太子丹都忽略了社會形勢。這直接導致她的犧牲無用,奉獻白搭。
他們的謀劃本身並沒有問題,每一步都經過了細致的思考,可見的確下了功夫。但荊軻未免有些眼高手低了。再厚實的磚牆也會透風,再精密的步驟也總有疏漏,荊軻對自己的計劃過於自信,他自負的以為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卻沒有顧及「計劃沒有變化快」;而他也只以自己的行動為中心,沒有考慮對方可能有的種種反應。
從當時的狀況來看行刺是解決問題的最直接方式,但荊軻也只是政治斗爭中一步差棋而已。行刺成功便罷,不成,反給國家更快的引來了危機。
從當今世界的角度看,最基本的,該行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本身不妥;且他的想法過於簡單,僅是想用最簡單的方式解決國家間的矛盾問題。
但不論從何來講,荊軻刺秦王都象徵著愛國與奉獻、機智與勇敢,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伍』 以我看荊軻刺秦王為題800字作文
2002年山東高考優秀作文:《刺秦》
2002年8月7日 15:10
太子的身影已在遠方消逝成一個小白點,易水的澎湃濤聲還依稀可辨,毫無暖意的寒風吹著車上的旗子,車轅因為車子的起伏而吱吱作響,我看了一眼舞陽,他也在望著易水的方向。高漸離的築聲又在心頭響起,我的豪氣復在胸間奔涌。
如果我的膝沾著秦國的土,那麼我是在對著渾厚下跪;如果我的背擋著楚國的歌,那麼我是在為著激昂停留;我的呼吸有齊魯風的節奏,我的胸懷有吳越水的溫柔;我從風蕭蕭的燕國離別,走向蒼茫茫的秦國的險途,我此行必死。嬴政,你的死期已到!我將以你的人頭來洗刷太子的恥辱,以你的人心來告慰樊將軍的英靈,以你的鮮血來償還天下蒼生的血債。嬴政,受死吧!
馬車駛出燕國邊境,駛過滿是荒煙蔓草的曠野,駛過高峻險惡的大山,駛進人煙密集的城鎮,駛進物資阜盛的城郭,離秦國越來越近,我的心越抽越緊,心中的怒火也越聚越多。
路旁時常有餓死的人的屍首,小村中常見兵士劫掠後放火的濃煙,瘦弱疲憊的農人掙扎著在田間勞作,寒風從頹壞的牆縫吹進貧寒的人家,吹在身無完衣的百姓身上。戰火、殺戮帶來了無邊的災難。
我買通了秦王的寵臣,秦王要在三天後召見我,我在這個夜晚對皇宮作最後的探查。我走進嬴政的書房,竹簡堆滿了桌子,桌上攤開著一束竹簡,墨跡還未全乾,我藉手中的火讀了那文字,卻是秦王新寫的文書,我並未想到,這竹簡會改變我的行動。
回來後我兩天兩夜未睡,思考著竹簡上的文字,那些張揚著野心卻也滿是雄心的文字。我的心被撕扯著:百姓的苦痛是因為戰爭,假若秦統一天下可還會有戰爭?秦的國力乃諸侯之最強,六國自是無與爭鋒,殺了秦王於天下蒼生何益?太子的個人恩怨與天下生靈的命運哪一個更重要?我是太子的人,應該如何選擇?兩天煎熬後,我的心一痛,終於有了選擇。
圖窮匕現,我用匕首去刺秦王,卻給了他逃跑的機會;環柱而走,我有九次機會,卻讓他能拔劍傷我;倚柱而罵,我要保持太子的尊嚴。侍臣殺我時,我想起了天下蒼生,他們沒有看見我眼角的那顆英雄淚。
僅供參考
『陸』 荊軻刺秦王電影觀後感
那電影純商業片,不過好在肯花錢拍,還能將就著看。
觀後感
在很多人的眼裡,荊軻是一個具有大俠膽識,又渾身充滿正義感的英雄。但在史學家眼中的荊軻並非如此簡單,文學史家和史學家對這個人物的評價也是不大相同的。韓兆琦認為:「荊軻是一個武藝高強、俠肝義膽的勇士,他刺秦的義舉來自他對強秦的國仇家恨,也是他爭取自己的生存權的最後一搏。他與燕國不沾親帶故,如果說燕太子丹要刺殺嬴政有其報私仇的成分,那麼,荊軻的目的則更是出於為救六國人民的俠義之心。」史學家張大可更是以「反暴」一詞來詮釋荊軻的行為。「太子丹開始並沒有重用荊軻,甚至後來讓他去刺秦,也沒有完全理解和信任他,」韓兆琦解釋說,「所以,荊軻並非要『為知己者死』,他的行為的價值不在於個人義氣,而在於他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抗暴之心。」
但是,也有不少史學家認為,「對荊軻的評價不應拔得太高」。北大歷史系教授、秦漢史專家張傳璽說:「荊軻處在一個個人主義的時代,他被一種『義』的觀念所驅使,雖然他的確勇敢,但他的『義』畢竟是個人的小『義』,而秦始皇的統一大業才是大『義』。因此我認為不必要把他拔高到英雄人物的高度。」同樣認為不宜把荊軻拔高的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陳成軍有著更為有趣的見解。他根據《戰國策·燕策》中的相關記載認為,荊軻根本就不是一個擅長打鬥的武士。他說:「荊軻甚至是不具備作刺客的能力和本領的。事實上,荊軻應該更是一個戰國時期常見的縱橫之士,他喜歡讀書,善於游說,有一定的學問,可以說他是個俠士,但他不是一個武夫。」根據這個觀點,陳成軍合理地解釋了荊軻為什麼開始婉拒太子丹讓他刺秦的要求,後來又一拖再拖。「他是在等一個真正的刺客,一個有能力行刺的武士。但是太子丹不容許他再等下去了,所以他只好和舞陽一起去,而舞陽只是一個在市井中殺人的小角色,到了秦王大殿里自然嚇得變了色。而荊軻只得自己來扮演這個他並不願意扮演的角色。」陳成軍進一步說:「戰國時候這種俠士很多,遇到國家有難就挺身而出,但他們多是有助手的。荊軻自己作了刺客,我個人認為他實在是死不得其所。」
荊軻究竟為什麼會去刺殺秦王呢?據《史記》所載,燕太子丹當時是這樣囑咐荊軻的:「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這就是說,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嬴政,脅迫他退還已侵佔的諸侯國領土,如果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們未必想害嬴政的性命,倘若嬴政不肯,他們才准備殺掉他。但是,陳成軍就不相信這一說法,他說:「荊軻的刀上淬了毒葯,這就是要刺殺嬴政,後來解釋說本想生劫秦王,那不過是英雄失敗以後講的大話而已。」當然,史家各有各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荊軻刺秦體現了一種阻擋秦國繼續攻打其他小國戰爭腳步的企圖。無論是退兵之計也好,或僅僅是緩兵之計也罷,這應當是荊軻為解燕國之困,更是為所有諸侯國所做的最後一次努力。無論是否可以把荊軻拔高到一個英雄的高度,史為今鑒,至少我們今人可以從中感受到幾千年來普通民眾對強權的仇視。
涉及到對「荊軻刺秦王」事件本身的評價,專家們的觀點也各不相同。張傳璽說:「這個話題多年來一直被當作英雄話題,但實際上達不到這樣的高度。當時六國普遍政治黑暗,六國的君王不是無所作為就是亡國之君,所以我們今天評價那一段歷史,認為秦始皇的統一戰爭是一場正義戰爭。他結束了割據分裂的深重災難,他的統一為後來中國的大統一奠定了基礎,秦始皇是一個建立了巨大功勛的歷史人物。所以荊軻刺秦是不顧大局的行為。不必要否定荊軻,但也不必要誇大他的精神。」陳成軍也同意這種看法,他說:「歷史的進程是個人無法阻擋的。即使荊軻殺死了嬴政,還會有下一個秦王來繼續統一的事業,所以他這種行刺的舉動是沒有太大意義的。當然,他的精神還是可貴的。」
但是,也有另一部分文學史家和史學家肯定和贊揚荊軻的偉丈夫氣概,認為刺秦是正義之舉。張大可說:「荊軻是一個反暴的英雄人物。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是應該肯定的,但並不是說荊軻就是要維護割據的反面人物。秦國在統一的過程中對人民構成了傷害,人民贊成統一,但不一定贊成秦國這種殘暴的統一方式,雖然秦不採取武裝暴力的方式也不行,但荊軻的作為還是正義的,我們應該把荊軻刺秦和荊軻之死看成統一大業中人民必然要付出的代價。」韓兆琦也說:「我們肯定秦始皇的統一,但同時也要肯定荊軻的精神,荊軻是個抗暴的英雄和勇士,他刺秦不為報私仇,也不為太子丹個人,而是為了所有深受戰爭災難的人民。就像在拿破崙發動的戰爭中,拿破崙推進文明的進程,但反抗拿破崙的人同樣也是民族英雄。文革時期,因為批儒評法,頌揚秦始皇這個大法家,人們就批判荊軻,其實這是不對的。秦順應歷史潮流,但荊軻並不因此就算反動,他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柒』 求電影版荊軻刺秦王觀後感,主講荊軻的。800字左右,謝謝
荊軻是個勇士、、、、、、、、、重復200遍
『捌』 現代人對荊軻刺秦王的評價(800字左右)
一、有人說,秦統一天下既然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那麼荊軻刺秦王的行動實際上就起了阻礙歷史前進的作用,應如何認識這一點?荊軻的行動能否看作是阻礙歷史發展的,應從歷史的角度作具體客觀的分析。戰國後期,深受戰亂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統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需要建立一個統一安定的國家。因而,秦統一天下是符合歷史發展方向的;而對統一天下起著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們也應充分肯定其歷史功績。但是,能否就此得出結論: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凡是曾進行過抵抗的國家和個人都應予以否定呢?當然不能。因為,秦國統治者畢竟是封建地主階級,他們統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並戰爭,而這種戰爭充滿了掠奪性和破壞性,因而,給被兼並國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如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中,秦將白起就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人,而亡者大多是農民。在戰爭中,「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之為臣妾。」(《戰國策•秦策》)戰敗國則對戰勝國還要徼納貢賦,人民承擔著更重的負擔。因此,對於秦國的兼並,六國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憂,進行堅決的抵制。總之,歷史的進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現象,因而,我們肯定秦統一六國的功績同時也高度評價屈屈原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當然也充分肯定荊軻反抗暴秦的正義行動,肯定他大義凜然的英武氣魄。
也就是說,從歷史發展、從社會進步的角度看,應肯定秦的功績;而從對侵略者的反抗,代表被壓迫人民的利益這個角度看,又應充分肯定荊軻的行動。
二、有人說,荊軻刺秦王只是為了報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所以,荊軻這個人是不值得肯定的。這個看法是否正確也應作具體的分析。
荊軻的甘願冒死入虎狼之強秦,刺殺秦王,其中報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無可否認的,直到臨死他還念念不忘:「必得約契以報太子。」然而,能否把荊軻刺秦王的行動的意義都局限於此呢?當然不能。太子丹初見荊軻時,是希望荊軻為挽救燕國之將亡,反抗暴秦之兼並而出力的。荊軻當時的回答是:「此國之大事,臣駑下,恐不足任使。」這說明荊軻主要是想報效燕國的。後來荊軻激勵樊於期自刎獻首時說,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也說明荊軻主要還是從國事來考慮的。因此,在荊軻刺秦王的行動中雖然有報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主要還是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國以至於六國的危亡。也可以這樣說,荊軻報答太子是建立在抗暴秦、救弱燕的基礎上的,或者說,報答太子是通過反抗暴秦,挽救燕國來實現的。而這樣的行動有其正義性,所以,荊軻這個人物,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感佩,所稱頌。因而,將荊軻報答太子的思想與反抗暴秦挽救燕國的願望割裂起來分析問題以至於否定荊軻其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不客觀的。
三、有人認為:荊軻勸樊於期自殺過於殘忍。那麼是否如此呢?荊軻赴秦刺殺秦王就必須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關鍵。所以,激勵樊於期自殺獻首實屬為刺秦王之舉得以成功而採取的迫不得已的方案。而且,對於樊來說,燕國若亡,不但無法為「父母宗族」報仇,連自己也無處棲身了。因而,想苟且偷生已無出路,而獻出生命可就大義,很顯然,這對於樊將軍而言也並非絕對不良之計。再者,荊軻的行動並無絲毫自私的的成分——「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更何況他自己也將「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因此,荊軻之舉無可厚非,而且,由此可看到荊軻的深謀遠慮,精明多智。
總之,荊軻這一人物不僅義薄雲天,視死如歸,而且能深謀遠慮,機智沉著,堪稱豪俠!
『玖』 荊軻刺秦王電影讀後感200
公元前227年荊軻抵達秦國國都咸陽,並通過秦王的寵臣蒙嘉的引見,以謙卑的言辭求見秦王,秦王大喜,特地穿上君臣朝會時穿的禮服迎見荊軻,荊軻手捧地圖敬獻給秦王,在地圖完全打開,圖窮匕現之際,荊軻趁勢抓住秦王的袍袖並舉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但是還未等到荊軻近身,秦王已經驚恐的掙斷了袍袖,荊軻隨即追逐秦王,兩個人繞著柱子奔跑,結果後來秦王拔劍砍下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無法再追下去,便將手中的匕首擲向秦王,結果卻擊中了銅柱。。。。。。「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荊軻失敗了,功虧一簣,可悲,可嘆啊!
功虧一簣終究意味著失敗,荊軻和燕國都為這次失敗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身死國滅!縱觀全文,我看到的是一份精心策劃近乎完美的謀略與荊軻他志向意圖明朗的俠義之舉啊!究竟導致他功虧一簣的原因是什麼呢?荊軻本有識人之明,認為秦武陽不是實施計劃的適當人選,而因為太子丹的干預,這其中有著深深的無奈,荊軻最終放棄了自己正確的選擇——這也便是荊軻的謀略在執行過程中暴露的缺點!由此看來,荊軻如果採取正確的決斷,堅持正確的選擇,那麼秦王會必死無疑了吧!然而,歷史是不能容許我來予以假設的,真實的歷史殘酷地說明了荊軻還是犯有嚴重的錯誤。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將荊軻否認,在他身上,我們還是可以看見許多非常崇高的精神。
首先,他十分忠誠,忠於國家,忠於自己的主人太子丹。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都只有一次,但是他卻能在一個國家陷入危難之際,以壯士的身份挺身而出,絲毫不為自己的性命著想,為了國家他可謂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太子丹對他稍微失去了點耐心他就十分過意不去,甚至改變了他等朋友的計劃。這在客觀上也減少了他成功的可能性。荊軻如此「竭盡忠誠,至死方休」,也完全稱得上是「士為知己者死」了吧。
第二便是他的俠肝義膽,他雖然謀略出現失誤,但是十分有膽識:荊軻明明早在易水河畔慷慨悲歌時就早已知道自己的下場,他「心知去不歸,徒有世後名」可是他依然義無反顧,為了自己的國家慷慨赴死,這樣的俠肝義膽難道不是可歌可泣的嗎?
壯士荊軻有一種像革命先烈一樣的要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他的捨身告訴我們,忠心為國,不畏犧牲,乃英雄所為。雖然他的做法並不可取,可是他的精神應該為我們所稱道!我們應該做一個像荊軻一樣能為祖國付出一切的愛國者!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畔的這首悲壯的歌至今傳唱不衰,荊軻作為一名勇士而被世人頌揚。荊軻刺秦未遂的歷史事件,千百年來都為文人們深感遺憾,無數的詩詞文賦,都是以暴君來形容秦王,而肯定荊軻的英雄行為和俠義精神。然而從戰國歷史中政治成敗的角度去審視這個歷史事件時,我們可以發現更多的值得思考的東西。「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前人誤入失敗的陷阱,可作為我們今天行事的前車之鑒;而前人獲得的成功經驗,可作為我們繼續前進的路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