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明天之後電影觀後感

明天之後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8-04 05:07:49

㈠ 科技電影觀後感

電影《後天》觀後感

看完《後天》這部電影現在想起,我的心中還是會涌動著很多感想,還是會覺得很震撼,還是會想起裡面形形色色的人物„„
影片是通過電影的形式來表達對人類肆意破壞大自然的不滿,提醒人類不應該過度的毀壞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在片中各種自然災難在眼皮子底下席捲而來:洪水,冰雹,酷寒,一切人力不可抗力,就在眼前!一個冰河世紀結束,恐龍滅絕,但人類存活了;而現在又一個冰河世紀就在眼前,措手不及的人類將如何? 而更是在這部影片上,直觀地體現了影視藝術的逼真性和假定性,一方面運用電腦特技營造出了一個似乎不可能發生的「後天」,但特技之後,我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到,隱隱地感覺到那個「後天」真的並不遙遠。 災難就像一個無情的惡魔,它毀滅著一切一切,房屋、奪去了許多來不及躲藏的人的生命,也摧毀了人們的房屋,就在一瞬間奪去了更多的無辜生命。
更是在影片中體現了在自然災害面前人們是那麼脆弱,那麼渺小。更沒有會說人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類的貪婪造成的!是無度的開采,是貪婪的索取!大自然給了我們賴以生存的一切資源可是我們沒有好好的利用和分配!沒有去珍惜!
可是大自然真的會給我們補救的時間?我們又會痛改前非嗎? 而更因為我們的貪婪又讓多少無辜的生物失去了生命甚至滅亡? 雖然人們一直都非常討厭災難,在近幾年內災難好似跟人們作對,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加重了許多,越來越頻繁。但我們在怨天尤人的同時又對自己的所做所為反省過什麼呢?
我想沒有,人類總是認為自己是這世界上最偉大的生物,可是在大自然
的面前我們是那麼的渺小,生命是那麼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擊! 為了不再讓電影里的情況成為事實,我們要、為了綠色地球貢獻自己的能力,有能力者要給政府施加更大的壓力,要把環保制定成法律,必須給予足夠的權力去懲治違法者我們就要努力學習科技知識,不斷探索新的未知的領域,用科技的力量預測災難、就算戰勝不了災難,但還是用科技的力量來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園,減少災難。
災難無情,人間有愛,雖然人們不可阻止災難的發生,但如果人們團結在一起,所有災難都不會成為我們的攔路虎!
就算面臨選擇的時候但我更希望我們在現在選擇健康,選擇環保,讓《後天》的悲劇永不出現!

㈡ 求一篇1500字的電影觀後感

起初以為也就是表現農村教師的電影,或者說也就是贊揚那種蠟燭精神的電影而已,可當我和我的女友在電影院里與幾乎滿座的人們共同看完這部電影後,我覺得我實在是小看了這部電影,看完以後許多的話擁擠在胸,只感覺不寫點東西為這部電影心中就不會暢通的。
先從羅老師不讓這兩個支教的老師上課說起。
從這開頭一看,我覺得這就是個引線,是個導演安排的一個讓人帶著猜想一路看下去的懸念,當看到羅老師與村長一起參與這事時我就更加確定這個想法。也正是有這么一個懸念,使得人們從開頭的一點笑聲慢慢的被帶入一個疑問中:什麼那個羅老師不讓她們倆個上課呢?難道真如電影後面所說的只是羅老師的一點「私心」嗎?當我看完這部電影後,我才覺得這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懸念存在的,這是推動電影劇情發展的主要矛盾,而電影所要表現的一切都從這個矛盾演發出來,而這個矛盾就是:當下農村的教育實際情況與「我們」的主觀思想的矛盾!
為什麼我要在「我們」上上個引號呢,因為我覺得這個「我們」包含的群體太多了,不僅僅是支教的我們,還有教育界的我們,還有象身在事外的類似於看電影的我們。其實,電影的矛盾是借羅老師那一點「私心」從他口中表述出來的,當下的我們真的對農村的教育實際不了解,或是說不太了解。農村的學校與我們城市裡學校的情況實有大相徑庭之感,這里有人知道農村學校的上課時間是怎麼安排的嗎?農村學校除了寒暑假還有別的一個假期嗎?
羅老師的死,也許是要用羅老師的死來表現「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那種奉獻的精神,也許這是為許曉萌後來進村做的一個必要的鋪墊與設置,我覺得導演也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表明一個看法,那就是希望舊體制解散(羅老師的死亡)新體制的建立(許曉萌進村),也想為農村教育指出一個出路,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處理的不太好,結局如果改成許曉萌站在城市遙望農村而滿腹躊躇的樣子為更好,因為這樣才把這個問題放大了活生生的放在了我們的面前,讓所有的我們去思考這個問題,怎樣才能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最後我想說的就是,我們不要談論那些支教大學生的問題,這不是我們所要關注的問題,我們所關注的問題是怎樣來做才對農村教育的最有好處?怎樣做才是解決農村教育落後的最終之根本?
正如電影開頭里那遒勁震撼的火車鳴笛與那狹長而交錯的鐵軌道路足以表明這個問題是怎樣的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問題!

㈢ 後天電影觀後感

看《後天》之前,在「環保」上我是言語的巨人;看過《後天》之後,我決心不再做個行動的矮子。
《後天》這個災難片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美國,看著金發碧眼的洋鬼子們逃出生天,很多人也可能「只會」當成旁觀來看個驚險和揪心。但是內容涉及的是全球氣候變暖,這就不得不讓人跟著一塊杞人憂天一下。來來來,我們來看個權威的預言: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氣候變暖,溫室效應會造成如下後果——
●每年將有16萬人因溫室效應外圍影響喪生,2020年死亡人數更會加倍;
●海平面上升會造成2500萬人遠離家園;
●第三世界將因洪水、飢荒、乾旱和農作物欠收而大舉移民;
●歐洲老年人將死於熱浪。
綜合各種氣候變化的趨勢,在影片的官方網站上,做了一個駭人的統計和預測:2003年,在歐洲有2萬多人因氣溫過高死亡;美國創下龍卷風最高紀錄,一個月中平均每天6次,而且據分析該數字還有可能被很快刷新;在過去30年裡,熱帶氣旋帶來的死亡半數與洪水有關……到2050年,125萬種生物將會滅絕;美麗的自然景觀將由於氣溫變暖而消失;由於氣候變暖,各種疾病將在這個星球上大肆傳播……
就是這么一部電影,它不是把時間搬到幾十年後,而是讓災難活活地在眼皮子底下席捲而來:洪水,就在眼前;冰雹,就在眼前;酷寒,就在眼前;一切人力不可抗力,就在眼前!上一個冰河世紀結束時,恐龍滅絕,但人類存活了;如果又一個冰河世紀就在眼前,措手不及的人類將如何?
《後天》這部影片直觀地體現了影視藝術的逼真性和假定性,一方面運用電腦特技營造出了一個似乎不可能發生的「後天」,但特技之後,我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到,隱隱地感覺到那個「後天」真的並不遙遠。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㈣ 明日之後的情感問題

唉,為了游戲冷落女朋友的男人不是第一個了!他很明顯選擇了游戲而不是你!這樣你會很累的!勸你離開他吧,他不值得你這樣!

㈤ 求一篇500字左右的電影觀後感

大概人們一直以為人類作為地球上的最高級動物就是地球的主人大自然的主宰者。就可以肆意的破壞地球,虐殺大自然。還為眼前的利益貪婪地把大自然的血抽干 、了把大自然的皮扒光 、把大自然的肉啃光。跟本沒想過這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還愚昧無知、 得意洋洋地宣稱要征服自然。哼,真是可笑。如果又一個冰河世紀在眼前,措手不及的人類將如何?人類還能征服自然嗎?〈〈後天〉〉給了我們一個響亮而肯定的回答。這部可怕的災難片告訴了我們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自然永遠主宰著人。 《後天》這部電影描繪的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地球一天之內突然急劇降溫,進入冰期的科幻故事。故事中,氣候學家傑克.霍爾在觀察史前氣候研究後指出,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暖化將會引發地球空前災難。主要是講人類不斷破壞美麗的大自然,然而受到了大自然嚴重的懲罰。冰雹 、閃電、 暴風雨、 龍卷風、 颶風 、洪水、 全球氣候變暖所造成南極冰融化等種種災難降臨在人類身上時,人類才覺悟,才知道悔改,可已經太晚了。因為災難轉眼之間席捲而來,洪水,就在眼前;冰雹,就在眼前;一切不可抗力就在眼前。溫室效應將使冰河期重返地球。龍卷風 、海嘯、 地震……所以你叫得出名字的天災都將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在影片中,你能看到紐約市被淹的鏡頭:慌亂的人群 飛起的汽車 破碎的玻璃,後面是樓一樣高的巨浪…你能看到發生在夏威夷度假海邊勝地受到颶風侵襲的場面。這就是破壞大自然的後果,這就是對人類的懲罰。幾千年來,人類在不斷吞噬自然的軀體,現在就要品嘗自然所釀造的苦酒了。 然而影片中有一個動人之處;人類在大災難面前,親情 友情 愛情——人類的情感經受了重大的考驗。人道主義精神激發出了人性的光輝。所以人在災難的面前都表現出先人後己的勇氣。有的人為了救別人,自己被凍死了;有的人為了不連累別人,放棄了生的希望。這點我非常的鼓舞。也許,人性真的只有在最危急的時候,才能顯現出來吧。但人類根本沒有任何方式和自然抵抗,能做的,只有躲避和逃跑。這時候人們應該明白:人類不是萬能的。自然可以隨時瞬間滅絕一個種族。記住: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一小部分。 今天,人類比任何時候都能領略到氣候變化的威脅。全球氣候變暖對全球許多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已經產生了影響。今天,人類不能再以一個征服者的面,目對自然發號施令,而必須學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和諧修復自然,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我們必須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每件小事做起。只有這樣才能保護住我們的家園。 「環境保護思想在我們的生活中提供一種幸福和沉穩的感覺 」——這將是我們給自己的一個機會 、一種鼓勵 、一聲祈禱。有沒有感覺到我們的生活環境有何變化?猶記得前年是下了雪,而去年,直至12月了,依然不見雪的蹤影。越來越溫暖了,不是嗎?其實作為一個怕冷的人來說,我更喜歡這樣的暖冬。可是暫時的舒適背後是否隱藏著危機呢?對於這種明顯的變化,不知人們是否有所思考。 一位古氣候學家發現並預測了溫室效應引起的持續全球變暖將使北極積雪迅速融化,而地球為了自我調節直至回歸平衡,會進入冰河期,人類將在最後一個冰河期生存。可是他只猜對了結果卻估錯了時間。因為這場災難不是在若干年後,而是現在。 就在後天預測成真。柚子般大小的冰雹襲擊了東京,一位極普通的日本上班族前一秒還在和妻子談話,後一秒已被冰雹砸倒在地;地處熱帶的南亞次大陸竟然被大暴風雪所覆蓋;冰川融化後的巨浪把整個洛杉磯撕裂殆盡。最令人震撼的是紐約市「速凍」前後的畫面:沖天巨浪狂涌進紐約市,自由女神被淹沒了,萬物瞬息沉沒在汪洋之中,一艘萬噸巨輪竟然被沖進了樓宇之間,而轉瞬間,氣溫驟降,浩瀚汪洋之中的紐約又變成了一個冰封世界,茫茫冰原上只剩下了自由女神的頭像,象徵著人類文明的紐約城大半永入冰雪之中。 看過影片,那可怕的場面真使我有一種十分強烈的感同身受的懼怕。原來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全球變暖帶來的危害將是比起其他任何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恐怖事件或突然到來的天災人禍更能迫使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人聯合起來,拯救地球的大問題。 多一座工廠,多一輛車,多一台空調,毀滅就會早來到一天! 或者,也許我們趕不上那天,但是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的下下一代,他們要怎樣咒罵我們在這個瘋狂年代給他們製造的災難? 從今天開始我們要珍惜環境,盡可能的讓我們唯一賴以生存的地球減輕一些負擔吧!保護環境真的不是一句空話,難道我們真的想要「後天」的來臨嗎? 看完影片,走出房間,我慶幸的是:外面還有陽光,而我們的世界還沒被淹沒。

㈥ 明日之後電影

《明日之後》在大陸上映時官方譯名為《後天》,是好萊塢經典的災難片。其豆瓣評分也是一直高達8分以上。無論是劇情、特效還是電影所要表達的人文關懷,都相當棒。

該片的獲獎情況:

第5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電影獎 最佳特殊視覺效果

第14屆MTV電影獎 MTV電影獎 最具突破女演員(提名)埃米·羅森

第14屆MTV電影獎 MTV電影獎 最佳動作場面

劇情簡介:

美國氣候學家傑克(丹尼斯•奎德 Dennis Quaid 飾)認為,溫室效應正在引發地球的大災難,北極冰川的融化,會讓地球回到冰河世紀那樣的劫難。他的提醒並沒有引起美國當局的重視,一切都已經太晚:颶風、冰雹、洪水、冰山融化、極度嚴寒,一系列的地球巨變引發了一場不可挽救的災難。美國政府組織北緯30度的民眾轉移到赤道周圍,場面一片混亂。更糟糕的是,傑克的兒子,正困在曼哈頓的圖書館里,靠燒書生火來維持體溫。大家怎樣才能逃過這場滅頂的災禍?

㈦ 明日之後別名是什麼還有這部電影主要講什麼

中文片名:《明日之後》又名《後天》
英文片名:《The Day After Tomorrow》
導 演:羅蘭德-艾默里克 Roland Emmerich
領銜主演: 丹尼斯-奎德 傑克-吉倫荷
發行公司:二十世紀福克斯影片公司
中影發行集團公司 華夏電影發行公司
上映日期:2004年5月28日(全球同步上映)
背景
冰河世紀的威脅 嚴重的溫室效應
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冰河世紀,讓恐龍全面滅絕;如果新冰河世紀來臨,人類會在哪裡?電影《後天》為喚起世界對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及理論上可能引起的新冰河世紀威脅,針對全球著名地標設計了一系列相關冰凍圖像,顯示氣候對人類的威脅的急迫性與全面性。由於影片中氣候異變是先由海水淹沒後因氣溫急速下降而驟然冰凍,因此包括自由女神、艾非爾鐵塔、倫敦大笨鍾都將被凍成冰柱 ,橫向的冰柱突顯地球的急速降溫與急凍。選擇自由女神「濕身」和自由女神「雪糕」兩款圖像做為官方海報!
注意到溫室效應所帶來的恐怖後果,《後天》導演羅蘭-艾默里奇決心讓《後天》成為全球首部完全「碳中和」(carbon-neutral)的A級製作:「拍片時大量使用的燈光、發電機和燃料,都讓溫室效應更加嚴重,我們努力讓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被中和吸收掉來彌補地球?鋇纈啊逗筇臁泛吐錐氐摹拔蠢瓷

㈧ 電影後天觀後感

[電影後天觀後感]"過去的幾個星期里讓我們感到,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我們是多麼的渺小,電影後天觀後感。多年來,我們一直以為,我們可以不計後果地揮霍我們星球的自然資源,我們錯了,我錯了......"(引自電影《後天》)天氣太冷了,於是又重溫了經典的災難電影《後天》,一樣震憾的災難場景,一樣驚心動魄的情節,一樣充滿了人在絕景中的頑強和奉獻精神,和電影《2012》遙相呼應的是對生命終極價值和意義的深刻思考,以及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訴求。第一次是在電影院看的,逼真的電影音效讓我久久難以平復,那時候還沒有信主,心情也不象今天那麼沉重。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其實我們都很少真正地去思考明天,雖然都知道生命有限,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只是熱衷於不斷地計劃,在有限的裡面不斷添磚加瓦,構築無限的人生華廈,雕梁畫棟,庭台樓閣,從小到大,我們就被教導,要把自己人生的每一個細節,每一級台階都安排得一絲不苟,環環緊扣。現代人的通病就是活著就象永遠都會有明天,活著就象永遠不會死。沒有幾個人願意在生活平順,意氣風發的時候,去思索死亡這件事情,這個世界有很多的不公,但在死亡面前我們是平等的,從古至今,煉丹尋葯,積德修行,窮盡智慧,沒有人能夠徹底地逃脫死亡的羅網。很多人每天勞碌奔忙,周而復始地為營生打點,耽於安逸舒適的生活,沉迷在世界的聲色犬馬,功名利祿的爭斗中,傾盡所有,耗去一生,不外乎是為了在那金字塔的世界裡佔得一個較能居高臨下的席位。在生命的盡頭面對真實的自我,是每一個人都無法避免的,有趣的是,在兩部電影里,不同種族不同階層的人在死亡臨到之時,並不是去數算他們的存款和房產,也沒有翻出厚厚的職場履歷來緬懷,反而是尋找疏離已久的親人,又或是為了捍衛至親好友,以及人類的生命而頑強奮斗,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於是,我明白了,人類最高的道德情操是體現在為他人謀福利這件事上面的。人之所以是人,不是動物,不是體現在直立行走,運用語言等生理差異上面的,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自由的意志,能夠選擇無私奉獻,捨身忘己,在生命的最深深處涌流出上帝的普世之愛,觀後感《電影後天觀後感》。一切都會過去的,在人生的某一個轉角,崢嶸歲月,綺麗人生,浮華歲月最終都會如雲煙逝去,到了明天的明天,到了終結在即,繁華過盡,到底那時的你又是否真的能夠坦言無懼,到神的面前,去交待和算數自己的一生呢?生命不勝於飲食么,身體不勝於衣裳么(馬太6:25)。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馬可8:36)。耶穌說過,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神)那裡去。親愛的朋友,周末來臨了,我們也是否應該放鬆我們忙碌的心靈,卸下一切的重擔,在神的面前,低頭思考一下人生,想想什麼才是生命里最值得珍惜和守護的東西。周六下午,我懸著一顆心看完了災難片《後天》。電影結尾,山姆等到了前來營救他的父親傑克,紐約劫後餘生的人們等到了營救他們的直升機。這是一個撫慰心靈的結尾,這樣的結尾讓心兒綳得緊緊的我長吁了一口氣。人類總是害怕災難,但是當災難真正來臨時誰也無法避免,因為災難是不為人所左右的,災難是沒有預見性的。影片中山姆得到了來自父親的承諾,父親沒有棄自己的兒子不顧。電影《後天》講了美國科學家發現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即將造成一個冰川時期的到來,但是當人們對這一理論還將信將疑甚至毫無准備的情況下,災難就發生了,而且就發生在後天。災難來得實在太快了,因為人們一直以為災難會在他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甚至是很晚很晚以後發生,可是很遺憾,就在後天。當災難來臨時,人與動物恢復了最原始的關系;當災難來臨時,人與人終於平等了,人們都希望自己是幸運兒;當災難來臨時,人的生命與人創造的文明成果產生了矛盾;當災難來臨時,親情、友情、愛情被殘酷地考驗著。此時的人類之間異常團結,人與人之間,甚至是目中無人的大國與小國之間。因為人類對這種災難的無能為力,因為人類逐年累月對環境的傷害一夜之間就降臨了。

㈨ 《後天》觀後感

[《後天》觀後感]冰河世紀威脅嚴重的溫室效應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冰河世紀,讓恐龍全部滅絕;如果新冰河世紀來臨,人類會再哪裡?電影《後天》為喚起世界對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及理論上可能引起的新冰河世紀威脅,針對全球著名地標設計了一系列相關冰凍圖像,顯示氣候對人類的威脅和急迫性與全面性,《後天》觀後感。由於影片中氣候異變是現由海水淹沒後因氣溫急速下降而驟然冰凍。因此包括自由女神像,埃菲爾塔,倫敦大本鍾都將被凍成冰柱,橫向的冰柱凸顯地球急速降溫與急凍。人們都知道,溫度及鹽度,都會改變水的密度。低溫及鹽度較高的水會下沉;溫暖及鹽度較低的水會上升。這一常識性物理學規律在地球海洋的活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海洋學家稱為溫度,鹽度不同而流動的洋流為溫鹽環流。溫鹽環流是全球性的,它降水,熱量,鹽分與海水中的化學物質傳送到所經之處,被稱為全球海洋運輸帶。其中最重要的一段時:北大西洋流。當其向北進到挪威海,格陵蘭海,及拉布拉多海附近時,因熱量散去使得海水密度變大而下沉。之後往南轉向變成北大西洋深層水,成為全球深層海水的源頭之一。當極區海水下降時,南方的溫暖海水便流過去補充,使真個循環得以持續。從北大西洋暖流轉向為北大西洋深層海水的過程稱為MOC(meridionai overturning circulation).MOC傳送給北歐的熱量比北歐從太陽照射中得到的熱量還要多20%。在電影《後天》中,造成氣候劇變的原因就是MOC循環停頓,北半球氣候驟然變冷。30°N以北地區銀裝素裹,以至包括自由女神像、埃菲爾塔、倫敦大本鍾都將被變成冰柱的壯觀景象。最近幾年,不管是你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可以清楚地感覺到地球氣候異變:大陸冰雹,歐洲水災,印度熱浪,美國一天16次龍卷風…這一切讓人不禁要問:地球究竟怎麼了?世界衛生組織研究指出,溫室效應是地球氣候變異的元兇,觀後感《《後天》觀後感》。氣候變化使得兩極冰川融化,海水增溫,洋流改變。危及世界人民的生產和生活。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召開,是地球今後的氣候變化走向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一次"拯救人類最後一次危機"的會議。有效開發利用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最重要,最有效的解決方案。"低碳生活"的倡導,是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老問題,他反應了人類因氣候變化而對未來產生擔憂,世界對此問題的共識日益增多。全球變暖等氣候問題致使人類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態環境。人類意識到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出現的過量碳排放是形成氣候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減少碳排放就要相應優化和約束某些消費和生產活動。"低碳生活"理念順應了人類"未雨綢繆"的謹慎原則和追求完美的心理和理念。節能低碳,科學發展。實現地球的可持續,也是我國的發展目標。作為中學生,我們能做到的有很多,讓我們攜手為地球的"後天"盡一份力。畢竟,我們有很長的路要走~!〔《後天》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㈩ 電影後天觀後感。

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增強,溫室效應作為20世紀危險的產物,依然不斷刺激著人們的神經.本片被定義為"環境災難驚悚"而非"科幻片",也就是說,本片所展現的情景,是與現實有著密切聯系,而非憑空編造的.
盡管如此,影片中的大量情節仍被批作是"扯淡的".比如冰河期來去的速度、波及的范圍,從科學意義上講都是不可能的,可我覺得,科幻(我還是習慣稱其如此)不是科普,盡管它很不嚴謹,但我們仍能體會出導演用誇張警示人們的用意。

少談幾點感情主線

《後天》摒棄了好萊塢以往一貫「明目張膽」的個人英雄主義,如果冰河期的到來與結束是影片的大背景的話,那父子情便是貫穿全片重要的情感主線之一。而這種感情,體現在父親營救兒子的過程中。
從開頭看,Sam與父親的關系明顯存在分歧與矛盾,這是許多美國家庭在此時期的普遍現象。當兒子面臨危險時,父親毅然北上,這不僅是勇氣與毅力。更是一種可以戰勝理智的情感——愛!

當冰河來臨,困在圖書館的幾人成為一個整體,他們在最絕望、最危險的時候相互依靠、相互鼓勵,這是相當重要的一條線索,也有著以點帶面的妙處。
當他們在選擇用來燃燒取暖的書時,所發生的分歧可以顯示出不同的人在危難時,對人類文明的態度。
一類贊成以生存為主,因為只有生存下去,也許才有可能重建人類文明;另一類寧死也要保存人類文明的痕跡,因為這是老祖宗千百年來留下的瑰寶,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他們期望有一天,也許在危難之後的某時,子孫能重拾那曾經險些毀滅的文明。一類對自己存有希望,充滿生的渴望;另一類則對未來充滿了末世關懷的宿命期望。
這一橋段,是導演提示著人們,展開了非常深刻的思考。

但最終,雙方均作出讓步,同時,彼此信任著、鼓勵著,此刻,不會再有任何對權錢的貪欲,不再有個人的私利與爭奪,因為此刻,人類文明基本被冰封的時刻,一切都顯得無關緊要。他們清楚地認識到,此刻只有互相幫助,才能抓住生的希望,或許才有生的可能!於是,人類的情感在社會滅亡的邊緣蛻化的單純而真摯!而此刻,觀眾也會不禁思考,難道一定要等到災難滅絕每人類才懂得蛻化?!
這一點,與之前一點,展現在同一時空環境下,構成了影片最深刻的兩點人文主題。

故事的警示

影片的故事並沒有顯示出多少新奇的地方,總的來說,通俗易懂。我們暫且不論劇情的疏漏或場景的似曾相識,單看故事本身所要傳達的思想,是發人深思的。
在氣象學家發現洋面溫度異常後,立即向總統申請全國向南轉移。而總統說「請不要忘了我們的經濟同我們的環境一樣脆弱!」。此時,總統的形象代表了典型的大資產階級,他們惟利是圖,不願浪費任何一點時間和精力在非賺錢的事物上,他甚至依然覺得,經濟才是解決一切的萬能鑰匙,直到最後。

為了緩解溫室效應,國際上有著《京都議定書》,而恰恰是美國,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本片無疑是對美國莫大的諷刺。那些自信的美國人向來喜歡指責別人,而他們自己做的,已經很差了!

當潮水來襲,林立的高樓瞬時倒下,龍卷風中的房屋、大橋、汽車...一一被毫不留情地卷上天,被摧毀、被撕碎、被吞噬!人們甚至還來不及作出反應,那些耗費人類大量金錢、智慧、勞動力的所謂「人類文明的傑作」,在自然的力量面前顯得如此脆弱、渺小而不堪一擊!那些有著「良好建築技術」、「優秀建築材料」的人類避難所,頃刻間化為烏有!被冰封的自由女神像,只殘剩出奄奄一息的頭。此刻,她高舉向天的手不再示意著自由,那是在質問!在指責!在控訴!!
數十分鍾災難場景的連續體現,使人們坐在銀幕前感受到了巨大而不可名狀的恐懼與深思。
我們生於自然,長於自然,我們為了自己的文明不惜破換自然的平衡,最終,自然反過來向人類做了宣判,我們的一切文明,物質上的、精神上的,完全可以被她輕而易舉地全部摧毀!在自然面前,無知的我們憑什麼自豪於自己的「傑作」?!我們有徵服、取代自然的資格嗎?
影片中,由於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洋面升高,整個北半球被全部冰封。這種假設是撼人的!恰巧那段日子全球氣候極為異常,如歐洲六月降雪,阿爾卑斯山大量冰川融化、雪線上升...人們不禁警惕地問"後天不會明天到來,那明天的明天呢?"

但這畢竟是商業片,不會是絕望到底的.人類的最大優勢就在於即使是在最為難的時刻也保留著"潘多拉魔盒"最後所剩--希望!正是如此,導演才在結尾讓地球自行結束冰河期.
沒錯!自然永遠都是一位母親,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她只會或重或輕地懲罰,而不會毀滅我們!(其實我倒希望地球徹底發一次怒,讓人類社會就此毀滅!!!)

閱讀全文

與明天之後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當愛已成往事霸王別姬電影插曲音樂 瀏覽:703
韓國電影新世界主角最後黑化 瀏覽:560
深圳沒粵語版電影 瀏覽:445
台灣版電影三角戀 瀏覽:585
台灣往事電影2003豆瓣 瀏覽:756
天使電影粵語版免費 瀏覽:680
2019韓國電影大尺度 瀏覽:171
電影總有一天結局 瀏覽:80
美人魚電影結局彩蛋 瀏覽:166
免費人人愛電影網站 瀏覽:893
三明大地電影院 瀏覽:797
台灣太子爺的電影 瀏覽:31
李玉電影演員 瀏覽:30
台灣愛情慾望電影 瀏覽:590
女主角小水的電影 瀏覽:982
推薦一部好看又血腥的電影 瀏覽:253
電影上海快車圖片 瀏覽:346
新大頭兒大電影 瀏覽:775
一部叫什麼鼠的電影類似異形 瀏覽:327
義大利文藝電影名字 瀏覽: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