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黃海海戰最後誰贏了
中國贏了
黃海海戰打了五個小時
已經打到晚上了
中國損失5艘戰艦
日本雖然一艘都沒有損失,但有嚴重損傷:有兩艘戰艦因船身多次中彈而失去了戰鬥力
最後日本主動撤軍,所以算是中國贏了
但當時日本也不是害怕了中國
我覺得如果當時李鴻章下令窮追不舍,肯定可以重創日本艦隊,來個下馬威嘛
別說我不懂,中國的北洋艦隊輸了是威海衛海戰
LZ問的是黃海海戰,而不是威海衛海戰
㈡ 黃海海戰——鄧世昌之死
1.丁汝昌 丁汝昌在威海衛之戰中,指揮北洋艦隊抗擊日軍圍攻,但未得到上級命令,無奈港內待援,致北洋海軍陷入絕境。彈盡糧絕後又無援軍來援的希望,拒絕了伊東佑亨的勸降和瑞乃爾等的逼降,服毒自盡以謝國人。
2.自古以來,犧牲在戰場上,一直是愛國軍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別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難的人,更令人崇敬。
3.黃海海戰的結局,北洋艦隊損失較大,但非大敗。日軍稍佔便宜,但非大捷。特別是日艦遭定遠、鎮遠的沉重打擊,餘悸未消。因此,黃海海戰後,日本聯合艦隊並沒有也不可能發動主動進攻。但是,海戰後,日本帝國主義極力彌縫損失,謊報戰績。大肆宣揚什麼黃海海戰是日本海軍的"大勝"、'奇捷",用以欺騙世界輿論。而清政府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投降主義者,則故意誇大損失,散布失敗主義情緒,瓦解鬥志,渙散士氣,為妥協求和製造輿論。有些甲午中日戰爭史的論著,也簡單地把黃海海戰說成是中國大敗,把北洋海軍描寫得漆黑一團,一無是處,誇大了中國海軍的陰暗面,這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㈢ 黃海海戰的結局對中國社會有何重要影響 (急)
黃海海戰是中國和日本在近代發生的第一次直接的大規模正面作戰,在此戰之前,中國由於海軍實力在日本聯合艦隊之上,所以日本對海戰還是心有餘悸的,並制定上中下三種對策。上策:如戰勝,趁勢擴大戰爭;中策:如戰平,保住朝鮮既得利益,陸軍待命准備退守本土;下策:如戰敗,放棄一切既得利益,陸軍全力防禦本土。黃海海戰日本方戰勝,直接重創了北洋水師,並導致一系列連鎖效應:北洋水師轉為守勢並最終全軍覆滅;北洋軍全軍覆滅導致洋務派在中央再無發言權,朝廷大權再落滿族貴族手中;中國的發展方向由先前的「洋務興國」這樣的君主政體下的官僚資本主義政體轉為保守的半殖民半封建政體。直接導致中興日本,衰弱華族的《馬關條約》的簽訂。
㈣ 黃海海戰中國為何失敗
一、指揮失當。本來預定的迎戰隊形是雙列縱隊,但逼近敵艦時成了散漫的雁形橫列隊。其原因有兩種說法,一說掛錯信號旗,二說部分軍艦未能及時到達預定位置旗艦定遠年久失修的艦橋被本艦火炮的後坐力震坍,海軍提督(北洋艦隊司令)丁汝昌從艦橋上跌落負傷,不能繼續指揮戰斗。
二、將領貪生怕死,臨陣脫逃。在激戰中,致遠、經遠二艦不幸被敵軍擊沉,濟遠、廣甲、揚威三艦驚恐萬狀,倉皇逃竄,濟遠還可恥地掛起白旗。
三、軍事技術水平低下。北洋艦隊的一艘魚雷快艇在距離敵艦西京丸號40米處發射魚雷,竟然未能命中(魚雷從艦底一米處劃過),使敵艦逃逸,而日本海軍部長樺山資杞正在此船上督戰,失去了絕好的殲敵機會。
(4)黃海海戰電影結局擴展閱讀:
這場歷時五個小時,被西方人稱為「近數十年歐洲各國所未有」的黃海大海戰,不論其兵力之多,時間之長,以及戰斗的激烈,的確都是近代世界海戰史上所罕見的。海戰的結果,北洋艦隊共損失超勇、揚威、致遠、經遠、廣甲五艦,死傷兵員千餘人
。日本聯合艦隊官兵死傷六百餘人。中日雙方損失比較,在兵員傷亡方面,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約為五與三之比;在艦船損失方面,北洋艦隊先後沉沒軍艦五艘,合計九千一百九十六噸。其他各艦也均程度不同的遭受創傷。日本聯合艦隊五艘軍艦受重傷。
㈤ 黃海海戰中犧牲的人
陣亡四管帶:
鄧世昌(1849-1894)字正卿,廣東番禺人。馬尾船政學堂一期生。曾任「琛航」號運船大副、「海東雲」號炮艦管帶、「鎮南」號炮艦管帶。1880年調入北洋,1888年起任「致遠」艦管帶。他性格孤傲而內向,終日吃住在艦上。他為人剛正不阿、嚴於治軍、賞罰分明、治事精勤、兢兢業業。他雖然未留洋,但他「西學甚深」,且刻苦學習,通曉海軍業務技術。黃海海戰中,他管駕「致遠」艦,忠勇無畏,視死如歸,在彈葯用盡後不惜用艦體撞擊日「吉野」號,不幸被魚雷擊中沉沒。
林永升(1853-1894),字鍾卿,福建侯官人,馬尾船政學堂一期生。1877年赴英學習,次年上「馬那多」號裝甲戰列艦實習,成績優秀。1881年調入北洋,曾任「鎮中」號炮艦管帶。1888年起任「經遠」艦管帶。他為人淳厚善良而又隨和,是北洋水師眾管帶中有名的老實人和好心人。他對士兵關懷備至,儼然為父兄。黃海海戰中,他指揮「經遠」艦奮力抗敵,英勇頑強,不幸中彈犧牲。
黃建勛(1852-1894),字菊人,福建永勝人,馬尾船政學堂一期生,曾留學法國、英國。在留英期間曾赴美國上皇家海軍大西洋艦隊「伯里洛」號巡洋艦實習,後上「伯樂羅芬」號裝甲戰列艦任見習二副,受到高度評價,獲「學習優美」證書。1881年調入北洋,「鎮西」艦管帶,1887年起任「超勇」艦管帶。他為人慷慨俠義,性格沉著冷靜,在海軍中勤勤懇懇,盡職盡責。黃海海戰中他管駕「超勇」艦遭遇強敵毫不退縮,拼力血戰,不幸為國捐軀。
林履中(1852-1894),字少谷,福建侯官人,馬尾船政學堂三期生。曾留學英國。1881年調入北洋,曾任「威遠」艦教練大副和「定遠」艦副管駕。1887年起任「揚威」艦管帶。他做事一絲不苟,平時深沉少語,但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在生活上「勤慎儉真誠」,與水兵同甘共苦,深受愛戴。黃海海戰中他率「揚威」艦英勇奮戰,壯烈殉國。
另七百餘官兵為國捐軀!
㈥ 黃海海戰犧牲人物
據圖片得知是鄧世昌.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艦隊在黃海大東溝海域,遭到日本艦隊襲擊,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率艦沖鋒向前,激戰中,致遠艦多處中彈,鄧世昌下令,開足馬力,直沖敵艦,日艦躲避,同時施放魚雷,擊中致遠艦,鄧世昌與全艦官兵壯烈犧牲.所以該圖上的人物雕像是為了紀念在甲午黃海海戰中犧牲的鄧世昌.
故選D.
㈦ 黃海海戰的詳細過程
自午後12時50分至14時許,為黃海海戰的第一階段。
當雙方艦隊進至相距約三千米時,日本第一游擊隊四艦,一面以猛烈炮火射擊,一面加快速度,橫越北洋艦隊陣前,左轉舵,改道飛馳,繞攻北洋艦隊右翼之超勇、揚威二弱艦。超勇、揚威均為1881年(光緒七年)下水的陳舊兵艦,艦齡已達十三年。且「艦中隔壁,俱為木造,施以油漆,粉飾外觀」。實際上,老朽陳舊,速度遲緩,炮火不濟,防禦力極弱。二艦雖竭力抵抗,但在敵人四艘快速巡洋艦的一舷齊射的優勢火力攻擊下,終於中彈起火。同時,日艦發射的第一批排炮,將北洋艦隊旗艦定遠望台擊毀。正在望台上督戰的提督丁汝昌「右邊頭西以及頸項皆被燒傷」,不能指揮戰事。接著,日艦排炮又將帥旗打落,信號索具也被摧毀。信旗無由發出,艦隊失去指揮和聯絡。
但是,當日本第一游擊隊繞過北洋艦隊陣前,環攻右翼超勇、揚威時,其本隊六艦恰好駛至北洋艦隊犄角雁行陣人字形的前方。北洋艦隊各艦艦首恰恰指向敵艦船腹。於是,北洋艦隊各艦以艦首主炮猛烈轟擊敵本隊六艦。比睿、扶桑、西京丸號、赤城等後續諸艦,因速度遲緩,落於後方,被北洋艦隊「人」字形陣尖將日本本隊六艦組成之單縱陣攔腰截斷,分割為二,這時,定遠、鎮遠及右翼各艦發右舷炮火猛轟敵艦松島、千代田、嚴島、橋立;左翼之致遠、靖遠等艦則發左舷炮火截擊比睿、赤城等後續各艦。在北洋艦隊的猛烈炮火轟擊下,比睿、赤城等「不能航行,終成孤軍」,遭到北洋艦隊的痛擊。比睿被打得走投無路,冒險闖入北洋艦隊陣中,企圖「在離定遠和靖遠之間五百米的間隙中穿過」。取捷徑與本隊會合。結果陷入定遠、鎮遠、廣甲、濟遠等艦的包圍之中,「受到四面猛烈轟擊,以至艦體、帆檣、索具幾無完膚。懸掛在檣頭的軍旗亦被擊碎」。接著,又被定遠三十公分半巨炮擊中右舷。炮彈在後檣中爆炸,破壞下甲板,引起大火。自三宅大軍醫以下官兵「十數人被擊成碎粉而死」。「海軍大尉高島萬太郎、海軍少尉田中行尚,同小川水路及士卒三十二人負傷」。北洋艦隊各艦又「以水準射擊迎之,頃刻之間該艦後部艙面已起火災,噴出濃煙,甚高甚烈」。在熊熊烈火中狼狽逃出重圍。
比睿逃出包圍後,北洋艦隊左翼各艦又以八百米的近距離猛轟赤城。擊斃少尉候補生橋口戶次郎,打傷海軍大尉佐佐木廣勝。1時25分,北洋艦隊旗艦定遠後部十五公分克虜伯炮,再次擊中赤城艦橋右側速射炮炮楯,打死炮手二名。「彈片打穿正在觀看海圖之板元艦長頭部。鮮血及腦漿濺在海圖台上,染紅了羅盤針」,當時斃命。
不久,赤城又被來遠擊中一飽,打傷臨時代理艦長的航海長佐藤鐵太郎(坂元死,佐藤任代理艦長)。前部下甲板亦被擊壞。「火葯庫防火隊員、唧筒炮員、捕索員等死傷甚多,蒸汽管亦破裂」。接著數彈飛來,又將大檣轟倒。前後總共被打死十一人,打傷二十人。艦上軍官幾乎全被擊斃。
除比睿、赤城外,其他艦只在北洋艦隊的猛烈炮火射擊下,也受到嚴重損失。1時8分,吉野中炮,「打死海軍少尉淺尾重行及水兵一名,傷九名並引起火災」。同一時間,浪速中彈,右舷「一號炮台下水線部被打穿,海水翻騰,浸入甲板」。1時9分,高千穗右舷後部水線處中彈,打死打傷士兵二名。與此同時,秋津洲被二十一公分炮彈擊中,「打死海軍大尉永田廉平以下五人,打傷九人」。1時14分,定遠所發炮彈,打穿西京丸上甲板,軍官室及附近房間被破壞。
從上述戰況可以看出,海戰第一階段的基本形勢是:北洋艦隊以兩鐵甲居中成犄角雁行陣應敵,列弱艦於右翼,遭受日本第一游擊隊的圍攻而蒙受損失。日本艦隊拋弱艦於後的魚貫縱陣,受到北洋艦隊主力艦的截擊而遭沉重打擊。雙方都在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爭取戰爭的主動權。攻擊的目標是敵方的弱艦。在此階段,雖互有損傷,勝負末見,但北洋艦隊仍「維持鱗次陣形,保持艦與艦間隔距離,以六浬速力整然航駛」。而日艦本隊的魚貫縱陣則已被打亂。海戰第一階段,北洋艦隊占上風,日本艦隊處境不利。 自午後14時至15時30分為海戰第二階段。
當日艦比睿逃出北洋艦隊包圍,抄近路追及本隊時,因艦上余燼末熄,火災再起。大火燃及彈葯房,十分危急。比睿被迫掛出「本艦火災,退出戰列」信號,離隊向西南方逃去。赤城見狀,急往營救。北洋艦隊來遠等數艦見比睿逃走,立即鼓輪奮勇追擊。當距比睿三百米左右,比睿發炮擊中來遠甲板,引起火災。其他各艦減速至來遠周圍施救。比睿、赤城乘機猛逃,距離逐漸拉長至八、九百米。此時,在附近行駛的西京丸見狀大驚,急忙發出「比睿、赤城危險」信號,召喚其他日艦前來救援。
這時(2時5分),第一游擊隊已通過北洋艦隊右翼,正擬轉入北洋艦隊背後,伊東祐亨急忙發出信號,命令第一游擊隊回救比睿、赤城。第一游擊隊奉召立即向左轉舵回駛,以高速向比睿、赤城與北洋艦隊之間運動,用左舷炮火射擊,且擊且進。赤城、比睿得救,乘機逃離戰場。
此時,原停在大東溝口外的平遠號防禦鐵甲艦、廣丙及魚雷艇,應召前來助戰。駛到北洋艦隊右翼後方,適與日本本隊相遇,各艦立即向日艦發起攻擊。2時34分,「平遠發射二十六公分炮彈一發,命中松島左舷軍官室,貫穿魚雷用具室。打死左舷魚雷發射員四名」。3時10分又中一炮,炮彈「打穿左舷中央魚雷室上部,在大檣下部爆炸。打死左舷魚雷發射員二名」。3時15分,嚴島又被平遠擊中兩炮。但同時平遠亦被日艦擊中起火,被迫退出戰場。這時,日艦本隊已駛過北洋艦隊右翼,繼續向右轉舵,繞至北洋艦隊背後,恰好與第一游擊隊形成對北洋艦隊夾擊之勢。於是,日本艦隊處境開始轉向上風,北洋艦隊因被包圍,處於內線作戰,腹背受敵,轉趨不利地位。
北洋艦隊雖腹背受敵,形勢不利,但廣大官兵毫不畏縮氣餒,反而「愈戰愈奮,始終不懈」。提督丁汝昌身受重傷,不下火線,置個人生命安危於不顧,裹傷後,坐於甲板上鼓舞士氣,「激勵將士,同心效命」。右翼總兵定遠管帶劉步蟾於丁汝昌負傷後,「代為督戰,指揮進退」,尤為出力。廣大士兵頑強奮戰,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更為感人。就連親身參加海戰的定遠副管駕英人泰萊也承認:「眾士兵均獰厲振奮,毫無恐懼之態。當予巡視時,一兵負重傷,同侶囑其入內修養;及予重至此炮座,見彼雖已殘廢,仍裹創工作如常。超勇、揚威雖被日本第一游擊隊擊中起火,但並未停止戰斗。官兵們一面救火,一面抗擊。」特別是超勇艦體雖已左右傾斜,然猶以前部炮火發射不停。當比睿冒險闖入北洋艦隊陣中,企圖抄近路與本隊會合時,適與超勇相遇。超勇在烈焰升騰中也不肯放過敵艦。一面救火,一面向比睿發炮轟擊,表現了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之後,敵艦本隊繞至北洋艦隊陣後,聚攻超勇。超勇孤立無援,2時23分,終於在敵艦炮火叢集下,於東經123度32分1秒,北緯39度35分海面沉沒。管帶黃建勛落水,「左一」魚雷艇駛近相救,拋長繩援之,黃不就,從容死難,艦上士兵也大部壯烈犧牲。
致遠號官兵奮勇殺敵,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尤為可欽可佩,可歌可泣。在管帶鄧世昌指揮下,致遠號縱橫海上,與敵奮戰,中彈累累,受傷欹側。在激烈的戰斗中,炮彈垂盡。這時,恰與日艦吉野相遇。鄧世昌見吉野恃其船捷炮利,橫行無忌,氣憤地對大副陳金揆說:「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是船,則我軍可以集事。企圖沖擊敵陣發動沖角戰術及魚雷攻擊。
保全軍之勝利。陳金揆深為感奮,遂鼓快車向吉野猛力沖突。日本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致遠」艦右側魚雷發射管被擊中,引起大爆炸,3時30分,以右舷傾斜,在東經123度34分,北緯39度32分的黃海海面上沉沒。全艦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全部壯烈殉國。(此說法目前最接近事實,致遠艦沖向吉野號,有可能就是為了使用魚雷攻擊。也有另外的說法是致遠艦水線處被日軍大口徑炮彈擊穿,鍋爐被擊中,導致鍋爐爆炸使致遠沉沒,戰前北洋水師軍艦已經把魚雷拋入海中。)
鄧世昌墜海後,隨從劉忠跳入海中以救生圈援救,使之浮出水面。鄧世昌以「闔船俱沒,義不獨生」,仍復奮擲自沉。鄧世昌平時蓄一愛犬,游至身邊,以口銜世昌臂,使之不沉。世昌揮之不去,並以口銜其發辮。鄧世昌抱決與全艦將士同生死、共存亡的決心捺犬首於水,自己也沉沒於洶涌的波濤之中,犧牲時年僅四十五歲。
致遠沉落後,在致遠附近的濟遠見狀立即逃離戰場,途中誤撞揚威。「揚威先已擱淺,不能轉動,濟遠撞之,裂一大穴,水漸汩汩而入」。不久在東經123度40分9秒,北緯39度39分3秒的黃海海面上沉沒。管帶林履中憤而蹈海死。艦上官兵除被左一魚雷艇救出六十五人外,均壯烈犧牲。海戰後不久,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本月十八日開戰時,自致遠沖鋒擊沉後,濟遠管帶副將方伯謙首先逃走,致將船伍牽亂,實屬臨陣退縮,著即行正法」。9月29日凌晨5時,方伯謙在旅順黃金山下大船塢西面的刑場上被斬首。
廣甲與濟遠編為一隊,廣甲管帶吳敬榮見濟遠撤退,以為有例可援,隨之逃跑。,因懼敵艦追及,慌不擇路,逃至大連灣三山島外觸礁擱淺。吳敬榮率眾縱火棄艦,登岸逃命。海戰後第二天,北洋艦隊派濟遠擬將廣甲拖回港內,猛拖不起,此時數艘日艦至,濟遠急退回大連灣,廣甲被日艦發炮擊碎。
日本第一游擊隊見濟遠、廣甲撤走,曾奮力追擊。但因相距太遠,追之不及,遂折回集中火力圍攻位於北洋艦隊右翼陣腳之經遠。「先以魚雷,繼以叢彈」。經遠中彈起火。管帶林永升臨危不俱,指揮全艦,奮勇抗禦,「發炮以攻敵,激水以救火,依然井井有條」。以一抵四,拒戰良久。突然,忽來敵炮,擊中經遠。林永升中炮,頭裂犧牲。經遠「火勢愈烈,煙焰焦天,俄爾艦體逐漸向左舷傾斜」。不久,「左舷艦首向水中沉下」。在艦體己下沉的危急關頭,經遠官兵仍繼續沉著應戰,一直堅持到最後。4時40分,終於在東經123度40分7秒,北緯39度51分海面上,艦首向東,左舷傾覆,最後在庄河黑島南老人石海礁附近沉沒。全艦除 16人獲救外,近200人殉國。
在海戰第二階段,北洋艦隊的超勇、揚威、致遠、經遠先後沉沒,濟遠、廣甲相繼遁逃,共失去六艦,戰鬥力大減。由於致遠、經遠、濟遠等主要艦只的損失和遁逃,北洋艦隊已無力主動向敵人進攻,不得不由第一階段的進攻轉為防禦,由優勢變為劣勢。處境不利。日本方面雖然比睿、赤城、西京丸三艦有的退出有的失去戰鬥力,但這三艦均系弱艦,下僅對艦隊戰鬥力影響不大,反而由於三弱艦退出戰場,使日本艦隊無需再分散力量保護弱艦。實際上是減輕了負擔,得以輕裝上陣。這樣,日本由第一階段的劣勢轉為優勢,戰局的發展變得對日本有利。 自午後15時至17時30分為黃海海戰的最後階段。
由於北洋艦隊先後失去六艦,因而在最後階段的海戰戰場上,堅持戰斗的只有定遠、鎮遠、來遠、靖遠四艦。日本則尚有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島、千代田、嚴島、橋立、扶桑等九艦。雙方軍艦數量對比為四比九;噸數對比為一萬九千八百七十噸比三萬三千八百三十四噸。日本艦隊力量超過北洋艦隊一倍以上。北洋艦隊處境十分因難。但是,定遠、鎮遠等四艦全體愛國官兵,面對優勢敵人,毫無懼色。他們堅持戰斗,力挽危局,誓與敵人血戰到底。
定遠、鎮遠雖被敵艦五艘團團包圍,並無懼色,它們「誓死抵禦,不稍退避」。定遠艦管帶劉步蟾表現尤為出色,「作戰果敢,指揮靈活。行船時刻變換,敵炮不能取准」。鎮遠管帶林泰曾、大副楊用霖指揮鎮遠艦「奮擊突進,操縱自在」,始終與定遠保持著互相依恃的犄角駢列陣形,與敵軍五艦周旋,在林泰曾、楊用霖指揮下,鎮遠「開炮極為靈捷,標下各弁兵亦皆恪遵號令,雖日彈所至,火勢東奔西竄,而施救得力,一一熄滅」。在艱苦的戰斗中,涌現出許多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跡。據在鎮遠參加戰斗的洋員美國人馬吉芬記載:鎮遠「十二吋巨炮炮手某,正於瞄準之際,忽來敵彈一發,炮手頭顱,逐為之掠奪爆碎,頭骨片片飛揚,波及附近炮員,而(其他)炮手等毫無驚懼,即將炮手屍體移開,另以一人處補照準,賡續射擊。鎮遠炮術長幼弟某,來艦訪兄,因戰機迫切,未即離艦,遂應兄勸,配備於露炮塔上服務,熱心勇猛,毫無懼色。戰斗中,炮術長身負重傷,扶入艙中,弟向乃兄略事安慰,仍歸原處服務。是役,該炮塔人員,除乃弟外,無不傷亡」。就這樣,定遠、鎮遠在敵強我弱的極困難條件下,繼續「與倭各艦相搏,歷一時許,巨炮均經受傷。定遠只有三炮,鎮遠只有兩炮,尚能施放」。同時「火焚數次」,但廣大愛國官兵一面救火,一面抵敵,始終不懈。
北洋艦隊方面,此時「靖遠、來遠修竣歸隊,平遠、廣丙、魚雷各艇亦俱折回」。靖遠號管帶葉祖珪,幫帶劉冠雄知定遠桅樓被毀,無從指揮,遂主動代替旗艦定遠升旗集隊。諸艦畢集,軍威重振。集合後定、鎮、靖、來、平、丙六艦相距各八、九米,魚貫東行尾追敵艦十餘里,准備與敵再戰。但時已日夕,暮色蒼茫。日本艦隊懼怕定遠、鎮遠諸艦會合魚雷艇進行襲擊,不敢再戰。開足馬力「向西南一帶飛駛遁去」,瞬息已遠。北洋艦隊也收隊駛回旅順。至此,歷時五小時的激烈海戰,宣告結束。
㈧ 黃海海戰犧牲
黃海海戰
日本聯合艦隊護送山縣有朋大將在仁川府登陸後,即轉變方向赴大同江口,從海上應援陸軍攻打平壤。平壤失陷的1894年9月16日,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亨中將命第三游擊艦隊留守大同江,以第一游擊艦隊的「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號四艦為先鋒,自己搭乘總隊的旗艦「松島」號,率領本隊的「橋立」、「千代田」、「嚴島」、「比�睿又�、「扶桑」、「赤城」、「西京丸」號七艦,開往鴨綠江口外的大東溝,沿途搜索中國兵艦。17日晨到達大東溝。上午11時35分,先鋒隊旗艦「吉野」號遠遠看見東北方煤煙沖
天,便立即掛起信號旗,報告發現了敵艦。本隊聞報,加速前進。正午,總隊旗艦「松島」號大檣上高懸信號旗,進行戰斗准備。12時35分,中國兵艦已看得很清楚了。伊東�亨不禁「啊」的一聲,正是要尋覓的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號在中央,「鎮遠」、「來遠」、「靖遠」、「超勇」、「揚威」號在右,「經遠」、「致遠」、「廣甲」、「濟遠」號在左,另有「平遠」、「廣丙」兩艦稍在後。
原來這支北洋艦隊的精銳艦只,是護送分乘「新裕」、「圖南」、「鎮東」、「利遠」和「海定」號五艘運兵船的劉盛休軍十營4000人到朝鮮增援平壤決戰的。雖然他們登陸時平壤決戰已經結束,但北洋艦隊總算順利完成了這次護船任務。17日早晨,各艦照例清掃艦艇,進早餐,水兵個個精神飽滿,撫摸著擦得鋥亮的大炮,准備和敵人交戰。旗艦「定遠」號水手們尤為振奮,將官們穿著布制長靴、燈籠褲和半西式的外套,衣服上有表示等級的彩紐。
中午12時北洋艦隊鳴號開飯,艦長室的餐桌上擺著清��敦�白鴿、紅燒牛肉等菜餚,提督丁汝昌、總兵劉步蟾、總教練德人漢納根、顧問英人泰萊等正在吃飯,一名將校急來報告:「發現敵艦!」四人一齊放下飯碗奔出艦長室,只見船中將士都集中在甲板上,觀望著地平線上冒起的薄煙。經商量對策,丁汝昌下令迎戰,擺好「人」字陣形。雙方艦隊越來越接近,日本兵艦上用望遠鏡已經能夠清楚地看到中國兵艦上盤著發辮、兩臂裸露的壯士,他們都守在大炮旁,嚴陣以待。
日本艦隊以單縱陣前進,第一游擊隊四艦領先,本隊六艦繼後,「赤城」、「西京丸」號在本隊左側前後相隨。中午12時50分,雙方相距5300米,一聲巨響,白煙蔽海,一顆口徑30厘米的炮彈落在離日艦「吉野」號左舷100米遠的地方,激起一個巨大的水柱,拉開了黃海海戰的帷幕。這第一炮是中國旗艦「定遠」號右舷露炮台所放,可惜沒有打中。10秒鍾後,「鎮遠」號駛至距日艦5200米的地方,打了第二炮。接著中國各艦紛紛轟擊,打得海上煙霧彌漫,海水沸騰。然而日艦沉著氣,沒有回擊,及至雙方相距3000米時,旗艦「松島」號才開始放炮,其他各艦也相繼開炮。第一游擊隊四艦專門攻擊距主力艦較遠的右翼「超勇」和「揚威」號。兩艦中彈累累,火焰四起。「超勇」號起火後旋即沉沒;「揚威」號駛出陣外救火,後因擱淺而失去了戰斗能力。
初開仗時,中國旗艦「定遠」號升了旗令,後來因炮煙彌天便不升旗令,各艦基本上是單獨作戰。「定遠」號放排炮時船身猛然一震,丁汝昌從飛橋上墜落艙面而受傷,只好由劉步蟾代替指揮。丁汝昌雖然受傷,仍在甲板上激勵將士,劉步蟾的指揮也相當出色,將士無不拚死作戰。因此「超勇」號沉沒後,「定遠」等艦猛攻敵艦「比�睿又�」、「赤城」,為「超勇」復仇。「比�睿又�」的甲板全被毀壞,19人被打死;「赤城」中彈甚多,艦上將領被擊斃不少。最後該兩艦無力再戰,只得逃出戰列。
下午2時半左右,日本艦隊採取首尾夾攻戰術,北洋艦隊面臨危急。「致遠」管帶鄧世昌見敵艦集中火力攻擊「定遠」,便下令「致遠」加速駛在「定遠」之前,去迎擊日艦。此時正遇「吉野」迎面開來,鄧世昌便對大副陳金揆說:「倭艦全靠『吉野』,如將此艦擊沉,我軍勝利在望。」下令加大馬力,朝「吉野」撞去。「吉野」連忙躲開,並放魚雷。「致遠」不幸被魚雷擊中,機房鍋爐炸裂,頃刻沉沒,以鄧世昌為首的250人同時殉國。鄧世昌在犧牲前振臂高呼:「不要偷生!不當俘虜!」表現了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
北洋艦隊左翼的「濟遠」、「廣甲」兩艦,眼見「致遠」沉沒,慌忙離隊逃跑。「濟遠」管帶方伯謙如喪家之犬,逃跑中竟將擱淺的「揚威」撞破一個大洞,「揚威」立即下沉。「廣甲」管帶吳敬榮在逃跑中離開航線,在大連灣三山島外擱淺,次日被日艦擊沉。其後日本第一游擊隊四艦專攻「經遠」,管帶林永升督率將士發炮。在激烈的炮戰中,林永升中彈,腦裂陣亡,「經遠」也被擊沉。全艦將士200餘人幾乎全部犧牲。
下午3時,北洋艦隊和敵艦作戰的,只有「定遠」、「鎮遠」、「靖遠」、「來遠」四艦,後來「平遠」、「廣丙」兩艦和「福龍」號魚雷艇從鴨綠江開來助戰,一時軍心大振。敵艦「西京丸」的蒸汽機被擊中,被迫退出戰列;不久旗艦「松島」也被擊中,引發炸葯爆炸,霹靂一聲,船身傾斜,死傷達100餘人。
至下午5時半,太陽快要西沉,北洋艦隊或沉或逃,一艘也不見了。於是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亨下令停戰。晚上7時,伊東及幕僚將旗艦從「松島」移於「橋立」,率領全艦隊在威海衛海面航行到天亮,始終沒有發現北洋艦隊的隻影,只好返回昨天的戰場。此次黃海海戰,日本聯合艦隊五艘重創,北洋艦隊五艘沉沒,以中國失敗而告終。
㈨ 概括黃海海戰
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甲午戰爭前夕中日兩國的海軍
1894年清朝海軍分為北洋、南洋、福建和廣東四支水師艦隊。其中北洋水師實力最為強大,其他各支水師除廣東水師的三艘小型巡洋艦滯留北洋參加了海戰以外,因實力貧弱,在戰爭期間無所作為,坐視北洋水師的復亡。
日本海軍各支艦隊於甲午戰爭爆發前夕統一整編為聯合艦隊,由伊東佑亨海軍中將擔任聯合艦隊司令。聯合艦隊的編隊分為以下小隊:本隊第一小隊、第二小隊、第一游擊隊和第二游擊隊。
背景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在豐島海域突然襲擊北洋水師的濟遠和廣甲兩艘巡洋艦。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和聯合艦隊面臨著相同的任務:護送援軍、爭奪朝鮮半島附近海域的制海權。
北洋水師主要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線巡弋,8月10日,日本聯合艦隊迫近威海,清光緒皇帝責難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畏葸」,北洋大臣李鴻章不得不命丁汝昌赴黃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憤怒和緩解輿論的壓力。9月12日,北洋水師主力艦12艘由威海出發,赴鴨綠江口的大東溝,護送陸軍登陸。
與北洋水師在戰略上「保船制敵為要」不同,日本海軍在戰爭之前就制定了以艦隊決戰奪取制海權的明確計劃。當日本聯合艦隊護送援軍登陸仁川的行動完成後,9月13日,聯合艦隊本隊和第一游擊隊開赴鴨綠江口,搜尋向北洋水師主力決戰。
海戰結果
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來遠受重傷,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比睿、赤城、西京丸4艦受重傷,死傷官兵600餘人。
黃海海戰以後,北洋水師退回旅順、威海,「避戰保船」不再出戰,日本海軍掌握了黃海制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