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電影有兩種結局,第一種是父親幻想的,也就是電影中皮胡在床底下搭房子的一段。第二,是真實結局,即皮胡死了。電影中父親最後發出的一聲慘叫可以證明真實結局的存在。而幻想結局是父親的幻想。
② 電影老無所依到底講的是什麼呀為什麼直到看完都覺得和片名毫無關系,還有就是看不懂結局,覺得有頭無尾
電影老無所依到底講什麼是最好的時光?最好的時光一定是最短暫的時光,因為短暫才彌足珍貴;最好的時光一定是最平淡的時光,因為真實的幸福都來源於點滴的積攢;最好的時光註定是要被辜負的時光,因為所有的美好都是留不住的。最好的時光究竟是哪段時光,沒人能夠輕易答出。在一次次期盼中,眼前的幸福從自己的指尖中悄然溜走,而濃情與幻想寄託的,卻是另一段不可知的未來。當一切散去,歡喜或者憂傷,當回憶的人變得不再年輕,那些殘酷得像詩一樣的時光,只能在心底最隱秘的地方再次浮現。電影有這樣的魔力,它讓人歡笑也讓人哭泣。更重要地是,它把破碎的回憶一次次復原,再次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只是,最好的時光,已經過去。
③ 地獄無門電影最後結局問題
《地獄無門》電影最後結局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爾虞我詐,以及人性的瘋狂。
民國初年,中央特警組密探九九九在追捕通緝犯勞力士的途中,誤入一個名為「大家鄉」的小村子。
表面看上去這是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最大的問題就是「窮」,但村子隱藏的秘密要比窮可怕得多:這其實是一個血腥的「食人村」。在保安隊長的高壓統治下,村民專門伏擊經過的路人,一旦逮到人,就拉到屠宰場進行肢解,然後全村人一起分食。
盡管九九九最終幹掉隊長,救出與自己一見鍾情的村女阿蓮,帶著同伴逃離了「大家鄉」,但影片的結局卻令人窒息:
九九九與阿蓮聯手殺死尾隨他們上船的村民,救回落水的同伴後九九九再度上船,卻看到令自己崩潰的一幕:阿蓮剖裂屍身胸口,雙手捧起一顆血淋淋、仍在跳動著的心臟,說:「你看,它還在動!」
雙手捧著的那枚仍在搏跳、血淋淋的心臟,伸向的不只是九九九,還是屏幕之前的觀眾:「你看這一顆心。」然而,此結局不啻一則悲觀主義的預言:大家鄉的吃人世界,不是哪一個人所可以逃離的,它會傳染散播,沿著河流而行,就像片尾的那一座浮島。
徐克的《地獄無門》可以說是對當時社會的一個影射,將整個香港社會大環境用一個不知名的村子作為隱喻,而其中的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蔑視直至互相殘殺,與現實中的殘酷斗爭又有何區別?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到了爾虞我詐的地步,彷彿又再現了魯迅《狂人日記》筆下的瘋狂世界。
影片中的村落,屠宰房,以及人物的裝飾都有極強的暗指性,試圖構置出一個不同於常人但又覺熟悉的奇異世界,影片中的吃人可以說是對於中國傳統尤其是自五四以來的文學情景和世界想像的一個巧妙的回應和深化。
結尾部分,女人捧著心的定格尤其意味深長,當我們自以為已經遠離那萬惡的世界時,卻不知那萬惡已經在心裡生根發芽,哪裡可以逃脫人吃人的世界?根本無路可逃,因為人心就是殘忍而嗜殺的。
導演徐克個人簡介及作品:
徐克(Hark Tsui),1950年2月15日生於越南西貢市,祖籍廣東汕尾海豐,華語電影導演、編劇、監制、演員。
1978年,拍攝個人首部電視劇《金刀情俠》。
1979年,執導電影處女作《蝶變》。
1981年,憑借黑色喜劇片《鬼馬智多星》獲得第1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
1983年,執導奇幻武俠電影《新蜀山劍俠》。
1987年,主演劇情片《最後勝利》,憑借該片獲得第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
1991年,拍攝動作電影《黃飛鴻之一壯志凌雲》。
1992年6月26日,擔任監制並參與編劇的武俠電影《笑傲江湖Ⅱ:東方不敗》上映;8月27日,擔任監制並參與編劇的武俠電影《新龍門客棧》上映。
1994年,執導並監制古裝愛情電影《梁祝》,憑借該片獲得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
1997年4月4日,執導的首部好萊塢電影《反擊王》上映。
2001年,執導古裝奇幻動作片《蜀山傳》。
2005年,拍攝武俠電影《七劍》。
2007年,參與執導動作電影《鐵三角》。
2010年,拍攝古裝懸疑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獲得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
2011年,執導武俠電影《龍門飛甲》。
2013年,執導古裝懸疑動作電影《狄仁傑之神都龍王》。
2014年,執導諜戰動作電影《智取威虎山3D》,憑借該片獲得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第16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導演獎 。
2017年1月28日,執導的奇幻動作喜劇片《西遊伏妖篇》上映。
2018年,執導了古裝懸疑動作電影《狄仁傑之四大天王》。
④ 《影》這部電影結局沒看懂
《影》結局是開放性結局,留給觀眾自己想像
三個可能結局
一、影出門後,告訴了大臣真相,田戰和大臣共同擁立他們心中的子虞為沛國的新王,看到眾人俯首稱臣,小艾看到後,才發現此時境州已經完成了他人格的蛻變,變成了新的子虞,小艾之前對他的憐憫已經盪然無存,影又把香囊還給了她,意味著他依然想要佔有她,而她又無力改變什麼。
二、影出門後,告訴了大臣真相,結果被田戰一刀斬殺,田戰稱王。因為故事最後只有小艾和田戰知道子虞的真實身份,影本來也不是子虞,小艾為了活命,看到影被斬殺的一幕,不敢出門。
三、影出門後,告訴了大臣真想,被田戰所殺,田戰告訴眾臣,自己才是真正的沛王。而之前的沛王只不過是自己的影子,從三點就可以看出來他是真王。一是沛王在大殿上射田戰,田戰表現出來的冷靜,沛王離得那麼近居然都沒有射中,不是射不中,是不敢射中,最後還是田戰自己插了一箭;二是面對公主死亡時候兩個人的態度,田戰是傷心欲絕,而沛王表現的非常的冷靜;三是尋找到子虞的藏身之地,按說沛王是不知道子虞的藏身之地的,知道子虞藏身之地的只有田戰、影和小艾。影和小艾是不會告訴別人的因為這樣他們會招來殺身之禍,那隻能是田戰,而為什麼最後沛王又知道了,因為他們中田戰才是真的王,他把子虞藏身之地告訴了沛王,沛王才派人殺子虞。
⑤ 印度電影風箏的結局是什麼意思
可以說是他想像的,他們又在水中相遇了。人們都比較喜歡團圓美好的大結局嘛,所以設計成這個樣子。也可以理解成,他們活著的時候沒能在一起,可是死後又重新在一起了,無論生死,他們的心都是相連的,他們的愛都是永恆不變的。
⑥ 印度電影一家人結局是什麼意思阿克爾是什麼人轉世
片中的3位男主角,正好也是現實生活中一家人——泰盧固語電影業影視世家【Akkineni家族】一家祖孫三代:
1923年出生的爺爺【Akkineni Nageswara Rao】(泰盧固老牌影星),爸爸【Akkineni Nagarjuna】(龍樹大哥,泰盧固著名影星和製片人) 和1986年出生的剛步入影壇數年的孫子【Akkineni Naga Chaitanya】(
但有趣的是,在電影《我們》(manam)中,由於輪回轉世的原因,祖孫3人在電影情節中的身份正好和現實中的身份顛倒了過來——
真實世界中的爺爺【Nageswara Rao】成了他兒子【Nagarjuna】(龍樹大哥)的【在電影中的】兒子。
真實世界中的孫子【Naga Chaitanya】成了他老爸【Nagarjuna】(龍樹大哥)的【在電影中的】老爸。
◆劇情:
上半場:1980年代一對【感情不合的夫婦】在開車離婚的途中車禍遇難,留下6歲兒子。30年後,兒子長大後成了一名中年富翁,他認識了1名年輕的小伙和1個女孩,並相信他們就是自己轉世的父母——但後者對前世的記憶並不知情。盡管如此,已經人到中年的兒子決心要把【今世】比他年輕許多的「老爸和老媽」撮合在一起。
下半場:1920年代一對【感情極好的夫婦】在開車回家的途中車禍遇難,留下6歲兒子。80年後,兒子已經成了一名90歲的老漢,他認識了1名中年的男子(就是第一個故事裡的億萬富翁)和1個女護士,並相信他們就是自己轉世的父母——但後者對前世的記憶並不知情。盡管如此,已經90歲高齡的的兒子決心要把【今世】比他年輕許多的「老爸和老媽」撮合在一起。
兒子【超越時空】為父母撮合做媒的橋段,讓人不禁聯想起1985年的經典科幻片《回到未來》。
事實上,在《我們》尚未上演之前,的確就已經有報道透露說,這部電影的確是從《回到未來》中獲得了靈感。
(小提示:注意片中那個每次出現在車禍地點的鍾樓,也是《回到未來》中至關重要的標志性場景。)
不過我覺得很巧妙的是,在片長近3個小時的《我們》中,泰盧固編劇相當於是講了2個【兒子【超越時空】為父母撮合做媒的】這樣的轉世故事,而且天衣無縫地把2個故事融合到一起。
這兩個【前世故事】有著微妙的對應關系: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80年代,這對夫妻是【包辦婚姻】,婚後終日爭吵。第二個故事裡的夫妻相反,是【自由戀愛】,深愛著彼此。
但無論是第一個故事裡的不愛,或是第二個故事裡的深愛,兩個故事裡的他們都是死於一場宿命的車禍意外。
事故發生時間都是2月14日(即他們兒子6歲生日的第二天)。
事故地點都是在一個巨大的鍾樓下面。
時間正巧都是早上10點20分(注意鍾樓上大鍾的時間)。
兩個故事的車禍之前,被留在家中兒子都看到了一些不詳徵兆——
第一個故事的車禍前,兒子看到的是魚缸里的金魚死了、家門口馬路上有汽車漏油的痕跡(導致父母的汽車剎車失靈)
第二個故事的車禍前,兒子不慎踩到了母親失手掉在地上的破碎溫度計。然後牆上的一塊日歷牌被風吹掉在地上,顯示日期是2月14日。
這些徵兆細節,讓人想起驚悚片《死神來了》中的經典橋段。
而在影片最後,所有上述象徵不詳徵兆的小細節都在【今世】發生的第三次車禍中,再次重復(包括車禍的時間和地點),讓人不由佩服編劇的巧妙構思。
但不同的是,第三次車禍化險為夷。最後祖孫三代大團圓收場。
(注意,最後祖孫三代躲過車禍站在馬路中間歡喜擁抱的時候,一輛失控大卡車正朝他們飛馳而來——
⑦ 誰能說一下,電影老無所依的最後結局到底是什麼意思
結局是除了老警察和BT殺手antou沒掛 其他的差不多都死咯,而最後通過他(老警長)夢見追隨他老爸,暗示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管,希望主持正義 與當時的黑暗為敵。打破一種對所有犯罪的未知和瘋狂(就是開始啊個叫 antou的殺手遭抓然後殺警察那裡表現出的) 但是由於MOSS為金錢走向人性的毀滅,老警察已經無能為力,感慨這個當時的社會,早就沒有他所代表的那種傳統的價值信念的容身之地,故名(老無所依) 理由是以1980年當時的一種社會黑暗的背景下和物慾橫流的價值關,卻還有人追求自己正義 和正確的人生觀。表現當代的一種社會矛盾,本片通過明線與暗線的相互交替來諷刺當時為金錢而泯滅人性的思想! 這是我個人看法啦 如果你不滿意或者不同意 還望見諒!!!
⑧ 印度電影《流浪者》結局
《流浪者》結局:男主人公拉茲為救母親,殺死了強盜扎卡。
當拉茲因企圖謀殺拉貢納特,父子出現在法庭上,麗達為拉茲辯護時,揭示了事情真相。
官拉貢納特法官的良心受到了譴責,他荒謬的理論「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也不攻自破。
《流浪者》劇情簡介
印度上流社會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貢納特(普利特維拉·卡浦爾飾)信奉的是這樣一種哲學:「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種以血緣關系來判斷一個人德行的謬論害了不少好人。
一天,法院正在審理一件謀殺案件,原告是法官拉貢納特,被告是流浪者拉茲(拉茲·卡普爾飾),罪行是拉茲闖進拉貢納特的住宅,企圖刺死拉貢納特。可是拉貢納特萬萬沒有想到,要想殺死他的拉茲正是他親生的兒子。
⑨ 前面都是伏筆,後面全是驚喜,印度電影為何「無所不能」
印度電影每年產出1000-2000部集影視劇,但兩極分化的比較厲害,一部分人專門拍攝娛樂片,另一部分卻執著地拍有格調的電影。
這幾部經典電影都在關注社會現實,同時弘揚愛情,愛國等情懷。也說明畢竟印度還有一部分人始終在追求電影情懷!印度電影很有觀賞性、有哲理有意義有思想有味道、彷彿能走進人的內心起發心靈、讓人有所思有所得,這就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