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側耳傾聽》的觀後感
聆聽夢想,聆聽愛——《側耳傾聽》2009-05-22 20:57很多的時候,我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向左還是向右,舉步維艱,難以抉擇。很多的時候,我們不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夢想那麼近,又是那麼遠,咫尺天涯,觸手不及。很多的時候,我們努力地想要加快自己的步伐,卻發現急功近利的結果令人沮喪,無奈。
一個人最重要的該是明白自己想要些什麼吧。「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與豪情固然不可少,但有目標的追求才更重要。沒有目標的前行到頭來或許終是場空。
電影比《哈爾的移動城堡》、《天空之城》、《龍貓》等少了很多天馬行空的想像。平凡的少男少女,講述著那些淡淡的愛,簡單的情。
會有那麼一個人,讓我們努力著去追隨著他的步伐,堅定地守候在他的身邊,不想成為他的包袱,想要與他一起分享快樂,分享幸福。或許這就是愛上一個人以後的心情吧。
曾經的可惡男孩就這樣一點一點地走進了少女的心。借書卡背後的名字,濃濃的憧憬,小小的期盼,原來那個人那麼近,那麼近。
突然想起在電影《情書》中,那其中關於借書卡的美妙回憶,只是現如今的圖書館中都採用電腦系統。那種由名字傳遞的幽幽情愫也隨著借書卡的淘汰而消失殆盡。古老的借書卡,心動的情懷,終是停留在了過去,不無遺憾。
感謝那隻可愛的貓咪,阿月或是叫球球,流浪的小貓,沒有目的的前行,卻帶來了兩個人的緣分。
樹下哈著白氣的單車少年,自行車後座的女孩,動人的日出,暖暖的外套,在那一刻我們說出心中的喜歡,許下對彼此的承諾。
夢想,是我們的追求。愛,是我們的幸福。相信著,幾年以後的天澤聖司會成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製作師,相信月島雯會找到自己想要的路,相信他們會幸福地在一起。
『貳』 電影《聆聽》觀後感六百字以上
電影觀後感
今天下午我們小記者班的同學一起觀看《功夫熊貓》。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是一隻普普通通的熊貓。主要演義著這只熊貓通過自己的信心,浣熊師傅的信任,勤勞、刻苦的練習功夫,遇到困難不輕易放棄,最終練出一身好功夫打敗了太郎。影片贊揚了這只熊貓相信自我,不輕易放棄,勤勞刻苦的奮斗精神。
在這部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畫面還是浣熊師傅在廚房發現熊貓只要有了食物,就會實現它原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浣熊師傅就利用食物了引導它學功夫。這一畫面,給我的印象特別深。我深深的體會到浣熊師傅的用心良苦。師傅它以引食學功夫的方法來刺激熊貓學功夫的興趣,熊貓也知道這是激起它學功夫的興趣,但它沒有放棄,而是更加勤奮和刻苦的堅持學下去。熊貓的這種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永遠留在我的心中。同時我也從熊貓這種精神中想到自己的親身經歷的一件事。
那是一年寒假,媽媽認為我寫日記方面很欠缺,便讓我每天寫一篇日記。我聽後十分不情願,每次三言兩語就沒了下文,最後徹底放棄了寫日記,現在想起來都有些慚愧,與功夫熊貓中的主人公不能相比。
通過觀看功夫熊貓,我明白了這些道理,世上沒有不可能的事,凡事都要相信自己,遇到困難不要輕易放棄機會,在以後的學習上,時時牢記《功夫熊貓》這部電影,以影片中的主人公為榜樣,認認真真的走好每一步,爭取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叄』 關於聆聽《一路順風》有感的作文
朋友,一路順風
朋友,匆匆一別,已是三年;朋友,短暫相聚,又是離別;朋友,我在這里,聽著歌,祝你,一路順風…… ——題記
小的時候,我們是死黨,因為我們的父親是同學,我們的媽媽同樣也是好朋友,所以我們便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朋友。那時我們就很奇怪。用一句話來形容:不見面會想,見了面就打,打了一會就和好。爭吵,似乎是我們唯一不變的主旋律。但是某一個摔門而出後,總是跑不遠,而且總會有一個人先服軟,主動去拉對方的手。那年,我們都在幼兒園懵懵懂懂,唱著兒歌流著鼻涕,等待著下一次見面的爭吵……
忽然想起一次,兩家人單單因為我沒有坐過火車,領著我們兩個坐火車去采蘑菇。一路山清水秀,而蘑菇卻沒有採到。曾經從漆黑隧道中走過,卻因為偶遇火車躲在隧道旁邊的洞里看火車呼嘯而過。然後回家的路上,你坐在車上已然睡著,而我橫躺在座位上翻來覆去仍是無眠。或許那時就註定了你比我樂觀吧?你坐在計程車上依然睡著,而我徒步回家直到碰到那張溫暖的床,才一發不可收拾地睡了下去。
你離開這里的那年,我二年級,你剛剛一年級。由於父母的工作調動,我們不得不分別。執意買了站台票,讓父親把行李幫你們拎上火車,站在車外沖你喊,你同樣站在車廂內大喊,可惜一點也聽不到,只能不斷比劃。依稀看到車廂里的人詫異的看著我們,一臉疑惑。一層玻璃的距離,隔開了我們,也註定著那日一別,註定很久才能夠再相聚。車輪緩緩轉動,行駛,我拉著爸爸,站在月台上,拚命地揮著手,直到火車綠色的背影消失在那一片蒼茫中,卻沒有流一滴眼淚。不知為什麼,或許是那份倔強,讓我始終認為你一定會再回來,還是會氣鼓鼓地站在我的面前和我吵架。
結果你還是走了,留我自己在車流中等待。雖然你每年都會途經這里回通遼的姥姥家,但我們著實很少見面。上一次回來還是2008年,轉眼已經到了今年,你終於肯在這里歇腳,卻只是短暫駐足。我清楚地記得,21個小時,還沒有超過一天,其中還有八個半小時用來睡覺。或許有些斤斤計較了吧,連時間都算得如此清楚。但事實依然無法改變,因為只在那一天有車。所以我們盡管有著許多不舍,卻只好送走你們,讓你們踏上長達一天多的歸旅。
你是昨天十一點出發的。現在,你應仍處在那顛簸中吧? 你是一年級時離開的。現在,我們的友誼沒有隨著時光變質吧?
我不願多說,只此一句,足以表達我說有的心聲——
朋友,祝你一路順風……
『肆』 觀看《聆聽》觀後感,500字左右
我們傾聽什麼
(1)傾聽學生的妙想。在課堂上,我們可以不失時機地捕捉學生的想法和創見,因勢利導,發掘學生的智慧。
(2)傾聽學生的童心。教師只有蹲下來看兒童世界,以自己未泯的童心相待,發自內心地欣賞學生的成長,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宣洩和釋放。
(3)傾聽學生的錯誤。在我們的課堂中,我們除了要傾聽那些准確無誤的回答,更要耐心傾聽孩子的錯誤。如果我們機智地從伴隨著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的想法出發,進行引導點撥,抓住錯誤延伸,誘發思維,開啟心智,得出的結論反而印象深刻。我們不僅要傾聽成功孩子的快樂,更要傾聽暫時失敗的孩子的心聲,我們要耐心地等待,熱忱地幫助每個孩子都體驗到勝利的喜悅。
(4)傾聽「弱勢」學生的聲音。一個具有傾聽意識的教師不會滿足於聽到學生的言辭,他還善於聽到言辭背後的情緒、需求,並熱情地呵護和細心地引導。這種樂觀的期待能夠喚醒學生沉睡已久的意識和潛能,讓他真正感受到作為一個生命而受人尊重、愛護的喜悅之情。
(5)傾聽學生的一字之差。有時抓住學生的一字之差,引起學生之間的爭論,讓同學自己去發現、探討、補充,自己來解決問題,在不斷的懷疑、不斷的補充完善,加深了學生之間高水平思維的溝通。
(6)傾聽學生的離經叛道。思維的空間本來就是無限廣闊的,科學探索的興趣往往是在所謂的離經叛道的答案中培養出來的。當學生的答案和我們預想的答案不同甚至離題萬里時,我們是否想到這可能是學生創造性的思維之光呢?
我會做一個好的傾聽者,讓學生的思維在我的懷抱中馳騁。
『伍』 傾聽大師讀後感800字
這本書。我純屬是因為大師這兩個字買的。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我在書店,隨後一翻的時候看到了川久保玲。我這個人就是川久保玲控。想都沒想就把這本稍微有點貴的書搬回家。從開頭到結尾基本上就是屬於一個掃盲的教材。適合那些晚上睡覺前的甜品讀物。時尚這個行業競爭是赤裸裸的。很多才華橫溢但是性格柔弱的孩子都血淋淋的躺在了地上。我最討厭身邊總有人天天跟我喊。我懷才不遇。我遇人不淑。我生不逢時。想來當時當代如若你才華亂串。藝術細胞比白細胞還多。你想不出名,想被埋沒,恐怕比你現在登上美國大陸,成為下一任美國總統還難。所以我只能對這些孩子們說,還是趁早回家,洗洗睡吧。書裡面介紹了很多現在已經隱退的設計師,比如Kenzo的設計師。Dior的設計師。裡面有很多時尚名言,其實也可以說是混事的話,大體上都是一個格調走下來的,沒有什麼心意。有趣的事情在於,越是有名氣的設計師,他們往往越關注的是自己,而非時尚本身,他們的靈感大都來自於,街頭流行音樂,80 70年代的時裝,以及街頭文化。當然還有那被無數設計師說來說去的歷史。這不盡讓我想到中國的設計師們呢?每當記者們八卦的問,你好,請問你這個Collection的靈感來源於什麼地方的時候,他們往往都怯生生的說,喔,我來源於自然,來源於對過去的追憶。這不都是鳥話?你還是直接的說,來源於你的剽竊以及對於西方時裝作品的「獨特分析」。大家都說,中國是沒有時裝大師的國家。這話的意識其實是說,中國缺少時裝大師,也就沒有學徒,縱觀全球的時裝產業,那個不是師傅帶徒弟,大師手下出名徒。可中國的境況很尷尬,想要名師,去哪裡找?好不容易出幾個有點才華,有點名氣能站的住腳的設計師了,可是他們腦子就發昏了,記者們一誇,被國際時裝雜志一推,他們就完全不知道北了,覺得做幾件成衣就是神了,就直奔去賺塊錢了。可是幾年後,他們的作品從此消聲滅跡了。連小強都懶得去看他們的作品了。只能淪落為街邊清倉大甩賣。50元一件。 Rei Kawakubo曾經一直都說自己沒有設計一款她自己滿意的服裝,也許她永遠都設計不出來。這個態度才是正確的屬於服裝的那杯茶。少點浮誇。多點實際的存在。別被傳媒一忽悠就找不到北。心態底點。努力的去做好自己的設計。多多去從街頭文化和歷史中吸取精華。用流線的剪裁,創新的材料。以及完美的設計就去征服全世界時裝周第一排的看客們。才是王道。我也相信,不廣是日本控,歐美控,總有一天也有中國控,只是這一天,是何年何月?任何一個行業,尤其是時尚產業,都不是靠張牙舞爪的告訴別人你的文化多麼古老,而是靠那些才華橫溢的孩子們,用驚艷眾人的作品來展示出來的。我相信總有一天,這種傾聽大師的掃盲書籍,也會出現中國人的面孔,而非華裔。
『陸』 《聆聽季節》電影觀後感
有這個電影嗎?我網路都找不到
『柒』 看動漫電影側耳傾聽後有感。
CLANNAD、是這樣的動漫、催淚的動漫
『捌』 烏海電影電影《聆聽》的觀後感
今天我與大家交流的題目是讀《無聲世界裡的大愛》有感。
冰心說過:「有了愛就有了一切。」 愛,在我的心裡。愛是有爸爸媽媽和姐姐一家人的呵護、疼愛。而在媽媽的心裡卻是在溫暖的陽光下走進你生活中的暗處,讓你滿懷希望......
作者冰心的老家在洛陽城十幾公里之外,背靠乙河,面臨洛河,特殊的地理環境是那個鄉俗名就叫夾河灘。1982年秋天是漲水最大的一次,大家都站在了自己家最高的地方。第一艘橡皮艇來了,大家呼喊著,唯恐橡皮艇上的人聽不見。可第一艘橡皮艇卻劃到了村長家,作者心想:「誰讓人家是村長呢?」不一會兒,一個自製的木筏出現在大棚下,看!是啞叔!啞叔讓我們到他的木筏上,把我們送到岸邊,就這樣啞叔一次次劃來劃去......
突然,一個兇猛的浪頭把橡皮艇上的人都打翻了,只有啞叔縱身跳入大浪中。啞叔搜索著就這樣一次次,大家期盼著......還有最後一個,啞叔已經筋疲力盡了,可他還是拚命把最後一個人往上推。終於就完了,當大家想去拉啞叔一把時,啞叔身子一軟,向後倒去,被一個水浪打得無影無蹤......
一生樂於幫助人的啞叔,用愛詮釋了人性的善良和淳樸!
『玖』 艾平寫的《聆聽草原》讀後感是什麼
艾平寫的《聆聽草原》讀後感是什麼?
答:《聆聽草原》是艾平獻給草原母親的又一本散文集。在這本散文集里,她一如既往地懷著一顆虔誠的心,聆聽來自草原深處的聲音,那是草原在歌唱,草原的生靈在歌唱,草原的記憶在歌唱。
艾平深深地愛著腳下的這塊草原,愛之深,責之切,所以她對草原遭到的破壞痛心疾首。這種痛心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不是為了吸引眼球而故作痛苦,她是發自肺腑地心痛。平常聊天時,只要談起昔日的草原她就眉飛色舞,談起草原的萎縮她總是唉聲嘆氣,她會為外來的朋友沒能看到草原的美景而惴惴不安,喜愛與惋惜溢於言表。她在作品中,對於那些熱愛草原、敬畏草原的牧民們由衷地欣賞,而對破壞草原的行為則表現出憎惡和批判。在《風景的深度》中,她用諷刺的筆調描寫那些「身背長槍短炮的攝影家」:他們「開著帶行李架的越野車,就像剛出巢的百靈鳥一樣,在曠野中盤旋。他們來自水泥成林、尾氣如霧的都市,面對草原的風景,手中快門咔咔作響,已經大量『出片』,並藉助網路媒體,弄得遍地流傳。他們因此名揚四海,樂此不疲,認為自己走進了自然,捍衛了生態」,但「呼倫貝爾的風景就這樣缺失了深度」。
『拾』 《聆聽萬物之美》的讀後感作文
學家以前的猜想和創造,更加深入的把大自然的幾番不同的模樣描述了一遍。全書分為六部分:寥廓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個新時代的黎明、處境危險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們的路。
正像《出版商周刊》說,閱讀布萊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他的故事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我,讓我了解了愛因斯坦、牛頓、弗里茨•茲威基等科學家。知道原子、鉛、細菌的組成、形成部分。可以說是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有些內容讓我非常地震驚,原來自己有那麼多知識不知道。宇宙一開始只有人的手掌大小,後來,經過不斷爆炸而引發了巨大的膨脹而變成了原來的幾千萬億倍。科學家提出,宇宙也應該有好幾個,我們所住的只是其中一個,世界應該更大;以前大家一致認為鉛不據有毒性,生理學家找了幾個志願者來做人體試驗,幾個月後來醫院復查,身體並沒有發現異常,那時他們根本不知道,鉛在人的血液和骨頭里!一旦把許多鉛都吸到體內去了,就很難將毒取出來。每天,我坐在床上看報紙,報紙里的鉛到了床上,夜晚還要睡覺,鉛不是到人身上了?所以以後再也不能在床上看報紙,;人去世後,人體內有一部分的原子會跑出來,到另外人的體內,有可能你身上還有牛頓的原子呢!
其實,我喜歡《萬物簡史》的理由很簡單,它的奧秘和知識包羅萬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