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首席大提琴手》讀後感
以100人的樂團為例,小提琴一般有30人左右,因為有兩個聲部,大提琴有13人左右。不同水平的樂團的工資也不同,首席當然最多,而且每次排練也算到工資里,這樣算下來,普通的樂團一場大概1000多。當首席一般不靠證件,面試時會讓你現場拉,如果你有你有那個能力,什麼證也沒有都行,你沒那個能力,證再多也沒用
㈡ 電影莫扎特影評
天堂來的樂聲 ——《莫扎特傳》
和大多數紅旗下長大的孩子一樣,從小,就從課本里知道了有個名字叫做『莫扎特』,然而,對這名字背後其他的一切,我一無所知。
我本可以就這樣無知到底的,然而,那天,在一部《肖申克的救贖》里,安笛身陷地獄般的大牢,他打開擴音器,讓音樂飄飛在整個監獄上空,所有的犯人,聽得懂的,或者聽不懂的,那瞬間,都停下來,靜靜地伶聽。
那音樂也飄進了我的心裡,從前,我竟然不知道音樂可以讓人心醉,心醉,它純粹絕美得如一個由上帝從虛無中打造的女人,你只能被那光芒籠罩,卻無法勘透那隱藏其後的神秘。為此,我問人:
『音樂它為什麼可以這樣美?』
『因為它代表了無窮的未知,它比詩歌更接近世界的真相。』那個優雅的、曾經憤怒過的詩人,而如今,只懷揣著曾有的夢想,一心想與生活和解的中產階級優秀青年如是回答。
他最喜歡的正是那個莫扎特,莫扎特從不曾憤怒過,他的音樂是流水,從來不曾帶給人世半分的憂傷,他的音樂如小鹿在山間跳躍,又象清泉,溫柔而不流於細膩,美麗而不華貴,就象一個來到人間的天使,唱出的,只有歡樂!
我努力地想接近莫扎特,我想接近天使,我的原始願望原本很低俗,我是想通過天使來貼近那個優秀青年的心靈的。我以為那是顆有著游吟詩人靈魂的高貴心靈,我對音樂、詩歌的無知正如我那被多年鄉下塵土蒙蔽了的眼睛一樣,在這樣精緻的心靈前,我自慚形穢。除了一頭投進那美妙的音符、詩句,別無選擇。而那些盛大的美最終還我以顫栗,靜夜裡,我有時會發抖,除了這顆對著黑暗敞開,對無限極致的音樂開始學會敞開的心靈之外,我還有什麼呢?我痛惜我識之太晚,我狂喜與自己終於與它相遇,抬頭向前,唯有墳墓,那麼,一路的流連望返,終也可以被原諒的。
那些與音樂相關的電影也由此走入我的收藏視線,〈大提琴狂戀〉講述了英國歷史上最負成名的音樂天才——一個名叫Jackie的女大提琴手的故事,Jackie和她的姐姐Hilary都擁有同樣的音樂天份,然而,一個性情激烈,偏執,狂熱,而另一個平和,溫柔、細致,性格決定命運,前者成為舉世聞名的大提琴家,後者成為業余的長笛手兼平凡的家庭婦女,命運的另一面是前者英年早逝,有生之年做過很多瘋狂的,不為外人理解的極端之事,終死於孤零,而後者卻頤養天年,平安地度過此生。
這就是天才與凡人的區別!
天才必須是偏執的,激烈的,狂熱的,對喜歡的事物,有種一往無前的決心與堅持,而天才不得不對世事人事不甚明了,終身地陷入與世界的糾纏之中,在被更廣闊的世界所熱愛的同時,與身邊的一個小世界的關系屢屢開戰,僵持不下。
《大提琴狂戀》里有一個鏡頭:Jackie獨在音樂場中央,所有的觀眾,演奏者的影子都淡漠,只有她身著亮衣,獨自奏著那把提琴,她的頭時高時低,整個身軀都與音樂化為了一體,世界隱去,愛情隱去,做為人的所有基本特徵都可隱去,只有音樂留下,歸屬於於那個人群中間的孤獨女人。
所有的天才都會發瘋,我原以為,莫扎特會是例外。那樣平和,舒緩,優美的音樂,難怪所有有一對會審美的耳朵的人都會傾心,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梵高式的瘋狂,貝多芬式的憤怒,然而,每個人都懂得欣賞優美。那麼,創造出優美的人,他的本身也必然是優美,優雅得一如他的音樂,歡快地在樂譜上跳躍。
而《莫扎特傳》的拍法卻與我預想相悖,它沒有從莫扎特自身的成長來講這個故事,它透過了另一個音樂家薩列里的口,講述了那個在庸才與世人的眼裡浪盪揮霍的可憐蟲,那個小丑般的男人,那個可憐純真無辜的孩子,那個歷史上唯一能稱得上音樂天才的男人——莫扎特!
有幾個細節難以忘記。
一、 一個神父給叫來替老年的薩列里做懺悔,薩列里哼出幾個自己作的曲子,神父搖頭不知,薩列里無奈哼出莫扎特的《小夜曲》,神父竟然跟著哼唱起來,連坐在屏幕前的我也禁不住跟著輕打節拍,哼起那個曲子。
二、 莫扎特第一次進維也納的宮廷時,國王正在蹩腳地彈奏著薩列里的曲子,莫扎特只聽了一遍,就把它完整地彈奏了下來,並即席加以潤色,讓音調更和諧,完美,流暢。
三、 莫扎特將死之際,薩列里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替莫扎特記錄《安魂曲》,莫扎特口授,就這樣,一個曠世的篇章由此誕生。與此相反的是,薩列里跪在神像面前,苦苦企求上帝賜予他靈感。可憐的人,上帝給了他鑒別優劣的眼睛,給了他對音樂的熱愛,讓他走進了音樂殿堂的大門,卻不讓他進一步靠近,讓他清清楚楚地看清楚自己不過一介庸才——那種痛苦,並不比遭嫉的天才更輕。
無可否認這部電影的美,據說當年它得了奧斯卡八項大獎,所有的音樂全部取自於莫扎特,《小夜曲》的輕盈,《安魂曲》的哀婉宿命,《費加洛婚禮》的華美,很多場景選用了莫扎特的歌劇片段,那些歡快樂明麗的音樂與加諸於莫扎特身上的種種厄運如影相隨,音樂不斷往前推,節奏越來越快,色調也慢慢變得黑暗,那緊緊注視著天才的薩列里的目光也越來越陰郁,設置的一個又一個陷井,莫扎特已無處可逃!
所以他必須早逝,其實他的早逝該算是一種福份。在這樣的浮華塵世里忍受諸多不堪的苦,莫如早歸上帝。那曲《安魂曲》,我寧願把它看成是上帝的召喚,他感受到了,雖有些不舍,撒手一些篇章不曾完成,然而,仍然聽命而去。
僅僅把薩列里理解為那個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薩列里似乎並不完全說明問題,也許,導演用他來表現了所有嫉妒的庸才們。天才總是孤獨的,生活在一個充滿庸才的時代,音樂不被理解,生活坎坷,家庭負擔,然而,所有的這一切,只能襯托出莫扎特孩子般的心性,他的心靈把那一切不幸都澄清了,在那小丑般的笑容背後,是天使清澈的目光,美麗的音樂如流水。
其實,這世界上,愛音樂者甚眾,真正懂音樂的人卻廖若晨星。在影片里,唯一真正懂得莫扎特音樂的,倒是那個不斷為他設置障礙,最終逼他走向死神的薩列里了。唯有懂得了他的偉大與不朽,以及看清自己終就無緣走進那扇為上帝所寵幸者的大門,他才不顧一切,一邊為莫扎特的音樂欣喜若狂或熱淚盈眶,一邊暗暗發誓:務必要摧毀那被寵幸者。
那些愛音樂的,奧地利的皇帝,那些宮廷貴婦,那些樂師們,那些皇家御用作曲家們,那些的民眾,以及隔了幾百年後的千山萬水在遙遠的亞洲大陸的中年階級青年和山地女子,這些俗人們,他們都沒聽清故事的內容,他們憑直覺感覺到了天使的呼喚,卻不知那呼喚來自何方,為何,將走向哪裡,也不知那個小丑般純真苦難的男人,他最終是上帝選派的使者,來人世傳播來自天堂的福音。
有一天,在課堂上,我講起莫扎特,我說:
He is just like an angle. His music only speaks of inner peace, love and happiness. He never shows sadness and anger. He is from heaven, from God.
課堂下,有些孩子的眼睛閃閃發亮。Alas, 他們會去聽莫扎特,然後被感動。又一扇門被推開,Alas,莫扎特,那個音樂的主宰,音樂的神、精靈,音樂是你手中的奴隸,Alas, 那些遠去的身影,所有的詩歌,音樂,行走和與上帝有關的胡言亂語,我永遠心懷感激!Alas, 其實我可能會更欣賞貝多蒼鬥士般的激情和憤怒,然而,為了美,為了來自天堂的樂聲,乾杯!
原諒我,我最終不懂音樂!
PS,很久之前下載的影評,具體作者是誰忘記了
㈢ 聽大提琴演奏的天鵝的聽後感
這首曲子一般都有鋼琴伴奏的哈~《天鵝》算是大提琴要求學習的曲子難度蠻高的,但絕對是經典的。我聽過,覺得整首曲子需要非常柔和地演奏,大提琴渾厚的音色正好滿足。整首曲子也沒有特別高的音,所以聽著心情會比較平靜放鬆,閉上眼睛,就感覺真的有一群天鵝在靜謐的湖水中浮游,很平緩很悠揚,聽著很舒服,使人身臨其境,使人體會到了一種優雅高貴的音樂氣質和氛圍。
㈣ 一部關於大提琴的電影
叫樂魂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Y2NDk2MjA=.html
㈤ 大提琴的劇情簡介
美珠是學校的音樂老師,也是大提琴手。在學校內她表現得極富同情心,在放學歸家的路上遭遇車禍。出院後怪事一連串地發生,她的小姑因為被未婚夫拋棄而神情恍惚,繼而墜樓而亡;小女兒即將從陽台掉下去的時候,大女兒數著12345一根根掰開小女兒的手指;為了隱瞞丈夫小女兒的死訊,把小女兒的屍體藏在地下室,被丈夫發現後二人起了爭執,丈夫撞到牆上的釘子而死;大女兒由於彈奏美珠大學時期競爭對手的一首大提琴曲,而被美珠勒令禁止,美珠不斷地摔濫大提琴,最後卻發現自己用力傷害的,是自己的大女兒。她才發現,所有的人都是自己害死的。時光回到大學時期,那時美珠的競爭對手太英有著大提琴的天賦,所有的榮譽都不如影片開頭所說得那樣歸於美珠,相反地,美珠是那個在暗中妒嫉的人,在一個夜晚,美珠把太英殺死了,正是數著12345松開了太英的手指。在這樣的回憶中美珠醒了過來,她又回到了車禍被救的當晚。然而恐怖的是,事情正如睡夢中那樣發生了。
㈥ 大提琴的聲響給我帶來什麼感覺
大提琴演奏比較柔和舒服,但有時候沉重!因為大提琴的演奏隨著曲目的不同演奏內容有不同的感覺!!大提琴也有節奏歡快的曲目,聽起來很舒服!如果演奏悲傷的曲目,那種感覺是十分強烈的沉重,聲音本來比較低沉的大提琴可以把這份悲傷演奏出來,但也要有好的大提琴演奏家演奏那效果更顯著!
㈦ 一部歐美電影.講一個學大提琴的女孩去上課時下雨了,邂逅一個已婚男後戀愛,後來已婚男退縮,女孩在已...
成長教育
本片根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記者琳·巴貝爾(Lynn Barber)的回憶錄改編。1961年,16歲的少女珍妮(凱瑞·穆里根Carey
Mulligan 飾)對父母反復督促她學好拉丁文考上牛津的嘮叨不厭其煩,而正在追求自己的男孩又不令父親傑克(阿爾弗雷德·莫里納 Alfred
Molina 飾)滿意。一個雨天,珍妮邂逅了成熟男人大衛(彼得·薩斯加德 Peter Sarsgaard
飾),對方的風流倜儻和舉手投足的迷人氣質深深吸引了珍妮。大衛和朋友不斷帶珍妮出入高檔酒吧、藝術品拍賣行和高級餐廳,甚至說服珍妮的父母帶她游覽夢寐
以求的巴黎。燈紅酒綠中珍妮迅速墜入愛河,只可惜事實真相卻並非夢想中那樣美好……本片獲2009年聖丹斯電影節觀眾選擇獎和攝影獎,被提名劇情片陪審
團大獎,並獲2009年金球獎最佳女主角提名(凱瑞·穆里根)和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女主角(凱瑞·穆里根)和最佳改編劇本三項提名。
㈧ 關於大提琴你的認識和理解是什麼
大提琴或許沒有小提琴的音色清脆,而且學習的人也遠遠沒有學小提琴的人多。但是,各有各的好處么~ 我看你的提問中有說過你在練弦貝?是古典樂的那大貝司,還是搖滾樂的? 如果你在練貝司,那就繼續吧。大提琴是要比弦貝好聽,但是弦貝屬於冷門,當初我就是先從大提琴入手的,老師說學大提琴的人比較多,就勸我轉行了。如果大提琴學好了,弦貝就練起來很簡單了。
對大提琴的理解和認識嘛.......這要看它適不適合你的性格,我覺得練大提琴的人一般都比較冷情,練的話還是對你有好處的。還要看你多大,因為二十歲以後再學弦樂的話都是比較難的。因為真的很喜歡音樂,所以我就把弦樂三把都學了,都是弦樂,所以學起來都蠻容易的。
學習要趁早,如果真的喜歡,那就行動吧。~~
㈨ 關於大提琴的電影
August Rush.H中文翻譯過來叫是八月迷情。也叫聲夢奇緣。講述了孤兒August Rush為尋父母來到紐約,在遇到神秘陌生人後成為街頭賣藝者,August依靠自己非凡的
㈩ 一千把大提琴合奏讀後感450字
《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像編輯所評論的那樣「是一本災後心靈的撫慰讀物!一個重塑災後信心的感人故事!」故事很簡單,講訴了一個小男孩和小女孩參加抗震救災義演的故事。神戶大地震,死亡6500人,距今已過去16年。
故事中的女孩來自神戶,她的琴聲寄託著對地震中失去的心愛鴿子的哀思,男孩沒有經歷地震,但他也拚命地為義演排練,因為他的琴聲中同樣寄託著對意外死亡的小狗灰毛的哀思。他倆的琴聲在義演中,與1000多演奏者融合在一起,這1000人來自日本各地,其中還有一些外國人。他們在一起演奏,並非因為同樣的國籍;並非因為同樣的民族;並非因為歷史上睦鄰友好,只是因為大家都好似男孩和女孩一樣,在琴聲中寄託了同樣的情感,情感是最質朴堅固的紐帶。
1000把大提琴,講訴著1000個故事。
1000個故事,變成了同一種聲音。
1000種聲音,變成了同一顆心。
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獻給5.12地震受難者,以及所有為受難者而流淚的人們。
一位同事說,六年前采訪的一個北川中學男孩,突然打電話給她。倆人聊了一會兒,他說最近正在准備考試。我問他怎麼想起來給我打電話,他說明天是512,同事不自覺地「哎呀」了一聲,他反倒安慰說「沒事沒事」。同事說,那時男孩地震時從教室窗戶跳出來保住了命,如今腿傷恢復地很好,畢業後想當導游,帶團也沒問題。
這也讓我想起來當年的同事林天宏寫的《回家》,記敘的是一對夫婦背著在地震中死去的兒子徒步25公里山路回家的故事。地震3年後,我們一起去災區采訪,再次見到了這對夫婦,母親背著一個小背簍,後面站著她震後新生的兒子,可愛極了。
所以,今天我想推薦一本關於地震的繪本。1995年,日本繪本家伊勢英子來到大地震發生後的神戶,希望創作一部作品。「雨中,一位郵遞員渾身濕淋淋地走在搭滿藍色塑料布和帳篷的公園里。他在尋找一個個失去家園的人們。1995年3月,大地震過後兩個月的神戶,房子、道路坍塌了,生活癱瘓了。」
但她發現,「走在既見不到狗,也見不到貓的街道上。風景成了碎片,彷佛在拒絕被我描繪」。
她還是頭一回外出旅行帶回來一本空白的速寫簿。那些不能忘卻的風景,並不是不能畫,而是不應該去畫,因為畫下來就會安心了。
直到3年後,她作為大提琴手應邀參加支援地震災區的「1000把大提琴音樂會」。最終,這本災後心靈撫慰讀物《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創作出來。大提琴——人形一樣的樂器,唱出人的歌聲。大提琴手演奏時的身姿,在我看來,就象是一個人在抱著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