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百家講壇之蘇軾《瀟灑東坡》的觀後感
《評說蘇軾》觀後感
近日在溫州圖書館網站的網上報告廳里,觀看了由康震老師主講的百家講壇的《評說蘇軾》視頻,覺得很有收獲和感悟,特記錄一些文字,做為紀念。
大家想必都知道蘇軾(1037-1101)是北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為後世留下三千多首詩、三百多首詞、四千八百多篇文章,是中國文學史上重量級人物、是千年一遇的大文人、大才子。其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其文《前後赤壁賦》等等都膾炙人口,流傳了近千年。康震老師通過《少年成名》、《初出茅廬》、《大難臨頭》、《瀟灑東坡》、《東山再起》、《知難而退》、《天倫之樂》、《手足之情》、《東坡印象》、《蘇軾之死》,十個片段論述了蘇軾那坎坷的一生。講演生動詼諧,語句清晰流暢,讓人形象深刻,獲益非淺。
通過解說我們更深一層地了解到蘇軾為人坦盪,講究風節,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達的、超脫的。無論他的政治主張還是為人處事,處處充滿著關注民生,體恤百姓等崇高思想。從用黃州到江寧去拜謁王安石還是做知州時的兩處斷案就可以明證他襟懷坦盪,體察民情的思想境界。也了解到一些以前比較模糊的知識和誤傳。比如他的三任妻子(王弗、王閏之、朝雲)還有和弟弟蘇轍的關系、以及當年科舉時的一些逸聞趣事、烏台詩案的細枝末節,幾次被貶的前因後果、新舊黨爭等等,總而言之,通過觀看使我對蘇東坡有了新的了解。這么好的學習資料,我一定會向更多的文友推薦的。
⑵ 電視劇陸毅版蘇東坡的觀後感400
蘇東坡是個什麼樣的人?林語堂《蘇東坡傳》中有一段話,我認為深刻而精闢地概括了蘇東坡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我們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蘇東坡的人品,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穌所說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溫柔敦厚,在蘇東坡這些方面,其他詩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這些品質之薈萃於一身,是天地問的鳳毛麟角,不可數數見的。
——林語堂《蘇東坡傳》
——蘇東坡,一個天縱的奇才,一個永恆的靈魂,一個上天對這個偉大民族的珍貴禮物。他在中國五千年如山綿延的歷史中,如同一座奇峰,直教後人發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嘆。然而更為神奇的是,當百姓們微笑著提到這樣一個本該讓人遙遙仰望的人物之時,他又是那麼親切、那麼活潑,似乎今天還活在我們的生活中,作為我們的朋友和鄰居,與我們談笑聊天。我們身邊,處處還見他留給我們的影響,時時還在用著他留給我們的財富。
像蘇軾這樣一個人物,似乎只能存在人們的想像中,如今卻要把他搬上銀屏,又是由我最欣賞的演員來演,一陣激動之後,我真是既喜且憂。
喜是喜在機會難得。一個演員能飾演這樣一個角色,特別是在歷史正劇中演繹其本傳,我想,這將是足可引以為豪和銘記終生的事兒了,而這樣一個可遇而不可求的良機,如今就擺在陸毅的面前。我個人認為,如果一個演員可以演出蘇軾來,那麼他身上就必得具備蘇軾的某些氣質;而在這名來利往、紛紛擾擾的娛樂圈中,十餘年的浸染後,陸毅卻仍能保持著這樣一份寵辱不驚和風輕雲淡,不得不說十分難得。這未嘗不是一種緣分,願爐子好好珍惜這個緣分,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以飽滿的創作熱情和強烈的敬業精神,深入理解蘇軾,演繹好這樣一個「萬古雲霄一羽毛」的人物。
憂是憂在角色難演。不僅在於人物本身的深刻性和復雜性以及40年的時間跨度對演員的演技和悟性提出了極高要求,還在於——國人對蘇東坡實在已經太熟了,在某種層面上說,蘇東坡影響了國民性格的形成,融入到幾乎每個中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的血液中。可以說,人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要演出這樣一個人物,就要有知難而上的勇氣與寬廣平和的胸襟,最重要的,還是要拿實力來說話,拿作品來證明。以這十年來我對陸毅的關注和了解,是完全可以寄予希望的。這種信任,既是壓力,更是動力。我們陸迷自然會義無反顧地支持,也同時希望更多的朋友們給這個年輕的普通演員多一些寬容、多一些信任、多一些創作的空間。
言歸正傳。首先作為一名東坡先生的忠實讀者和敬仰者,其次作為一名資深陸迷,為了幫陸毅更好地理解、演繹蘇軾這個角色,我現在僅提供一些個人的淺見,共3×3條建議,但求略進綿薄,拋磚引玉
⑶ 蘇東坡千年遺愛觀後感
930多年前,貶謫於此的偉大詩人蘇東坡給湖畔的小亭題名「遺愛亭」,故而這個美麗的湖泊便有了一個浪漫的名字——遺愛湖。這里不是得意者的天堂,而是失意者的故鄉,所以一直以來, 遺愛湖蘇東坡像
雕琢不多,附會也少,還是自然清新的本色。當年的遺愛亭早已消逝在歷史的煙塵中。 後來的黃州人把當年城郊現處城中的東湖、西湖、菱角湖叫做遺愛湖。為什麼會把與遺愛亭毫無關系的湖泊叫做遺愛湖呢?大概是質朴的黃州人懷念那個清廉的太守蘇東坡吧。
⑷ 求《蘇東坡傳》讀後感或評價蘇東坡的文章 急需!
蘇東坡傳讀後感
——論蘇東坡的人格
中國自古以來評價一位文人,首先看的並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壞,也就是他的人格.一個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所以,一個人的人格可以說是他的名氣的骨幹.
蘇東坡所處的時代與現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歷代為人們所稱頌,可謂家喻戶曉.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與他的人格魅力不無關系.
蘇東坡的人格雖然復雜多面,然而我認為也可以用「浩然之氣」四個字來概括.所謂浩然正氣,就是正大剛直之氣,也就是人世間的正氣.蘇東坡即具有此種「浩然之氣」,它致大致剛,激烈沖動,不可抑制,這種力量若輔以正義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
一
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天飯後,蘇東坡捧著肚子踱步,問道:「我肚子里藏些什麼?」侍兒們分別說,滿腹都是文章,都是識見.唯獨他那個聰明美麗的侍妾朝雲說:「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勝稱是.
「不合時宜」正是蘇東坡那堅執性格的體現.
蘇東坡堅執的性格集中表現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堅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風雨中的海燕,暴風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飛翔.
你可以看看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很不錯
⑸ (蘇東坡傳)讀後感
……干這種事情……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林語堂
原來既已聽聞蘇東坡大名,如雷貫耳,萬分佩服,尤其他那一闕《大江東去》、一首「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以及其餘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等等等等,不盡於牘,皆令我為之折服而贊不絕口。他為北宋豪放派詞人乃是當之無愧,開創出宋詞另一番天地。
閱畢此書,方知東坡其餘的光輝點如天際之星,亦熠熠閃光,如愛民、敬友、忠妻,不一而足,他在杭州任太守期間,曾數次不厭其煩上書朝廷「莫專以救濟百姓為法,而要未雨綢繆的做好防飢備饉工作」(見第二十二章)。蘇軾畢生朋友滿天下,且幾乎各行各業皆有:道士、僧人、朝廷命官、邊城微吏、平民百姓、青樓妓女、書法家畫家、詩人詞人,舉之不盡,列之不窮,就連後來他的敵人章CHUN(豎心旁加「享」),東坡也不計前嫌的寬容他的罪行(見第二十八章),至於其元配夫人王弗,蘇軾在她早年亡故後,作了流放百世、膾炙人口的《江城子》,其後娶王閨之以續弦,夫婦兩人舉案齊眉、相敬如賓,一直到後來還是在王閨之的大力操辦下蘇東坡從納了後來一直追隨他至死的小妾朝雲。可見三個女人對蘇東坡一生都是極其重要的。當然,還有一個女人——元佑年間的太後,在其攝政期間(1085.3~1093.8)極力支持蘇軾,擢其高官,使蘇軾得以大力宣揚其政治思想。然太後逝世後,他失勢極慘,被四處流放,甚至到過海南,最後遇赦勉強才回到中原,死於常州。
無疑的,蘇軾的一生是光輝璀璨的,他的人生旅程和他的詩作書畫一樣是值得我們後人細細體味的。無論是作為一名大宋帝國的臣子,還是一位舉世聞名的才子,他都當之無愧的在華夏大地的群英中占據一個極為重要的地位。林語堂這本書盡管融入了他自己對於蘇東坡的看法,但我想,正如他的那句"思想的快樂才是萬古不朽的"正是我們對於蘇東坡這位千年才子的貼切概括。
——————————————————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在宦海可謂三起二落。考中進士那年,在入榜的388人中名列第二,而且是因為主考官歐陽修的誤會(以為這么精彩的答卷出自他的朋友曾鞏)和避嫌,否則當列榜首。蘇軾在擔任鳳翔推官三年後依例解職,英宗本欲破格拔擢為翰林,為宰相韓琦所阻,韓琦倒不是不喜歡蘇軾,只是認為年輕人應該多一些歷練。而英宗更是早就把蘇軾視為未來宰相的人選。至少從一0五七年到一0七九年這段時間蘇軾的仕途還算是一帆風順的。
一0七九年蘇軾受了四個月的牢獄之災,史稱「烏台詩案」。表面上是文字獄,彈劾他的官員在他的文章詩詞中找出大逆不道的語句,加以指控。更深層的原因是蘇軾加入了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反對王安石的新政。而蘇軾作為文壇新星,其影響力日增,因此要加以鎮壓。因與蘇軾通信或為他出版詩集,很多人受到牽連,包括預駙馬王詵。在黃州期間,蘇軾在一片東坡上耕田務農,從此自號「東坡居士」,他的四篇公認的最佳作品也在此時問世,即:《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承天寺夜遊》。
一0八五年到一0九三年這段時期是蘇東坡仕途的第二春,雖然一直擔任「省部級幹部」,但不管在中央還是在地方,都是在重要部門擔任領導崗位,政績上頗有建樹,可算是官運亨通。
一0九四年開始的第二次被貶,罪魁是哲宗及新任宰相章槨(應該是豎心旁,打不出那個字)。此人雖然可算是蘇軾的故交,但絕對是王安石一派,跟司馬光、蘇軾的政治立場對立。此次風波共有830名官員受波及,史稱「元佑黨人案」。蘇軾是第一個被拿來開刀的,想來是因為他在政壇和文壇的地位都同樣的高,對手不得不重視。
一一0一年獲赦後,當時的朝野一致認為蘇軾將再度得到重用,可惜東坡遽然仙逝。
我的結論:東坡先生一生漂泊,但更多時候還是自由自在,而不完全是身不由己;東坡先生的仕途頗有坎坷,但得意之時還是比失意的時候多,並非幾乎沒受到重用;東坡先生兩次受貶,起因都是王安石一黨的迫害,跟司馬光一點關系也沒有。
⑹ 蘇東坡傳讀後感初一,不要太書面,600字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一首膾炙人口的《念奴嬌》讓我認識了蘇東坡,但確切的說,是在看完林語堂老師的《蘇東坡傳》之後,才對這位不朽的傳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但連林老先生都說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用詳盡的語言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說他是自己「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但有一點可以確認:蘇東破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駕馭自己心靈的高士。再加上他曠古無今的文學造詣,敢做敢為的正直作風,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造就了一個浩然不朽的偉大生命。從出生到架鶴西去,他的足跡遍布中國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處,都會給當地人帶去他所獨有的深遠影響。他憂天下之憂,嘗黎民百姓之苦,在艱苦的環境依然生活愜意;他在官場沉浮,受盡小人排誹,依然潔漱一生;他敢於嘗試,勇於實踐,做工程,學瑜伽,煉仙丹。「伸手摘星,未能如願,但它不會弄臟你的手。」同樣,他嗜酒成癮,還喜歡月下漫步。他一生都在實踐他的理想,他是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結合體。
受其樂觀的性格影響,蘇東破的文學作品可以在精神上取悅於人,他最在意自己文章的「自然與真醇」,他說做文章「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他說他最快樂就是寫作之時,「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復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於此者也。」蘇東破的一生飽經憂患,但他的人性更趨溫和厚道,並沒有變得尖酸刻薄。我們之所以喜愛蘇東坡,也是因為他飽受了人生之苦的緣故。中國有一句諺語,就是說一個人如何,要「蓋棺定論」。人生如夢,一出戲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時才可以下斷語。蘇東坡的一生充滿希望和浩然之氣。人的生活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形成人的事業人品,與生俱來,由生活中之遭遇而顯示其形態,正像他在一處碑文中所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這本書,我前後共讀了六個月,每每沉浸其中,好像我有一雙翅膀,就飛翔在蘇東坡的上空,注視著他,與他同樂同悲。但在我心中,卻始終無法呈現出他清晰的容貌,只有一個高大概直的影像,在我視線的下方遊走。正如作者所言,在讀《蘇東破傳》時,我們一直在追隨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生活,這種思想和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呈現,曇花一現而已。蘇東坡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一顆沙里一個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無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恆在一剎那間收藏。」
⑺ 求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後感
讀《蘇東坡傳》有感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過文壇的巨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再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嘗。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至於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的心斗那種善於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的。類比蘇子由——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說道底,在於蘇軾面對邪惡,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也許是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己的私慾,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奮斗目標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愉悅或是疾苦。只要他認為變法脫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抵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的州府里,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
作者曾經也這樣描述過:「一個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條藝術手法:那就是要多說話,但內容必須空洞。」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會對那些帶頭人物有所威脅,那你就不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高明的官員永遠不說出什麼,但只要否認。高明的官員必須深有休養,長於說『無可奉告』『閣下聽說,誠然不錯!』這樣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條,他必須討好朋友。第三條,當特別提防開罪他人。守口如瓶,低聲而斯文,使人高興的竊竊私語,早晚會積勞成疾,因公殉職。」作者說這就是朋黨之爭時政治之中的規則。顯然,蘇軾已一一犯規了,但這並不是他不明白這些「秘訣」,實是因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更何況這些本性是值得歌頌的。蘇軾就是要做到說話做事都要對得起天地良心。當朝雲產下一個男嬰之時,蘇軾也曾寫到:「惟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也許他知道,這許許多多的災禍,全是由於他的才智。但我想,這更是因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實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滅呀!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著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為妓女提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為百姓求雨,他四處游歷。蘇東坡的詩詞良篇里,他即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拿林語堂做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氣,必當永存。
⑻ 讀《蘇東坡傳》讀後感100字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蘇東坡一生清貧但一世為人坦盪。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榮華富貴卻也不可能有蘇東坡半分的安逸。他們的生活充斥著算計與仇恨。其實所謂權力,所謂地位不過過眼煙雲,轉眼不見,又何必太為權財所困,落得一世罵名。
⑼ 看蘇東坡的詩詞寫800字評論,寫電影梅蘭芳600字觀後感
《人生不如戲》
一直都偏好安靜的電影
平淡一生
梅蘭芳
對梅蘭芳不了解
看之前去網路了一下 些許有些明白了他這一生遇見的人
我看電影喜歡看電影本生透出來的氣質還有故事
不喜歡去琢磨燈光 化妝或者音樂裡面的專業元素
也不愛尋根究底說傳記電影與真實的不符
我這樣不專業
但是投入
寧願當雅俗共賞中的俗人
很喜歡黎明演的這個角色
安安靜靜
看似是溫柔的凡事皆可的人
骨子裡卻堅持的緊
他有一個信念 就是把戲唱好
他也有一段人生 希望不孤獨
但是生活總是矛盾著
戲裡面的真實 生動 嵌進骨髓里的一顰一笑
這些純粹卻激不起生活的漣漪
邱如白說
畹華這些年都是孤單的 即便是和他們在一起也是孤單的 直到遇見孟小冬
但是沒有這些孤單就成不了台上的梅蘭芳
孟小冬送的 是戲台上的花
芝芳熬的 是一碗碗濃湯
可是當畹華沉著氣兒說「我就不能犯一回渾了?」
答案只有 為著座兒他不能
為唱戲
他割捨了紅顏 割捨了生活中的真實
他有一個信念
乾乾凈凈的將戲一直唱下去
他是一個無聲的反抗者
他就是這么純粹的一個人
「大家都別跟著了 我要扮相了」
做不了生活中的畹華
在戲台上 卻可以成就他的時代
有人說:「東坡乃曠古第一才子。」小女子自認為,並不為過。於吾獨愛東坡也!
其詩、其詞、其畫、其書,均有可愛之處。只是,對我而言,詩似山、太過工整,畫似茗、過於高雅,至於書法,則過於艱深。於是,小女子,獨戀其詞。其詞大大面向社會,大大促進了「士大夫化」的進程。
第一戀,戀其《定風波》
莫 聽 穿 林 打 葉 聲,何 妨 吟 嘯 且 徐 行 。竹 杖 芒 鞋 輕 勝 馬,誰 怕,一 蓑 煙雨 任 平 生。
料 峭 微 風 吹 酒 醒,微 冷,山 頭 斜 照 卻 相 迎。回 首 向 來 蕭 瑟 處,歸 去,也 無 風 雨 也 無 晴 。
上闕,作者以粗略之筆交代背景,勾勒出自身處境的艱難與險惡。其間,初以「莫聽」繼以「何妨」終以「誰怕」,僅寥寥六字,便兀地將一股坦盪之氣傾瀉而出,極為酣暢。接著,行文至下闕,筆風一轉,進而用清新純凈之詞句摹出一幅冷風斜陽圖。清冷之間,又不乏寧靜自然的感覺。於是,尾處,以平靜的情緒和姿態收束全篇,自不突兀。
此詞作於神宗元豐五年,是時,蘇謫居黃州,處境險惡。即便如此,東坡仍以堅韌、達觀的心態面對人生。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便足以看出其修身之功,不凡。對此,小女子十分欽佩。
第二戀,戀其《少年游》
去 年 相 送,余 杭 門 外,飛 雪 似 楊 花。今 年 春 盡,楊 花 似 雪,猶 不 見 還 家。
對 酒 卷 簾 邀 明 月,風 露 透 窗 紗。恰 似 姮 娥 憐 雙 燕,分 明 照、畫 斜 梁。
據考證,這篇少年游是東坡寄思其妻王閏之而作。縱觀全詞,有對比,亦有聯想,手法多變,情感卻始終未變——思念深愛的妻子。當然,也思念自己的家庭。為什麼思念,一是自己遠離他們,二是妻子好,家庭也好。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東坡選妻選得好,治家治得好。由此窺之,其治家之功又可見一斑。「去年相送……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每每讀詞至此,小女子都不免敏感一番。
第三戀,戀其《浣溪沙》
簌 簌 衣 巾 落 棗 花,村 南 村 北 響 繅 車。牛 衣 古 柳 賣 黃 瓜。
酒 困 路 長 唯 欲 睡,日 高 人 渴 漫 思 茶。敲 門 試 問 野 人 家。
這篇詞,總的來說,寫得很美很純凈,讀之也感覺很美很愜意。只是,不太了解的人興許不知:詞中美景乃徐州災後的景象。或許,有人狐疑:災後能有這等景象?!呵呵,有東坡在,這一切,均有可能。先是水災後是旱災,一年之內,東坡在任的徐州連遭天災,何其不幸。 但同時,又何其有幸——災時得遇蘇東坡。在東坡的率領下,全城百姓先抗洪後抗旱,眾志成城,最終均告勝利。由此,便出現了詞中所呈現的很美很純凈的畫面了。是的,很美很純凈,這拜東坡所賜啊。得遇為官治國之術很是了得的東坡,徐州之福,百姓之福也。每每思想至此,小女子也是很美很愜意的。
戀東坡三詞,實三戀東坡也:
首戀《定風波》,實戀其修身之曠達。
二戀《少年游》,實戀其齊家之情深。
三戀《浣溪沙》,實戀其治國之有道。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君子的追求。同時,喜歡這樣的君子乃人之常情,我當然不能例外。只是,每每念及集修身、齊家、治國乃至平天下種種能力於一身的東坡已逝千年,不免一聲嘆息:為之奈何?
自問自答,修東坡之氣而答之曰:退而得戀東坡之詞,亦大樂也,豈有憾乎!
想想也是啊,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多矣,達官貴人多矣,豁達之人亦多矣,可細細想想能當好官的寫手好詩填手好詞畫手好畫下手好棋的,掐掐手指頭,不也就蘇東坡這一人么。
作為後生的我們無能來評價東坡的大風流,那就由小女子來講講他的「小風流」吧:
『十年生死兩茫茫……』一曲江城子不知道寫出了蘇對於愛妻王弗多少的濃濃愛戀。從眉山的欲說還休到汴京的相濡以沫,從明月夜的甜言蜜語到短松岡的墳里墳外…….一俯一仰間,變換了多少個春夏,許多人走過了,許多事有過了,可子瞻對王的深情,不減!
「彎弓征戰做男兒」誠然,錚錚鐵骨是男兒的真本色,然而柔情似水又何嘗不是男子的另一種瀟灑與風流。「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胸懷天下的人無疑是值得敬仰的。可同時,誰又能說惜香憐玉如此這般以致情滿-溢而成文不足以美得令人動容呢。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蘇軾在出世和入世之間平衡得很好。從小在道觀中長大的子瞻卻也飽讀儒學經典,所以他的身上既有道的逍遙灑脫又有儒家的溫文爾雅。換句話說,道教和儒學在他的身上也很平衡。由此,我們說,蘇東坡是個懂平衡的人。而這種平衡不僅僅體現在蘇的種種大風流上,在蘇東坡的個人情感里同樣有平衡之術的影子。
正室王弗、偏房王閏之、妾王朝雲,雖說蘇的妻妾同和蘇有同樣層次和地位的人相比並不算多,但要平衡好三個女人的感情也絕非易事。但,蘇東坡做到了,而且做得那麼好。 「塵滿面,鬢如霜」對王弗蘇可謂相濡以沫。『笑看老妻醫黃牛』對閏之,蘇心懷敬仰與感激。『一朵芙蓉,開過尚盈盈』對朝雲蘇疼惜憐愛。三個女人,三種情感,各有不同,但也有共同——真實。
是的,蘇軾是真實的,是坦誠的。而這一切都能在他同樣真實的詩詞中找到充分的理由。「牆里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里佳人笑」想想這美麗的圖景吧,一位飽讀詩書的風流才子,緩緩地趕路,經過一堵圍牆的時候,牆里傳來佳人恬美的笑聲,才子由此心生憐憫隨口吟道:「多情卻被無情惱」。一切的一切是多麼的自然,多麼的順理成章。我自認為,蘇以這樣坦盪的心胸流露自己的情感比那些明明有想法卻藏著掖著的人,可愛多了。
腹有詩書氣自華,蘇子瞻就是這樣一位華麗的樸素舞者,悄悄走過,無心留下太多。可是,就是這樣至情至性的『無心』呵,千百年來,不知醉了多少後人。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木葉盡脫,人影在地…….」寫於千年以前的前後《赤壁賦》,如今讀來亦就是字字孜珠、滿口余香。
官至翰林學士、水調歌頭傳唱千古、蘇堤美麗依然……作為官員、作為詞人,蘇東坡的這些成就足以支撐他成為風流者,別樣大風流。
「一蓑風雨任平生」,這是蘇東坡的人生信條,也是蘇子瞻至情至性的另一種註解。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子瞻寫給弟弟子由的,可是,又何止是寫給子由的!
歷史是殘酷的,在蘇軾嘗盡海南貶謫之苦時,歷史卻選擇讓一位被父親,被愛人,被朋友,被詩人,被百姓,被萬千後人敬仰的子瞻病倒在北上的途中——常州。
可同時,歷史也是溫情的,它向世人貢獻了一位值得永遠仰望但也可永遠平視的東坡。詩人、詞人、官員、丈夫….東坡的名號著實不少,而這一切,我自認為都歸於同一——他至情至性的性格
後人是不走運的,面對東坡這樣的『千年出其一,難出其二』的人,我們都無緣有幸一見,豈不是平生極大的遺憾?
可同時,後人也是幸運的,正因為是後人才有幸更加客觀更加理性更加自由的品味蘇子瞻,品味他的豁達坦誠,品味他的至情至性,更重要的是,在品完他的大風流之餘,還能品味他的「小風流」。 所以說,我,此刻的小生與後生,很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