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觀看支教電影遠方觀後感

觀看支教電影遠方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4-17 08:43:58

1. 一個老師的學校觀後感

寫作思路:認真觀看電影,然後將電影的主要內容詳細的描述出來,最後闡述一下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正文:

電影《一個老師的學校》講述了一個從大山走出來的孩子高志遠經過慎重思考後,決定繼續回到他熟悉的大山做一名教師,給孩子們傳授知識和告訴他們山後面的世界。

他用現代化教育的理念讓山裡的孩子更好地理解生活。他的執著,他的堅持,他的韌勁,不僅教育了山裡的孩子,影響了村民,還感動了他的女朋友袁心潔,最終兩人一起留下將最後一屆畢業班送走。

本片由韓三明擔任製片,新人女導演易莉執導。本片希望對將去支教的畢業生有所助益,引起社會各界對少年兒童尤其是農村孩子教育和生活的重視。導演易莉是繼電影《愛心小天使》之後的又一部電影,著眼點在對現在教育觀念的體現,結合當前的水污染,展現了一段親情,愛情和師生情的大山背後的故事。

2012年9月10日教師節上午,導演易莉,攜主演付冰,肖和若凡等參加山西太原中影電影院舉行的電影《一個老師的學校》首映禮。活動現場,主持人的提問勾起了主創對老師們的思念和對學生生活的懷念,最後,大家繫上鮮艷的紅領巾,一齊敬禮鞠躬,說上一聲「老師,您辛苦了!」

2. 雲上學堂觀後感

一個頭銜到底有多重?
——觀《雲上學堂》有感
您是否看過一部電影,名叫《雲上學堂》呢?這部電影老少皆宜,若您還沒有看過,建議您還是去看看吧!
《雲上學堂》的故事采自於先進人物李桂林和陸建芬的事跡,全部展現了支教的艱辛、不容易。想當初,我只是在電視和報紙看過這個動人的故事,看過開機式,但我把這些全部拋在腦後,並不關注。這回我看其實是為了一個人,一個演員——陳依莎。在某個電視劇中,我認識她,認識了這么一位漂亮的女士,偶然有一次,我去她的博客中看到了這部電影,看到了有關介紹,這時,我從記憶的深處尋找到了它。
故事的一開始很簡單,李桂林為了一個「正式教師」的頭銜,去一個落後的村莊——二坪村教書。一開始的支教,僅僅是為了一個「正式教師」的頭銜,可教書一年後,本該回到自己家中的時候,他已經被二坪村那些可愛的學生、朴實的村民深深打動了心,他不願離去,不願離開那些孩子,其中還有一位母親病逝,父親犯罪入獄的木子留,因為木子留需要一個溫暖的家。
現社會,一個頭銜有多重?比一顆熱心、善心、真誠的心還重嗎?現在,有這么多人為了一個頭銜什麼好事、壞事都做得出來,有時簡直就是個活菩薩,可是,一旦他得到了這個頭銜,說句不好聽的話,他就是個沒心沒肺的畜牲,有時連畜牲都不如。一個頭銜到底有多重?
或許吧,這個頭銜對你極其重要,就好比學歷,沒有學歷你找不到工作,你就無法生活。是的,有些頭銜對於你的確是如此地重要,可你對得起你這個頭銜嗎?
為了一個頭銜,你有可能會去送禮,拍馬屁,甚至是在行賄,這是屬於犯罪的啊!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這個頭銜,你心安嗎?是的,你用正當的手段得到了頭銜,可你卻大變樣,不再像之前這樣服務別人,幫助別人,你對得起你的這個頭銜嗎?
即使你得不到一個頭銜,可你一就在做好事,老百姓會給你一個頭銜,而且它的分量是最重的,因為這是大家公認的。
一個頭銜的分量到底有多重?但老百姓的稱贊聲一定比它重!

3. 彩雲深處觀後感

寫作思路:首先介紹《彩雲深處》的基本情況,其次寫看過《彩雲深處》的函授,最後表決心。

電影《彩雲深處》影片出品人虞瑞泰、康立祥、導演楊真、主演郭凱敏等主創及影視界、藝術家、媒體界各大嘉賓與丹陽市影迷們進行了親切互動。 導演楊真和主演郭凱敏等先後上台分享了電影拍攝過程中的感受。

「教書育人是師德的靈魂,電影主人翁選擇當教師時,就選擇了責任與奉獻。他用一生來熱愛工作,在平凡中守護教育初心,用行動詮釋著師德真諦,為山裡的孩子們帶去一束光和希望。」

演員郭凱敏介紹說,其飾演的故事主人翁周貴才最大的特點就是平凡中的感動,而這部影片最明顯的特點是德育。」

電影《彩雲深處》是一部感染力很強的藝術作品,影片的主創和導演通過對人物原型進行實地訪談、和受益學生進行深入交流等,對人物心靈的刻畫細致入微,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客觀實在,用有限的成本成功拍出了一部反映時代主旋律的成功佳作,是一部宣傳典型的教材。

該影片得到了省電影局專家組的高度評價,一次性通過國家電影局的發行審查,並被推薦參加2020年度金雞電影節「最佳中小成本電影」評選。

師德靈魂是指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和本質,教師要愛崗敬業,以教書育人為己任,用最大的愛心去關愛學生,培養學生全面的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使學生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師德,是教師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概括其內涵。師愛為魂。「師愛」是教師對學生無私的愛,它是師德的核心,即「師魂」。好師德培養好教師,好教師造就好學生,好學生譜寫好未來,可見師德的重要性。

4. 阿浪的遠方觀後感怎麼寫

這個電影是滿滿推薦我去看的,她只說了這是講一個老師去山裡支教,看哭了她,我應該也會喜歡。
那我就只帶著對支教,對山區的念想,看完,有歡笑,有感動,最後細想還是有一點真實的觸動。再看完第二遍,才敢寫下這一篇文,結合個人經歷的一點點想法,不求苟同,也接受意見。

關於劇情
一位嚮往詩和遠方的老師,鍾愛詩詞,不喜歡在縣城學校應試教育一般的教書,便申請去山區二郎山小學教書(詩)。當最純凈的靈魂(小朋友),遇上最純粹的古詩愛好者(阿浪),當一心想著讀高中,考大學的孩子,遇到只教古詩的老師,當城裡的小夥子,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山村,遇到最淳樸的農家生活,故事便開始了……

關於人物
阿浪。名牌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在某縣城當語文老師,不喜歡為了考試的教書,而唯獨喜歡講詩。為了自己喜歡的詩,或者說心中的詩和遠方,勇敢地去往了山區教書(詩)。
王校長。當初插隊來的二郎山,在這紮根便是五十年,一直陪著這小學和孩子們,到現在也一直操心著孩子們的上學問題。也算是這村裡的一個leader,思想和眼光還是清晰和清楚。
王小花。喜歡詩詞,喜歡唱歌,但卻因為小時候父母離去的陰影,不願去熱愛自己喜歡的東西。性格有一點點小孩般的叛逆,卻也著超越她這個年紀的成熟。
劉二蛋。一個懂事的孩子,一個典型的山村裡朴實的孩子,勤勞,踏實,有禮貌。有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5. 感動中國最美教師觀後感

看過《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內心彷彿收到了神聖的洗禮,在感動於眼淚的背後,我收獲的不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語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27日晚上,2015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在CCTV1綜合頻道播出,在貴州支教長達9年多時間的朱敏才、孫麗娜夫婦被評上「感動中國人物。」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孫麗娜,女,退休高級教師。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孫麗娜曾是一名高級教師,退休後兩人沒有選擇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貴州偏遠山區支教。9年來,他們的足跡遍布貴州的望謨縣、興義市尖山苗寨、貴陽市孟關等地,2010年兩夫婦紮根遵義縣龍坪鎮,繼續他們的支教生涯。但不幸的是,2014年10月25日,十年辛苦,積勞成疾,朱敏才突發腦溢血,累倒在支教的崗位上。雖然朱敏才病卧在床,言語不清,但是只要有人問他:「你想干什麼?」他還是會艱難地回答:「給孩子們上課!」與此同時,一直在為學校奔波的孫麗娜老師仍未停歇,一邊照顧朱敏才老師,一邊在為新建的學校食堂及新教學樓操心著。在眾多愛心企業及貴州省、市領導的幫助下,新的學校建好了,食堂也有了著落。2015年初,孫麗娜、朱敏才夫婦當選「感動中國人物」,27號晚上,捧著獎杯的孫麗娜老師說,她們要感謝的人很多,「感謝貴州的老百姓,是他們圓了我們的支教夢」。孫麗娜老師還說,要是沒有貴州孩子聽他們的課,他們的余熱也不會得到大家的認可;同時,他們還要感謝貴州的鄉親父老們,將孩子託付給他們。「特別是朱老師生病的這段日子裡,要不是貴州人民給予我們的幫助與肯定,我們很難熬過最艱難的日子,就更沒有機會評上「感動中國人物。」據了解,朱敏才、孫麗娜夫婦是繼徐本禹、李春燕、阿里木之後貴州第四個獲獎者。

6. 求一篇1500字的電影觀後感

起初以為也就是表現農村教師的電影,或者說也就是贊揚那種蠟燭精神的電影而已,可當我和我的女友在電影院里與幾乎滿座的人們共同看完這部電影後,我覺得我實在是小看了這部電影,看完以後許多的話擁擠在胸,只感覺不寫點東西為這部電影心中就不會暢通的。
先從羅老師不讓這兩個支教的老師上課說起。
從這開頭一看,我覺得這就是個引線,是個導演安排的一個讓人帶著猜想一路看下去的懸念,當看到羅老師與村長一起參與這事時我就更加確定這個想法。也正是有這么一個懸念,使得人們從開頭的一點笑聲慢慢的被帶入一個疑問中:什麼那個羅老師不讓她們倆個上課呢?難道真如電影後面所說的只是羅老師的一點「私心」嗎?當我看完這部電影後,我才覺得這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懸念存在的,這是推動電影劇情發展的主要矛盾,而電影所要表現的一切都從這個矛盾演發出來,而這個矛盾就是:當下農村的教育實際情況與「我們」的主觀思想的矛盾!
為什麼我要在「我們」上上個引號呢,因為我覺得這個「我們」包含的群體太多了,不僅僅是支教的我們,還有教育界的我們,還有象身在事外的類似於看電影的我們。其實,電影的矛盾是借羅老師那一點「私心」從他口中表述出來的,當下的我們真的對農村的教育實際不了解,或是說不太了解。農村的學校與我們城市裡學校的情況實有大相徑庭之感,這里有人知道農村學校的上課時間是怎麼安排的嗎?農村學校除了寒暑假還有別的一個假期嗎?
羅老師的死,也許是要用羅老師的死來表現「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那種奉獻的精神,也許這是為許曉萌後來進村做的一個必要的鋪墊與設置,我覺得導演也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表明一個看法,那就是希望舊體制解散(羅老師的死亡)新體制的建立(許曉萌進村),也想為農村教育指出一個出路,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處理的不太好,結局如果改成許曉萌站在城市遙望農村而滿腹躊躇的樣子為更好,因為這樣才把這個問題放大了活生生的放在了我們的面前,讓所有的我們去思考這個問題,怎樣才能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最後我想說的就是,我們不要談論那些支教大學生的問題,這不是我們所要關注的問題,我們所關注的問題是怎樣來做才對農村教育的最有好處?怎樣做才是解決農村教育落後的最終之根本?
正如電影開頭里那遒勁震撼的火車鳴笛與那狹長而交錯的鐵軌道路足以表明這個問題是怎樣的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問題!

7. 關於支教電影觀後感1000字

天那邊觀後感1000字

其實說實話,電影的前面部分讓我有點反感。但還是看完了,而且被結尾打動了。打動我的,並不是一群孩子排在路上哭著送城裡老師的情景,也不是老師為了追男朋友在回村路上昏倒在路上的一幕,而是最後村長找到許老師,說羅老師去世那一刻。雖然心裡已經有了一些預期,但還是不可避免地被打動了。也許是這個演員的表演太真實,不管怎樣,我也要給這部電影打五分。

看到片尾,出來一行字,獻給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和大學生志願者們。謝謝導演,拍攝了這樣一部真誠的電影。也謝謝這句話,雖然我現在已不是一名志願者,但我曾經在鄉村中學支教三年。我想,也許我的支教歲月可能並不是很長,但這段時間也足夠讓我明白很多事情。

因此對於這部電影,作為一個曾經的志願者。還有一些話不吐不快。

其一,提起鄉村支教,大家可能總會想起燭光里讀書的孩子,背著弟弟妹妹上學的孩子,趟著河水過河的孩子。志願者們來到這里,來到山區,看到了貧困的孩子,貧困的村民,貧困的當地教師,他們是怎麼想的?孩子的臉上還有泥巴,當地的老師們說著方言,用著很落後的教學方式,他們自身素質可能也並不高,讓人想到一個「土」字。這也是「天那邊」帶給我們的第一印象。衣著光鮮的,來自大城市,帶著數碼相機攝像機,帶著筆記本電腦的志願者們就這樣來到這里,往往,他們的第一反應,是有點炫耀。我知道這並不是惡意的,但是區域之間的差距,很容易在人與人之間也拉開差距。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志願者能夠敞開自己的胸膛,去真正接受當地的孩子和村民們?他們是不是臉上還有一些不易顯露的優越感?許多時候,志願者和當地人之間,也許並不是平等的。

其二,提到支教,大家總可能想到崇高二字。志願者來到山區,在一開始,有的人臉上就似乎有了崇高二字。因此來到這里本身就是崇高的。但為什麼崇高?志願者能夠為當地做一些什麼事情呢?他的貢獻,是不是要比當地一名普通老師要多?很多時候光環會掩蓋住事實的真相。電影和電視里總是一些正面的典範,實際上也確實有大量的志願者,給當地孩子打開了一扇心靈的窗戶,但是我想說的是,不是每一個支教志願者都是真正的崇高,如果他們是崇高的,也請你們去尊敬和關注那些像「破羅」那樣長年累月一直默默無聞辛勤付出的當地普通教師,因為他們同樣地崇高。

其三。志願者來到山區,有一些問題可能是許多人沒想到的。他們可能給當地增添了新的負擔,但自己毫不知情。他們的學歷很高,能力很強,但不一定教學很好,付出很多。他們期望很高,但也許回報不多。也有的人並不是為了做志願者而做志願者的,他們並不太單純。當然,電影是很少會刻意去描述這些問題的。當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成為志願者,這些問題似乎逐漸浮上了水面。舉一些不太讓人愉快的例子,有的志願者回到大城市,開始哭訴自己的生活環境有多艱苦,吃的有多差,當地人有多貧窮,小孩有多笨。似乎越是醜化當地人,越是襯托出自己的奉獻精神。其實不是這樣的。你來到山區,當地人用最好的東西招待你,用最真誠的心和你交流,而且一如既往,他們始終尊敬你,無所保留。而你轉頭過去,向別人宣揚的卻是他們的醜陋。

最後。對於很多志願者來說,他們默默在支教地服務了一年,兩年,三年(在「天那邊」里,蜻蜓點水的三個月算真正的支教嗎,也許吧)。帶著一顆疲憊的心就回到了城市。他們付出了,但是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真正大紅大紫的是那些會宣傳的人,說自己做了些什麼什麼事情,哪怕你沒有做那麼好,哪怕你並沒有去做,哪怕別人做過而且比你做得更好,但在一般人耳朵里聽來,這似乎都是很值得贊美的。對於這種人和事,我覺得少一點炒作,多一些真實和踏實更好。支教,本身就不是一種業績或一段工作,而是一種生活。

8. 微電影守望觀後感800字

守望觀後感
當我們面臨困難時,有人會猶豫不決,有人會勇往直前,有人會斷然放棄,有人會選擇逃避……而我們該怎麼選擇呢?在讀《守望》中《逃避》這篇文章時,我突然有了決定。
林林為了不想打掃亂成一團的教室,選擇了逃避。可當她再一次回到教室,看見一塵不染的教室時,她有一種做錯事的感覺。最後,她撒了一個謊來安撫自己的良心,可是,林林真的可以欺騙自己的心嗎?也許她失去了很多很多的東西,是她永遠也追不回來的了……
我沉思著,我們每一個「逃避」背後是否都要一個「謊言」來圓呢?如果不是,那我們「逃避」什麼呢?「逃避」後如何面對親人、朋友呢?如果是,你的良心可以平靜嗎?長久下去,你不怕需要更多的謊言來圓這一個謊,你不怕整天生活在謊言中完全有可能迷失了自己呢?
爸爸一直喜歡聽台灣歌手鄭智化的一首《水手》,裡面有這樣一句歌詞「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擦乾淚不要怕至少我們還有夢」,爸爸告訴我鄭智化是殘疾人,可他卻選擇勇敢面對生活,甚至還用他的歌聲,他的勇氣,他的堅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今天,和爸爸一起聆聽這首歌依然感覺那麼鼓舞人心。諾貝爾面對困難、危險沒有「逃避」,他發明了huǒ葯;林則徐面對鴉片沒有逃避,才有了「虎門銷煙」的壯舉;劉璇面對年齡、傷病壓力沒有「逃避」,她獲得了奧運冠軍……人類的奇跡也都是在沒有「逃避」中誕生的。
選擇「逃避」的失敗者也不在少數。我一個阿姨的兒子,他剛剛大學畢業沒多久,就接到了去偏遠山區支教的任務。可是,他怕那邊條件差,生活苦,所以選擇「逃避」了。可是當代他去支教的那位大學生回來後,他發現那位大學生有了那邊的歷練後,在工作中更勤奮了,做事也考慮得更周全了,社會對他十分認可,一些名校高薪聘請他去,一個月能掙幾萬塊錢。而阿姨家的兒子,也就是那個只想要安逸生活,逃避困難的大學生現在還在家裡無所事事,就好像俄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列別捷夫說的那樣:「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
選擇「逃避」,也許你將一生碌碌無為,反之,也許我們可以獲得機會,我們可以提高意志,我們可以創造奇跡……就好像現在,我寫下一篇讀後感,我經歷了一次讀書的思考,享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我給自己製造了一次鍛煉的機會,我也相信我的明天會更好。

9. 電影《飛揚的青春》觀後感 300字左右

第一篇 (這一片可能不太適合你寫,可以看看下面那一篇)

在第二十九次教師節來臨之際,為了響應學校的號召,增加同學們對老師的理解,更為了增強老師們對教師這個職業及責任感的認識,年級黨支部組織教師和同學在我校圖書館觀看了電影《飛揚的青春》,並通過網路觀看了《小等》、《新來的李老師》、《隱形的翅膀》等電影。
《飛揚的青春》根據貴州著名作家曾羽長篇小說《飛揚的青春》改編,是中國首部描寫支教志願者的公益電影,影片全程在貴州山區拍攝,影片是一篇真實展現共青團青年志願者支教的漫長畫卷,靜靜的講述了那些社會最底層、默默付出的的老師的感人故事,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志願者支教的感人事跡,弘揚了志願者精神,充滿青春的活力,充分體現教師職業的辛酸,在如今物慾橫流的社會給了我們一次凈化心靈的洗滌。
看了不少所謂的情感電影,大多脫離現實生活,而《飛揚的青春》以西部志願者現實支教經歷為題材,由青年志願者自編、自導、自演的真實電影,用光影世界打造了我們貴州人迎接黨十八大召開最誠摯的禮物。貴州屬於高原山區,地形相對復雜,許多山區的孩子每天要走很遠的山路才能到學校,有的甚至走幾個小時,跋山涉水十幾里路才能來到學校。並且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他們渴望更多的愛和關注,但並不抱怨父母沒有提供自己更好地環境。也正是孩子們純真無瑕的眼神和坦然面對自己貧瘠生活的態度,讓志願者們的心有所觸動,情不自禁地流下淚水。志願者們朴實二善良的內心與共同的奉獻精神讓他們從相識到相知,齊心協力改造校園環境、提高教學質量。孩子們讓兩位主角不同程度地感受到自己責任感逐漸增強,唯一能做的就是愛和堅持去回應孩子們的期待,弘揚了志願者精神。並以無微不至的關懷溫暖著每一個孩子的心,帶領孩子們第一次走出大山,參加市裡舉辦的歌詠比賽,開闊了孩子們的眼界,卻因積勞成疾病倒,與世長辭。
這些志願者們以自己的行動為青年教師做出了榜樣,作為貴州的教師,身處於設備齊全、環境優越的工作環境下,我們有什麼理由不認真呢?感謝《飛揚的青春》,這部電影讓我的內心深受觸動,也讓我再次感受到了無私奉獻的崇高,我將以飽滿的熱情和高度的責任感投身於我熱愛的教育事業,讓我的青春飛揚在學生們的世界裡。

第二篇
飛揚的青春觀後感

飛揚的青春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志願者支教的感人事跡,弘揚了志願者精神,在如今物慾橫流的社會給了我們一次凈化心靈的洗滌。
故事圍繞著一座美麗的小城;一所貧困的學校;一群共青團青年志願者而展開。他們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社會地位,是什麼促使他們做出決定——去西部山區支教,是什麼支撐他們離開發達、繁華的都市生活,走進物質缺乏、土地貧瘠的山村,又是怎樣的情感發展,促使他們最後對這片土地產生了那樣難以割捨的感情,甚至於決定留在這片土地上奉獻自己的一生呢?
美麗的城市中心廣場,支教老師們胸帶紅花,整齊排列,接受領導檢閱。省領導丁青明以及有關部門的領導同志,走到了青年志願者的面前,與青年志願者們一一握手,親切問候。
一輛車風馳電掣的開來,一身紅衣的嬌嬌提著大包小包的東西從車上下來,丁嬌嬌快速的跑到隊伍里,丁青明走到嬌嬌面前的時候,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支六十年代上山下鄉當知青的時候獲得的、筆身上刻著「忠誠黨的教育事業」鋼筆代表省領導的殷切希望送給了丁嬌嬌。
掌聲響起,青年志願者們舉起了拳頭,庄嚴宣誓。
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支教的老師們都讓人為之敬佩。意氣風發的丁皎皎寄託了省領導的深切希望,接過了象徵著「奉獻精神」的鋼筆。封政原是省事業單位的中層領導,因為晉級受挫外加內心的政治抱負而毅然決定投身到底層支教事業。封政、皎皎和當地學校職工小果子由於生活環境的差異而在觀念方面產生多種矛盾,但是朴實善良的內心與共同的生活理想讓他們逐漸相識相知,齊心協力改造學校環境、提高教學質量,並帶領山裡的孩子第一次走出大山,參加了市裡的歌詠比賽,以原生態的苗族山歌獲得了評委會大獎。支教老師們的工作和生活得到小學校長王琦的無微不至的關懷,但積勞成疾的她卻不幸病倒,與世長辭。校長的離世給支教老師們極大的感觸,也給了我極大的感觸。
這部片子有一個鏡頭是我一直都很心疼的地方,就是一個孩子為了照顧他媽媽,把作業本撕下貼在窗上,用石塊寫作業,這一幕看的我眼淚直流。我們有這么好的學習環境,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第三篇

http://www.docin.com/p-705438182.html 這一篇我實在豆丁網找的,我本想下載的,但是需要的豆元太多了,我沒有那麼多,抱歉,這篇還是到網頁看吧

10.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剛看完一部電影《天那邊》,不知道是處景生情呢,還是有著相同的處境和感受?說不清楚,看的過程中我的眼睛濕潤了好幾次。

片尾說謹以此片獻給——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和大學生志願者們

許曉萌大學畢業的那一年,她和他的大學戀人江可可一起報名,志願去了山村支教。許曉萌第一次離開了家鄉,離開了自己的父母。沒有人知道她為什麼會這樣選擇,但是她真的走了,去了一個她從未去過的地方,去那裡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他們到了大山深處的村子。開始了支教的生活。
一切都是那麼新奇,一切都讓人感到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的確,這里遠離了城市喧鬧,遠離了塵世的紛亂,有的是湛藍的天空,有的是泥土的芬芳,一切看上去都像是世外桃源。

然而,這一切似乎都是那麼短暫,只是一瞬間,便從許曉萌的指尖滑落。她遇到了一個人,一個改變了許曉萌人生軌跡的人,他就是羅老師。

支教的生活是艱苦的,沒有好的住宿條件,沒有電視,電話沒有信號,沒有任何娛樂,只有背朝大山,腳底泥土,沒有可口的飯菜,吃頓肉都是那麼的艱難,從小家庭條件優越的江可可為了愛情義無反顧的跟著她直奔向大山,可是這樣的生活一天能忍,兩天能忍,三天能忍,最後可可還是選擇了離開,我沒有一點看不慣,沒有一點覺得他們的愛情經受不住考驗的感覺,其實我還真能體會和理解可可的心情和處境,他選擇離開並沒有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每個人都有選擇幸福的權利。

可可走後,她哭了……。病倒住進了醫院。安慰許曉萌的人,正是羅老師。也許到了這個時候,許曉萌才真的長大了,她也覺得自己成熟了許多。可可的離去,讓她感到孤獨,但是孩子們的存在很快填充了這種孤獨。

許曉萌漸漸開始了新的生活,一個完全獨立的生活。她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融進了大山,融進了大山裡孩子們的世界。

3個月的支教生活結束了,許曉萌終究不是大山裡的人,她還是要離開。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曉萌,她哭了……

在天的那邊,許曉萌開始了新的生活……
回到城市曉夢繼續她的教育工作,可是得知了山村的羅老師為了修建學校上山背黃土遇到泥石流不幸遇難了的消息後,小萌離開城市優越的生活,義無反顧選擇了支援山區的教育工作……

其實我還滿感動的,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勇氣和魄力,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決心和毅力,不是每個人都那麼的偉大,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樣,我還是滿佩服的,一個大學生放棄很多來到這個偏遠的山區支教,故事的最後是照了張全家福,一張沒有羅老師,只有一把鮮花的合影,看的我黯然淚下……

雖然和影片相比我的生活相對優越許多,可是……
知足應該長樂,但是,我始終內心孤獨,始終還是融入不到這里,我的心不在這,可能有一天我還是會跟可可一樣選擇離開……
我不知道,說不清楚,反正看完這部電影挺難受的。

不知道要表達些什麼了……
有人開始說是諷刺的,這樣的評論才諷刺,因為明明是感人為主。要說諷刺,也就那個信誓旦旦陪同而去的江同志滿口愛情最後忍受不了偏遠的落後與寂寞中途折回這個情景是諷刺的——諷刺都市愛情的脆弱、幼稚,經不起事實的考驗,在困難前不堪一擊。
我很喜歡小許,那麼執著那麼率真那麼堅毅那麼獨力。我也曾經想過如果有支教的機會我會義無反顧,到那些缺乏先進教學理念和現代化教育方式的落後地區貢獻自己的青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可是我知道,如果真有這樣的機會我會瞻前顧後考慮很多,哪怕只去三個月。所以,像許小萌那樣因為校長破羅的不幸去世而回到水咕嚕小學奉獻自己一生的事情,對我這樣的人而言更是天方夜談了。其實,類似的故事在生活中是有的。記得頭年在布政參加一個展現農村中小學教師風採的演講,我在網上一搜,搜到了好多類似的事例——到山區支教的老師因為感動於山區人民的質朴善良,感受到落後地區對教育的渴求,而心甘情願在支教地駐足,奉獻一生。
唉,支教本是好事,但真正要實施真的會受到現實太多的阻撓。可以理解,有點悲哀。
想去天那邊,想像小許那樣,想帶上一個好的小江,帶上一個不會中途折回的小江。想和那裡的孩子生活,想帶給水咕嚕快樂。想在那山青青水盈盈的地方,在那遠離城鎮煩躁的地方,找到心靈的棲息地,找到特別勇敢的自己

閱讀全文

與觀看支教電影遠方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湯什麼小電影平台 瀏覽:714
切入點電影演員表 瀏覽:829
韓國電影蘋果劇情介紹結局是什麼 瀏覽:400
養父中文電影 瀏覽:280
周星馳經典電影有鬼 瀏覽:274
七月十四系列鬼電影完整版 瀏覽:847
南通樂天電影院 瀏覽:131
周星馳2018開拍電影 瀏覽:282
音樂電影搞笑 瀏覽:496
世界電影第一部有聲電影叫什麼 瀏覽:604
外星小孩動畫電影大全 瀏覽:567
成龍不知火舞電影 瀏覽:424
全球十大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瀏覽:121
希特勒打蘇聯電影大全 瀏覽:833
法國非誠勿擾電影 瀏覽:554
一個女的要當演員的電影 瀏覽:552
金城武年輕時愛情電影 瀏覽:696
格林兄弟電影快速觀看完整版 瀏覽:292
美國電影木乃伊2演員表 瀏覽:923
新蔡有單間電影院嗎 瀏覽: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