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水門事件的影響,後果和啟示
水門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譯水門丑聞)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聞之一。其對美國本國歷史以及整個國際新聞界都有著長遠的影響。在1972年的總統大選中,為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1972年6月17日,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James W. McCord, Jr.)為首的5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由於此事,尼克松於1974年8月8日宣布將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有相關影視作品與此相關。
事件經過 民主黨全國總部當時所在地水門大廈在1972年的總統大選中,為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1972年6月17日,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James W. McCord, Jr.)為首的5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 事件發生後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蓋開脫,但在隨後對這一案件的繼續調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許多人被陸續揭發出來,並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從而引發了嚴重的憲法危機。1973年10月20日尼克松為了要罷免要求他交出證據的特別檢察官,迫使拒絕解任特別檢察官的司法部長辭職,司法次長繼任司法部長後,又因為拒絕罷免這位特別檢察官而辭職,最後司法部的三號人物才答應罷免特別檢察官,尼克松更動員FBI封鎖特別檢察官及司法長官、次長的辦公室,宣布廢除特別聯邦檢察局,把此案的調查權移回司法部。面對尼克松濫用行政權力來維護自己,招來國民嚴重指責。 因結束越戰有功而連任的尼克松因此事垮台10月31日,美國眾議院決定由該院司法委員會負責調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證,為彈劾尼克松作準備。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員會決定公布與彈劾尼克松有關的全部證據。7月底,司法委員會陸續通過了三項彈劾尼克松的條款。尼克松於8月8日宣布將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 [編輯本段]水門事件導致尼克松的辭職從1972年6月17日詹姆斯·麥科德等5人闖入位於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總部開始,一直到1974年8月9日尼克松總統辭職,《華盛頓郵報》的兩位記者鮑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爾·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對整個事件進行了一系列的跟蹤報道,正是由於他們報道的內幕消息揭露了白宮與水門事件之間的聯系,從而最終促使了尼克松的辭職。在水門事件的大部分案情被揭露之後,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於1974年和1976年先後出版了兩本關於水門事件內幕的書《總統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又譯《驚天大陰謀》)和《最後的日子》(The Final Days),兩位記者在書中詳細記錄了采訪、報道以及挖掘整個事件的全部過程。 [編輯本段]詳細介紹 起因1972年6月17日晚上,美國民主黨總部的一位工作人員離開水門大廈後,偶然回頭看了看自己的辦公室,他驚異地發現,已經熄了燈的辦公室里有幾條光柱在晃動。不對呀,同事們都已經走了,誰又進了辦公室,不開燈,卻打著手電筒到處亂照。他馬上回到水門大廈,把疑點告訴了保安人員。保安人員立即搜查了有關的房間,抓到五個戴著醫用外科手套、形跡可疑的男子,其中一人名字叫詹姆斯·麥科德,自稱是前中央情報局雇員。其實,他是尼克松總統競選連任委員會負責安全工作的頭頭,奉命到水門大廈民主黨總部安裝竊聽設備。第二天,《華盛頓郵報》在頭版顯著位置報道了這一事件。正在佛羅里達州比斯坎島度假的尼克松總統聞訊後,心裡不由咯噔一下:如果民主黨抓住水門事件追查下去,他不但連任無望,而且馬上就會名聲掃地,有可能立即下台。他哪裡還有心情度假,第二天就返回了華盛頓。白宮,總統辦公室。已經是深夜了,尼克松還在與幾個最親密的助手們緊急商討應對措施。經過長時間的討論,大家都沉默了下來,有的猛抽著雪茄,有的端著咖啡杯卻久久不送到嘴邊,目光都集中到尼克松身上。尼克松思考再三,終於發話了:「不是有三個古巴人嗎,麥科德以前也參與過『豬灣事件』,那麼就把水門事件解釋成古巴人為了自己的民族利益而進行的竊聽活動。霍爾德曼,你去見一見中央情報局局長,叫他出面,以國家安全為理由,不要讓聯邦調查局插手。叫那幾個被抓的人不要開口,多花一點錢沒關系。還有,白宮里的人在大陪審團那裡不要再胡言亂語了,這事由迪安負責。」 助手們分頭行動,尼克松自己也赤膊上陣,在第一次競選連任的記者招待會上,信誓旦旦地向美國公眾表示:「白宮班子和本屆政府中,沒有一個現在受僱用的人捲入這一荒唐事件。」他還故作鎮定地表示,「令人痛心的不在於發生了這類事,因為在競選中一些過於熱心的人總會做些錯事。如果你企圖把這類事掩蓋起來,那才是令人痛心的。」 一系列的活動,特別是總統的表演,暫時欺騙了公眾。大選結果,尼克松以少有的壓倒性優勢擊敗了民主黨候選人麥戈文,獲得連任。正當尼克松和助手們彈冠相慶、得意忘形的時候,一封又一封匿名信寄到法院,密告水門事件還有隱情。 民主黨占優勢的國會,決定成立一個特別調查委員會,對總統競選活動進行徹底調查。果然,1973年3月23日,麥科德在法庭上將白宮法律顧問迪安暴露了出來。尼克松決定棄車保帥,讓迪安當替罪羊。 迪安可不是任人宰割的角色,他不甘心束手就擒。在得知他的罪行可判四十年徒刑時,他主動向檢察官做了三小時的交待和揭露,想將功贖罪,換取赦免。 發展為了挽回局面,尼克松再次發表聲明,表示事先不知道水門事件,事後也沒有任何阻撓調查的行為,並為竊聽活動辯護,說這些都是為了國家安全,是合法的、必要的,從羅斯福總統時開始,每一個總統都這么干。他企圖再次利用美國人民對他的信任來矇混過關。 不幸的是,一枚更大的定時炸彈爆炸了。水門事件委員會掌握了一個新的情況:尼克松從1971年年初起,為了記錄與手下的談話和電話內容,下令在白宮辦公室里安裝竊聽系統。委員會要求尼克松交出有關的錄音帶和文件資料。尼克松以行政特權為理由拒絕交出,並將事情鬧到上訴法院。不料,在經過三星期的考慮後,多數法官認為總統也要受法律的約束,必須交出錄音帶和文件資料。 尼克松惱羞成怒,下令免去調查水門事件的特別檢察官考克斯的職務。這一下可捅了馬蜂窩,美國各電視網立即中斷正常節目,向美國公眾報告這一爆炸性新聞。公眾的反應就像火山開始噴發,抗議電報像雪片一樣鋪天蓋地,輿論將尼克松與希特勒相提並論。連宗教界和原先支持尼克松的出版物,都憤怒地指責尼克松。血氣方剛的大學生則組織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整個美國像開了鍋一樣,群情激憤。在民意的推動下,眾議院決定對總統進行彈劾。 尼克松決心頑抗到底,他一面銷毀錄音帶上對他不利的內容,一面繼續強調行政特權,表示「將遵循從華盛頓到約翰遜歷屆總統所遵循與捍衛的先例,決不做任何削弱美國總統職位的事情」。他交出的電話記錄千瘡百孔,大量重要的內容被諸如聽不見、無情報價值等字眼代替。尼克松的行為進一步激怒了公眾,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裁決尼克松必須交出有關的錄音帶。 真相新任命的特別檢察官在白宮被迫交出的錄音帶中找到了新證據,有一盤錄音帶上清楚地記錄著水門事件發生後六天,尼克松指示他的助手,讓中央情報局阻撓聯邦調查局調查水門事件,這是尼克松掩蓋事實真相的鐵證。整個白宮被驚得目瞪口呆,他們一直相信總統的清白,一直超出自己的職權范圍來保護總統,而總統卻從一開始就掩蓋真相,並欺騙他的顧問、公眾、國會甚至自己的家庭達兩年之久,每個人都感到被出賣了,就連共和黨的一批參議員、眾議員也建議他辭職,尼克松終於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 [編輯本段]事件結果1974年8月8日晚上,尼克松不得不向全國發表電視演說,宣布辭去總統職務,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惟一一位因丑聞而中途下台的總統。 [編輯本段]社會影響水門事件之後,每當國家領導人遭遇執政危機或執政丑聞,便通常會被國際新聞界冠之以「門」(gate)的名稱,如「伊朗門」、「拉鏈門」、「虐囚門」等。
B. 求一篇觀後感,電影題材不限
《阿甘正傳》觀後感
算起來,《阿甘正傳》已經看了不下十次了。第一次接觸還是今年暑假時偶然在電視上看到的,看完後當時只感覺阿甘的人生太過於傳奇了,十分的嚮往那樣波瀾起伏的人生經歷,其餘的倒也還真感到沒什麼。
之後為了補全漏看的前十分鍾的內容去網上下載了部高清的英文原版,頗有耐心的再次從頭看了一遍,這一回除了那份感嘆,似乎更增添了許多的感動。再到之後為了了解片中的那一個個耐人尋味的細節,那一個個的歷史事件、人物,又反反復復又看了幾遍,更加由衷的贊賞這部我所認為的史詩級的巨作。最近的一次則是在向社團的社員們介紹情商時和大家一起觀摩了這部影片。還記得播放之前,我頗為感慨地對台下介紹道:「去年我社看了一部經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贖》,該片幾乎囊括了1994年奧斯卡所有提名獎,但最終卻連一項正式獎項都為獲得,由此95年傳至我國時得到了一個《刺激1995》的譯名。當時看完,我很不解為何這么一部經典的影片會遭遇如此的境遇?原因在之後看過《阿甘正傳》後似乎便釋然了,因為同年有《阿甘正傳》的存在。作為1994年奧斯卡大獎獲得者,《阿甘正傳》無疑是一部絕對值得仔細觀看思考的作品,它所帶給我們的,絕不會只是一部電影那麼簡單……」。
的確,每一次看完這部影片總是有一種別樣的感受。或是感慨,或是感動,或是倍受鼓舞亦或是令人深思。影片中的主角阿甘作為一個智商僅有75的近弱者(智商低於70為弱智),卻擁有著常人所不及的高情商,以及其一生所散發出的誠實守信,做事認真,勇敢無畏,重情輕財這種種人性的光芒。引用句網上的評論「反過來說則是具備這些美德便成了愚蠢,這真是對當今某些社會狀況的一個莫大諷刺」。所謂「反智」電影是也。
准確的說,阿甘不愚蠢,用他自己的話說「做蠢事的人才是蠢人」。縱觀阿甘一生,他的確沒有做過任何愚蠢的事,他總是用他的那份單純去創造了一個個的奇跡。他用他那簡單的努力和愛感染了身邊的每一個人,珍妮、巴布、丹中尉、那群追隨者們,無一例外。影片中他令人意外的進入阿拉巴馬大學,進入美國全明星隊,多次參見了數任總統,參與了越戰,華盛頓反戰集會,中美乒乓外交,水門事件……以一個小人物的視角見證了美國在那一段時期內經歷的種種變遷,闡釋了所謂的「美國夢」的意義。「只要努力,就能獲得成功」。
影片中值得令人深思的太多太多,片頭片尾那在風中飛揚的羽毛這一意象更是長久為人所稱道。羽毛在風中飄逸不定,似乎寓意著如阿甘母親的那句著名的台詞「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樣的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將會是哪種。」所向阿甘闡述的人生是未定的,需要自己去探求的信念。然而羽毛最終落在他的腳邊,最後又從他的腳邊再次飛走,卻又暗含著丹中尉所曾經深信著的「命運早已註定」的思想。整部影片從大體上看似乎也便是交織著這兩種理念所展開的阿甘的非凡人生。阿甘那不尋常的體魄似乎是上帝的禮物,所謂命中註定。然而當他在美國大陸上不斷奔跑之時,前方的未知似乎也正喻示著他那憑借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引導所一步一步開創的傳奇。
他的一生都在奔跑著,「我跑,只因為我想跑」。簡單的話語里,卻耐人尋味。不斷的前進,不斷的努力,只為了最簡單的目標。似乎我們每個人都正邁步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之上,不需要太多紛繁復雜的理由,只是邁開大步向前奔跑,或許這便是人生的意義所在。「只有放下過去,才能繼續前進。」一切的榮耀或失敗都只是道路上的一部分,放下它們,才能跑得更釋然。可是,當我們還沉浸在這樣的鼓勵之時,阿甘卻只是淡淡的說了句「我累了」便停下了腳步。這一度讓我不解,那些跑步時的追隨者們相信會更加茫然。直至今日讀完李開復的自傳,看著這位似乎人生與阿甘一樣波瀾的引路人的一次次放下,才最終有些感悟。其中的感悟,似乎也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去體會。
對於片中珍妮所代表的那一系列某種意義上的負面價值,披頭士文化、政治黑幕、戰爭、人性的墮落甚至連我國十年文革的那一度的黑暗都有所提及,阿甘的Forrest這個名字所喻指的3K黨,與阿甘與黑人巴布的友情,更是這強烈的對比諷刺的代表之一。這里我不想再展開,畢竟阿甘也堅信的是這個世界還是美好的。
如果人生如同這樣的一部電影,那麼毫無疑問的是我們才剛剛演繹到影片的前一小段,後面還有長長的一大段。不論之前發生過什麼,得到過什麼,或是失去過什麼,都只是那小小的一部分。放下,才能繼續前進。因為奇跡每天都在發生。
要說的似乎還有很多,畢竟它所包含的意義太多太多。以致於每一次看完依然會產生許多的思考。即使再看上幾遍,每個人內心的惶惑感一點都不會減少,但同時我們也會油然而生一種超脫的感覺,就像我們仰望星空,感到一種自然的和諧和偉大的力量,雖然一些問題還是沒有答案,可是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時間總是無情地流轉,它在催促我們不要因太多的思考而虛擲光陰。
所以,不要再猶豫彷徨,只要向前邁步奔跑。
C. 水門事件觀後感
你得先知道水門事件是怎樣的一個歷史事件啊
你知道了這個事件後,你就會有自己對這個事件的看法了
這個看法不就是觀後感了
自己寫出來就行了
D. 從水門事件中,談如何建立誠信社會
誠信社會的建立至少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是必要條件,那就是建立以誠信為本的社會誠信體制,涵蓋政府、制度、組織、社區和個人。其中,誠信政府的建設是核心。第二個是充分條件,即建立保證社會誠信體制靈活運轉的社會誠信機制。誠信社會建設可以採用信任訓練法等專業方法宣傳普及,組織誠信行動和考核評比等。誠信是社會信用制度的道德基礎
對於轉型期中國社會的誠信狀況,我在《轉型期的中國人》中有過如下描述:在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中國人的人性都沒有像今天這樣得到如此充分的表現。一個個靈魂,美麗的與醜陋的,神聖的與世俗的,高尚的與卑鄙的,天才的與平庸的,奮進的與墮落的,嚴肅的與游戲的,真誠的與偽善的,仁慈的與邪惡的都在頑強地表現著自己,演繹著人生舞台一幕幕悲喜劇。一個時期以來,關於老人跌倒扶不扶的討論成為網上熱點,鬧得沸沸揚揚這本身就折射出中國社會的誠信危機和道德滑坡。一個關於此問題的網上小調查顯示,四成以上的網友表示不扶,因為扶不起。尊老愛幼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件再明白不過的事情,現在讓人糊塗了;一件再簡單無比的事情,現在變得復雜了。
不誠信背後的深層原因,可從組織制度和行為個體兩個層面分析。從組織制度層面而言,不誠信是因為金錢拜物教滲進了組織制度的肌體,深入到組織制度的骨髓,成為組織制度的靈魂。一旦拜金主義變成組織制度的靈魂,組織制度就變得貌不恭、言不從、視不明、聽不聰、思不睿,完全淪為金錢的奴隸。這樣的組織制度,哪裡還有一點對人民的熱愛和對使命的忠誠,有的只是對關系的承諾和對金錢的崇拜。而且這種萎靡腐敗之風在制度內部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反腐敗的經驗告訴人們:腐敗之事往往一爛就是一窩。從行為個體層面上說,不誠信還是與金錢拜物教有關,因為貧窮而缺錢。在不涉及到金錢的地方和時候,人們還能保持起碼的風度,一旦牽扯到金錢,人們馬上就變臉,完全就忘掉仁、義、禮、智、信的古訓,不是以義為本、以利為末,以人為本、以財為末;而是以利為本、以義為末,以財為本、以人為末。徹底扭曲了是非曲直的評判標准,顛覆了真、善、美的價值觀念,使其行為退化為動物層次的刺激反應模式。
道德重建、社會重建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把義從利的枷鎖中、把人從財的奴役中解放出來,把顛倒了的義利關系、人財關系重新顛倒過來,讓仁義主導利益,讓人性統治財物。一句話,就是把人的良心找回來。道德重建的具體任務就是洗滌心靈、恢復本性。
誠信是立身之本、感通之源、和諧之道、仁義之里。誠信稀缺說明我們的社會在仁義道德、人際溝通、社會交往與調和諧合上出了問題。社會缺乏誠信就像自然缺乏空氣一樣,使我們的社會呼吸困難,需要增添誠信這種新鮮空氣。
誠信是個體的靈魂,社會的粘合劑。缺乏誠信的個體,不僅無法立德、立言、立功,而且也無法立身,說話無人聽,做事無人信,簡直是舉步維艱,寸步難行。缺乏誠信的社會就是一盤散沙,缺乏向心力、內聚力,人與人之間沒有親和力。正如英國實驗哲學家培根所說:沒有友情的社會,則只是一片繁華的沙漠。我們今天的城市社會就是一片繁華的沙漠,人際關系以陌生、反感、不信任、相互獨立和社會連接為特徵。
誠信是信用制度的基礎,一個人,一個組織或一個制度,沒有誠信就很難期望它履行信用制度。信用一詞最早是屬於道德倫理范疇,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雙方應該遵守的一種行為規范,它是當事人自覺遵守承諾、履行義務的道德准則,是一個人本身所固有的道德品行。而法律意義上的信用是關於經濟可信度的社會評價,是民事主體所具有的誠實守信能力和經濟履約能力及其在社會上所獲得的相應信賴與評價。這就是說,在現代社會,信用不僅是一個道德問題,而且還是一個與信用制度有關的法律問題。
社會信用制度是誠信的制度保障
新人文主義者阿爾文·巴比特曾經說過:當用任何徹底性的眼光進行研究的時候,那就會發現,經濟問題會跑進政治問題之中,政治問題會跑進哲學問題之中,而哲學問題最終幾乎總是不能分開的與宗教問題捆梆在一起。這就是說,假如一個人沒有了信仰,那他的道德義務就會受到貶損,法定權利則會無限膨脹,他就會不顧禮義廉恥,無所不取、無所不為。
社會規范和控制有非正式的習俗和道德,又有正式的法律。法律產生於習俗和道德,又高於習俗和道德,是最高的社會控制手段。在有些情況下,道德又需要法律的保護。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信用制度是誠信道德的制度保障。古人常說人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雖然現代信用制度是在古代誠信哲學以及由此產生的民俗、民德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但是它和古代人所講的誠信哲學有著本質的不同,概括起來,其區別如下:
第一,從性質上講,古代人的誠信是一種人格操守,是由自然經濟和人身依附關系所決定的一種個體道德情操;社會信用制度則是一種契約關系,是由工商經濟和相互依存關系所決定的一種互惠制度安排。
第二,從適用范圍上講,古代的誠信只是涉及到少數有恆產者的事情,因為孟子曾這樣說過: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之。而現代信用制度則涉及到現代社會每一個人,換句話說,每一個人都有享受現代信用制度的權利,關鍵在於你願不願意享受它。
第三,從使用結果上講,古代人守誠信,就會受到誇獎,不守信諾,就會受到批評或指責,其後果只不過是道德上的益或損;而現代人在信的基礎上使用信用,其結果是越來越有信用,與之相伴隨的是在其手中流通資金的增多和財富的增長。當然,現代人不遵守信用制度所遭受的懲罰也是嚴重的,其後果不僅是道德上的,而且主要是經濟上的和法律上的。
誠信社會與古代理想大同社會
談到誠信社會建設,讓我不由聯想到古人對大同社會的描寫: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誠信社會與古代社會大同社會的關鍵聯結,就是都有一個信字。但是要達到古代大同社會的理想境界,誠信社會建設還缺少許多至關重要的構件。在我看來,大同社會至關重要的構件至少包括: 天下為公的經濟體系;選賢與能的政治體系;講信修睦的社會體系;皆有所養的福利體系;不必為己的道德體系;外不閉戶的安全體系。我稱它們為體系而不稱之為制度,旨在強調它們在古代大同社會的自然天成性而非人為建立性。與其說它們是制度,還不如說它們是習慣。這種社會習俗是一種產生於自然秩序的行為規范。按照美國社會學家羅斯的觀點,人性中也有自然秩序的要素,它們是同情心、互助性和正義感,類似於孟子的四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在熟人社會,社會秩序就是靠人性中自然秩序要素來維持的。
而在陌生人社會,人性中的自然秩序要素,諸如習俗、道德不再發揮主要作用,即非正式控制手段基本不靈了。因此,需要有像法律這樣的正式社會控制手段來維持社會秩序。從文明的起源上講,熟人社會即農村社會,陌生人社會即城市社會。熟人社會不存在誠信問題,因此,也不需要解決誠信問題的法律。陌生人社會存在大量的誠信問題,所以才出現解決這些誠信問題的法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誠信社會既是道德社會,又是法律社會。
誠信社會與古代大同社會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後者不僅沒有法律,也沒有道德,靠自然秩序來維持。前者既有道德,也有法律,社會秩序主要靠社會控制來維持。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陌生人社會,治理的手段既有習俗,又有道德,更有法律,是以德治國與以法治國的結合。誠信是欺詐的對立面,沒有欺詐就沒有誠信。因此,法律要在保護誠信、打擊欺詐、促進人們識善、向善、行善上發揮導向作用,絕不能讓欺詐行為得逞。
道德的墮落導致法律的墮落,法律的墮落進一步加劇道德的墮落。在法律和道德的博弈中,雖然道德是法律之母,但是法律是強者,而道德則是相對的弱者。特別是在市場交易法則無孔不入的今天,法律天平有向金錢、權勢傾斜的危險。對於法律的這種異化,立法部門更應該盡快立法加以防範和懲處。《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道德和法律的博弈,只能走致中和、尚中和的道路。因為這是位天地、育萬物的至善之道。
個體缺乏誠信,個體的視、聽、言、動就會失去標准;社會缺乏誠信,社會就會失去人際信任和群體情感,從而變成一片繁華的沙漠。當下社會問題的產生,不是因為社會缺少了法律,而是因為人類缺少了共同靈魂,社會缺少了社區精神。在解決靈魂和精神之類的問題上,法律是無能為力的;它介入進來解決這類問題,不僅與事無補,而且只會把問題搞得一團糟。
E. 請祥細說下」水門」事件
水門事件
水門事件指美國共和黨政府在1972年總統競選運動中的非法活動暴露後的政治丑聞。
水門是華盛頓的一座綜合大廈。1972年6月17日有5個人因闖入大廈內的民主黨全國總部被捕。隨後的調查表明,尼克松政府為破壞選舉的進程採取了一系列的行動,闖入水門只是其中之一。結果導致政府的幾個官員鋃鐺入獄以及美國歷史上破天荒第一遭出現的總統辭職。
在5個人被捕後幾天,前白宮助理小亨特和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總顧問利迪即被指控犯有盜竊罪和竊聽罪。1973年1月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地方法院首席法官賽里卡主持審訊7名被告。在7名被告中有5人認罪,另外2人由陪審團定罪。1973年3月23日宣判時賽里卡法官宣讀了被告之一麥科德的來信。信中指控白宮至今仍在掩蓋它與闖入水門的關系。麥科德還說白宮曾對7名被告施加壓力,要他們認罪並保持緘默。在白宮顯然有牽連的情況下,尼克松總統於1973年4月17日宣布他已開始一次新的調查。4月30日尼克松公開聲明他對捲入此案的白宮工作人員的行動負有責任。他接受了顧問霍爾德曼和埃利希曼以及司法部長克蘭丁斯特的辭職,並宣布解除迪安的職務。然而尼克公一口咬定他對政治諜報活動以及掩蓋錯誤的努力毫不知情。他選擇哈佛大學法學教授考克斯為水門事件的特別檢查官。後來調查中心轉向參議院,開始由該院總統競選活動特別委員會(由參議員小歐文領導)舉行由電視播放的公眾聽證會。歐文委員會根據證詞判定白宮和競選委員會成員有罪。然而只有迪安一個人證明尼克松總統有直接捲入掩蓋活動。1973年7月16日前白宮工作人員巴特菲爾德揭露:在總統辦公室的談話都錄了音。考克斯和歐文委員會立即(7月23日)票傳錄音帶。尼克松以行政特權和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交出。當賽里卡法官命令尼克松交出錄音帶的時候,尼克松表示可以提供有問題的錄音帶的文字提要,但以不再索取總統文件的協定作為交換條件。考克斯拒不接受這個建議。10月20日總統命令司法部長理查森解除特別檢查官的職務。理查森和副部長拉克爾肖斯寧肯辭職也不執行這個命令。最後考克斯的職務是由副總檢察長解除的。群眾抗議的怒濤迫使尼克松於10月24日交出了錄音帶。但賽里卡要的是9盤,他只交出了7盤。白宮聲稱另外兩盤根本就不存在。5月20日賽里卡法官命令尼克松向特別檢查官賈瓦斯基提交其他的錄音帶。7月27日—30日期間眾議院司法委員會通過彈劾案。8月5日總統提交三盤錄音帶的文字本,這些文字本清楚表明總統與掩蓋活動有關。因此尼克松在國會里失去了最後的支持者。他於8月8日宣布辭職,次日上午11時35分離開白宮。1974年9月8日繼任總統福特給予尼克松以無條件的赦免,不受進一步懲處。
1972年6月18日,星期日。 溫暖的陽光,清新的海風,茂密的樹林,松軟的沙灘,構成了一幅美妙的初夏海 濱風景畫。畫里還有錯落有致的幾幅別墅,那是美國總統在佛羅里達的比斯凱恩灣的 寓所。正在這里度假的尼克松總統,心情和這天氣、景色一樣的好。 4個月前的2月21日至27日,尼克松總統在他的對外政策首席顧問基辛格博士的陪 同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了歷史性的訪問,從而結束了兩國之間20多年的敵對狀 態。此舉贏得了世界輿論的廣泛贊揚和美國人民的普遍歡迎,尼克松的聲望大振。 1個月前的5月22日至28日,尼克松又赴莫斯科同蘇聯領導人會談,達成了關於限 定美蘇雙方各自擁有 2個反彈道導彈發射場的協議,讓世界在日益升級的軍備競賽中 看到了一絲有所克制的曙光。 有一系列令人矚目政績的尼克松總統,今年任期已滿,他正躊躇滿志地開始了競 選連任的准備工作。這次度假,他的公文包里還放著一份競選備忘錄。在他的案頭, 放著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回憶二次大戰的書著《勝利與悲劇》,這本書他已讀了幾遍, 他想進一步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尼克松並沒有意識到,正當他向勝利的高峰攀登時,悲劇也在悄悄地向他襲來。 此刻,尼克松正端坐在沙發上,漫不經心地瀏覽當天的報紙。他有早讀的習慣, 看報就像吃早餐一樣必不可少。 《邁阿密先驅報》第一版左側的一段小新聞引起了他的注意,其標題是:「企圖 在民主黨總部裝竊聽器的邁阿密人在華盛頓被拘留」。 到自己的競爭對手民主黨總部去實施竊聽,真有意思,尼克松不由自主地看了下 去。報道說,昨天(6月17日)夜裡有5個人在華盛頓的水門大廈被捕,民主黨全國委員 會總部就設在該處。這5個人中,有4個是從邁阿密去的,其中一個自稱是中央情報局 的職員,另 3個是古巴人。他們隨身攜有照相機和電子偵察設備,是戴著橡膠手套安 裝竊聽裝置時被發現,當場被捕的。 據尼克松自己在回憶錄中說,他的第一個感覺是這段新聞荒謬得很,古巴人到美 國民主黨總部來裝竊聽器,真會開玩笑。所以,他把報紙放一旁,便自由自在地投入 大海暢遊了好久。後來他甚至覺得,這是有利於他競選連任的消息,因為它可以聲明, 由於有「左派」之稱的競選對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麥戈文一向對古巴卡斯特羅政權 採取謙讓政策,在美國國內的古巴僑民都害怕這一點,故在民主黨總部實施盜竊。這 樣的消息傳播開來,可以狠狠打擊民主黨。 然而,事情並非像尼克松想像的那麼簡單,那麼如意。被捕的 5個人中,那個自 稱是中央情報局職員的麥科德,實際上是尼克松的「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的安全顧 問,其餘 4人也不是什麼古巴人,很可能是受雇於「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的特工人 員。 一石激起千層浪。有如此前景的麥科德等人的被捕,使水門事件很快變成了新聞 界熱炒、全國關注的爆炸性新聞。 專門辭去司法部長職務、充任尼克松的競選連任委員會主席的米切爾,不得不向 新聞界聲明,在水門大廈被捕的那 5個人的行為,純屬他們的個人行為,與本委員會 毫無關系。 民主黨展開了攻勢。它們對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和這伙竊賊提出民事訴訟,要求 賠償100萬美元,後來又增至640萬美元。當時它們並沒有想到,它們本來可以得到的 更多——當然,並非是指金錢的數額。 兩天後,即 6月20日上午,《華盛頓郵報》的一則消息使尼克松不安起來。報道 說,從被捕的人員隨身攜帶的通訊錄中,發現了曾在白宮任職的前中央情報局特工人 員,他叫霍華德·亨特,在尼克松的高級顧問科爾森手下任職。聞此消息的白宮,像 挨了地震。 昨天剛從度假地返回華盛頓的尼克松,見報後馬上召來其心腹、白宮辦公廳主任 霍爾德曼商談此事。一個多小時很快過去了,似乎還沒有找到萬全的對策。下午繼續 探討同一個問題。情況不明而又怕牽連的尼克松,首先要求霍爾德曼如實告訴他,在 我們「自己人」中,不管屬於哪一層次的官員,是否已經使我們捲入這個尷尬的局面。 然後一起研究,目前的一切調查與口供,如果進行深查細究,會不會讓民主黨抓住把 柄,對我們競選不利。據尼克松日記記載,米切爾曾在電話里神秘地告訴霍爾德曼別 捲入此案。但此時霍爾德曼很肯定地向尼克松保證,白宮的官員不會被牽涉到此案中, 米切爾也與此事無關,盡可以放心。聽到這一保證,尼克松擔心被信心所取代,他決 定採取以攻為守的策略。 然而,霍爾德曼還告訴他,查究水門行動的主使人已經查到競選連任委員會財政 組的法律顧問戈登·利迪身上,聯邦調查局正在追查因水門事件被捕的麥科德身上攜 帶的款項,該款項很可能出自競選連任委員會。「必須阻止聯邦調查局追查那筆錢的 來源!」尼克松不容置疑地說。後來,中央情報局的一位高級官員授權向聯邦調查局 代理局長打電話,請他「別管這件事」,因為在這兩個局之間,早有互不幹涉對方秘 密行動的協議。 盡管白宮利用其執政的權力進行掩蓋和阻撓,檢察機關對水門事件的調查仍在進 行。9月15日,在取得必要的證據之後,在這一事件中當場被捕的麥科德等5人被依法 起訴,同時被起訴的還有中央情報局的特工人員霍華德·亨特和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 的法律顧問戈登·利迪。 盡管有水門事件的陰影纏繞,尼克松爭取連任的競選依然搞得有聲有色。大選前 夕的10月26日,從巴黎回國的基辛格特使,向美國人民公布他與北越代表黎德壽進行 一系列秘密會談的成果,宣稱:「和平即將到來。」這給尼克松政府的政績本上又增 添了濃重的一筆。尼克松毫不留情地嘲笑他的競爭對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麥戈文之流, 是「嘲笑我們國家的過去和將會妨礙它的未來的激進集團」。他針對麥戈文借口水門 事件攻擊他的政府是「最腐敗的政府」一說進行抨擊道:「這些年來批評美國的制度 已變得很時髦。批評者們堅持認為,它是如此偏頗,如此腐敗,如此不義,以致我們 應該摧毀它,用別的什麼東西取代它。我完全不同意,我相信美國的制度。」 麥戈文顯然不是尼克松的對手。在中學時代就以擅長演講和辯論著稱的尼克松, 巧妙地將對手指責他和他的政府的腐敗,變成了攻擊美國制度的腐敗。盡管水門事件 的許多事實已經揭露,但美國選民們似乎對此並不太在意,他們更看重尼克松政府的 政績,所以,11月7日公布的大選結果,尼克松就得了61%的選民票和520張選舉人票, 而麥戈文只獲得 34%的選民票和17張選舉人票。這是在美國總統選舉的歷史上少有的 以如此懸殊的票數決出勝負的一次。 以米切爾為首的總統連任競選委員會成員個個喜形於色,他們似乎忘記了還有 7 個「難兄難弟」因水門事件正在失去自由的監獄里接受審訊。 尼克松滿面春風,走馬上任,開始了新的一屆總統任期。在1973年 1月20日的連 任就職演說中,他還沒有忘記抨擊他的對手:「在每一個關鍵時刻,我們總是受到那 些認為美國一無是處、絕少正確的人們的困擾。但是,我深信,這不是歷史對我們有 幸經歷這些非凡的年代的評判。」他在演說中自豪地用了一連串「讓我們感到自豪的 是……」的字句,宣稱「本世紀美國的經歷在世界歷史上是無與倫比的」。 然而,水門事件的陰影並不因為尼克松滿面春風而消散,相反卻一步步向他逼來。 當尼克松在台上發表連任就職演說時,對水門事件被告的審訊也在抓緊進行。這場審 訊從1月8日開始,被告在巨大的壓力下開始交代其犯罪事實,有的公開表示對各種指 控服罪。他們究竟做了哪些交代,會不會將白宮里更大的人物牽扯進去?還有,為掩 飾真相而做出的種種努力,會不會弄巧成拙,欲蓋彌彰,反而增添新的罪證?這一切, 都使白宮彌漫著一種焦慮的氣氛,尼克松及其心腹官員更是坐立不安,失眠頻頻。 本來應該沉浸在競選連任勝利的喜悅之中,如今卻被水門事件的陰影所籠罩,尼 克松未免感到沮喪。他這時似乎已經意識到,從一開始阻止調查就是個錯誤,而且是 比到水門大廈民主黨總部安裝竊聽裝置本身更大的錯誤。但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身份 和形象,這條路哪怕是錯了也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風雨飄搖的白宮,彷彿在經受地震後日益增強的餘震的煎熬,誰能保證這不是又 一次更大的「地震」到來的前兆呢?
丟卒保車,大總統揮淚斬馬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曾想以攻為守的尼克松總統,漸漸地處於防不勝防的境地。 尼克松在1973年 2月14日的日記中,憂心忡忡地寫道:「我可以料想得到,假如 法官把亨特叫到面前,拿35年的刑期來恫嚇他,他很可能為了免受刑罰而就把自己所 知道的一切,全盤吐露。」 亨特,這個中央情報局的特工人員,不僅與潛入水門大廈民主黨總部的 5名案犯 有牽連,而且他曾和總統競選連任委員會的法律顧問利迪一起,在白宮的縱容下,私 闖心理治療專家埃爾斯伯格的辦公室,企圖竊取加害埃爾斯伯格的材料。這個埃爾斯 伯格曾經把五角大樓關於越南戰爭的秘密材料交報社發表,對尼克松政府不利,政府 起訴他盜用文件罪,正在受審。白宮顯然想置他於死地。一旦這一事件抖露出來,豈 不是又一次「地震」。 如何使亨特保持沉默,或者絕不供出幕後的縱容者,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3月21 日上午,在尼克松的橢圓形辦公室,總統和他的法律顧問約翰·迪安商談著。 「亨特給競選連任委員會的一名律師寫信,索取12.2萬美元,作為個人和請律師 的費用。他甚至規定了交款期限。」迪安向尼克鬆通報了這一情況。 「他們到底想要多少錢?」尼克松知道,有第一筆,就會有第二、第三筆錢;有 第一人,就會有第二、第三人要。 「在整個訴訟期間,至少要付 100萬給各個被告。」迪安報出了一個不少的數目, 雖說這一數目對美國總統來說是不難辦到的,但在風聲很緊的情況下,畢竟要冒不少 風險。 從迪安的口氣中,似乎不想再去冒險。騎虎難下的尼克松總統,卻只有按照既定 方針走下去這一條路。他曾兩次向公眾信誓旦旦地保證,他和他領導的白宮在水門事 件一案中是清白的,經得起調查的。如果退縮的話,他和他的政府豈不成了信譽掃地 的說謊者和騙子。 「也許我們這樣做是錯的」,尼克松緩緩而又堅定地說,「但此時此刻,你難道 不同意最好的出路是把亨特的問題妥為應付嗎?我想,此時此刻,這是值得一為的。」 他顯然把賭注押在了讓被告守口如瓶上。他是在位的總統,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 樣押寶也許有他的道理。因為,如果這些被告拿了錢,還想獲得自由,即使法院判他 重刑,作為總統還有特赦罪犯的權力。有總統作強大的後盾,聰明的被告是不會吐露 對總統及其領導下的白宮不利的事實的,尼克松相信這一點。 迪安嘴上答應了總統的要求,心裡卻像掛了15個吊桶,七上八下,惶惶不安。 尼克松在回憶錄中承認:「從事後看,這一天是我任期內一個悲慘的轉折點。」 事實正是這樣。不久便「反戈一擊」的迪安,使尼克松和白宮狼狽不堪。 迪安不僅說出了白宮幾名重要人物與5名竊賊潛入水門大廈民主黨總部一案有關, 而且坦白了案發後的一系列掩飾真相的企圖。他公開表示,白宮的辦公廳主任霍爾德 曼、總統的內務顧問埃利希曼以及他自己,都卷進了此案,有「阻撓司法的舉動」。 他還透露,總統的私人律師坎姆巴克曾受命籌款給水門事件一案的被告。 而關在獄中受審的麥科德,也指控爭取總統連行委員會主席,前司法部長米切爾 應對他們潛入水門大廈民主黨總部行竊一案負責,並且供出在受審期間,有人表示可 予以寬赦,交換條件是他緘口不語。 負責審理水門事件一案的聯邦地方法院法官也似乎打定主意要與白宮過不去。在 3 月底進行的宣判中,對第一位將政界要人牽進這一事件的被告麥科德從寬處理,予 以保釋,而對其餘 4名潛入水門大廈行竊的被告則予以重判,暫定為40年徒刑;與此 案有關、又犯有私闖埃爾斯伯格醫生辦公室行竊之罪的亨特和利迪,前者被暫判為入 獄35年,後者曾因不肯開口而犯了蔑視法庭罪,就此暫判為6年零8個月徒刑,另處罰 款4萬元。 輕重懸殊的宣判,給至今抱有僥幸心理、不願吐露全部事實的被告形成了巨大的 威懾力。尼克松明知這樣的判決過重,甚至實屬蠻橫,因為對一些殺人犯的判決也不 至於如此;但也不得不承認,這是地方法院法官所採取的一種文明的策略,就是要促 使被告說真話,因為他們的宣判並非最後的判決,如果坦白交代,檢舉揭發有功,麥 科德就是他們的榜樣。 隨著水門事件真相的不斷抖露,群情激憤,輿論大嘩。尼克松的防線是如此脆弱, 已經到了不找幾個替罪羊就難以過關的程度。 4 月中旬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接替米切爾擔任司法部長的理查德·克蘭丁斯特, 急匆匆地求見總統尼克松,說有要事相告。無心度假、正在白宮舉行午後宗教禮拜儀 式的尼克松,在儀式結束後馬上同他進辦公室密談。克蘭丁斯特省去了拐彎抹角的客 套話,直截了當地告訴總統:「迪安把我們告了。霍爾德曼和埃利希曼被認為是授權 闖入水門大廈行竊的主謀人。」「不,這不可能。」尼克松驚訝得差點叫了起來,緊 接著又半信半疑地問他的司法部長:「真有其事?」克蘭丁斯特沒有正面回答,說: 「讓刑事廳長來談,您看如何?」尼克松點了點頭。 不一會兒,身穿一件贓兮兮的 T恤衫和一條濕漉漉的牛仔褲,腳蹬一雙網球鞋的 司法部刑事廳廳長亨利·派德遜,在克蘭丁斯特的帶領下,走進了尼克松的辦公室。 他是在洗刷遊艇時被召來的,連衣服也沒來得及換。下屬官員如此打扮到白宮來,實 屬不敬,要是在平時非被轟出去不可,但這次尼克松只是皺了一下眉頭,便讓他將掌 握的迪安指控的情況一一道來。這位廳長遲疑了一會,瞥了身旁的部長一眼,在得到 「照實說」的眼神暗示後,便將迪安如何指控總統的辦公室主任霍爾德曼、內務顧問 埃利希曼捲入水門刑事案的情況做了匯報,末了還斗膽建議:「應該讓他們兩個辭職, 不然會有麻煩的,會使您和您的總統職位處境難堪。」 尼克松默默地聽著,思索著,眼睛直愣愣地望著天花板,半晌沒說一句話。克蘭 丁斯特部長和派德遜廳長面面相覷,不知所措。「你們走吧。」尼克松有氣無力地說。 寬大的辦公室只剩下沉思的尼克松一人。「好一個吃裡扒外的迪安!」尼克松想 對他施加壓力,讓他明白作為總統可以阻止他獲得行政豁免權,到頭來一樣受刑,可 是又擔心把他逼急了眼,說不定會把指控的矛頭直接轉向他。 「我沒有什麼把柄掌握在迪安手裡。」尼克松的心裡暗暗地為自己打氣。雖說他 事先確實沒有授權任何人去干闖入水門大廈民主黨總部安裝竊聽裝置這樣的蠢事,但 事後的掩蓋行動他能逃脫罪責嗎?一想到這里,他的心又有點發虛。雖說他和年輕的 法律顧問迪安商談掩蓋對策時,沒有第三者可以出來證明,但誰又能保證沒有留下任 何可以作為證據的話柄呢? 苦思冥想,絞盡腦汁,還是沒有找到自己滿意的對策。想找幾個心腹顧問來集思 廣益,可是不少人已經涉嫌水門一案,要是再冒出一個像迪安那樣「反戈一擊」的顧 問,那不就更慘了。看來,只有變以攻為守為以退為進了,「丟卒保車」不失為一種 明智的選擇,尼克松終於拿定了主意。 幾天後,霍爾德曼和埃利希曼被召到總統辦公室。尼克松把上次司法部長及該部 刑事廳廳長談的情況一五一十地講給他們聽,然後,婉轉地請他們拿個主意。這兩個 人是尼克松的得力助手和多年的忠實朋友,為他謀取總統職位立下過汗馬功勞,如今, 要尼克松開口讓他們辭職,實際上是把他們開除出白宮,尼克松真是有點開不出口。 霍爾德曼和埃利希曼顯然被總統介紹的不利於他們的事實驚呆了。雖說這些事實 都是他們經歷過的,但一旦作為罪證指控則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非常敏感而又特 別能領會總統意圖的辦公廳主任和內務顧問,此刻,只有吞下辭職這杯苦酒,以便保 全總統和白宮的面子。「我們會現實地面對這一切的。」霍爾德曼和埃利希曼說這話 時,眼睛有點發紅,鼻子開始發酸。 三人相對無語。誰也沒有說出「辭職」這兩個令人難堪的字眼,但誰的心裡都非 常明白。還是彼此心照不宣吧,各自的心情當然有所不同。 尼克松後來在回憶錄中這樣描述他當時的心境: 「我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要他們離職,真是自私得可以了;不過我還不至於狠心到 能夠心安理得地傷害自己所深切關懷的人。我憂慮他們被迫辭職時所受的打擊,但我 更憂慮他們留任不去會使我遭受的打擊。」 「我現在的問題,是必須把做過一些我亦有份之事的幾個朋友開除。」 4月 30日晚上,尼克松向全國發表講話。他重申自己與水門事件沒有牽連,但接 著又說,他將為那些「在一件他們原來深信是正確的事情中可能犯了錯誤」的下屬承 擔應負的責任。尼克松藉此機會宣布:「今天,我做出了任期內最難的一項決定,我 接受了白宮兩位最親信僚屬的辭呈。他們是霍爾德曼和埃利希曼,稱得上是我有幸遇 到的最優秀公務人員中的兩位。」他用如此贊美的語句,送給被迫辭職的朋友,與其 說是對朋友的撫慰,倒不如說是為了使自己的心裡也好受些。同時宣布已經辭職的還 有那個「反戈一擊」的顧問迪安,以及司法部長克蘭丁斯特;前者如果不從白宮清除 出去,怎解尼克松的心頭之恨,後者辭職是因為他的一些親密同事可能「與違反美國 法律的某些行為有牽連」。 尼克松演出了一幕現代「揮淚斬馬謖」的話劇。然而,就像馬謖被斬並不能奪回 失去的街亭一樣,丟了「卒」的尼克松能保住自己這個「車」嗎?
補充:具體一些可以看——http://novel.jschina.com.cn/hanyuwenxue/zhentwx/zhentanwenxue87.htm
F. 作文的問題
人生是一場漫漫旅途。
有時我們只是靜靜地坐著,看鄉間夕陽 ;有時我們慢慢地走著,享自在風光。而當遠處的地平線——那心中永恆的渴望在召呼我們時,那便是我們奔跑的時候了。奔跑人生,共同體驗人生百味。
奔跑人生,我們體驗一種艱辛。真實的長跑需要身體的良好狀態,而人生的長跑則需要心靈的堅韌不屈。畢竟,人生的跑道不會是鋪滿玫瑰的花徑,而是充滿艱難險阻的沙土之道。我們要忍受腳板的疼痛,呼吸的困難,外界的紛擾,還有心靈里,那隱隱約約的放棄之念。太多的艱辛,讓無數人失去了心中的渴望和方向,人生變成了安適的散步。而那些堅韌不屈的靈魂,則繼續在生命旅途奔跑著。
奔跑人生,我們體驗一種暢快。
當遠處的地平線最終屈服於你我不懈的步伐時,當遙遠的彼岸最終踩在你我的腳下時,我們體驗到的,是一種發自心靈深處的最透徹的滿足。不要太多的言語,不要在意彼岸的偉大抑或平凡,只要靜靜去享受,這惟一屬於自己的奔跑人生。而即使我們最終到不了自己的理想之境,別著急,終究會有一個人,順著走過的路,奔向遠方。
當我們經歷了這漫長的奔跑人生,無論艱辛、暢快、滿足,都已幻化成心中最美好的記憶。而奔跑,便是人生最美麗的主題。
系緊你的鞋帶,不要猶豫,讓我們一起奔跑,去體驗這多彩的人生!
經歷過最初似乎無止境的艱辛,我們挺了過來,身體已經適應了奔跑的感受,心靈不再有激烈的困惑——遠方的目的地一點點在接近,而人也有了一種屬於奔跑的快感,這是體驗人生點滴過程的快感。不再理會外界的紛擾,我們只專注於自己的每一點進步,每一刻成長,輕盈的風成了我們最好的伴侶。想想古往今來那些偉大的奔跑者吧:司馬遷、李白、梵谷、尼來、格瓦拉……外界的一切早已不能羈絆他們的腳步,他們沉浸在內心的美妙體驗,在人生旅途中劃出了一條美麗的軌跡。
奔跑人生,我們體驗一種滿足。
曾幾何時,他滿載著中國籃球的希望駛向大洋佊岸的美國,幾年過去了,時間的腳步強有力的說明了一切。這個追風少年不但沒有辜負大家對他的期望反而鑄就了現在的休斯敦火箭隊的輝煌```````
慢數著他一路走來的坎坷,人們不經意的發現,似乎每個成功人的身後都有著一個為追求成功-奔跑的腳步,擺脫了那些失敗!姚明就是這個典型的事例,時間倒退到2002年NBA選秀大會上,休斯敦火箭隊以狀元簽選中了這位來自中國上海的「小巨人」,姚明也似乎邁開了追夢的步伐,但現實總是殘酷的,姚明剛開始很難適應NBA的比賽節奏,幾場比賽下來,自己沒能如願得分,反而讓球隊嘗到了一切又一切的失敗``````
正當這時,跌踵而來的質疑,使這位「小巨人」不得不明白這道理,人生的腳步不應放慢,而應時刻奔跑;就在評論員巴克利說出一句「姚明如果能拿下20分,他就親驢屁股」這話後,姚明用自己的行動回應了那些對他提出質疑的人們,更讓巴克利與驢屁股來了一個親密接觸!
姚明在事後體驗著自己的成功果實,他並沒有被短暫的勝利從而放慢自己前進的腳步,今後的路還十分漫長,他要做只是加快自己奔跑的步伐,原自己追風少年的這些理想``````
追風的道路上,總是會與到一些障礙,今年伴隨著姚明傷病的倒下,許多中國球迷為此擔心姚明能否參加北京奧運會,但姚明寧願放棄短暫的休息時間也不願看到球場上沒有他的身影!因為他對自己現在的輝煌顯然不滿足,他現在已經把追風腳步奔向即將開幕的北京奧運會!
奔跑,三追風少年對輝煌永不止步的信念
其實我想故事本身所處那個大時代的背景,就已經為阿甘和珍妮的人生之路定下了基調,戰後的西方社會,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黑人的搖滾樂被帶到了白人世界,貓王紅了,lennon來了;中場階級成為了社會的中堅力量,可他們的子女卻成為了垮掉的一代,他們拋棄父輩的信仰,他們以反叛標榜自我,追求理想主義他們追求自我解放,性解放,於是「花童」時代來了;黑人開始爭取自己的權利了。因為信仰不同,阿甘和珍妮以兩種截然不同的典型的方式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自幼失去母愛,在父親的暴櫱下成長的珍妮,自然而然的在性格中注入了反叛的因素,並不那麼美好的童年使她自小就想脫離現在這個世界,所以她和阿甘在田地里,許下的願望是我願自己像鳥兒一樣自由飛翔,fly far far away,在他許下願望的時刻,鳥兒從他們頭頂飛過。珍妮作為西方社會垮掉的一代,作為「花童」中的一員,以波希米亞人的方式渡過了成年後的大部分生活,就如垮掉詩人凱魯亞克的那首詩《在路上》一樣,她隨其他嬉皮士成員四處遊走,居無定所,追求自我解放,理想化主義,而這樣追求的現實體現方式就是流浪、吸毒,搖滾樂、反戰還有性。珍妮是反叛的化身;而單純的阿甘在那個偉大母親的呵護與鼓勵下,自始至終走的是「人間正道」。他幾乎在所有重大事件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不僅取得了財富,更贏得了榮譽,阿甘是主流的代表。所以我想阿甘是永遠無法看到他和珍妮之間的那條鴻溝,他永遠不明白珍妮的選擇。雖然最後兩人殊途同歸,可是此前兩人的人生之路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說是相互對抗的。
在那個兩人第一次重逢的夜晚,阿甘從軍隊回到鎮上,卻在聲色酒吧里看到了抱著吉他裸唱的珍妮,多年之後兩人的人生路線居然就這樣第一次交叉。而此時珍妮娓娓唱來的卻是那首《Blowing in the wind》,很多人都說這是bob dylan的反戰歌曲,而此時台下的阿甘身著軍裝,兩個人的即糾葛又對抗的宿命人生隱約可見。也就是在一晚,珍妮伸手攔下了一輛汽車,正式開始了她「在路上」的旅程,開始了她的fly之旅。之後兩人走上了方向不同但又時而交叉的人生之路。
「If you'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be sure to wear some flowers in your hair....」
在《San Francisco》的歌聲中,離開家鄉的珍妮隻身來到三藩市,也許她那時也和其他「花童」一樣是頭戴鮮花趕往聖地三藩市的。而阿甘則派往了越南。
在那個多雨的越南叢林里,伴隨著沙沙雨聲傳來的是悠揚的《加州夢》,此時的阿甘正頂著雨認真給珍妮寫信,他寫的是那樣認真。而珍妮在哪?此時的珍妮正和其他嬉皮士們坐在趕往加州的汽車里,加州的舊金山是珍妮他們的聖地。然同一首歌串起的卻是兩種不同的境遇、不同的信仰。譏諷的是作為戰斗英雄的阿甘榮歸故里,可卻在白宮門外遇到了反戰示威的珍妮。雖然湖裡的一個擁抱,使兩人都忘記了自己所謂的信仰,然而久別重逢的喜悅並沒有持續多久,在byrds的《turn turn turn》中一副波希米亞打扮的珍妮和戎裝上掛滿獎章的阿甘最終還是分道揚鑣。畢竟他們所走的路不同。
於是阿甘繼續著他的傳奇之旅,幾乎和此後上任的每一個總統見面,刺殺與丑聞總是圍繞在總統周圍。前一個鏡頭尼克松還和阿甘微笑握手,而後一分鍾住在水門大廈的阿甘卻無意中揭露了尼克松的丑聞,導演讓水門事件就這樣搞笑的誕生。電視里馬丁路德金開始演講「I have a dream.....",中美建交了,lennon來美了,金錢與信仰?阿甘成名了,阿甘也有錢了。
最後使兩人重新走到一起的確是那個孩子。他們又重新回到兒時的小鎮,過著最朴實的生活,享受著傳統的天倫之樂。然而快樂短暫,最終珍妮死於艾滋病,導演以艾滋病作為珍妮結束人生的方式,我想恰恰為珍妮生前所走之路寫下了宿命的注腳。珍妮被埋葬在了兒時兩人一起玩耍的大樹下,就在阿甘一轉身離開時,身後一群鳥兒從珍妮墓前飛過,恍惚間,阿甘似乎回到了兒時和珍妮一起許願的那個下午。也許就在此時,珍妮才真正掙脫了所有束縛,逃離了所有痛苦,成為了一隻自由自在飛翔的鳥兒,fly..... fly........ fly.......
阿甘將孩子送上了school bus,就如同當年母親送他一樣,白色的羽毛在風中飄舞,於是生命的輪回又開始了。
下面還有一篇。也是關於人生價值的。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會遇到什麼。)」 每當我遇到問題或困難的時候,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是很自然的想起電影中阿甘奔跑的每個場景,然後我也會很自然的把自己當成阿甘,不斷的奔跑,為自己的人生奔跑,為自己的理想而奔跑。
在今天之前,看過阿甘正傳不下13遍,很久就想寫一部觀後感,畢竟很多時候,我的身上有阿甘的影子。不知是出於對影片的理解不深還是自己的閱歷尚淺,又或者兩者兼之吧,每次提筆總會寫不下去。今天,電影里一些熟悉的鏡頭和那些熟知的對白不止一次地閃進我的腦海,我想阿甘了。於是,從抽屜里拿出那張塵封的《阿甘正傳》DVD光碟,再一次重溫了阿甘的人生。
在我看來,阿甘的一生是成功的,盡管他的IQ僅有75。而阿甘的成功是因為他的純潔以及簡單卻從不曾改變過的信念。現實生活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天才,但都比阿甘聰明;可是有多少人能比阿甘更努力,更執著於自己的生活呢!其實阿甘沒有任何特長,除了奔跑,還是奔跑。他的一生都在不斷的奔跑著,跑遍了小鎮上的每一個角落;從中學跑進大學;從大學跑進海軍陸戰隊;跑進了越南的森林;跑進了美國的乒乓球國家隊;跑到了中國;跑到海上去捕蝦;跑到了美國總統的身邊;跑遍了全美國……其實在我的心目中,我一直是覺得阿甘雖然傻,但是他是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以及知道自己要為所渴望的東西付出什麼,所以他的一生都在奔跑,一直的奔跑。很多人在心目中笑阿甘傻,覺得阿甘的成功不過是誤打誤撞。我們不能否認這僅僅是一部電影,一部虛構的電影,但是事實上,這個充滿規則的復雜的世界也一樣可以很簡單,因為我們腳下的路沒有哪一條不是得靠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只是很多智商正常的人總是喜歡把簡單的一切變得復雜化,以此來炫耀自己膚淺的賣弄。
談談影片中的親情。影片中的母子情確實讓我印象深刻,阿甘的母親沒有因為阿甘低智商而拋棄他,相反想盡辦法讓他接受最好的教育,不讓別人看不起他,支持他,以他為自己的驕傲。母親對於阿甘一生的影響可以說是誰也無法取代的,母親是阿甘心靈上第一個也是最牢固的依靠。這段母子情讓我印象深刻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我很容易就把阿甘的母親看做是我的母親,同時把阿甘看做是自己。母親也是一個人把我從小帶大,沒有因為生活的苦難而選擇埋怨或放棄,而是想盡辦法讓我接受更好的教育,希望我某一天能夠從nobody變成 somebody,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我的母親不像阿甘的母親那樣有文化,也許她還帶著骨子裡還帶著愚昧和無理,但是很慶幸,她能默默的接受一些東西,支持我、鼓勵我,那已經足夠了。
再談談影片中的友情。可以簡單的歸結為阿甘和巴布的友情。阿甘對待友情不能用親密來形容,在我看來,是一種簡單的純粹,就像對珍妮的愛情一樣,甚至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在越戰時,隊伍遭到偷襲,大家各自逃命,阿甘心裡一直想著他的朋友巴布,在回來尋找巴布的路上救出一個一個受傷的戰士,當阿甘救出丹恩中尉得知叢林很快會被移為平地的時候,他沒有一絲退卻,心裡想到的只是一定要再進叢林,找到巴布,因為巴布是他阿甘的朋友。在巴布死後,他們的友誼並沒有隨巴布的死亡而終結,退伍之後阿甘履行曾經的承諾,去巴布家那邊干起蝦業,取得成功後與巴布的家人一同分享自己的財富。說起友情,我是心裡時刻是充滿了感恩的,能走到今天,絕對離不開朋友對我的理解、信賴、包容和鼓勵,那是一生的財富啊!毫無疑問,沒有友情的一生是不完滿的。也許我們這一代不需要用生命去驗證友情,但是真正的友誼絕對不是建立在金錢和權勢上的。友情和愛情一樣,值得用一生去守候。
最後談談愛情。之前一直很難下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自己在愛情上可以說是一張白紙,雖然現在還不能完全讀懂愛情,但是可以說比以往讀得更明白了。阿甘的奔跑,從某個角度看,可以說是為了珍妮而奔跑。小的時候,阿甘遭同伴欺負,珍妮大聲喊:「Run, Forest! Run!」然後阿甘就掙脫了腳下的束縛,開始了自己的奔跑人生;長大後,同樣一個鏡頭,阿甘跑進了橄欖球場,跑進了大學;越戰前夕,珍妮讓他不要太勇敢,遇到不對勁就跑,阿甘就這樣跑著逃了命,還救出了很多自己的戰友,跑到了總統身邊;所以阿甘曾經對珍妮說,他的所有一切都是珍妮給他的,因為她曾經叫他飛奔,他一直聽她的,所以才得到今天的成就。他對珍妮的愛是簡單、純潔而且高尚的。當珍妮在車里與男友親密的時候,只是聽到珍妮因為頭撞在玻璃上而發出的叫聲便沖上去給他男友兩拳;參加越戰時,他能堅持幾乎每天都給珍妮寫信;當珍妮在酒吧台上唱歌卻遭人調戲,阿甘二話沒說,沖上去將那幾人推倒在地,並且抱起穿著裸露不堪的珍妮;當珍妮被男友(黑豹黨任職的那位)抽了記耳光之後,阿甘雙眼發怒,全身都撲了過去,暴打此人;在反戰演講時,阿甘聽到台下珍妮的喊聲,非常驚異的一聲"JENNY",他隨即沖下台去兩人在水中擁抱在一起;珍尼死後,阿甘找人將那曾經帶給珍妮傷害的房屋痛快的推倒掉……阿甘和珍妮最後還是結婚了,婚禮是在他們家門口舉行的,沒有鋪張的排場,平淡得如同一陣微風浮過的水面,然而那樣感人、真摯。談到愛情,我坦言自己做不到阿甘那樣執著,或許說,我們追求的東西不同。在我看來,愛情是雙向的,而不僅僅是單方面的付出。真正的愛情應該是相互理解、相互坦誠、相互信賴和相互包容的,兩人在一起不應該成為對方的負擔,而是前進的動力;不應該是佔有,而是給予。我慶幸在我即將步入社會的時候身邊有了這樣一位女子相伴,讓我多了一份責任,也多了一份動力。我們現在都還有缺點,不曾完美,但我們會相互理解和包容;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但我們會堅守心中的信念。
親情、友情、愛情,可以說這就是生活的全部了,缺少哪一部分人生都是不完整的。我無法得知自己的命運會如何,用阿甘母親的話講,我需要自己用一生去探尋。所以我會繼續奔跑,為自己的人生奔跑,為自己的理想而奔跑,也為她的理想而奔跑!我有信心,我會比阿甘更成功、更幸福!
人生彎彎曲曲水,世事重重疊疊山。熱情去奔跑,去超越,然後才能拾掇失意後的坦然,挫折後的不屈,困苦艱難後的從容。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露濕秋香滿池岸,峰來不羨瓦松高。
我策一匹駿馬,在昏黃的古道上賓士。然而,官場的爾虞我詐,世俗的道貌岸然絆住我奔跑的腳步,無情的現實冷卻了我一腔熱血。是啊,想當年力士為我脫靴,貴妃為我磨墨,那該是我仕途上奔跑得最順暢的時期啊。
可是,無意間我看到了力士諂媚的丑態和貴妃不可告人的笑,我覺得我應該永遠讓我奔跑的雙腳停滯不前,離開這黑暗的金馬門。我清醒地知道,我寧願散盡千金,只求一醉,也不願摧眉折腰,做大唐的「御用文人」!
於是我帶上一把佩劍,把一杯酒去尋訪我暫且放在名山的白鹿,永遠跨出黑暗的仕途之門。
昔日我騎卸賜驃馬奉詔賓士,今日我騎白鹿奔向我夢寐以求的遠方。濁酒深酌,重返喜地,尋幽豪飲,同銷萬古情愁,南下吳越,夢游天姥,齊敘難酬鴻志。奔跑讓我屢跌屢撞,奔跑又讓我獲得心靈的超越——思想,永遠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蘺趣未窮。寧可枝頭搶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我送走了那個可棄可恨的昏君,零丁洋未過,我就被遠兵的羅網網住。
我回頭看那無止境的路,從臨安到嶺南,這一路我的確奔過來的。我的人生又何其相似。當年,我心懷抗元大志,跨上(公|文\有*約提供)戰馬,馳騁沙場。我在奔向戰場,也是在奔向我人生的另一處歸鴻:大丈夫志在軍營。
可是臨安府,容得了一代糊塗君王,容得了一群窩囊庸臣,卻容不了一顆誓死效忠的赤誠之心!所以,我深深明白,我只能永遠奔跑,哪怕只殺一個元兵,收復一寸疆土。荊棘算得了什麼,刀光劍影又有何畏懼。
今夜,我卻被困在暗牢,也許永遠不能跨上我心愛的坐騎,去馳騁邊疆,馳騁信念,馳騁人生了。簫聲吹得人哀怨,但哀怨從來不屬於偉丈夫,士可殺不可辱。鐵骨錚錚的文天祥怎能跪著生!
你可以參考一下哦
望採納
G. 美國的重大歷史事件-----水門事件-----是怎麼回事對當時有什麼影響
水門事件(Watergatescandal,或譯水門丑聞)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聞之一。其對美國以及整個國際新聞界都有著長遠的影響。水門事件之後,每當美國國家領導人遭遇執政危機或執政丑聞,便通常會被國際新聞界冠之以「門」(gate)的名稱,如「伊朗門」、「情報門」、「虐囚門」等。
1968年11月55歲的副總統尼克松(RichardMilhousNixon)擊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休伯特·漢弗萊(HubertHumphrey),當選美國總統
1970年7月23日尼克松批准一項計劃,同意美國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以及其他一些情報機構大量擴大在國內的情報收集工作。後來經過重新考慮,他取消了該計劃
1971年6月13日《紐約時報》開始登載來自美國國防部的文件——國防部在越南戰爭中的秘史。《華盛頓郵報》很快也跟進報道
1971年9月9日專事竊聽與盜取政敵文件的白宮「鉛管工人小組」(PlumbersUnit),從丹尼爾·埃爾斯伯格(DanielEllsberg)的精神病醫生處盜竊資料。埃爾斯伯格是國防部前官員,正是他將國防部的秘密文件透露給媒體
1972年6月17日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為首的5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凌晨2點30分在當場遭警方逮捕
1972年6月19日《華盛頓郵報》消息,一名共和黨安全官員涉嫌水門大廈事件。但美國前司法部部長約翰·米歇爾(JohnMitchell)否認與此次水門大廈竊聽有任何瓜葛,尼克松連任成功,此人功不可沒
1972年8月1日《華盛頓郵報》報道,參與水門大廈事件的一名案犯的銀行賬號上,有一筆2.5萬馬克的現金款項,很顯然來自尼克松的競選團隊
1972年9月29日《華盛頓郵報》報道,約翰·米歇爾在擔任美國司法部部長期間,掌握一筆秘密的共和黨助選基金,廣泛收集對民主黨不利的情報
1972年10月10日《華盛頓郵報》消息,FBI承認,水門大廈強行潛入事件,實際上來自於一次大規模的政治間諜以及破壞行動,背後的操縱方就是為了讓尼克松再次當選的勢力
1972年11月11日尼克松以壓倒性優勢連任美國總統,他贏得了大約60%的支持選票
1973年1月30日尼克松的前助手李迪(G.GordonLiddy)和詹姆斯·麥考特(JamesW.McCordJr),被控策劃水門事件、盜竊以及竊聽罪名成立。其他人也被不同定罪
1973年4月30日尼克松的主要助手霍爾德曼(H.R.Halde-man)和埃爾利·希曼(JohnEhrlichman),以及司法部長克萊因·戴恩斯特(RichardKleindienst)因為涉嫌丑聞辭職。白宮顧問約翰·迪恩(JohnDean)被解僱
1973年5月18日參議院水門事件委員會開始舉行電視聽證。新司法部部長埃利奧特·李察德森(ElliotRichardson)任命考克斯(ArchibaldCox)為司法部水門事件特別檢察官
1973年6月3日《華盛頓郵報》報道,約翰·迪恩告知「水門事件」調查委員會,尼克松總統與他就如何掩蓋水門一事,討論過不下35次
1973年6月13日《華盛頓郵報》消息,「水門事件」檢察官發現一份埃爾利·希曼的講話備忘錄,其中記載有潛入埃爾斯伯格的精神醫生診所的計劃細節
1973年7月13日總統辦公室前主任亞歷山大·布特菲爾德(AlexanderButterfield)在國會作證時說,自1971年開始,尼克松就要求他將辦公室內進行的所有對話以及電話進行錄音
1973年7月23日尼克松拒絕將錄音記錄交給「水門事件」調查委員會,或特別檢察官
1973年10月20日「星期六的屠殺」:尼克松剔除了考克斯,而且清洗了特別檢察官辦公室。司法部長李察德森和副部長威廉·魯克爾斯豪斯(WilliamD.Ruckelshaus)辭職。國會方面也遭遇壓力1973年11月17日尼克松宣布,「我並非惡棍,」他堅持稱自己在「水門事件」中是清白的
1973年12月7日一份提交調查機構的磁帶中出現長18.5分鍾的空白,白宮對此無法解釋。辦公室主任AlexanderHaig的解釋是,有「惡勢力」強制抹去了這部分內容
1974年4月30日白宮將1200多頁的錄音編輯稿交給了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但該委員會堅持,錄音帶原件必須交出
1974年7月24日最高法院以不記名方式裁決,尼克松總統必須交出錄音記錄,其中應包括64次對話錄音。此外,高院還拒絕了總統申請特權的要求
1974年7月27日眾議院司法委員會通過第一次彈劾,指責總統妨礙司法公正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成為第一位在任上辭職的美國總統。副總統福特宣誓接任美國總統。隨後福特發表書面報告,就「水門事件」中針對尼克松的全部指控道歉
H. 阿甘正傳觀後感300字,只要三百字
簡單幾句:希望加分
愛才是真實的!生命的延續!
阿甘的一生是傳奇的!看了很多次每次看了都好感動!阿甘的堅持是很多正常人做不到的,所以他的淳樸執著造就了他的幸福人生!
最後他和他的兒子一起等校車的畫面正是生命延續的表現人生就像那片飄起的羽毛起起落落!
I. 作文2000.水門事件怎麼回事解釋一下
水門事件(Watergatescandal,或譯水門丑聞)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聞之一。其對美國以及整個國際新聞界都有著長遠的影響。水門事件之後,每當美國國家領導人遭遇執政危機或執政丑聞,便通常會被國際新聞界冠之以「門」(gate)的名稱,如「伊朗門」、「情報門」、「虐囚門」等。
水門事件指1972年美國總統競選中尼克松共和黨政府的非法活動引起的政治丑聞。水門是華盛頓的一座綜合大廈,民主黨全國總部所在地。1972年6月17日,有5個人潛入大廈進行竊聽活動而被捕。隨後的調查表明,尼克松政府為確保共和黨競選獲勝採取了一系列非法行動,闖入水門只是其中之一。1973年3月,調查取得新突破,事件涉及到白宮。尼克松最初竭力掩飾,後來不得不聲明他對捲入此案的白宮工作人員的行動負有責任。尼克松的國內問題高級助手霍爾德曼、埃利希曼以及司法部長克蘭丁斯特因涉嫌與此案有關相繼辭職。1974年法院查明,尼克松在水門事件後第6天,曾指示其助手讓中央情報局製造一次"國家安全行動",以掩飾水門的非法活動,並指示不讓聯邦調查局插手。法院要求尼克松交出他在白宮的有關錄音帶,以驗證此事。尼克松拒絕交出。最後最高法院裁決,尼克松應交出錄音帶。同時,眾議院司法委員會表決通過並向眾議院呈送三項彈劾總統的條款,指控尼克松濫用職權,阻撓司法工作,蔑視國會。1974年8月8日,尼克松被迫宣布辭職。1974年9月8日,繼任總統福特宣布無條件赦免尼克松。水門事件是黨派爭奪的產物,亦是美國人民運用憲法權利制約總統非法行為的成功範例。
J. 我想寫一篇關於美國水門事件的論文,請求指教~
水門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譯水門丑聞)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聞之一。其對美國本國歷史以及整個國際新聞界都有著長遠的影響。水門事件之後,每當國家領導人遭遇執政危機或執政丑聞,便通常會被國際新聞界冠之以「門」(gate)的名稱,如「伊朗門」、「拉鏈門」、「虐囚門」等。
在1972年的總統大選中,為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1972年6月17日,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James W. McCord, Jr.)為首的5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
事件發生後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蓋開脫,但在隨後對這一案件的繼續調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許多人被陸續揭發出來,並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從而引發了嚴重的憲法危機。1973年10月20日尼克松為了要罷免要求他交出證據的特別檢察官,迫使拒絕解任特別檢察官的司法部長辭職,司法次長繼任司法部長後,又因為拒絕罷免這位特別檢察官而辭職,最後第三任司法部長才答應罷免特別檢察官,尼克松更動員FBI封鎖特別檢察官及司法長官、次長的辦公室,宣布廢除特別聯邦檢察局,把此案的調查權移回司法部。面對尼克松濫用行政權力來維護自己,招來國民嚴重指責。因結束越戰有功而連任的尼克松因此事垮台
10月31日,美國眾議院決定由該院司法委員會負責調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證,為彈劾尼克松作準備。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員會決定公布與彈劾尼克松有關的全部證據。7月底,司法委員會陸續通過了三項彈劾尼克松的條款。尼克松於8月8日宣布將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