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看電視劇《天衣無縫》觀後感,陸毅上演諜中諜,為何最終選擇吞槍
陸毅在劇中飾演資歷群,是資家的大少爺,可以說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一直被家中兩個弟弟所羨慕嫉妒恨著!劇中給他的身份是共產黨特工,代號“沙漏”,映入眼簾的一臉正氣,通過他對弟弟資歷平的教育,也可以看得出他是一個望弟成龍的好哥哥,給大家滿滿的正能量!
再繼續投誠共產黨,這顯然也是不可能的了,他殺了這么多的共產黨特工人員,就連他自己的妻子都死在他的槍口之下,所以共產黨更不可能原諒他!他的親弟弟資歷安死於亂槍之中,他已經沒有親人,孤家寡人一個,也沒有投奔的地方,回想這一生所做的事,開始為了信仰而執著著,後來為了滿足虛榮心而堅持著,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什麼都輸沒了,就連最信任的小弟弟都已經成為了敵人,他還有什麼臉面苟活於人世呢?已經被世人所唾棄,吞槍只能是他最好的選擇,一點痛苦沒有,無聲無息的離去,提前走完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事情,也算是一種圓滿吧!
❷ 把話說的滴水不漏,把事辦的天衣無縫的觀後感
太難了,這樣的人幾乎不存在,因為滴水不漏天衣無縫的人絕對不是一般人,那麼一般人也當然給不了這樣的建議啦。
❸ 我需要一篇400字左右的《肖恩克的救贖》的觀後感要有中英對照的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英文觀後感(原)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I saw the film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last time in my class, it completely blew me away and for days I couldn't stop talking about it.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movies of all time. The story was about the caring and smart banker Andy Dufresne, who is falsely accused and convicted of the murder of his wife. He is sent to Shawshank prison in the 1940』s, he meets many fellow prisoners, including Red, who becomes his important friend. During his time at Shawshank Andy』s way of life is changed, but he never looses his hope. It』s a powerful story of hope, friendship and freedom, made remarkable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lead characters. Hope is the major force behind the lead character Andy, and Andy uses hope to change the other lead character Red.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 ---Red (Morgan Freeman). 我看到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最後一次在我的階級,它完全炸毀我帶走,並幾天,我無法阻止談論它。肖申克的救贖是一個最受歡迎的電影的所有時間。故事的關懷和智慧的銀行家安迪Dufresne ,誰是虛假的指控和定罪的謀殺他的妻子。他是向肖申克的監獄中的1940年,他會見了許多囚犯,其中包括 紅他的重要朋友。在他的時間肖申克的安迪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但他從未失去他的希望。這是一個很有力的故事希望,友誼和自由,取得了顯著的兩者之間的互動導致字元。希望是主要力量主角安迪,安迪和使用希望改變其他主角紅。「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許是最好的事情,沒有一件好事以往任何時候都死。 」 ---紅(摩根弗里曼) 。
❹ 讀後感450字。謝謝!
沒有書面只能給的寫法參考了
一、要挑選自個感觸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要害。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觸能夠許多,如果八面玲瓏像開雜貨鋪相同,把自個一切的感觸都一股腦地寫上去,啥都有一點,啥也不深不透,要害有些也像走馬觀花相同一擦而過,必定使文章平平,不深化。所以寫感觸前要認真考慮、剖析,對自個的感觸加以提煉,挑選自個感觸最深的去寫。你能夠捉住原作的中間思維寫,也能夠捉住文中自個感觸最深的一個情節、一自個物、一句亮光的言語來寫,最佳是傑出一點,深化發掘,寫出自個的真情實感,總歸,感觸越深,表達才幹越逼真,文章才幹越感人。
二、要親近聯絡實踐,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後感的要害應是聯絡實踐宣布感觸。咱們所說的聯絡實踐規模很廣泛,能夠聯絡自個實踐,也能夠聯絡社會實踐,能夠是歷史教訓,也能夠是當時局勢,能夠是幼年日子,也能夠是班級或家庭情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如何聯絡都要傑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三、要處理好「讀」與「感」的聯絡,做到談論,敘說,抒發三聯絡。
讀後感是談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案例來說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而,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說,又有必要說理。敘說是談論的根底,談論又是敘說的深化,二者有必要聯絡。
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證原文,當然引證不能太多,應以自個的言語為主。在體現辦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談論時應重於剖析說理,案例不宜多,引證原文要簡練。在結構上,通常在最初歸納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側重表達感觸後,結束又回扣「讀」。
四、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如果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大概讀啥有感呢?
(1) 引——環繞感點,引述資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即是環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證原文:資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資料長的,或摘抄「引」發「感」的要害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害。不論選用哪種辦法引述,「引」都要簡練、精確,有針對性。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時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有些內容是為了告知感觸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談論作好襯托。這有些一定要傑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說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觸有直接聯絡的有些,省略與感觸無關的東西。
(2) 議——剖析資料,提練感點。亮明根本觀念。 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剖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剖析;也能夠由表象到實質,由個別到通常的作一番發掘;對涵義深的資料更要作一番剖析,然後瓜熟蒂落地「亮」出自個的感點。要挑選感觸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練的語句清晰表述出來。這樣的語句可稱為"觀念句"。這個觀念句表述的,即是這篇文章的中間觀念。"觀念句"在文中的方位是能夠靈敏的,能夠在篇首,也能夠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佳選用開宗明義的辦法,把觀念寫在篇首。
(3) 聯——聯絡實踐,縱橫拓寬。環繞根本觀念擺現實講道理。 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化,文章就過於淺薄。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短少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懾。聯,即是要緊密聯絡實踐,既能夠由此及彼地聯絡現實日子中相類似的表象,也能夠由古及今聯絡現實日子中的相反的種種疑問。既能夠從大處著眼,也能夠從小處下手。當然在聯絡實踐剖析證明時,還要注意不時回扣或照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有些即是談論文的本論有些,是對根本觀念(即中間觀念)的論說,經過擺現實講道理證明觀念的正確性,使觀念愈加傑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進程應注意的是,所擺現實,所講道理都有必要緊緊環繞根本觀念,為根本觀念效勞。
(4)結——總結全文,提高感點。環繞根本觀念聯絡實踐。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有必要長於聯絡實踐。這"實踐"能夠是自個的思維,言行,閱歷,也能夠是某種社會表象。聯絡實踐時也應當注意緊緊環繞根本觀念,為觀念效勞,而不能盲目聯絡,前後脫節。結既能夠回答前文,著重感點;也能夠提出期望,宣布召喚。不論選用哪種辦法結束,都有必要與前文貫穿,天衣無縫。讀後感一直要受「讀」的束縛,最初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束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根本思路,可是這思路不是原封不動的,要長於靈敏把握。比方,"簡述原文"通常在"亮明觀念"前,但二者先後次第交換也是能夠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進程擺現實講道理時所擺的現實即是社會表象或自個閱歷,就不用再寫第四個有些了。
寫讀後感應注意以下疑問:
一是要注重"讀"
在"讀"與"感"的聯絡中,"讀"是"感"的條件,根底;"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成果。有必要先"讀"然後"感",不"讀"則無"感"。因而,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精確把握原文的根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間思維和要害語句的含義,深化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中表達的思維感情。
二是要精確挑選感觸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觸和體會;對相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相同的人從不相同的視點考慮疑問,更是會發生不相同的觀念,遭到不相同的啟迪。以我們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挖苦南郭先生的視點去考慮,能夠領悟到沒有真身手矇混過日子的人遲早要"泄露",認識到把握真知灼見的重要性,如果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緣由,就能夠想到領導者要有腳踏實地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虛有其表,不然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視點去考慮,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短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供給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然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棄大鍋飯的必要性。
三:敘說著作不能用很多篇幅復述原文。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許多的感觸或體會,這就要加以挑選。作為初學者,就要挑選自個感觸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剖析疑問的視點,注意聯絡自個的實踐情況,從很多的條理中挑選最恰當的感觸點,作為全文談論的中間。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教師還會需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影片,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相同的,只需在榜首有些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念,打開論說就能夠了。
當然要寫好讀後感,要害還要讀透資料,抓准感點。如何讀透資料?通常說,如果是記敘文,就要捉住人物最傑出的某種質量,最有價值的言語舉動或事情所包括的深化含義;如果是談論文,就要把握中間觀念;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體會其深化的涵義。當然,讀一篇文章,感能夠是多方面的,要在剖析、考慮的根底上,挑選最值得宣布,感觸最深,見地新穎獨特,最有針對性和現實感的感觸來寫,一篇讀後感只能包容一個感點,其他感點無論多麼好,都要忍痛割愛。明智之舉是捉住一點,不及其餘,並環繞一個感點,聯絡實踐,談深談透。
寫景和寫物的讀後感大概如何寫?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時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有些內容是為了告知感觸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談論作好襯托。這有些一定要傑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說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觸有直接聯絡的有些,省略與感觸無關的東西。
(2)亮明根本觀念。挑選感觸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練的語句清晰表述出來。這樣的語句可稱為「觀念句」。這個觀念句表述的,即是這篇文章的中間觀念。「觀念句」在文中的方位是能夠靈敏的,能夠在篇首,也能夠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佳選用開宗明義的辦法,把觀念寫在篇首。
(3)環繞根本觀念擺現實講道理。這有些即是談論文的本論有些,是對根本觀念(即中間觀念)的論說,經過擺現實講道理證明觀念的正確性,使觀念愈加傑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進程應注意的是,所擺現實、所講道理都有必要緊緊環繞根本觀念,為根本觀念效勞。
(4)環繞根本觀念聯絡實踐。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有必要長於聯絡實踐。這「實踐」能夠是自個的思維、言行、閱歷,也能夠是某種社會表象。聯絡實踐時也應當注意緊緊環繞根本觀念,為觀念效勞,而不能盲目聯絡、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根本思路,可是這思路不是原封不動的,要長於靈敏把握。比方,「簡述原文」通常在「亮明觀念」前,但二者先後次第交換也是能夠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進程擺現實講道理時所擺的現實即是社會表象或自個閱歷,就不用再寫第四個有些了。
❺ 天衣無縫成語的讀後感
①拼音:天衣無縫tiān yī wú fèng
②釋義: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麼毛病。
③出處:前蜀·牛嶠《靈怪錄·郭翰》:「徐視其衣並無縫,翰問之,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④近義詞
十全十美 白玉無瑕 滴水不漏 渾然天成
渾然一體 完美無缺
⑤反義詞
千瘡百孔 破綻百出 漏洞百出
⑥成語故事
古時候有個叫郭翰的先生,他能詩善畫,性格詼諧,喜歡開玩笑。盛夏的一個夜晚,他在樹下乘涼,但見長天如碧,白雲舒捲,明月高掛,清風徐來,滿院飄香。這時,一位長得異常美麗的仙女含笑站在郭翰面前。
郭翰很有禮貌地問:小姐,您是誰?從哪來?
仙女說:我是織女,從天上來。
郭翰問:你從天上來,能談談天上的事情嗎?
仙女問:你想知道什麼?
郭翰說:我什麼都想知道。
仙女說:這可難了,你讓我從哪說起呀?
郭翰說:人們都說仙人聰明,你就隨便說說吧。
仙女說:天上四季如春,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綠樹常青,花開不謝。枝頭百鳥合鳴,水中游魚可見。沒有疾病,沒有戰爭,沒有賦稅,總之,人間的一切苦難天上都沒有。
郭翰說:天上那麼好,你為什麼還跑到人間來呢?
仙女說:虧你還是個讀書人。你們的前輩莊周老先生不是說過『在栽滿蘭花的屋子裡呆久了,也聞不到香味』的話么。在天上呆久了,難免有些寂寞,偶爾到人間玩玩。
郭翰又問:聽說有一種葯,人吃了可以長生不老,你知道哪有嗎?
仙女說:這種葯人間沒有,天上到處都是。
郭翰說:既然天上多得很,你該帶點下來,讓人們嘗嘗有多好呀。
仙女說:帶是帶不下來。天上的東西,帶到人間就失去了靈氣。不然早讓秦始皇、漢武帝吃了。
郭翰說:你口口聲聲說來自天上,用什麼證明你不是說謊話哄人呢? 仙女讓郭翰看她的衣服。郭翰仔細看,很詫異仙女的衣服是沒有縫的。 仙女說:天衣無縫,你連這個都不懂,還稱什麼才子,我看你是十足的大傻瓜。 郭翰聽完哈哈大笑,再一瞧,仙女不見了。
⑦成語讀後感
這個故事可以告訴我們,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只要技術高就門鎖達到天衣無縫,現在就有什麼無縫鋼管之類的,所以不能限制自己的想像,能想到才能做到。
❻ 2000字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
錢學森是我國傑出科學人物,兩彈一星元勛,2009 年 10 月 31 日逝世於北 京,享年 98 歲。對於這樣一位偉大的人,我們對他該懷有多大的敬意呢! 他說: 「我一定要讓中國人擁有自己的原子彈和導彈,哪怕它的存在帶來質 疑和爭論! 」 他說: 「不就是天上掉下來個東二么, 今天掉下來, 明天我們把它給射上去! 」 他說: 「回到我的祖國,我做什麼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種蘋果。 」 他說: 「不要服我,要服科學! 」 他就是一個人抵五個師的男人! 也許到了這個年代我們對於錢學森這位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的大師並不熟悉。就在上周四,學校組織我們觀看《錢學森》這部影片,期間充 滿了各種感動,各種鼓舞,心情澎湃。同時也讓我們對錢學森肅然起敬。 《錢學森》這部電影演繹了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傳奇的一生,在上世紀四十 年代,加州理工學院出身的教授錢學森,在美國擁有優越的研究環境和資源,但 他卻心繫祖國,歸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畢生所學,為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 做出貢獻。而意識到錢學森的巨大價值的美方又對其歸國設置了重重障礙,甚至 以間諜罪逮捕錢學森。最終,回國願望強烈的錢學森幾經輾轉回到了當時一窮二 白的中國。 面對新中國技術、人才、工業等各方面的空白,錢學森帶領科研人員從仿製 入手,根據現有技術和條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國導彈的基礎。 1964 年,第一枚原子彈試驗成功,接著,他帶領科研人員克服了天氣地理 等困難,完成兩彈對接,並且在羅布泊靶場成功試射新中國第一枚核導彈! 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動不已。在觀影的過程中,一些情節的設計讓人看 了不僅渾身振奮,而且還有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錢學森被指控是共產黨,被關進監獄,蔣英去探監那一段,看守的人說 你們只有五分鍾的時間,蔣英見到丈夫之後一直問「你還好嗎?」 「他們打你了 嗎?」錢學森卻一句話都沒說。旁邊的人說「請講英語! 」而蔣英回應的卻很犀 利, 「難道你沒看出來嗎我們都是中國人! 」就像外國人問我們一句: 「Where are you from?」我們能昂首挺胸,理直氣壯地提高聲音的分貝,告訴他們: 「I』m Chinese,I』m from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就像錢學森要離開的時候,杜布里奇校長很不解地問他: 「你回去能做什麼 呢?」錢學森回答: 「回到我的祖國,我總是能做些什麼,也許,我還可以種蘋 果。 」 就像登機的時候,一個中國的記者問錢學森: 「你為什麼不回台灣而選擇去 大陸呢?」錢學森不回答,中國記者追問,錢學森說: 「中國人對中國人提問要 用中文而不是英語,我不想回答你的問題。 」 新中國建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後,依然隨時面臨被外國侵略的危險。為了 我國的國防力量的提升,也為了爭氣,證明中國人不必外國人差,錢學森出國時 的志向是:把最先進的外國東西給學會,然後帶入中國,為國建設作出貢獻。這 種高尚的情懷,是作為一中學子的我們所應該學習的,我想起了周恩來總理說過 的一句話: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我覺得讀書人是應該有這樣的一種氣魄和理 想的吧。如果說這次觀影使我學到了什麼的話,就是這個,志向,進取,鑽研, 拼搏,奉獻!為了祖國! 一個人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傾盡畢生心血, 最後做成了, 這個人叫錢學森。
《錢學森》觀後感
今天是錢學森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日子,為了緬懷這位偉大的愛國科學家,今晚我們錢學森實驗班全體同學觀看了關於錢學森生平介紹的記錄片《錢學森》,在此我們進一步了解到了錢學森的愛國精神,自強不息的精神,科研精神和創新精神.
出生在動盪不安的年代,眼看著自己的國土戰火紛飛,任人踐踏,錢學森看到了中國科學技術遠遠落後於外來侵略國家,於是他毅然決定出國留學學習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報效我們的祖國.身處異鄉的錢學森深刻體會到沒有受到尊重的滋味,活在屈辱中是痛苦的.他化悲憤為力量,努力學習.當錢學森在美國工作步入正軌的時候,新中國的成立使他盼望回國的心激動不已,他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歷盡千辛萬苦回到祖國的懷抱,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中,把畢生所學貢獻給祖國."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這是錢學森說的話.
今天的我們是幸運的,我們出身在和平年代,我們都過著有尊嚴的生活,看到的是一個蒸蒸日上逐步發展壯大的新中國.我們有良好的生活條件和學習環境,我們沒有經歷過苦難.相比錢學森,他身處那樣惡劣的壞境也依然堅持奮斗,自強不息,我們以他為榮,以他為榜樣,學習他的拼搏精神和愛國精神.
我們是幸運的,但我們是經歷失敗的,我們在高考中摔了一個大跟頭,目前也落後於別人一大步了,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站不起來.我們依然還有攀登高峰的夢想.大學並不是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天堂,來到這里,我們仍需努力,任何時刻我們都不能停下前進的腳步.我始終相信人生是一個不斷進取的過程,一旦懈怠,中將瓦解.這也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錢學森是中國科學領域的奇葩,我們也不敢隨便誇下海口要做他那樣的科學家甚至超過他,但是我們應該學習他的精神,努力學習將來成為一個有用的社會之才.我們想做到的很簡單:讓今天的自己勝過昨天的自己.
我們班全體同學開始建立了一個良好的學習開端,我相信我們可以一直保持這種學習的積極性,充實我們未來的這幾年的大學生活.我時刻銘記這樣一句話:大學很好玩,學習靠自覺,我們是有責任的到這里學習來的.這是我在高考失利後放棄讀書後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對自己說的,我必須對得起我的父母和一直支持我讀書的親人朋友,今天我站在錢學森班,我也要對得起這所學校和"錢學森"這三個字,我也會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
錢學森把建設祖國作為他的責任,而我也有自己的責任,對他人負責更要對自己負責,未來只能由自己來創造,機會只能由自己來把握,我努力我無悔!
電影《錢學森》觀後感 在看這場電影之前,對於錢學森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兩彈一星」 的豐功偉績上,而在看這場電影的過程中,我並沒有意識到是一個演 員在演一步電影,而是在看一個叫錢學森的人如何渡過他光輝而又艱 難的一生的,他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劇本,他也正是他自己人生戲的導 演,在這場電影結束後,我才終於明白了什麼是人生的意義,什麼才 是真正的人生價值。 錢學森——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海 內外的傑出科學家,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 「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 「 之父」火箭之王」……所有的榮譽集於一身, 「 卻又被他「無情」的拋之腦後, 加州理工大學的終身教授不當,美國優越的生活不過,卻偏偏「固執」 到回到中國過清貧的生活,當時的中國與美國比起來,就像現在在城 市打工的農民工與居住豪華別墅的商人富豪,只為了去實現自己的理 想,去完成自己的抱負,向中國實踐自己的愛國之心。 當看到第一顆原子彈的時候,他那孩子般純真的笑打動了我,原 來發自內心的笑容是那麼的美,也許在錢學森身上用「美」並不貼切, 但是我真得不知用什麼詞語來展現它。幕的開始與後面的接應的那一 畫面,也同樣是衛星的發射成功,也同樣是震撼人心的時刻,在所有 人為之狂歡的時刻,卻惟獨他一人現出深邃的眼眸,那眼神似乎穿過 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他到底在想些什麼呢?是因 為成功對於他來說已經不足為奇了嗎?是因為這種場面使他麻木了 嗎?……這在電影中似乎沒有講到,我想他是在為我們中國擔憂,為 後人擔憂吧。 生活在美國的幾十年,他始終有一個目標,就是學習最先進的知 識,將之用諸於中國,使中國變得像美國一樣強大,他刻苦鑽研,一 步步的緊追知識的步伐,卻時時刻刻的關注著中國的發展狀況,當學 有所成的時候, 回國之心慢慢的侵襲著他, 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聲稱: , 「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能抵得上五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 美國,也不能讓他回國。 就這樣被莫名的罪名加以軟禁,失去自由, 」 最後在周恩來總理多次的努力下,才使其終於返國。對於這種來之不 易的機會,錢學森更加珍惜,回國後,教授航天知識,在這一部分, 電影中有所體現,震動了我,因為那一刻讓他回想起了在美國授課的 情形,與此刻是截然不同的,從而引發了他對中國教育的思考。 看了這部電影之後,結合做為一名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我有以下 的幾個方面的感悟。 當今的中國是一個正在蘇醒的雄獅,由於中國的人口基數大,盡 管 GDP 的增長速度很快,僅次於美國,但是我們的人均值還是很低 的,對於經濟的發展我們並不一定要去追求有多麼的快,雖然經濟是 我們生存的一個基礎一個前提,但是我們應該追求有質量的提高,如 果第一個人都懷著像錢學森同志一樣的愛國之心去面對每一件事情, 我們和諧社會的步伐將會邁得更快,更穩,更好。 現在雜志,包括新聞媒體都在關注一個話題,中國有那麼多的人 品,為什麼沒有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就連比我們落後的國家也都有 這樣的殊榮,為什麼中國人總是與他擦肩而過呢?很多人也都是將矛 頭直指中國的教育體制,因此我們如今的教育體制有了素質教育,這 的確是我們的教育問題,有的媒體報道說:有些美國人稱清華北大是 美國的後備學校,大家也都知道清華北大是國際名校,也是中國最具 有權威的學府,而多數學有所成的學生,公費出國留學,但卻只有少 數回國,何況我們現在不管是在經濟方面還是政治方面,我們都在沿 著一個健康的方向發展,與錢學森當時生活的時代相比,已經是上等 了,可是有多少人能體現出他們的愛國之心呢,如果每個出國留學的 學生都能像錢學森那樣去想,那樣去做的話,如今的中國是不是比現 在更好呢? 中國教育制度的弊端不可能一下子解決,是一個漫長過程,一個 探索的過程,我們所有中國人所需要做的就是奉獻自己的愛國之心, 多為我們的子孫後代著想。 雖然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做到像錢學森一樣, 但是我們要盡自己的努力去為我們的國家做些事情,讓我們的國家真 正的強大起來,讓自已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在中山公園龍之夢電影院觀看由陳坤、張雨綺主演的《錢學森》。
看完《錢學森》這部電影,我深深的感受到祖國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勤勞朴實、艱苦奮斗的作風,他們用自己的辛勞和汗水,托起了一個泱泱大國的形象。
新中國的建立,使無數海外學子看到了祖國崛起的希望,他們紛紛歸國,投身於祖國的經濟軍事建設,錢學森正是這其中的一員。拳拳愛國之情,讓我感動。在這當中,以錢學森為首的尖端人才,卻受到了美國政府的阻撓。但是盡管如此,他們卻從未忘記報效祖國,時刻盼望著回到祖國,參加祖國的建設。盡管在美國受到特工的監視,盡管被軟禁,盡管被關進監獄,盡管不能再工作,錢學森都從未忘記回到祖國的懷抱。終於在一系列斗爭之後,海外的拳拳赤子終於如願回到了祖國。
還記得在電影錢學森講了一句話:「手裡無劍和手裡有劍不出是不一樣的!」在那個年代,原子彈、氫彈、導彈是一個國家國防力量的象徵,國防力量強大,國家就能在國際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則,只能淪為軍事強國的附庸。在電影里,以錢學森為首的科技人才和艱苦奮斗的人民子弟兵,團結奮斗,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最終使中國有了自己的導彈,讓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又提升了一個台階。
在剛剛建立的新中國,一切都需要重新開始。沒有實驗數據,他們就自己計算;沒有實驗器材,他們就去垃圾站淘,去自己造;沒有科技人才。他們就自己培養,總而言之,電影給人的感覺就是,全國人民上下一心,齊心協力搞建設,團結一致創輝煌。
在導彈的研究建設當中,不僅錢學森,還有很多科技工作者也付出了自己的畢生的精力。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半路出家的張工農。軍人出身的張工農,勤奮刻苦,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成為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張工農作為工農階級的代表,象徵著為了祖國的騰飛,無數人都在積極向上的努力著。有這樣的干勁,讓人對新中國的導彈事業的騰飛,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錢學森,留美博士,在美國生活二十年,曾任加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在美國有著很高的名氣和優越的生活,然而在祖國建設的召喚面前,他毅然決然的放棄了這些優越的待遇,並且通過了美國政府的重重險阻,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回國後,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錢學森》的開頭和美國的《胡佛傳》如出一轍,都是以主人公的老年相出場,只是陳坤的扮相比李奧納多多了些正氣。這是自然的,一個聯邦調查局惹人爭議的頭頭,和「兩彈一星」的領軍人物,氣場怎會一樣呢。
說起「兩彈一星」,現在的我們因潛移默化地坐享了它的成果,對它研製之初給國人帶來的亢奮和喜悅大約是無法感同身受的。導演張建亞考慮到這點,用幾個紀錄片的片段天衣無縫地插入影片中,使我們得以看到原子彈爆炸時,激情滿懷的中國人歡騰的場景;看到毛澤東、周恩來以及錢學森當年的真實形象。
錢學森早年在美國求學,在物理學導彈領域取得非凡成就,被聘為加州理工大學終身教授。在那個年代,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各方面條件都非常艱苦,但錢教授還是義無反顧決定回來。美利堅合眾國於是千方百計滯留他,因為他們知道,錢一旦回國,中國的軍事力量就會對美國造成威脅。影片在這一「威脅論」上大做文章,無非是想突出錢教授的重要性。最後錢學森通過周恩來等人的幫助,還是突破阻礙,回國了。
影片的後半段,就以錢學森在國內的生活、研究為背景,設置了漫漫黃沙的導彈研究基地,模擬了幾次導彈發射的場景。這些幾可亂真的特技鏡頭將影片平緩的節奏搞出一些商業片的噱頭,重在表現兩彈無可比擬的威力,是很有創意的。但我的腦海里一直有個疑問:這么可怕的核武器為什麼人們要去研製它?想到美國在日本投放的那兩顆核彈,背部就會發寒。錢學森的朋友「友來」對此也有感觸,錢學森的回答是為了抵制侵略,保衛國家:「手中無劍」和「有劍不用」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保證有一天,別人的核彈不會投到中國的頭上」。這很好地解了我的疑,「我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精髓就在這里。
電影《錢學森》是一部偉人的傳記,除了錢學森在科學事業上的傑出表現,對他的生活情感也有一定程度的刻畫:他和妻子蔣英相濡以沫的愛情使人心暖。蔣英為了丈夫的事業,犧牲了自己當一名歌唱家的理想,卻並不遺憾,以為是「光榮」。飾演這兩位的都是新生代年輕演員,過半的英文對白,看得出他們是下了很多工夫的。陳坤對錢學森的心理把握很到位,張雨綺也一改昔日花瓶的模樣,奉獻了一次出色的演出。有時我會想,那一代的科學家和現在相比,究竟多了些什麼。答案大約就是「信念」,有信念,就能做出「驚天動地」的偉業,用錢學森的話說,那是一個創造奇跡的時代。(
老師們、同學們:
錢學森——我國導彈,火箭及航天事業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亦是我國「兩彈一勛」的功臣,人們心目中的「科學聖人」。這樣一位偉大而又堅強的科學家,必定有著充滿神秘感的一個傳奇。我也在看過《錢學森》這部電影之後,了解了他註定不平凡的一生。
他出生在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戰火紛飛。他看到中國的科技技術遠遠低於其他外來侵略國家,因此而飽受欺凌。他不甘於受到他國的欺迫,依然出國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在屈辱中發奮學習,當他終於獲得了成功時,卻又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決心回歸到祖國的懷抱中,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中,,以一個普通的科學工作者的姿態,穿行在風沙彌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發了「兩彈一星」,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把畢生的精力與所學獻給了祖國。
為此,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他的愛國,他的堅定,他的創新。他是如此的愛國,面對他人的誣告,他在美國的法庭上用他那洪鍾般的聲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後代,我的一腔熱血只圖報國。我的根在中國!」;面對敵人多年的軟禁,他絲毫沒有屈服,而是尋找時機,爭分奪秒地暗自研究,他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受了多少苦,多少難;這一切只不過是報效祖國!「愛國」兩個字,在他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此簡單而又清晰:愛國,就是時刻把祖國放在自己心上,一切以國家的利益為重;愛國,就是用盡所能的為祖國奉獻,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丁點兒也好!幾十年來,他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信仰、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對祖國和人民無限忠誠,始終把愛祖國、愛人民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覺把個人志向與民族振興緊緊聯系在一起,為祖國強盛和人民幸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論遇到多少艱難困苦,都堅定理想信念不動搖。在研發「兩彈一星」的過程中,條件非常艱苦,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國家又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災人禍,但他始終卧薪嘗膽、勵精圖治,為新中國軍事科學技術發展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我也從一次次的嘗試中明白了堅定就是一種信念,在動搖時鼓勵自己堅持下去。現在,從錢學森的故事裡我更體會出堅定這個詞語的新解:執著地做事、為民族做事、為祖國做事!
之後又回想起來,我們,如何做到愛國呢?我們能為祖國做些什麼呢?我們本職工作是什麼?不正就是學習嗎?如果現在我們連最簡單最基本的事也做不好,那何報效祖國?分明就是無稽之談!不去努力,不去創新,哪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又哪能扛起自己肩上的一份責任?說要愛國,不努力,不學習,不創新,說這也是假的,嘴上的口號,又能起什麼作用?
現在是21世紀,一個繁榮而發展迅速的時代,一個國家和民族真正實現崛起的時代。生活條件遠遠比舊時好了很多,這也不正是我們報效祖國的好時期嗎?不一定要成為名揚世界的科學家,不一定要成為享譽世界的偉人巨人;只是做好自己應做的,負好自己應當的責任,用一片愛國的赤子之心,哪怕是分外微薄的一份力量,怎麼會不是報答祖國呢?
觀「錢學森」有感
魯礦二小 蒲公英班 韓毓婧
他,是舉世矚目的大科學家;他,為了回到自己深愛的祖國,歷盡千辛萬苦;他,為我國航空導彈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誰,為祖國嘔心瀝血?又是誰,永遠有著赤子之心?他,就是我國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
為了更好的報效祖國,錢學森早早的留學美國,師從美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馮-卡門。他在離開祖國時,就在心裡默默的說,「我一定會回來的!」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國的歡呼聲中,在禮炮聲中,也在錢學森的心中,誕生了。
我想回去!迫不及待的想回到祖國去!
此時,我國的經濟狀況很不好,要錢沒錢,要車沒車,要設北美設備的情況下,他的心沒有一絲動搖。而且,美國的條件優越,要什麼有什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錢學森都沒有改變,如果是你,你一定會選擇留在美國吧!
錢學森回國5年後,為祖國的我國航空導彈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直到身齡98歲。
看看錢學森,為祖國做出了這么大的貢獻,
有如此的愛國,我們身為一個小學生,我們又生活在這么優育
的環境下,就更應該好好學習,長大好好報效自己的祖國。
觀《錢學森》有感
魯礦二小 蒲公英班 李曉慧
剛看了一個電影,叫《錢學森》。看完後,我對錢學森肅然起敬。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浙江杭州人,生於上海。193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和加利福尼亞理工大學學習。1938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火箭研究,獲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留在美國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歷經5年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
美國著名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成為馮·卡門教授最得意的學生和最得力的助手。當時,錢學森享受著優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優越的工作條件。可是,他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1955年錢學森後,為我國運載火箭.導彈做出卓起的貢獻,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也是一位愛國赤子。
最令我難忘的是錢學森在美國說的那句話:「我是中國人。我現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備為的是回到祖國後能為祖國,為人民服務。」錢學森在美國努力完成學業,為的只是在回國後能 多為祖國,為人民服務。
錢學森可以為祖國獻出一切,那我們為什麼不能盡自己所能,為祖國做一點貢獻呢?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讓祖國更加壯大,更加昌盛!
❼ 讀《拉鏈:天衣無縫》有感
你好
每個人的感受不同
既然是自己的讀後感
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就行
希望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如果滿意請點擊採納
❽ 夢斷藍橋觀後感
《魂斷藍橋》這部片的封面寫著「影史上三大愛情悲劇之一」。看了這部片子後,才能深深體會以上這段文字所要表達的意思,作為這部片子的廣告詞可說是當之無愧。這也直接讓筆者感受到這部電影所要帶出的意思及畫面。一個上尉與一位舞蹈員的傾城之戀。不幸的是,他倆的愛情卻萌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導演通過了悲情戰爭,刻畫一出愛情悲劇。故事的策劃及安排可說是賺了觀眾不少同情之淚。當然,當中也傳播了一種意識,那就是反對戰爭。導演兼顧了情感部分及反戰的教育思想,稱得上經典之作。
故事劇情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英軍上校羅依·克勞寧在滑鐵盧橋上獨自憑欄凝視,通過吉祥符讓他回憶起20年前與女主角瑪拉的一段戀情,本劇導演通過了一些場地細節加強了羅依對已故女友瑪拉的思念之情。略為黑暗的場景、稀疏的背景人群、他從口袋裡拿出瑪拉送給他吉祥符,凝視著遠方等的表現手法,羅依的思念之情就這樣在故事的開頭慢慢被導演給帶了出來。
故事人物羅依的矛盾之處就在劇情開頭的5分鍾裡面,觀眾不難發現,20年後的羅依是一個站在盧溝橋上緬懷的白發上尉,但是相比20年前站在盧溝橋上的上尉可說是天淵之別,此時的他可說是一個放浪不羈的青年,透過羅依的不削表情及拋煙頭的舉動就可知道。導演透過了這兩個電影細節分別介紹了20年前及後男主角的性格特徵。可說是流暢之極,毫無做作的帶出了此劇的開頭部分。
20年前的故事展開後,在盧溝橋上,由於德國戰機的突然來襲,在逃命的過程中羅依結識了女主角瑪拉。通過防空壕里的避難,他倆對對方產生了良好的第一印象。瑪拉是一位芭蕾舞演員,急著趕往劇院演出,臨走時,瑪拉將心愛的象牙雕成的吉祥符送給羅依。二人一見鍾情,瑪拉不顧劇團女經理笛爾娃夫人的嚴厲反對,依然與羅依立下了海誓山盟,決定步入教堂。劇團女經理笛爾娃夫人的表現反映了第一世界大戰時期西方國家依然處在一種極其封建的思想上,那時候的愛情是沒有所謂的戀愛自由,婚姻觀念或戀愛等都不是盡如人意的,束縛依舊還是束縛,他們不能決定自己所願,他們必須向他們的上級徵求同意,否則不能結婚,生活條件下的考量也必不可少。瑪拉就是在選擇婚姻的情況下而放棄了歌舞劇團,最後導致她陷入生活的困境。
這場戰爭也反映了身在那個時代的男人的身不由己,他們必須因為為國效力,而馬上隨軍征戰,戰爭是殘酷的,隨軍人員也可能隨時送上寶貴生命。就在同克勞寧夫人會面前,瑪拉無意間在報紙上得知羅依陣亡的消息,雖然陣亡的消息是假的,但這也間接表示了當時的愛情故事是極其不穩定的。瑪拉在火車站送別羅依的一幕就可反映當時女人的無奈,丈夫男友的離去是沒有預知性的。「再見」一詞對於當時的他們是可貴的,因為這也許就是最後一次的見面。
觀眾不難發現,在火車站那一幕,車站里的部分人士、士兵及他們的家人或愛人等,士兵們都從車窗里探出頭來表示了不舍之情。擁抱,吻別,揮手道別等都是他們離開家鄉前的最後肢體語言。在火車開動的剎那,主題曲《一路平安》慢慢的想起,不禁讓人潸然淚下。導演也通過了音效表達了當時人們的心理感受,人的心理表現利用音樂來襯托可說是天衣無縫。
之後,誤以為自己失去愛人的瑪拉為了生存,她和凱蒂只好淪為妓女。尋找工作卻處處碰釘,論樣貌、才藝及態度,在現今社會她們是不可能要去淪為妓女的。可是在當時的生活條件下,戰爭的洗禮奪走了他們的寶貴青春及愛情,並且經濟環境逼他們必須從事下賤的工作。最後,在羅依安全歸來後,她因無法將自己的職業告訴羅依及為了捍衛其家族的聲譽,最終被戰爭逼上了絕路,用死亡結束屈辱,瑪拉來到滑鐵盧橋上,一隊軍用卡車隆隆開來,瑪拉平靜地迎著卡車走去,任憑車燈在臉上照耀,在人群的驚叫聲中,一個年輕的生命結束了,地上散落著手提包和一隻象牙雕的吉祥符。
導演將鏡頭特寫鎖定在吉祥符上,透過循序漸進的拍攝方式將吉祥符對於他倆的意義給表達出來。從他倆相識、相愛,分離,再度相遇直到女主角自殺的那一刻,吉祥符就是他倆愛情的一個證明,雖然到最後他們都沒有一張結婚證書,但是吉祥符已經明顯是他們愛情故事裡的一個佐證。瑪拉自殺之前,白色的大霧、瑪拉的黑色連身裙,落寞的表情,稀疏的背景人群等電影語言,都刻畫了瑪拉當時的心情,導演將鏡頭鎖定在來往的汽車,卡車及馬車的急速上等的表現手法,都表示了瑪拉愈自殺前的忐忑心理表現。
女主角最初在盧溝橋與男主角相遇到淪為妓女及在這里結束自己的生命,最後,老年時的羅依又在這里憶起往事,可以說,這座大橋就是男女主角愛情故事的見證場景。導演將盧溝橋及戰爭還有他倆的愛情結合在一起,無論發生什麼重大事故似乎都與盧溝橋擺脫不了關系,可說是該劇非常「重點「的場景語言,在這部電影里佔了很重的戲份。最後,此片最吸引筆者視線的畫面就是盧溝橋上的一個諷刺畫面,馬車及汽車同時出現在左右車道的一個矛盾畫面,這也間接表達了當時的貧富懸殊極其嚴重,導演通過這個矛盾沖突來訴說當時的經濟環境及人民的生活概況。
導演以其獨特的視角、純熟的技藝向世人展現了一個色彩斑斕的歷史畫面,沒有氣勢磅礴的場景,沒有撲朔迷離的懸念,有的只是近似回憶般朦朧的視覺享受,《魂斷藍橋》堪稱一部盪氣回腸、催人淚下的愛情絕唱。看完整部片子,不由產生一種造化弄人的感嘆。兩次戰爭的先後呼應,讓筆者更加明白和平的可貴,同時也烙下了那個時代道德觀的印記。
❾ 觀後感300字
讀《紅樓》我真淚流滿面
一滴冷淚打濕滿江清雅,我輕輕合上古書,思緒的婉轉弦聲餘音繚繞。微風吹過,面上冰冰涼涼,才明白自己淚流滿面。
倚在窗前,緘默不語,讓自己回到那個愁情纏綿的故事中去,那個青瓦,飛花,冷月的情愫中。
「一杯凈土掩風流」,流沙從她的指尖緩緩逝去,掩蓋著那凋零的怨花。曾幾何時,花兒們自認為有恆古不變的璀璨,然而今日卻是低落的殉葬;曾幾何時,她清香依舊,仍是聞范仙葩,然而此時也逐漸徘徊在香消玉殞的邊緣。
那時,我明白花的無奈,她的落寞,我無語,自是低下頭,讓淚水滑落……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滿天是低沉的悼念,卻不知是為花的完結,還是為了她衰落的紅顏。最初不過是荷著花鋤。伴著冷月葬花魂,而今花的祭葬意讓她自怨自艾,或許她本身就是有不同他人的女兒情懷,或者是感覺到自己的命運的多舛同這飄零的花是驚人的相似,殊途同歸,都會面臨紅顏的衰敗。但她卻不知,花有選擇綻放的方式,卻沒有靜候死亡的權利,而她也是這般。
那時,我明白花的終了,她的哀怨。我不言,自捧著臉,讓淚水風干……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的黛玉進了大觀園,似乎開始了她悲劇性的一生。「態生兩面之愁,嬌襲一身之病」,且「行動如弱柳扶風」的她卻有著「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對人情暖滿是憤慨,「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嚴相逼」、「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溝渠。」她對愛情有著如詩般的期待,這位富有濃郁詩人氣質的女子。當她的期望變成了絕望,她燒毀了象徵她與寶玉白潔愛情的手帕和她的詩稿,結束了她悲劇的人生歷程。
「明媚鮮艷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的明媚鮮艷是開放時那剎那間奪目的光輝。但她的明媚鮮艷並不是如此。她應憑借自己的才華,卻使人生流光溢彩,她應發散身上的濃濃墨香讓自己的命運背道而馳,可她並沒有這么去做。她自己的愁緒斬斷一切鮮活的希望,讓自己同這花兒一般凋去。「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何必呢?何苦呢?我真想說,其實你的追求並沒有隔著沾染灰塵的玻璃。你抓著了,你也觸得了,為什麼要讓紅顏老去呢?
那時,我不懂得花的選擇,她的決擇,我的無言,自是仰起頭,讓淚水暴露在暖陽之下……思緒似仍然紛飛,亦似已感到了逼人的寒氣,是淚害的吧?
紅樓夢中夢難醒,千古流唱唱到今。寶玉在黛玉,寶釵之間的這一場令人感人肺腑的千古奇緣這一段令人嘆惜的凄美故事,這一段聞名世間的愛戀,終決於父母之命,於是乎「苦絳珠魂歸離天恨,病神瑛淚灑相思地。」便成了不可避免的悲劇。一如十娘怒沉百寶箱,雷峰塔壓白娘子。
奈何,奈何!都是金玉良緣,我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王之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嶺。雖有莫失莫忘,仙壽恆昌。「卻」不離不棄,芳齡永繼「。
安定下一顆紛亂的心,想著她的雙眸,似寒星,似銀珠;念著她的笑顏,似花蕾,似清潭。想著,念著,只因那時她的冷月葬花魂。我淚流滿面。
日落熔金,暮色四合,晚霞帶著無盡的思念,落在那片青冢,乃南方黛玉所在。
雲無語,鳳亦然,草也沉默。落在那片荒郊,乃青埂峰下寶玉所在。
花自飄零水自流,素花又開,朱顏未衰,正好忘懷,但她不在。
花凋。
淚凝。
人不在。
凝眸處今又多添一段新愁
❿ 寫一篇《讓子彈飛》的觀後感,不少於500字
《讓子彈飛》是一部讓我倍感幸福的電影,就像餓了好多天之後突然吃了一頓麻辣火鍋一樣,幸福的傾訴欲急劇上升,但又被辣的說不出話來。這種幸福感源於對姜文的信任,盡管《太陽照常升起》的晦澀難懂透支了一部分人對他的信任,但是《讓子彈飛》向這一小部分人聲明「你們現在回來還是來得及的」。一般導演在取得一定話語權之後都會拍自己最想拍的東西而不是最容易拍的東西,這是一種難以忽視的情結,我始終認為姜文是有藝術片情結的人,這種表達自我的慾望在《太陽照常升起》里通過隱喻的鏡頭得以詩意的表露,但是「不好好講故事」絕不代表姜文講不好故事,當他願意踏踏實實講故事的時候,他講的活色生香百花齊放,那嘴皮子比天橋底下專業講故事的還靈泛,最重要的是還沒丟掉情結。敢情在人家手裡電影就是一玩具,想拍成什麼樣就能拍成什麼樣,能給自己找樂還能讓你樂,這才是他最可怕的地方。
如果看電影就像跟著導演進行一次旅行的話,這次姜文的確是做了一個稱職的導游,向觀眾證明了,不會講故事的導游不是好導演。在《讓子彈飛》之旅的開頭他就已經花樣百出的牢牢抓住了觀眾,觀眾和片中的葛優一樣吃著火鍋唱著歌就中了姜文的埋伏,「別著急,讓子彈飛一會兒」,此後催笑彈一路穿膛破肚再也沒落下來。觀眾一路上左擁英雄,右抱美人,更有各色壞蛋做伴,赤裸裸的惡和閃亮亮的義都轉化為坦盪盪的樂,不用偷著捂著,不用藏著掖著,《讓子彈飛》就是要撓遍你的癢癢肉,讓你笑讓你笑讓你笑。
跟前幾年的《瘋狂的石頭》一樣,此次《讓子彈飛》再一次為「喜劇」正名:真正好的喜劇絕對是高智商者的游戲,不在故事本身有多高深,而是講故事的手段。雖然幾千年來我們的主流文藝作品一直以來都背負著「文以載道」的傳統追求一種厚重感,但是我一直相信中國人絕對是世界上最有幽默感的民族,而且是高級幽默,既然這也不能那也不能說,那我們就換個方式說,說的讓上頭聽不出來還得讓自己人聽的出來,幽默感就是這么來的,是面對殘酷生活的必備武器。我們的各種民間傳說和小品段子中,幽默層出不窮,所謂話糙理不糙,看似粗俗的話中蘊含的是從苦哈哈窮光光的生活里凝練出的智慧,另外中國人歷來在戰場上是擅長攻於心計的,三十六計,計計走心,而在我看來《讓子彈飛》就是把中國人在生活中的幽默、社交中的智慧、戰場上的計謀揉碎了放在一個「個人英雄主義」的故事框架里,再用姜文天馬行空的腦袋瓜子一整合,這部電影就用「不3D,不山寨,不抄襲網路用語(反而是給網路用語添磚加瓦了)」的「三不」方式製造了一場視覺奇觀以及語言藝術奇觀,將電影的造夢功能以去科技化的方式發揮到極致,證明了中國人的夢幻不一定非要科幻。這是這部電影最讓我激動的地方,因為這才是我心目中中國國產喜劇電影的正路。
說回電影本身,前面提到《讓子彈飛》製造了一場語言藝術奇觀,台詞已經不能用搞笑來形容,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不刻意,惡趣味橫生,有時法庭辯論(涼粉案),有時小品段子(張麻子抱縣長夫人屍體痛苦),有時群口相聲(大哥,你是懂我的),當罵人都能變成一種藝術的時候,我崇拜的只想罵人。所以這部電影是真的不怕劇透和影評,在這部電影身上不會再出現「影評比電影好看」的慘劇了,因為你如何用蒼白的語言和文字來描述那場語言奇觀?從故事主題來看,《讓子彈飛》在鵝城這個窮山惡水的地方建造了一個男人的「夢想戰場」,融合了血性、心性與智慧,姜文姜文把最容易出彩的一個奸角和一個丑角分別給了發哥和葛優,自己扛起了一個兼具匪氣、霸氣、靈氣、義氣、正氣等各種氣的理想型男人,大有「讓你們可勁兒的出彩,我願意一個人掛彩」的豪情壯志,懷抱「站著掙錢」以及「讓老百姓站著收錢」的治國理念,姜文試圖在電影中建立一個沒有階級之分的「理想國」。簡單來說,這個故事就是騙子買官,土匪搶官,惡霸想當官,土匪和惡霸你一拍我一拍的交手,騙子在土匪和惡霸之間來回蹦躂,最終土匪利用民怨鏟除了惡霸,土匪做了官應該做的事情,而真正的官在哪裡?電影中突出了惡霸、土匪和騙子三種邊緣人物,真正的官是隱匿的,民眾的臉是模糊的,而其實他們又是無處不在的,如果非要從《讓子彈飛》電影中讀出什麼政治隱喻的話,也是很容易的,但是這不是這部電影的看點,包括電影中的各種死亡以及暴力場面,都被黑色幽默消解了其本身的殘酷,觀眾來不及傷感就又被推入狂歡的洪流中,只有在片尾經典國片《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送別》再次響起時,在製造了這一切的英雄望著奔向「上海灘」的「孩子們」時,我才發現確實是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憂傷隱藏在了大歡樂的縫隙中,馬和槍註定要被留聲機和自行車所代表的現代文明取代,剛才那一場集體高潮已經變作為一場《鵝城舊事》罷了。
最後不得不提《讓子彈飛》中那些角色,《讓子彈飛》的演員無疑是很幸福的,當劇本給了表演這么強有力的支撐後,他們只需把自己扔進去,享受表演的撞擊享受戲劇的快感。從主線看《讓子彈飛》其實就是用三個人來演兩個人的對峙。姜文在片中一如既往的「大男人」卻不會讓觀眾反感他在「裝爺們兒」,因為片中張麻子這個角色「有粗有細」,有豪情又有智慧,是不光會擺pose還會干實事的「軍事家」,男人想成為的男人,女人會崇拜的男人。有了一頭飄逸長發的葛優用他舉重若輕的台詞功底將一些本沒那麼好笑的東西給放大到極致,他的身上兼具小人物的油滑與天真,把湯師爺這個終於掉進錢眼裡屁股卻留在了樹上的倒霉蛋兒演的活靈活現,在喜劇片中葛大爺無非是最好使的演員,一句話不說就能逗的觀眾前仰後合,最難得的是他彷彿並不自知自己的魔力。演慣了正劇的發哥終於有機會發揮了生活中老頑童的一面,在電影中他演一個惡貫滿盈的奸商,永遠體面的裝束,中英文雙語頻道自由切換,無厘頭的表情,步步為營的算計,發哥本來就有張討喜的臉,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越來越可愛了,在《讓子彈飛》里讓個喜歡按照嚴格的程序行事的反面人物只讓我覺得是個愛演的科學怪博士,卻是真的惡不起來。
讓子彈飛中的「群戲」是真正的群戲,各色配角都整齊劃一的團結在大哥的周圍,基本上有配角出現的時候就有主角出現,所以三位大哥的臉始終是最清晰的,而配角是作為一個整體出現的,尤其是張麻子的麻匪隊伍,「歡樂六人行」或各顯神通或群口相聲,出彩也是集體出彩,很少有人單獨跳脫出來。相比較麻匪這邊有愛的家族式組織結構,黃四這邊就像分工明確的專業惡霸公司,陳坤和姜武「欺男霸女二人組」被安置到黃四這邊反而因為一場「涼粉案」而跳脫了出來,在這場掀起第一個小高潮的群戲中,姜武和陳坤一紅一白一莽一陰配合的天衣無縫,硬生生的在不諳世事的小六子的肚子上扯開了一條血口子,這場鬧劇式的殺戮讓人觸目驚心。有意思的是,在陳坤姜武吊兒郎當出場的時候,我身後一位女觀眾驚呼「這是陳坤?」,相比較其他早已被貼上「硬漢」標簽的幾位黃金配角來說,被貼著「文藝」標簽的愛情片「黃金主角」的陳坤光名字排在眾演員表裡就讓人心生疑問,可是當他抽去了眼底的深情,換上赤裸裸的無情時,跟本片的整體氣場竟然也很和諧,原來這個演員不僅可以談談情,更可以發發惡。在涼粉案中,胡萬這個角色一方面要在眾人面前扛著所謂「正義」和「道德」的大旗,另一方面要在慷慨陳詞之中滲入利器般的陰邪,像個明知道被告是無辜的仍要置對方於死地的無良律師,陳坤演的很有張力,捋頭發的小動作,台詞的爆發力,以及在「你不是欺負老實人嗎」這句台詞時展現的戲劇范兒的身段,這段表演難得的是完整,動靜皆有,一氣呵成。最後劊子手眼中流下的那滴鱷魚淚讓我不得不感嘆,他流露出的這種壞已經不是一種謀生的手段一件招搖過市的衣服,而是一種屬於天生混蛋的渾然天成的呼吸。想到「鴻門宴」那場戲中胡萬自然的舔過自己嘴角的血,我心理暗想:幸虧這個角色很快就被姜文弄死了,要不讓他再成長幾年,也許他會是張麻子最大的對手。雖然所謂的大師級作品裡經常給壞蛋做人性善惡的二元論分析,但我一直認為世界是一定有人的惡是流淌在血液和基因中的。《讓子彈飛》里的惡人暫時滿足了我的對於「惡」的「惡趣味」。
子彈呼嘯而過後,其實我覺得姜文還是那個姜文,你可以說《讓子彈飛》是大眾電影,但全民狂歡反而更證明了這是屬於姜文一個人的勝利,他身上永遠有種領袖氣質和革命激情,我不覺得他在刻意迎合誰,從他之前的作品中比比皆是的幽默橋段里就可以看出他本身就有做「大喜劇」的天賦,而且誰又能說《讓子彈飛》之後姜文就一定順著這條路走下去了?針對姜文,任何定義都很多餘,因為很明顯,他不願意被別人定義。如果非要說迎合,與其說是《讓子彈飛》的趣味迎合了觀眾趣味,不如說《讓子彈飛》的智慧迎合了觀眾的智慧,因為惡搞常有,智慧卻不常有,本山大叔說這是一個對快樂寬容的時代,觀眾從不缺快樂,缺的是走腦子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