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憤怒的小鳥告訴人們什麼道理
憤怒的小鳥告訴我們;一招制勝很重要,但同時在你通往成功的路上別忘了你還有你的朋友和搭檔,在你倒下去的時候是他們幫你完成了你應該完成的任務。希望你理解了
After seeing the big movie "angry birds", I understand a truth. The anger of Pang red infects all the birds, and sets up the common power to defeat the enemy. They converge the anger of each bird into power and gather together to form a huge energy. We hope that everyone can control anger, let anger become the thing in our bag, learn to use it, so that we will have a good friendship.
『叄』 你覺得《憤怒的小鳥》大電影怎麼樣
不管主創者意圖如何,這部電影還是被「過度解讀」了。這反映了人們心裡的想法,比主創者是否有此意圖更重要。
這部電影基本是炒過氣手游的冷飯,但對游戲的還原真的做得不錯,還致敬了《閃靈》、《X戰警》等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要素的巧合,和這樣的劇情,確實難以讓人擺脫與現實的聯系:
在一片和諧寧靜的土地上,生活著一群不會飛的小鳥,它們過著友善、和平、融洽的社會生活,在這里,發怒都被視為異類,需要進行心理治療。突然有一天,漂洋過海來了一個長相截然不同的綠色族群(豬),為首的留著大鬍子。他們聲稱自己人數很少,愛好和平,但實則為數眾多地偷渡入境,並且裹挾著大量炸葯,圖謀竊取小鳥們的下一代。原住民小鳥們以包容熱情地接納了它們,它們未經邀請就住進了一些原住民小鳥的家,主人不樂意,還被小鳥首領貓頭鷹厲聲斥責「讓我們的客人感到不舒適了」,最後自然是雞飛蛋打,還需小鳥中最勇敢的黑紅黃三色的勇士和老邁的白頭鷹再次登場拯救。雖然大部分素材都取材於幾年前的手機游戲,而且手機游戲確實沒有任何動機去牽涉政治,但這部電影的確不由得不讓人建立一一對應的聯想:不會飛的小鳥–沒有自衛能力的歐洲人,綠色的豬與大鬍子–歐洲最大移民群體的宗教顏色、裝扮特徵和最忌諱的動物,炸葯–恐怖襲擊,竊取鳥蛋–生育能力高於原住民,小鳥首領貓頭鷹–歡迎難民的歐洲領導人,黑紅黃三色–德國國旗色,白頭鷹–美國的象徵。無論電影的創作者沒有這樣的創作意圖,但竟有如此多的觀眾做出這樣的「過度解讀」,足以說明這一話題在許多人心裡的位置。當異族人落難時,歐洲人以博大的胸懷接納和幫助了他們,確實令人敬佩。即便有填補勞動力之類的考慮,但佔主導的還是他們的無私。
『肆』 如何評價《憤怒的小鳥》大電影
從動畫電影角度看來,憤怒的小鳥電影永遠不會成為一個空前絕後的傑作。 這個電影是根據芬蘭開發商Rovio公司的手機游戲改編,原來的游戲很盲目,就是把不會飛的鳥用彈弓射向並且摧毀心計豬的碉堡。游戲雖然簡單,但是很流行,基本上每個孩子都玩,麥當勞的兒童飯都會附送紅色鳥的大粗眉毛。電影除了真實的還原這個游戲外,還增加了好多故事內容,編劇是著名的辛普森的編劇喬恩·維蒂,好多諷刺性的顛覆性的笑話穿插在電影中間,幽默的描述了幾個問題少年,哦,問題小鳥是如何從令人討厭變成令人喜歡的英雄的。
電影里的動物們外形都是圓乎乎的非常可愛,即使是小壞豬都很可愛,電影看著很開心。電影寓教於樂,適合全家帶孩子去看,尤其是如果你家有個問題兒童,更應該去看。
『伍』 如何評價電影《憤怒的小鳥》
熱淚盈眶地看完了鳥電影,電影很多細節值得刷好幾遍。網上有人寫的影片的政治隱喻,簡直荒唐,我看這明明對內是一部芬蘭愛國主義教育片嘛~比較明顯的如:
-片頭Rovio的logo從一片平靜寬廣、森林包圍的湖面燃燒著升起(Rovio芬蘭語是篝火的意思,芬蘭是千湖之國,大家度假的小木屋通常在湖邊,燃篝火燒烤或取暖)
-黑鳥的房子爆炸,他開門的時候房子里黑黑的,冒出熱熱的蒸汽,而黑鳥說他剛剛只是洗了個澡(這是芬蘭人發明的桑拿,尤其電影里表現的是古老的煙熏桑拿)
也有許多隱喻的地方,以下是個人的解讀:
-小鳥所居住的鳥島,除了幾只主角以外,每隻都是happy bird,生活無憂無慮,社會一切井井有條,福利極高,鳥兒們不知道天敵為何物,失去了飛翔的本能,也沒有探索外面世界的好奇心。這一個設定,我認為是在描述芬蘭,五百萬人口的高福利小國,生活無憂無慮,我的確沒有見過憤怒、甚至有脾氣的芬蘭人,他們大多性格溫和,不知道煩惱為何物。神鷹也說他退休了,什麼也不用做了,這需要很高的社會福利支撐。
『陸』 如何評價《憤怒的小鳥》大電影
現評論里好多人搞不清楚左派、右派、自由派、保守派的區別。
左:主張變革。
和。但反過來在對待不影響自己的外部事務上,右派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左派卻會關心。
------------------------------------
我還沒看《Angry Birds》,從別人的介紹來看,一號人物是保守派,崇尚斗爭,要乾死壞蛋。
《瘋狂動物城》講的是要和諧友愛,要把陰險的小人揪出來,然後大家(盡管本來應該是敵人的)就可以幸福地過日子了。從世界觀上看是自由派思想。
藝術、娛樂界人士大部份是自由派(左派)。全世界,從古至今到永遠都是如此。一方面是因為這類人本來就非常灑脫、浪漫,另一方面是這類人的生存質量與「消費者」數量高度相關,他們不像農民那樣只要把糧食賣給一定數量的人就可以過得挺好,他們的「產品」(小說、音樂、電影等)單價很低,利潤也很低,需要有大量的「消費者」才可以讓自己過得好,所以他們更傾向於「均貧富」,因為這樣對他們最有利。
觀眾也是偏左多一些,畢竟年輕人是電影的主力消費人群。
好萊塢當然是左派大本營。但也有少量的保守派,其中大部份是中年、老年男性,這里有一份名單:IMDb: Hollywood Non-Liberals 。有意思的是我最喜歡的幾個喜劇導演也是保守派,他們拍過諷刺東德、薩達姆的電影,還拍過諷刺 Michael Moore(就是拍《華氏911》的那位)的電影。這些保守派並不極端。
那麼《Angry Birds》到底有沒有保守派思想呢?從劇情來看有一點。但還是要看創作者是不是保守派。
《Angry Birds》的兩個導演都是第一次執導電影。暫時沒查到他們的政治傾向。美國人一般不會公開表達自己的政治傾向,查起來有點難度。
但是編劇 Jon Vitti 我查到了一條,他今年曾經和他老婆兩人一起作為觀眾參加了共和黨的競選活動,而且不是去湊熱鬧看大明星Trump的。照此看來他應該是一個共和黨人。
&
『柒』 憤怒的小鳥電影觀後感
要「會看」電影
要寫觀後感,首先要「會看」電影。也許有人會發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聾,誰不會看電影?可是為什麼許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說寫出感想了。因此,老師在此提醒各位同學在看電影時要「投入」,要讓自己沉浸在影片所營造的情感世界裡,與主人公同悲歡、共休戚。同時,還要並用眼、耳、腦各種感官,留意細節。
所謂細節,就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觀眾觀看影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視聽享受的過程,既是視覺美感逐漸積累的過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斷深化的過程。只有聚「睛」會神,我們在觀看時獲得的感受才能愈豐富、強烈,對影片內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徹,寫觀後感就更有基礎。
2
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寫觀後感,要從自己觀賞影片的感受出發。可是,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應強調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五六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
『捌』 觀憤怒的小鳥有感200字作文 18:00點之
昨天,我觀看了電影《憤怒的小鳥》。
這部電影主要說的是一隻小小的藍色的金剛鸚鵡被賣鳥的抓走了,賣鳥的貨車在十字路口急剎車,把盛金剛鸚鵡的籠子震了下來,一個小女孩看見了,把籠子打開了,一看,好可愛的小鳥啊!小鸚鵡很害怕,小女孩說:「我會好好照顧你的。」說著小女孩把小鸚鵡抱回了家。她細心地照顧小鸚鵡長大。
一個鳥類科學家來請小女孩的鸚鵡去他那裡跟一隻雌鸚鵡做朋友。科學家坐飛機把小女孩和小鸚鵡帶走了。這只雄鸚鵡一路上遇到了兩只小鳥。到了地方,他本來以為雌鸚鵡是很溫柔的,但是雌鸚鵡啄了雄鸚鵡兩下,雄鸚鵡不會飛,所以才被啄。研究所里有一隻假老鳥裝病,其實它是捉鳥的幫凶。一個小男孩沒有爸爸媽媽,他只能幫捉鳥的人捉鳥掙錢養活自己。他的家是在樓頂上用樹枝、繩子和瓦片搭起來的一個亭子,裡面是用草做的普通的床。
小女孩發現自己的小鳥沒有了,非常著急,原來是裝老的鳥把它們抓到賣鳥的地方去了。雄鸚鵡打開了籠子,因為雄鸚鵡不會飛,而且和雌鸚鵡拴在了一起 ,所以他們只能爬出窗外。他們遇到了一隻烏鴉的孩子,小烏鴉太調皮了,把他倆的羽毛都啄下來了,烏鴉爸爸來了,他跟鸚鵡做了朋友,最後烏鴉爸爸帶著鸚鵡去了一個愛流口水的狗的家,請狗布魯斯幫他們弄斷鏈子。他們又被抓到了飛機上的籠子里,這次籠子被鎖住了, 他們用自己智慧打開了鎖,放出了所有的鳥。兩只鸚鵡和裝老的鳥進行了對戰,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在小男孩的幫助下回到了家,從此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看了這部電影知道了要擁有智慧和勇氣才能戰勝一切。
『玖』 電影《憤怒的小鳥》到底想要講什麼
看完這部電影,都過了好些天,本來不想寫點什麼。
今天,還是忍不住動筆,不是為了安利這部電影,而是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慢慢我變得不再憤怒了,這樣真的好嗎?
以前,看到一些無法接受的事實,內心總是久久不能平靜,總覺得要做點什麼,也總會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仔細的看了又看,想了又想。
不知道,現在的自己,是變成熟了,還是變麻木了。
當然,「憤怒」不等於「易怒」。每個易怒的孩子,都有一個苦命的過往。
關於這部電影,孩子們看著很歡樂,大人看著覺得過於簡單平淡,也有人看出了編劇的某種「隱喻」。
我分享此文,不是為了過多的談論電影本身,而是為了分享一種精神,叫做「憤怒」。
為什麼?因為,有一種頹廢,叫「麻木」,在這個雄性荷爾蒙退化的年代,需要保持一點憤怒。
『拾』 憤怒的小鳥觀後感800
批評教育是肯定的,然後在告訴他沉迷於網路的危害性,教育他好好學習。最好讓他在意識到自己做錯了的時候寫份保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