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越南自衛反擊戰中,越南軍人死了多少
1979年2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動用20萬人的兵力,在1000多公里長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進攻。在兩個星期的戰斗中,雖然中國人民解放軍傷亡慘重,但向越南一方推進約40公里。2月20日,西線大軍攻克老街,經朗多、封上,3月4日攻克沙巴,東線大軍同日攻克諒山,越北各重鎮為解放軍控制。而諒山以南皆為平原地帶,適合中國裝甲部隊作戰,越軍再也無險可守。但中國人民解放軍沒有將初期戰果保持下去,與其說是出於限制沖突擴大的政治考慮,不如說是裝備不足所致。當時的兩軍裝備情況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剛剛從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中走出來,其作戰能力不強,因此在攻打諒山、老街等其它邊境城市的時候付出的代價很大。比如說解放軍的坦克很容易就被越軍打垮了,坦克質量很差,有的炮彈不會爆炸,有的炮兵部隊在戰爭頭一天所發的炮彈的數量比過去20年所發的都要多。 從武器裝備上來說,越軍士兵當時普遍裝備AK沖鋒槍,而中國軍隊士兵還在使用56式半自動步槍。空軍方面,蘇聯援助的米格21和米格23殲擊機已是越軍制式裝備,而同時期中國還在使用殲6,即米格19。從當時中國軍隊暴露的問題上看,技術上來說,1979年時中國軍隊作戰的方法還跟50年代差不多。中方沒有出動空軍,因為那時候的飛機,特別是殲擊機沒有全天候作戰能力,白天可以作戰,其它時候作戰能力不強。現代化的戰爭是不可能這樣的,所以解放軍不可能在越南有什麼作為。對我們來說,1979年中越戰爭其慘烈程度直逼朝鮮戰爭。昆明軍區在對對越自衛反擊戰進行總結時提到,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軍犧牲6900餘人,傷14800餘人。2月17、18日兩天,傷亡達4000人,後勤部門措施不及,無力全部救治,傷員死亡很多。許多人至今都還記得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描述的浴血場景,電影所宣傳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背後是無數士兵生命的代價。時至今日,昔日媒體稱頌的影響已無人再提起。1984年的老山戰役中,中國軍隊犧牲939人,支前民工64人,山頭被炮火削平幾公尺,地表陣地一片焦土
2. 中國越南戰爭電影
有關中國越南戰爭的電影有《長排山之戰》、《高山下的花環》、《閃電行動》、《蛇谷奇兵》、《芳華》,電視劇有《凱旋在子夜》。
1、《長排山之戰》
《長排山之戰》由田永貴執導,夏炎、黃健明、吳志孝等人編劇,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制,由紀紅軍等主演,於1981年上映。
影片講述了1979年,我軍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某部四連在接受奪取長排山的任務後,採取正面進攻的戰術,在拂曉時向越軍陣地發起猛烈進攻。經過兩天兩夜的激戰,四連最後終於奪下了長排山,為我後續部隊打開了交通要道。
2、《高山下的花環》
《高山下的花環》是由謝晉執導,呂曉禾,唐國強,蓋克,何偉,王玉梅,童超,斯琴高娃,倪大紅 出演的一部影片。
影片根據李存葆的同名小說改編,塑造了梁三喜、趙蒙生、靳開來等一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反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戰士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經受的考驗,以及他們一心為國,以保衛國家和人民的安全為己任的高尚品質。
該影片引起巨大轟動,曾獲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以及金雞獎最佳編劇獎等共計八項大獎。
3、《凱旋在子夜》
《凱旋在子夜》是80年代最為經典的電視劇之一。電視劇以對越自衛反擊戰為背景,講述了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還有主人公童川和江曼在戰火中依然不離不棄的浪漫愛情故事。
4、《閃電行動》
《閃電行動》由朱岩、梁治強聯合執導,杜振清、儲智博、趙小銳、孫海英、孫成斌、祝新運等人參演,於1987年上映。影片講述了中國軍隊一支偵察小分隊深入越軍敵後,摧毀越軍重炮陣地的故事。
5、《蛇谷奇兵》
《蛇谷奇兵》是由於業華執導的戰爭片,鄭曉寧等參演,於1989年上映。
影片講述了我軍某坦克穿插營從蛇谷潛入越軍敵後要道—班崗,對欲逃之敵實施阻擊,為我後續部隊發起全面進攻奠定了基礎。
6、《無影偵察隊》
《無影偵察隊》是胡仲球執導,王繪春等主演的戰爭、劇情片,於1989年上映。
影片講述了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在祖國南疆的邊防前線,活躍著一支被稱為「無影偵察隊」的我軍偵察小分隊,他們神出鬼沒,威震邊關的故事。
7、《芳華》
《芳華》是由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馮小剛執導,嚴歌苓編劇,黃軒、苗苗、鍾楚曦主演,於2017年9月7日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
該影片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以1970至19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 。
從1979年2月17日中國宣布對越開戰,到3月5日中國邊防部隊開始撤軍,中國人民解放軍東西全線推進越南北部境內縱深30-50公里,最遠達100公里。攻佔越南北部高平、諒山、黃連山、萊州4個省的3個省會、1個市、16個縣城、3個鎮以及廣寧、河宣兩省部分地區。
從攻打的距離上看,還沒有打到越南的首都河內。
(2)攻打諒山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1979年2~3月,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對中國採取敵對行為。中國採取自衛措施,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宣布撤出越南。中國邊防部隊撤出越南之後,雙方都宣布戰爭的勝利。
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
20世紀80年代,中越兩國繼續軍事對抗,在羅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等地區又相繼爆發了邊界沖突,時間持續達十年。
20世紀90年初,兩國關系逐步恢復正常,陸地邊界也最終劃定。
3. 誰來給我說下新中國的兩次戰爭!
新中國不止兩次戰爭,51到53年的抗美援朝戰爭。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1969年又打了短暫的中蘇珍寶島邊境戰爭,不過此戰差點引發核戰爭。71年和越南打了西沙海戰,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過於蔣介石的「西沙事急」。1979年2月17日,中國解放軍動用20萬人的兵力,在772英里長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進攻,用27天的時間,打了一場中等規模的戰爭。此後的十年時間里,中越邊境打打停停,中國各大軍區輪流派兵參戰,中越邊境成了練兵場。
進入八十年代後,我國邊境大部分趨於安穩,未曾再有沖突和戰爭。
你要的印度邊境戰爭,詳情如下
起因:
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里,一條麥克馬洪線種下了邊界糾紛的禍根。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未至六十年代初,印方不斷升級邊境沖突。1962年8月至10月,中國曾反復建議中印雙方在官員報告的基礎上討論中印邊界問題,但印度卻堅持要中國從西段自己的大片領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國東段撤出位於「麥線」以北的扯冬地區,以北作為同意談判的先決條件,這就斷然關閉了和平談判之門。
1962年10月,印度當局錯誤地估計形勢,在大國支持下,向我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進攻。我西藏、新疆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還擊。
經過:
這次自衛還擊戰,在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進行。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歷時1個月,經歷了兩個作戰階段。
第一階段,自10月20日至28日。主要反擊方向為克節朗——達旺地區。戰前,印軍在東段和西段的兵力為1個軍部、1個師部、4個旅部、21個步兵營,約 22000人。我軍投入作戰的部隊有:西藏邊防部隊4個多團、新疆邊防部隊1個多團和昌都、林芝、山南分區的部隊。在克節朗方向,我軍根據印軍布勢前重後輕、翼側暴露、正面寬、縱深淺的特點和地形情況,採取了從兩翼開刀,迂迴側後,包圍分割,各個殲敵的戰法。自20日上午7時30分開始反擊至當天下午,便大部殲滅了該地印軍。接著,分兵5路,齊頭並進,乘勝追擊,於24、25日,先後進駐車新橋、達旺等地。在西段地區,我軍於20日8時25分對入侵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之敵發起反擊,經1小時戰斗,全殲該敵。21日乘勝擴張戰果,至23日便全部掃除了班公湖兩岸及其以北地區的31個印軍據點。隨即揮戈南下,反擊巴里加斯地區之敵,殲其一部。昌都、林芝、山南分區部隊,也於10月20日實施反擊,先後拔除敵據點多處,進占易古通、馬尼崗、塔克新和哥里西娘等地。第一階段作戰至此便告一段落。
第二階段,自11月16日至21日,主要反擊方向為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和瓦弄地區。
戰前,印度當局從全國各地調兵遣將,使東西兩段總兵力增至3萬人。我軍投入作戰的兵力也增加到13個多團並一部分炮兵。在西山口至邦迪拉方向,我軍根據印軍布勢特點,以部分兵力反擊西山口,打敵之頭;以部分兵從兩翼夾擊申隔宗、略馬東,擊敵背腹;另以部分兵力實施遠距離、大縱深的迂迴、直插德讓宗、邦迪拉之間,斷敵退路。這樣,便形成了對西山口、德讓宗地區之敵的多路向心合擊,經1天激戰,我軍佔領西山口、德讓宗、申隔宗,殲滅印軍一部。19日,佔領邦迫拉,並於略馬東地區圍殲近千名逃敵。
爾後,主力即在西山口至邦迪拉地區展開搜剿,一部分兵力繼續向南追擊,於21日進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和鷹窠山口一線。在瓦弄方向,我軍一部於16日晨發起反擊,殲敵一部,印軍第4軍軍長和第11旅旅長倉皇逃走。我軍在當天下午即佔領瓦弄,一部就地搜剿,另一部分兵向南追擊,至21日,先後進至薩木維爾和金古底,逼近傳統習慣線。在西段地區,我軍於11月18日至20日,清除了殘存在我境內班公洛地區的6個印軍據點,殲滅大部守敵。在東段中部,我軍也於11月18日開始反擊,先後拔除印軍據點16處,殲敵一部。
結果:
1962年11月21日24日,中印邊境中國邊防部隊接到了毛澤東簽署的命令。
總參謀部用特急電報下發到各部隊。電文如下:
西藏軍區前指、軍區、丁指、康指、新疆軍區並成都、蘭州、北京軍區:為進一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中央決定我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為了促成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我軍決定於11月22日零時起,主動停火,並於12月1日開始,主動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的內側20公里地區。
1962年11月22日零時。中國軍隊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國軍隊主動後撤。到1962年3月1日全部後撤到1959年9月7日的實際控制線20公里以內。這是中國政府出於保持中印友好關系的願望,再一次用實際行動表示中國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而不是通過武力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誠意。
中國邊防部隊奉命將在反擊戰中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進行擦拭維修,將繳獲的其他軍用物資進行整理包裝,於12月中旬交還給印度。對被俘人員,一律不殺、不打、不罵、不侮辱、不沒收私人財物。生活上給予優待,受傷者給予治療。
中國軍隊後撤後,印軍自1963年開始,又逐步向前推進,繼續侵佔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中國大片領土。對此,中國政府仍以維護中印兩國的傳統友誼為重,繼續主張通過和平淡判協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30多年來,盡管中印兩國進行了多輪會談,但由於雙方意見分歧較大,中印邊界問題仍無長足進展。
中越邊境戰爭
1979年,中國和越南之間爆發了邊境戰爭,也就是中方所稱的對越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的起因究竟是什麼,戰爭進程及勝負如何,戰爭對交戰國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政治和軍事造成了怎樣的影響?香港軍事專家楊達對德國之聲記者談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情況。
1979年的世界還是個冷戰的世界,當時的蘇聯和美國兩大超級大國對立,形成東西方陣營。中國自命為第三世界弱小國家的代言人,但在國際政治中的影響力還遠不足以與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匹敵。相反,由於中蘇交惡,蘇聯又拚命拉攏中南半島小國越南,從戰略上對中國形成了一種合圍的態勢。
70年代的乒乓外交為中美恢復正常邦交拉開了序幕。中美相互靠攏無疑令蘇聯和越南感到擔憂和恐懼。越戰結束後,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開始在中南半島擴張勢力,推翻柬普寨波爾布特領導的紅色高棉政權,試圖建立印度支那聯邦。這當然為中國所不能容忍,並且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北京政府當時是支持紅色高棉政權的。中國領導人認為,是到了該制止蘇聯的「亞洲古巴」、教訓教訓這個越南「小霸王」的時候了。
戰爭的直接導火索是越南越來越瘋狂的排華活動,以及雙方的領土爭端。香港浸會大學歐洲文獻中心主任、軍事問題專家楊達回憶起當時的情況:
「1975年越南統一後開始排華,這是中國擔心的一個問題。剛開始時越南在剛剛統一的南方將比較富有的華人排走,後來連北方的華僑也被排走,中越關系開始惡化。此外,在南中國海上中越之間也有領土糾紛,涉及到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這也是中越敵對的原因。」
據頗具影響的澳大利亞「時代報」在當時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指出,大批華僑被迫逃離越南。該報在對為數眾多的難民進行采訪後得出結論,河內要對爭端負主要責任。越南北部的難民潮早在1977年就開始了,1978年達到高潮。在排華浪潮中,華裔政府官員被解職、獨立開業的商人被迫停業,華人學校被關閉。在所謂的戰略要地,華人要接受「忠誠測試」,直至被驅逐。而在南部,大約3萬家華人商店被迫關閉。在政府的授意下,富有的華人被迫繳納多達數百萬美元的出境稅,並被趕上破舊的漁船駛向怒海。
此外,越軍在中越邊境不斷騷擾。因此,中國在闡述戰爭理由時將這場戰爭定義為「自衛反擊戰」。但是,看一看當時出版的「新德意志報」就會了解到當時的國際輿論對這場戰爭的反應: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指責中國入侵越南,為數眾多的西方國家也持同樣觀點,亞洲國家如印度、日本和蒙古等也要求中國從越南撤軍,蘇聯則更不用說。當然,中國在打這場戰爭時對蘇聯並非全無顧忌,但軍事問題專家楊達認為,中國之所以敢對越南動手,而不怕中蘇邊境出現戰事,部分原因是由於蘇聯把注意力轉向阿富汗問題。
1979年2月17日,中國解放軍動用20萬人的兵力,在772英里長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進攻。在兩個星期的戰斗中,雖然中國軍隊傷亡慘重,但向越南一方推進約40公里。2月20日,西線大軍攻克老街,經朗多、封上,3月4日攻克沙巴,東線大軍同日攻克諒山,越北各重鎮為解放軍控制。而諒山以南皆為平原地帶,適合中國裝甲部隊作戰,越軍再也無險可守。但中國軍隊沒有將初期戰果保持下去,與其說是出於限制沖突擴大的政治考慮,不如說是裝備不足所致。
楊達對兩軍裝備情況進行了對比:「那時候解放軍剛剛從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中走出來,解放軍的作戰能力不強,在攻打諒山、老街等其它邊境城市的時候付出的代價很大。比如說解放軍的坦克很容易就被越軍打垮了,坦克質量很差,有的炮彈不會爆炸,有的炮兵部隊在戰爭頭一天所發的炮彈的數量比過去20年所發的都要多。而越軍方面1975年越戰剛剛結束,作戰經驗豐富,手中握著繳獲美軍的裝備、蘇聯援助的大量軍火、以及過去中國的支援。所以如果在打下諒山之後進一步行動,對解放軍是很不利的。」
從武器裝備上來說,越軍士兵當時普遍裝備AK沖鋒槍,而中國士兵還在使用56式半自動步槍。空軍方面,蘇聯援助的米格21和米格23殲擊機已是越軍制式裝備,而同時期中國還在使用殲6,即米格19。
楊達也談到了中國軍隊暴露的問題:"技術上來說,1979年時中國軍隊作戰的方法還跟50年代差不多。中方沒有出動空軍,因為那時候的飛機,特別是殲擊機沒有全天候作戰能力,白天可以作戰,其它時候作戰能力不強。現代化的戰爭是不可能這樣的,所以解放軍不可能在越南有什麼做為。
對中國人來說,1979年中越戰爭其慘烈程度直逼朝鮮戰爭。昆明軍區在對對越自衛反擊戰進行總結時提到:「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軍犧牲6900餘人,傷14800餘人。2月17、18日兩天,傷亡達4000人,後勤部門措手不及,無力全部救治,傷員死亡很多。」許多中國人至今都還記得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描述的浴血場景,電影所宣傳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背後是無數士兵生命的代價。時至今日,昔日媒體稱頌的影響已無人再提起。1984年的老山戰役中,中國軍隊犧牲939人,支前民工64人,山頭被炮火削平幾公尺,地表陣地一片焦土。
西方媒體在關於中越戰爭的報道中指出,中國解放軍仍然依賴隊形密集的步兵,用「人海戰術」沖擊敵人的陣地,這種戰術在越南付出了巨大代價。中國軍隊曾嘗試發動聯合兵種進攻,但均未成功。高級參謀人員年齡老化,不願放棄傳統的防禦戰,雖然個人驍勇善戰,但對進行一場現代戰爭毫無准備。中國軍隊從未真正建立起進攻的理論,雖然能夠實現有限的目標,但在重武器裝備和用兵理論方面同越南人相比大為遜色。
舉個簡單、但卻令人無言以對的例子:中國軍隊的軍服沒有軍銜識別符號,指揮官都是從本單位挑選出來的,士兵籍此來辨認自己的指揮官。作戰中指揮官陣亡後,作戰單位也隨之解體,士兵不承認新來的陌生人是他們的長官,由此產生的混亂狀態也是中國軍隊遭受傷亡的原因之一。
接下來的十年時間里,中越邊境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沖突不斷,沒有哪一方成為戰爭真正的贏家。但是在這段時間里,中國各大軍區輪流派兵參戰,中越邊境成了練兵場。
楊達在談到戰爭對中國軍隊的影響時說:"戰爭對中國軍隊最重要的影響是,強調了軍事現代化的重要。戰爭給解放軍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軍隊要正規化,不能像過去打游擊那樣,過去的經驗一定要放棄。」
歷史進入80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越南自1986年起也開始他們的改革開放。到80年代後期,中越雙方認識到,軍事對抗沒有意義。楊達介紹說,1990年前後中越邊境還有放冷槍的,但此後就回到和平、幾乎沒有控制的開放的邊境。兩國國內政治經濟的改變使戰爭成了落後的代名詞。這場戰爭除了給交戰雙方造成損失外,對東南亞地區政治也產生很大影響。
楊達分析道:「這場戰爭對東南亞是很重要的。1978年越南推翻柬普寨波爾布特政權後,東南亞成為兩個陣營,一個是反越陣營,一個是親越陣營。中國當時是支持反越陣營的,在中國的支持下,東盟一直支持波爾布特政權的所謂合法地位,包括在聯合國的席位。所以從1979年一直差不多到90年代中期,紅色高棉雖然沒有控制領土,但仍占據聯合國席位,所以說東南亞也有它的冷戰。」
中越之戰也對亞太地緣政治產生影響。美國80年代與中國關系越來越好,在新疆建立監聽系統,中美軍事合作越來越多。而蘇聯則與越南越走越密,80年代蘇聯在金蘭灣擁有海軍和空軍基地。中越戰爭也反映了美蘇兩大陣營的冷戰。
一、我軍作戰方針與戰役決心:
1975年越南抗美救國戰爭勝利後,河內當局為實現其「印度支那聯邦」的地區霸權主義野心,需要蘇聯作靠山;蘇聯在確保歐洲戰略重點的同時,積極向亞洲太平洋地區擴張,將亞洲納入勢力范圍,為了向東南亞擴張,需要越南做打手。1978年11月蘇越兩國簽定了具有軍事結盟性質的《友好合作條約》。越南在蘇聯支持下加緊軍事佔領寮國,入侵柬埔寨,威脅著亞洲的安全和穩定。蘇、越的侵略行經遭到我國政府的堅決反對。越南就把我國看作他推行地區霸權主義的最大障礙,完全改變了其對華政策,大造反華輿論,煽動民族仇恨;殘酷迫害和軀趕越南華僑和華裔越南人;公然對我西沙、南沙群島提出領土要求,並出兵侵佔南沙群島6個島嶼;頻繁在中越陸地邊界製造糾紛和流血事件,中越關系全面惡化。1978年夏,越共四屆四中全會正式把中國列為「最直接、最危險的敵人」、「新的作戰對象」。面對河內當局的反華惡浪,中國政府一直採取克制忍讓態度。可越南當局卻將中國的剋制視為軟弱可欺,反而加劇惡化兩國關系。1978年越軍製造的入侵、挑釁事件為1108起,是1974年的10倍。
為了破壞蘇聯侵略擴張的全球戰略部署,打擊越南地區霸權主義的狂妄野心,支援柬埔寨人民的反侵略戰爭,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加速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對越南予以必要的懲罰。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經過慎重討論和分析,制定了「集中絕對優勢兵力,進入越南北部淺近縱深地區,穿插迂迴、分割包圍,各個擊破,速戰速決,速殲速回」的作戰方針,決心「以15-20天時間,力爭殲滅越軍3-5個師的兵力,摧毀越軍在邊境地區的防禦體系和軍事設施。」
二、我軍參戰部隊
由於我軍在戰略上要求速戰速決,速殲速回;敵國作戰需要相當數量的兵力維護交通;越軍有一定戰鬥力且我軍20多年沒有打仗,戰鬥力狀況不摸底,需要一定數量的部隊作為強大的預備隊,因此我軍採取了集中絕對優勢兵力「牛刀殺雞」的戰法。在廣西、雲南方向、北部灣海區先後調集了9個軍29軍陸軍師、若乾地炮師、高炮師、航空兵師、艦艇支隊、地空導彈營、裝甲兵、鐵道兵、工程兵和後勤保障部隊,總人數達到50萬以上。我參戰陸軍師序列如下:
西線:昆明軍區:11軍(31師 32師) 14軍(40師 41師 42師) 成都軍區:13軍(37師 38師 39師) 50軍149師 雲南省軍區獨立師
東線:廣州軍區:41軍(121師 122師 123師) 42軍(124師 125師 126師) 55軍(163師 164師 165師) 武漢軍區:20軍58師 43軍(127師 128師 129師) 54軍(160師 161師 162師) 成都軍區:50軍(148師 150師) 廣西軍區獨立師
三、我當面之越軍情況
網上盛傳當年與我作戰的都是越軍地方部隊和民兵,正規軍少之又少,以此貶低解放軍的戰鬥力和戰績。但實際情況絕非如此。
首先要清楚,越南實行主力部隊 地方部隊和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主力部隊以師為基本單位,作戰師是其核心力量。除作戰師外,尚有生產師 訓練師和島嶼守備師,沒有地方師這一說法.地方部隊最高建制級別為省軍事部下轄的獨立團,縣有獨立營。民兵結合勞動、生產單位編組,最高建制級別為營。
1979年中越戰爭爆發時,越軍在河內附近和北部一共部署了9個作戰師、8個生產師、2個訓練師、30多個獨立團和1個空軍師。而直接位於我進攻正面的有6作戰師:316A師位於平盧 345師位於柑糖 3師位於諒山 346師位於高平 338師位於亭立 325B師位於先安(戰中327師、337師、197團、46旅獨立營向諒山增援),15個獨立團,30餘個獨立營,54個公安屯,約十萬餘人(不含數量龐大,但無法統計的民兵)。利用山高、谷深、林密、洞多的地形特點,構築工事,儲備糧彈,形成了完整的防禦體系。
越軍的具體兵力呈三線配置:
一線為戰術縱深:
邊界線至縱深20公里范圍內,為地方部隊、民兵、公安,其任務是憑借既設陣地、有利地形和火力,阻擊我軍於邊境,固守待援,為其機動主力部隊展開創造條件。這部分武裝對地形民情十分熟悉,工事構築比較完善,守土觀念較強,從作戰的實際情況來看,戰鬥力不在主力部隊之下。
20-50公里縱深范圍內,為機動主力部隊---作戰師,其任務是緊急馳援一線並實施機動防禦和進攻作戰。
二線為戰役縱深:即50-100公里范圍內,除了生產和訓練部隊外,沒有機動力量。
三線為戰略縱深,即河內地區,有戰略預備隊第一軍3個師、1個空軍師和若干炮兵、裝甲兵、防空部隊。
四、我軍「圍點打援」說純屬虛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說我軍進攻諒山,意在吸引越主力部隊來援以便聚而殲之。此說實在是毫無根據。首先,中央軍委在制定作戰目標時明確規定,我軍打擊的對象只限於越北淺縱深范圍內的6個師,重點照顧4個師:3 316A 345 346師。其次再看攻克諒山的時間表:2月27日--28日,掃清諒山外圍敵據點,相繼佔領扣馬山、巴外山、扣當山;3月1日-2日,拿下諒山北市區;3日休整准備一天,4日--5日,打過奇窮河,佔領諒山南市區,原定一周的任務提前2天完成。根本不存在一個所謂「圍點」而准備「打援」的階段。
五、越軍「誘敵深入」說不成立
越南由於其國小力弱、地輻狹窄、迴旋餘地小,一旦邊境失守,將直接威脅首都河內,而北部邊境地區山高林密、溝壑縱橫,易守難攻,所以在作戰指導思想上強調「第一線取勝」,因此,「誘敵深入」是錯誤的(越軍總政治局主任朱輝珉《談在保衛祖國戰爭開始階段的戰略決心問題》),「要求在邊界和海島第一線就打擊敵人」,「不能讓敵人深入我國土,要保衛每一寸國土」,「以保衛我國的物質基礎」(1978年8月 越軍幹部集訓教材)。在此思想指導下,越軍將北部百分之七十的作戰兵力部署在邊境線至國土50公里的戰術縱深內,戰役縱深內是談不上什麼戰鬥力的生產和訓練部隊,在戰略縱深內只控制了第一軍的3個師作為戰略預備隊,防守河內地區。我軍發起自衛還擊作戰後,越第3師、345師、346師遭到殲滅性打擊,316A師被重創,338師和325B師被殲一部,自顧不暇。越軍只剩下了河內附近的3個師,而我50餘萬大軍減員不過3萬左右,勝利之師士氣正旺,越軍有什麼本錢「誘敵深入 平原決戰」?
六、我敵炮兵力量對比
此次作戰,炮兵發揮了巨大作用。我敵炮兵力量對比為5:1,數量上我占絕對優勢,質量上也遠勝越軍。以西線為例,整個越軍二軍區只有3個炮兵團,5-6個獨立炮兵營,而我13軍一個軍就有9個炮兵團。從裝備上比較,13軍軍炮團有85加農炮18門、122加農炮12門、152加榴炮12門,而越軍二軍區直屬168炮團只有85加農炮和122榴彈炮炮各12門。
七、我軍戰績
攻佔高平 諒山 黃連山 萊州4個省的21個縣、市以及廣寧、河宣兩省部分地區。殲滅性打擊越第3 345 346師,重創316A師另7個團、25個營(隊)。部分殲滅越325B、327、337、338師另12個團(旅)、拔除了35個公安屯,共殲敵57000餘人。其中俘虜2173人,繳獲各種火炮916門,各種槍支、40火箭筒、40擲彈筒16062枝(挺、具),汽車236台,擊毀坦克、裝甲車54輛、火炮781門、汽車594台,摧毀了越北大量軍事設施。
八、我軍主動撤軍問題
3月5日,第55軍等部隊攻克諒山,同一天,中國政府發布聲明,對越作戰目的已經達到,解放軍開始從越南撤軍。這是中央軍委早已安排好,有計劃有組織的回撤,絕非戰場形勢對我不利而被迫撤出。早在1978年底,中央軍委和政治局討論對越作戰問題時,就已經定下決心,不論戰果如何,我軍攻克高平 諒山一線後不得戀戰,即行撤回.
次年2月26日,即戰爭進行剛一個星期,華主席 鄧副主席即發出指示,3月4日宣布自衛還擊作戰勝利結束,5日向國際公開聲明.3月初,昆明軍區 廣州軍區前指向參戰各部下達撤軍命令,各部按上級統一部署上報回撤具體實施方案.至3月13日,雲南方向我軍回撤完畢,16日,廣西方向我軍勝利回國.各部周密組織,交替掩護,整個過程比較順利,越軍沒有佔到什麼大的便宜。只是在廣西方向作戰的第50軍150師出了紕漏:
3月13日,第150師第448團奉命由班英向北清剿回撤,在那嘎及其以北地區夜間行動,遭敵阻擊,由於部隊幹部驚慌失措,指揮不當,造成542人失散(被俘回歸219名),丟失各種槍支407。成為了相關謠傳的來源。
九、此戰暴露的若干問題:
若干計劃不周,有些指揮忙亂,有些情況處置不當;部隊訓練少,軍事素質較差;組織編制不合理,有的武器裝備不配套;戰場管理不嚴,違紀現象較多;有的部隊對民兵計劃不周。領導不力。
4.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打粱山用多長時間
你好,樂意為你解答:
溫馨提示: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打諒山用3天時間!詳細如下:
戰爭變數——毀滅的諒山城
正當我方准備撤兵時,誰知越南宣傳部門向全世界宣稱「中國侵略軍在我軍頑強的阻擊下並未佔領諒山。」據傳這句話徹底激怒了我方指揮員。指揮部當即下達命令:打過奇窮河!狠狠教訓越軍。這句話招來了諒山城毀滅性的滅頂之災,也使我方犧牲了更多的官兵。
三月四日凌晨大霧彌漫,6點50分,在我強大的炮火掩護下,我148師443團配合55軍向南市區發起了攻擊,冒著敵人猛烈的火力強渡奇窮河。有的部隊沿鐵路橋,有的部隊乘沖鋒舟,更多的是徒步涉水。河水有齊腰深,有的戰友水性不好,加之負重量過大及疲勞過度,跌倒水裡就再也沒有站起來,命喪異域水底,英魂難歸故鄉。在我強大的炮火轟擊下,沿途到處是斷壁殘垣,敵人丟棄的槍支、彈葯、物品隨處可見。印著胡志明頭像的越南盾(越南紙幣)在大街上隨風飄來飄去,恰似招魂的紙錢。更多的還是越軍的屍體,橫躺豎卧地雜陳在大街上,路溝里,稻田梗上。被炮彈崩碎的屍塊和內臟有的掛在樹枝上,有的掛在未炸斷的電線上,慘不忍睹。戰斗的推進十分艱難,敵人憑借市南區各制高點用各種火力瘋狂阻擊我軍的進攻,我軍傷亡非常慘重。由於部隊慌於進攻,加之後續的後勤保障隊伍跟不上,犧牲的烈士和傷員暫時只好棄在河南岸。有的傷員在叫罵,有些傷員在哭喊,「你們不能丟下我呀!」戰爭是殘酷的,所有參戰人員只有無奈地面對,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戰爭。
此時,我們五連又接到了新的戰斗任務:配合兄弟部隊攻佔清剿諒山飛機場。在連長李永福指導員陳興勇的指揮下,我們迅速向飛機場發起攻擊。守衛飛機場的是越軍一個高炮營,在我強大炮火的打擊下,越軍丟下高炮和機場狼狽的向南逃跑了。午後,我們就佔領了飛機場。繳獲了數門高炮和拖炮汽車十幾輛還有機場設備和其他軍用物資一宗,並將其全部炸毀。然後我們對飛機場和越軍炮陣地進行了細致的搜索。原來這高炮營全是女兵。在她們住過的房子里、坑道里丟棄的全是女人用過的物品。有個戰士竟然用刺刀挑起女人的內褲和乳罩捆在機場中央的旗桿上。戰利品不乏有些吃的東西。如白糖罐頭等。這些也補充了我們的給養。在靠近越軍伙房的地方,據然有幾十頭活豬,每頭都捆著,上面罩著防逃網,看來這是越軍的慰勞品。有個班長端起沖鋒槍噠噠噠把這些豬全部給打死了。炊事班的戰友拿出刀劃開豬皮從豬的臀部割下一大塊肉,說道:晚飯我們可以打牙祭了。
大家沉醉於勝利的喜閱時刻,我們五連又接到了新的任務:上級命令我們兵分兩路,分路進攻。二排三排在連長指導員的帶領下,去攻打諒山發電廠。我們一排在廖副連長和楊衛平排長的帶領下,去支援164師某連(己記不清具體的名字了)。我們沖破敵人的火力封鎖,來到164師某連陣地。在該連所在的山腳下,我們往山上看去,被越軍炮彈炸斷的樹木橫三豎四地堆放著,裸露的環形戰壕和工事被炸的破爛不堪。由於該山頭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越軍用重炮輪番進行轟擊,全連幹部戰士已傷亡過半,所以上級命令我們來支援他們。很快我們就爬了上去。該連長像見了救星似的迎了上來。他沒有交待任務,而是倉促地說了句:留下觀察哨,其它人趕快鑽貓兒洞。原來越軍每隔一段時間就向山上炮擊一次,好象要把這座山頭炸平似的。他們這些傷員和烈士都是被炮彈擊中的。我們趕緊找貓兒洞,怎奈人多洞少,各洞都是人滿為患。我連續找了幾個都不成,無奈只好鑽進存放烈士的一個洞。這個洞容積不大,而且非常低矮,只能躺不能坐,裡面有兩具烈士的的遺體,加上我三個人有些擠。我和兩位烈士躺姿一樣,頭朝里腳朝外,如果伸直了腿,腳就暴露在洞口外了,所以這個洞深不足一米七,真正的貓兒洞應該是L形的。這個洞確切地說應該叫簡易防炮洞。兩位烈士上半身和頭部用軍用毛毯蓋著,所以看不到他們的面孔。只有腿和腳暴露在外面。其實當兵前我是很怕死人的。可此時一點怕意都沒有。洞內又潮又濕,空氣又不流通。兩個烈士的遺體散發出難聞的屍臭。我憋的實在難受,只好爬出洞外,然後頭和腳調換了一下位置,把頭探出洞口,大口大口地呼吸著新鮮空氣,這時我想,敵人如果炮擊,炮彈落在洞口前,那我就命該如此了。反正不管怎樣我的頭再也不想回到洞內去了。就這樣我的頭一直朝外探著。濃霧籠罩著山頭,遠處炮聲隆隆,槍聲陣陣。這樣大約過了一個多小時,敵人並沒有向我們炮擊。這時排長從另一個洞里爬了出來。只見他貓著腰,壓低聲音喊道:五連一排的向我靠攏。我們都爬出洞靠了過去。他說接上級命令,天黑以前務必返回原來的阻擊陣地。因為原來的阻擊陣地是控制諒山的咽喉。所以不能輕易丟棄。聽說我們要撤離,該連連長慌慌張張跑了過來,幾近哀求地說道:能把烈士和傷員帶下山去嗎?我們當然不忍心烈士拋屍異域,更不忍傷員坐以待亡。因為後勤保障的部隊和民兵一時還跟不上來,我們只好順便承擔起這項任務。沒有擔架,沒有搬運屍體的工具,班長就抽出隨身攜帶的砍刀,砍了一棵胳膊粗細的小松樹干,我和老兵彭偉順手在洞內拖出一具烈士遺體,把樹干從烈士後背的腰帶上穿了過去。彭偉在前我在後,把樹干放在右肩上,用力抬,但沒能抬起。看這位烈士也就是一米六幾的模樣。身體雖然有點粗,但不是很胖,頂多就是一百二三十斤。都說死了的人比活人重,這話不假,我和彭偉又重新抬了一下,說了聲:一、二、起!咯嚓一聲,樹干從中間斷開了。屍體剛剛離開地面,又重重地摔了下去。新兵晏良珍又砍來一根比較粗的樹干,重新穿過烈士的腰帶,說了句:我來!烈士被抬了起來。我們抬著烈士,攙扶著傷員,一搖一晃一瘸一拐地向山下移動。這時,我留意了一下我攙扶的這位傷員,個頭和我差不多,整個右手被炸掉,露著骨頭的傷口竟然不流血。只有像黑油泥樣的血塊凝固在傷口上。我把他的袖管往上提了提,他整個胳膊己變成了青紫色。可能他的動脈血管己被扎住了。我問了他一句:你是怎麼負得傷?他沒回答。他那臘黃的臉仰視著天空,緊咬得牙齒咯咯作響,他還嗞嗞不停地從牙縫向肚子里吸著涼氣。突然他問了我一句:你是北方人?我說,家是山東的。這時他猛地扭過臉,瞪大了眼睛看著我說:我也是山東的。我說,咱還是老鄉哩。這時,只見他眼圈發紅,大顆大顆的淚珠從眼眶中滴了出來。他沒有哭出聲來,也沒有哽咽,只是臉在不停地抽搐。我彎下腰,撿起一個裝壓縮餅乾的塑料袋給他罩在傷口上,一路用心盡力地扶持著他。我又扭臉看著彭偉和晏良珍抬著的那位烈士,烈士的頭和四肢朝下,看不清面目,醬紫色的血液染濕了他的袖管,並流經他那土黃色的手臂滴在地上。我向來路望去,只見烈士的鮮血把青綠的野草染成了斑斑點點的紅色,長長的一路染到山下去,像野花朵朵盛開在山坡上。幾經周折我們終於下了山。把烈士和傷員交給了收容隊。這時我放心不下失去右手的山東老鄉,我緊跑了幾步,追了上去,對攙扶他的兩位民兵大聲說道:你們一定把他安全地送回國內去。這兩個民兵傻傻地看著我,顯然這兩個廣西佬聽不懂我這鄉音很濃的山東話。我默默地望著他們攙扶著我的老鄉向運送傷員的汽車走去。
夜幕降臨,我們按時返回了陣地,並把陣地重新進行了加固。
三月五日,我軍佔領了整個諒山市並向市南推進了十餘里。我國隨即向全世界宣布撤軍。越軍開始對我後撤部隊進行圍追堵截,進行瘋狂反撲。時至中午,越軍用蘇聯援助的遠程重炮開始對我們五連陣地進行轟擊。炮彈爆炸時的氣浪把我掀翻在戰壕里。我趕緊鑽進貓兒洞。第一發標定炮彈爆炸後,密集的炮彈隨即而來,炸雷般的炮彈在山頭上滾動,被炮彈炸起的石塊和塵土滿山飛揚。我蹲在貓兒洞里,耳朵被震得嗡嗡做響,五臟六腑就像被掏出來似的。蘇聯援助的重炮雖然威力很大,怎奈數量有限,和我們的炮相比是那樣的底氣不足。越軍向我們的陣地打了一陣之後又轉向了別的山頭。炮擊過後,我們鑽出了貓兒洞,由於隱蔽的及時,全連無一傷亡。倒是山腳下的水庫里炸死了不少的魚。我們從山上向下望去,魚肚朝天白白的一片,在水浪的沖擊下飄來盪去任憑東西。真是人間戰爭起,無辜殃池魚呀!
三月六日,在我148師443團444團掩護下,清剿諒山市的164師等部隊遵照上級指示對諒山市沒有破壞的所有建築物及地下通道進行了全部催毀。用繳獲的越南炸葯進行爆破。用火焰噴射器對所有的物品進行焚燒。就連電線桿也用手榴彈把他炸成兩截。諒山被炸成一片瓦礫廢墟。對清剿出的敵人全部擊斃,連狗、豬、貓等生靈也無一倖免。對重要工業設備民用物資統統裝車運回國內。最後留給越南的只是布下的大量地雷。
經過戰爭破壞的諒山,已變成了地獄之城,死亡之都。諒山失去了他所有的靈性。只有那孤魂野鬼在廢墟上游來盪去。截止夜裡11點,我們五連跟隨大部隊撤出了陣地,離開了諒山,踏上了艱難的後撤之路……
5. 越南戰役的簡介
1979年,中國和越南之間爆發了邊境戰爭,也就是中方所稱的對越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的起因究竟是什麼,戰爭進程及勝負如何,戰爭對交戰國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政治和軍事造成了怎樣的影響?香港軍事專家楊達對德國之聲記者談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情況。
1979年的世界還是個冷戰的世界,當時的蘇聯和美國兩大超級大國對立,形成東西方陣營。中國自命為第三世界弱小國家的代言人,但在國際政治中的影響力還遠不足以與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匹敵。相反,由於中蘇交惡,蘇聯又拚命拉攏中南半島小國越南,從戰略上對中國形成了一種合圍的態勢。
70年代的乒乓外交為中美恢復正常邦交拉開了序幕。中美相互靠攏無疑令蘇聯和越南感到擔憂和恐懼。越戰結束後,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開始在中南半島擴張勢力,推翻柬普寨波爾布特領導的紅色高棉政權,試圖建立印度支那聯邦。這當然為中國所不能容忍,並且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北京政府當時是支持紅色高棉政權的。中國領導人認為,是到了該制止蘇聯的「亞洲古巴」、教訓教訓這個越南「小霸王」的時候了。
戰爭的直接導火索是越南越來越瘋狂的排華活動,以及雙方的領土爭端。香港浸會大學歐洲文獻中心主任、軍事問題專家楊達回憶起當時的情況:
「1975年越南統一後開始排華,這是中國擔心的一個問題。剛開始時越南在剛剛統一的南方將比較富有的華人排走,後來連北方的華僑也被排走,中越關系開始惡化。此外,在中國南海上中越之間也有領土糾紛,涉及到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這也是中越敵對的原因。」
據頗具影響的澳大利亞「時代報」在當時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指出,大批華僑被迫逃離越南。該報在對為數眾多的難民進行采訪後得出結論,河內要對爭端負主要責任。越南北部的難民潮早在1977年就開始了,1978年達到高潮。在排華浪潮中,華裔政府官員被解職、獨立開業的商人被迫停業,華人學校被關閉。在所謂的戰略要地,華人要接受「忠誠測試」,直至被驅逐。而在南部,大約3萬家華人商店被迫關閉。在政府的授意下,富有的華人被迫繳納多達數百萬美元的出境稅,並被趕上破舊的漁船駛向怒海。
此外,越軍在中越邊境不斷騷擾。因此,中國在闡述戰爭理由時將這場戰爭定義為「自衛反擊戰」。但是,看一看當時出版的「新德意志報」就會了解到當時的國際輿論對這場戰爭的反應: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指責中國入侵越南,為數眾多的西方國家也持同樣觀點,亞洲國家如印度、日本和蒙古等也要求中國從越南撤軍,蘇聯則更不用說。當然,中國在打這場戰爭時對蘇聯並非全無顧忌,但軍事問題專家楊達認為,中國之所以敢對越南動手,而不怕中蘇邊境出現戰事,部分原因是由於蘇聯把注意力轉向阿富汗問題。
1979年2月17日,中國解放軍動用20萬人的兵力,在772英里長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進攻。在兩個星期的戰斗中,雖然中國軍隊傷亡慘重,但向越南一方推進約40公里。2月20日,西線大軍攻克老街,經朗多、封上,3月4日攻克沙巴,東線大軍同日攻克諒山,越北各重鎮為解放軍控制。而諒山以南皆為平原地帶,適合中國裝甲部隊作戰,越軍再也無險可守。但中國軍隊沒有將初期戰果保持下去,與其說是出於限制沖突擴大的政治考慮,不如說是裝備不足所致。
楊達對兩軍裝備情況進行了對比:「那時候解放軍剛剛從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中走出來,解放軍的作戰能力不強,在攻打諒山、老街等其它邊境城市的時候付出的代價很大。比如說解放軍的坦克很容易就被越軍打垮了,坦克質量很差,有的炮彈不會爆炸,有的炮兵部隊在戰爭頭一天所發的炮彈的數量比過去20年所發的都要多。而越軍方面1975年越戰剛剛結束,作戰經驗豐富,手中握著繳獲美軍的裝備、蘇聯援助的大量軍火、以及過去中國的支援。所以如果在打下諒山之後進一步行動,對解放軍是很不利的。」
從武器裝備上來說,越軍士兵當時普遍裝備AK沖鋒槍,而中國士兵還在使用56式半自動步槍。空軍方面,蘇聯援助的米格21和米格23殲擊機已是越軍制式裝備,而同時期中國還在使用殲6,即米格19。
楊達也談到了中國軍隊暴露的問題:技術上來說,1979年時中國軍隊作戰的方法還跟50年代差不多。中方沒有出動空軍,因為那時候的飛機,特別是殲擊機沒有全天候作戰能力,白天可以作戰,其它時候作戰能力不強。現代化的戰爭是不可能這樣的,所以解放軍不可能在越南有什麼做為。
對中國人來說,1979年中越戰爭其慘烈程度直逼朝鮮戰爭。昆明軍區在對對越自衛反擊戰進行總結時提到:「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軍犧牲6900餘人,傷14800餘人。2月17、18日兩天,傷亡達4000人,後勤部門措手不及,無力全部救治,傷員死亡很多。」許多中國人至今都還記得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描述的浴血場景,電影所宣傳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背後是無數士兵生命的代價。時至今日,昔日媒體稱頌的影響已無人再提起。1984年的老山戰役中,中國軍隊犧牲939人,支前民工64人,山頭被炮火削平幾公尺,地表陣地一片焦土。
西方媒體在關於中越戰爭的報道中指出,中國解放軍仍然依賴隊形密集的步兵,用「人海戰術」沖擊敵人的陣地,這種戰術在越南付出了巨大代價。中國軍隊曾嘗試發動聯合兵種進攻,但均未成功。高級參謀人員年齡老化,不願放棄傳統的防禦戰,雖然個人驍勇善戰,但對進行一場現代戰爭毫無准備。中國軍隊從未真正建立起進攻的理論,雖然能夠實現有限的目標,但在重武器裝備和用兵理論方面同越南人相比大為遜色。
舉個簡單、但卻令人無言以對的例子:中國軍隊的軍服沒有軍銜識別符號,指揮官都是從本單位挑選出來的,士兵籍此來辨認自己的指揮官。作戰中指揮官陣亡後,作戰單位也隨之解體,士兵不承認新來的陌生人是他們的長官,由此產生的混亂狀態也是中國軍隊遭受傷亡的原因之一。
接下來的十年時間里,中越邊境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沖突不斷,沒有哪一方成為戰爭真正的贏家。但是在這段時間里,中國各大軍區輪流派兵參戰,中越邊境成了練兵場。
楊達在談到戰爭對中國軍隊的影響時說:戰爭對中國軍隊最重要的影響是,強調了軍事現代化的重要。戰爭給解放軍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軍隊要正規化,不能像過去打游擊那樣,過去的經驗一定要放棄。」
歷史進入80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越南自1986年起也開始他們的改革開放。到80年代後期,中越雙方認識到,軍事對抗沒有意義。楊達介紹說,1990年前後中越邊境還有放冷槍的,但此後就回到和平、幾乎沒有控制的開放的邊境。兩國國內政治經濟的改變使戰爭成了落後的代名詞。這場戰爭除了給交戰雙方造成損失外,對東南亞地區政治也產生很大影響。
楊達分析道:「這場戰爭對東南亞是很重要的。1978年越南推翻柬普寨波爾布特政權後,東南亞成為兩個陣營,一個是反越陣營,一個是親越陣營。中國當時是支持反越陣營的,在中國的支持下,東盟一直支持波爾布特政權的所謂合法地位,包括在聯合國的席位。所以從1979年一直差不多到90年代中期,紅色高棉雖然沒有控制領土,但仍占據聯合國席位,所以說東南亞也有它的冷戰。」
中越之戰也對亞太地緣政治產生影響。美國80年代與中國關系越來越好,在新疆建立監聽系統,中美軍事合作越來越多。而蘇聯則與越南越走越密,80年代蘇聯在金蘭灣擁有海軍和空軍基地。中越戰爭也反映了美蘇兩大陣營的冷戰。
6. 戰爭電影
哥哥,這是個記錄片,共4集。你說的是其中的一集。
是這個吧:http://www.56.com/u81/v_NDY2NTU1NTg.html
7. 自衛戰期間,解放軍在攻打諒山時的炮火有多猛
中越自衛戰,解放軍為了迅速完成攻打諒山的任務,用了很多迫擊炮,最終迅速高效完成了任務。
這場自衛戰我國解放軍贏得非常的漂亮,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關鍵時刻,選擇用火炮猛攻,解決了人難以突破上山的困境,據說當時的諒山就是一片火海,火光震天,處處都可以看得見紅色的光,聽得見雷鳴般的炮響的聲音。
8. 摸錯門的燒烤丑魚用的是什麼魚
用的是鯰魚。是一條鯰魚進行烤制而成的,色味具全,香而不膩,是摸錯門的一大特色。
燒烤時最好是用不超過一斤七兩的鯰魚,太大了肉厚,不容易入味。
烤丑魚的來歷:
當年對越自衛反擊戰部隊攻打諒山。28日晚,我一偵察小分隊七人冒雨深入諒山執行偵察任務時失利,只剩下被炸傷左臂的副班長和一個新兵。
雨不停地下著,新兵架著受傷的副班長與敵人周旋,躲避追捕。山林深處,他們忍受著飢餓和蚊蟲叮咬,渴了喝些雨水、溝水,餓了吃野果、草根、樹皮。三天過去了,副班長由於失血過多和營養不良,身體處於半休克狀態。新兵把副班長藏在山洞裡,出去找吃的。他在河裡摸到了一條鯰魚,在山洞深處用刺刀串著架在火上烤。魚烤熟了,他把魚肉給副班長吃,魚刺和內臟他不捨得扔掉,自己吃了。七八個小時過去了,副班長的身體終於恢復了一些,他們繼續趕路,又在雨中走了三天,終於返回了部隊。
後來,新兵上了軍校,畢業後回連隊當了排長。副班長卻由於傷口感染,左臂截肢,復員回到了家鄉。
時間一年一年的過去了,副班長想念部隊、想念戰友、想念和新兵那段出生入死的日子,也想念曾救過他命的那條烤魚。他費了好大勁到河裡弄來一條鯰魚,學著新兵的樣子把魚架在火上烤,烤熟的魚其形色醜陋無比卻味道鮮美,但無論如何也找不回當年的感覺。
後來副班長在村口搭了一間小房,開了一家飯店……這道烤魚名氣越來越大。
2002年那道青島市特色小吃評選,卻被打了回來。事後,評委們說:那條魚皮焦里嫩、味道鮮美,可惜不符合「色、香、味、形」的要求,它的形色太難看了。有人說:那就叫它「丑魚「吧。評委們眼睛一亮:叫它丑它就不醜了。
於是就有了名為「丑魚」的這道菜。
9. 七九年對越自衛還擊戰戰場主要在哪裡
七九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主要分為中國的西線雲南省和東線廣西壯族自治區兩個作戰方向。
西線部隊主要戰場為老街、柑塘、沙巴、封土、鋪樓;
中國東線部隊主要戰場為高平、同登,諒山,廣淵。
其中東線戰場是中國軍隊的進攻重點。
東線戰場
東線總指揮許世友上將
東線中國軍隊分為北集團、南集團、東集團,共3個軍10個師兵力。其中南、北集團主攻高平,同時東集團進攻同登,牽制諒山方向的越軍。1979年2月17日凌晨,東線中國軍隊兵分14路殺入越南境內。
北集團41軍的122師兵分三路進攻高平北大門朔江,實施淺近縱深突破迂迴,攻克坂洋,攔腰斬斷了越軍沿166號公路的防線,然後東西對進直取朔江。經5晝夜連續戰斗,殲滅性打擊了號稱「新潮團」的越軍346師246團及部分地方軍,共殲滅越軍2100餘人。同時41軍123師368團攻擊茶靈方向的八姑嶺和八達嶺,有力牽制住了越軍346師677團,殲敵260餘人,完成了預定的戰斗任務。
北集團主攻部隊41軍121師和123師主力向高平西側實施、大縱深,大迂迴的穿插合圍戰術,企圖截斷高平越軍西退南逃之路。其中121師的穿插路程最為艱難,步兵輕裝走山間小路急進,翻山越嶺,穿林過河,長途80公里。沿路地形復雜、敵情不明、遠離後方、補給困難,受越軍大小襲擊上百次,傷亡很大,後勤基本掉隊,糧彈供應不上,部隊餓著肚子拚命穿插,情形非常悲壯。最後雖然插到目標地班庄、董賽地區,截斷了高平越軍的西退之路,但各部因迷路遇襲和飢疲交迫而戰鬥力大減,再加上上級命令多變,導致該師沒能迅速收攏進至高平外圍,而是滯留於扣屯地區。
123師留了368團在茶靈方向牽制越軍,只有2個步兵團配屬坦克部隊沿公路向高平西側的扣屯地區實施穿插,全程90公里。在打蘭地區遭遇越軍襲擊時,因指揮員情況掌握不準,加上通信聯系不暢,造成錯誤理解上級命令,以致未能抓住時機果斷進攻,反而後撤等待,從而貽誤戰機。最後穿插先遣隊1個步兵營雖插到目標地扣屯,但兵力不足,只能持防禦態勢,也沒有迅速進至高平外圍。123師主力則滯留河安地區與沿路之敵激戰,未能迅速打通公路跟進。不過也有收獲,倒是打掉了那懷地區的越軍346師師部,敵師長黃扁山大校當時戰場失蹤。
因此,121師和123師都沒有在預定時間內到達高平外圍,協同南集團42軍共同總攻高平。
南集團42軍以124師和126師主攻,集中了此次對越作戰中最大規模的裝甲摩托化部隊,從布局關突破,走牛車小路向東溪穿插。另以125師從水口關方向進攻,打通復和方向的3號公路。配屬42軍作戰的43軍129師從布局關以南地域突破,截斷4號公路,阻擊諒山方向的越軍北援。
東溪穿插是高平戰役的亮點。43軍坦克1營用了不到3個小時就插到東溪,大出越軍之意料。此後坦克部隊堅守東溪3個多小時,直到後續步兵趕上來,表現了頑強的戰斗精神。126師步兵跟隨坦克一路惡戰,進至東溪繼續擴大突破口,為124師及後續坦克梯隊打開道路。124師及坦克部隊隨126師之後跟進,從嫩金山地區加入戰場,繼續向高平挺進。越軍炸毀了東溪以東的班翁山區水庫,造成縱長約800米、寬約60-80米、泥水深1米左右的泛濫區,將42軍的炮兵和輪式車輛都堵在水障後面。而125師多次攻擊,沒能打通復和公路,惹得許世友大發其火,不得不令54軍162師加入復和地區作戰。
54軍是在對越作戰打響2天後才加入東線戰場的,因戰事緊急,3個師分別去了不同方向。以160師協助41軍在高平以西以北地區作戰;162師協助42軍在高平以東地區機動作戰;161師配屬給55軍參加攻打諒山作戰。其中162師值得書寫一筆。先是接替125師進攻復和,打下孤山,控制了平江渡口,架橋溝通兩岸,打通了水口關經復和至東溪的公路;然後北上高平,與160師協同圍殲高平以北克馬諾地區的殘余越軍;再冒雨連夜奔襲廣淵,殲滅越軍595人,打通了廣淵至復和的公路;接下來在復和地區清剿殘敵,一星期殲敵236人;最後又協同20軍58師會攻重慶。162師在高平以東地區不斷轉戰,長驅400餘公里,縱深80餘公里,哪裡危急哪裡去,顯示了優良的戰斗作風,因而受到了許世友的表揚。
124師和126師的表現也是很出色的。步兵搭乘坦克一路挺進,步坦協同戰斗,連續克服了班波河谷、班翁水障、靠松山巔、東溪斷橋、嫩金山口、弄梅隧道、楠囊斷路、雅南炸橋、那外伏擊、博山險隘等越軍設置的一系列防線,粉碎了越軍的10餘次阻擊,長途攻進70公里,終於兵臨高平城下。此時北集團41軍沒有攻擊到位,加上廣州軍區前指通報高平越軍兵力情況不準,南集團部隊在高平城下猶豫了2天多時間,延誤了攻擊時機。後雖打下高平,但並未尋獲346師主力,高平地區的越軍大都散入了深山。許世友又將預備隊先後投入高平戰場,以121師出擊納隆,124師北攻茶靈,126師東進下琅,162師奔襲廣淵並與58師會攻重慶,150師西出朗登,129師南下七溪,經過反復拉網清剿,才算大部實現了殲敵企圖。高平戰役中,中國軍隊共殲滅越軍1.9萬人。
在南、北集團主攻高平的同時,東集團55軍奉命攻擊同登、坂然,箝制越軍的戰役、戰略預備隊,使其不敢去援助高平。55軍以163師為主攻,以164師和165師切入同登左右側的坂然、班庄地區,在強大炮火支援下予敵全力一擊。55軍各路攻擊部隊採取兩翼突破,穿插合圍,分割殲滅的戰術,突擊火車站,探壟阻援敵,四打探某,強攻鬼屯炮台,爭奪339高地,經過前後7天浴血奮戰,終於攻佔同登、坂然地區,殲滅越軍「英雄」12團及地方軍共4031人。與此同時,43軍127師、128師在南側的愛店方向突破邊境,攻擊祿平地區之敵,以阻截亭立地區的越軍338師北援諒山。
為爭取自衛還擊作戰的更大戰果,許世友和廣州軍區前指決心不失時機地繼續攻打諒山,拿下這個省會城市,殲滅越軍第3師,威攝首都河內。因越軍總部已急調327師、337師、北太省197團等部北上來援,諒山地區越軍蝟集,兵力較多,防線堅固。許世友又將54軍161師、50軍148師2個步兵團加強給55軍,在兵力上對越軍形成了3:1以上的優勢。同時集中了師屬以上9個炮兵團的優勢火力,牛刀殺雞,首先奪取外圍要點,造成圍攻諒山之勢,然後一舉拿下諒山。
諒山外圍攻堅戰從2月27日打到3月1日,歷時2天多。東集團所屬部隊全部上陣,各陣地均迭經苦戰,反復爭奪,艱難推進,連續攻克了扣當山、扣馬山、巴外山等要點,兵鋒從西北、北側、東北、東側直逼諒山市區。3月1日上午9時30分,東集團集中了19個炮兵營的306門火炮猛烈轟擊諒山,30分鍾落彈近萬發,諒山市被炸成了一片火海。這就是著名的「萬炮轟諒山」,極大地打擊了越軍的鬥志。炮擊過後,163師和164師從北、東兩側奮力突進,經過2天戰斗拿下了諒山北市區。越軍退守奇窮河以南的諒山南市區負隅頑抗。原本中央軍委的預定意圖是打到奇窮河就可以了,不再前伸。然而越南的宣傳機器肉爛嘴不爛,宣稱「中國軍隊沒有佔領諒山市」。這下惹得許世友雷霆震怒,在中央軍委指示下,指揮6個步兵營於3月4日打過奇窮河,攻佔南市面上區,最遠向奇窮河以南推進了5公里。諒山戰役中,中國軍隊共殲滅越軍1.05萬人。
東集團攻擊諒山的同時,43軍127師、128師在東南側攻殲了祿平地區之敵,殲滅了越軍獨立第123團和亭立地區北上的338師一部,保障了55軍的側翼安全。
東線作戰打到這時,態勢已很明顯。諒山被克,連接越北地區各交通樞紐的門戶洞開,中國坦克部隊可沿公路直取河內。越南首都一片驚慌,越南政府發出了全國總動員令,在河內市區挖掘防禦工事,各國外交代表團也開始向河內以南轉移。
然而,3月5日,中國政府宣布撤軍了。
西線戰場
紅河是雲南中越邊境的界河,寬160至200米,水深3至5米,不能徒涉。紅河右岸,聳立著230、248、318、489、新官等高地,敵人重兵設防,控制要點,封鎖河面。
西線中國軍隊的主攻方向是以13軍、14軍沿寬大正面的紅河兩岸發動突擊,向西掃盪越軍在壩灑、谷柳、岳山、谷珊設置的防禦體系,向東拔除拔坡、班老、發隆、孟康的越軍侵略據點,奪取老街、柑塘兩個市,殲滅越軍345師,相繼殲滅316A師;同時以11軍攻擊越南萊州省封土地區,殲滅淺近縱深越軍,牽制越軍316A師東援,並繼續前出。
2月16日21時,主攻紅河西岸的13軍各部隊利用夜暗大雨,秘密迅速地運動到紅河邊,用沖鋒舟、橡皮舟在七個渡口偷渡紅河。至17日7時,成功地渡過了4個步兵團、3個加強步兵營和1個邊防連的1.2萬餘人。過河部隊迅速佔領了灘頭陣地,控制了要點,掩護後續部隊架設浮橋,引導坦克、車輛過河。當越軍發現中國軍隊的渡河企圖時,匆忙組織抵抗,但為時已晚。此時,13軍的穿插部隊已迅速向縱深地區前進,各先頭過河部隊也開始了圍殲越軍防禦前沿支撐點的戰斗。
37師111團2營以突然勇猛的戰斗動作向230高地發起攻擊,於7時30分攻佔了該高地,全殲越軍1個營部和1個加強步兵連。同時39師115團1營夜襲248高地,經過2小時激烈戰斗,殲敵1個連和部分民兵。17日7時,13軍炮兵炮擊谷柳,防守越軍一片慌亂,8時,三個舟橋渡口開設完畢。13時,13軍主力全部渡過紅河,投入戰斗。37師的109團連續攻佔了深店、152、171高地,殲敵128名;110團連續攻佔了果沙、221、218高地,殲敵95名。39師115團連續攻佔波光、251、305高地,殲敵90餘名。38師113團和112團1營並7連,利用夜暗秘密接敵,採取斷後路,包圍住,先圍而後殲的戰法,圍殲壩灑地區之敵。經過31小時戰斗,攻佔了壩灑地區,斃敵496名,俘敵44名,打出了被中央軍委稱為是「自衛還擊作戰的第一個殲滅戰」。邊防13團於18日入夜前,相繼殲滅了東桑、楠密、諜蘭、新官之敵,殲敵200餘名。至此,13軍從河口至龍博河的長達48公里的地段上全線突破,殲滅越軍1000餘人,向西岸縱深推進了5-6公里。
13軍各部繼續發展進攻,從2月18日10時30分至21日15時,僅用了3天多時間就攻佔谷柳、保勝、谷珊西山、岳山一線,摧毀了越軍的縱深防禦體系,全殲越軍黃連山省隊192團和老街市隊第6營主力,重創了345師121團、190炮兵團,共殲敵2000餘人,兵鋒已直指越西北重鎮柑塘。
老街是越南黃連山省省會,位於紅河、南溪河交匯處,既有通往河內的鐵路,又有公路和紅河水運交通之便,是越西北的重要門戶。越軍在老街、小曹、53號高地地域內組織防禦,部署了地方軍2個多步兵營的500餘人,以紅河為屏障,依託高地憑險據守。其中在老街外圍構築了大量塹壕、永久性掩蔽部和土木質發射點,並對前沿主要目標和前進道路標定了射擊諸元。
主攻紅河東岸的14軍令40師集中主要兵力兵器,首先殲滅老街之敵。40師令118團首先以一部兵力偷渡南溪河,殲滅小曹地區之敵,爾後轉用兵力,採取分割包圍,側翼突破,側後攻擊的辦法,殲滅老街地區之敵。2月17日凌晨,118團發動進攻。各攻擊部隊與防守越軍反復爭奪,將小曹地區的十幾個高地打成了一座座血丘。18日下午40師部隊攻進至老街外圍,開始了1979之戰中的第一場城市攻堅戰。越軍兵力雖然不多,但抵抗得非常頑強。40師逐點攻擊,將昆明軍區獨立坦克團的62式輕型坦克也拉上去,插入市區分割越軍的防禦體系。步兵快速跟進,逐點爆破老街的越軍坑道和防禦工事,一步步反除越軍據點。戰斗至2月19日下午13時,老街終被攻克。這一戰歷時60小時45分鍾,14軍40師共擊斃越軍433人,俘敵4人。
楊得志因病離開後繼任西線指揮的張銍秀少將
封土位於雲南省金平縣當面,駐有越軍萊州省隊741團。該團3個營分別部署在布多、馬鹿塘、巴南棍、麻栗坡、班繞散等地。此外,巴南棍駐有公安第33屯;巴沙山口駐有193團一個營。越軍依託界河的制高點,設置了3至5公里的防禦縱深,在縱深內的主要制高點上,又設置了第二道防禦陣地,以便層層防守。
11軍奉昆明軍區命令,率31師及32師94團,並指揮雲南省軍區獨立師、邊防14團、昆明軍區獨立坦克團第7連,首先殲滅巴南棍、麻栗坡、布多地區之敵,爾後以一部兵力攻佔巴丹,前出至南臊,主力攻佔封土,牽制越軍316A師東援老街。
2月17日,11軍按軍區的統一部署,全線發起攻擊。當日20時,攻佔了西羅樓、金雞塘、天泛、麻栗坡、巴南棍、馬鹿塘、劉發煙、1298高地及布多。18日至20日,以大部兵力搜剿殘敵,前出到白馬河、大坪、巴保、布巴保地區。91團一個加強營攻殲了木桑地區之敵,為繼續發展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經過兩天准備,23日,31師在雲南省軍區獨立師協同下向巴沙山口發起進攻。戰至當日19時40分,全部攻佔巴沙山口及附近各制高點,打開了通向封土縣城的咽喉要道。從27日起,31師配屬雲南省軍區獨立師一部沿公路兩側逐步向封土逼進,先後攻佔了11個制高點。3月3日19時10分,一舉攻佔了封土縣城,並以一部兵力前出至馮登、王寶地區。在3月4日奉命回撤時,31師91團又加強雲南省軍區獨立師第3團1營,北上向盤踞在班繞散地區的越軍發起攻擊。經3天戰斗,殲滅該地區之敵322人,繳獲武器彈葯和軍用物資一批。
紅河兩岸的防禦縱深體系被中國軍隊摧毀後,黎筍下令死守柑塘地區。柑塘是沿紅河通向河內的重要樞紐,附近還有盛產磷肥的礦區,戰略地位和經濟地位都很重要。越軍345師倉皇調整部署,將其在紅河東岸的一個營西調,協同121團在谷薩、典那、容菏、真尉地區構築工事,阻止中國軍隊南進。同時,駐萊州省平盧地區的316A師主力火速東援,企圖側擊中國軍隊,奪回谷柳和老街,以解柑塘之危。1979年2月21日,昆明軍區傳達了軍委副主席鄧小平關於在柑塘地區」打一個大仗「、」打一個惡仗「的指示,並下達了殲滅柑塘之敵的命令。當晚,13軍召開緊急作戰會議,進行具體部署,決定以39師擔任阻援任務,攻佔代乃地區,控制要點,組織防禦,抗擊316A師東援,保證主力側翼的安全;以37師從左翼、38師從右翼進行鉗形突擊,分割圍殲柑塘地區之敵。
22日下午,39師116團2營向代乃地區之敵發起攻擊,經5小時戰斗攻佔了代乃及其周圍的高地,切斷了東援老街的10號公路。越軍316A師十分驚慌,令其148團進行瘋狂反撲,企圖奪回代乃,打通公路。39師116團和117團的4個步兵連依託有利地形,在師、團、營炮火支援下,頑強進行抗擊。從22日到27日,連續打退越軍30餘次沖擊和偷襲,殲敵900餘人,未使316A師前進一步。代乃阻擊戰的成功,分割了越軍316A師與345師,保障了13軍主力側翼的安全,為殲滅柑塘之敵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與此同時,13軍37師、38師向柑塘之敵也發起了猛攻。戰斗於2月23日7時打響,中國軍隊集中564門火炮急襲25分鍾,給防禦越軍以重大殺傷。隨後,中國軍隊發起猛烈攻擊,僅一小時就突破越軍防禦,連戰連捷,當日挺進縱深7公里。經過一天激戰,容菏、真蔚以北各要點大部被中國軍隊攻佔,打開了柑塘北邊的門戶。24日,37師、38師以鉗形突擊,穿插迂迴,勇猛追殲向柑塘方向的潰逃之敵。37師的109團沿郎箭、春增、郎頓邊打邊插,直插外波河吊橋;111團2營於19時40分,對柑塘之敵達成合圍;110團圍殲郎頓之敵後,於11時佔領了郎頓地區。38師112團、113團攻佔312、563高地後,繼續向南急進。113團於18時55分插直郎娃東南無名高地,協同37師對柑塘之敵達成合圍;114團營直插團結、嘉符,主力圍殲柑塘磷礦之敵。25日下午,37師111團勝利攻克了越西北重鎮柑塘。經過隨後的搜剿戰斗,除345師師長麻永蘭率殘部逃過外波河外,該師整體崩潰,共被殲2600餘人。
紅河西岸越軍遭到沉重打擊的同時,東岸越軍調集黃連山省隊254團殘部,345師118團、124團,黃連山省隊192團、永富省隊194團等兵力,在南征、龍徽、豐年、575高地、坂高、得南、朗忠、班甘、南樟、班羅、東家、棟光、朗多、郎勒、為麻、巴米、郭參、珊嘎、鋪樓等要點組織梯次縱深防禦,企圖扼守7號公路和紅河東岸要點,阻止中國軍隊前進。14軍決心以40師一部兵力進攻郎忠直插郎洋,主力向楠宗、班羅方向突擊,切斷守敵退路;42師先奪取坂高、575高地、班甘、半琴山等地,然後,向郭參、鋪樓方向發展進攻;41師為軍預備隊,隨時准備加入戰斗。
2月21日,40、42師分別發起攻擊。42師於23日19時攻佔了坂高、班甘、575高地。40師118團搶占朗洋鐵路橋,截斷了紅河兩岸的通道。119團在殲滅南征南側之敵後,主力插向班羅,於23日時切斷了7號公路。120團於23日前相繼攻殲了龍徽、郎忠、428高地之敵。為加快進攻速度,經軍區批准,41師於23日在東家地區加入戰斗,沿7號公路直插郭參;40師於郎多直插鋪樓,控制紅河渡口,切斷越軍逃路,爾後向北卷擊,協同41師殲滅紅河左岸之敵。24日6時,各部隊向越軍發起了猛烈攻擊。40師120團於25日22時攻佔了郎多,3月1日2時攻佔了珊嘎東北側無名高地,協同119團連夜冒雨直插鋪樓。
3月2日12時,119團進至鋪樓西北側山樑,經過6小時激戰,攻佔了鋪樓,控制了紅河渡口。120團由鋪樓回師北上,於3月5日攻佔了巴米、郎連等地。41師121團向棟光穿插,切斷敵人退路。122團、123團沿7號公路兩側發展進攻,於3月1日17時50分攻佔了郎勒、為麻地區。配屬14軍的11軍32師94團、96團加入戰斗,配合123團在為麻以東公路兩側發展進攻,先後攻佔了郭參、春斗和楠卡南側無名高地。14軍紅河東岸第二階段進攻戰斗歷時12天,共殲滅越軍2224人。
沙巴是越西北重鎮,是通往越軍第二軍區所在地安沛的門戶。這里自然洞穴和懸崖峭壁較多,地形險要,易守難攻,交通不便,機動困難。越軍316A師在代乃遭到13軍部隊阻擊後,東援無望,在沙巴地區猶豫徘徊,企圖以野戰防線阻擊中國軍隊進一步深入。昆明軍區決定調50軍149師、11軍32師95團歸13軍統一指揮,殲滅316A師。13軍決定以149師447團和445團2營向新寨和大平地區實施穿插,斷敵退路;149師主力在奔西愛、龍威松一線展開,沿公路兩側向沙巴實施主要攻擊,殲滅沙巴地區之敵。這一仗打得很是艱苦。越軍依託公路沿線的野戰防禦工事進行頑強地阻擊和伏擊,雙方在公路沿線各高地上連番激戰。316A師的148團和174團都拼了命,149師攻擊部隊艱難推進。446團和445團(欠2營)血戰4號橋,遇襲而陣腳不亂,奮力克敵,在沙巴之戰中寫下了濃重的一筆。右路穿插的149師447團連經格蓋苗遭遇戰、新寨北側山埡口血戰,克服疲勞和斷糧,不顧犧牲,連續穿插作戰7天,終於佔領了黃連山埡口,切斷了公路。所部紅2連打得只剩能戰斗的25人,1連也只剩下43人,全團傷亡達548人,表現了頑強的戰斗精神。只可惜316A師警覺較早,除留部分兵力節節阻擊外,主力已先期向西撤過了黃連山埡口。經過連續7天苦戰,149師沿10號公路攻進33公里,終於攻克沙巴,重創316A師174團、148團、98團7營和沙巴獨立營,共殲敵2300餘人。
至1979年3月4日,東線中國軍隊突入越南境內縱深50-100公里,相繼攻佔高平、諒山2個省會城市,以及河廣、茶靈、廣和、河安、通農、石安、重慶、長定、脫浪、高祿、祿平等11座縣城和同登鎮。共計殲敵40671人,擊毀越軍火炮340餘門、坦克和裝甲車45輛、汽車480餘台,繳獲火炮840餘門、各種槍械11000餘支(挺、具)及大批軍用物資,同時對東線越北地區的軍用、民用設施進行了毀滅性打擊和破壞;西線中國軍隊突入越南境內縱深30-80公里,攻佔了黃連山省省會老街市和重鎮柑塘市,以及孟康、沙巴、壩灑、封土和保勝5座縣城,前出到郭參、鋪樓、外波河、黃連山埡口、封土地區。共計殲敵16481人,繳獲了大批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摧毀了西線越南淺近縱深境內的大量軍用、民用設施。
至此,中國軍隊控制了越北地區諸多重鎮,威逼河內的態勢已經形成,自衛還擊作戰的戰略目的和戰術目標已經達到。1979年3月5日,中央軍委下達撤軍命令。隨後各部隊交替掩護撤退,並將佔領區內的越南軍政設施全部炸毀破壞,能拿走的機器設備全部拿走,並回收了大量當年支援給越南的物資。《對越戰爭親歷記》中說「連越南的牛見了163師的官兵都跑得遠遠的」。西線部隊於3月13日全部撤回中國境內,東線部隊於3月16日全部撤回中國境內,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告一段落。
10. 請問大佬有龍之戰2017年上映的由劉佩琦主演的高清視頻在線觀看資源嗎
《龍之戰》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PrsOfGdQs8zVa3RpMI_wcw
《龍之戰》是由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出品,高峰執導,劉佩琦、曹雲金、羅昱焜領銜主演,羅雲琦、呂新舜,修慶、安啟琥、張啟煜等參與主演,李子雄、范志博特別出演的戰爭史詩電影。該片改編自中國近代史上的鎮南關大捷戰役,講述了1885年法軍進攻越南諒山,萃帥馮子材率領廣西狼兵頑強抗擊法軍,最終取得勝利的英雄故事。該片於2017年6月18日在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2017年8月4日在中國內地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