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賡續紅色基因主題八月一日觀後感
延續紅色基因就是以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為指引,山東以陣地凝魂聚氣、以教育強基固本、以實干錘煉硬功,大力弘揚沂蒙精神,激活幹部群眾血脈中的紅色基因,把精神的力量變成改變世界的行動,為實現「走在前列、全面開創」凝聚磅礴力量。
2. 幾篇愛國電影的觀後感
《建國大業》這一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雲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話題人物齊聚,四大天王中的兩位捂婚天王劉德華,黎明,功夫之王成龍,李連傑,華表獎的雙黃蛋得主陳凱歌,馮小剛,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趙薇,實力派男星姜文,陳道明,陳寶國,葛優等演員紛紛出馬,以置於使筆者無法一一列出,這些大腕在影片拍攝和上映的檔期,每個人身上出一條新聞,對影片的宣傳就不可小窺,更何況中影掌門人韓三平十多年後重新掌鏡,眾大腕零片酬出演,國產片拷貝又創新高等新聞本身就有著巨大噱頭,讓人們重新喚起了對主旋律影片的熱情!
其實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對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觀眾做過嘗試,2005年,為了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輝,劉德凱分別飾演國-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獻禮影片《八月一日》同樣選用了呂良偉,李子雄飾演了葉挺和汪精衛,兩部影片在這一類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機制無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關注!
《建國大業》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說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礎上前進了一大步,而且對這一類型片的宣傳,說教的功能大為改觀。國共兩黨人物喜怒哀樂都給予了描寫,凸顯了人性化。然而影片從皓如煙海的史料中選則材料,修改劇本,難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掛一漏萬,下面是筆者看出的幾點,一吐為快。
李宗仁不顧蔣介石的阻撓,硬是選上了副總統。片中有一場蔣,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職的戲一閃而過,未做交待。其實當時蔣對李很是憤恨,想讓李宗仁出醜,於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職時穿軍裝。自己反到穿一身長袍馬褂。當李宗仁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結果就職典禮時李宗仁站在蔣介石旁邊,象極了一個跟班。
片中結尾處斯-大林對中-共的代表慷慨陳詞: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國,就第一個與中國建交,顯得很丈義。但是片中也提到過一幕,起初共-產黨攻陷南京,蘇聯的駐華使節並沒有留下,而是和蔣介石一同退往廣州,事實上蘇聯對國共兩黨的政策一直是曖昧的。對中國是否劃江而治也提出過意見。但是還是毛-主席有遠見,有魄力,一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詩詞就點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國人的事還得中國人自己作主!任何國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並沒有無私的援助!
轉眼間新中國已經迎來了自己六十歲的生日,國家日益富強,然而就象片中對國歌的討論一段所說的,我們永遠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警惕。用我們的血肉,我們的智慧組建成新的萬里長城,永遠前進,再前進,在世界上找到我們應有的位置!
3. 《八月一日》這部電影的影評誰有呢發個給我吧
建軍節 是每一個國人都應該了解的,在我們安逸的過著日子的時候,請不要忘了當年的前輩們是怎樣的用熱血和生命為我們鋪好安定的生活~~至於拍的電影,我說說我的看法~~
~~只說對影片的看法~
這部電影戰斗場面比較以前的同類型片子是有突破,尤其是開頭不久的戰斗和騎兵的沖鋒,較有視覺效果。但是劇情太平淡,沒有高潮,也沒有特別震撼人心靈的橋段。演員的外形感覺與心目中的歷史人物有差距。賀龍太瘦,劉伯承太胖,周恩來太老,葉挺太帥,汪精衛太丑。陳獨秀和張國燾還是有點臉譜化的感覺。我也覺的劇中的愛情戲和小男孩的戲是畫蛇添足,是敗筆。
片子成年人看起來太假,太小兒科,缺乏深度。小孩看起來太血腥,比如懸掛示眾的人頭、戰斗中的殘酷等。再說,小孩如果沒有大人的指導和解釋,他也搞不清楚劇中走馬燈一樣的歷史人物之間的關系,至少小學生絕對理解不了。所以,影片猶如雞肋,兩邊都討不了好。
戰斗場面比較以前的同類型片子是有突破,尤其是開頭不久的戰斗和騎兵的沖鋒,較有視覺效果。但是劇情太平淡,沒有高潮,也沒有特別震撼人心靈的橋段。演員的外形感覺與心目中的歷史人物有差距。賀龍太瘦,劉伯承太胖,周恩來太老,葉挺太帥,汪精衛太丑。陳獨秀和張國燾還是有點臉譜化的感覺。我也覺的劇中的愛情戲和小男孩的戲是畫蛇添足,是敗筆。
片子成年人看起來太假,太小兒科,缺乏深度。小孩看起來太血腥,比如懸掛示眾的人頭、戰斗中的殘酷等。再說,小孩如果沒有大人的指導和解釋,他也搞不清楚劇中走馬燈一樣的歷史人物之間的關系,至少小學生絕對理解不了。所以,影片猶如雞肋,兩邊都討不了好。
4. 八月一日 觀後感
典型的共產主義影片!
5. 看完電影八一的觀後感250字
今日有幸觀看了影片《八一》。影片耗資巨大,戰爭場面氣勢磅礴,真實震撼。全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始終,令觀眾熱血沸騰。
此片拍攝耗資巨大,動員的人力堪稱八一廠出品影片之最。此片的幕後工作人員多達860人,群眾演員參演人次更是多達9萬8千人次。此片全部實景拍攝,場面極為浩大,戰爭場面大視角空前展現,演員們也都憑著一腔熱血冒著生命危險在漫天炮火中拍攝出精彩的影像,無怨無悔。愛國主義精神與敬業之心支撐著全體工作人員艱苦拍攝、再現了先烈之路,把這場轟轟烈烈的戰爭如此恢弘壯烈的全景展現。
《八一》用了大篇幅的戰火筆墨刻畫了戰爭之殘酷,戰場之慘烈。戰爭之傷害,對於交戰雙方來說,實際上都是巨大的。殺人一萬,自損八千。百團大戰我軍投入兵力高達105個團,40多萬人,斃傷日偽軍兩萬多人,但我們自己的傷亡也高達將近兩萬人。傷亡實際上是對等的,代價不可謂不慘烈。不得不承認,日軍當時的戰鬥力之強和武器之先進是一窮二白的八路軍無法相提並論的。但,為了民族的榮譽,為了人性的尊嚴,我們也必須硬頂上。片中對於戰爭對於人命的摧毀全方位真實展現,還是很靠譜的,不像許多抗日雷劇演得那樣胡扯,展現了一部歷史正劇的凜然氣象。我們看膩了手撕鬼子的鬧劇,我們鄙視褲襠藏雷的齷齪,我們拒絕虛偽的阿Q精神,我們厭煩了無盡吹噓的自嗨,我們需要的是真正展現戰場之真實狀況的影視作品,還原歷史的冰冷與殘酷。
浩浩中華史,悠悠五千年。五千年來,祖國經歷了多少滄桑誰知道!我們要努力學習,把祖國的未來建設得更美好!
6. 革命電影觀後感500字
1《建黨偉業》觀後感光陰似箭,現在黨已經90歲了,從當年的「風腥血雨」到現在雨過天晴,又有誰能體會當時的艱辛歷程呢,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才是甜。當共產黨誕生的時候,就彷彿註定它以後的成功,看完《建黨偉業》才明白,當初黨的誕生,就是為現在的和平而建立,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了戰爭,但我們依然不能忘記共產黨對我們的「恩賜」。一群外國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拍中國的歷史大戲,這是一種國際主義精神。173位明星傾情演繹了90年前那波瀾壯闊、歷史意義又極其深遠的一幕幕。在「數星星」的同時,我被北大「新文化與舊文化」的激辯場景所感染,被「五四運動」的宏大場面深深震撼,甚至熱血沸騰,在走出影院後,情不自禁去翻閱黨史。作為年輕一代,我們需要重新走進歷史,重新在歷史中汲取力量的源泉。從重大歷史事件中尋找自己的坐標系,激勵自己,尋找自己的青春動力。我看電影很少流眼淚,可是這部片子,卻總讓我的眼睛濕濕的,最後當12位共產黨人一起低聲唱著《國際歌》的時候,我的眼淚終於奪眶而出。通過這部電影,我們真實的看到了那些革命先烈是怎麼一步步艱難的走過來的,也清楚的了解了我們的黨是怎麼從稚嫩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讓我們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有了全新以及直觀的了解,每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都被演員活生生的演繹出來,他們的精神和信念感動著我們,一種久違了的青春的沖動澎湃在我的胸中。真的很感謝這部電影,讓我們體內的熱血又沸騰了,讓我們對信仰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是的,為了心中的信仰,革命先烈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不怕流血犧牲,為了建立新中國,他們甘願赴湯蹈火!真的很感謝先輩們冒著生命危險為我們建立新中國!真的很感動先輩們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這種大無畏的精神!這部青春熱血電影,讓我激情萬丈,也讓我為之沸騰了!我想發自肺腑的喊出來:中國共產黨萬歲! 2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國現代革命史上的一個偉大歷史事件,頭緒紛繁、人物眾多,而影片以精湛的技藝,真實、樸素、生動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通過看這次電影,我深刻體會到革命政權的來之不易,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都是用那些革命義士的鮮血換來的,是那麼的來之不易。因此,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一切,用我們的實際行動發揚黨的精神,堅信革命理想和信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一切從實際出發,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的工作並做好本職工作。在利益與金錢眼前、在困難、艱苦眼前,想一想為革命事業,在南昌起義總、在戰爭時期犧牲了的先烈們,想一想在和平年代裡英年早逝仁人志士們,難道還有什麼阻止不了,還有什麼困難不能解決的嗎?影片從真實的歷史事件中提煉創作素材,正確地、藝術地反映南昌起義這一震驚中外的歷史事件,使其具有鮮明的紀實性和文獻性。影片中出現的四十多個人物,大多都是有案可查的真實人物。為了真實地再現那一段歷史,影片特別注意了環境的真實性:它通過一定時代特徵的景色、道具和人物的服飾裝扮;通過獨具時代特色的音樂,特別是「打倒列強」的音樂旋律的反復出現,使當時的時代氣氛更加濃烈,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尤其是為現代人上了一堂形象、生動、深刻的中國現代革命史的教育課。通過今昔對比,使我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影片從生活出發,成功地塑造了周恩來、朱德、賀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藝術形象。十分注重形象地表現幾位領袖人物的獨特經歷和個性。如周恩來的穩健、果斷、血氣方剛、富有革命犧牲精神;朱德的憨厚、沉著、有勇有謀;賀龍的倔強、爽朗、對黨的忠誠等。通過他們的具體言行來表現他們偉大而崇高的品格。如通過周恩來的「我們都為共產主義在奮斗,我經常想,一個嬰兒哇哇墜地,長大,有點兒知識,很慢很難,只有抓緊時間做工作,才無愧做一個人,沒有權力糟蹋生命,浪費時間。」這段話體現了他為革命事業勇於獻身的精神。通過賀龍的「半輩子經驗告訴我,跟著國民黨,我個人政治上沒出路,整個軍隊也沒出路。只有共產黨才是勞苦大眾的救星,我鐵了心跟著它走到底,這是我的入黨申請書……,請黨考驗我。」這一言行,充分表現了他對黨忠貞不渝的愛和面對反革命的血腥屠殺毅然投身革命陣營的果敢精神。通過以周恩來同志為首的前委會與阻撓起義的張國燾之間的斗爭,表現了我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勇於斗爭的大無畏氣概。這一切都是我們更加崇敬、熱愛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的偉大品格和精神,鼓舞我們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而努力奮斗。影片還以真實、樸素的生活畫面,為我們展示了南昌起義那火光沖天、槍林彈雨、將士們浴血奮戰的場面。並通過女戰士黑姑踏著其丈夫雙喜等烈士的血跡,沖上鼓樓,把紅旗插到樓頂的這一細節再次告訴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和安靜的生活環境,都是成千上萬的先烈們用先血和生命換來的,沒有他們的犧牲,沒有他們的奮斗,便沒有我們的今天,作為祖國的一份子,我們要自覺加強思想修養,使自己成為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成為改革開放的推動者,才能無愧於我們的先輩和先烈。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帶有全局意義的一次武裝暴動。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創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總之,《南昌起義》是一部好的歷史文獻故事片。它使我們牢記過去中國革命的斗爭史;牢記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黨和人民創建的豐功偉績;牢記革命先烈的犧牲和奮斗。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他們的精神,為我們偉大的祖國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而奮斗!時間匆匆,電影只看了不到兩小時就結束了,但是在南昌起義中的艱苦奮斗的事跡使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這種精神將激勵著我前行。 3今天上午,我們返校檢查作業,其間我們看了一部50年代的電影,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電影——《董存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教育。 故事講述的是1945年春,董存瑞在因種種原因的困擾下,終於參加了當地抗日自衛隊,同年參加了八路軍。在隊伍中,董存瑞和他的夥伴都不滿20歲,但卻有著驚人的膽識和勇敢的魄力,在戰斗中他屢次立功,讓連長和隊友刮目相看。 故事的高潮發生在1948年5月25日,進攻隆化縣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的6連負責拔除敵人核心陣地——隆化中學。臨出發前,身為爆破組組長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決心:「我就是死後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學的外壕里去,讓大家踩著我們把隆化拿下來!」他帶領戰友接連炸毀了敵人3個炮樓5個地堡。在打開隆化中學東北角的外圍工事之後,敵人隱藏在圍牆外干河道上橋形暗堡的機槍突然開火,部隊遭受嚴重傷亡,突擊受阻,而派去爆破的戰友又一個個在中途倒下。 面對敵人碉堡的兇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請戰,在戰友的掩護下沖到橋底。此時,他的左腿被敵人的機槍打斷,暗堡的底部離乾涸的河床還有段高度,河道兩側護堤陡滑,他兩次安放的炸葯因沒有木托都滑了下來。此時,沖鋒號已經吹響,拖延一分鍾就會有更多的戰友犧牲。董存瑞毅然用身體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了導火索。隨著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敵人的橋形暗堡被炸毀,紅旗插進了隆化中學。董存瑞用自己年輕的生命為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道路,犧牲時年僅19歲。 看完電影時,我的心中感慨萬千。一個年僅19歲的青年,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為戰斗奉獻出寶貴的生命。想想董存瑞,在進革命隊伍、入黨等過程中遭受了重重困難,但他還是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使自己完成了自己的目標。當他在炸暗堡時,那種為革命事業奉獻、為祖國和人民付出的勇氣深深的打動了我。 現在想想,董存瑞比我大6歲,卻比我強上百倍,甚至千倍,他的膽量、勇氣、思想都是我所不敵的。他只是一個上了幾天學的青年,但有著為祖國、為人民奉獻的精神,比我們要優秀許多。 想想現在的我們,衣食無憂,在老師、家長的關愛下成長,我們沒有經歷過董存瑞那樣的困難,也沒有為中國奉獻出什麼。但我們也應該為中國、為人民作出奉獻,現在我們既不用去炸碉堡,也不用我們奉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只有好好學習,才能對得起董存瑞為中國的發展奉獻出的生命;才能對得起那些為革命事業、為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的美好生活付出生命的戰士們。 想想董存瑞吧,想想那些革命戰士吧!是他們為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付出了寶貴的生命,為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想想他們,誰不願意在家中和親人一起享受幸福,但他們還是為了中國的發展、為了人民的幸福而去上戰場、打硬仗,也不惜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想到他們那奉獻精神,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不為中國、為人民做奉獻呢? 從這部電影中,我深刻的體會到一個人就應該向董存瑞那樣,為祖國、為人民奉獻,有一種無私的愛國精神和奉獻精神! 董存瑞——一個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共產黨員。董存瑞——一個頂天立地的革命戰士!
7. 八月一日觀後感 500字
星期日的晚上,學校教導處組織我們全體師生觀看了「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八月一日》,我深受感動,深深地領會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前輩用鮮血換來的,我們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應好好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去實現革命先輩未實現的夢想。
當國民革命運動失敗後,中國共產黨吸取了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認識到獨立武裝力量的重要性,毅然決定以武裝起義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蔣介石為了除掉紅色政權,開始了慘無人睹的血腥殺戮,在高高的南京城樓上懸掛著共產黨員的人頭,並懸賞20萬大洋抓逋周恩來等共產黨領導者。
1927年下旬,中共中央決定在南昌舉行起義,並成立前敵委員會,由周恩來任書記,當時,中國共產黨掌握和影響的武裝力量有兩萬多人,而國民黨在南昌的軍隊不足萬人,並師以上的軍官都去廬山開會了,在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中國共產黨決定8月1日凌晨4點發動起義,在緊要關頭,一名副營長(趙富生)叛變投敵,被賀龍抓住後,當即立斷,決定起義時間提前兩個小時,8月1日凌晨2點時,紅色信號彈劃破夜空,頓時,全城槍聲、喊聲、爆破聲混成一片,經過數小時的激戰,起義軍終於在拂曉時奪取了南昌城。
看完這部電影,我想我們應珍惜光陰、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們回想起那些英雄人物,應該以他們為榜樣,發奮圖強讀書,用知識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8. 《八月一日》觀後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紀錄片,名叫《八月一日》,講的是南昌起義的故事。故事講的是一九二七年蔣介石,汪精衛在帝國主義和江浙大財團的收買下叛變革命,先後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在「寧可殺錯一千,絕不漏掉一個」的反動口號中,大肆屠殺共產黨員。為了挽救革命。七月下旬,中共中央臨時召開政治局常委會,會上決定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並任命周恩來為南昌前敵委員會書記,指揮這次起義。在黨的影響下,北閥名將葉挺的部隊從武漢乘江順流東下,在航行的過程中,部隊中的共產黨員深入群眾,做了大的量的工作。這支素有鐵軍之稱的隊伍,士氣高漲,群情激昂。帶有傳奇色彩的賀龍率領第十二軍也從湖北省的武穴出發,浩浩盪盪的奔赴九江。一路上他們宣傳革命主張,吸收了一批農民協會的骨幹入伍,革命的力量不斷壯大。七月二十七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在南昌的江西大旅社正式組成,並召開擴大會議,決定於三十日晚舉行武裝起義。會後,周恩來等仍將起義計劃告訴了賀龍,徵求他的意見。七月三十一日下午五時左右,我軍決定於明四日是一舉 消滅敵軍。八月一日凌晨四時整,戰斗正式打響。頓時,槍聲,火炮聲大作,響徹全城。早晨六時多,起義軍已全部解決了南昌內地和郊區的敵軍,南昌起義成功了。
這部電影讓我感觸很深,一是共產黨遠堅韌不拔的毅志和與叛變革命者斗爭到底的決心,以及保衛人民安全的志向,使他們一直與叛變革命者斗爭著。正因為有了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朱德等等的共產黨員一直努力地斗爭著,才可能解放全國,成立新中國。直到現在,在庄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上,赫然印著「八一」二字。由此可見,南昌起義對中國的意義是非同異常的。就因為這一槍,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從那天起,一支偉大的軍隊誕生了。二是我十分痛恨蔣介石和汪精衛。他們竟然在帝國主義和江浙大財團的收買下叛變革命,先後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七一五反革命政變。還制定了一條荒謬的宣言——「寧可殺錯一千,絕不漏掉一個」的反動口號中,大肆屠殺共產黨人,他們是社會的敗類。
這些為祖國而奮戰的戰士們,我真敬佩你們,因為如果沒有你們,就不會解放全國,成立新中國,我們也就不會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非常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如果這次南昌起義沒有他,就不會勝利。我們一定要踏著先輩的足跡,努力學習,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為建設自己的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9. 《海棠依舊》《太行山上》《八月一日》隨便一部的觀後感1500字,原創哦,急求
觀看央視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一直是我的最愛。最近一直在看央視一台播出的優秀電視劇《海棠依舊》。隨著周恩來總理的生病直至逝世,我的眼淚一直沒停下,總感覺心裡想表達些什麼,我想同我有著一樣感受的人,一定很多很多,心裡一定都忘不了周總理的一頻一笑,一舉一動,眼前一定都開滿了海棠花。
「海棠花質朴而不失艷麗,它們很團結,所以生得很茂盛。」這是劇中周總理所說的一句話,可以看出,這里的海棠花,已經被賦予了新的現實意蘊。
《海棠依舊》以1949年周總理進入北京至1976年逝世為歷史背景,真實還原了周總理工作、生活的真實情節,再現了周總理崇高的精神境界,偉大的人格魅力,展現了老一輩革命家實事求是、奮斗不息的革命情懷和心繫民眾、無私奉獻的工作熱情。可以說,此劇對每一個中國人,特別是對每一個共產黨員,都進行了一次心靈洗禮,令人動容的同時,發人深省,催人奮進。
隱約記起了兒時的一件事,那天我照例想拿起飯盒,到廠部職工大食堂打小米粥,母親哭著說:「總理逝世了,今天在大食堂舉行追悼會。」母親做了好幾朵白紙花,分別戴在一家人胸前,我跟著父母一起擠到了大食堂,食堂內外早已人山人海,哀樂回盪,人群中到處都是哭聲。
那時的我並不太明白人們為什麼都會失聲痛哭,以至於小學課本里會出現天灰灰,山河泣,十里長街哭送總理等動容場景,連老師都會哽咽著讀不下去。隨著年齡的增長,本就喜好歷史的我,讀了許多關於周總理的紀實文載,也漸漸明白了那份哭泣中的不舍。
記得我曾在一本歷史文獻中看到,1945年成立的聯合國,自成立至1976年,三十年間從未給任何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下過半旗,卻在周總理逝世時下了半旗,有些國家提出了質問,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只用了三句話,便征服了全場,他說: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的總理終生只有一位夫人?有哪一個國家的總理終生沒有一分存款?又有哪一個國家的總理終生受到人民愛戴?!這短而有力的三句話我至今記憶深刻,做為中國人,有太多的人為有這樣的總理而驕傲而自豪!他不僅僅受到了中國人民的尊敬與愛戴,更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敬與愛戴!他給世人留下了太多太多:一生為國為民,維護世界和平與進步;風度翩翩,恩愛一生;浩然正氣,兩袖清風;顧全大局;忍辱負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使無數的人自然而然地隨著鏡頭的穿越生發緬懷,令人無法不想起他,懷念他。
敬愛的周總理,在風雲變幻的歷史進程中令人如此景仰,最深刻的內涵,就是那種融入生命的祖國情懷和為人民服務的高貴品質。想起了他那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以及他「吾將公之天下,使四萬萬人共得而仆之」的遠大志向。一年年,一月月,一刻刻,他與祖國風雨同舟,與人民生死相依,處處踐行著為國為民的精神品質與至高境界,以畢生的實踐詮釋了「不忘初心,俯首甘為孺子牛」,他留下的閃光思想永遠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的人民多麼可愛」,這是劇中周總理受到八奶奶及抗洪、抗震群眾的奉獻精神所感染而發出的肺腑之聲,凝聚了彼此的尊重,彼此的感染與彼此的珍惜。
中南海西花廳那燦若繁星的海棠,或許在編劇心裡象徵著人民群眾,周總理心系海棠,正是他心繫人民的最美的詩意升華。
縱使有更多的言語,也無法表盡觀後的感受,這個七月,眼前開滿了海棠花,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從而匯成了對周恩來總理最深切的懷念之心。
10. 關於電影八月一日的觀後感 誰能提供個2000字左右的例…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影片《八月一日》,作為向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八十周年和黨的十七大獻禮之作,講述的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為了挽救革命,周恩來同志按照黨中央的決定,和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等同志於1927年8月1日領導南昌起義的故事。 2007年11月2日晚,我們全系學生黨員和預備黨員在系黨總支的組織下觀看了這部歷史巨片,見證了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南昌起義的歷史過程和起義前周恩來等同志的艱難選擇過程。歷史證明,只有建立中國**獨立領導的人民軍隊,只有進行武裝斗爭,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 看完這部電影,我感慨良多,陳獨秀的困惑、賀龍的抉擇、汪精衛的精明、周恩來的果敢、葉挺的血性,每一個人物都刻畫得那麼生動形象。我由衷敬佩我們尊敬的周恩來總理,在中國處於最危難的時候,作為黨的前委書記的他毅然扛起了領導武裝起義的大旗,千斤重擔系於一身。他勇於承擔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大智大勇的斗爭策略,堅定果敢地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耐心細致地做好起義部隊的工作,以及在決定起義的前夜,在《國際歌》聲中給起義部隊的戰前動員,所有這些都讓我的思想受到極大的震撼,尤其是他的那句「只要革命有後,我們無後又何妨」更是讓我欽佩不已。還有就是賀龍元帥,他不惜放棄個人陞官發財的機會,毅然選擇加入中國**,為了廣大人民的幸福打擊蔣介石,反攻汪精衛,「兩個肩膀扛了一個腦袋,就是為了要讓窮苦的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他的話鏗鏘有力,永遠停留在我的腦海之中。 作為一名預備黨員,我深知自己責任重大,要繼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崇高歷史使命,在當今這個和平年代,我們還要發揚老一輩革命家的革命精神,艱苦奮斗,勇於拼搏。因此,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我都要相信自己堅信自己,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或問題,都要敢於去面對。中國**是偉大的,我們應當更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密切聯系群眾,我們也是「兩個肩膀扛著一個腦袋,是要為人民謀幸福,為國家繁榮富強和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