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星星的孩子從心理學角度的觀後感
母親是不會放棄本人的孩子,無論他們的安康與否。在每年的4月2日,這個特殊的、被稱為「世界自閉症日」的日子裡,我們每個人能否也應該留意這些自閉症患兒及他們的親人,想想為他們做些什麼,給這些孩子多一些關愛與了解。在今年母親節上映的影片《星星的孩子中》,就把焦點對准了自閉症兒童及他的母親這個弱勢群體。這部影片講述了梁靜飾演的母親從內蒙古帶著自閉症的兒子到廣東東莞尋覓父親的故事,在片中母親用繩子綁在兒子的腰間,就是怕在新的城市兒子走失,這根繩子聯絡著母子兩,同時也是母親心中的繩子。面對有自閉症的兒子,母親顯得很無助,在孤獨生疏的城市,面對茫茫人海,不知該去往何處。影片的動人之處在於緊湊而充溢人情味的劇情,他關注了被無視的人群,試圖過關大熒幕去喚醒人們心中的柔軟。在《星星的孩子》中,梁靜塑造的很到位,與之前在《夫妻那些事》中的作女那依截然不同。母親是矛盾的,母親找到了職業也找到了男人,這時患有自閉症的兒子就成為母親重生活的障礙,選擇重生活就得放棄兒子,母親試圖放開手裡的繩子,卻怎麼也做不到,她也不清楚本人再做什麼,該做什麼。總體上,這是一本主打溫情,反響社會難題的電影,值得一看。這是關於電影星星的孩子從心理學角度的觀後感的解答。856
2. 電影心靈捕手的觀後感 要有關積極心理學的方面,求大神
《心靈捕手》
圍繞一個青年,
麻省理工學院的清潔工但是卻在高等數學方面
有著幾個人天賦的叛逆天才展開。威爾·杭汀
(Will Hunting)
,是位絕頂聰明
卻叛逆不羈的年輕人。
平日除了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大樓的清潔工作之外,
便是
與三五好友在酒吧喝酒、泡妞、整整哈佛的聰明小孩;一人獨處之時,就一目十
行各式人文與科學的新知。
某天解開看數學系藍勃教授所留下的數學難題,
隨即
引起學校師生們的驚異;
在與他人打架滋事,
並宣判送進少年觀護所之後,
藍勃
教授便費心地將他保釋出來,
要求他參與數學研討與接受心理輔導。
藍勃教授期
望威爾能重視並發揮自己的天賦異稟,不再惡作劇、耍蠢、吹擂而耗費生命;不
過,
威爾卻毫無不在意,
經常耍弄前來為他輔導治療的心理專家。
藍勃教授在無
計可施的情況下,
只好求助於他的大學好友尚恩出馬,
開導並救助前途岌岌可危
的威爾。
尚恩本著信任是突破心防的重要關鍵,
不彼此信任就無法坦誠相待的信
念,不以作之師而以作之友的心態傾聽威爾對知識求問、人際互動、愛情探索、
人生信念以及親情傷害等知性問難與情緒宣洩;
日漸撫慰他受創的心靈,
幫助他
重新拾回對人的信任,
並鼓起勇氣向女友表達愛意。
在此同時,
難忘喪妻之痛的
尚恩在與威爾彼此角力互動的過程中,
受到來自威爾莽撞的生命力沖擊,
亦逐漸
開啟因喪妻而封閉的心房,重新追尋情感的歸宿。因此影片名為《驕陽似我》
,
是從威爾的角度來說的,
而將其翻譯為
《心靈捕手》
顯然是在說心理咨詢師尚恩。
男主角威爾是個無可否認的天才,他可以把法官和哈佛高材生辯的啞口無
言,
還一連氣走了五個心理咨詢師,
這也體現了他叛逆不羈的一面。
似乎我們每
個人都曾在一定的年紀有過叛逆,
這是沒有這么深的程度。
至少我是這樣的,
曾
經非常希望自己活的張揚恣意,
可以不受到任何的約束,
並且嘲笑那些循規蹈矩
的人。但是這種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消失,並且被現在的我認為幼稚。
那麼現在我們把視線返回到天才威爾的身上,
這個桀驁不遜又聰明絕頂的年
輕人確實需要有人來拯救。藍勃教授在發現他的數學天分後就開始了這個工作,
為他找心理咨詢師,
威爾是不肯配合的,
甚至氣走了五個咨詢師。
最終遇到了尚
恩,威爾從小被親生父母遺棄,後來又受到養父的虐待,缺乏家庭的愛和管束,
因此他其實是對任何人都不信任的。
那麼尚恩是如何打開威爾的心扉的呢。
他不
是站在一個醫生或者師長的角度來說教,而是以一個朋友的態度來和威爾交談。
包容威爾的粗魯和無禮,
同時也把自己的經歷與威爾分享,
他這樣做無疑是成功
的,至少在最後我們看到了威爾對他的關心和不舍。
在尚恩為威爾做的幾次咨詢中,
其中一次他一直一句話
「這不是你的錯」
來
逼問威爾,
威爾面對他的逼問從最開始的不在乎到痛哭流涕,
和尚恩僅僅抱在一
起痛哭流涕,
終於能拋棄過去所帶給他的包袱。
我看到了關於這個電影的一篇影
評,題目叫做《天才為什麼要墮落》
,其中說威爾的狂妄,不過是對痛苦的防禦
罷了。
這防禦是一道牆,
令威爾只敢與書本建立關系,
而不敢與世界直接建立聯
系。
不管他有多聰明多驕傲,
實際上也只是一個自卑迷茫需要關愛的孩子。
想一
個普通人一樣。
心理咨詢
(counseling)
是指運用心理學的方法,
對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並
企求解決問題的求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過程。
隨著現代化的工作和生活節奏越來
越快,
人們所面臨的壓力和困境越來越多,
而心理咨詢,
可以幫助人們挖掘心理
潛力,提高自我認識、走出心理陰霾。而對於心理咨詢師和咨詢者之間的交流,
相互的信任是最起碼的基礎,
真誠和平等的關系也是必不可少的,
尚恩在拯救威
爾的過程中也讓自己找到了救贖
3. 影片<<愛德華醫生>>觀後感
《愛德華醫生》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懸念大師希區克最偉大的作品,這部電影曾經獲得當年奧斯卡的六項提名,成為人人津津樂道的心理學上的一部成功之作,成為娛樂界效仿的對象,成為不朽的作品,而最成功的還是電影本身內容上經過弗洛伊德思想「裝飾」過以後的魅力,弗洛伊德思想的注入使這部電影不再僅僅只是聲色娛樂上的滿足,而更多的成為心理學研究上的里程碑,讓這部電影成為弗洛伊德思想的代言,讓熱忱與心理學研究的人為之痴迷。影片的開始就已經深深吸引住觀者的眼球,寒風中凋零的樹枝,一舉莎士比亞和一段關於心理分析的語句,表明這將是一個在弗洛伊德思想面紗下發生的戲劇性故事,一個心理疾病案例引出了影片的女主人公,精神病院的心理大夫彼特森(英格麗褒曼飾演),她是一個專心學術的美女醫生,向所有專心於自己學術的人一樣,她很崇拜即將要接手她所在的醫院的愛德華醫生(格利高里派克飾演),愛德華是業界相當著名的一個人,當然,在那所醫院沒有一個人曾經見過他的廬山真面目,這也為接下來懸念打下伏筆。沒過多久彼特森就見到了這位來接替莫奇森管理該醫院的愛德華醫生,如彼特森所見到的一樣,出現在她面前的愛德華醫生是一個高大英俊,年輕有為的男子,像所有電影里出現的老套故事情節一樣,很快,兩個人就陷入了相互愛慕之中,接下來相處的一段時間之中,一個個疑點開始出現,使彼特森認識到他並不是真正的愛德華醫生,而是一個心理疾病患者---約翰,約翰在他的兒童時代經歷了一場意外使他患有「犯罪」幻覺,小時候他從樓梯扶共處滑下,不小心將扶手下端的哥哥撞死,這次事件使約翰的童年夢上了一層陰影,恰好在二十年後,當他目睹滑雪場上愛德華醫生被謀殺而摔落懸崖死亡之後,兒時的記憶與之以重疊,潛意識之下,約翰認為自己就是這次謀殺的罪魁禍首,但是深愛他的彼特森認為罪犯另有其人,並承諾找出真凶,於是帶著約翰來到了她老師阿利克森的家中,在這位心理學專家的誘導下,約翰說出了自己的夢境,彼特森師徒二人於是帶著他來到那片滑雪場,約翰終於在最後回憶起小時候的情形,擺脫了犯罪情結,也記起了愛德華出事的情形,找到了愛德華的屍體,故事到這還沒有結束,約翰仍然擺脫不了指控,但是彼特森回到醫院以後,莫奇森的一句失言終於揭開了謎底,面對自己的陰謀敗露,莫奇森大夫無力向彼特森開槍,只好絕望的死在自己的槍下。在《愛德華醫生》一片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20世紀40年代的精神科醫生怎樣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理論和方法來治療患者。在心理學上,「情結」的定義為:人們總想去解決的而又總是不能解決的問題。在人們的行為生活當中根據不同情況的劃分就出現了很多情結,如戀母情結,戀父情結,自卑情結,犯罪情結等,影片當中反映的就是其中的犯罪情結,故事的發生都與約翰童年的經驗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也是弗洛伊德早期的經驗理論,他認為人的行為深受童年早期經驗的影響,正如約翰小時候撞死哥哥的事件,當在此遇到相似的生活情景,即愛德華醫生滑雪的事件,他就會把兩件事情重疊起來,把一前想去解決但是不能解決的從新召喚回來,使「情結」導致患者精神的混亂,因而約翰才會認為自己是殺害了愛德華醫生的真凶,正如他認為是自己殺害了哥哥一樣,白色和線條成了約翰所懼怕的東西,也成為打開他「犯罪情節」的依據。在約翰產生這樣的認識之後,他用了防禦機制中的壓抑法作為保護自己的心理工具,根據弗洛伊德的解釋,所謂壓抑法就是藉助壓抑,把一些強烈的沖動(與現實生活不協調的慾望或沖動)排出意思,壓到無意識領域之中。約翰正是把這些自己所經歷的過去壓到了無意識領域,不願意想起自己兒時的痛苦回憶,想起自己的愧疚,自己的錯誤,一方面他很不願意去承認自己曾經犯過這樣的錯誤,但是一方面他又極力的想要彌補自己的過錯,想為此付出點什麼來減輕自己的負罪感,由此,當愛德華醫生遇害的時候,他就冒名頂替接任了這個職務,想把這個當作贖罪的方式,但是他沒有殺人這一事實又使自己產生抵觸,於是約翰就陷入了內心掙扎,這是無意識的過程,弗洛伊德理論中,無意識是按照快樂原則去追求滿足,是心理深層的基礎和人類活動的內驅力,它決定著人的全部有意義的活動,具有非理智,沖動性,無道德性,反社會性,非邏輯性,非時間性,不可知性的特點。 彼特森在發現疑點後帶著約翰來到老師住處進行心理咨詢,在這里,心理咨詢始終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影片當中多次出現男主角進行心理咨詢的片斷,關於夢的解析。故事出現的每一件物品,每一個人,每一個場景,每一句話都被賦予了特有點含義,和對後文的鋪墊。弗洛伊德說夢是一種象徵,每一個象徵就是不可忽視的,都可能成為揭開謎底的鑰匙,成為破譯的關鍵。而在影片中正是這些細節的存在才使故事在一個個精彩的懸念中發展下來,當約翰看到白色和平行條紋時出現的不舒服的感覺和反映;在他看到彼特森用叉子華在白色布條上的平行條紋時的反應;
4. 急求美國電影《心理醫師》觀後感!!原創最好了。
今天看的《心理醫師》帶給了我很大震撼。是的,那些記憶永遠都
不會消失,
但是重要的是,
我們都還一直活著。
也許我們一直去困擾自己,
讓那件永遠不能抹消記憶的事情永遠困住我們,苦苦的去尋找原因,不願
意去面對自己,面對生活。但我們卻一直忽略了我們都還一直活著這件事
情,這件更值得成為我們好好活下去的理由的事情。
不要逃避。
最後的結局是大家都開始面對了自己,
就連心理醫生也開
始直面自己的生活。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選擇自己的人生。
可是當我們面對這些可以自由選擇的權利時卻一直選擇逃避。蒙蔽自己欺
騙自己並不能解決問題。關鍵的還是解開自己內心中的結扣。
我也要好好珍惜自己選擇的權利,珍惜自己還一直活著的這個理由,
好好的活下去。因為我知道,我還有很多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
5. 心理學電影的觀後感五百字左右
其實故事中的那位醫生也有著一段永生難忘的經歷,或許是張昕的這個個案,觸及到了他記憶的深處吧。他的眼前不停地出現著上學時一個女孩兒的影子。但他卻始終相信這是幻覺,並且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心靈也出了問題,他竟然在辦公室採取為自己進行電擊的方式來抵制這種所謂的「幻覺」,被同事發現後,他仍然不願說出事情的真-相。後來,在同事的鼓勵下他改變了原來不願與人交往的生活習慣,並和張昕確立了戀愛關系,生活接近了平靜。然而,在一次他與同事小聚時,冒然闖進來的一對老夫婦對他的過激舉動打破了這場平靜,也激
發了他內心深處的記憶。他變得近乎失常,但仍然拒絕面對自己的內心,拒絕敞開自己的心扉。直到最後站在當年那個女孩跳-樓自殺的地方,他才迫不得已的說出了積壓在自己內心的秘密,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真正的面對了自己的內心。
故事至此,已經接近了尾聲。想必您會產生疑問,心理醫生也會出現心理問題?其實心理醫生也是一個平凡的人,他們也有著自己的七情六慾,也有著生活的苦惱。我接下來的說法,或許會得到大多數心理學工作者的贊同,其實相對於其他人而言。心理工作者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他們每天都要接觸許多負性情緒,過多的負性情緒積聚到一起便會形成負性的心理暗示,在這種負性暗示的影響下再加之一些生活問題,自然就像是一顆定時*一樣,隨時都有爆炸的危險。我的老師在第一堂課時對我們說「他很佩服我們的勇氣,敢於向這種高危險的工作所邁進。」這一點在我經歷了志願工作後深有體會。我想這也是心理咨詢督導這個職業所由來的原因之一吧。不知大家是否看過央視12套的《心理訪談》節目,我對片頭中的一句話頗為認同「沒有一個人的心靈永遠一塵不染」。故事中那位醫生認為自己是心理醫生,自己出了心理問題會招來別人的笑話,所以寧願默默承受,也不願意向自己身邊的朋友、同事、領導所傾訴,不願敞開心扉。最後險些讓自己葬身在高樓之上。
我不想憑借著這小小的一篇文章來糾正人們對於心理學的錯誤認知。只希望大家能夠理解那些患有「心靈感冒」的人們,多給他們一些關心和鼓勵,讓他們有勇氣敞開自己的心扉。同時作為一名心理學專業的自考生和志願者也想對廣大心理學工作者說上一句:你們辛苦了!工作固然重要,但要學會調試自己的心理。我們都是同樣的人類,都有著各式各樣的煩惱。面對煩惱,敞開自己的心扉吧!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心裡達人」。
6. 論文格式寫一篇關於犯罪心理學電影的讀後感2000字
<<犯罪心理學>>的含義是一門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圖及反應的學科,和犯罪人類學相關連。這一門學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於有關「是什麼導致人犯罪」的問題,但也包含人犯罪後的反應,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犯罪心理學家也可以做為證人,以幫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精神病學亦有處理到一部分的犯罪行為。
這本書僅僅十萬字左右,但是充分運用了犯罪心理學的知識。其內容真的太吸引人了。讓我在書中的情節中遨遊了很久很久...讀完這本書也讓我感觸頗多。好了,現在我就來介紹介紹這本讓我如此興奮的著作。
剛開始書中所提到的面具殺手,一次次的殺人,一次次的以一種非常變態的方式去善後,並且讓屍體非常快速的讓別人發現,讓我感到有點興奮。畢竟這么一個變態的殺手的背後肯定有更加有趣的故事。其次,那就是一個個的謎團和斷斷續續的描述,所以情節的跳躍下無法很清楚的弄清楚。這本書的最大特點是同時發生的事情分了好幾個段來描述。故事中的問題一扣接一扣,感覺上看我的思維還是很快就把握住了所有的細節。整本書從一開始就設下懸念,重重的疑問縈繞著我,殺手的一系列反常的動作,一些些點點滴滴的暗示,讓我被書中的情節深深的吸引,迫不及待的去搜尋每一個疑問的答案。直到文章的結局我才明白整個故事的究竟,找到了兇手。整個故事情節相當的精彩,文章結構循序漸進,環環緊扣,不留破綻。不枉費我這么認真的去讀。令我相當的有感觸。
本書從心理學觀點來探討犯罪問題,盡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闡述當代犯罪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從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討了犯罪的行為、 情緒和認知方面的問題。書中通過緊湊的故事盡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闡述當代犯罪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分析了犯罪心理因主 觀、年齡、性別、組織形式等而出現的各種差異,反映了當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討論了財產犯罪、暴力犯罪、毒品犯罪、職務犯罪等不同的犯罪心理。
我很喜歡這類的讀物,電影,看完書我又接著看了幾部犯罪心理學的電影,比如《沉默的羔羊》《七宗罪》等。在電影里我運用了書中讀來的知識細細的分析了其中含義跟隱藏的犯罪心理。我希望以後我也能多多閱讀這方面的書籍,豐富我的知識面。陶冶了我的情操。這樣也能讓我在今後的學習與工作中變得更好。《犯罪心理學》這本書真的不錯,強烈推薦大家看這本書。
7. 誰有心理影片觀後感
看過希區柯克編導的心理分析影片《愛德華大夫》,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情境,就是愛與直覺。影片固然是在向人們講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論,但我的感覺卻是:最終還是愛與直覺洞悉了心靈深處的幽暗,啟發出J.B醫生(假愛德華大夫)潛抑、迷失的記憶,治癒了困擾他內心的多重創傷(誤殺弟弟,戰火,墜機,目睹謀殺),並幫助偵破了兇案。 影片一開始,醫院的精神診所內,美麗而嚴謹的心理大夫彼特森(英格麗.褒曼扮演)正點燃一支煙,在伏案辦公。當因被童年陰影糾纏,憎恨男人而又不斷去勾引男人的瑪莉來到房間,兩人間的一番對話及行為耐人尋味......那是當一個咨詢師以職業的態度,去面對一個因久治不愈,而對理論及療法充滿懷疑的求助者時,所經常引發的沖突。當男性大夫出現,對待不同性別時的神情轉換,也隱約顯現出瑪莉曾經有過的不幸經歷。 其後,又進來了自以為殺了父親,腦子被罪惡感攫住的患者干斯。剛好收到一摞信件的彼特森大夫,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地(一遍沒看清神情,估計無意居多),用剪刀去裁開信封。片中出現刀光與嚓嚓聲的特寫,提升起觀眾的緊張情緒──以趨近干斯強烈的神經質體驗。干斯問大夫要否幫忙,大夫謝絕了他,干斯於是神色怪異地轉過背去......如果大夫並不是有意,那麼這場景提醒了我們:從事心靈工作須要多麼小心;而如果說大夫是在借機作行為上的脫敏,那也讓患者體驗到了隔膜與不信任。 凡此種種,都在引導我們面對心靈職業的誤區與悖論----治療在於增強人的理性與控制;但絕對的理性與控制手法,將因缺少共情,而難以幫助到在敏感素質下,理性容易被刺激得紊亂的病人。紊亂中的病人,更需要人性的柔情,以及適當的宣洩。咨詢師也要會用普通人(男人、女人、父親、母親......)的身份,而不光是大夫的職業身份,去面對患者。否則,瑪莉還是會被她的夢魘纏繞,而繼續勾引和挫傷男人;干斯終有一天會因負罪壓力過重,而失去控制,刺傷醫生。同時,他們也都挫傷了自己。 當前來接替院長職位,英俊瀟灑的"愛德華大夫"(格里高利.派克扮演)出現時,無疑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這同樣也影響到劇中人物的內心。心懷鬼胎的老院長,充滿醋意的男大夫,以及彼特森情意的萌動,等等,莫不表現得惟妙惟肖!來人其實是----剛遭遇愛德華大夫被殺的刺激,並關聯起童年陰影和戰時的創傷,在精神防禦機製作用下,失憶並把自己幻想成愛德華大夫的J.B醫生。一開始,年輕的J.B醫生風度翩翩,身上籠罩著其個性魅力,以及愛德華大夫學術上的光環----已經頗能打動異性的心。在受到"愛德華"的邀請,一起出去到周圍沒有"情結"的環境里遊走一番,以及經歷了兩人間內心的對話後,彼特森與"愛德華"在優美景緻的感召下,雙雙迅速地墜入愛河(按劇中說法就叫:有事發生,無理可論,只感覺被擊中)...... 但在隨後的具體事務中,在與神經症病人接觸時,以及對某些場景的反應里,"愛德華"的失態,讓專業而敏銳的彼特森察覺出了異常,並斷定"愛德華"的非真實身份──但這絲毫也不影響她對"愛德華"的愛。結合起後來彼特森的老師----幽默睿智的老艾利克斯的那句話:"女人能成為最出色的心理分析專家,但一旦墜入愛河,就可能是一個典型的病人。"如果去掉"但"字,非對立地來看待這句話,也許可以說:陰柔是從事分析的最適合的品質,咨詢師也需要向病人學習,能夠放低自己的理性思維,促進體驗,讓感性的直覺得到充分的拓展。 在愛中,自我讓位於博大與利他,思索讓位於感受與直覺。這種可以區分正義與邪惡的直達感覺,能深入溫良的內心;能促成關聯的思緒;能捕捉狐狸的尾巴;能避開多次的險境......正是這種直覺配合學識,愛戀加上信任,移情化解了阻抗,使彼特森大夫協助有過敏感而木納童年的J.B醫生,解除掉環環緊扣的精神防禦,撫平了兒時烙在心頭的犯罪情結,能夠直面一生多次遭遇的慘烈情景,找回了真實的自我。愛情促成了彼特森大夫職業生涯中最精彩的一場心理分析!情與智的結合,也打破了心理學理論上大夫與患者間雙重關系的禁忌!當然這只是特殊的個案。從中我們應能感悟到,愛(不光是愛情)是治癒心靈創傷,以及提升生命的最佳途徑----在愛中,緊閉的心靈之門能夠一扇扇漸次打開。包括嫉妒的艾利克斯老爹,也愛屋及烏地施展了他高超的洞察、情境把控、以及析夢的能力。 不經意間,影片的配樂也加深了劇情對觀眾的感染----輕快流暢的旋律讓心靈感受到平和;婉轉細膩的音符襯托著愛的浪漫;激越失諧的曲調反映出內心的沖突;詭譎的聲響提升起人們的懸疑與緊張。音樂----作為一種最能直接進入潛意識的信息,在開啟心靈大門的過程中,常能發揮起巨大的作用,給予人愛之能量。電影----這種最能打動人的全方位藝術形式,讓人感受到:我們更喜歡在性靈中獲得領悟,而不是在教條中取得知識。人類需要依靠思維的理性邏輯來規范生存;同樣也需要在偏重激情,而非邏輯的文學、藝術等性靈領域得到升華----博學、聰慧的彼特森開頭就道出:常感動於莎翁的詩句。愛及其他一切性靈的活動,使力比多得以暢通,這正是保持人心智健全,獲得愉快體驗的基本保證。 撇開影片的過度典型化及戲劇性(如:男女主角都相當俊美與優秀,以往慘境正好都是滑坡與墜落,當前險象總能在最後一刻化解),以及對心理分析過程的過於簡化的詮釋,《愛德華大夫》仍不失為一部表現弗洛伊德理論及其悖論的優秀之作。1944年的這部影片,已體現了某些行為主義的色彩,透射出正反辨證的思維方式,以及後來人本主義意識的萌芽。心理學----作為一門集大成的綜合學科,流派眾多,相互間衍生、交錯與融合,這正體現著人類的心理過程及個性心理特徵的枝葉紛繁、主幹一致的發展格局。作為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在觀察劇情的同時,也許不必潛心到劇中去搜刮多少獨門的理論,而是憑著各人自身的特點與角度,到劇情中去感受、欣賞和批判。心理學枝葉的紛繁同樣也輕重有度----在教育方面,人們常講求身教勝於言傳----人格的感染要超越說教與分析;那麼,在心理咨詢----這一同樣是促使人心靈康復與成長的領域,相對於學識、閱歷和思維,咨詢師的愛心與直覺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就助人技巧來說,則可以借用劇中的一個詞並加以擴展,那就是:擊中。
8. 心理觀後感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裡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內容。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系、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內容。書中還包含了由600餘條詞彙及解釋構成的「專業術語表」、2000餘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我很喜歡書中特別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知道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把心理學和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看看這些題目吧:「幸福感的遺傳性」「青少年在想什麼?」「感覺和知覺組織的分離」「清醒夢境的試驗事實」「你無法忽視數字的「意義」」「在「瘋狂「的地方做個正常的人」原來,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也很好,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域。在那裡他們將開疆辟壤,施展抱負,為人類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著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可以自己摸索著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己知道自己在那裡,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後你選擇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對於初學者和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書,本書從生活入手,深入淺出的與心理學知識聯系起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心理學的魅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述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但又從沒注意過的生活瑣事,能幫助你逐漸產生對心理學的濃厚興趣,學心理學的都該讀一讀這本書。它教會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類的心理現象以及由此決定的行為方式,我覺得這是最大的裨益。
9. 心理電影觀後感
比如《希布》:
《希布》是一部冒險題材電影,又名《沙漠小野狼》。
影片主題單純直白,沒有表現復雜的地緣政治、人民階層與文化交叉,而是以小主人公希布在追隨哥哥的過程中,經歷重重危險和恐懼掙扎,最終超越痛苦的旅程為主線,單純從成長角度去闡釋了他的心理能量由弱變強的蛻變。
雖然它是一部冒險題材電影,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欣賞這部影片,我們能夠發現其中帶給我們的關於「成長」的探索。
影片中希布的好奇心,貫穿了影片的整個過程。
第一次對英國人的箱子感到好奇,他看到了英國人因為自己碰了他的箱子而發瘋,埋下了他繼續探索的慾望。
然後,在追隨哥哥一起踏上沙漠之路後,他又一次嘗試著窺探英國人的箱子,結果引發劇烈沖突。也正是這樣的好奇心,在後來哥哥遇害、自己掉進井裡時,成為希布不甘死去,並終於在不斷嘗試後努力爬出井口的力量來源。
而當希布救了殺死哥哥的壞蛋之後,迫於現實不得不聽從對方的安排。但是,當壞蛋讓他在火車站外等待,自己進去賣東西時,他依然是憑借自己永不泯滅的「好奇心」。
進入火車站里,看到了壞蛋的「真面目」,並最終等在火車站外用手槍結果了從站內出來的壞蛋,獨自踏上了回家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