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西楚霸王電影觀後感500字

西楚霸王電影觀後感500字

發布時間:2022-05-14 15:18:24

Ⅰ 電影《西楚霸王》觀後感

為了能寫下這一篇影評,我又再次重溫了這部歷史題材的電影。這部影片讓我對項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他不僅僅是史書傳記中的亂世梟雄,而且還是一位有情有義的性情漢子。
說他有情,那是其對於自己深愛戀人之情。項羽與虞姬的戀情是這部電影眾多主線中最至關重要的一條,貫穿整部影片的始終。盡管項羽常年征戰在外,二人聚少離多,然而時空的距離並不能切斷彼此間的思念,項羽領兵與秦軍主力在巨鹿、棘原一帶血戰,槍林箭雨、血雨腥風之間心中猶時時牽掛遠在薛城的虞姬,虞姬更是不顧路途凶險,毅然千里獨身追尋項羽,而為了虞姬,項羽甚至可以拋棄個人的得失:兵入咸陽後,項羽輕信呂雉之言,說虞姬為秦二世所辱致死,於是「沖冠一怒為紅顏」,縱火怒焚阿房宮,大肆屠殺秦宗室大臣及降兵;當呂雉對其坦露愛慕之情,並直言虞姬會破壞其霸業之時,項羽卻以寧可放棄天下,也不背棄虞姬斷然拒絕;楚漢對峙廣武山,項羽亦遵從虞姬心意,生釋呂雉,並同意與劉邦止戈息武,平分天下,即使是在兵敗垓下,身陷重圍之際,項羽慷慨悲歌,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飽含深恐不能保全虞姬之憂。足見其處處以虞姬為念,以致將財富、霸業、天下、生死完全置之度外,這份對戀人的深刻眷戀,著實令人感佩!
言其有義,那是他對於生死兄弟之義。項羽對與其血戰沙場、生死與共的將士的兄弟之義也極令人印象深刻。秦楚棘原一役,部將鍾離昧力戰致殘,令項羽大受刺激,竟痛下殺手,下令將新降的二十萬秦兵全部坑殺!部將虞子期失手誤殺義帝,項羽卻不忍加罪,後子期為保全項羽,毅然自盡,項羽竟不惜與天下諸侯為敵,自承義帝是為其所殺,也不願委過於子期。項羽早年與劉邦結為異姓兄弟,然而,為了爭奪天下,二人逐漸反目。實力強勁的項羽曾幾次置劉邦於生死邊緣,但顧念兄弟情誼的項羽往往在最後關頭心慈手軟,縱放劉邦,也最終因這份兄弟情誼而成就了他悲情英雄的結局。茫茫烏江邊,項羽與誓死追隨的二十八騎部下,同緊追不舍的漢軍進行了一場可歌可泣的最後決戰:先是那二十八騎江東子弟,在季布與項庄的帶領下,義無返顧地縱馬撞進了滾滾涌來的大隊漢軍陣內,死戰向前,最後全部力戰而死;後有項羽獨人單刀力戰漢兵,再現英雄本色!三進三出,卻似砍瓜切菜,殺得漢兵披靡,幾致敗退。最後在身負重傷,力竭不支之際,面對昔日盟兄的勸降,項羽一笑置之,最後含笑引劍自盡,成就千古絕唱!
古往今來,歷數多少文人墨客,感嘆項羽霸業不成,壯志未酬,但也許正如片中呂雉對其的評價:「項羽是女人心目中的男人,卻不是得天下的男人」,愛美人不顧江山,重情義不惜名節,他的有情有義成就了他的英雄之名,卻註定不能成就他的霸業,這也正是他的悲哀所在。然而,烏江之濱,他「生為豪傑,死為鬼雄,江東子弟,頂天立地」的絕唱,卻依舊縈繞耳際,供後人追思、景仰。

Ⅱ 給我一篇《項羽烏江自刎》的觀後感

僅供參考
希望對你有幫助《霸王烏江自刎》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中華五千年中的《霸王烏江自刎》一篇。
在公元前204年,漢楚兩國因互相持不下,漢王趁機派人講和,因此定下了「楚河漢界」的劃分,霸王同意了。漢王之後卻因張良和陳平建議撕毀和約,派兵追趕楚霸王,並且通知韓信、英布、彭越,叫他們配合作戰,答應勝利之後,把臨淄、淮南、大梁等幾大塊地盤分封給他們。

因為漢軍人數很多,楚王項羽進了帳篷,他身邊的美人虞姬見項羽悶悶不樂,陪伴他喝酒解悶。半夜時分,漢營傳出楚歌,項羽以為西楚已經被劉邦打下來了,很是傷心,隨口唱起一曲悲涼的歌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正在這時,虞姬為了讓霸王率眾順利突圍,趁霸王轉身之際,拔劍自刎,香消魂斷。成語「四面楚歌」,「霸王別姬」之詞,就是來自這兒的。

之後霸王項羽帶兵沖出包圍圈,最後在江邊拔劍自刎,一代雄主就此消亡,項羽死時年僅31歲。

讀過《霸王烏江自刎》這一篇後,我心潮起伏:項羽是多麼地英勇,他寧願死,也不願回到家鄉,項羽才是一代雄主啊。難怪清代女詞人李清照懷念他作了一首詩: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Ⅲ 項羽之敗的啟示觀後感500字

一個集團之所以最後走向毀滅,在很大程度上和這個集團的老總有關,老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集團的命運,換句話說,這個集團的領袖不能出錯。而項羽作為這個集團的領袖,他性格上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剛愎自用。項羽開始走得太順利了,24歲起兵,在項梁手下做副統帥。24歲就是副統帥,27歲就成了「西楚霸王」,其實,等於27歲當了國家主席。
按照憲法,27歲的項羽絕對不能當的,結果他當了,27歲太年輕,盡管項羽很優秀,但27歲的小夥子,再聰明有多大的閱歷呢?戰神,軍神,你的政治閱歷不夠,主政必然會犯錯誤。項羽在分封諸侯王的時候,犯了一系列錯誤。這都和他的性格有關,我們經常講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
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是什麼樣的性格,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項羽是個什麼樣的性格呢?項羽過於自信。過於自信,必然聽不進他人的意見,這是很正常的。比如說,韓信是這個時期另一個軍事天才,韓信曾在項羽手下做過官,多次向項羽提過建議,項羽聽了嗎?一次都沒有聽。韓信在項羽的手下幹了多年,項羽竟然沒有發現他是一個軍事天才。劉邦當了皇帝以後,曾經問他手下的大臣,「你們說說,為什麼我能打敗項羽?為什麼我能當皇帝?」大臣們七嘴八舌說了一堆,劉邦說, 「都不對,最重要的是,天下有三個傑出人才,一個是韓信,一個是蕭何,一個是張良,這三傑都為我所用,所以我打敗了項羽。」
這三傑中其中一傑,是劉邦軍事上最依靠的人。所以,從「楚漢戰爭」中得到的第三個啟示就是,一個集團,特別是集團的領袖、老總,如果要讓這個集團發展壯大,一定要修養,提倡一種性格的修養。因為人都有善惡兩面,如果你不加以限制,過度膨脹。最終的結果必然會導致這個集團在戰略上會犯錯誤。所以,項羽帶給我們的又一條啟示,就是性格的修養,性格的修養非常重要。項羽的吃虧,在於他剛愎自用,他剛愎自用原因的原因有兩點:第一,相信自己太有才了;第二,少年得志。由於他早年走得太順,所以他對自己過於自信,對自己過於自信的人是不相信別人的。他不會發現他手下的人才,所以他手下的人才一個一個流失了。
「楚漢戰爭」雖然過去了2000多年,但是「楚漢戰爭」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啟示:第一政治不能幼稚,第二戰略不能犯錯誤,第三性格要加強修養。

參考資料:http://book.sina.com.cn/excerpt/sz/rw/2009-11-16/1108262666_6.shtml

Ⅳ 看了《鴻門宴》這部電影,求寫觀後感一篇

1,鴻門宴發生在劉邦破關入咸陽、嬴嬰投降之後,項羽入關滅秦之前,此時項羽還沒有分封天下,所以「西楚霸王」和「漢王」還都不存在,狹義上的「楚漢戰爭」更加還沒有開始,所以,鴻門宴不是什麼楚漢戰爭的「轉折點」。
2,滅秦以前,劉邦、項羽兩大集團的關系是友軍,他們共同的敵人是強大的秦朝;而滅秦之後,形勢轉變,劉邦、項羽兩大集團的關系從戰斗夥伴變成了爭奪秦朝留下來的天下神器的競爭對手,雖然此時這種轉變還只停留在政治范圍里,但是廣義上的「楚漢戰爭」已經悄無聲息地拉開了帷幕。
請注意,「滅秦」這項歷史功績是劉、項兩大軍事集團合作,分兩個步驟完成的:第一步,劉邦破關,接受秦廷的投降,「秦朝」作為一個一統天下的帝國王朝消失了,但是這個時候「秦國」還存在,投降的嬴嬰雖然是俘虜,卻還是秦王的身份;第二步,項羽入關,徹底屠滅秦嬴的王族、宗室、大臣,焚毀宮殿都城,挖掘陵墓,盡收秦國的珍寶、財富、美人等資源,運回楚國。這樣,從東周時代一直流傳下來的「秦國」作為一個諸侯國,也告徹底滅亡。嬴氏王族盡滅,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一統天下建立帝國的「秦」永遠不存在了。
而如前所述,在「滅秦」的兩個步驟之間,夾著一個重要歷史事件,就是鴻門宴。鴻門宴從時間上可以看作整個「滅秦」事件的中間點,從意義上則是整個「滅秦」事件的分水嶺。在鴻門宴以前,關中秦地的主宰是劉邦集團,而在這以後,關中秦地的主宰是項羽集團。而我們把視野擴展到整個秦楚之際的政治軍事局勢來看的話,鴻門宴更是集中地標志了「反秦起義戰爭」和「楚漢戰爭」這兩大歷史段落的分界。
所以,鴻門宴不是楚漢戰爭的轉折點,而是比楚漢戰爭更宏觀的秦楚之際政局軍局的轉折點。而所謂「項羽的事業」正式與秦楚之際的天下大局相對應的,也分為「反秦」和「定天下」兩個階段,也正是在鴻門宴前後,項羽分封天下諸侯,事業達到了頂峰,也同時埋下了日後危機的隱患。所以,認為鴻門宴是項羽事業的轉折點是可以的。
3,鴻門宴雖然不是楚漢戰爭的轉折點,但它對於楚漢戰爭來說,具有比轉折點更加至關重要的意義。
首先,鴻門宴是楚漢戰爭的開端點。上文有提到楚漢戰爭這個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楚漢戰爭是指楚漢雙方正式宣戰的軍事斗爭,也就是以漢王劉邦在洛陽為楚義帝熊心發喪,正式宣布號召諸侯討伐項羽為標志開始的,從漢元年彭城大戰開始到漢五年垓下會戰結束歷時四年多的那場戰爭。廣義的楚漢戰爭,則是指從上文所提到的劉、項兩大軍事集團的關系發生轉折的時候開始的,包括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一切領域的斗爭在內的一場綜合性的理性戰爭。楚漢戰爭,特別是廣義的楚漢戰爭,是以鴻門宴為標志展開的。
其次,鴻門宴是整個楚漢戰爭的縮影。史書記載參與鴻門宴的人物,有名有姓的,有項羽,劉邦,范增,張良,項伯,項庄,樊噲,陳平,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十一人。如果包括引起鴻門宴事件卻沒有在宴會上出場的重要人物,還有劉邦手下的左司馬曹無傷,這樣一共十二個人。這十二個人在整個鴻門宴事件中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起著不同的作用,他們的行為,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和互動,或多或少都影射著此後五年間將發生的種種事情。特別是核心人物,也就是入帳上坐的宴席主賓,為項羽、劉、范、張、項伯五人。可以說,這幾個人就是決定著楚漢戰爭的進程和結果、未來天下的命運的楚漢兩大陣營最最核心機要的人物。
根據史籍記載,鴻門宴上,項羽、項伯並列坐上席,范增坐次席,劉邦面對范增坐三席,張良面對項羽、項伯坐末席。五人之間,展開了各懷心思、各有圖謀的一場杯酒眼神的暗戰。其中,范增、張良兩人作為項、劉的謀主,是整場鴻門宴的策謀者和提調者,一個見機出招,一個見招拆招,運用各自手中的棋子和資源,就在方今天下的主宰項羽上將軍的面前鬥起了法。劉邦與張良心照不宣,項羽的心思卻與范增相悖。范增處於強勢和主動地位,招招都用陽謀,剛進用強;張良一方處於弱勢,應變用陰謀,強調心理戰術。結果反而強弱易勢,強的一方沒有達到目的,弱的一方卻大勝而歸,全身而退。而項伯這個項羽的叔叔、劉邦的親家,兩邊都討好的灰色人物,卻在關鍵時刻幫了劉邦,攪了項羽的局。這一切,都預示著日後的大事,都與楚漢戰爭的進程若合符契。結果,劉邦與張良君臣配合天衣無縫,順利躲過了大劫難,取得了鴻門宴斗爭的勝利。當司馬遷寫完這一筆的時候,從文字的暗示中,人們已經可以預見到楚漢戰爭的最終結果了。

Ⅳ 怎樣寫《西楚霸王》讀後感

項羽武功蓋世,為人正直,敢作敢為.但過於獨斷,做事一意孤行.
傳說項羽是力氣大得驚人,無人可與匹.韓信十面埋伏都捉不了項羽.最後項羽到了烏江,覺得自己以前不聽別人勸說而慘敗,無面見其部下,於是自殺,傳說當時項羽一個殺了成幾千敵兵.
劉邦.窮苦人家出生.以斬白蛇來起義.與項羽不同的時,項羽是楚國名將之後,靠名聲來聚兵起義.而劉邦即靠仁義來安撫民心來聚集兵力起義.後來得了張良,蕭何.一個高智力,一個高政治力.就如三國時的周瑜和張昭.
劉邦本身並沒有什麼本事,不過人比較隨和.願意聽取別人意見.後來還取了呂後,一個既有智又高政治的女人.所以劉邦管理下的城市都比較昌盛.而項羽與之對比,就得一個亞夫.亞夫雖然厲害,但項羽很多時都不聽其言.
劉邦雖然有很多文將,但前期沒有厲害的猛將,兵力又比不上項羽.所以一直處於下峰.不過劉邦能屈能伸,如劉備在曹操煮酒論英雄時裝傻隨地小便一樣.項羽以為其是白痴,留給性命.
後來韓信投靠項羽,可惜不被重用還被罵走了.於是投靠了劉邦.韓信以劉邦的少量兵力,打得項羽落花流水.
韓信在軍事的能力是很強的.但劉邦人緣很好.在韓信做反時,蕭何,張良和呂後沒有背叛劉邦(那時韓信兵力佔了全國的7成啊,劉邦只有3成).韓信軍事雖然強,但內政很弱.後來呂後同蕭何聯手,騙取韓信信任,奪了韓信所有兵力.並殺了韓信.之後,呂後趁劉邦病重,搶皇位......好似寫得太長了,不寫了

Ⅵ 誰有《西楚霸王》觀後感

這部片子拍得不賴,這是一個兵荒馬亂的時代,這是一個造就英雄的時代。很有份量感,因為在這段故事裡因為包含太多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可以回想起來連帶著的很多很多故事:項羽會嵇起義,劉邦揭桿為旗,歃血為盟,楚懷王傀儡軟弱無能,項羽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劉邦先進咸陽關中稱王與民約法三章,項羽心軟不聽亞父范增的放過了劉邦,鴻門宴項庄舞劍意在沛公,火燒阿房宮三月不絕,四面楚歌之悲,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烏江自刎之壯……之前有胡駭、趙高、秦子嬰,此間有蕭何、鍾離昧、樊噲、虞子期、張良……楚漢之爭的人物里一直對韓信興趣比較大,他的胯下之辱能伸能屈的氣度、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智慧、但他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易中天還解讀過他後來和劉邦間的諸多過節和斗爭,「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不過此片里好像最後才出現他的影子。

再說電影,當然主要說的還是項羽,在眾人都知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之理中刻畫這樣一個項羽是要表達「不以成敗論英雄」,而從這個角度看過去其他的人物角色有些被誤讀了,亞父范增其實是很有智慧的應該很冷靜被演得有點瘋癲,呂雉和虞姬這兩個女人糾纏的一些故事是真是假也很有爭議,鞏麗的呂雉演得不錯,很有功力,章邯20萬秦軍被焚埋的慘烈,好像考古研究發現了部分20萬屍骨的遺留。

英雄大氣!劉邦的《大風歌》和項羽的《騅逝》就是這段歷史最好的佐證吧!英雄心,美人淚,在苗戈眼裡,項羽就是天下至大的英雄,范增一句:「一女已可傾城,二女更堪亡國」說得好象都是紅顏獲水女人的錯,男人們打江山關女人什麼事了。較之此二人,劉邦仁厚項羽暴唳,劉邦寡薄情而項羽重情意。這感覺要配上毛阿敏的《歷史的天空》豈不更好

Ⅶ 帝國的毀滅觀後感

《帝國的毀滅》

希特勒過去幾乎從來沒有在電影中以正面出現過。看過很多部關於希特勒題材的片子,可以說是這部是最人性化的電影。
這次我看到了更多的絕望,恐懼,憤怒。希特勒在最後幾天的日子裡:我們看到的希特勒,臉色完全是蒼白的;走路時腰總是弓著;手總是不停的顫抖。
倘若只是把希特勒定義為一個簡單的獨裁者、戰爭狂人、魔鬼或是瘋子,對於要更深入反思二戰根源而言,實在是一種阻礙。

《帝國的毀滅》:深層反思——關於阿道夫·希特勒

作者:畸小山 來源:網易娛樂

德國於1945年5月7日正式投降。這場由以阿道夫·希特勒為首的德國納粹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奪去了五千萬人的生命,六百萬猶太人死於德國的集中營,歐洲大陸一片廢墟……60年過去了。雖然硝煙已滅,但是那段可怕的歷史對於整個人類而言是永遠不會淡去的。反思仍然在繼續著。

阿道夫·希特勒作為這場戰爭的始作俑者,成為了人們口中的「惡魔」。一句「小鬍子魔鬼」,充滿了世人對於他的厭惡、唾棄與恐懼。於是,在光影的世界中,電影人便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個「人間撒旦」勾勒出了完全不同於現實的喜劇形象。

於是,銀幕上就有了《大獨裁者》中那個抱著「地球」翩翩起舞的野心小丑;《聖戰奇兵》中熱衷於給人簽名的自戀狂;甚至《王中王》里希特勒的「姐姐」……希特勒在藝術家們的不斷塑造之下,漸漸脫離了人的范疇,成為了一段歷史背景,一個邪惡的象徵,一種瘋狂的符號。

而德國,作為曾經被希特勒的狂熱所蠱惑而犯下罪惡的國家,對於這個形象的塑造則充滿了顧慮與禁忌。直到這部《帝國的毀滅》出現在世人的眼前。影片中的希特勒不再只是一個抽象的邪惡符號,而成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愛吃巧克力蛋糕,喜歡與狗竊竊私語,不停顫抖的左手是帕金森綜合症的預兆,也會流淚,會親吻愛人的嘴唇,會陷入深深的絕望,而對於一般女士也會表現出與他人一致的溫和態度……但電影絕對不是在為納粹塗抹口紅或是對法西斯進行所謂的「美化工程」。

帝國覆滅的前夕,可謂是大樹將倒,猢猻盡散。曾經發誓致死效忠於希特勒的那些將軍、部長們找著各種借口逃出柏林。而面對盟軍的兩線進攻,戰爭的失敗已成定局,可希特勒卻不願接受事實,寄希望於幾支根本不存在的軍隊,並對他們不斷發出反攻的命令。對於叛徒與沒能「反攻」的軍隊,發出他慣有的歇斯底里式的咆哮;面對已經破滅的「美夢」,他黯然傷神;回憶屠殺的六百萬猶太平民,他神色驕傲;談起殘酷鏟除異己,他後悔還不夠冷酷……最後,「都結束了」,他的面孔蒼老而衰弱,當年演講台上的激情與狂熱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身心的疲憊與失望。這里沒有同情,只有「活該」的字眼送他。沒落的希特勒,在與情婦愛娃·勃勞恩舉行過婚禮後,自殺,並用火焰把自己送回了地獄。

在我看來,電影塑造一個「真實」希特勒的意思不僅在於藝術豐滿的要求,更是一種深層次反思的必要。原因有二:
一,倘若只是把希特勒定義為一個簡單的獨裁者、戰爭狂人、魔鬼或是瘋子,對於要更深入反思二戰根源而言,實在是一種阻礙。那些沒有經歷過戰爭狂熱症又對歷史學毫無興趣的後人,很容易會把所有的罪惡歸結為希特勒的個人因素。斷言那不過是瘋人院里的一次意外,醫生、護士小姐一不小心讓個瘋子跑了出來,人民又一不小心選擇了他掌握國家大權。這種對於戰爭根源的簡單化、戲謔化思維不利於防止悲劇重演,而只會起到反作用。所以,對於希特勒以及歷史上其他人物,都只有還原真實,才能夠做到更深刻的反省。
二,作為一個人,其人格就必然存在矛盾的一面。希特勒在生活中、在不接近政治時可以是和藹可親的,而且不能否認的是這個人有著很強的人格魅力。而他的另一面:偏執至瘋狂的人種進化論,極端的思維方式……這一切危險因素倘若不融入政治活動中,可能並不會被誘發。一開始,他也許只是對於其他人種有一種模糊的偏見罷了。而在其不斷獲取權力的過程中,偏見也隨之不斷的膨脹。並且這些思想又正好滿足了當時德國社會的心理需求,最後使得整個國家為之一起瘋狂。於是電影又給我們提出了另一種反思的可能性。那就是希特勒並不只是一個特例罷了,有著潛在希特勒人格的人還存在著很多,只要時機成熟,他們就會讓歷史重演。看看電影中那些一直追隨希特勒腳步的人——戈倍爾夫人,作為一個母親竟然因為不能容忍一個沒有納粹的國度而把自己的六個孩子親手毒死。也許狂熱是迷人的,但是失去理智的狂熱更是可怖的,而反思的意義便就在於讓這種狂熱離我們遠去。

就像本片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所說過的:「如果藝術史上存在禁區,那麼這個禁區早晚有一天會被打破。打破禁區也是完全必要的,因為禁區不會阻擋什麼,而只會遮掩什麼。《帝國的毀滅》讓希特勒作為一個人死去,這樣表現才能讓觀眾更好地理解那段歷史。」理解是前提、是基礎,只有理解了,反思才有進行下去的可能性。影片抱著一種拋磚引玉的態度,希望引起大家對於這一切更為深一層次的反思。關於這一點,導演確實做得十分成功。

在電影的結尾,希特勒的女秘書榮格與曾經參加過納粹青年黨衛隊的14歲少年攜手走出了柏林。兩個人都曾投入到那份狂熱中,也同樣目睹了這份狂熱所帶來的後果。他們似乎很平靜,因為這時的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眼前發生的這一切。少年偶然在一座被炮火炸毀的橋下發現了一輛自行車。這彷彿是預示著德國人又從新找到了正確的方向,雖然眼神里還帶著困惑,但是他們已經有了正視與反省的希望。

《帝國的毀滅》:撒旦的詩篇

轉載 By 影像蒙太奇(judgehugh) 2005-4-22 13:51:58

文/nEVERforeveR

「嗨!希特勒!」

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第一次看到那獨特的高抬右臂的敬禮方式的時候,年少的我是那樣的好奇,甚至著魔般的不停重復……只是覺得那樣子很威風。

這獨特的納粹禮從他在地球上亮相開始就瘟疫般的肆虐了人類歷史,給一個時代抹下了濃重的陰影,無數的民族被那高抬的右臂刺穿了心房。一個被後人唾棄的人間撒旦的故事被那威武的手勢邪惡的訴說著。

相較於其他歷史人物,希特勒在電影中的亮相率應該算很高了,在大多數涉及歐戰和納粹的電影中都有那日耳曼的小個子的身影。印象中最深刻的情節應該是《莫斯科保衛戰》中的那段「士兵們……」極具張力的演講。最滑稽的要數《大獨裁者》中卓別林歷史符號般的卓越表演。但所有的這些角色所表現的無非是人物本身以及人物所代表的勢力的邪惡。

一直覺得德意志是一個很有故事的民族,無論是東西德的分合,還是那段黑暗的歷史,都需要太多的凝視。前者我們已經有了黑色而悲痛的《再見列寧》。而現在,《帝國的陷落》打開了那段塵封的記憶,帶我們重去摸索柏林被坦克與重炮碾碎前的最後歲月。從「元首」的女秘書容格女士的視角望去,這段熟悉的歷史卻有了太多陌生的注腳與細節。這個世界不一樣了,那個撒旦不一樣了。《帝》就猶如一聲不和諧的高音,註定要在樂譜上寫下波瀾。

影片中希特勒的亮相絕對是電影史上最顛覆的一個瞬間:從「狼巢」的掩體里走出的那個男人既不是在其他電影中聲嘶力竭口沫橫飛的宣洩仇恨與邪惡的撒旦,也不是紀錄片里的那個表情做作高高在上的第三帝國的元首。一個優雅的紳士,一個平易近人的長者,用他獨特的微笑將傳統的鐵幕徹底的撕碎。

對於那段似乎已經被蓋棺定論的歷史的重新關注,導演的目的絕對不是淺嘗輒止的老歌新唱。鏡頭猶如一雙審視歷史的雙瞳,將「元首」,形色各異的「元首」信徒以及柏林煉獄中的芸芸眾生收進視野,記錄下三者在末日來臨時的殘酷寫真。一個作為人而不是作為撒旦而存在的希特勒;一群人性化而非妖魔化的納粹;一段五味俱全而不光充斥著瘋狂與丑惡的歷史。放下有色的眼鏡,我們看到的是第三帝國的最後一場跌宕起伏的詠嘆調。

鋪天蓋地的蘇聯炮火揭開了1945年4月20日的柏林蒼穹,「元首」的最後一個生日。

撒旦面具下的男人……

我無法決定到底應該用哪個詞語來形容我所看到的一切。如果從一個歷史旁觀者來說,那是領導著一個民族的瘋子。「我最引以為榮的就是一生都在與猶太毒瘤作斗爭。」他絕不肯向「斯拉夫蠻子」投降,他指揮著早已不存在的部隊來改寫歷史,卻還要讓一個國家來為他陪葬。對於叛徒,他鏟除起來決不手軟。我們所熟悉的那個撒旦在繼續他的邪惡。

但這卻是個會焦慮與恐懼的撒旦,他的背更馱了,手臂也情不自禁的顫抖,為了敵人的每一步前進而坐立不安。撒旦也有愛情,美麗的愛娃一如既往的依賴他,從沒有抱怨過什麼。她甚至還在盡最大的可能幫助著自己的愛人。他早就知道結局,「我所需要的不過是一顆子彈來穿過腦袋!」可是他還必須相信,他還是這個民族的精神圖騰。「他是元首,他知道給做什麼。」還有無數的人需要他提供的精神嗎啡來逃避現實。

所有的希望破滅了,他也會憤怒,在密室里像個倔強的孩子在發著脾氣。可他還不會忘記把柔弱的女士們送離墳墓,給還在抵抗的年輕人們授勛。給愛娃一個婚禮,她是那麼的渴望別人用「希特勒太太」來稱呼她。

「明天將有幾百萬人詛咒我,可這又有什麼呢?」地下室里最後的一扇鐵門終於鎖死了這男人的一生。我必須承認在目睹了關於那個撒旦的眾多陌生之後,鏡頭下的悲歡離合早已將我感染。如果拋卻歷史與政治,純粹從電影觀眾的角度來感受。在那一刻我這個旁觀者是有著深深的同情的。

撒旦的門徒……

影片對於撒旦的那些瘋狂的信徒的刻畫也同樣的細膩,我們看到了一個個瘋狂又可憐的歷史人物的別樣歷史。他們是撒旦的彼得,忠心耿耿的瘸子戈培爾還在為「元首」瘋狂的想法編造著種種解釋,同樣忠心的那位戈培爾夫人更是毫不猶豫的在末日前殺死了自己可愛的孩子。可怕的瘋狂,可對他們來說這卻是虔誠的信仰。這種恐怖的「元首」情結瘟疫般的傳染著整個國家。天真的小姑娘在操縱著大炮,瘦弱的小男孩在用血肉之軀對抗蘇聯人的坦克。「元首」死了,他的部下們卻還在遵照他的命令不肯投降。自戕的槍聲此起彼伏,毫不猶豫的選擇死亡的信徒們去地獄繼續追隨他們的信仰。撒旦也有猶大,可是那被處決的叛徒臨死時還在高呼「嗨!希特勒!」。

他們也是人,也會在絕望時哭泣,也會在戰火的間隙去體味難得的寧靜,也會用狂歡來麻痹早已崩潰的神經,也會違抗「元首」瘋狂的命令來保護支離破碎的祖國。

「在一個沒有國家社會主義的國度里,生存又有什麼意義呢?」戈培爾夫人的這句肺腑之言將這種狂熱發揮到了極致,也讓目瞪口呆的我們百感交集。愚昧?邪惡?虔誠?生長在一個缺乏信仰的時代的我,只能在這段歷史面前茫然。但他們對信念的堅定執著卻讓我深深的敬佩。一個民族一旦有了同一個信仰,那他們一定是可畏的。

歷史是不可以用美化或醜化來篡改的,歷史需要的是正視。我很佩服德國人對待歷史的態度,在這點上我們的近鄰可就遠遠不如。導演並不是在為自己民族的歷史辯護,而只是用一種平和正常的態度去面對,影片和奧立佛•斯通的《亞歷山大大帝》的立意類似,都是從一個我們陌生的角度切入歷史表現一群人物早已被定性定義的人物。在《亞》中,那個一直作為男人的偶像而存在於世界上的神,被斯通一棒子打成了一個迷茫的大齡青年,結果惹來口水無數。而《帝》中偏執的中年男子徹底推翻了前人的歷史符號,他是否也折磨了你腦中的歷史?也許很多人接受不了這樣的電影,但我覺得這種創作態度是值得欣賞的。電影中的歷史永遠是充斥著太多的後人視角,我們也看慣了太多的人雲亦雲。其實神也好,撒旦也罷。他們首先都是作為人而存在的,都食五穀雜糧,都有喜怒哀樂。

《帝》也只是一部充斥著想像與虛構的電影,只不過講故事的方式讓我們有些陌生。同樣的題材你讓波蘭斯基和老斯來拍恐怕又要別有洞天。我們也不必過分苛求正確與否,什麼是真實?什麼是歷史?沒有親眼目睹的我們根本沒有發言權。總之,正視生活,正視歷史。

電影不能告訴我們答案,但電影可以讓我們思考。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對歷史的反思自然是重中之重。導演並沒有將所有的罪過歸結到少數的幾個魔王身上,反而通過瘋狂的柏林地獄的畫卷揭示著關於一個民族的瘋狂邪教,一個民族的誤入歧途。歷史永遠是在靠大眾的力量推動著,光有一個撒旦是建不成地獄的,影片所展現的狂熱的德意志大眾正是他的幫凶,這些是不能夠隨著撒旦的毀滅而逃避的,不能靠著紐倫堡的懲罰就去寬恕的。否則那將是對歷史的不公,對歷史的褻瀆。他們也有人性的一面,甚至能讓觀眾隨他們一同的喜怒哀樂,但他們卻有著一個錯誤的信仰。影片的結尾寓意深遠,「我們投降吧,都結束了。」本打算玉石俱焚的軍人們無奈的放下了武器,「啪,啪」兩聲槍響,槍斃了最後的瘋狂;九死一生的容格夫人和同樣九死一生的小男孩自在的騎行在公路上,一段噩夢終於結束了,這個瘋狂過,悲痛過的民族又將會走向何方呢?

補記:一些花絮。

影片的一些細節的鋪墊很有深度,也讓人佩服導演的用心之細,構思之巧。像希姆萊離開柏林時的那句「我見到艾森豪威爾是應該握手呢還是該敬納粹禮?」。斯佩爾與希特勒分別時只是伸出了右手,而沒有敬納粹禮。這無不是在為著影片的發展服務,暗示結束的必然。那個主持希特勒的婚禮的牧師還在詳細地詢問新郎與新娘是不是純正的雅利安人;敬著納粹禮目送希特勒被火化的納粹黨徒們在炮火下狼狽不堪,這也都是十分能引起人思考的橋段。

我們原來一直捧為經典的戰爭電影大多是通過對戰場的描寫來反映戰爭的殘酷,而《帝》卻通過大量的對戰爭中環境和平民的刻畫來解釋這場瘋狂的戰爭。醫院里被拋棄的老人,無處不在的自相殘殺,彈坑裡深埋的屍體……雖然沒有氣勢恢宏或者血肉橫飛的戰爭場面,敵人的形象也只被弱化到土黃色的大衣和呼嘯而來的炮彈,但通過一系列細節的剪接,卻展示出了一個讓人窒息的末日戰場。這使我從《從海底出發》中得到的關於德國電影中對戰爭場面的獨特描繪的敬佩,在本片中得到了延續。

下了好大的決心才抽出時間來寫這些可笑文字,聊以自勉了。年齡越大越覺得自己匱乏,筆下的拙劣文字恐怕不足以為一部優秀的電影做所謂的評論。看過此片,我已把它作為去年的歐洲最佳電影,也許是我看的歐洲電影比較少吧。
在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中自娛自樂。

Ⅷ 求一篇《漢武大帝》或《楚漢傳奇》的觀後感,要800字。急求!謝謝!

《漢武大帝》的觀後感;

2000多年前的事情我們也不能一一掌握,不過,根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以及這部《漢武大帝》,《漢武大帝》的觀後感讓我對那個時代有所感悟,有感而發。

劉徹的歷史功績,表現在對外戰爭。有漢以來,甚至有華夏族以來,地處農耕區的中原長期受到北方游牧部落的侵襲。 這種主動示弱的表現,讓匈奴越來越肆無忌憚,自比北方的狼,狼吃羊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以南方的農耕部隊主動出擊,殲滅游牧部落,是歷史上的一大奇跡。而漢武帝,就是創造了這個奇跡的領導者。

擊敗匈奴,有幾個必要條件。一個是制度上的優勢,自漢朝平息了八王之亂,鞏固了中央集權以來,漢朝成為了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有了這種制度,就能聚集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做好全面的戰爭准備;第二是雄厚的國力。武帝之前,漢朝採用的是自由主義政策,與民休息,清凈無為,使得民富則國強;第三點就是統治者的決心和態度。劉徹的個性,使他成為完成這一歷史功績的最佳人選。

自商周到春秋,中國人還是很有血性的。從歷史看到現在,沒有血性的民族是沒有地位的,更得不到其他民族的尊重。祖先說過,「寇可往,吾亦可往!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不令我們汗顏嗎?匈奴在漢軍的不斷攻擊下,逐漸分裂,南匈奴歸順漢朝,而北匈奴則一路西逃,出現在東歐大草原上。

《漢武大帝》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很是讓人心潮澎湃。而在激動之餘,我們更需要思考。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富民、強國、安內、攘外,只要每一位國人的點滴積累,振興中華就不會是遙遠的夢。

閱讀全文

與西楚霸王電影觀後感5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拍大尺度電影被處罰的演員 瀏覽:622
有什麼好看的鱷魚電影 瀏覽:397
鬼馬小精靈電影版英文字幕 瀏覽:737
韓國電影什麼的姐姐 瀏覽:176
少林足球電影達叔在劇中的名字叫啥 瀏覽:509
愛情電影簡述 瀏覽:479
怦然心動是一部有深度的電影 瀏覽:238
草原上的薩日朗電影觀後感 瀏覽:724
情慾酒店電影完整版 瀏覽:420
鄧超有一個13歲的女友是什麼電影 瀏覽:964
科幻青春愛情電影 瀏覽:134
布魯是什麼電影 瀏覽:600
電影絕色神偷中文版 瀏覽:773
世界公認十大最好看的十部電影 瀏覽:965
孔雀電影名字 瀏覽:833
唯一一部在故宮拍攝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518
一部泰國控制鬼的電影 瀏覽:644
電影對時代有什麼意義 瀏覽:539
楊穎公主電影大全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19
吳孟達電影票 瀏覽: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