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以色列人出埃及記 自己的感受
500字,太恐怖了哦。
很簡單,神來自天空,下降到地球,給從前臣服過他後來又背叛他的蘇美爾群神一點顏色看,這些神都來自古大陸,大約一萬年前時,他們就發生了重大的分裂,蘇美爾群神從沉沒的大陸而來,創造了蘇美爾文明,後來又創造了埃及文明,但主不樂意不喜歡他們的文明,堅持為自己創造了新的文明——猶太文明,創造了新的種族——以色列人,而出埃及,就是奠定猶太文明的基礎,並且以行動告訴那些蘇美爾和埃及文明的諸神——我不需要你們,你們完了!
所以他說,即使在石頭里也能為摩西創造後代。
② 埃及王子觀後感100字
該片以《聖經》舊約中『出埃及記』
的故事為創作藍本耗資近一億美元歷時四年才完工,
在製作過程中不但動用了最
先進的電腦動畫而且還有數百位歷史及宗教學者為本片擔任顧問,有方
.
基墨和
桑德拉
.
布洛克等好萊塢當紅影星的幕後配音,更有樂壇中的兩大天後瑪莉亞
.
凱莉和惠特尼
.
休斯頓為該片演唱主題曲。這部動畫被影評人士認為是電影史上
最偉大的動畫片。
電影剛開始的時候,
我對它的興趣並不是很大,
因為它的畫面並不是很好看,
還以為是一部講述歷史的歌劇加正劇,
但隨著故事情節的推動,
我逐漸被影片深
深地吸引了。
這是一部講述了男主人公摩西歷經上帝特別的考驗後,
最終成為希
伯來第一位祭司並完成了上帝給他的最大使命——帶領以色列人走出埃及,
恢復
自由的故事。
影片一開始運用一系列運動的鏡頭和悲天憫人的音樂有機結合,
營
造出了壓抑悲憤讓人同情的不同凡響的情緒,並速的揭示了男主人公摩西的身
世,
在先知約瑟死後的許多年裡,
在埃及原本地位崇高的希伯來人已經淪為苦役。
埃及法老害怕希伯來人生養眾多而危害到埃及,
因此要求接生婆殺掉所接生的希
伯來男嬰,
但她們並沒有真正聽從埃及王的命令。
因此國王在法律途徑下頒布命
令,
將他們新生的男嬰都丟到尼羅河去。
摩西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放在草籃子
里被丟入河中。
幸運的是國王的女兒發現了這籃子中的嬰兒,
並收養了他,
取名
為「摩西」
。從此,摩西就在宮中長大了,摩西與王子蘭姆西斯一起生活在王宮,
兩人成了宮中最要好的夥伴,
這里沒有人知道摩西是希伯來人都以為他是皇後的
親生兒子,
摩西也逐漸愛上了這種生活。
後來在一次偶遇中摩西碰見了自己的血
緣姐姐和兄長,
得知自己的出身後摩西懷著非常矛盾的心情離開了皇宮和他親愛
的兄長蘭姆西斯。
流浪在沙漠中的摩西後來融入到一個新的大家庭,
並與那裡—
—西奈山的祭司葉特羅的女兒西坡拉結婚,過著平靜的牧羊生活。然而有一天,
摩西被一隻羊羔引領到一個山洞,
看到一個奇特的現象——荊棘著火,
卻未被燒
毀。
原來上帝在此顯現,
並陳明來意——差他到埃及王也就是他以前的兄弟那裡,
把上帝的子民從埃及帶領出來。
摩西接受了使命,
但是又不得不對曾經和他至親
至愛的兄長提出對立——讓我的人民離開,
已經身為埃及王的蘭姆西斯一方面期
望摩西回到他身邊,
一方面也不願自己成為埃及史上最薄弱的一環。
於是,
一場
心靈的糾葛在兄弟之間展開了。
因為蘭姆西斯的固執,
上帝懲罰了埃及,
那就是
我們所說的十個災難——「血災、蛙災、虱災、蠅災、瘟災、雹災、蝗災、黑暗
之災、一切投胎都得死」
。
當看見自己的親生兒子也死於這場災難的時候,蘭姆
西斯無力地對摩西說,
我,
准許你和你的子民離開
...
希伯來人在摩西的帶領下,
歡天喜地地離開,
他們走向紅海,
然而背後突然出現的是後悔的蘭姆西斯帶領而
來的軍隊。
就在這時,
摩西再次聽到了上帝的指令,
用摩西之杖劈開了那洶涌的
紅海,
閃出一條讓希伯來人奔往自由的道路。
再次回首,
摩西眼中流露的是對兄
長無限的留戀和難以感發的情感。
而浩瀚的紅海那頭,
是不斷呼喊摩西名字的蘭
姆西斯——那個多麼想讓摩西回到自己身邊的王
...
整部影片中摩西身份經歷了三次重大的轉變:
從奴隸到王子,
從王子到平
民,
從平民到義人領袖。
影片對於摩西的細膩刻畫在於身份轉變的過程是遞進式
的,
也就是說,
通過一點點的外界和內心的沖擊使他逐步成長,
而在表現人物性
格轉變的同時緊緊抓住摩西注重情感、
堅毅而敏感的特點,
將一個人物形象刻畫
的入木三分。
所以當我們看到他和兄長從親密的手足變成對立的敵人,
才能油然
而生悲傷、痛苦和振奮、激動的感受。
③ 出埃及記二十四到四十章讀後感
根據真實歷史記錄:猶太人在埃及為奴數百年((聖經))表示:中海埃及軍隊淹,其實,埃及的軍隊打敗了國外,埃及搖搖欲墜,猶太人乘機逃離埃及。
④ 必要的喪失讀後感300字
記得小時候好像聽到過一個關於爬山的故事,具體的故事梗概都忘得七七八八了,留在腦海中的只是一個畫面和一絲感覺:一個人背著好多石頭爬山,越往上爬越艱難,於是有人告訴他是由於石頭阻礙了前行。他一點點放棄石頭,壓力越來越小,最後順利爬上山頂——不知道是不是當年中考、高考等重要關頭,老師們最愛講的故事,但的確這是一個積極的故事,讓我們卸掉壓力,獲得力量。
接下來,我們還會在好多的賣字畫的地攤、各類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哲學類書記與勵志小故事中看到這樣兩個字:「捨得」,告訴我們有舍才有得,放得下,才能看得開,才能得到平和與快樂。
其實,這一切質朴的道理與朱迪思•維奧斯特《必要的喪失》中告訴我們的道理不謀而合。「喪失」這個詞,用我們的邏輯思維去考量,應該是一個中性詞彙,但我們的情感系統卻好像很不喜歡它,至少覺得它不可愛,不願自己與它產生密切的聯系。朱迪思用詩一般的語言、用詩歌、文學故事、身邊人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它不是敵人,還是我們親密的朋友。它幫助了我們成長,「在漫長的人生路上,我們會離開別人,別人也會離開我們;而且我們要放棄很多自己所愛的人和所愛的事物。喪失是我們為生活付出的代價,同時它也是我們得以成長和收獲的源泉。」
當我們去勇敢的面對生命中一個又一個喪失,並看到改變後的成長,我們就會明白,不完美的自己也很可愛,並且更加可愛!
最早的喪失,是從我們來到世界的這一刻開始,我們離開媽媽的身體,孑然一身來到世上,我們在爸爸媽媽給我們營造的一個被愛包裹的、安全、沒有危險的環境中,在爸爸媽媽的欣賞與肯定中,在心中有了自我的畫像,也學會了欣賞自己、愛自己。
爸爸媽媽的手逐步放開,我們帶著一種新奇而又有些焦慮的心情開始探索世界,盡管我們會失去與爸爸媽媽那種近似於無縫隙的聯系,但伴隨著我們直立行走,我們能自己完成一些事情,我們也獲得了自己無所不能的成就感。
隨著親生的兄弟姐妹的到來,我們發現,我們不能獨占爸爸媽媽的愛,哪怕我們是獨生子女,我們也會發現爸爸媽媽不是我們一個人的,媽媽不但是我的,還是爸爸的,爸爸也一樣。在幼小的心靈中,我們可能會為這個發現而感到震驚、焦慮、甚至憤怒,但當我們發現這並沒有減少爸爸媽媽對我們的愛時,我們學會了分享。
到了青春期,我們突然發現,爸爸媽媽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人,他們也會犯錯。我們還希望自己能獲得更大的自由,在一邊掙扎著脫離爸爸媽媽約束的同時,我們也強烈需求著爸爸媽媽的認同,進行著對他們的認同。此時我們還需要夥伴的認同,在夥伴的身上尋找自我的身影,所以我們往往會發現,青春期的孩子失戀時,會有一種世界崩塌的感覺,因為對於他來說,那不僅意味著失去一個戀人,還失去了一個自己。
我們終於長大成人,來到了一片責任領域,我們越來越清楚地發現:對我們負責的人是我們自己。我們失去了年少時幻想中那個無所不能的自己,獲得了現實感,讓我們准確的評價我們自己的世界。我們對這個世界和我們自身的限制和缺陷做出讓步,我們給自己樹立可行的目標。當然長大成人是需要時間的,我們或許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自己學會平衡夢想與現實,也許我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意識到,生活充其量也只是一個約束的夢,而現實是由不完美的聯系構成的。
我們認識新的朋友、戀人、我們的另一半、我們的職業生涯,開始我們將他們都想像的完美無缺,我們曾認為只有心靈的碰撞、秘密的分享才是真友誼;我們認為戀人總會了解我們的想法,給予我們期待的愛與關懷。如果我們沒有停下對生活探索的腳步和感悟生活的能力,我們就會發現,並非只有莫逆之交才會帶給我們幸福和快樂,那些便利之交、同趣之交、共度之誼或者忘年交等等都是我們生命不可或缺的友誼,親密的友誼需要放任和諒解,需要被放任何被諒解,因為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我們會明白「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並不是真理,真正摧毀感情的不是婚姻本身,而是無法實現的期待,不能滿足和不能契合的需要使婚姻持續沖突、緊張,使婚後生活狀態某些方面像是惡夢。所以當我們對別人憤怒的時候、怨恨的時候,是否也接受了別人同我們一樣都是不完美的,知曉他有我們還未了解的焦慮與恐懼,有我們還未洞察的希望與需求,當我們更加理解之後,是否會更加快樂。
我們有了孩子,新的夢想萌生了:「希望我們的孩子不受任何傷害」,盡管我們明白孩子遲早有一天要離開我們的道理,但當她用稚嫩的聲音告訴我們:「媽媽,現在去上學的不是我們,是我!」時,我們還會倍感震驚,這一切來得如此的快。但我們需要像當初我們的爸爸媽媽一樣,通過放手讓孩子尋找到自我,過他們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們會明白,孩子是生命的延續,但不是生活的延續。
我們多希望時間就在這里定格,我們盡管不再無所不能,但我們仍年輕,仍有無限種可能,但韶華已逝,中年的困惑不約而至。在中國長大的我們總會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其實對於三十而立很容易理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嘛。四十不惑,是解決了什麼樣的困惑?其實這是我們內心又一次里程碑樣的成長。融合——看似是兩個對立事物的融合——被視為中年時期的偉大成就。我們努力把性格中女性自我與男性自我融於一體,我們要努力把那個具有創造力的自我和那個在內心與外界都具有毀滅性的自我融為一體,我們要努力把那個與人分離而又孤獨地死去的自我和那個渴望聯系與永生的自我聯為一體,我們要努力把那個更富有智慧和理性的中年自我與那個我們揮手告別的,熱情奔放的年輕自我融為一體。
接下來,我們變老了,退休了,身體、夥伴、工作、生活環境都發生了變化,我們失去了許多讓我們眷戀的事物,似乎退休的那一天就是這一刻的到來,所以那會兒我們是多麼的焦慮與憂傷。其實,老年並不僅僅帶給我們喪失,還有繼續的成長與發現。我很喜歡書中關於許多老人不斷發現自我的故事,一個七十二歲的學生正忙著攻讀他的心理學博士,他說「接下來的五十年裡,我還有多得做不完的課題,我沒有時間死」,又如作家科萊特,雖然她的最後幾年是在沙發上度過的,但她開始並完成了自己的第七個十年計劃,我從她們的故事,和我媽媽的精神世界中總能感受到這樣一種力量——無論何時我對這個世界總是保持著一種新奇感,還有許多我想了解和探索的內容,我還在成長。每當接觸到媽媽這樣的想法時,我都會感到自己也充滿了力量,我記得媽媽在還很年輕的時候就說,我希望等我老了之後,可以穿著鮮艷的衣服,一頭漂亮的白頭發,干凈利落的穿著,快樂的生活。我愛這樣的媽媽,她讓我對成長隨時保持著期待,讓我也經常會想我以後也要變成一個永遠保持著童心的快樂老太太。我明白,這顆童心不是不想長大的貪念,而是像孩子一樣永遠對世界保持新奇的心態。
朱迪思告訴我們,一個美滿的老年階段需要一種「自我超越」的能力,那是一種能從他人的快樂中感受到快樂的能力,是一種關心與自己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事件的能力,一種將自己投入到將來世界的能力,老年也是我們的責任。難怪古人將八九十歲的年紀稱為耄耋,並言「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死亡,是最後一個不願提及的話題,但它依然現實到我們難以忽略,也許我們可以從宗教和哲學中獲得一種超越的力量,我們還可以通過逐步成長起來的對「喪失」的理解和應對,來坦然的面對死亡,也許我還沒到這個年紀與境界,讀這部分的文章時,我依舊感覺到了哀傷。這里有首路易斯•麥克斯尼通過各種聲音、各種語調,滿含深情地向我們展示了垂死之人的臨別之詞:
花園里的陽光,
逐漸變得冰冷而又昏黃,
那分秒失去的時間,
我無法把它綁縛於金色的巨網,
當一切邵然,
我不會再祈求赦免。
我們的自由,如同自由的長矛
向著終點逐漸迫近;
塵世在不斷地驅逐,
樂曲悲傷,鳥兒低鳴,
再過不久,我的朋友,
我們便無法再度起舞。
廣闊的天空適於飛翔,
教堂的鍾聲已經敲響,
每一聲罪惡而又刺耳的聲響,
都是海妖的歌唱;
大地驅逐,
我們走出埃及,就要死亡。
不再期盼赦免,
心中依然堅定,
但曾與你在雷雨中並肩
我倍感欣然,
曾與你沐浴在陽光的花園,
我歡喜無限。
伴隨著朱迪思的講述,我彷彿重新回味了自己的成長,體驗著未來的歲月。記得小時候,經常因為發現自己的缺點與不足感到不開心,就像因為某個心愛的小物件出現某個小小的缺憾,而寧願不要這個小物件,希望一切看起來都那樣完美。當我們從幻想的世界中回歸現實,當我們坦然的面對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喪失,我們才理解了維納斯的美麗,並依然深愛那個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世界!
⑤ 急求《人類的故事》讀後感800字左右!!!
讀過了《人類的故事》這本書,我有許多感觸,令我感受最深的,還是《羅馬帝國的衰亡》。
在古代的歷史教科書中把公元476年定為羅馬帝國衰亡之年,因為在那一年,末代羅馬皇帝被趕下了寶座,不過羅馬的滅亡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以至於很多羅馬人未能察覺到。他們一直在抱怨薪少、食品價高、生活的艱難。不過總的說起來,在公元前4個世紀里,大多數羅馬人依舊過正常的日子,他們照常吃喝、去劇院等,當然也有不幸的人被餓死,可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生存的帝國註定滅亡的命運。不過羅馬帝國的根基已銹蝕,它僅是一個城邦,與古希臘的雅典並無差異,從政治上來說,它是不合格的,年輕人大多在戰場上,那些不幸的農民,成為羅馬帝國的附屬品,終身無法離開。不過,因為他們眼前的世界無非是一個悲慘的寄身之所,因此,他們寧願打「美好的仗」也不願為羅馬帝國打仗,這樣,一個又一個世紀過去,情況變得越來越糟,野蠻的民族開始侵略羅馬,由於沒有土生土長的羅馬士兵可以抵禦,最後皇帝被迫允許他們在羅馬帝國居住,不過很快他們就怨氣沖天,抗議貪婪的羅馬稅吏奪走他們的一切,當他們的呼聲沒有得到重視,他們便進軍羅馬,以便得到皇帝陛下的聲音,於是康士坦丁皇帝開始尋找一個新住所,他選擇了位於歐亞之間的通商門戶拜占庭,並重命名為君士坦丁堡將皇宮遷到此處,康士坦丁死後,為便有效率地管理,他的2個兒子便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哥哥通知西部,弟弟通知東部。到了公元4世紀,匈奴人、哥特人、汪達爾人阿拉曼尼人、法蘭克人……依次侵略羅馬,大部分土地被瓜分,連綿的戰火最終使帝國淪為一個無人照管,絕望蔓延的瓦礫!繁榮的義大利變成一塊死寂之地。
讀過了這些文字,我深思到,原本繁榮的羅馬帝國為何最終淪落至如此地步?是因為它早期的窮兵黷武嗎?不是的,僅僅是因為這墮落二字,正是因為開始的繁榮與穩定的生活,才導致人們罪惡叢生,道德淪散,陷入墮落之中,在這漫長的過程中,他們又何嘗知道自己已經慢慢走向墮落的深淵,自己一向認為繁榮,永不消失的羅馬帝國淪入此下場呢?而我們是否也應喚醒自己,仔細地審視自己是否也在危險邊緣,現在的我們需要的是知識與真理,只有勤奮學習,才能登上一個又一個台階,也許只有這樣也才無愧於自我和社會。
讀過這本書,作者淵博的知識、幽默的筆風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房龍9歲時便開始了畫畫、英語作文與樂器,曾多次來到中國學習,就是這點點滴滴的努力才造就了房龍的今天,人們總是羨慕大紅大紫的人,卻不曾想到他們背後默默付出的努力,沒努力,又何來成功呢?再回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問心無愧地說我盡了最大的努力嗎?難道考試成績好的同學都是由於他們好運嗎?他們得到的是他們的努力換來的成熟的果實。
《人類的故事》你給我的太多太多……
⑥ 出埃及記的影評
《出埃及記》原是《舊約》中最重要的一卷書,講述了希伯來人(猶太人)同古代阿拉伯人之間的矛盾起源。1960年由奧托·普雷明格導演,表現以色列建國的電影也曾借用這一標題。 這部電影里,有很多大型的建築物,如高大渾圓的蓄水池,還有很多逼仄的空間,審訊室、狹長的走廊、行車隧道、電梯間,在外界的襯托與局限下,人便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了,與空間環境的對位,人所能體會到的,是壓抑、渺小,是無法沖脫的窒息。 被這環境限定、包裹著的,是男人與女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那點「破事兒」。 雖說是破事,一樣難於處置,也許是環境給人的壓力已經足夠大,人已無暇他顧,缺乏智慧去處理這種關系。 由此引發出了一個看似荒謬的故事,一群女人,受過男人的傷害,於是要殺盡男人,成立組織,行凶不斷,而有男人有一天發現了,他們想去揭露,一個退縮了,一個也放棄了,這一場戰爭如何繼續? 兩性之間不僅沒有信任,還充斥了仇恨,欲除之而後快,可見,這種關系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岌岌可危,面臨崩潰。與這種緊張關系對應的,是周圍建築的華美、堅固、悠然,環境是強大的那一方。 那個警察和太太的關系原本是和美的,可是,因為警察要查案,而疏忽了太太,太太需獨自面對生活里的「破事兒」——裝修,而產生裂痕。這時候,辦案中遇到的一個女人和警察有了互動,一邊裂痕在加大,一邊的關系卻變得親密。 電影里有這么一幕,兩個人躺在沙發上,傳一支煙,你抽一口,遞給我,我抽幾口,再遞給你,後來,兩個人就笑了起來,無緣無故,但很開心。他們的關系也是這樣的沒來由吧,但是卻非常輕松與滿足。 這兩個人,都是需要救贖的。分別與配偶的關系有裂痕。但他們在一起,卻得到了救贖。 《出埃及記》里,神派摩西帶領眾人出埃及,是為了使這些人得到救贖。以此為名的電影,探討的,是在現代社會的重重壓力下,兩性之間岌岌可危的關系如何得到救贖?然後你看到的,是一個無所求的女子,帶給一個男人平靜,對他說:查這個案子有什麼用呢,殺光所有男人?怎麼可能。我只關心你,只想你沒事。 因為完全無所求,這個女人沒有給男人壓力,之後他們一起打游戲機,一起K歌,一起逃避,似乎都得到了救贖,即從心理的重壓下解脫出來。 當警察有了一顆平常心後,笑容又回到他臉上,他扔掉查案的錄音機,重回生活的懷抱。是那個女人令他相信:「看似重要的事,其實微不足道」。 電影探討了救贖的一種可能,簡單說,就是放得開——「我們對生命也是如此無能為力,一切都不過是破事兒」。 宗教書里說,正是因為有缺憾,才顯出神的恩典。我們在這一個壓抑的電影里,感到了片刻的滿足,而未來呢,其實仍是會被殘缺所包圍。但是沒有殘缺,你便不識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