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愛歸來新疆電影觀後感
《愛歸來》講述了維吾爾族牧羊人卡德爾撿回一名漢族棄嬰,歷盡艱辛堅持把棄嬰養育成人的故事,彰顯了民族大愛、人性之美。
遺棄嬰兒取名字凱賽特,長大以後承繼了卡德爾大爺心地善良朴實的品性,享受生活,渴望自由完美的愛情,打破了各種各樣摩擦阻力,最後和阿娜爾古麗踏入了婚姻生活的紅毯。
凱賽特母親韓冰在臨死之時,滿懷懺悔的心理狀態來協助凱賽特,卻在凱賽特取得成功之時含笑花離開。
本劇依據產生在鄯善縣的民族大團結真實事件開展深層寫作,重現了新疆省各族群眾在強國夢的重大新征程中團結一致奮發進取、互幫互助互敬互愛的感人至深情景。
這一影片好像非常簡單,但這一影片確實不容易,用一個簡單的故事就把人內心深處許多繁雜的物品翻了出去。
很多種多樣繁雜的情感感人至深,都是在心內翻滾,最首要的,我認為或是真情和感情,這也是塵世間更為寶貴的情感,有你才幸福。
2. 電影「愛無疆」觀後感怎麼寫
昨天看了一次專題片《大愛無疆》,為崔學選同志的事跡深深感動!今天又再看了一次,心情真的難以平息,黨的好乾部啊,現在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好乾部。
身為山東省援建北川工作指揮部前線總指揮的崔學選,為幫助災區盡快完成重建,53歲的他沒有幕後指揮,而是沖鋒在前、忘我工作,最終病倒在災後重建第一線。他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值得廣大年輕幹部學習,崔學選同志無愧為新時期黨員幹部的楷模!而這樣類型的好教材要多開發,用於教育和引導新時期的黨員幹部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我們要學習崔學選同志鞠躬盡瘁的精神境界、一心為民的宗旨意識、恪盡職守的優秀品質和艱苦奮斗的高尚情操。
在觀看的過程中,隨著崔學選同志的感人事跡在專題片中一一呈現,身為男子漢的我眼眶都紅了。 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共同發展已成為民心所向和各族群眾普遍的價值追求。當無辜的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和踐踏時,我心裡難以平靜在血與火的戰爭年代我們的民族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為什麼在這樣的和平年代裡我們的民族依然遭受著同樣慘烈,堅決擁護黨的領導,擁護民族大團結的旗幟,緊密的團結在一起打擊民族分裂份子,讓死者安逝,傷者慰藉,還人民一個安定,和諧、穩定、發展的一片凈土。
影片通過講述這一故事,書寫了一首兩個民族親如一家、血肉相連的動人詩篇;同時,也謳歌了人性中最閃光的知恩圖報的大善、大美和大愛。 影片的問世,來源於製作方對未成年人和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領域的熱切關注。正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所提出的:「在學校,要把主題教育活動與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推動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要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路等途徑,大張旗鼓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的宣傳,在全社會形成大學習、大宣傳、大落實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掀起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的熱潮」。
3. 新疆民族團結好少年頒獎晚會典禮觀後感
「熱愛偉大祖國、建設美好家園」中國移動「G3杯」自治區首屆「民族團結好少年」評選7月14日揭曉,伊寧市第十六中學的西爾艾力等20名同學榮獲自治區首屆「民族團結好少年」稱號。當天下午,主辦單位在新疆電視台演播大廳舉行頒獎晚會。
新疆電視台的少兒節目主持人和中央電視台著名少兒節目主持人鞠萍共同主持頒獎晚會,整台晚會除了少兒歌舞、歌曲聯唱、快板表演、詩朗誦等精彩節目外,最吸引觀眾的還是20名好少年的先進事跡展播:勇救落水少女而犧牲的朱漢卿、見義勇為的巴圖那生、8年如一日堅持背漢族殘疾同學上學的阿布都薩拉木·阿布都熱扎克......一個個電視短片生動展示了20位好少年民族團結、互幫互助的感人故事,深深打動了現場觀眾。
自治區及兵團領導李屹、杜秦瑞、靳諾、柯麗、盧曉峰等觀看頒獎晚會並與民族團結好少年合影留念。
據了解,首屆「民族團結好少年」評選活動由自治區文明辦、教育廳、廣播電影電視局、自治區團委聯合主辦。活動自今年5月7日啟動以來,受到全疆各地廣泛關注。截至6月30日,活動共收到來自社會各界投票396344張,評選出20名「民族團結好少年」和30名「民族團結好少年」提名獎。
頒獎晚會將在7月16日22時新疆衛視、維吾爾語新聞綜合頻道和哈薩克語新聞綜合頻道同步播出。
4. 夢開始的地方新疆版觀後感300字
《夢開始的地方》觀後感
今天,我觀看了電影《夢開始的地方》,該電影主要是以內地新疆高中班為素材,通過講述內高班各族學生在內地學習、生活、成長和成才的故事,生動展現了黨中央對新疆各族青少年的親切關懷,尤其是對新疆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傾力支持。劇中通過一群飛出邊遠地區,在內高班學習的新疆孩子青春勵志的故事和家庭變遷來折射新疆這片土地,各族群眾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的真實生活狀態。
通過觀看這部影片,讓我更加真實的感觸到,民族團結靠大家,民族團結可以結出最美的愛之花。在新疆這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團結顯得尤為的重要和必須,只要在新疆這個地方呆過的人,都會真切的感覺到「民族團結是福,民族分裂是禍」這句話的真正內涵。每一個人都應該在新疆,這個夢開始的地方,靠著人與人之間真、善、美的情感紐帶,緊緊的聯系在一起,為新疆的繁榮、昌盛、和諧、文明做出努力。
為了夢想,走出新疆,走向世界!
5. 《翻身》新疆電影觀後感
寫觀後感,要從自己觀賞影片的感受出發。可是,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應強調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五六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
6. 新疆電影真愛觀後感700字
觀看這部電影用六個字形容我當時的表情,流淚,流淚,流淚。
我為可愛的新疆人流淚,我為真愛流淚,我為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一位母親和她的偉大母愛流淚。而這個眼淚是激動的眼淚,自豪的眼淚,是內心震撼的眼淚……
是的,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曾在報紙,電台,電視台多次報道,感動了全新疆,感動了全中國。
有一次我在大街上看到過這樣一個場景,有個賣水果的維吾爾族小伙推著手推車准備從很多在大街上停放的汽車當中穿過去,但他害怕劃傷周圍的汽車,不知道怎麼過,這時,有位漢族老大爺給小夥子指揮,讓他安全地從汽車中間過去。這就是我們新疆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情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且非常感人,幾乎人人每天都能看到,碰到。
阿尼帕大娘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個女人,但是,她做的事不普通,靠老公釘馬掌的微薄收入撫養無依無靠的各族孤兒,幾十年如一日,冬天在刺骨的冷水中洗羊下水,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也要給這些跟自己無親無故的孩子們吃,給孩子們穿,這是多大的愛,多麼大的情懷,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讓孩子們受苦,受難。為他們無私的遮風擋雨。
我們生活在無數個充滿真愛的家庭里,沐浴在充滿大愛的國度中。阿尼帕大娘的家就是我們生活的縮影,也是我們天天看到,聽到,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生活也是我們新疆人為之自豪的資本。
天山電影製片廠攝制的電影我是一部不落的去看,從小看到大,我也感受到該廠一步步走向成熟,一步步走向巔峰,小時候喜歡看《向導》《神秘的駝隊》《艾力甫與賽乃木》《買買提外傳》……最近幾年的《吐魯番情歌》《烏魯木齊的天空》等都是很好的電影。看了都喜歡,我總認為我們新疆的電影還有待發展,與內地有著差距,覺得拍攝、剪輯、導演、演員還需努力。這次看到《真愛》這部影片後,我對新疆的電影及電影人充滿了信心。對我們的電影在內地市場能夠打響,能夠站穩腳跟充滿希望。談電影我是個外行,我只能看到表面,但就表面而論《真愛》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除了震撼還是震撼。拍攝地點,敘述的場景,自然風光,自然的生活,沒有刻意去表達什麼,但是表達了很多,沒有刻意去說什麼,但是說了很多。讓人聯想到嬉鬧與青山綠水中的童年,聯想到遠在千里之外為自己祝福的普通而偉大的母親站在木橋頭上盼望子女回家的情景。
這是一部好電影,體現了新疆的美,新疆人的美。沒有誇張手法,沒有超越生活,人物有血有肉。
電影是一門直觀藝術,它能達到很多藝術形式所不能達到的效果,電影用故事及它的感染力宣傳新疆,贊美新疆,推出新疆,用這種方式使內地與新疆的距離更加拉進,進一步推動我們的旅遊,搞活我們的經濟,使更多的內地同胞認識新疆,認識新疆的人,知道新疆的事,讓全國,乃至全世界都了解新疆的和諧及各民族之間的真愛。
7. 這里是新疆觀後感兩百字。
觀看宣傳紀錄片《這里是新疆》
觀看完大型詩畫形象宣傳紀錄片《這里是新疆》,看後不禁感慨我們新疆好美、新疆好大,不僅是民俗特色的新疆,也是現代化、開放的新疆,這部紀錄片是自治區成立60周年最好的禮物。影片只有畫面沒有對白像一幅動態畫卷娓娓道來,伴隨動感的音樂全景呈現了全疆各地州的風情,展現了新疆各民族互相團結,經濟騰飛,民生改善,生活水平日新月異的一面。
一、弘揚了愛國愛疆、團結奉獻、 勤勞互助、開放進取的新疆精神。達西村是新疆農村的縮影,再現達西村的過去和現在,讓我們看到了新疆的快速發展,也見證了新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展現了少數民族特色傳統文化。影片由《石榴花開》、《老城新家》、《我的夢》等一個個小單元展現了少數民族傳統飲食,特色文化。三、宣傳了新疆是歌舞之鄉、瓜果之鄉、黃金玉石之邦。優美的舞姿,歡快的節奏,每一個畫面都是新疆的宣傳名片。
8. 電影少年讀後感1000字
作家王小波曾這樣描述一個熱血的男兒: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電影《少年班》中的麥克(王櫟鑫飾演),王大法,方厚政,以及吳未,就是這樣四個智商超群的天才少年,年未滿十八,卻已滿腔熱血如鬥士。 四人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吳未(董子健飾)無意得知,自己是為保護珍貴的天才少年同學們才被選入少年班。就如同將鯰魚扔進金槍魚水池裡以保持金槍魚的持久新鮮一樣,老師周知庸(孫紅雷飾演)如此比喻。至此,故事以略微詼諧的基調展開的同時也埋下了憂傷的伏筆。由於講述的是90年代的故事,影片搭配音樂,呈現出一股濃郁的懷舊風。而除了與故事契合度極高的背景音樂的運用, 電影的另一大出彩之處在於對角色的塑造。幾個少年主角形象栩栩如生,一方面被賦予了充滿戲劇張力的跳脫感,但同時又具備自然的生活氣息,十分鮮活動人。尤其是吳未一角,將不適感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得情感的飽和度在影片結束段水到渠成地得到一個升華,成為電影的一大記憶點。
近年來,青春片適逢高潮期,以少年班群體為中心視角而展開的故事在瓊瑤式青春片中可謂獨樹一格。導演肖洋,作為曾經西安交大少年班的畢業生,結合自身真實的經歷體會,給觀眾製造了一場亦幻亦真的天才少年之旅。 《少年班》屬於漸入佳境的那類電影。導演恰如其分地在滿足觀眾具有的"天才情結"的窺視企圖心與電影作者的自我表達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少年班》既不屬於無病呻吟、娛樂至死的疼痛青春日記,也不是那類堅硬晦澀、文縐縐的自我獨白。影片的巧妙之處在於在架構出一個理想烏托邦的同時又悄無聲息地撕裂出一個開口,向觀眾展示了鮮血淋漓的人生,既浪漫又沉重。這也是沉溺於故事的詩意氛圍的觀眾在觀影後,仍能夠產生強烈真實感和代入感的關鍵。不論是熱切地想要融入到天才小團體的吳未,抑或是小心翼翼地懷揣著對周蘭(周冬雨飾)愛戀的吳未,確如一條被放入金槍魚罐頭的鯰魚,格格不入。尷尬而真實,正是影片所映射出的大多數人的青春與生活日常。無疾而終的暗戀,身處集體而無法擺脫的無力感,伸出手想得到熱烈回應的那顆炙熱的心,焦慮、窘迫且無奈。這些藉助集體回憶而構築的情感共鳴,強烈而有力。電影看似講述的是天才少年們的故事,歸根究底,還是一個關於你我他青春成長的軌跡道路。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離散悲歡無法避免。回歸到電影於觀眾的意義上,影像的力量不僅在於能夠提供人們暢游於詩意的諾亞方舟的空間,還在於與之相匹配的源自生活的切身共鳴感。在兩者的調和下,才能恰好構建出一部影片的魅力,人們才能在光影中可以找到釋懷的情結和被治癒的能量。
在《少年班》片尾,有一首歌唱著"沒有不散的伴侶,你要走下去,沒有不終的旋律,但我會繼續",面對這樣一種灑脫感和釋然的情緒,就如同影片結束時,古板的教師周知庸釋懷後的那份雲淡風輕,試問,當大屏幕里的光暗下來時,誰不是一條被治癒的鯰魚?
9. 《電影少年》800字讀後感
這部電影已感動了無數人,因為這部電影有許多我們平時學不到的東西。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發光的那一面,只要你用心去挖掘,問題再大的人,也一定會成才。 故事發生在四十八年前,一個叫馬修的人被派到「池塘之底」去做學監。「池塘之底」是一所專門收養問題少年的男子住宿學校。這個學校,有著無比厚重的鐵門,幽暗的教室,令人窒息的環境。在「池塘之底」,採用「行動-反應」的殘忍理念,體罰,關禁閉是最平常的事情,同學老師們已經失去了愛。而馬修改變了一切。他用一顆充滿愛的心來關愛,教育孩子們,他對學校殘忍的教育制度深惡痛絕。他辦了合唱團,讓孩子們在歌聲的感染下充滿歡笑,充滿愛
10. 新疆電影娜娜觀後感 要原創的,不要復制粘貼的
《娜娜》觀後感
前幾天,我看了《娜娜》電影,心裡想說的很多…
電影講述了漢族姑娘王燕娜在了解到維吾爾族少年毛蘭江被查出患有急性腎衰,生命危在旦夕,必須立即做換腎手術,而他家中所有直系親屬都不符合換腎標準的情況後,隱瞞了家人,辭去臨時工作,主動提出無償捐獻腎臟的請求,之後努力勸說父親同意自己對毛蘭江的幫助,成功完成手術的故事。
《娜娜》於2012年4月17日晚在蘭州交通大學成功舉辦了電影首映式,引起廣大師生的強烈反響,電影主演及《娜娜》人物原型王燕娜同時參加儀式。
王燕娜說:「我的想法一直很簡單,我只是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要代表我的全家感謝社會各界一直以來的關心。這將是我一段最難忘的人生經歷。」
自治區精神文明辦公室主任孫新剛說,王燕娜無償捐腎體現了新時代青年的優秀品質,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無私奉獻的青春之歌。王燕娜是民族團結的模範,也是道德建設的楷模[1],值得全疆各族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學習。這是高新區長期堅持民族團結教育的豐碩成果。他代表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精神文明辦公室向王燕娜表示祝賀和親切的慰問,向王燕娜及其父母和全家表示崇高的敬意。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徐彬說,王燕娜年僅24歲,她的生活才剛剛開始,為挽救一個原本素不相識的維吾爾族學生毅然無償捐獻了自己的一個腎臟,這對任何人都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她的行動非常感人。她為高新區樹立了一個可貴的民族團結典範。這也以無可否認的事實說明,黨的民族團結政策深入人心,新疆各族人民在祖國大家庭里互相幫助,其樂融融,誰也離不開誰。
王燕娜用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書寫了民族團結的感人篇章,體現了新時代的雷鋒精神和當代青年的優秀品質。
娜娜觀後感2
前幾天,我和同學看了新疆本土電影《娜娜》,深有感觸。
電影講述了漢族姑娘王燕娜在了解到維吾爾族少年毛蘭江被查出患有急性腎衰,生命危在旦夕,必須立即做換腎手術,而他家中所有直系親屬都不符合換腎標準的情況後,隱瞞了家人,辭去臨時工作,主動提出無償捐獻腎臟的請求,之後努力勸說父親同意自己對毛蘭江的幫助,成功完成手術的故事。
一個家境平凡的26歲臨時工、社區自願者,一個身患重病的18歲維吾爾族少年,兩人之前毫無關系,也相互不認識,主人公娜娜卻堅持提供援助。再加上一系列社會現實的縮影式投射,尤其是人們對無償捐贈的望而卻步的態度,使得主人公與思想作斗爭的舞台空間被拓展得縱深感極強。男朋友的拋棄,父親的勸阻,最終卻令娜娜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從而打動了深愛自己的父親--------其間電影將主人公內心的發展歷程抓的絲絲入扣,表現的刻骨銘心、感人至深。大愛無邊。那女孩為了用善良的雙翼守護重病的維族少年,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捐出一個腎使她承擔了異乎尋常的風險,同時相伴的還有無法避免的傷害。女孩固執的決定是偉大的,然而在偉大的背後卻只是一個簡單的想法,一份最本真而樸素的情懷,在危難關頭施救於人。 手術是成功的,恢復的不僅僅是少年羸弱的身體,更是人們心中隨著歲月而漸漸淡化的,這份愛的勇氣,女孩兌現了奉獻的承諾,在術後平靜而溫暖的陽光中,她正經歷了從平凡到偉大的蛻變,也使得「大愛無邊」這個詞跨越了年齡、民族、家庭,在這片飛速變遷的大地上擁有了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