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大航海時代麥哲倫電影觀後感

大航海時代麥哲倫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5-20 19:52:31

① 寰宇地理之鄭和下西洋觀後感

公元15世紀中葉的一個黃昏,一位滿鬢蒼白的老者站在甲板上,正穿過非洲最南端印度洋和大西洋交界的厄加勒斯特角(此地距南極圈僅差25度),仰望著碧海藍天,指揮著大明船隊千帆齊發,順風破浪,在他的心中,還有一個夢想,就是繼承先帝的遺願,向著海的盡頭——神秘的歐洲大陸進發……這就是宏篇巨制《鄭和下西洋》的大結局
其實,電視劇的藝術化讓人充滿了無限的遐想,真正的歷史上的結局更讓人為之心痛,63歲的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歸途中燈枯油盡,病逝於古里,也就是今天的印度,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以及一個偉大的航海時代因此終結了。
剛剛接觸這部電視劇的時候,吃過晚飯,無聊的翻轉著手中的遙控器,當畫面定格在這部戲的時候,並不是鄭和下西洋,而是從明成祖朱棣的靖難之役開始。從此,晚飯後少了散步時間,卻把我的思緒帶到了那風起雲涌的時代,很久沒有被一部電視劇這么吸引過了,我彷彿也成了架空歷史的一個人物,追隨這些英雄人物重溫明朝那些事兒。
這部劇中最濃墨重彩的就是朱棣和鄭和兩個人物,明成祖朱棣其實是叛亂起身,奪了侄子的皇位,但就是這樣一位充滿爭議的帝王,卻以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所以反對他的人。永樂新政,力排眾議,創鄭和下西洋之壯舉,前無古人;編纂永樂大典,堪稱中國古代最全的一部網路全書;疏通京杭大運河,利國利民;遷都北京,鼎定北方之天下。單是前兩項,就足以堪稱千古一帝!不在唐宗宋祖之下。看來,歷史功績的確需要後人來評說。永樂大帝,馬背上奪天下,不亞於其父朱元璋,馬下治天下則更勝一籌,剛柔並濟,仁威並舉,單憑一己之力創造了赫赫有名的永樂盛世。大明船隊正使鄭和,忠心耿耿,早年追隨燕王屢立奇功,從一個少年才俊成為為一代航海家、外交家,成為萬世之楷模,千古之人傑,七下西洋,開辟多條新航線,遠播中華之文明,成為我國對外航海、國際貿易之鼻祖,其開創的海上瓷器之路堪比著名的絲綢之路,成為中西文化之橋梁。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使的萬國來朝,不僅前無古人,而且直到600年後,才有一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護衛艦隊到達當年鄭和早就造訪的非洲東海岸去剿滅索馬裏海盜。更難能可貴之處,鄭和出身本是一個太監,七尺男人尚不足以辦到,更何況一個不健全的男人居然創立不世功勛!正如劇中明成祖指著大海對鄭和說:「朕要賜你一片天,一片海,要賜你一個萬世功名!」果不其然,600年過去了,無人不曉鄭和,無人不敬鄭和,再過600年我想也是如此。
故事的最後有些傷感,60多歲的明成祖在第五次御駕親征漠北時病死在行軍途中,年老力衰的鄭和也被打入大牢,在宣德皇帝即位時才被重新起用,率領船隊第七次下西洋時病死在路上。這兩個英雄人物心心相犀,無不讓人潸然淚下,但同時又給本劇增添了一種悲壯的色彩。
唐國強,飾演過雍正、毛澤東等偉人,無不栩栩如生,由此聲名大震,此次飾演永樂大帝,亦是畫龍點晶,沒有人知道朱棣到底長什麼模樣,但這個形象從神來說更是入木三分。羅嘉良,本是香港一小生,此次飾演鄭和,無論從氣質上還是形象上,讓人感覺十分貼切,感覺比真實的鄭和畫像更逼真。
這幾年,熒屏上總是會過多的講述那個辮子王朝的故事,孰不知,一個較少為人報道,很神秘但卻輝煌燦爛的明王朝更值得我們去探詢、去追溯……他是繼唐宋盛世後,長達幾個世紀亂世紛爭、外族入侵之後第一個大一統的漢人王朝,日月為明,星光璀璨,不僅誕生了大航海這樣的壯舉,更誕生了四大名著這樣流傳千古的光輝著作,雖有恐怖的東廠西廠、殘酷的皇位之爭,更有無數的文人騷客、才子佳人的傳說,由於後面是長達300年的滿清王朝的統治,所以這個夾在中間的這個大一統的漢人朝代更值得人景仰,留戀。我想當年明月的紅極一時,也是受益於此吧。
1405年,鄭和就張開了下西洋的巨帆,雖然其中有著去尋找朱允炆的目的,但是船隊帶來的卻不僅僅是這些,鄭和,一個可以寫進世界航海史的人物,他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了足足60年,比麥哲倫發現新航線早了足足80年,如果這只船隊可以走的更遠,如果明成祖和鄭和可以活的再長一些,中國,可能就不會陷入後來長達數百年的閉關鎖國,夜郎自大。鄭和對皇帝語重心長的說:「陛下,財富來自於海上,威脅,亦來自於海上啊。」同時代的泰西(如今的西歐和南歐)已經開始了航海的嘗試,雖然當時他們的造船技術還不如明朝,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民族,幾百年後,用他們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攫取了無數的財富。
當然,歷史不可以假設,好在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的民族,今不比昔,國力漸漸強盛,但是鄭和的精神始終是中華民族的一面旗幟,那就是:開放、進取! 我慶幸生在中華,作為一個炎黃子孫,能夠挺起自傲的頭顱;慶幸生在當今這個時代,靠著祖先載下的大樹,暢享和平。

停筆沉思,夜不能寐。恍惚之中,我彷彿也同鄭先生一同站立在甲板上,劈波斬浪,直掛雲帆,去探尋那一個又一個未知的世界……

② 麥哲倫的發現為瘋狂的殖民掠奪開辟了道路,如何評價麥哲倫的偉大發現

麥哲倫的突出貢獻不在於環球航行本身,而在其大膽的信念和對這一事業的出色指揮。他是第一個從東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他以3個多月的航行,改變了當時流行的觀念:從新大陸乘船向西只消幾天便可到達東印度。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用實踐證明了地球是一個圓體,不管是從西往東,還是從東往西,毫無疑問,都可以環繞我們這個星球一周回到原地。這在人類歷史上,永遠是不可磨滅的偉大功勛。

③ 麥哲倫環球航行講述了什麼

麥哲倫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環球航行迎合了時代和人類的需求。從當皇後侍童的時候起,航海夢便深埋於他年幼的心裡。航海,是他一生的夢想。他的航海之路充滿了艱辛曲折,與此同時也帶給他自己和世界巨大的殊榮。環球航行的成功,使一個英雄的夢畫上完美的句號。

④ 《麥哲倫航海紀》

《麥哲倫航海紀》 「各種各樣的感情誕生了各種各樣的作品。或者因為靈感,或者因為感激,更或者是因為苦惱、憤怒和憂傷。都能夠燃起寫作的激情。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好奇心,想通過寫作來探究人們的心理需求。至於那些性質可疑的動機:虛榮、貪欲、自我欣賞等等,也會時時刻刻地刺激我們寫作。而我,非常清楚之所以寫作這本書的原因,它出自一種多少有點不平常、而又縈繞不斷的感情--羞愧心。」 這是斯蒂芬·茨威格《麥哲倫航海紀》序言中所說的最初幾句話。作者乘坐著豪華郵輪跨洋旅行,在盡情享受著舒適休閑的時候,突然想到最初航海的勇士們,是他們第一次發現了浩淼的海洋,發現了一塊又一塊新的陸地,他們乘著小帆船去探詢神秘莫測的遠方,茫茫前途不知所終,在無邊無際波詭雲譎的大海上聽任狂風暴雨的擺布,經受著千難萬苦的折磨,時刻受到死亡的威脅,更難受的還有身處汪洋里的那種絕對孤獨無依的寂寞,而死神隨時都會以各種面孔從水上和陸地上向他們襲來。想著海洋征服者們的最初航行,作者就為自己的焦躁盡情感到內疚。 就是這種羞愧心,使作者在船上閱讀了人類探險史上的事跡,而費爾南多·麥哲倫的功跡肯定是無與倫比的。 我也是帶著這種羞愧心來閱讀這本傳記:自從中學文理分科之後,我對世界地理知識的掌握僅限於幾場局部戰爭發生的地方,對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了解就近乎停滯;我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了解甚少,我只知道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對第一次完成環球航行的人並不了解,也無從知道人類是如何證明地球是圓的。當第一個完成環球航行的人完成探險的過程之後,我們後來人居然對此一無所知! 麥哲倫是葡萄牙的貴族,在他開始環球探險的27年前,哥倫布已經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但是哥倫布至死都認為他發現的美洲大陸就是夢想中的亞洲大陸。麥哲倫在環球探險之前也完成了數次遠航,積累下了豐富的航海知識,當然,他的遠航都是沿著非洲的西海岸向南航行,到達最南端的好望角,然後再依非洲的東海岸航行,穿過印度洋,到達印度或者更遠的東方。 我也第一次了解到,胡椒、桂皮和生薑這些今天看來極其普通的調味品,在十六世紀,竟然達到如此昂貴的程度:胡椒粉是以顆粒來計數的,且與等重的白銀價值相等,胡椒甚至可以代替金銀來記賬,可以來置土地,辦嫁妝,甚至買下一座城市。這樣昂貴的價格,一方面是因為歐洲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因為貨物轉運的不易。馬來西亞的奴隸採摘下來,阿拉伯商人買下貨物,運到馬六甲,再運達印度的港口,繞過阿拉伯半島的南海岸,來到亞丁,然後抵達紅海和埃及,開始陸地之旅,經過炎熱沙漠的長途跋涉,運送到威尼斯,然後翻過雪山、到達西方的零售商那裡,這個過程,至少是兩年的時間。 即使經過如此漫長的過程,香料貿易仍然是最掙錢的行業,一隊貨船,如果五條船中有四條連同貨物和船員沉沒,只有一條返回,仍然有可觀的利潤,但是阿拉伯人不允許西方的船隻在紅海上航行,這是西方要急於擺脫這種控制,採取強力措施的原因。 麥哲倫的航海探險可以說就是因為這種商業上的沖動,並不是要開拓文明的疆界。 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後,西方人一直試圖穿過美洲大陸,直接到達亞洲的香料之島,但是各種嘗試都失敗了,不論是向南美洲的南端航行,還是向北美洲的北端航行,人們碰到的似乎是一堵泥石牆,但是名不見經傳的麥哲倫突然宣布他知道一條穿過美洲的海峽,從這本傳記中我們知道,當時麥哲倫所掌握的這個秘密是在南緯40度附近,後來證明這純粹是一個錯誤,但是錯誤常常是引導人們進行探索的力量,許多發現就是在錯誤的引導下才開始探索的。 麥哲倫在自己的國王那裡碰了壁,葡萄牙國王不相信他的說法。他只好投奔西班牙,他的這種說法得到了西班牙國王的相信,於是組建了一支由五艘帆船組成的探險船隊。 我依據這本傳記,在一張大比例的世界地圖上,模糊地標記出了麥哲倫的探險歷程:從西班牙的塞維利亞港口出發,沿著非洲西海岸,到達特內里費島,然後從這里開始,向著大西洋的更西方航行,一直抵達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然後沿著南美洲的東海岸向南行,試圖在南緯40度附近找到穿過美洲大陸的海峽,事實證明錯誤之後,這個沉默寡言的小個子艦隊司令,鎮壓了異國船員的暴動,堅定執著地向著南方前進,忍受了南半球冬季的嚴寒,最終將近到達南美洲的最南端才發現了今天稱之為麥哲倫的海峽,然後到達風平浪靜的太平洋,最後抵達今天的菲律賓。 事實上,麥哲倫的環球航行並沒有完成,他為了扶持一個忠於西班牙的土著君主,捲入到一場致命的當地人爭端中,在馬克坦戰斗中喪生了,但是他的艦隊繼續完成了環球航行。第一個實現環球旅行的人也不是西方人,而是麥哲倫的一個名叫恩里克的東方奴隸,他在幾年前被人從印度販賣到西方,麥哲倫又帶著他從西方航行,到達他的故土菲律賓群島,當他聽懂當地土著人的言語時,證明人類完成了第一次環球旅行:人可以在一個起點上一直沿著東方或西方航行,最終都會回到他的起點。 麥哲倫沒有完成他的環球航行,他為之獻出一切的事業看來也毫無用處,他死後,許多人嘗試著穿越麥哲倫海峽,但卻沒有他的好運氣,危險的通道,使許多人寧願大費周折通過巴拿馬海峽出入太平洋。1913年,隨著巴拿馬運河水閘的開通,「麥哲倫海峽」簡直就是多餘的了。但麥哲倫的功績超過了同時代的人,他的自我犧牲的更加讓人難忘。 「麥哲倫的功績始終證明,人在自己短短的一生中,定能把夢想變成現實。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傳記的最後一句,是作者對麥哲倫的謳歌,也是作者自己的人生信條,可是他自己最後卻因為對現實絕望而自殺。 這本傳記寫得精彩絕倫,雖然僅僅依據有限而不可靠的史料,但是憑著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富有哲理的語言,再加上對人生的感悟和評價,使它顯得比較客觀真實,「我始終有一種奇怪的感覺,似乎我敘述的是某種虛構的東西,是人類的一個偉大的夢幻和神聖的傳奇」,確實,「沒有比彷彿不真實的真實更完美的事物了!」,正是英雄們完成了不可想像的壯舉,人類才因此獲得了對自己的信心。 美中不足的是,這本書沒有附一幅哪怕是簡明的麥哲倫探險歷程示意圖,我不得不在一幅大比例的世界地圖上費力尋找路線,有些較小的地名最終無法找到,我的腦海中只能顯現一條粗略的英雄歷程。另外還有一個缺憾,編輯竟然沒有標明這本書的初版時間,我在網路和維基網路中文版上都沒有查到相關資料,後來在維基網路英文版上查到,初版應該是在1938年,大概是作者遭納粹驅逐,正在向巴西流亡的過程中萌發了靈感。

⑤ 地理大發現觀後感200字

哥倫布發現美洲,
意義:
首先,哥倫布的首次遠航探險、航渡美洲在地理發現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拉開了發現新大陸的帷幕。
其次,哥倫布的首次遠航探險、航渡美洲在航海史上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這次航行歷時 220 多天,行程往返 8000 多海里,單向行程 4000多海里,不見陸地的跨洋航行 30 多大。在此以前不管是鄭和下西洋還是葡萄牙人探航西非,都是靠岸近陸的航行,都是不遠離陸地的近海航行。所以,哥倫布的首次遠航把大航海時代的近海靠陸的遠洋航行推進到遠離陸地跨洋航行的新階段,並為以後的麥哲倫環球航行和發現地球鋪平了一段道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第三,哥倫布首次遠航還發現了磁偏差,初步測量了磁偏角,在航海天文、地球物理方面也有一定的意義。標志著人類的航海術上了一個新台階。
第四,美洲的發現和殖民,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大量金銀流入歐洲,擴大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崩潰。此外也開啟了人類全球化的過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德國、英國以及荷蘭等國探險家的足跡很快踏遍整個新大陸。

⑥ 麥哲倫出航的啟示

:麥哲倫所進行的環球航行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對世界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們現在所進行的環球航行跟哥倫布、麥哲倫等人那個年代的航海相比,也有天壤之別。首先航行的目的就是完全不同的。他們的目的是獲取財富和佔有土地,夢寐以求的是東方的香料和黃金,他們遠航的源動力來自於佔有更多的財富和開拓新的殖民地。而我們今天的環球航行則是代表國家、代表軍隊去與世界各國人民和軍隊進行友好交往,宣傳、展示我們中華民族新時代的精神風貌,增進與被訪問國家人民與軍隊之間的了解、信任和友誼。所以簡單地說,我們今天環球航行的目的就是為了和平和友誼。

⑦ 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做出了什麼貢獻呢對世界有什麼影響呢

麥哲倫當時的環球航行是一次遠洋航行。這是一支由葡萄牙海洋探險家麥哲倫率領的艦隊,歷時1082天。麥哲倫環球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項偉大成就。他不僅成功地開辟了一條新路線,而且還證明了地球是圓的。此後,在他的激勵下,西歐國家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航海家。他們開始探索世界其他地方,從而促進了世界的交流和接觸。

總而言之,全球航行將這一偉大的地理發現推向了高潮。第一次環球航行是航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航程從西歐開始,穿越大西洋,繞過南美,穿越太平洋,穿越南洋(馬來群島),穿越印度洋,繞過非洲,返回西歐。旅行8萬公里(根據皮卡菲佩的統計,14460里格乘以5.56公里)耗時三年。它從東向西經過360個經度,到達南緯52度(艦隊)和北緯43度(特立尼達),軌道面積4.22億平方公里。這是人類歷史上最長、最長、最寬的航行,它把15世紀初以來的大航海時代推向了另一個新階段,即全球航海階段

⑧ 評價麥哲倫200字歷史作文

地球是圓的,大家一定都知道吧,但是是誰第一個證明了這點呢?是麥哲倫.
麥哲倫於1480年,出生在葡糖牙北部的一個破落的騎士家庭里,在麥哲倫的時代里,哥倫布已經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雖然人們都在說地球是圓的,但是沒有一個人去證明她.麥哲倫兒16歲時假如了航海事物廳,了解了航海的各項航海事物.
他向葡糖牙國王要求給他一隻船隊,讓他去證明地球是圓的,可是葡糖牙國王拒絕了他,然後他來到了西班牙,西班牙國王接受了他的請求,但是這次發現的所有土地歸國王所有,土地收入5%歸麥哲倫,麥哲倫充當總督.麥哲倫率領了一隻200多人的船隊,五隻船的船隊出發了,他們來到了一個海口,以為是南美洲的極南端,正當他們可以進入一個大樣了.都大呼:"找到海峽了."可是那隻是現今烏拉圭的一個海口而已,大家都心灰意冷,幾名船長趁機反對麥哲倫,但麥哲倫以他的聰明機智,使船長們都沒得逞.後來麥哲倫在一個地方,想利用當地土著之間的矛盾乘機佔領那塊土地,但是他們卻因介入土著們的紛爭而被殺死了,後來只有一隻船回到了西班牙
雖然麥哲倫死去,但是他所率領的船隊完成了環游地球一周的壯舉,他將永遠浮現在人們心中.

⑨ 麥哲倫海峽觀後感

我的麥哲倫海峽觀後感
五.二河馬劉(同班同學不準抄襲)
這個周五下午,老師帶我們去看話劇——我的麥哲倫海峽。這個故事深深吸引住了我。彷彿進入其中了。
有一個名叫呂小遠的學生,夢想著要去麥哲倫海峽,但是他的爸爸一次又一次答應他,又一次次反悔。讓他不再信任他爸爸覺得他是一個壞爸爸。他准備離家出走,他去了一個樓頂,遇見了一個老頭。他以前是一個船長,現在退休了。當他們即將要出海之時,才意識到,真正的麥哲倫海峽,其實自己的理想。
我想到了很多。曾經,有多少人沒有理想,沒有報復。一直堅持一種「能怎麼樣就怎摸樣」的心理。最終成為無用之才。還一些人,有理想有抱負,可是,卻一直吊兒郎當,不去為夢想拼搏,為夢想努力 。也是沒有用的。只有真正有夢想,敢為夢想拼搏的人,才能真正成為有用之才。
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二戰結束後,有一個德國人得到了一些小學學生寫的作文《我的夢想》。通過報紙換給了他們,大家都想看看自己小時候的夢想,不到一天就只剩一本了,他的願望是當德國第一個盲人官員。於是,他想方設法給他打了電話。這個官員的回答令他非常意外,說:「對不起,我已經不需要它了,我的願望已經實現了。只要一個人能把自己的願望記住十年,並且在這十年裡堅持拼搏,你一定會成功。」這個故事令我深思,連殘疾人都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呢?
這時,我想到了我自己。有的時候,自己的小夢想從來不努力。以至於他們「夭折」我以後一定要向他們學習,給夢想加油。

⑩ 《我的麥哲倫海峽》觀後感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位做家長所期盼的,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名列前茅,但往往忽視了孩子心裡的感受,只是一味的讓孩子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今天,我看了《我的麥哲倫海峽》使我使我深有感觸。
有一個初中生呂小遠,是一個有這航海理想,一心想成為航海家,卻對學習不關心的人。他非常喜歡大海和船。希望去麥哲倫海峽,他曾幾次做夢自己去了麥哲倫海峽。期末考試到了,父親呂大平希望兒子能考出好成績答應小遠暑假帶他去麥哲倫海峽,可是期末考試成績不好,被父親取消了,小遠很氣憤,頂了爸爸一句,後來卻遭到爸爸一頓打,使小遠覺得自己再也不信任爸爸了,他離家出走了。看到小遠這個舉動,我很吃驚。要知道離家出走畢竟不好。
小遠身無分文,只能在路上閑逛,他來到了一個樓頂,與一位有著豐富航海知識,同樣與小遠一樣沉著於穿越麥哲倫海峽的老船長相遇,還無意中發現他是劉圓老師的父親。老船長以自己一生的航海經歷,言傳身教,告訴小遠要穿越麥哲倫海峽要具備自信和智慧,暗中勸告小遠真正的麥哲倫海峽,其實是理想。小遠沉思著,眼前出現父親呂大平生氣時猙獰的樣子,小遠從內心呼喚出:「呂大平。你是個壞爸爸。」這讓一直跟蹤小遠的爸爸聽到了他們的對話,他也許在自我反省…。老船長也同樣在自我反省……
其實,我覺得小遠離家出走是不對的,但爸爸對孩子要有所了解,不能不顧孩子感受而一意孤行,這使我想起了「中國狼爸」他雖然讓自己的三個孩子上了北大,可是都是用棒子打出來的,在許多家庭中,做父母的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上重點高中,上大學,並從小就以打為教育方法來對付孩子,這是孩子受不起的啊!
小遠回家後,與父親來了一次男子漢之間的對話。小遠和爸爸都互相體諒了對方,互相了解了對方,有了很好的溝通,那心與心的屏障解除了,距離近了,老船長與劉圓老師之間的麥哲倫也卻來越近了。
班長在生日那天把這14年來寫的日記送給了媽媽,看著眼前班長的舉動,我覺得她說得很對,我們的生日是媽媽的母難日,我們不能只接受媽媽送我們的禮物,我們也要送媽媽禮物。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媽媽,她為我的學習槽透了心。如今,看到班長這樣,我要把哭泣轉為學習的動力,我要努力,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要學會感恩,不是嗎?
看了這個兒童劇,我不禁問自己:"我的麥哲倫海峽在哪兒?」

閱讀全文

與大航海時代麥哲倫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蓬車印度電影歌曲中文版 瀏覽:62
演銅鼓的電影演員 瀏覽:481
電影愛作戰結局 瀏覽:506
男界女界電影完整版 瀏覽:180
巴黎的愛情電影完整版 瀏覽:416
大眾電影成龍 瀏覽:431
打黑風暴高清電影完整版 瀏覽:51
著名愛情戲曲電影大全集 瀏覽:504
80年代台灣五個字的電影 瀏覽:137
電影唯美愛情畫面 瀏覽:744
琉璃電影的結局 瀏覽:944
魔發奇緣電影的演員 瀏覽:54
一部看了會哭的電影 瀏覽:298
主角拿著相機的電影 瀏覽:983
泰國電影有一土匪是什麼電影 瀏覽:418
酷炫的英文電影 瀏覽:647
棋王電影結局王一生死了嗎 瀏覽:916
關於電影天下無賊的英文作文 瀏覽:867
日本粉紅愛情電影 瀏覽:294
最好的朋友法國電影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