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解放》觀後感
寫作思路:認真觀看影片,將影片的主題思想詳細地描述一下,把自己觀看之後的感受以及體會詳細地闡述依稀。
正文:
一段塵封69年的珍貴歷史影像,首次公開,在中國電影資料館數千條膠片素材里,我們找到一段珍貴的歷史影像。
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聲音響起,當解放戰爭勝利的號角遍布祖國大地,當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夙願即將實現。在祖國的邊疆,在未解放的地區,人民翻身求解放的呼聲也如烈火燎原,勢不可擋。
在新疆,毛澤東對三區革命的高度評價,讓一個維吾爾族年輕人激動不已。又是怎樣的契機,讓他在開國大典時,登上了天安門的城樓。解放前夕,美國駐烏魯木齊副領事曾這樣預言,共產黨的軍隊將會餓死在新疆。然而究竟是怎樣的動力,讓進駐新疆的解放軍戰士們不僅沒有餓死,還創造了史無前例的進軍記錄?百歲維族老人連自己的歲數都記不清,卻為何一輩子沒有忘懷共產黨的恩情?
在雲南,「普洱專區第一屆兄弟民族代表會議」已進入到同簽誓詞的最後環節,為何會場突然陷入一片沉寂,又是怎樣的一個青年打破了困局,促成誓詞的順利簽署。身處封建領主巔峰階層的他為什麼一定要選擇共產黨,甚至不惜和自己的階級決裂?「揚威橄欖壩,勝利回家鄉」的背後又有一段怎樣激動人心的故事?
看紅旗漫卷西風,五億人民如何真正團圓。在西藏,是什麼讓貴族出身的阿沛·阿旺晉美做出驚世駭俗之舉,毅然減掉身份象徵的發辮?第一塊農田的變遷,百萬農奴的翻身,健康和文明,進步與秩序逐漸在西藏確立起來。背後又有多少動人的故事?
沒有人民的解放,何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勢之下,人民的選擇,又包含了多少深意?
㈡ 解放戰爭的影片資料(帶感想)
有人說《集結號》可以給出這樣一個概括性的公式,類似:《太極旗飄揚》+《拯救大兵》+《兄弟連》+《激情燃燒的歲月》+《藝術人生》。也有人早就宣傳稱這是一部中國的「拯救大兵瑞恩」。無論人家說什麼,自己眼見為實——在戰場戲那部分的確有點「美國味」。
說到戰爭片,讓我惡心的就是中國戰爭片,連長頂著炸葯包對手下喊「兄弟們你們撤!這里有我頂著!」……(吐了)好假!在這部馮氏戰爭片里,雖然許多地方採取西風東借,可還是看得到一些低能的中國風格,如呂寬溝和姜茂財去為連長拿手錶,寬溝找到手錶後竟然高興地跪了起來(上半身垂直於水平面)!這不是自告奮勇地當活靶子嘛!!不過從中也許還能看出一點,那些士兵不是天生的職業軍人,他們都是普通人,都是種田的老實人,所以一高興,忘了自己置身戰場也是人性流露的表現。這時我就覺得這個傻軍人很可愛——可如果我是連長我肯定能被他氣得吐血,這絕對屬於非戰斗性減員。
可見《集結號》並不是傳統的,教條的,宣揚解放戰爭怎麼怎麼的影片。他更多的是在宣揚一種「人性」,哪怕就像寬溝的那樣傻乎乎的行為。人性,是一個人自然流露出的本性,是赤裸裸的,不被政治、階級、宗教所控制、引導的東西。我非常佩服導演敢這么做。老谷,他是一個很有血性,很感情用事的一個軍人。從一開始,為了指導員被炸死而領導大家殺戰俘這一事件開始,我便覺得他是一個意氣用事的人。這樣的人,不記得是《兄弟連》里寫到過還是《戰神》里寫到過,是不適合呆在戰場上的,這樣的人註定了之後為他的手下弟兄們追討「烈士」榮譽。
在烈士陵園,劉澤水的墓前,老谷知道集結號沒有吹響,知道了大部隊早就撤走留下他們牽制敵人,其實這種舍小為大的事情戰場上很平常很正常,可是老谷知道了以後就是發怒了——「你們怕大部隊被咬死,就不怕我們被咬死?我們真的都被咬死了!!」這個時候似乎就能看出他的自私,因為要知道,傳統戰爭片里的中國軍人是不可以「自私」的,傳統戰爭片里的中國軍人是恨不得犧牲一人拯救全軍的。自私的老谷,難道就不是一個可愛的人嗎?自私的老谷才是有人性有血性的人,他把他手下四十幾個弟兄都當成親兄弟對待——記得《父輩的旗幟》里,MIKE說「我要和我的兄弟們在一起。我答應過他們的媽媽把他們平安的帶回去,我已經對他們一半食言了……」——老谷不也是這樣的嗎?他要他的那些兄弟們死也不能落在敵人手裡。誰敢對這樣一個「自私」的軍人做正面宣傳?誰敢?誰敢對一個「畏敵」(老谷讓大夥喘口氣,指導員罵他畏敵)的連長做正面刻畫?誰敢?那些傳統戰爭片的導演都不敢,他們都不敢,唯有馮小剛!「一個烈士等於700斤小米,也只有小剛敢在賀歲大片里那麼拍!」他說:「我不過是把一個人的經歷給拍下來。」哪來什麼教條?哪來什麼英雄主義?有的只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人性的人呀!「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
㈢ 關於解放戰爭的文章(觀後感)誰有
(原創)《北平往事》觀後感
凌晨1點,這部30集的電視連續劇終於看完。獃獃地坐在電腦前,哽咽著無法言喻的悲傷……
夜晚,天空紅亮亮的。站在另一頭,是那個勇敢的卻有些緊張的女孩。她親眼看見了奮勇前線的英雄身影紛紛倒下。那一場景,此時一直徘徊在我的心頭。那每每寒澀凄涼的鏡頭像穿破了我的胸膛,那是一種我能體會到的痛,一種想哭卻不能哭的悲痛。忘不了,英雄的他們。
我的淚水終於決堤,比任何一次都洶涌。
兩方兵士皆皆倒下,我們的民族英雄啊,含著仇恨昏倒在血泊中。炮火照亮了黑的夜空,說不盡的惋惜,獨留曠美嬌一人站著。就是那呆滯的眼神,那位19歲的美女孩的眼神,看得我的淚水又一次澎湃。
殘忍的戰爭,揮之不去的紅色記憶年代,中國最後雖勝利卻有多少英雄好漢相繼為革命犧牲,多少百姓無辜遇害……
日本,一個在我眼裡和歷史中不可原諒的國家,我這一輩子忘不了的仇與痛!
這就是我的觀後感,一群實力演員演繹著一段憂傷歷史。她們哭著我也一起哭著,北平淪陷,我抬不起我的頭,因為悲傷太重。還有父母對子女的愛,那麼深沉,那麼無私,那麼不顧一切,我不得不為之感慨!
在准備結束這篇文章的時候,我耳畔仍然充斥著一個聲音:「兄弟們,砍死小日本鬼子!跟我沖啊!」眼前始終浮現一個畫面,戰士們在槍林彈雨中舉著大刀、鐮刀、菜刀與鬼子們同歸於盡……
我是一個中國人,那種悲壯而慘烈的場面,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悲哀!面對歷史,再一次痛恨小日本帝國!!!!
謹此獻給為抗戰死去的戰士。我們不會忘記歷史,你們,永遠是中國的驕傲!
㈣ 關於解放戰爭的讀後感
解放大西南的故事》讀後感
《解放大西南的故事》讀後感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香江路第二小學 六年級四班 曹薇
這本書講的是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最後一個戰役——解放大西南。讀完了這本書,我很佩服劉伯承、鄧小平進軍大西南周密的作戰部署;又被戰士們不畏犧牲、團結向上的精神所感動;同時也深感這次戰爭的勝利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這次戰役發生在1949年10月。當時,新中國雖然成立,但大西南這一片土地還沒有解放,蔣介石把主力——胡宗南的部隊放在川北方向,把宋希濂的部隊放在重慶,企圖讓大西南這片土地變為大陸最後一個反共基地。劉伯承、鄧小平決定:有賀龍率18兵團在川北牽制胡宗南部隊,第二野戰軍在川東攻擊,斷敵退路,全殲守敵,戰爭就這樣打響了。正如他們部署的那樣:我軍迅速佔領貴陽、解放重慶,並殲滅宋希濂部隊。然後,又從東、南、西三個方向包圍駐守在成都的胡宗南部隊,賀龍率部佔領了成都。緊接著,陳賡又率部佔領昆明、激戰蒙自,解放了雲南。最後,我軍佔領西昌,又在西藏昌都地區消滅了藏軍,把紅旗插上了喜馬拉雅山。
當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的時候,這意味著西藏解放了,大西南解放了,整個大陸都解放了,這是多麼令人興奮的時刻,大陸終於和平了!在解放大西南的途中,戰士們歷盡艱險,但他們以堅強的意志,克服困難,跨越難關。在這途中,又有多少戰士獻出了鮮血,甚至獻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他們都是為了革命而犧牲的,在我的心目中,它們都是英雄。他們無私地奉獻著,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勝利與和平;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把當地的老百姓從水深火熱之中就了出來,給了他們和平、安逸的生活。正如書中所說的:「這勝利來之不易,它是人民解放軍無數指戰員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永遠也不能忘記他們」。讀完這本書,我聯想到自己,我感到很滿足了,因為我是幸福的。我生活在和平的日子裡,在家裡,由父母呵護;在學校,有老師關愛。我們有學上,也不愁吃穿,是多麼的幸福啊!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和平、幸福、美滿的生活。作為一名學生,要好好學習;作為少先隊員,要尊敬師長、孝順父母,將來為祖國的發展、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把祖國建設的更富、更強、更加繁榮昌盛!
革命英烈,與江河同在,與日月同輝!
紅領巾一定要記住這句話:「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並永遠繼承革命英烈的遺志,為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時刻准備著!
㈤ 觀看了大決戰三部曲對解放戰爭有什麼看法對戰爭中犧牲的先烈有什麼樣的評價
我想以下幾個方面是重點:
第一,隨著解放戰爭的發展,解放軍野戰力量有了質的飛路躍,已經具備了與國民黨進行決戰的實力。
第二,由於不斷繳獲敵人武器武裝自己,解放軍裝備已經得到了顯著改變,解放軍的東北野戰軍,華東野戰軍都有炮兵縱隊,重火力得到明顯增強,決不是一些人理解的小兵加步槍,當時唯一比較弱的是劉鄧的中原野戰軍,他們在躍進大別山過程中扔掉了重裝備,長時間被敵優勢兵辦圍困,淮海戰役時進入中原作戰,戰鬥力沒有能得到恢復。
第三,解放軍在情報和後勤方面有極大的優勢,戰場成單向透明,有數以百萬計的民工參加運送物資和搶救傷員,彌補了解放軍的後勤不足的缺點
第四,由於不斷勝利,解放軍士氣高昂,人民群眾積極支持,軍隊紀律嚴整,指揮統一,各軍隊之間,軍隊與地方之間配合密切,正面進攻與內部瓦解敵人相結合,取得了戰役的重大勝利
第五,新中國的成立,與200多萬烈士的奉獻是完全無法分割的,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保持對於烈士的敬意,對於抹黑、醜化、歪曲歷史,惡意損毀烈士名譽和紀念設施的一定要嚴懲不貸,對烈士的遺屬的褒揚應當堅定不移,這是維護國家民族凝聚力的最核心內容。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註定是沒有前途的!
㈥ 關於描述一個革命戰爭電影片以及觀後感的作文
《大決戰——遼沈戰役》觀後感
星期三下午,我在網上觀看了《大決戰——遼沈戰役》。這場戰役十分精彩。下面就有我來給你們講一下裡面的劇情簡介吧!要認真看哦!
劇情簡介是:國共內戰時共有三個大戰役,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但他造就了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有利條件。一九四八年3月,為了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他們率領了中央機關和解放總部離開了東北,來到了河北省與劉少奇、朱德等相討目前形勢。及時把握住戰略決戰的時機,並決定首戰殘擊已處處困境的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命令東北野戰隊主力南下北寧線。並封閉蔣軍後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長春,來殘滅沈陽援敵之戰役計劃,四八年七月,林彪致電軍委。決定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南下北寧線作戰。在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與守,曾反復研究。出於政治利害的考慮,最後決定將主力撤至錦州,等待國際局勢變化。九月十二日,遼紳戰役開始。十月十四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共,僅用三十一小時便攻克錦州,殲敵十餘萬人。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我覺得解放軍戰士們十分英勇,不怕敵人的炮火勇敢前進,就是死也還是前進。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奮發向前,不怕犧牲,不灰心的精神,為祖國媽媽爭得許多許多的榮譽!讓它永遠閃耀!
㈦ 解放終局營救,觀後感怎麼寫
《解放:終局營救》觀後感
由韓三平總策劃、李少紅總監制、總導演的影片《解放:終局營救》以「追尋著沒有戰火的世界」為宣傳標語,周一圍、鍾楚曦、鍾漢良三位實力派演員出演,戰火硝煙撲面而來。
電影《解放·終局營救》的故事發生在平津戰役總攻打響前夕,周一圍飾演的解放軍炮兵偵察連連長蔡興福所帶領的解放炮兵偵察別動隊將要執行一個特殊的火線任務——不僅要將國民黨重兵看守的地下兵工廠一舉摧毀,還要救出被關押在監獄中的人質。一場以寡敵眾的「不可能完成」行動在中共地下黨的協助下迅速展開。
憑借極具沖擊力的城市戰爭場面和爭分奪秒的生死營救劇情,這部以平津戰役總攻前夕為背景的戰爭題材電影開啟了與觀眾見面的「倒計時」模式。
「平津戰役」作為解放戰爭中擁有決定意義的一戰,其主戰場便是天津這座城市,因此,大篇幅的「城市巷戰」也成為了該片最大的看點之一,而如何將這場戰爭盡全力還原則成為了整個創制班底最大的挑戰。
㈧ 決戰太原 觀後感
在裡面我看到了戰士英勇奮戰的一面,同時也看到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以及感覺到他們因為戰爭失去情人的痛苦。雖然戰爭會有很多不好但是戰爭的發生也是不可避免的,人們對它也感到無可奈何
㈨ 某一次解放戰爭的文章50字
遼沈戰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間進行的.第一階段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於10月15日打下錦州,殲敵10餘萬,俘敵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范漢傑.截斷了北寧線,封閉了東北與華北的陸上通道.長春守敵動搖,一部起義,一部投誠,長春順利解放.第二階段從10月20日開始至28日,進行了遼西會戰,東北野戰軍全殲了妄圖重占錦州,奪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團10萬餘人.第三階段從10月29日至11月2日,東北野戰軍解放了沈陽和營口,東北全境得以解放.遼沈戰役共殲敵47萬人,解放了東北全境,連同其他戰場的勝利,人民解放軍上升為300萬人,國民黨軍隊則下降為290萬人.全國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一個鞏固的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戰略後方,並擁有了東北野戰軍這支近百萬的戰略預備隊,為以後解放平津與華北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這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志.」
㈩ 解放戰爭讀後感200字
解放戰爭已經過去很多年了,但我始終覺得這是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爭,至少他決定了我們100年的命運,解放戰爭雙方的輸與贏,決定了1949年或者別的一個什麼年份之後100年我們的政治制度、文化經濟、生活習慣。蔣介石為什麼會失敗,是因為他站的位置不對,他代表的是那些大的利益集團,這是和當時廣大人民的利益有沖突的。蔣介石輸得很快,任何腐-敗了的政權都是要輸得很快的,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這是真理。雖然這場戰爭讓我們很多年都沉湎在勝利當中,但是,勝利之後我們得到了什麼東西,很多人拋頭顱灑熱血,背井離鄉鬧革命,臨危不懼搞起義,建立了夢想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固然是一場恢弘偉大的勝利,很多人也嘗到了勝利的果實。尤其是土地革命得以實施,千千萬萬的農民獲得了土地,這是最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