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水鳥電影完整版

水鳥電影完整版

發布時間:2022-05-20 23:03:34

1. 求好看的電影 RT 以前的最近的都可以 只要好看的就oK

夏天的尾巴
【類型】:影視/影片
【上映時間】:2007-12-30
英文片名】:Xiatian de weiba
導演】:鄭文堂
【主演】:張睿家 藤岡靛 鄭宜農 林涵
劇情簡介:尾巴,聽說很久以前的人類都曾經擁有,但因為不知道其作用,尾巴也就漸漸的消失。但,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一條尾巴。 阿月是同學心目中是一個搖滾少女,養了一隻貓叫做『夏天』,阿月因為先天性心臟病而休學在家,只好每天跟『夏天』鬼混、彈吉他、到處游盪。 沒有去上學的時光,每一天都會有很多的發現,學校里的超級資優生陳懷鈞竟然愛上老師,換來被學校退學的命運,於是街上又多了一個游盪的高中生。 阿月坦誠的張開雙臂接納陳懷鈞的所有情緒,為他解圍。而陳懷鈞還不太明白患有心臟病的阿月,對生命的期待與熱情。 兩個輟學的高中生天天騎著單車,穿梭在稻田、水圳之間,他們找到一處大人管不到的地方,在高鐵下的一塊荒地。 藍天下,他們號召同校的好友另一位資優生雯莉與熱愛足球卻永遠最後一名的日本轉學生不破朗,他們就在這塊秘密基地放肆地玩樂。四個人的相聚成為一種互相安慰及鼓勵的力量,一起面對前途,一起享受玩樂,一起解救企圖自殺的沮喪父子。 在晴朗天空下,映照著四個大小孩各自心中的願望與秘密,無論生活是平凡或刺激、順利或挫折,總能將一切轉化的有趣。 這是一種取悅自己的能力,是上天的禮物,就像尾巴一樣,獨處的時候拿來玩樂,沒有目標的時候拿來追尋。尾巴又有什麼作用呢?就是在找自己的快樂。

情書
導演:岩井俊二
主演:中山美穗,豐川悅司
簡介:日本神戶,渡邊博子在未婚夫藤井樹的三周年祭日上又一次陷入到悲痛和思念之中。博子在藤井樹的中學同學錄里找到了他在小樽市讀書時的地址。由於抑制不住對愛人的懷念,博子按著這個地址給遠在天國的藤井樹寄去了一封充滿問候和思念的書信。不可思議的是,不久博子竟然收到了署名為「藤井樹」的回信。經過進一步了解,這個藤井樹是一個年輕的女子,而且她還曾經是男性藤井樹的同班同學,原來是博子從同學錄中誤抄了她的地址。為了多了解一些男友在中學時代的情況,博子繼續與女性藤井樹保持書信來往。而藤井樹在不斷的回憶中,竟逐漸發現中學時代那個和自己同名同姓的少男曾經對自己產生過一段真摯的感情……

蜂蜜與四葉草
主要演員:成海璃子 生田斗真 原田夏希
劇情簡介:在破舊的公寓里,美術大學的學生竹本、真山和森田過著雖然窮苦但是快樂的生活。
這一天,花本先生向三人介紹了一個女孩子,她是花本先生的表兄弟的女兒,少女般嬌小的可愛的插班生海古美。
見到天真爛漫的海古美的時候,竹本和森田一瞬間就愛上了她。
容易理解又笨拙到令周圍的人著急的竹本,和想法難解而令周圍的人迷惑的森田。正相反的兩人的愛情表現交錯之中,森田自不必說,連竹本甚至海古美都沒有注意到互相的心情,時間就這樣流逝著。
一方面,真山對建築設計師理花的愛意與日俱增,而理花至今仍追尋著因交通事故而過世的丈夫的影子。而對於一心一意一直喜歡著自己的同級同學山田的心情,真山卻沒有注意到。
想要填補理花心中空洞的真山,真山深愛的理花,就是沒法讓喜歡的真山理睬自己的山田。
以各自都為戀情苦惱的兩個三角關系為中心,逐漸展開令人難過又有點好笑的「單相思的故事」。

《夏天有風吹過》
很唯美和夢幻的一部青春電影。
《夏天有風吹過》劇中人物
。半夏 。
蘇半夏。沉默喜歡讀詩的女孩。那些壁櫥里孤獨自閉的日子,點燃小小的蠟燭直到完全熄滅,頹廢的樣子讓人費解。
當她在向日葵田裡穿梭的時候,我開始喜歡她。喜歡她的文筆,喜歡她朗讀詩歌時的表情,喜歡她能夠耐得住寂寞而始終不和志不同道不合的人為伍,也喜歡她的淡定和冷漠。
半夏喜歡綠色。把自己的一切裝扮成綠色,好像一棵青菜,縱然沉寂,依舊有一種希望在涌動。
那枚似有魔力的七色花指環,那段童稚的傷痛和叛逆,對於半夏來說,成長,原來,是摸索著走出黑色隧道的艱難過程。
。天晴 。
李天晴。微笑都能笑出光芒的女孩。梳乖巧的辮子放在兩肩,在媽媽的保護下一點一點長大。優異的成績,曼妙的舞姿,樣樣令人佩服。
當媽媽因為心臟病離開她的時候,她撕心裂肺的哭喊讓人心疼。她不會過馬路,一次有一次地走天橋;她不會系鞋帶,等待媽媽彎腰為她系好。縱然這之後的種種,都是半夏幫她完成。
當她真正開始那場葵花朵的舞蹈時,當她仰望那片萬花筒的天空時,當她讓暗戀的男孩說出520314時,當她知道自己喜歡男孩的心臟在自己的身體里跳動時,對於天晴來說,成長,原來,是一個接著一個失去摯愛的旅程。
。她們 。
她們。是兩個單薄的孩子,在青春的路上徜徉。
她們。喜歡上同一個男孩。細心或者溫馨。誠懇或者沉穩。
他碰到了哭泣的半夏的時候,馬上放棄了讓她自盡的念頭,隨手遞給了一整包紙巾,隨後默默的走開。
他得知自己將變成植物人時,沒有猶豫地把自己的心臟植入天晴的身體,他說愛需要輪回。
她們。數年之後再見面時,依然,淚流滿面。
青春路上,兩個單薄的少女結伴而行,有挫折有艱難有歡笑有淚水,最終因為心中的真誠、善良和大愛,達到友誼、成長的圓滿。
《夏天有風吹過》劇中人物
。半夏 。
蘇半夏。沉默喜歡讀詩的女孩。那些壁櫥里孤獨自閉的日子,點燃小小的蠟燭直到完全熄滅,頹廢的樣子讓人費解。
當她在向日葵田裡穿梭的時候,我開始喜歡她。喜歡她的文筆,喜歡她朗讀詩歌時的表情,喜歡她能夠耐得住寂寞而始終不和志不同道不合的人為伍,也喜歡她的淡定和冷漠。
半夏喜歡綠色。把自己的一切裝扮成綠色,好像一棵青菜,縱然沉寂,依舊有一種希望在涌動。
那枚似有魔力的七色花指環,那段童稚的傷痛和叛逆,對於半夏來說,成長,原來,是摸索著走出黑色隧道的艱難過程。
。天晴 。
李天晴。微笑都能笑出光芒的女孩。梳乖巧的辮子放在兩肩,在媽媽的保護下一點一點長大。優異的成績,曼妙的舞姿,樣樣令人佩服。
當媽媽因為心臟病離開她的時候,她撕心裂肺的哭喊讓人心疼。她不會過馬路,一次有一次地走天橋;她不會系鞋帶,等待媽媽彎腰為她系好。縱然這之後的種種,都是半夏幫她完成。
當她真正開始那場葵花朵的舞蹈時,當她仰望那片萬花筒的天空時,當她讓暗戀的男孩說出520314時,當她知道自己喜歡男孩的心臟在自己的身體里跳動時,對於天晴來說,成長,原來,是一個接著一個失去摯愛的旅程。
。她們 。
她們。是兩個單薄的孩子,在青春的路上徜徉。
她們。喜歡上同一個男孩。細心或者溫馨。誠懇或者沉穩。
他碰到了哭泣的半夏的時候,馬上放棄了讓她自盡的念頭,隨手遞給了一整包紙巾,隨後默默的走開。
他得知自己將變成植物人時,沒有猶豫地把自己的心臟植入天晴的身體,他說愛需要輪回。
她們。數年之後再見面時,依然,淚流滿面。
青春路上,兩個單薄的少女結伴而行,有挫折有艱難有歡笑有淚水,最終因為心中的真誠、善良和大愛,達到友誼、成長的圓滿。

聽說
劇情簡介

版本一 秧秧為了完成姊姊小朋參加聽障奧運的夢想,在游泳池旁為小朋加油打氣,天闊送便當來給都是聽障隊員的游泳隊,看見秧秧和小朋用手語對話,遂主動上前用手語攀談,對秧秧留下深刻印象,甚至跟她要了MSN帳號。
為了製造見面機會,天闊到體育館前賣便當,每次都特地留一個便當給秧秧,也因此知道秧秧的經濟拮據,開始替秧秧製作愛心便當。秧秧感動不已,但還是詳細畫下愛心便當的內容並標上不同的價錢,堅持待日後手頭寬裕再一並償還。透過送便當的過程,天闊對秧秧和小朋的生活有愈來愈多的了解,也被秧秧全心照顧小朋的手足之情觸動,利用秧秧在百貨公司中庭廣場做街頭藝人的契機表白自己的心意。兩人對彼此的好感急速加溫,卻因溝通上的誤會發生無聲口角,加上秧秧自責沒照顧好小朋,決定斷絕跟天闊的連絡。
天闊想要挽回對秧秧的情感,想盡辦法讓秧秧開心,買玻璃水鳥甚至是扮成樹木在家裡等著秧秧。小朋取消資格而與朋友喝酒晚歸,引起秧秧的愧疚,小朋向秧秧表明別在依附她的夢想,秧秧也應該有自己的人生,找尋屬於自己的夢想,姊妹深情手語溝通過相擁而泣。最後,燒臘店收到秧秧還清的便當錢,天闊在追出去前向父母說明他是否可交一個聾人女朋友,准許之下,隨即追尋秧秧。
天闊在游泳池,背對著聽不見的秧秧自我排演表明心意對話,而正視秧秧時卻又畏縮,邀他來家裡打工。隔日,天闊帶著秧秧見父母,父母倆也萬全准備紙板留言給秧秧。提到是否和天闊在一起時,秧秧突然開口說出「我願意」。眾人震驚之於才曉得秧秧並不是聽障,而秧秧當初也誤以為天闊聽不見,於是兩人先前談了一段聽不見的戀愛。
四年後,在一起的天闊與秧秧一同為參加台北聽障奧運的小朋加油。字幕打上「愛情跟夢想都是很奇妙的事情,不用聽不用說也不用被翻譯,就能感受到它」結束。
版本二
男孩大聲告白:「水鳥有一天也可能會絕種,快把眼前這棵樹搬回家養吧!」水鳥與大樹,最後能夠聽見彼此的聲音嗎?
秧秧為了完成姊姊小朋參加聽障奧運的夢想,在游泳池旁為小朋加油打氣,天闊送便當來給都是聽障隊員的游泳隊,看見秧秧和小朋用手語對話,遂主動上前用手語攀談,對秧秧留下深刻印象,甚至跟她要了MSN帳號。
為了製造見面機會,天闊到體育館前賣便當,每次都特地留一個便當給秧秧,也因此知道秧秧的經濟拮據,常常餓到沒錢吃飯,遂開始替秧秧製作愛心便當,食料不但超乎一般便當的豐富,而且不跟秧秧收取分文。秧秧感動不已,但還是詳細畫下愛心便當的內容並標上不同的價錢,堅持待日後手頭寬裕再一並償還。
透過送便當的過程,天闊對秧秧和小朋的生活有愈來愈多的了解,也被秧秧全心照顧小朋的手足之情觸動,利用秧秧在百貨公司中庭廣場做街頭藝人的契機表白自己的心意。兩人對彼此的好感急速加溫,卻因溝通上的誤會發生無聲口角,加上秧秧自責沒照顧好小朋,決定斷絕跟天闊的連絡。抵擋不住對秧秧的思念,天闊用盡辦法尋覓秧秧,想恢復往日的情感。

《初戀這件小事》(青春校園 暗戀的故事 結局是很好的口芽~~)
《初戀這件小事》(สิ่งเล็กเล็กที่เรียกว่า...รัก)是2010年8月上映的一部電影,本片是Puttipong Promsaka Na Sakolnakorn和Wasin pokpong合作導演的一部青春愛情喜劇電影,主要演員有Mario Maurer(馬里奧·毛瑞爾)、Peerawat Herabat Pijittra Siriwetchapan、Tukkie等。這是Mario在不太成功的《友誼我和你》之後主演的又一校園純愛電影。Mario主演過的電影有喜劇《卡車爛漫旅》,劇情片《The Dog》,以及《暹羅之戀》等。

《卡薩布蘭卡》也好看 雖然很老的片了 但是很經典的啊

《三傻大鬧寶萊塢》 (很搞笑 又帶有哲理~)
三傻大鬧寶萊塢是由拉庫馬·希拉尼導演、由阿米爾·汗,卡琳娜·卡普,馬德哈萬等主演的喜劇片,是根據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的處女作小說《五點人》改編而成。主要講述了法蘭(馬德哈萬 R Madhavan 飾)、拉杜(沙曼·喬希 Sharman Joshi 飾)與蘭喬(阿米爾·汗 Aamir Khan 飾)是皇家工程學院的學生,三人共居一室,結為好友。在以嚴格著稱的學院里,蘭喬是個非常與眾不同的學生,他不死記硬背,甚至還公然頂撞校長「病毒」(波曼·伊拉尼 Boman Irani 飾),質疑他的教學方法的故事。

2. 推薦歐美經典老電影,有要求的噢

如果你想看文學作品改編的優秀文藝片: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詹姆斯·伊沃里優秀作品。
《理智與情感》(S&S),李安導演的,英國群星主演的,非常細膩,推薦!
《布拉格之戀》根據捷克流亡作家米蘭·昆德拉名作《不能承受生命之輕》改編,茱麗葉·比諾什、丹尼爾·戴·劉易斯主演。
《傲慢與偏見》(P&P)電視劇版,和(S&S)同樣根據簡·奧斯汀小說改編。
《基督山伯爵》電視劇版,傑拉爾·德帕迪約主演。

如果你喜歡道德焦慮型的、思想深刻、引人思考的作品,那請看看:
法籍波蘭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四部不朽之作:
1、《薇洛妮卡的雙重生活》(兩生花)
2、藍白紅三色之《藍》
3、藍白紅三色之《白》
4、藍白紅三色之《紅》
向大師致敬!
安東尼奧尼不朽之作《雲上的日子》(歐洲群星出演),以及《放大》
法國投資最高的文藝片《新橋戀人》,茱麗葉·比諾什主演
蘇菲·瑪索(我的女神)與前夫安德烈·佐拉斯基最後一次合作《忠貞》
羅曼·波蘭斯基優秀作品《苦月亮》

3. 電影《聽說》里的全部水鳥理論。

只是想記錄下幾個留下深刻印象的場景

1.看那到你水鳥奔跑的樣子
開場天闊送便當到訓練基地,第一次看到泱泱如水鳥般滑稽奔跑的樣子,相互對視,燦爛的笑臉,影片青春的氣息躍然呈現出來,清爽的笑臉映襯著清涼的水波,接著天闊載著泱泱無醫院,摩托車穿梭在台北的小巷中,以及後面他們在大排檔吃飯,還有泱泱做街頭表演的那條街道,可以看出導演在影片中展現台灣的文化和生活的那一面,可做的恰到好處。

2.能和我跳只舞嗎?
這一幕是天闊去看泱泱街頭賣藝表演,一直想靠近,想要更了解你,確沒有機會,這邊有一段天闊的『獨白』,音樂起,感覺還真好,泱泱看到了,雖然不是用說的,一樣刻意看到天闊對她的關心和愛護,電影配樂在這部電影里彌補了鮮有對白的空擋,話沒說到那部分,用音樂填補。說到這,想到了電影的題目雖然叫做聽說,但其實電影里的主要情感工具確是看的,表面意思解釋不通,可其實再仔細想想,很簡單,名字聽說其實是兩個單獨的詞,看看影片的海報,就會理解,這里說的不是我們平時理解的『聽說什麼事情』的聽說,而就是單純的指人聽和說的能力,即使我聽不到,不能說,但我還可以做,我能做到,讓你看見,讓你『聽見』,你能理解我嗎?能看到嗎?

3.硬幣和鈔票的區別
有誰會為了是鈔票還是硬幣而生氣的?泱泱因為天闊在結賬時,沒有等她數完硬幣而生氣,生氣天闊看不起泱泱賺的錢,也是影片第一次正面提出聽人和聾人的矛盾,天闊要怎樣才能讓泱泱看到他的愛呢?做到的愛比聽到的愛更安心吧,我是這么覺著的

4.水鳥儲存罐
很喜歡編劇的這個水鳥儲存罐的情節設計,也很喜歡那個水鳥儲存罐(應該很fragile吧),天闊是在用行動告訴泱泱我沒有看不起硬幣,最後結局的時候,又有一排的水鳥儲存罐站立在窗檯上,嘿嘿,かわいいです

5.金牌到底為了誰?夢想又是為了誰?
愛的太沉重,就變成了負擔。但愛變成了負擔,無論愛與被愛的人,都很痛苦。泱泱想告訴姐姐的是,你不是我的負擔,你是我的驕傲和自豪,你是我姐姐。如果有下輩子,我還要你做我的姐姐。沒有人想成為別人的牽絆,我也不要成為你的牽絆,過你想要的生活去吧

4. 求一部外國電影,是講一種亞瑪遜青蛙的,著重表現這種青蛙的生存毅力的.

是叫《亞馬遜蝌蚪》 在讀者上看到過一篇文講亞馬遜蝌蚪的一生。
可是我費勁周折還是沒找到這部電影,很遺憾。

亞馬遜蝌蚪

大約是夏末初秋的季節,亞馬遜蝌蚪被大蛙產了下來,這時的所謂亞馬孫蝌蚪,只是一團兒上萬只黏在一起的卵子,除了一團白色的泡沫,什麼也看不出來。這團白色的卵子,是被大蛙產在河塘上的一片闊大的荷葉上。通常,荷葉離水面有二尺高,騰於半空,這樣,產在荷葉上的卵子就相對安全了一些。不過,也只是相對安全了一些。
這之後,卵子就要靠自己的生命力來慢慢孵化了,准確地說,是要看它們的造化如何。這時候的大蛙再也管不了這些暴露在光天化日下的孩子了。而此時的亞馬遜河兩岸,艷陽高照,萬物充溢,正值初秋最美好的時光。整個亞馬遜河上,到處都是一片金黃感人的景象,和風徐徐,在這個季節里,亞馬遜河真是難得的寧靜。而這個時候,滿天的紅蜻蜓,正處於交配的旺盛期。它們在水面上飛來飛去,自由地翱翔,遠遠望去豐饒如海,真是美麗極了。
然而這些美麗得讓人動情的紅蜻蜓,卻是以大蛙的卵子為食物的。這就是亞馬遜蝌蚪命運中遇到的第一次危險。
這時的它們,尚無任何能力抵擋天敵的吞食,在還不知道這個世界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時候,便已經被紅蜻蜓吃掉了多半。確切地說,紅蜻蜓的存在,是仰仗於亞馬遜蝌蚪的存在而存在的,毫無辦法。
當剩下的亞馬遜蝌蚪有了一點形狀之後,一種叫做藍水鳥的亞馬遜水鳥,不早不晚,正好長大。它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種食物,也是亞馬遜蝌蚪,一切就像是准備好的一樣。這種上蒼安排的食物鏈,讓亞馬遜蝌蚪只好成為自然界中的一道犧牲品。
剛學會展翅的藍水鳥,從天上俯沖下來,滑過一片片葦葉,顫顫抖抖地降落在荷葉上,開始大口地飽餐起來。經過藍水鳥的再次洗劫,所剩下的亞馬遜蝌蚪就更少了,它們要想真正地長成一隻大蛙,往後的道路,只能被稱作是一種幸運了。
亞馬遜蝌蚪,要想從一團兒卵子中,變為真正意義上的蝌蚪,最少也要經過一個月的時間。而這個季節,又是亞馬孫河上最為變化莫測、萬物爭榮的季節。這段日子,對於亞馬遜蝌蚪來說,真是既漫長又艱辛。危險對於它們來說,實在是數不勝數。然而作為生命,這時的它們,沒有一點能力可以逃脫或是躲避,它們只能一直呆在荷葉上,任天敵肆意攻擊。
在生機盎然的大自然中,在整個秋季,亞馬遜蝌蚪的弱小卑微,簡直到了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它們是靠著數量的眾多,而看誰的命更大一些罷了。如果說得更乾脆一點,這要看它們的天敵,飽餐之後剩下的到底是誰,命運就是如此,別無選擇。
能逃過這一劫的亞馬遜蝌蚪,馬上要趕上的,是一場驚濤駭浪般的暴風驟雨。亞馬遜河的最後一次潮汛這時已經形成,整個亞馬遜河上終日白浪滔天,河水猛漲,不期而至的暴風驟雨會帶著嘶鳴突然從天而降,把驚恐布滿天地.比豆粒還要大的雨點,會將大多數已經成形的小蝌蚪打爛撕碎,連同荷葉一起,拋灑到湍急的河水中,一瀉千里.
看到這種景象的人都會想到那句「命如紙薄」的話。暴風驟雨過後,能留下來的亞馬遜蝌蚪,只能被視為一種奇跡。乾脆說是不可能中的一種可能。
當這些殘留於世的蝌蚪,艱難地成長為可以活動的、帶腿的動物時,它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從還沒有被摧毀的殘葉上盡快地滾落到河裡,然後慢慢地變成一隻幼蛙。這看似已經結束了的危險階段,卻又被一種新的,更危險的情景所取代。
一種叫做紅扁嘴的大頭魚,這時會准時到達一片片荷葉的下面。日夜守候在那裡,仰望著頭上的葉片。紅扁嘴的這種行為,完全是由於基因所致,它們能准時准點的從幾十里,甚至幾百里外的亞馬遜河上游匯集到這里,等待著剛剛在千辛萬苦中長大了一點點的小蝌蚪,這真是沒辦法的事。
已經成形的亞馬遜蝌蚪,為了生存,這時正開始拚命地向荷葉的下面滾去。誰想,滾下一個,紅扁嘴就張開大嘴,接住一個。紅扁嘴要在這里等候一個星期,直到把亞馬遜蝌蚪基本吃光為止。能夠逃過這一劫,而又辛免於難的亞馬遜蝌蚪,就更是一種神奇了。用「虎口脫險,死裡逃生」等任何句子來形容它們的命運都不足為過。
而這時水中的一種綠得不能再綠的草蛇也會跟著來湊熱鬧,它們爬上荷葉,或也等在水裡,將一隻只成形的亞馬遜蝌蚪吞進肚裡......
到了這個時候,一團上萬只的亞馬遜蝌蚪,能剩下三到五隻,就已經相當不錯了,大都是整團卵子全軍覆沒。如果它們真的能夠滾落到河裡,又逃過紅扁嘴魚和草蛇的襲擊,成長為一隻大蛙,那實在是上蒼賜予它們的一種神奇。好在它們並沒有思想,並不知道這一路活過來的苦難和艱辛,自然也就沒有了抱怨。
經過重重的劫難,沒有被吃掉的亞馬遜蝌蚪,似乎已經獲得了自由,然而,隨著它們身體的長大成形,它們身邊的天敵卻數倍增加。天上飛的,水裡游的,路上跑的,喜歡以亞馬遜大蛙為食的動物,這時會猛增到二十多種,真是天羅地網,密密如絲地罩著這些弱小的生命。只是這時的它們,出於本能,多少也已經懂得了一點逃生與躲藏的本領。
是的,亞馬遜蝌蚪的成活不死,始終都是一個奇跡,一個神話。
它們始終處於掙扎的命運,與波瀾壯闊的亞馬遜風光總有些不相符合。從降生的數萬只亞馬遜蝌蚪看,最後能剩下的,還不到萬分之一。因此,亞馬遜蝌蚪的一生,是被公認的最為不幸,最為險象環生的一生。
當法國攝影師德.塞克將它們一生的經歷拍成影片後,每一個片段竟然都成了生死場,每一分鍾里,都有驚心動魄、讓人揪心的場面。事實上也是如此。亞馬遜蝌蚪最終能成為大蛙的可能性小得微乎其微,無人敢去預料。
當人們為它們終於在千難萬險中,長成一隻大蛙而慶幸時,它們的命運卻猛然陡轉,又一場多災多難的經歷重新開始了......簡直讓人喘不過氣來,到了這個時候,許多人都已經不忍再看。
這時長成大蛙的亞馬遜蝌蚪,會同它們的父母前輩一樣,勇猛地跳上闊大的荷葉,為繁衍後代而不惜任何代價。驚險而揪心的情景也就再次出現了。為尋找配偶,它們毫無顧忌,日夜不停地對天鳴叫,這種響徹世間的蛙鳴,給他們帶來的危險是毀滅性的,會招來所有的天敵。但為了趕在雨季之前產下卵子,它們只有奮然一搏。
白天,一種叫做長尾燕的大鳥循聲而來,把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大蛙從荷葉上一嘴叼住,銜向萬里晴空,景象慘烈而又壯觀。夜晚,貓頭鷹從幾里之外便能聽到呱呱噪噪的蛙聲,它們從天空直落到荷葉上,一口將大哇吞進肚裡。而為了繁衍後代,大蛙們不但不會躲避這些猛勇的天敵,反而會相互擠在一起,高叫不止,比著誰的歌聲更為嘹亮,用彼此的犧牲,保護著彼此。同時,這也是它們為繁衍後代吸引配偶的全部所在,有些義不容辭的味道!
結果,不少亞馬遜蝌蚪,雖然經過千辛萬苦長成了一隻大蛙,可是在這最後的一刻里,還是無法倖免於難。
亞馬遜蝌蚪,算得上是生命物種中最為多災多難的一種了。因此,它對人們的觸動也是震憾與顛覆性的,它始終給人以心靈上的撞擊。一再告誡人們,作為生命,人已經是多麼的幸運和造化,又該怎樣地去珍惜、熱愛和善待自己。
《亞馬遜蝌蚪》這部影片,在西方廣為流傳。它的作用,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就像一面鏡子,對照出人類的幸運。尤其對那些患有心理疾病,和對現實生活極度不滿的人,《亞馬遜蝌蚪》會對他們有一種異乎尋常的療效。看過這部片子,不少人很快就轉變了對世間和自己的看法,甚至是根本性的轉變,並會由衷地感謝上蒼已經賦予他們的一切。
簡單地說,通過這部片子,使他們豁然開朗,使他們懂得,原來只要活著,就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了,那麼還有什麼想不通,還有什麼可以以犧牲自己的性命為代價而換取其他的道理呢。在最為寶貴的生命面前,還有什麼不能放棄的嗎?
《亞馬遜蝌蚪》會讓人在比較中感到一種滿足和慶幸。甚至會有一種重新生活,重新體驗的願望,從頭開始。
「人事無常」,作為人類,本身沒有那麼多自然界的風雨艱辛,這本來是我們的大造化。但我們卻因種種名利與慾望的爭斗陷入艱辛,反而過得不愉快。甚至時時做著自我威脅、損傷自我生命的事。
這正是《亞馬遜蝌蚪》這部片子讓我們可以對照,並總結的原因,至今,這部片子被西方國家的不少首腦人物、富貴名流所收藏。他們是在用亞馬遜蝌蚪的一生,來勸解告誡自己應該注重些什麼。同時這部片子也更多地被宗教界人士、心理醫生當做敲擊人們心靈的典範,因為它所揭示的是你該如何活著,如何保護你的生命和善待自己的大問題。
因此,亞馬遜蝌蚪的一生,也是喚起人類內心對自我生活的某些警覺的範例,讓我們對「平安是福」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英國的傳教士撒拉曾向人們發出他的心聲:「如果你不夠珍愛自己,如果你不懂得生命,如果你總覺得不滿,如果你連怎麼活著都像是淡忘了的話,那麼請你去看看《亞馬遜蝌蚪》。」
他認為,看過這部片子的人都會受益匪淺,尤其是對如何保持內心平靜,安福愉悅地走完自己一生的人,都會大有裨益。

----摘自《讀者》2005年第20期。

5. 電影 海洋 中的海洋動物有哪些

即使做好了准備,即使在這之前已經有了很多不同的海洋生態紀錄片,但是輪到自己拍攝,雅克·貝漢還是被海洋浩瀚和神秘震懾住了。他說:「我們要拍攝沙丁魚的洄遊,這真是群龐大的生物。整整30公里長,400米寬和50米深的水域都是它們的天下——真的有百億條沙丁魚擠在一起。在那段水域,我們看到了壯觀的捕食:鯊魚、海豹、水鳥還有鯨魚都在圍追堵截沙丁魚。海洋的偉大豈止這一點點?我們和抹香鯨一起潛到了2000米的深海,這里更讓人驚嘆:巨型的章魚、深海鯊魚、一些水螅、怪怪的水母都讓人驚嘆。雖然在這之前我曾經在不少紀錄片里看到過這些生物,但是輪到自己親眼所見的時候,還是會很驚嘆。我正是想通過這部紀錄片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海洋——一個是我們常見的、淺處的海洋;還有一個就是神秘的,深處的、不為人知的海洋。這兩種形象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海洋。」 復制的唉~不過總算是找到了!種類挺多的 說的不太全~

6. 電影『聽說高清完整版』BT種子視頻迅雷下載,謝謝!

她和想像中沒差,依然大眼、漂亮,沒有一般女生的高冷矜持,笑的樣子像是什麼煩心事都不會放在心上。游泳場里她水鳥一般跳躍的戲份,就好像每個女孩都有的那個小特色,讓人一見傾心,彷彿生命的一抹陽光,平添溫暖。

7. 歷屆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有哪些

註:前四屆沒有電影短片的評比

@第五屆(1931-1932)

最佳短片,動畫片:《花兒和樹林》(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短片,喜劇片:《百音盒》

(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漢爾.羅奇,

主演人:史丹.勞萊、奧立維.哈台)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箭魚摔跤》(製片人:馬克.塞內特)

@第六屆(1932-1933)

最佳短片,動畫片:《三關小豬》(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短片,喜劇片:《原來這說是哈里斯》(雷華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克拉卡托埃》(教育電影社,三卷短片)

@第七屆(1934)

最佳短片,動畫片:《龜兔競賽》(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短片,喜劇片:《柯卡拉恰》(雷電華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蠟城》(教育電影社)

@第八屆(1935)

最佳短片,喜劇片:《睡眠妙法》(米高梅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動畫片:《三隻孤苦令仃的小貓》

(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飛越珠穆朗瑪峰》(教育電影社)

@第九屆(1936)

最佳短片,動畫:《鄉下堂兄弟》(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短片,一本:《叫人討厭的上課》(頑童班演出)

最佳短片,二本:《集體收入》(米高梅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彩色:《給我自由》(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第十屆(1937)

最佳短片,動畫:《老磨坊》(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短片,一本:《塘鵝生活》(教育電影社)

最佳短片,二本:《金錢萬惡》(米高梅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彩色片:《小聰明》

(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彼德 .史密斯)

@第十一屆(1938)

最佳短片,動畫:《公牛費迪南》(製作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短片,一本:《母親們會活著》(米高梅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二本:《獨立宣言》(華納兄北電影公司)

@ 第十二屆(1939)

最佳短片,一本:《忙碌的小熊》(派拉蒙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二本:《自由之子》(華納兄弟電影公司)

@第十三屆(1940)

最佳短片,動畫:《銀河》(米高梅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一本:《打個盹》(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彼德.史密斯)

最佳短片,二本:《特迪,粗野的騎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

@第十四屆(1941)

最佳短片,動畫:《給鄧一掌》(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短片,一本:《智力測驗》(米高梅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二本:《三月里的大街上》(米高梅電影公司)

@第十五屆(1942)

最佳短片,動畫:《希特勒的面目》(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短片,二本:《漫活動物及其家族》(派拉蒙電影公司)

@第十六屆(1943)

最佳短片,一本:《兩棲作戰部隊》(派拉蒙電影公司,製作人:格蘭

特蘭.賴斯)

最佳短片,二本:《天堂音樂》(米高梅電影公司)

@第十七屆(1944)

最佳短片,動畫:《鼠》(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弗雷德.昆比)

最佳短片,一本:《動物世界名流錄》(派拉蒙電影公司,製作人:戈

傑里.范朋克斯)

最佳短片,二本:《我不演出》(華納兄弟電影公司,製片人:戈登.

霍林斯赫德)

@第十八屆(1945)

最佳短片,動畫:《請肅靜》(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弗雷德.

昆比)

最佳短片,一本:《走向光明》(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赫伯

特.莫爾登)

最佳短片,二本:《夜空星星》(華納兄弟電影公司,製片人:戈

登.霍林斯赫德)

@第十九屆(1946)

最佳短片,動畫:《貓隊協奏曲》(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弗雷德.

昆比)

最佳短片,一本:《面對你的危機》(華納兄弟電影公司,製片人:

戈登.霍林斯赫德)

最佳短片,二本:《一個小孩和他的小狗》(同上)

@第二十屆(1947)

最佳短片,動畫:《小貓咪咪叫》(華納兄弟電影公司,製片人:

愛德華.塞爾柴)

最佳短片,一本:《再見!特洛克小姐》(米高梅電影公司,赫伯

特.莫爾登)

最佳短片,二本:《攀登馬特霍恩山峰》(蒙諾格雷姆電影公司,

製片人:歐文.艾倫)

@第二十一屆(1948)

最佳短片,動畫:《小孤雛》(米高梅電影公司,

製片人:弗雷德.昆比)

最佳短片,一本:《城市交響樂》(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

製片人:埃德蒙.里克)

最佳短片,二本:《海豹島》(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第二十二屆(1949)

最佳短片,動畫:《找貓記》(華納兄弟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一本:《水生動物的家庭舞會》(派拉蒙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二本:《畫家梵高》(製片人:加斯頓.迪爾,羅

伯特.里斯恩斯)

@第二十三屆(1950)

最佳短片,動畫:《傑拉爾德.麥克波音》(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製片人:史蒂芬.博薩斯托)

最佳短片,一本:《賽馬奇觀》(華納兄弟電影公司,製片人:

戈登.霍林斯赫德)

最佳短片,二本:《比弗山谷》(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第二十四屆(1951)

最佳短片,動畫:《雙劍客》(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弗

雷德.昆比)

最佳短片,一本:《孩子們的世界》(華納兄弟電影公司,制

片人:羅伯特.楊森)

最佳短片,二本:《半畝地的自然世界》(製片人:華爾特.

迪斯尼)

旅遊風光片)

第二十五屆(1952)

最佳短片,動畫:《小貓約翰》(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

弗里德.昆比)

最佳短片,一本:《室內燈光》(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二本:《水鳥》(製作人:華爾特.迪斯尼)

第二十六屆(1953)

最佳短片,動畫:《嘟嘟,噓噓,嘭嘭,蓬!》(製片人:華

爾特.迪斯尼)

最佳短片,一本:《溫莎的快樂太太們前奏曲》(米高梅電影

公司)

最佳短片,二本:《熊的世界》(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第二十七屆(1954)

最佳短片,動畫:《馬戈飛翔》(製片人:史蒂芬.博薩斯托)

最佳短片,一本:《機械時代》(製片人:羅伯特.揚遜)

最佳短片,二本:《沒有戰爭的時候》(製片人:丹斯.桑德斯,

特里.桑德斯)

第二十八屆(1955)

最佳短片,動畫:《敏捷的岡薩拉》(華納兄弟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一本:《殘存的城市》(20世紀福斯公司)

最佳短片,二本:《林肯面貌》(南加州大學,製片人:威

爾伯.布盧姆)

第二十九屆(1956)

最佳短片,動畫:《梅古先生的小車》

最佳短片,一本:《沖破水的障礙物》

最佳短片,二本:《定做的大衣》

第三十屆(1957)

最佳短片,動畫:《無名鳥》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非法入境者》

第三十一屆(1958)

最佳短片,動畫:《武士狂熱者》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大峽谷》

第三十二屆(1959)

最佳短片,動畫:《月鳥》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金魚》(法國)

第三十三屆(1960)

最佳短片,動畫:《芒羅》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畫家之日》

第三十四屆(1961)

最佳短片,動畫:《代用品》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出海吧,巨船》

第三十五屆(1962)

最佳短片,動畫:《洞》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快樂的周年紀念》(法國)

第三十六屆(1963)

最佳短片,動畫:《評論家》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深夜小橋上的事件》

第三十七屆(1964)

最佳短片,動畫:《名流菲恩克》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卡薩爾斯指揮:1964年》

第三十八屆(1965)

最佳短片,配樂:歐文.科斯特爾《音樂之聲》

最佳短片,動畫:《點和線》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小雞》(法國)

第三十九屆(1966)

最佳短片,動畫:《赫布.阿爾珀特和蒂喬納布拉斯的兩重性》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野翼》(英國)

第四十屆(1967)

最佳短片,動畫:《盒》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立足的地方》

第四十一屆(1968)

最佳短片,動畫:《暴風日》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回憶羅伯特.肯尼迪》

第四十二屆(1969)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魔術機器》

第四十三屆(1970)

最佳紀片,動畫:《一貫正確就是正確嗎?》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布蘭科.比利的復活》

第四十四屆(1971)

最佳短片,動畫:《嘎吱鳥》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暗哨》

第四十五屆(1972)

最佳短片,動畫:《聖誕節頌歌》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諾曼.羅克韋爾的世界……一位美國人的夢想》

第四十六屆(1973)

最佳短片,動畫:《弗蘭克電影》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包列羅舞》

第四十七屆(1974)

最佳短片,動畫:《星期一休息》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獨眼人是國王》(法國)

第四十八屆(1975)

最佳短片,動畫:《偉大》英國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天使和大個子喬》

第四十九屆(1976)

最佳短片,動畫:《悠閑》(澳大利亞)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在冰冷地區》

第五十屆(1977)

最佳短片,動畫:《沙堡》(加拿大)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我要找出路》(加拿大)

第五十一屆(1978)

最佳短片,動畫:《快信》(加拿大)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未成年的父親》

第五十二屆(1979)

最佳短片,動畫:《每個孩子》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食宿與照顧》

第五十三屆(1980)

最佳短片,紀錄片:《卡爾.赫斯:走向自由》(羅蘭.哈利,

彼得.拉杜攝制)

最佳短片,動畫:《蒼蠅》(匈牙利)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孤注一擲》

第五十四屆(1981)

最佳短片,動畫:《克拉克》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紫羅蘭》

第五十五屆(1982)

最佳短片,動畫:《探戈》(波蘭)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驚人事件》

第五十六屆(1983)

最佳短片,動畫:《紐約的冰淇淋聖代》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男孩子與女孩子》

第五十七屆(1984-1985)

最佳短片,動畫:《字謎》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上面》

第五十八屆(1985-1986)

最佳短片,動畫:《安那和貝拉》(荷蘭)

最佳短片,實景劇情:《莫里的流浪》(鳳凰公司)

第五十九屆(1986-1987)

最佳短片,動畫:《一出希臘悲劇》

最佳短片,實景片:《珍貴的形象》

第六十屆(1987-1988)

最佳短片,動畫:《栽樹人》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男同性戀舞廳》

第六十一屆(1988-1989)

最佳短片,實景片:《丹尼斯.詹寧斯的約會》(迪安.帕

里索特、史蒂芬.賴特)

第六十二屆(1989-1990)

最佳真人真事短片:《工作經驗》

第六十三屆(1990-1991)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

最佳紀實短片:《午餐約會》

第六十四屆(1991-1992)

最佳短片,動畫:丹尼爾.格里夫斯《操縱》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塞思.溫斯頓和羅布.弗里德《錄音

樂師》

第六十五屆(1992-1993)

最佳短片,動畫:瓊.格拉茨《蒙娜.麗莎走下台階》

最佳紀實短片:薩姆.卡曼《小巴士》

第六十六屆(1993-1994)

最佳動畫短片:《錯的褲子》(尼古拉斯.帕克)

第六十七屆(1994-1995)

最佳紀錄短片: 查爾斯.古根海姆《需要正義的時刻》

最佳短動畫片:艾莉森.斯諾登和戴維.法恩《勃博的生日》

最佳真人真事短片(兩片得票數相等):彼得.卡帕爾迪和魯恩.

肯利萊茨《弗朗茨.卡夫卡的生活是美妙的生活》,佩吉.拉吉斯

基與蘭迪.斯通《特雷弗》

第六十八屆(1995-1996)

最佳實事真人短片:克里斯廷.拉赫蒂和亞娜.休.梅梅爾《附入

愛河的利伯曼》

最佳動畫短片:尼克.帕克《修面》

第六十九屆

第七十屆

最佳短片:動畫: 《格里的游戲》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 《簽證和德行》
最佳紀錄片:短片 《康復記》
最佳紀錄片:長片 《漫漫回鄉路》

第七十一屆(1999)

最佳動畫短片:《小兔子》《BUNNY》
最佳生活短片:《選舉之夜》《ELECTION NIGHT》
最佳短記錄片:《金色晚年》》
最佳長記錄片:《最後的日子》《THE LAST DAYS》

第七十二屆(2000)

最佳短片獎:巴巴拉-斯科特和塔米-提伊 Barbara Schock and Tammy Tiehel因《母親夢見撒旦的門徒在紐約》(My Mother Dr eams the Satan's Disciples in New York)獲得2000年奧斯卡最佳短片獎。
最佳動畫短片:亞歷山大-彼德洛夫(Aleksandr Petrov)憑《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奪得2000年奧斯卡獎最佳動畫短片獎。
最佳記錄短片獎:由蘇珊-漢娜-哈德利和威廉-A.-懷特福德 Susan Hannah Hadary/William A.Whiteford導演的《花邊國王》(King Gimp )奪得2000年奧斯卡最佳記錄短片獎。
最佳紀錄片獎:由亞瑟-康和凱文-麥克多納德 Arthur Cohn and Kevin Macdonald導演的《九月的一天》(for One Day in September)獲得2000年奧斯卡獎最佳紀錄片獎。

第七十三屆(2001)

最佳短片(真人):《Quiero Ser (I want to Be...)》- Florian Gallenberger
最佳短片(動畫):《Father and Daughter》- Michael Dudok de Wit
最佳長記錄片:《Into the Arms of Strangers: Stories of the Kindertransport》 - Mark Jonathan Harris, Deborah Oppenheimer
最佳短記錄片:《Big Mama》 - Tracy Seretean

第74屆(2002年)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完全名單

最佳真人短片:"The accountant"

最佳動畫短片:"For the Birds"

最佳紀錄片:《Murder on a Sunday Morning》

最佳紀錄短片:《Thoth》

第75屆(2003)奧斯卡獲獎名單
最佳動畫短片

《The Chubbchubbs!》

最佳真人短片

《This Charming Man (Der Er En Yndig Mand)》

第77屆(2005)奧斯卡金像獎完全獲獎名單

最佳動畫短片 《瑞恩》(RYAN)

最佳真人短片 《美國異教徒》(WASP)

最佳紀錄短片 《奇跡時分:孩子們的進步》(MIGHTY TIMES: THE CHILDREN'S MARCH)

第78屆(2006)奧斯卡金像獎完全獲獎名單

最佳動畫短片 《月亮和兒子》The Moon And The Son An Imagined Conversation
最佳真人短片 《六位槍手》SIX SHOOTER

好累啊.....

8. 有誰知道這是什麼片子

中文名稱:北方的納努克
英文名稱:Nanook of the North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1922年
電影導演:羅伯特 J. 佛拉哈迪Robert J. Flaherty
地區:美國
簡介:
電影中文名:北方的納努克
電影英文名:Nanook of the North
片長:79 min
國家/地區:美國
色彩:黑白
混音:Silent
級別:Germany:6 / Portugal:17 (director's cut) / Canada:G (Manitoba/Nova Scotia/Québec) / Canada:PG (Ontario) / UK:U (re-release) (1947)
上映日期:1922年6月11日 美國
宣傳語:1. A story of life and love in the actual Arctic.
2. The truest and most human story of the Great White Snows.
3. A picture with more drama, greater thrill, and stronger action than any picture you ever saw
IMDb:0013427
導演: 羅伯特 J. 佛拉哈迪Robert J. Flaherty
編劇: 羅伯特 J. 佛拉哈迪Robert J. Flaherty
演員表: Nanook ..... Himself
Nyla
Cunayou ..... Herself (Nanook's wife)
Allee ..... Himself (Nanook's son)
Allegoo ..... Himself (Nanook's son)
Berry Kroeger
劇情梗概:
紀錄片之父弗拉哈迪的開山之作。弗拉哈迪花16個月遠赴北極,和哈里森港的愛斯基摩人南努克一有一起生活,完美地用攝影機再現了用梭標獵殺北極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場景。雖然對本片有過「擺拍」是否紀錄片的爭論,但毫無疑問本片仍是紀錄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不僅開創了用影像記錄社會的人類學紀錄片類型,更是世界紀錄片的光輝起點。
紀錄片之父弗拉哈迪
上世紀20年代,拍攝北極或南極甚至非洲土著的探險電影非常流行。但是,弗拉哈迪第一次把游移的鏡頭從風俗獵奇轉為長期跟蹤一個愛斯基摩人的家庭,表現他們的尊嚴與智慧,關注人物的情感和命運,並且尊重他們的文化傳統。弗拉哈迪所開創的這種拍攝模式直到今天仍為紀錄片工作者所尊奉。
拍攝納努克一家
1884年2月16日,羅伯特·弗拉哈迪出生於美國密歇根鐵山腳下,父親是位探險家。弗拉哈迪回憶說:「當我長到十幾歲時,總盼望著同父親一起探險,我們常常一走就幾個月,夏天劃著小船,冬天穿著雪鞋。」1896年,弗拉哈迪跟隨父親來到加拿大的雨湖地區開採金礦,他喜歡這里天然的原始狀態。後來,父母把他送到密歇根的礦產學院,但沒能畢業。據說學校認為弗拉哈迪沒有成為專業礦業者的資格。大學時代也並非沒有收獲,他學會了拉小提琴——這是陪伴他一生的愛好,也遇到了未來的妻子——弗朗西斯·哈賓達。
後來,弗拉哈迪三次去北極探礦,旅程的最後弗拉哈迪確實發現了一些鐵礦,但開采價值微乎其微。他獲得的唯一獎賞是加拿大政府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處小島。他想把探礦中拍攝的膠片剪輯成一部探險影片。就在將要完成的時候,從桌子上掉下的煙頭把膠片點燃了,弗拉哈迪也被燒傷。唯一幸運的是,他保住了生命。膠片燒掉了,他決定等到春天再一次去北方。
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拍攝計劃直到1920年才在法國皮毛商雷維永兄弟的贊助下實施。這一年,他已經36歲。
哈德遜港的一間小屋是弗拉哈迪的住所,他找到優秀獵手納努克一家作為主要拍攝對象。第一場拍攝的就是獵海象,拍攝前,弗拉哈迪對納努克說:獵捕海象時如果有任何情況干涉了我的拍攝計劃,一定要放棄捕殺;記住:我要的是你捕象的鏡頭而不是它們的肉。
其實,當時愛斯基摩人捕海象已經不用魚叉,而是用步槍。為了拍到更為原始的場景,納努克才用他爸爸的方式獵捕海象。弗拉哈迪在後來的影片中一再重復這種拍攝方式,讓人們用父親或祖父的方式表演生活,商業的侵入、人與人的矛盾都被他擋在攝影機鏡頭之外。電影史家稱弗拉哈迪為浪漫主義者。
把戲劇性引入紀錄片
拍出第一批膠片,弗拉哈迪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沖洗,他的敵人是寒冷的天氣。如何過濾混入水裡的狗毛和愛斯基摩人衣服上的鹿毛同樣是個難題。
愛斯基摩人的房子是用冰塊砌成的,叫伊格魯。冰屋通常大約為12英尺寬,弗拉哈迪需要的卻是25英尺。納努克沒造過這么大的冰屋,花了幾天時間實驗,卻一次又一次塌下來,每一次倒塌,同伴們都轟然大笑。
因為冰屋是黑的,納努克用冰做窗戶,還借用太陽的反光照明,這是愛斯基摩人在生活中的創造。納努克教兒子射箭的細節淳樸動人,祖輩傳統在勞動的間歇傳遞,簡單的動作傳達出父子親情。
冰屋在拍攝時被迫削去一半,因為沒有照明,拍攝只能在露天狀態下進行,納努克一家在冰天雪地的刺骨寒風里表演起床。結果要真實,為了真實不惜搬演,這是弗拉哈迪的信條,他把懸念和戲劇性引入了紀錄片。
弗拉哈迪在北極生活了16個月,膠片已經用完,准備動身回家,納努克惘然若失,依依不捨。弗拉哈迪指著身邊河床的石子說:「會有像石子一樣數不清的人看你的電影。」幾年之後,弗拉哈迪為一些雜志撰寫探險游歷的系列文章,並在妻子的協助下,於1924年出版了《北方納努克》一書。弗拉哈迪在他的書中記錄了愛斯基摩人在北極的日常生活習慣和在拍片過程中的種種趣事。影片拍完後,第一批觀眾就是當地的愛斯基摩人。弗拉哈迪在書中這樣描繪:「他們(愛斯基摩人)一直向後看放映機的光源,就像看銀幕一樣,我以為這次放映不會成功。突然一個人大喊:『抓住它,抓住它。』他們以為海象真的會跑掉。當時屋子裡一片混亂。愛斯基摩人在膠片中看到了自己和同伴的影子,他們開始互相耳語,臉上露出神秘的笑容。忽然之間,他們彷彿理解了我所做的一切。」
弗拉哈迪先把片子給派拉蒙公司,看完樣片後經理走過來,和藹地拍著他的肩膀說,非常抱歉,讓觀眾去看這部片子是勉為其難的,「你到北方去歷盡了辛苦,卻落得這般結局,實在令人惋惜。」幾經周折,最終還是法國百代公司同意發行。
1922年6月11日《北方納努克》在紐約首都劇場公映,一炮走紅,觀眾如潮,一位評論家將《北方納努克》比作古希臘悲劇。《北方納努克》是弗拉哈迪三次北極探險的結晶,它不僅開創了用影像記錄社會的人類學紀錄片類型,也為記錄電影提供了一種至今仍在使用的拍攝模式。《北方納努克》是世界記錄電影史光輝的起點。
聽從靈感,再現往昔
派拉蒙公司失去了《北方納努克》,現在想彌補,派人找到弗拉哈迪說:您願意去哪兒就去哪兒,自己提個預算,請再給我們帶回一個《納努克》。弗拉哈迪認為在北方過了許多年,現在應該去相反的方向。1923年,弗拉哈迪帶著妻子女兒和一個紅頭發的愛爾蘭女傭,來到太平洋小島一個只有百戶人家的波利尼西亞村莊。由於傳教士和商人的努力,島上人已經開始穿西裝。弗拉哈迪找到村裡的酋長,要求他們穿上民族服裝。為了製造高潮,特地讓一個男孩紋身——當地人稱為刺青,這種成人儀式幾十年前就已經失傳了。儀式前的舞蹈慶典和化妝活動也都是弗拉哈迪按照當地民族古老的風俗習慣搬演的。
在這部名為《摩阿拿》的片子的拍攝過程中,弗拉哈迪開始嘗試使用搖鏡頭去跟拍一個主體對象,當時還沒有人用過這種拍攝手法。不僅如此,長焦鏡頭和特寫鏡頭在他的影片中也同時被使用。在刺青一場中,當針扎進男孩的身體時,弗拉哈迪用特寫鏡頭記錄下了他臉上的痛苦神態,並把攝影機搖向他身邊的母親,把母子間的親情在一幅畫面中表現得至真至善。
弗拉哈迪拍片有一個特點,就是毫不遺漏地記錄下他感受到的一切,拍《摩阿拿》時,他的素材已經達到14萬英尺。但他並不在乎,只要他的靈感存在,那麼他的機器就不會停止。拍完的素材弗拉哈迪會不時地拿給村民們看。他們在椰子樹上綁起銀幕,放映工作樣片,看完後,島上的居民立即把感想告訴他。特別是那些還記得島上古老儀式和生活習慣的長老們,不僅幫助弗拉哈迪再現往昔,還來檢查他的片子是否有錯誤。
《摩阿拿》並沒有為派拉蒙公司賺到錢,即使採用「南海群妖的愛情生活」這樣誇張的廣告語。格里爾遜在《太陽報》發表評論說,「我不應該說哪些鏡頭是漂亮的,因為所有的都是那麼美」。這里,他第一次使用documentary這個詞稱呼紀錄片,從此紀錄片自立門戶,直至今天。
格里爾遜邀請弗拉哈迪拍攝一部反映英國工業化進程的電影。拍攝前,英國政府的某個上層人士想要看看稿本,可是弗拉哈迪從來沒有寫過劇本,他只好回到旅館像隱士一樣呆了幾天。最後,他給了格里爾遜一打紙,第一頁寫的是:關於手工業者的電影,導演羅伯特·弗拉哈迪。第二頁寫的是:電影劇本——工業化英國的場景。此外什麼都沒有。
弗拉哈迪非常喜歡倫敦。在英國拍片時,傍晚他常常去小酒吧喝上幾杯,並講述他早年在北極遇到的事情。盡管故事有時很荒謬,弗拉哈迪講故事的天賦卻無人能比。
因為《北方納努克》,弗拉哈迪獲得了善於拍攝邊緣人群的名聲。1932年,高蒙公司製片人貝克決定冒險投資1%的公司預算在弗拉哈迪身上,拍攝《亞蘭島人》。弗拉哈迪來到愛爾蘭西海岸三個島嶼中最大的一個,這里距離倫敦只有15個小時的車程。由於水源充分,他們決定把這里作為拍攝地點。島上沒有摩托車,沒有電影院,也沒有任何奢侈的東西。但土壤對於當地人來說比金子還寶貴。
為了拍到亞蘭島人本來的生活面貌,弗拉哈迪從倫敦請來一位專家教居民用魚叉捕鯊魚。亞蘭島人的祖輩曾經這樣捕魚,但弗拉哈迪拍片的時候早已改用蒸汽輪船了。弗拉哈迪想把《亞蘭島人》拍成另外一部《北方納努克》,但沒能如願,也許他沒想到,《北方納努克》是他十年探險與愛斯基摩人交往的結果,而《亞蘭島人》是為了拍攝而結識這些陌生的人們,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北方納努克》是他無法超越的高峰。
這部電影給亞蘭島帶來了絡繹不絕的遊人,島上人把曾參加過弗拉哈迪電影拍攝作為向旅遊者炫耀的資本。
《亞蘭島人》高超的攝影技藝贏得電影理論家保羅·羅沙的贊嘆,但羅沙說,影片中的人物是「表演祖輩生活的蠟人」。
從未放棄他的模式
弗拉哈迪從未放棄自己的拍攝模式,1938年,他和妻子回到美國,想過一段屬於他們自己的寧靜生活,但事與願違。不久,負責美國電影服務社的紀錄片導演帕爾·羅倫茲邀請弗拉哈迪拍攝反映美國農業問題的電影《土地》。弗拉哈迪從小雲游世界,四處探險,他55歲才第一次有機會接觸美國人民的真實生活。
接下來的日子是弗拉哈迪一生中最不快樂的時光。住在黑山掩映下的農場,日子安靜卻了無生趣,宜人的環境似乎更增加了他的挫敗感。弗拉哈迪感慨地說:「威望不會給任何人帶來漢堡包和三明治。」
然而,弗拉哈迪錯了,威望給他帶來了一份奇怪的合同:它規定弗拉哈迪行動自由,擁有影片的版權,甚至出資者要求不在片子上署名,而資助的金額卻非常慷慨。這就是《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弗拉哈迪最後一部成功的作品。
影片展示了一個男孩的歡樂與悲傷。一開始就將觀眾置於神奇而美妙的叢林之中:池塘、荷葉、露珠、水鳥。伴隨著悠揚的音樂,少年劃著小船緩緩入畫。可以看出他在這片森林裡如魚得水,他熟悉這里的一木一草。他最親密的朋友是一隻小浣熊,他們常常在一起嬉戲玩耍。然而,鱷魚吃掉了浣熊,他決心為浣熊報仇。正當少年與鱷魚相持不下時,爸爸正焦急地尋找著他。少年與鱷魚的搏鬥驚心動魄,這個場景讓人想起納努克與海象的搏鬥,想起亞蘭島人與鯊魚的搏鬥,突出人與自然的搏鬥是弗拉哈迪一貫的主題。
弗拉哈迪把自己對自然的深情和對少年時代的回憶都融進這個男孩的故事中,也可以說這是一部自傳性的影片。
出資者是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它想藉助弗拉哈迪的名聲改善公司形象,因為二十年的電影工作經驗已經使弗拉哈迪的名字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象徵。他們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說明石油開采並沒破壞這里的生態,一切依舊那麼和諧。
1948年,威尼斯電影節因為弗拉哈迪的熱情和勇猛授予他大獎。
這位紀錄片電影開創者晚年生活拮據。此時,他對用攝影機「還原」繪畫產生了濃厚興趣,1949年開始拍攝有關畢加索著名壁畫《格爾尼卡》的影片,但是直到1951年去世,這部片子仍沒有完成。它成了弗拉哈迪作品中令人期盼的「遺憾的藝術」。
在《北方的納努克》拍攝完成後不久。納努克就因為沒有儲存足夠的過冬食物而餓死了。
美好的事物背後。
總伴隨著悲劇。

9. 電影聽說裡面彭於晏說過的一個理論

「第一次看到你的時候,覺得你好象一隻水鳥。踩著水就能飛高飛遠。你知道水鳥能夠泡在水裡不感冒,而且還短暫潛水的原因嗎?那是因為水鳥的羽毛能夠分泌油脂,然後讓它不會感冒。」這是電影中彭於晏的原話。
之所以會叫怏怏(陳意涵)水鳥,是因為她跑步的樣子像極了水鳥!天闊(彭於晏)也曾送過怏怏一個水鳥儲蓄罐,在電影結尾是你會發現天闊送的水鳥儲蓄罐多了很多兄弟姐妹,怏怏說那是應為他沒想一次天闊就投一枚硬幣進去,不知不覺就滿了,只好再買新的。
這部電影真的超感人啊!!!!!

閱讀全文

與水鳥電影完整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電影天下無賊的英文作文 瀏覽:867
日本粉紅愛情電影 瀏覽:294
最好的朋友法國電影 瀏覽:913
電影票的出票時間是什麼意思 瀏覽:862
王晶拍攝的一部抗日電影 瀏覽:773
電子音樂對電影的作用 瀏覽:606
求好看的美國動漫電影網站 瀏覽:252
打分手炮電影完整版 瀏覽:356
懸崖之上電影票五一觀影 瀏覽:999
午夜驚魂電影免費看完整 瀏覽:142
網路大電影的黃泉 瀏覽:487
抗日戰爭黑白電影的名字 瀏覽:739
我的姐姐喜歡看電影英語 瀏覽:20
周潤發劉德華周星馳合作的電影 瀏覽:762
想要成為我們的演員韓國電影 瀏覽:146
怪胎電影免費完整版在線觀看 瀏覽:594
大什麼魚兒童電影 瀏覽:127
告白失敗的英文電影 瀏覽:754
法國電影小孩體檢 瀏覽:924
假日酒店電影院 瀏覽: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