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達芬奇密碼電影英語觀後感

達芬奇密碼電影英語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5-20 23:23:02

㈠ 《達芬奇密碼》的影評

1、一個最值得深入解讀的暑期電影之一。(《帝國》雜志評)

2、總而言之,一個值得尊敬和可以預料到的小說改編電影。(《達拉斯觀察家》評)

3、朗·霍華德的巨著《達·芬奇密碼》是暑期大片的聖杯,一個震撼的、情節緊湊動人的驚悚片。(《紐約郵報》評)

4、《達·芬奇密碼》是一部忠於原著的電影,但是很可惜,影片沒有帶給觀眾任何驚喜。(《今日美國》評)



(1)達芬奇密碼電影英語觀後感擴展閱讀

主要劇情:哈佛大學的符號學專家羅伯特·蘭登在法國巴黎出差期間的一個午夜接到一個緊急電話,得知盧浮宮博物館年邁的館長被人殺害在盧浮宮的博物館里,人們在他的屍體旁邊發現了一個難以捉摸的密碼。

蘭登與法國一位頗有天分的密碼破譯專家索菲·奈芙,在對一大堆怪異的密碼進行整理的過程當中,發現一連串的線索就隱藏在達芬奇的藝術作品當中,深感震驚。這些線索,大家都清楚可見,然而卻被畫家巧妙地隱藏起來。

㈡ 求《達芬奇密碼》觀後感

Does anybody know why Dan Brown hates the Catholic church so much?
=========

According to Dan Brown, the Catholic church (not the Methodists, or Presbyterians, or Episcopalians) is the Antichrist, Beelzebub, and the source of all the evil in the world (okay, I'm exaggerating, but not by much). Was he locked in a confessional booth and forced to eat communion wafers for a month when he was a kid?

And does he really think that a fringe group of loonies saying that Jesus was married is going to bring down Christianity as we know it? One of the defining features of "faith" is that it has no connection to reality or truth, so believers are going to continue to believe regardless of what a bunch of heathens and pagans say.

㈢ 急需《達芬奇密碼》觀後感300字左右

時間:5月26日
地點:天河維家思華納金逸國際影城
人物:我&Isabelle
今天一早,參加畢業生晚會的演員們,就要綵排,我們的節目是Catwalk,被那個菜頭老師狂踩完我們的節目之後,我們散場各自節目各自飛。
想看the Davinci Code已久的我就心血來潮地約Isabelle去看,雖然之前聽《她他她》鄒愷光和吳君如都狂踩這部戲,但是由於富具爭議性的題材和全球的熱播,我還是對此充滿期待,想一看究竟,我和Isabelle就到Warner去看了,門票是60¥/張,學生有半價。去到離開場還有段時間,我們就去吃飯,我們見到門口的Soho餐廳做午餐的pomotion,28¥就有一個商務套餐,有entrée,soup,salad很便宜,就去吃。我在減肥,所以才吃了個fruit salad.
吃完之後進場看電影,看的人不多,一個廳也就那麼10個人左右。我在沒有宗教背景和沒有看原著的情況下,完全不能進入狀態,昨晚也就睡了4個小時左右,所以去到那一直打瞌睡,前面的情節人物比較多,我還沒記得誰是誰的時候,那個誰誰誰就死了,然後我都不知道它在說什麼,只是覺得很悶,很想睡。本來也有想睡,但是為了對得住戲票,所以忍著不睡。
大約看了大半個小時之後,我才進入狀態,看得明白一些,開始知道人物關系和情節,不過還是覺得悶,拍攝手法陳舊,不能引人入勝,女主角和男主角都沒有什麼發揮機會,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此片在嘎納電影節播出的時候會被踩得一文不值了,也不是商業片的拍法,就是穩打穩扎,沒有驚喜,只有沉悶,不過Isabelle看得津津有味,我後來還向她請教不明白的劇情和人物關系,總算弄明白了個大概。總的感覺就是,好像在看宗教版的《無間道》很多人你不到最後一刻你都不知道他是好是壞。
看完電影出來之後,去了天河橫街shopping放血,經過Angle Simple,Isabelle吃了好吃的香橙cheese cake,我就繼續忍口不吃。Angle Simple的蛋糕品種真的很多,生意很火,我看到很多人都吃很多,不過我覺得很胖。
快樂的一天,終於看完the Davinci Code,滿心滿足!我要快樂地過每一天。

《達芬奇密碼》自開映以來,新聞給予了充分的報道。
2小時30分的觀看之後,我對這部萬眾矚目的《達芬奇密碼》的評價是:一流氣氛、二流表演、三流劇情。一流氣氛:這里說的氣氛包括了畫面、音樂、剪輯等主觀感受
電影的畫面完美的表現出了原著的感覺,整部電影的每一格畫面都好似陳舊的歐洲油畫,雖然大部分場景都在黑夜或昏暗中,但並沒有失去藝術品應有的細節。色彩飽滿,色調明亮,畫面精緻卻恰到好處的沒有破壞電影整體的驚險感。
這部戲的導演朗-霍華德在《美麗心靈》中就表現過用特技畫面解讀謎語的能力,《達芬奇密碼》也是如此,《最後的晚餐》解密一段最為精彩。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場景是三人還有去英國教堂一場戲,除了主角之外,背景和行人用高速慢鏡虛掉,幾千年的歷史感躍然屏幕之上。
在為數不少的回憶場景,畫面用一種灰白色調表現歷史,既滄桑又不失華麗。整部電影的動作場景雖然多,除了白化病人出現的片斷並不激烈,不過導演用快速的剪輯配合音樂與音效,讓整部電影彌漫著緊張氣氛。
二流表演:每個人的表演都稱職,但合起來頂多算及格
在看電影之前,最擔心的就是電影的選角。湯姆·漢克斯和奧黛麗·塔圖的搭配被很多影評人形容不靠譜,我看了預告片和劇照,也沒找到兩個人的放電感覺。
看了電影,對導演的選角思路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由於導演想盡力還原小說的原著風格,所以難以設計出抓眼球的動作戲,這時演員的表演就變得尤為重要。選擇既有票房號召力,又演技高超的湯姆·漢克斯、奧黛麗·塔圖、伊恩·麥凱倫和讓·雷諾就在情理之中了。
就像之前所說的,雖然四位主演的表現分別看都很稱職,比如漢克斯皺皺眉就把幽閉恐懼症表現的但就是讓我感覺不到幾個人之間對手戲的爆發力。湯姆·漢克斯和奧黛麗·塔圖扮演的羅伯特·蘭登和蘇菲怎麼看怎麼不來電,眼神和動作除了「按摩」一段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交互。我在影片中後段,經常發現一度看了湯姆·漢克斯忘了奧黛麗·塔圖或者相反。
讓·雷諾更是獨立成章,和其他三位主角並沒有什麼互動關系。讓·雷諾自己評價角色說「當他發現他被自己曾經信仰的事實背叛之後,心理上產生難以磨滅的傷害」。真遺憾我也沒看出來。
四位主演的亮點是1939年出生的伊恩·麥凱倫,他扮演的雷提彬爵士表情生動,且貢獻了大部分的幽默片斷,尤其在他和助手之間。比起主角蘭登和蘇菲的平淡如水更是讓人贊賞,老戲骨就是老戲骨,更加期盼他接下來的《X戰警III》,伊恩大叔扮演的萬磁王怎一個帥字了得。
三流劇情:沒看過小說的人估計有點犯暈
雖然沒證據,但我堅信導演大概默認每一位來看電影的觀眾都是小說的讀者。
按理說小說改編的電影作品不應該在劇情上有什麼大毛病,但是恐怕丹·布朗這部《達芬奇密碼》是個例外,因為原著中最精彩、讓人拍案叫絕的地方或者是用大腦的思考過程,或者是語言的陳述。
這些片斷用語言來呈現恰當不過,但是如何用電影來表現就成了一個大問題。電影一開場的」斐波納契數列」(Fibonacci Sequence)和易位法就把這個問題暴露了,雖然畫面很漂亮,但我這個看過原著的人都覺得有點亂。
最重要的密碼筒一段,可能看電影的時間離我看原著的時間太遠了,不好意思,我竟然沒想明白是怎麼回事。不過還好,問了一圈,和我一樣犯暈的人不在少數。
作為一部懸念小說,讀者經常會感嘆:原來如此。但是由於電影把人物描寫的過於臉譜化,另外由於簡化了不少劇情的鋪墊,所以看這部戲的觀眾更傾向於感嘆:果然如此。層次立刻下來了。
不過雖然我批評它的劇情。說實話,我也想不出有什麼更好的改編方法。原著的信息量如此之大,如果完全照搬,估計就得拍一個上下集了。另外,解謎的場景雖然不能讓人滿意,但也很理解導演的作法。總不能演」斐波納契數列」的時候,把畫面切掉來講一段數學題吧,那不成科教片了。
盡管如此,如果沒有一定的宗教知識背景,且沒看過原著,我估計觀後感一定是:暈。

㈣ 達芬奇密碼(電影) 觀後感 中文 500字

《達芬奇密碼》這部小說剛剛上市,我就在網上第一時間讀到了它,在感嘆網路之方便同時,更為小說環環相扣的緊張情節和巧妙的推理,令人震驚的見解所深深吸引。有點懸疑,有點推理,有點偵破,有點間諜,有點背叛,有點愛情,有點歷史,有點文藝,有點學術,有點暴力。我不是堅決排除異己的宗教保守主義者,也不是狂熱的異端主義者,所以對這類兩方面結合的作品,抱著一種旁觀者的心態,看得津津有味。當這部小說帶來的風暴漸漸平息下來之後,06年又颳起了另一股全新的密碼熱,這部吸引了全球眼球,被人褒貶不一,甚至連教宗都親自關注的小說被搬上了屏幕,它強勢的宣傳以及雜志上,滿大街張貼的令人興奮的海報都使我有點急不可耐,迫不及待的想等到5月19號全球同步上映的那一天一睹其芳容。

看來上映之前花大手筆作的宣傳果然是效果不錯,這些天來《密碼》似乎成了街頭巷尾最熱門的一個話題,網上的資料也是千奇百怪。經過一番比較,最終選擇了搜秀影城。放映廳不大,不會很雜亂,並且是英文原版——這樣的片子如果看配音版的實在是一件非常掃興的事情。

兩個多小時之後,人群流出放映廳,一架空電梯上來,我隨十多位男男女女涌了進去,大家一個挨一個溜邊站成菊花形,透明的梯門悄沒聲息的合上,電梯開始勻速下降。所有人都互相面對著站直了身體,沒有表情,沒有人說話,沒有人移動。門外連續顯示著一層一層明亮的商場,購物的人流,黑色的牆體和糾結的線路,讓人感覺彷彿是一場後現代的行為藝術。降到三樓左右,一個年輕女孩打破了沉寂,帶著調侃的語氣說「片子最後要說明的就是,人最終還是要皈依宗教」。她的男友附和的乾笑了一聲,隨即又恢復了沉寂。一層到了,緊貼在一起的人們慢慢散開,穿過窄窄的電梯門,順著一條已經打烊了的商場便道,混入了流光溢彩的夜色中。

我知道教會對這部影片的立場,但這並不妨礙我對它的熱情。在此之前我也收到過網路、手機上教內人士發來諸多抵制《密碼》並要求轉發信息,我不跟他們理論,只是冷笑一聲刪除了。且不說我的觀點,單是對那種要求連鎖轉發的惡俗信息,我已經受夠了。

我實在是不能理解,《達芬奇密碼》這部小說上市已經很久了,雖然也引起過小小的風波,但直到電影上映之前基本上都是平安無事的。但為什麼電影的製作一完成,就突然引起了國內外這么大的反應呢?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拍得並不令人滿意。嘎納的觀眾甚至在首映結束之後連象徵性的掌聲都沒有,甚至不耐於禮貌的觀看片尾字幕就起身離開。連我這個並不內行的觀影人都覺得失望。片子有好多鋪墊性的內容沒有交代,如白化殺手賽拉斯臨死前悲哀的說「我是個鬼」,但在此之前並沒有介紹他作為「一個鬼」的悲慘身世和在主教的照顧下「變成一個人」的經過。這就讓沒有讀過原著的觀眾完全摸不著頭腦,更無法體會當其以為自己誤殺了主教,失去了恩人和生存的意義,在絕望,無助中發現自己又回到了「一個鬼」的狀態時那種痛苦。其次,原著中提出的觀點——聖杯的說法,達芬奇作品的象徵意義,抹大拉的身份……都有翔實嚴密的論證(也是因此吸引了全世界的不同層次的好奇讀者),而在電影中,好多重要的論據都沒有出現,只是相當突兀的提出結論,然後再一兩個易於影視表現,卻只是起輔助論證作用的論據來支持觀點。不僅不能讓人信服,甚至覺得滿可笑的。而影片的最後,聖杯傳人放棄了將自己的秘密公布於世,而是選擇了宗教和安穩的生活,並且所有隱修會成員也表示從來沒有要把這個情況公開的意願。可憐的主教痛失愛徒,又發現自己實際上被利用,他維護宗教安定的願望反倒是為了成全那個利慾熏心,以聖杯的秘密來要挾教會從而獲得金錢和權力的「大師」。所有與教會對立的因素都從影片中的隱修會,聖殿騎士,事工會主教這些現實存在的人物中排除,而把所有的「罪過」一齊推給了那個虛構出來的邪惡的「大師」。這一點顯然體現了作者在自己說完一番故事後對現實宗教的刻意維護。也是用這種方法來暗暗的提示讀者應該怎樣選擇。

參考所有我收到的信息,總的來說憤青義士們無非是給《密碼》定了兩條罪狀:反對教會,污辱耶穌。但我從原著看到電影,卻始終沒有覺得有哪一點有污辱耶穌基督的傾向。作品自始至終承認耶穌是一位偉大的領導,只不過是它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觀點,就是所謂的聖杯,耶穌在世的妻子。但就憑這一點,能算是污辱么?我不接受。倘若丹 布朗在作品中宣稱耶穌是一個強盜,叛國者,殺人犯,我會毫不含糊的承認這是污辱。但僅說主耶穌有一位妻子就是對他的污辱么?我並不認為婚姻是骯臟的,教會也不這樣認為,並且還將婚姻定為一項聖事。那麼,就算有人宣稱耶穌有過婚姻,那也只是他人性在世的一面行使了作為人的一件聖事而已,何辱之有呢?還是人們都習慣性的覺得耶穌基督就應該是身著素衣白袍,留著棕色或黃色的卷發,說話句句是福音,大智大德,無情無欲。當然,這是人的極致,是人和神的統一。但是,教會也是承認耶穌是神性和人性的完美結合,那麼當他作為一個在世的人,在其人性的一面中,假使做了一些凡夫俗子都會做的事情,那也沒有什麼使其聖名受辱的成分了。否則,他著人性的一面也不是「人」,而是一個「半神」。

關於對教會的反對,我也無法認同。「反對」這個詞用得太大。作為一部暢銷小說,作者的唯一目的只是賣錢,吸引讀者。反對教會這件事嘛,工程太大,覆蓋面太廣,對我更是沒什麼好處。以我僅有的生命費盡心機去做這樣一件不能為自己謀利的事情,對不起,不值得。或許有人會說,以反教會的言論來賺錢,那是不擇手段的卑鄙做法。那麼,我建議你先去喝一杯冰鎮檸檬水,把暴躁的頭腦冷靜下來,再不行就把自己關進冰櫃里,等你渾身發抖,打著大阿嚏的時候,再來考慮這個問題。在這個故事中,宗教只是一個素材,而不是主題。《西遊記》圍繞著佛教展開,幾個和尚前往西天取佛經。其間宗教觀念混雜,佛道教的神靈同台而宴,佛祖和玉皇大帝津津有味的嘗美食,侃大山,觀歌舞。菩薩和中國民間自然崇拜的神靈(山神,土地)合作甚歡。想必也有不少跟兩者各自的宗教相違背之處,但是後人也並沒有把其當作一部宗教典籍來閱讀,信徒也並沒有把這些關系復雜的各路神靈當作自己的信仰。同樣,《密碼》所說的故事,只是以宗教作為背景,而主線則是自己的構思和創作。因此給它扣上一頂「反對教會」的大帽子,這個罪名未免太大,太過激了。況且,作為一個流傳了幾千年的,至今仍然是完全強勢的宗教,完全沒有必要為一本暢銷小說或者一部商業電影大動肝火,批判抵制甚至教宗親自出面反對。百年古樹有牢固的根基和人們的愛護,是不會因為一隻雀鳥在樹梢上築了個鳥巢就從此枯敗的。而且,近兩年的《密碼》風波就好比個人問題事件。如果一位大公司的最高領導聽見自己的下屬之間互相流傳著一個庸俗的故事,說自己不是現在母親所生,而是一個私生子。那麼,他應該如何解決這種風言風語呢?召開公司全體大會,公開嚴肅地宣稱這種謠言不是真實的,是捏造,大家不要相信這樣的說法……我想這是不明智的,有些事情越抹越黑,員工們只會覺得他是在拚命辯解以維護自己的隱私而更加相信。相反,如果不去過問這件事,等那些員工們傳膩了,覺得無趣了,這種說法也就自然銷聲匿跡了。當初炒得再熱火現在也不會有人在乎,不再相信了,最多當成公司一個壓箱底的稗官野史罷了。同樣,對於《密碼》的處理也不應太過沖動,嚴肅地宣告要圍追堵截。那隻會讓人們越來越相信小說中虛構的聖杯故事.

說到這里,我忽然有一個奇怪的想法。或許,這部小說/電影就是丹 布朗給人們開的一個現實版的「聖杯玩笑」。《達芬奇密碼》就是布朗自創的聖杯。而教會果然上當了。而當布朗把這個自製的聖杯往地上那麼一放,就引起了教會的極大反應。大規模抗議,抵制,聲明……恨不得把它徹底毀滅以防止人們發現這個聖杯從而動搖了信仰的根基。就在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在世界各地影院的屏幕上輾轉奔波,破譯聖杯密碼的同時,一場現實的聖杯之戰也在教會和作者,小說出版商,影片發行商之間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而這個大玩笑的創作者,丹 布朗正蜷在被子里抱著枕頭笑得渾身發顫……

㈤ 達芬奇密碼觀後感英文100詞初中生水平

達芬奇密碼英文觀後感,初中生水平,見附件。


㈥ 求兩篇英語電影影評(一片要動畫片)

《WALL.E》
影片的前40分鍾——幾乎沒有對話,銀幕上也幾乎沒有出現人類形象——是一出風趣優美的電影詩篇,觀眾要過許久才會深入它黑暗的隱喻之中。場景是一個雜亂的城市,密布著摩天大樓,除了一個破舊的勤快機器人和他忠心的蟑螂夥伴外,沒有任何人類出現。朦朧的陽光透過灰塵,照著一片可怕的風景,顯示「後啟示錄」的死寂。這是一個沒有人類的世界,你或許可以說沒有任何生機,盡管有過去生命存在的證據。

我們已經習慣了期待皮克斯的驚奇,但是《星際總動員》確實開辟了新天地。它帶給我們G級(成年與兒童都適宜觀看的)的、電腦產生的、我們潛在滅絕的圖景。這不是近來投入此陰森主題的唯一電影。隨著全球變暖,人類的消失成為一個熱門話題,許多導演都對之關注,如史蒂芬-斯皮爾伯格(《人工智慧》)、弗郎西斯-勞倫斯(《我是傳奇》)、奈特-沙馬蘭 (《滅頂之災》)以及維納-赫爾佐格。在他最近的記錄片《在世界盡頭相遇》中,赫爾佐格先生沉思道「人類在此星球上的存在不會真正永續」,這個觀點在《星際總動員》的下半部中幾乎是逐字逐句地表達出來。當異想天開的皮克斯工程師和情緒化的德國導演發出同樣的信息時,也許我們該報以注意了。

《星際總動員》並不全是陰郁和毀滅。毫無疑問地,它是一部鄭重其事絕非簡單化的生態寓言,但它還是一個令人沉醉的、甜蜜簡單的愛情故事,感情的純潔帶著卓別林式的風格。在另一個層面,它帶著科幻的色彩,提到了《2001太空漫遊》、《異形》、《 酷狗寶貝:月球野餐記》中的一切。但是電影最公開、最堅持的引用對象是《俏紅娘》,這部老舊的錄影帶為主角提供舞蹈和愛情方面的指導。那首古老的、快被人遺忘的音樂,隨同Jerry Herman的歌詞、Louis Armstrong的低聲吟唱,成為瓦力(片中機器人)對我們的紀念。他是一個凹痕累累的苦力小機器人,已經過了計劃的報廢期,整天做著徒勞、機械的作業:收集、壓縮垃圾。他的名字Wall-E是「廢物安置裝載運送者-地球類」的縮寫。但是對於瓦力來說,並不是他發現的一切都沒有價值。在他和蟑螂躲避塵暴的銹鐵船中,他小心收藏了一些寶貝,包括芝寶打火機、炊事用具和一個魔方。

瓦力對一個失落文明工藝品的親切珍視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也是人類心智的產物。而《星際總動員》(由皮克斯的骨幹Andrew Stanton導演、由Andrew Stanton和Jim Reardon編劇)的天才之處是,他提醒人們,創造和毀滅是硬幣的兩面。人類被致力於製造和消費更多物質的經濟行為驅離家園——瓦力最終知道我們沒有消失。但是人類產生的一些東西證明是有用、有趣、珍貴的。一些東西甚至能夠創造出靈魂。

觀察瓦力的周圍環境,觀眾們了解到,在過去的某個時候,一家叫Bnl(英語「買N大」的縮寫)的集團公司,用它的超大型商場和數以噸計的垃圾充斥了地球。最終公司把它的重要客戶載到一個太空站上(艦長是Jeff Garlin),在那兒他們漸漸變成由新一代特殊機器人服務的、肥胖懶惰的群體。一個叫做伊夫的研究探查機器人(所有機器人的姓名均為縮寫,性別均由儀表顯示),降臨地球,令瓦力動心。

他們的求愛過程帶著一些熟悉的模式。如果把本片看作浪漫喜劇,情節類似於一個卑微的清潔工愛上了一位超模兼槍法精湛的頂尖科學家。(我承認對此有所顧慮,但電影片名讓我釋然。——譯註:電影英文名Wall-E,是「廢物安置裝載運送者-地球類」的縮寫。)瓦力是傳統的老式盒子機器人,咯吱作響,布滿鉚釘,外表凹痕累累、銹跡斑斑。他意志堅定,但不夠聰明,也不酷。而伊夫,身形猶如加長的蛋,就象下一代的iPhone一樣酷,輕聲細語,除了興奮的時候能夠毀滅一切。她和瓦力通過喳喳嘰嘰的聲音交流,有時候能夠拼成詞語。不知怎麼地,他們對於渴望、惱怒、不在乎、忠誠、焦慮的微妙表達,實現了一種超自然的修辭。

他們被賦予如此豐富的人性,是因為皮克斯標志性的細心造型設計和經典攝影剪輯。豐富的技術資源讓瓦力輕而易舉地跳離廢棄的地球,來到空間站的純凈大氣層中,這是與製作人員帶給角色和主題的嚴格完整相一致的。

Stanton先生並沒有把這個環境劇變的寓言變成一個責罵他人、自我滿意的訓斥,他熟知在使用大眾電影媒體進行企業消費文化批判時固有的矛盾。空間站的居民,習慣了被機器人照顧,退化成了類似巨嬰的物種,面部柔軟、軀干圓滾、四肢弱小。消費資本主義分析任何潛在需要、讓顧客使用盡可能方便,具有一種將消費者幼兒化的力量。但是當這些空間居民靠在躺椅上,眼睛盯著顯示屏,從巨大的杯子里獲取卡路里,這些過度發育的太空巨嬰看上去就象電影院里的觀眾。

換句話說,他們就是我們。而和我們一樣的是,他們也不盡壞。來自瓦力的悖論是:驅動社會發明新事物,改進舊事物,從而產生銷售、購買、製造、收集行為,創造潛在災難的同時也發現了規避災難的可能。或者說,創造瓦力這個垃圾世界(我們的世界)的沖動,同時也通過藝術讓世界變得美好。
《達芬奇密碼》
從原著小說被翻譯成44種語言、在全球銷量超過5000萬本的熱潮,到作者丹-布朗被指剽竊掀起的軒然大波,再到被西方教會目為反基督的異端電影遭到梵*蒂*岡的抵制,《達芬奇密碼》(The Davinci Code)從面世的那一天起便註定要對傳統的基督教帶來顛覆性的沖擊,值得慶幸的是教會掌握政權的日子早已成為歷史,無須再擔心打著耶穌幌子的黑色恐怖瘟疫會再次蔓延,多元化的社會里,基督教不可一世的地位終於露出了平凡的一面。

自己一向對宗教文化不感冒,之所以能堅持看完原著多半是因為丹-布朗精妙的文筆與高潮迭起的懸念情節,不過對把原著搬上熒光幕的商業行為持懷疑態度,畢竟文字帶來的想像空間與視覺、聽覺等多重感知形成的復雜認知截然不同,許多東西一旦具體形象化往往就容易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尤其是《達芬奇密碼》這類靠製造懸念、解讀復雜西方宗教歷史神學符號、營造心理驚悚的作品。結果雖然有Ron Howard、Tom Hanks和Audrey Tautou攜手合作,雖然作為電影藝術最高殿堂嘎納電影節的開幕電影,《達芬奇密碼》依然差強人意,只是費力不討好的製造了120分鍾的沉悶懸疑。

即使寬容的看待電影,把是否忠於原著放在一旁,《達芬奇密碼》也缺乏連貫的緊迫感和抽絲剝繭的驚悚元素,Tom Hanks和Audrey Tautou在影片中的角色本來註定他們不是《職業特工隊》式的「Superman」,過多的火爆場面只會起到喧賓奪主的反效果,可影片開始Ron Howard偏要安排Audrey Tautou來一段超「辣」的車技Show,這馬上就將一個弱智女流定位成超凡脫俗的強者,Hollywood式的娛樂標准即霸道又惹人生厭。按照小說的風格與結構,《達芬奇密碼》應該是一部充滿文藝懸念的電影,如何把復雜的謎題化繁為簡,讓觀眾參與到解迷中,可以說是影片成功與否的關鍵。可惜零散的劇情、蒼白的人物塑造,單純依靠Tom Hanks比手劃腳就解開神學符號,未免太過兒戲,尤其是最後「Apple」的解密過程簡直就是大話西遊,令人啼笑皆非。Tom Hanks的力不從心、Audrey Tautou的不入戲,兩人無法擦出預期的火花,加上巴黎倫敦濃郁的藝術氣息、以及宗教的神聖、膜拜氣氛又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走馬觀花,都成為《達芬奇密碼》空有包羅萬有的野心,卻有漏洞百出的臭皮囊一樣,成為食之無味的「雞肋」。

全片最光芒四射的應該是苦行僧Silas這個角色,他背負的罪惡感,他心靈上承受的痛苦遠甚於傷痕累累的切膚之痛,在狂熱的宗教信仰和冷酷的眼神中,我們讀到了很濃厚的悲劇味道,Ron Howard在他身上著墨不多,但卻顯示了深厚的功力,無論鏡位還是背景音樂的烘托,他赤裸的身體充滿神秘感與強烈的威懾力,遠比兩位主角更具有感染力。

對於宗教信仰的問題不想討論太多,如果像我般對晦澀的西方宗教觀點束手無策的話,《達芬奇密碼》的電影會比小說更生動也更通俗,這個故事有點像野史,可以觸動人們骨子裡先天的好奇心(其實也就是八卦),康斯坦丁大帝的「豐功偉績」在我看來最能代表宗教的本質,說穿了只不過是統治者的工具和謊言而已,基督教清除「女巫」的運動倒讓我想起電影大師德萊葉的《憤怒之日》,人性的殘忍與黑暗,即使冠以堂皇的借口,依然令人觸目驚心。

㈦ 電影但丁密碼200字英語影評

《但丁密碼》是繼轟動全球的《達芬奇密碼》和《天使與魔鬼》之後,導演朗·霍華德與湯姆·漢克斯第三次將丹·布朗備受矚目的羅伯特·蘭登傳奇故事搬上大銀幕。影片講述了失憶的符號學教授羅伯特·蘭登在女醫生西恩娜的幫助下,試圖擺脫敵人的亡命追殺,爭分奪秒尋找線索,以粉碎神秘人慾使地球變成詩人但丁所描寫的「地獄」這一陰謀的故事。曾兩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導演朗·霍華德此次攜手好萊塢班底,在原汁原味地保留原著故事基礎上,也將為走進IMAX影院的觀眾身臨其境地呈現出一場圍繞驚天陰謀展開的「最強大腦」較量。

㈧ 達芬奇密碼的英語影評謝謝

達芬奇密碼的英語影評,見附件。

如果看不到附件,請用電腦訪問。


㈨ 達芬奇密碼電影影評100字

達芬奇密碼,感覺盛名之下,其實難負。電影情節還算緊湊,懸念迭起,但很多情景發展的有些過,象老頭的司機死得就莫明其妙。
有兩點想法:
1、西方宗教史十分復雜、厚重,東方人很難理解。幾千年來圍繞著基督教的矛盾沖突不斷。不乏暴力、血腥。人生來有思想,就會有信仰。解決個體信仰自由最終之道是――「寬容」。
2、密碼到底是靠猜還是算?如果可以用機器算出來的密碼不是好密碼。

閱讀全文

與達芬奇密碼電影英語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酷炫的英文電影 瀏覽:647
棋王電影結局王一生死了嗎 瀏覽:916
關於電影天下無賊的英文作文 瀏覽:867
日本粉紅愛情電影 瀏覽:294
最好的朋友法國電影 瀏覽:913
電影票的出票時間是什麼意思 瀏覽:862
王晶拍攝的一部抗日電影 瀏覽:773
電子音樂對電影的作用 瀏覽:606
求好看的美國動漫電影網站 瀏覽:252
打分手炮電影完整版 瀏覽:356
懸崖之上電影票五一觀影 瀏覽:999
午夜驚魂電影免費看完整 瀏覽:142
網路大電影的黃泉 瀏覽:487
抗日戰爭黑白電影的名字 瀏覽:739
我的姐姐喜歡看電影英語 瀏覽:20
周潤發劉德華周星馳合作的電影 瀏覽:762
想要成為我們的演員韓國電影 瀏覽:146
怪胎電影免費完整版在線觀看 瀏覽:594
大什麼魚兒童電影 瀏覽:127
告白失敗的英文電影 瀏覽: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