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丘吉爾傳》讀後感
-------讀《丘吉爾傳》有感
《丘吉爾傳》是我在好幾年前讀過的,是我看的第一本人物傳記。
《丘吉爾傳》真實地描述了英國著名首相丘吉爾的生平事跡。丘吉爾出生於顯赫的貴族家庭。他的祖先馬爾巴羅公爵是英國歷史上的著名軍事統帥,是安妮女王統治時期英國政界權傾一時的風雲人物;他的父親倫道夫勛爵是上世紀末英國的傑出政治家,曾任索爾茲伯里內閣的財政大臣。祖先的豐功偉績、父輩的政治成就以及家族的榮耀和政治傳統,無疑對丘吉爾的一生產生了十分巨大的影響,在他成長為英國一代名相的過程中具有關鍵性作用。他們為丘吉爾提供了學習的榜樣,樹立了奮斗目標,也培育了他對祖國的歷史責任感,成為丘吉爾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建功立業的強大驅動力。
沒有人會想到,這樣一個偉大的英國首相,童年的時候竟然有口吃。在他3歲的時候,說「媽媽」和「爸爸」都很吃力。幼年的他,在保姆的幫助下,克服了口吃的困難,為他未來的政治道路上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困難沒有把丘吉爾打倒,反而造就了一個偉大的演說家。
中學時代,他在哈羅中學屬於末等生,便去考桑赫斯特陸軍軍官學校。兩次考試,他都名落孫山。第三次,他終於及格,進入了心儀的學校。但他和步兵班失之交臂,被分在了最差的騎兵班。他沒有因此氣餒,卻於其中,處之泰然。在軍旅生活中,他不斷為自己補充知識,學識日趨豐富,在很多方面都比別人技高一籌,這為他今後的道路創造必備的條件。軍校生活結束後,原來哈羅學校的末等生,竟然成為桑赫斯特陸軍軍官學校158名學員中的第八名。困難沒有打倒丘吉爾,反而使他具備了淵博的學識。
最大的困難,還是在他任英國首相時期。一戰後的英國,和平主義盛行,軍隊廢弛,裝備陳舊,全國處於「歌舞昇平」中。對海對面的納粹德國,當時的英國首相張伯倫推行靖綏主義。當納粹吞並捷克時,張伯倫竟然以他國利益,換取個人和平。丘吉爾上任後,面臨著巨大挑戰。海對面的納粹德國已經幾乎佔領了整個歐洲,正對英倫三島躍躍欲試,摩拳擦掌。丘吉爾用著他孜孜不倦的精力帶領英國人民抵抗異族侵略,直至迎來了最後的勝利的曙光。困難還是沒有打倒這位偉大的首相,反而激發了他的能力和潛力。
回顧英國首相丘吉爾的一生,處處是困難,他能夠有條不紊、精力充沛地處理。
讀罷這本書,讓我想起了一句話:「風暴沒有把樹掛倒,反而讓樹扎得更深。」丘吉爾就是這樣的樹……
2. 我的早年生活讀後感 我想對丘吉爾說作文
「我是一個螢火蟲。」在丘吉爾眼裡,每個人都有著自己閃光的地方。不要認為自己在某個方面不行,就認定自己方方面面都不行。最終的成功不是看你有如何卓越的才華,而是你自己對自己有沒有信心。如丘吉爾雖然他拉丁文很差,但他一直沉醉於自己喜歡的科目當中。所以,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放棄自己,要善於發覺自己的潛能。不是有句話這樣說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在拉丁文的考試中,他一道題也沒答,卻因此進了哈羅公學,因為威爾登博士能從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
正因為丘吉爾被分到了差班他才有機會學習自己喜歡的科目,也因此獲得了比那些聰明的學生更多的優勢。
在最後一名的同時他又通過抽簽繪制了愛爾蘭國家的地圖,成功地通過了軍隊的徵兵考試。又因為從小都有指揮才能,學會了軍事專業的各項才能。
現在很多學生,因為自己被分到了差班對自己以後的前途失去了信心,導致今後的發展越來越退步。其實,那些失敗者失敗的原因不是自己從前沒認真學習,而是他們沒發掘自己的才能,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所以,我們應該向丘吉爾學習,不要愁於自己的不足,而是要對自己的特長充滿信心。
讀後感:
「每個人都是昆蟲,而我是螢火蟲」多麼恰當的比喻,當你慢慢在讀一篇文章時,好像只是在寫一些平淡之事,
但當你在仔細讀時,就想在大海上迷失的方向的時候,一個微笑的女孩給了你人生的指南針,我獨自長吟,我喃喃自語,作者在成績非常不好的前提下。還是考上了學校,但在中國的話作者會考上嗎?不用多問,不能,中國就是讓很多成才的人才,和工作側身讓過。
在看一下作者在考入軍官學校的時候,是他運氣好,多少人會說這么一句。但在我看來切不是,因為就算他知道的紐西蘭的地圖,她沒有努力一怎麼會考上呢,因為蘋果不知道落了幾百年,但只有牛頓去思考,所以不要說上帝沒有給你機會,只是你不會思考罷了。
錫兵在我們眼的玩具,但作者切讓興趣變成了自己的才能,因為我們不一定都是優點,但要把優點放大,這樣你才會發光。
不要總是說上帝沒給你機會,
因為你沒有參考
只有少數在思考-----
學校如翻滾洶涌的大海。
只有無知的人會沉下---
而聰明的人會游覽。
「那無聲的私語在我的耳邊
似曾幽幽的吹噓,―
像秋霧里的遠山,半化煙,
在曉風前卷舒」
————如果覺得好就採納吧
3. 電影觀後感
《功夫熊貓》講的故事和阿甘正傳很像,劇中的主人公熊貓阿寶是一個傻根似的喜劇人物、憨厚、懶、饞、幻想、不折不扣的樂觀、幽默,讓人一看到它的臉的表情就很想笑。片子的開頭,是一個夢「阿寶夢見自己成為神龍大俠」,一覺醒來,面對現實,發現自己只是一個麵食店的小工,原來夢想和現實差距這么大。武林大會,龜大師要選一個人做神龍大俠,這位阿寶氣喘吁吁的上山,卻發現已經晚了,比武大會開始,大門對它關上了,它只能趴在門外看,它嘗試了很多辦法想撞進去,最終坐著爆竹進去了,恰好掉在了龜大師的面前,龜大師一指「就是你了」——一個什麼都不會的胖熊貓,居然在眾多的高手中間被指為神龍大俠。應了那句話了,宿命不是你去追的,而是它追你的,運氣來了,跑都跑不掉。這位阿寶一直推脫,自己什麼都不會,其他人也納悶,這么一個又懶,又笨,又饞的胖熊怎麼能成為神龍大俠呢?簡直是笑話。
影片到了這里,我想起美國這個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扮演的角色,這個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前是一個不足道的小角色,安心發展自己的國內事務,直到兩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這個國家被迫參戰,最終取代了英國等老牌國家成為世界的警察。丘吉爾戰後對羅斯福說,英國已經衰落了,能夠領導世界的角色唯有美國。羅斯福說,不,我們不想領導世界,也沒准備好。丘吉爾說,非美國不可了,這是歷史賦予美國的責任。美國如同一個天真的胖熊,在其他國家為了霸權而爭得你死我活的時候,它在一邊看著,時不時過來插兩句話,最後似乎是理所當然的被推上了世界警察的位置。陰差陽錯,一個局外人居然變成了核心人物。
但是如同龜大師說的,生活沒有意外。阿寶留了下來,接受師傅的培訓。師傅帶了四個徒弟,分別是武藝高強的老虎,螳螂,孔雀,猴子,看不慣這種事情,於是對阿寶百般刁難,認為它的能力不足以勝任,完全是運氣好。胖熊傻乎乎的,對誰都帶著微笑,絲毫不介意別人的冷落和誤會,不知道是智商低還是有意為之,一副憨厚、笑呵呵、傻根似的樣子。生活依然好吃懶做,無憂無慮,但還是不會習武。師傅最初想把它趕走,但是熊貓臉皮太厚,於是留在了這里,生米煮成熟飯,死馬也只能當活馬醫了,只能教會這個笨熊貓武功了,讓它成為神龍大俠。
這時候,象徵著邪惡的大龍越獄了,大龍是師傅過去的弟子,非常聰明,也非常有悟性,武藝高強,但是心術不正,一心想奪取神龍秘笈,成為天下第一高手,最終被龜大師降服,送進了監獄里。但是大龍想辦法越獄了,殺死了監獄所有的看守,這對和平是一個威脅。龜大師這時候也快死了,師傅問龜大師如何教,龜大師只留下了兩個字「相信」。你相信能教會它武功,相信能把它變成神龍大俠,就一定能行。
但是阿寶的懶、笨和饞,讓人無法相信這么一個胖熊就是神龍大俠,師傅更是絞盡腦汁,不知道如何教會它武功。最終,發現了,用它自身的特點對症下葯,也就是針對它好吃的本性教他武功,效果非常不錯,阿寶的進步很快。終於到了一天,准備把神龍秘笈交給它的時候了,阿寶得到了神龍秘笈,打開一看,居然是空的,什麼都沒有。這讓它百思不得其解,神龍秘笈究竟意味著什麼?這時候,它的父親,一個麵食店的老闆,告訴它做麵食的秘笈——「最大的秘密就是沒有秘密」。於是它悟到了,秘笈就是沒有秘笈,相信自己可以,就一定可以,高超的技藝不專屬於某個人,普通人也可以變成大師,它是沒有神秘感的。大龍闖進山裡,殺死了很多人,阿寶出現了,這位不會武功、一臉憨厚和傻樣的、饞、懶和笨的人,和一個聰明絕頂、武藝高強的人鬥法,最終阿寶用最朴實的辦法贏得了勝利,保衛了和平。一個最不可能成為神龍大師的人最終變成了神龍大師,這也許是美國夢的最好註解,它宣揚的是樂觀和希望精神,一切皆有可能。片中多次有著「面對現實吧,現實一點吧」這樣的話,和一貫的美國精神類似的,最終,理想戰勝了現實。
全片中充滿笑料,幽默,不乏人生哲理。是一部值得看的好片。最核心的觀點是宣揚一種精神勝利法——無論起點多麼低,希望是永存的,只要不放棄,敢於做夢想,最終必能夢想成真,成功沒有秘密,秘密就在於選擇相信;面對困難,樂觀幽默,時不時自我解嘲,它都是克服困難的好辦法。如同迪斯尼的米老鼠誕生在二戰、經濟危機的時候,米老鼠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卡通人物,因為它的故事帶給人們樂觀和希望,讓人相信,面對殘酷的現實,要選擇相信未來,心懷希望,樂觀。美國的這部動畫片繼承了一貫的唯心觀、美國夢、阿甘等樂觀主義精神,在幽默和搞笑的氛圍中,讓你受益很多,很受啟發。
4. 大國崛起 觀後感1000-1500字左右
希望對你有幫助大國崛起讀後感
不知道大家看了中央2套最近播出的《大國崛起》這部記錄片(或書籍)沒有,這部記錄片根據歷史事實描述了自15世紀開始,500年的時間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九個國家相繼稱霸世界,成為超級強國的歷程。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失,是一部真正的強國文明的進步史。作為一個中國人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強國夢,為國人樹立怎樣的思想,不得不向強國學習,而是學習世界列強,不是向階級弟兄學習。
看了這部紀錄片,讓我想起了中國近代可悲的閉關鎖國政策,正是中國傳統的自閉,導致了中國從此落在了強國的後面,而且是一潰千里。不由得讓人想起漢武帝出兵討伐匈奴,唐太宗興兵擊退突厥。在局限性和平的謊言下,國人的強國夢又被蒙蔽了。但這不電影是喚醒國人的一個起點。傳統的居家過日子思想已經過時,勢力的擴張才能換來強盛,這部呼喚擴張與競爭的影片,第一次給了帝國主義列強一個公正的定位。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古國,而這部記錄片恰恰又說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國首相丘吉爾的一句話:「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願意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統一信仰,信仰決定了文明的統一。這樣才能使國家通過輸出自己的文明,從而決他奇特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葡萄牙位於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南部,面積92391平方公里,2003年時人口約1010萬。這個國家的面積和資源還不如中國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圖上還不如一粒葡萄乾大,15世紀時不到100萬的人口,打破人類傳統的亞歐非三塊大陸的傳統。當初僅僅是為了獲取香料(即胡椒粒,用於保存食物),為了這個簡單的願望,葡糖牙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航海時代,在恩里克王子的率領下開辟了南美洲,而恩里克王子這位偉大的航海家,卻從沒有一次遠洋的經歷。
德國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個實行了義務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在國民素質整體提高,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國家,使得鐵血宰相俾斯麥發動三次王朝戰爭,在攻陷法國首都巴黎後,德軍總參謀長毛奇自豪的說道:「德國的勝利早已在小學生的講台上決定了!」
蘇聯為了盡快成為世界強國,把重工業列為國家的首要發展目標,直到今天我們對俄羅斯的航母、潛艇、驅逐艦和先進的導彈都耳聞目染,但是在這個重工業發達的背後,充分暴露了輕工業的薄弱,使得現今的蘇聯加盟國都普遍缺乏生活日用品。這幾天網上又盛傳俄羅斯人口快速下降,2050年可能跌破1億的消息。並非空穴來風,我一個東北的朋友對我說過,俄羅斯並不是養人的地方,由於極度寒冷,北亞地帶普遍生育率地下。另一個側面因素,俄羅斯男人酗酒成性,使得很多俄羅斯婦女更喜歡嫁到中國。
上面三國家的進步是給我留下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個強國要崛起必須先喚醒整體國民的整體願望。總而言之,任何一個國家想要崛起不僅僅是休生養息,更學要高層決策者的思想一定不能落後。片子里這樣強調過,二戰前的強國,不論勝敗,無論輸贏,無論受到怎樣的重創,戰後依舊是這些戰勝國與戰敗國的世界。德國與日本雖然是戰敗國,也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但是他們早已有了先進的社會體制,所以在戰後幾十年又可以迅速恢復,依舊是世界強國。
中國一貫自稱是不結盟國家,而這部記錄片第一次首肯了結盟是強國之路必須走過的歷程。阿盟、歐盟、非盟、東盟等一些聯盟的建立,本來是視作小國聯合對大國的懼怕,但實際上區域的一體化的形成,已經證明了結盟對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發展的巨大優勢。令人興奮的是中國已經看到這一點,雖然不能說有絕對的同盟,但局域上的聯合已經體現出富國強兵的好處,上海合作組織也許就是戰略結盟的開始。也許結盟戰略是將來中國發展的更大優勢,我們期待中國真正盟友得出現。
中國人迫切渴望能恢復的漢唐王朝時期的那種榮耀,前幾年還只能是抱怨下崗,就業再就業問題,如今看了中央2套《大國崛起》這部片子,使我對現今中國的發展思路有了新的認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九個國家的強大無一例外都是依靠對外擴張而實現,而現今把這九個列強的發展告訴我們國人,便是要把中國從一個悶頭固守的國家,變為一個擴張性的強國。增強國民意識,擴張國家實力的新強國思維已經在沉睡多年的中國誕生。
5. 二戰人物丘吉爾觀後感
英國首相 被稱為「戰火中的紳士」 而且還是作家。
6. 丘吉爾傳讀後感3000字左右
魅力,沒有爭議——《丘吉爾傳》讀後感
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帶領英國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偉大勝利的民族英雄,是與斯大林、羅斯福並立的「三巨頭」之一,是矗立於世界史冊上的一代偉人。他不僅是一代名相,也是一代文豪,一生留下了無數精彩著作與演說,並最終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這樣的成就在二十世紀的政治家中是絕無僅有的。 丘 吉爾出身於聲名顯赫的貴族家庭。祖先的豐功偉績、父輩的政治成就以及家族的榮耀和政治傳統,對丘吉爾的一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為丘吉爾提供了學習的榜樣,樹立了奮斗目標,也培育了他對祖國的歷史責任感,成為丘吉爾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建功立業的強大驅動力。丘吉爾從小性格孤僻而且倔強,不擅長與人交流,自製力差,經常違反規定。他不感興趣的科目成績都很差,但記憶力的天賦讓他在文學和歷史方面成績優秀。他從小就對軍事有濃厚的興趣。這也讓他進入了一所軍事院校,並最終以一個騎兵軍官的身分邁出了他風雲生涯的第一步。 然而和平的年代裡軍人的機會並不多。丘吉爾就利用這些時間廣泛閱讀,閑不住的個性又驅使著他四處參加殖民軍事活動。這不僅讓他積累了軍事上的經驗,也給了他小試文筆賺取稿費的機會,更重要的是他的傳奇經歷讓他獲得了上流社會的認同。這個時期獲得的專業技能、社交經驗與經濟資本為他步入政界做好了准備。 丘吉爾最被人銘記的是作為一個政治家和反法西斯鬥士時他百折不撓的韌性和從不屈服的戰斗意志。作為一名政治家,他在保守、自由兩黨之內都經歷了許多次升沉起落。但每次他都能以自己不屈不撓的努力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終於登上首相寶座。在英國歷史的嚴峻關頭,面臨法西斯主義的狂潮。他多次發出戰斗到底的誓言,並最終帶領英國人民取得了勝利。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丘吉爾一生都是頑固的反共分子。但是在二戰的關鍵時刻,他從英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以一個傑出政治家高度的勇氣和靈活性,毅然與蘇聯結盟,確保了最後的勝利。丘吉爾的人生內涵極其豐富,其人生歷程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以下節選其傳記得五個精彩片斷,與大家分享。 首先,堅持多學習,多寫作,多經歷,多總結。在資歷尚淺的時候,抓緊時間讀書學習。從政後一旦賦閑在家就四處游歷,廣泛寫作。年輕時他在印度軍隊中「每天閱讀四小時或五小時的歷史和哲學著作」。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從這些經典名著中吸收了豐富的思想營養。通過閱讀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麥考利的《英國歷史論文集》、柏拉圖《共和國》和溫伍德?里德的《人類殉難記》等著作,他的思想變得更加深刻,也使他逐漸形成了某種人生信念。這些著作也影響了他日後的寫作風格。他一生幾經沉浮,最長一次在家賦閑十年之久。但在此期間,他完成了幾部巨著,以至於「二十世紀沒有人比他的稿費拿得更多」。當然他也從這些寫作的過程中總結了一段時間以來的功過得失,為東山再起做好准備。(原書P40) 丘吉爾作為一位行伍出身的政治家,理論修養先天不足是不奇怪的,尤其是在從政的頭幾年中。他的一位傳記作者寫道「如果問起丘吉爾,根據他的觀點,世界應該發生些什麼樣的變化,哪些東西需要改造,他准會陷入窘境」 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在多個職位上留下卓著的政績。這是為什麼呢?首先「他是一個沽名釣譽和精力旺盛的人,也是一個好出風頭的人,並且迫不及待地要成為事件的核心人物。」正所謂「共產黨員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對於政府的任命決不挑三揀四而且已全部的熱情能夠投入進去。其次,作為一個外行領導,他擅長聽取內行的意見,能把自己的思想同下屬的技能結合起來。第三,執行決策時果斷、有魄力,善於把事情辦成。(原書89頁) 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位默默奉獻的妻子,丘吉爾則是這句話的最好詮釋。他的妻子克萊門娜外柔內剛,不僅將家庭生活照顧得井井有條,還能在政治生活中為他出謀劃策。甚至在他公務繁忙時親自走上街頭發表競選演說。在與丘吉爾共同生活的歲月中,克萊門蒂娜對自己的丈夫有了最深切、員徹底的了解,她對丘吉爾堅定的信念、堅毅的性格以及傑出的才能都抱有極大的信心。即使在丘吉爾十年下野,遠赴法國參戰期間,他也始終不渝的支持著他。因為她知道在丘吉爾看來,只有在政治上建功立業,為英國人民盡自己的歷史責任才是人生的根本意義之所在。(原書129頁) 丘吉爾個性張揚,行事決斷。以至於得罪了不少人,他的民憤之大,甚至與組織聯合政府時他最親密的政治夥伴也不敢給他一個內閣職位。他曾經在山窮水盡的時候脫離保守黨轉投自由黨,這一行為使他政治上煥發了新生,在英國的政治體制下也無可厚非。但是丘吉爾做事從來不留餘地,他退黨後攻擊自己原來的同時,對自己原來的政見冷嘲熱諷,造成了嚴重後果。他不注意經營自己的環境,往往他倒台的時候,他的同事也跟著一起倒霉。但是這樣的人為什麼能在關鍵時刻就任首相呢?答案應該是:才能和魅力。只有在在生死存亡的時刻,一切黨派分歧個人恩怨才能被忘記。這一點在下文中還會有分析。(原書144頁) 丘吉爾的堅毅與勇氣充分表現在他的演講中,這里摘錄其中一部分與大家分享。 「永遠,永遠,永遠不要放棄」 「我沒有別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貢獻給大家。」「我們將戰斗到底。。。。。。即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飢餓之中」「 我們要這樣勇敢地承擔,以便在英帝國和它的聯邦存在1000年之後,人們也可以這樣說:『這是他們最光輝的時刻。』」 讀完整本傳記後,回過頭來想丘吉爾的整個政治生涯,在深深的欽佩之餘也有些許的疑問,這樣一位個性張揚,做事毫無顧忌,一度民憤沖天的人,怎能在政界馳騁六十年之久?我思考了許久,得出了兩方面的答案: 首先,人格方面,丘吉爾有著無比的激情與歷史責任感。祖先的榮耀激勵著他,內心對功名的渴望驅動著他,給了他無比的動力與毅力。曾經有這么一個笑話,丘吉爾對新議員們說,「知道是什麼讓我登上首相寶座的嗎?是虛榮心!赤裸裸的虛榮心!」十年下野可以讓所有的政治家意志消沉,但是丘吉爾不僅沒有放棄,反而養精蓄銳,等待時機,最終登上了其政治生涯的又一個高峰。 其次,策略方面,丘吉爾思路清晰,手段有力。雖然不是個理論家,但他絕對是個戰略家,他的眼光兼顧長遠和眼下,寬廣而又細致。二戰期他的一系列舉措就是有力的佐證。同時它還是一位實幹家,他在各個職位上都善於利用手中的職權,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實現自己的政治理念。雖然有時行事魯莽,但有了這兩方面的優點。連他政治上的對手也說;「丘吉爾是大家一致認為永遠不能成為首相的人,可是他同樣也是在這危急關頭獲得大家一致歡迎,認為是唯一能出任領袖的人。人們不能不喜歡他.他的才能與朝氣是無與倫比的。」 總之,丘吉爾是一位人生極為豐富的人物,也是一位經常被人誤會和曲解的人物;他有一些明顯的弱點,但更具許多極為突出、超乎常人、出類拔萃的優點。通過閱讀他的傳記我更深刻的理解了領導魅力的內涵,讓我受益匪淺。
7. 丘吉爾的選擇讀後感
丘吉爾讀後感
我看了很多名人的故事,我讀了軟體帝王彼爾蓋茨,讀了虛幻世界現實淘金的丁磊,讀汽車王國的主宰汽車大王福特,讀偉大的解放者亞伯拉罕林肯,讀領導南非人民追求自由的納爾遜曼德拉,其中二戰第一人溫斯頓丘吉爾,令我頗有感觸.
1874年11月30日深夜,在英國首都倫敦,富麗堂皇的布倫海姆宮里,一個嬰兒的尖銳的哭聲從女人的號叫中掙脫,劃破了舞廳的天花板,在布倫海姆宮的上空回響,丘吉爾就這樣誕生了。丘吉爾的人生內涵極其豐富,其人生歷程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以下節選其傳記得五個精彩片斷,與大家分享。
http://www.oh100.com/a/201203/67075.html
首先,堅持多學習,多寫作,多經歷,多總結。在資歷尚淺的時候,抓緊時間讀書學習。從政後一旦賦閑在家就四處游歷,廣泛寫作。年輕時他在印度軍隊中「每天閱讀四小時或五小時的歷史和哲學著作」。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從這些經典名著中吸收了豐富的思想營養。通過閱讀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麥考利的《英國歷史論文集》、柏拉圖《共和國》和溫伍德?里德的《人類殉難記》等著作,他的思想變得更加深刻,也使他逐漸形成了某種人生信念。這些著作也影響了他日後的寫作風格。他一生幾經沉浮,最長一次在家賦閑十年之久。但在此期間,他完成了幾部巨著,以至於「二十世紀沒有人比他的稿費拿得更多」。當然他也從這些寫作的過程中總結了一段時間以來的功過得失,為東山再起做好准備。(原書P40)
丘吉爾作為一位行伍出身的政治家,理論修養先天不足是不奇怪的,尤其是在從政的頭幾年中。他的一位傳記作者寫道「如果問起丘吉爾,根據他的觀點,世界應該發生些什麼樣的變化,哪些東西需要改造,他准會陷入窘境」 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在多個職位上留下卓著的政績。這是為什麼呢?首先「他是一個沽名釣譽和精力旺盛的人,也是一個好出風頭的人,並且迫不及待地要成為事件的核心人物。」正所謂「共-產-黨員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對於政府的任命決不挑三揀四而且已全部的熱情能夠投入進去。其次,作為一個外行領導,他擅長聽取內行的意見,能把自己的思想同下屬的技能結合起來。第三,執行決策時果斷、有魄力,善於把事情辦成。(原書89頁)
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位默默奉獻的妻子,丘吉爾則是這句話的最好詮釋。他的妻子克萊門娜外柔內剛,不僅將家庭生活照顧得井井有條,還能在政治生活中為他出謀劃策。甚至在他公務繁忙時親自走上街頭發表競選演說。在與丘吉爾共同生活的歲月中,克萊門蒂娜對自己的丈夫有了最深切、員徹底的了解,她對丘吉爾堅定的信念、堅毅的性格以及傑出的才能都抱有極大的信心。即使在丘吉爾十年下野,遠赴法國參戰期間,他也始終不渝的支持著他。因為她知道在丘吉爾看來,只有在政治上建功立業,為英國人民盡自己的歷史責任才是人生的根本意義之所在。(原書129頁)
丘吉爾個性張揚,行事決斷。以至於得罪了不少人,他的民憤之大,甚至與組織聯合政府時他最親密的政治夥伴也不敢給他一個內閣職位。他曾經在山窮水盡的時候脫離保守黨轉投自由黨,這一行為使他政治上煥發了新生,在英國的政治體制下也無可厚非。但是丘吉爾做事從來不留餘地,他退-黨後攻擊自己原來的同時,對自己原來的政見冷嘲熱諷,造成了嚴重後果。他不注意經營自己的環境,往往他倒台的時候,他的同事也跟著一起倒霉。但是這樣的人為什麼能在關鍵時刻就任首相呢?答案應該是:才能和魅力。只有在在生死存亡的時刻,一切黨派分歧個人恩怨才能被忘記。這一點在下文中還會有分析。(原書144頁)
丘吉爾的堅毅與勇氣充分表現在他的演講中,這里摘錄其中一部分與大家分享。 「永遠,永遠,永遠不要放棄」
「我沒有別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貢獻給大家。」「我們將戰斗到底。。。。。。即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飢餓之中」「
我們要這樣勇敢地承擔,以便在英帝國和它的聯邦存在1000年之後,人們也可以這樣說:『這是他們最光輝的時刻。』」
讀完整本傳記後,回過頭來想丘吉爾的整個政治生涯,在深深的欽佩之餘也有些許的疑問,這樣一位個性張揚,做事毫無顧忌,一度民憤沖天的人,怎能在政界馳騁六十年之久?我思考了許久,得出了兩方面的答案:
首先,人格方面,丘吉爾有著無比的激-情與歷史責任感。祖先的榮耀激勵著他,內心對功名的渴望驅動著他,給了他無比的動力與毅力。曾經有這么一個笑話,丘吉爾對新議員們說,「知道是什麼讓我登上首相寶座的嗎?是虛榮心!赤裸裸的虛榮心!」十年下野可以讓所有的政治家意志消沉,但是丘吉爾不僅沒有放棄,反而養精蓄銳,等待時機,最終登上了其政治生涯的又一個高峰。
其次,策略方面,丘吉爾思路清晰,手段有力。雖然不是個理論家,但他絕對是個戰略家,他的眼光兼顧長遠和眼下,寬廣而又細致。二戰期他的一系列舉措就是有力的佐證。同時它還是一位實幹家,他在各個職位上都善於利用手中的職權,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實現自己的政治理念。雖然有時行事魯莽,但有了這兩方面的優點。連他政治上的對手也說;「丘吉爾是大家一致認為永遠不能成為首相的人,可是他同樣也是在這危急關頭獲得大家一致歡迎,認為是唯一能出任領袖的人。人們不能不喜歡他.他的才能與朝氣是無與倫比的。」
總之,丘吉爾是一位人生極為豐富的人物,也是一位經常被人誤會和曲解的人物;他有一些明顯的弱點,但更具許多極為突出、超乎常人、出類拔萃的優點。
本文來源於百分網(http://www.oh100.com/),轉載請保留此標記,謝謝!
「我只有熱血、辛勞、汗水和眼淚貢獻給大家!」這句宣言使全世界人民把他銘刻在了歷史最輝煌的一頁!也使他在我心中成為了偉人的象徵!
8. 求丘吉爾的某些知名事跡及感想和評價
丘吉爾每天抽15~16根雪茄,最多一天可抽30根雪茄,有人統計過,丘吉爾一生抽了3000公斤雪茄(即6000斤)!而且此記錄至今還未曾被人打破!
丘吉爾的養生奧秘
丘吉爾是英國前首相,世界著名的政治家。他一生歷經磨難,長期肩負重擔,但仍活了91 歲,這樣的年齡在20 世紀60 年代以前是極其少見的。丘吉爾高壽的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條:
[意志緊強,寬宏大度]
丘吉爾曾幾次競選首相失敗,但他毫不氣餒,仍然像「一頭雄獅」那樣去戰斗,最後終於取得了成功。他說過:「我想干什麼,就一定干成功。」他不但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十分寬厚,能夠諒解他人的過失,包括那些曾強烈反對過他的人。虛懷若谷,使他擺脫許多煩惱。
[開朗樂觀,詼諧幽默]
丘吉爾被英國人稱為「快樂的首相」。不論在公開場合,還是與家人在一起,他的談話總是充滿幽默感。甚至在生命垂危之時,他也沒有忘記幽默。
[善於休息,興趣廣泛]
丘吉爾的興趣相當廣泛,音樂、美術、文學、軍事、政治等,無所不通。在繪畫上他也有很深的造詣,在文學上曾獲諾貝爾獎金。如此廣泛的愛好,陶冶了他的情操和博大的胸懷。
9. 丘吉爾當上首相有什麼感想
丘吉爾終於取得了夢寐以求的大權。後來他回憶當時的心情時寫道:「我在大約3點鍾上床時,強烈地感到自己如釋重負。我終於獲得了指揮全局的大權。我覺得我是幸運的人,我以往的全部生活不過是為了這個時刻,為了承擔這種考驗而進行的一種准備罷了」。
丘吉爾對自己充滿信心:「我想我對全局了如指掌,深信自己不會失敗。因此,雖然我迫切地盼望天明,但我卻睡得很熟,而且不必在夢中去追求安慰,因為現實比夢想更加美妙。」
5月13日,丘吉爾在下院發表了簡短演說,他說:「我沒有別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貢獻給你們。」接著他又說:「你們要問,我們的政策是什麼?我的回答是,竭盡一切可能和投入全部力量在海上、陸上和空中進行戰爭,這就是我們的政策。你們要問,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答復: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和艱難也要去爭取勝利。」
丘吉爾除了任首相以外,還接受了下院領袖和國防大臣的職務,實際上掌握了最高軍事領導權。
10. 電影1942觀後感1000~2000字急急急
如果說李安以一種帶有魔幻色彩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講述了關於人類的心靈史;電影《2012》以3D版的包裝將人們帶到一個末日。那麼,馮小剛類似紀實手法的《一九四二》將觀眾們帶回過去,帶回那段最不堪回首的往事,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具靈性的電影
從片名上看,《一九四二》年似乎在我們的記憶中並無標志性的事件發生,就如同馮小剛在開篇贅述的一樣,也許存在世人記憶深處的,有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卻獨獨不記得在那一年嚴冬的河南,餓殍遍野,有300萬人餓死。如今的人們,似乎很難因為飢寒交迫而因此與電影產生共鳴。在零點的午夜場,大家吹著空調吃著漢堡爆米花,有些浮躁的落座,欣賞自己的先人「逃荒」的悲慘經歷,能有多少感悟不得而知。
今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內心有太多的感觸,好久沒有看過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國的電影太需要有這樣的影片出現了。影片結束時,我哭了。情緒很復雜,悲傷、痛苦、同情、無耐好像都不能准確的描述這個情緒,我說不上來,更像是一種慈悲。我也不願意去太多的思考這個情緒到底是什麼,只是讓自己流著淚。
回來的路上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覺得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說,可能很多人會不覺得好看。我也在整理著自己,到底被什麼打動了,絕對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實。我在看的過程中,會去自然的對比現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國,真的猶如天堂一般。覺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謝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但越往後面看,我確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層的東西,當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現在的中國去掉經濟高速發展光鮮的外衣後,其實骨子裡面的東西,跟1942年居然沒有兩樣時,我不僅打了個寒顫。我腦子里開始浮現出那位外國記者反復問道的一個問題:「怎麼會這樣?」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軍隊在此陷入膠著狀態,大面積的蝗蟲和旱災使得夏秋兩季絕收。在沒有糧食的日子裡,最後的出路就是販人,年輕的閨女媳婦通常被買去周家口等地的窯子。電影中,徐帆飾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後,為了孩子能夠有一口吃的,在於男人一夜夫妻之後又將自己買了出去,臨走之時,她對僅處了一天的丈夫說:「你來,我的褲子囫圇(完整)一些,咱倆脫下換一下吧。」男人聽罷,默默無語,只能無能為力的目送馬車離去。
天災也許還可以用「逃離」來解決,可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卻是避無可避。即使河南已淪為半壁江山,仍是國民政府手裡的糧食支柱,從河南征購的糧食支撐著整個西北的軍隊、官僚和城市。天災來時,農民手中僅有的余糧也被搜刮殆盡,軍糧供給亦不可少。當時的國民政府,從蔣介石開始,對於這場飢荒帶來的災難就處於「甩包袱」的態度。他假裝不相信的態度也並未避過《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當面遞上的血淋淋的災情照片,中國人向來就是樂忠於報喜不報憂的。即便是最後撥下的救災糧食,要支付軍糧開始,打點上下級關系,最後到達災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年在河南發生的旱災,一千多萬人流離失所,三百多萬人死亡,這到底是怎麼導致的?大自然的無情?國民黨的腐敗?蔣介石的昏庸?日本侵略者的殘忍?災民們的愚昧?還是其他什麼?
我們看到在影片中,蔣介石為了集中人財物力抗日而放棄援助重災之下的河南;大當家為了自保,寧願看著村民挨餓也不開倉放糧救濟鄉親;河南省長親往重慶為民請命,但面對公務纏身的蔣介石時,確不忍再為領導添堵;大當家女兒難忍飢餓,最終主動求父親把自己賣到妓院……故事情節演繹得是如此的真實,而劇中的每一個角色的行為彷彿都能被作為觀眾的我們所理解。換位思考一下,若是我們自己處在那樣的環境當中,我們會選擇放棄萬貫家財開倉濟民嗎?我們會選擇頂住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放棄跟日軍會戰,用大量軍糧救民於水火嗎?我們會冒著失去丟官去爵的風險冒死進諫嗎?我們會寧可餓死也要守住貞節嗎?當今的國人,乃至全人類,試問有多少人又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呢?我想一定是極少的一部分人吧。這代表了什麼?悲劇還會再次上演!這個悲劇甚至是全人類范圍內的悲劇!
似乎《1942》擺出的是一盤沒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幾乎動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災的外在手段:政府動用軍糧的援助、宗教團體和國際社會的努力、民間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劉震雲和馮小剛是智慧而充滿靈性的,在片尾出現了這樣一幕,大當家收養了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小姑娘。這就是他們給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人禍才能最終避免。
再次感謝劉震雲和馮小剛能夠為中國電影業創作出如此深刻、充滿靈性的電影,這代表了一種高度,特別在2012這個特別的年份里。但願能有更多人因《1942》而覺醒,走上靈性升進、創造世界大同之路!——一位霎哈嘉瑜伽士寫於2012年12月1日
很多人估計都會拿《一九四二》和 《唐山大地震》去對比,兩部電影都是講災難,兩部電影都是悲劇,而兩部電影卻有著不同的觀影感受。《唐山大地震》是徹頭徹尾的情感大戲,賺足了觀眾的眼 淚,電影煽情意味特別濃厚,這是一部講述「有情」的電影。而《一九四二》則是將悲劇升華到一種讓人崩潰、麻木的徹頭徹尾的慘劇,電影更多的是給觀眾展示了 在那個年代窮苦人民的無奈、無助,從飽含希望到徹底絕望的一個殘忍的過程,人們失去了家人、失去了朋友、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希望,最後失去了生命,這是一 部講述「無情」的電影。
電影從頭到位都在挑戰著廣電審核的底線,講述了一個民族在特殊時期的一種特殊狀態,政府漠視災情、外省拒收災民、 日本人轟炸災民、國民軍搶殺災民、災民搶殺災民,這種狀態讓人感到寒冷,感到絕望,人性的陰暗被暴露無余,電影在後期,日本人放糧想要收買災民來對抗國民 政府,雖然河南省委主席說沒有人反抗,屬於造謠,但我們都懂的,迫於電影審核,無法表達,那個時候的人們,眼裡只有生與死、飽與餓,哪有什麼對與錯、敵與 國。
黑色幽默為馮小剛作品的一大特色。本片導演仍然沒有忘記穿插他的黑色幽默,例如:「地主女兒被人買走,給買主洗腳時,說自己撐得蹲不下去」 又比如「買大送倆小的,你合算了」等。 這些台詞廣義上來看讓人啼笑皆非,但放在劇中,言語的背後,又無不令人深思。
影片留給我們一個問題,到底為什麼會餓死300萬人? 是政府官場由來已久的積習,所以放任了災情的加劇?還是同日本交戰為國民政府增加了難度?還是因為軍隊高層謊報人頭,超需軍糧,謀私立 造成的?
自己改改,復制了很多,自己加了些